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6篇)

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6篇)

时间:2022-11-17 15:30:03 来源:网友投稿

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6篇)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素质教育出现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6篇),供大家参考。

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16篇)

篇一: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社会政比如说社会政比如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育思想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育思想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育思想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的影响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的影响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的影响一方面落后的一方面落后的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另一方面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些专家一些专家一些专家校校长教师和家长为了抵制这些落后思想和行为采取了沿袭旧路的做法教师和家长为了抵制这些落后思想和行为采取了沿袭旧路的做法教师和家长为了抵制这些落后思想和行为采取了沿袭旧路的做法也导致素也导致素也导致素质教育政策失真

  浅谈我国素质教育现状

  摘要:

  本文就素质教育的背景、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进行对比,以及怎样完善素质教育,从这三方面对我国素质教育现状做简要分析。

  【关键字】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做学习的主人

  前言

  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迎接国际竞争,为了满足21世纪科技挑战的需要,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迫切的需要创新型人才,人们将矛头直接对准教育,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素质教育问题。然而,中国的素质教育现状,能承担的起21世纪的期望和挑战吗?

  一、素质教育的背景

  “素质教育”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孔子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首创了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

  为了迎合隋唐时期社会人才的需要,施行了科举考试,应试教育也就真正的开始了,并且沿用至今。但是,就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来看,应试教育已无法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当今的应试教育显然把智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但智育的目标确实狭隘化,功利化,片面化。迫于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人们重新审视我国的教育,素质教育的趋势应运而生。从1983年到1999年二月,先后提出了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思想,2000年,教育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由2000年开始,素质教育正式被教育部提出,并引起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倡导素质教育,可是素质教育究竟是什么?

  1、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后,发现素质教育没有特定的概念,但具有以下含义:

  (1)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方式。

  (2)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必定是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等专门教育也应当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3)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

  近年来,即使国家一再完善教育制度,尽可能的将素质教育融入到现有的教育制度中,但素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2、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后总结为,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与否,应该从一下五个方面考虑:

  一是办学条件是否改善;二是师资队伍是否提升;三是课程与教材质量是否提高;四是社会环境是否进步;五是升学率是否提高。

  在这5个标准里,现阶段素质教育发展基本上都有所变化,尤其是升学率的阶段性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就广东省而言,毛入学率今年已达到27.5%,远远超过往年平均值。除了这五个方面以外,在学校教育中,还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从只关注少部分学生升学转变为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2)从只重知识学习转变为注重“三个维度”的全面培养。

  (3)从只追求标准答案转变为注重多元化、创新意识的培养。

  (4)从只重考试能力转变为关注综合能力的提升。

  但是,素质教育还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素质教育政策失真,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种:

  (1)政策替换,就是偷换概念。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再比如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

  (2)政策架空,很多地方施行素质教育做足了表面文章而没有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到头来只是形式主义的体现。

  (3)政策浮夸,就是好比不断扩大政策的外延而素质教育的中心目的却被淡化。

  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出现这种弊端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潮对教育思想,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行为的影响,一方面落后的社会思潮“潜移默化”地导致了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另一方面,一些专家、校长、教师和家长为了抵制这些落后思想和行为采取了沿袭旧路的做法,也导致素质教育政策失真;比如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行政工作方式。这两种均是导致素质教育是真的社会因素。还有像是对素质教育理解存在偏差,对教育改革的误解等,是造成素质教育失真的内部因素。

  二、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对比

  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从而丰富知识储备,并且掌握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就这一点来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源出发点是统一的。但两者又有本质区别。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要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独立意识。而“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群体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

  向。”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自古就有。两者主要区别在,教育的目的不同,教育的对象不同,教育的内容不同,教育的方法不同,教育评价标准不同,教育结果不同。

  (1)教育目的不同。“应试教育”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而素质教育则受教育者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旨在提高国民素质,追求教育的长远利益与目标。

  (2)教育对象不同。“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而重视高分学生,更确切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它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每个人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素质教育也是差异性教育。素质教育面向每一个学生,正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即素质教育要求平等,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

  (3)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考什么就教什么,所实施的是片面内容的知识教学。只教应试内容,忽视了非应试能力的培养,如语文、外语学科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学生无法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数理化学科中忽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及动手操作,以致学生在实际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而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以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

  (4)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则要求开发学生的潜能与优势,重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

  (5)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应试教育”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备考这个中心而展开,要求学生积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形式、应试技能,考取高分,要求老师将分数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素质教育则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多种形式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和教师的水平。

  (6)教育结果不同。在“应试教育”下,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在素质教育下,全体学生的潜能达到充分发挥,获得素质的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事在必行。这是我们基础教

  育改的时代主题和紧要任务。

  三、怎样完善素质教育

  1、改变教育观念。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化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同时也是“人”的现代化,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我国目前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腐败、道德滑坡、法制观念淡薄等现象,与部分国民的素质不高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我国的现代化不可能离开国际大环境孤立地进行,我们将长期面临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华民族要振兴、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素质教育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普及。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要承认受教育者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自身个性得以充分发展,使整体素质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改善和提高。

  2、转变学生观。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精神,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而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总结

  通过以上阐述,了解了素质教育主要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现状,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最后得出了改善素质教育的三个主要措施。此外,笔者发现,除了以上三点有关于政府方面的措施,不管是社会、家庭还是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素质教育的阵营之中。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学生要学会做学习的主人。学生自己要有自己的兴趣,不能只听命于老师家长的指挥,不要让自己成为家长或社会所定下的培养目标的奴隶。

  二是教育工作者要教会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提高自身素

  质。最高效的学习是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任的学习。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将学生看待成什么样子,他就会是什么样子,不要一味的灌输,而是要教会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而教育者本身充当的只是一个调适者角色。这样开放性的教育中,充满着智慧与点滴付出,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一层。

  三是社会要营造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气氛。社会要明白学生是新时代的创造者,要让学生有足够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给他们一定的决定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创新能力也是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除这两项以外,就是避免社会的不良风气影响。

  在中国的教育界,要彻底实现素质教育模式还需要走一段极为艰辛而漫长的道路,因此,关于素质教育的研究还需要继续,让理论与实践结合,使素质教育能发展成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徐特立研究》2000年第三期(总第46期)[2]《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总第33期)西南师大教育系赵旭东[3]《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第八期淮安市开发区李集中学李宝来

篇二: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

  我国当今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分析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的现状,详细全面地提出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素质教育困难所在。最后,结合中国教育现状,有针对性提出基本对策。关键词:素质教育基本对策

  前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与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一、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1.素质教育定位尚不明确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意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目前,很多人是根据《纲要》“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提法,来定义素质教育,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教育。这个定义只表达了良好的主观愿望,因而是一种主观定义。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搞的教育不是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所以这样主观定义本身无法取得必要的规X性。因此,当素质教育主X内涵模糊的时候,也必然导致所指混乱。

  .

  .

  2.素质教育推进尚有差别目前,素质教育推进的差别巨大,一些制约素质教育推进的体制

  性障碍尚未消除,一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和现实差别不断扩大。城区学校在师资配备、教育教学设施方面都占有优势,教育的投入大部分用于一些城区重点中小学建设,而农村中小学则师资匮乏、设施落后,只能维护日常教育教学;二是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差别大。从小学到高中来看,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效果明显,而离高考、中考越近,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就越严峻,进展难度就越大。很简单的道理,初中入学是就近入学,所以小学教学压力不大,而高中入学要分重点和非重点,最后的高考就是拼分数了。3.素质教育队伍尚缺保障素质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水平,仅有一颗爱生之心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第斯多惠曾说,当你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学生对那些知识渊博、谈吐不凡的教师有着由衷的钦佩和崇敬感,表现在其行为上就是为他喜爱的老师而努力学习。但教师队伍形成了每年大量教师离退休,而极少有补充新教师,使教师队伍日渐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下,怎样全面真正实施素质教育?4.素质教育评价尚不能接轨

  现在,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尚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体系,存在着片面、不合理的评价现象。(1)社会评价不科学

  .

  .

  地方政府和社会习惯用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最主要的评价指标,从而形成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奖惩机制,极大地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社会舆论热衷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了“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的现象,结果是“火〞了市场,累了家长,苦了孩子,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2)对教师的评价不合理

  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一样,现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把学生的与格率、优秀率、平均分、考上多少重点作为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的指标,在这一评价标准下,教师也无暇顾与推进素质教育,一心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3)对学生的评价不公平

  社会、家长、老师、同学对一名学生是否优秀,也评价的最主要依据也是学习成绩,是否是“尖子生〞、“优等生〞。

  建立科学、完备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不建立一种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发展的眼光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科学的评价体系,不解决中考、高考“唯分数论〞考试评价体制,无论我们怎样高歌素质教育的优越性,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强大的惯性。二、中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素质教育计划也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落实。国家教育经费的大量投入,为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提拱了可靠的资金支持;国家教育改革举措的出台,为调和教育事业中的供求矛盾和教学冲突起了关键性作用;“百年大计,教育

  .

  .

  为本〞的口号深入人心,人才战略的提出在全社会更是掀起了一股重视教育的热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日渐强盛,就业机会成倍增加。这一切的进步都为全面教育举措的实施喊出了促进的号角。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素质教育施实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实际操作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美育、体育。而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象比较严重。

  2.在教学内容上,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长期以来,由于考试成绩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惟一标准,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的现象严重。

  3.在培养对象上,重视少数中等偏下和不与格的学生,忽视大多数中等生和尖子生。众多学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是考试,标准是分数,没有从评价学生素质入手

  4.重文化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培养,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现在学生最欠缺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学生往往缺乏学习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5.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指标有所下降。其一,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其二,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和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其三,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其四,近视患病率仍高居不下,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

  .

  6.城乡教育差距拉大,部分地区择校现象严重。7.教师素质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三、改善素质教育现状的对策素质教育是学校应该着重贯彻的主题,同时素质教育不是校外教育的专利,而是一种全民学习、全面学习、全过程学习的大举动,因此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有目标分层次地稳步进行。1.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逐步树起新时代教育观。对家长而言,应进一步提高对下一代教育的认识度,但不能唯学校教育马首是瞻,应走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误区,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对于人才需求方而言,要重学历但不能只重学历,在社会中起到一个良性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而不能走“死学习〞的怪圈,更不能因困倦于学习而进入不学无术的迷途,同时学生还应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从多渠道中获取有效知识;对于学校而言,学校应端正校风,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彻底改掉只重分数的恶习。

篇三: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师资队伍的配备不足二素质教育问题如何去解决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二逐步转变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三重视沟通实施全方位一体化教育四增加教育的投入五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正文一素质教育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实践中存在着执行不力政策扭曲等问题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传统思想束缚现实政策等各方面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们处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需要我们加快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其中,教育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是人才的主要培养和输送的环节,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我们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且在实践中推行,其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将我们的巨大人口变成资源和财富,是我们当前发展的趋势。然而,实践中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向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顺利,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素质教育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实践中,存在着执行不力、政策扭曲等问题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有传统思想束缚、现实政策等各方面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思想观念、能力的问题

  1.长期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在教育观念上,应试教育对教师、学生、家长的影响都较为深,教师认为开展素质教育会影响对文化课程的时间、精力的投入。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学生,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来说,只有努力提高文化课程的水平,才会有良好的竞争力,所以,学生也会抵触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发展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家长对素质教育也存在疑虑,从而对素质教育产生片面的想法。

  2.教育者自身能力的问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不高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中小学教师都不是专业出身,有很多人没有接受所教科目系统的理论训练,这些都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政策的错误导向

  1.考核机制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相匹配。当前,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仍然沿用传统的评价体制,这种考核机制的导向会使学校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去进行文化教学,也就是应试教育的导向。

  2.政策与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不同步。虽然提倡进行素质教育,但是升学政策、招生政策、教师的考核政策并没有得到改变,依然是以文化课程的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命运,因此,虽然有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倡导,但是在现实中执行不到位。

  (三)物质条件配备不足

  1.师资队伍的配备不足。由于历年来重视文化课的教育,因此学校多注意文化课教师的引进与培养,而不重视音、体、美等教师的培养,多出现由非专业的教师兼职的情况,或者是素质课程所占比例偏小,对素质教育的教师考核力度小等情况。

  2.教学设备的配备不足。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文体器材不足,学生不能科学地进行体育训练,而是以传统的形式,如跑步,跳远等进行体育训练,不能及时发现、培训体育方面的优秀学生;教学手段现代化推进速度较慢,影响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难以完成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二、素质教育问题如何去解决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是考试论英雄,进行精英教育,从而误导教师和资源倾向于少数优秀的学生身上,忽视多数学生的培养以及忽略学生的个性培养,使教师、学生、家长都片面地追求文化的考试,而不是关注自身长远、全面的发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最重要的就是有正确的教育目的,即把教育的重点和着力点转移到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的素质教育上来。

  (二)逐步转变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最有力的一个杠杆就是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而要想顺利地推行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要与素质教育的思想相一致,即评价体系的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成绩,因此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以及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指标就应该转变。

  (三)重视沟通,实施全方位一体化教育

  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业,更是全社会的事业,学校必须注意全方位沟通,实施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教育。因为学生的整体素质的个性发展光靠学校单方面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开放课堂,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不仅能沟通学校与社会的信息渠道,让全社会都来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教育,推动社会教育观的转变,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氛围,为其全面、深入实施培育肥沃的土壤。

  (四)增加教育的投入

  素质教育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化知识,而是要求德、智、体、美的全方位发展,这势必需要学校教学设备的支撑,包括多媒体的教学环境,良好的艺术训练环境,设施健全的操场等,这都需要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长期以来我们教育的投入占GDP比重较低,最近几年终于提到4%左右,相比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投入还是远远落后的。同时,在素质教育中转变一个理念,要将全社会动员起来,使社会参与学校的教学投入和办学,例如现在一些较大的企业会定时地资助中小学的教育设施的建设,教师的培养等工作。

  (五)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建立合理的教师队伍

  要想使素质教育思想顺利落地实施,基层工作的教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我们看到教师队伍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老化,他们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同时也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依然延续十几年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因而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师资培训刻不容缓,建设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素质教育是社会整体系统的共同努力,需求政策、实施等同步的发展,尽管目前素质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产生,但是我们不应该就此推翻素质教育,而是积极地探索其成功实施的模式,不断地发展素质教育的可行措施,从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学生。

  (责编金东)

篇四: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我国当今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分析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的现状,详细全面地提出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解决这些问题的紧迫性和素质教育困难所在。最后,结合中国教育现状,有针对性提出基本对策。关键词:素质教育基本对策

  前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一、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1。素质教育定位尚不明确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意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而目前,很多人是根据《纲要》“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提法,来定义素质教育,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教育.这个定义只表达了良好的主观愿望,因而是一种主观定义。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搞的教育不是在“提高全民族素质”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所以这样主观定义本身无法取得必要的规范性。因此,当素质教育主张内涵模糊的时候,也必然导致所指混乱。

  1

  2.素质教育推进尚有差别目前,素质教育推进的差别巨大,一些制约素质教育推进的体制

  性障碍尚未消除,一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和现实差别不断扩大.城区学校在师资配备、教育教学设施方面都占有优势,教育的投入大部分用于一些城区重点中小学建设,而农村中小学则师资匮乏、设施落后,只能维护日常教育教学;二是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差别大。从小学到高中来看,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效果明显,而离高考、中考越近,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就越严峻,进展难度就越大.很简单的道理,初中入学是就近入学,所以小学教学压力不大,而高中入学要分重点和非重点,最后的高考就是拼分数了。3。素质教育队伍尚缺保障

  素质教育,最终要通过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水平,仅有一颗爱生之心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第斯多惠曾说,当你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学生对那些知识渊博、谈吐不凡的教师有着由衷的钦佩和崇敬感,表现在其行为上就是为他喜爱的老师而努力学习.但教师队伍形成了每年大量教师离退休,而极少有补充新教师,使教师队伍日渐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教师队伍教育教学下,怎样全面真正实施素质教育?4。素质教育评价尚不能接轨

  现在,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尚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体系,存在着片面、不合理的评价现象.(1)社会评价不科学

  2

  地方政府和社会习惯用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最主要的评价指标,从而形成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奖惩机制,极大地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社会舆论热衷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了“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的现象,结果是“火”了市场,累了家长,苦了孩子,扰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2)对教师的评价不合理

  与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一样,现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把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考上多少重点作为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的指标,在这一评价标准下,教师也无暇顾及推进素质教育,一心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3)对学生的评价不公平

  社会、家长、老师、同学对一名学生是否优秀,也评价的最主要依据也是学习成绩,是否是“尖子生”、“优等生”。

  建立科学、完备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不建立一种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发展的眼光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科学的评价体系,不解决中考、高考“唯分数论"考试评价体制,无论我们怎样高歌素质教育的优越性,仍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强大的惯性。二、中国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素质教育计划也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落实。国家教育经费的大量投入,为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提拱了可靠的资金支持;国家教育改革举措的出台,为调和教育事业中的供求矛盾和教学冲突起了关键性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

  3

  本"的口号深入人心,人才战略的提出在全社会更是掀起了一股重视教育的热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日渐强盛,就业机会成倍增加.这一切的进步都为全面教育举措的实施喊出了促进的号角。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素质教育施实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在培养目标上,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实际操作中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美育、体育.而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象比较严重。

  2.在教学内容上,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长期以来,由于考试成绩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惟一标准,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重考试科目学习,轻非考试科目学习”的现象严重。

  3.在培养对象上,重视少数中等偏下和不及格的学生,忽视大多数中等生和尖子生.众多学校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是考试,标准是分数,没有从评价学生素质入手

  4。重文化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培养,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现在学生最欠缺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学生往往缺乏学习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5。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部分指标有所下降。其一,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其二,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和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其三,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其四,近视患病率仍高居不下,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6.城乡教育差距拉大,部分地区择校现象严重.7。教师素质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4

  三、改善素质教育现状的对策素质教育是学校应该着重贯彻的主题,同时素质教育不是校外教

  育的专利,而是一种全民学习、全面学习、全过程学习的大举动,因此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有目标分层次地稳步进行。

  1.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逐步树起新时代教育观。对家长而言,应进一步提高对下一代教育的认识度,但不能唯学校教育马首是瞻,应走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误区,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对于人才需求方而言,要重学历但不能只重学历,在社会中起到一个良性的引导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而不能走“死学习”的怪圈,更不能因困倦于学习而进入不学无术的迷途,同时学生还应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从多渠道中获取有效知识;对于学校而言,学校应端正校风,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彻底改掉只重分数的恶习。

  2.对于教育机构和教育负责部门,应该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制定出科学合理并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教学体系,使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过度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切实做好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工作.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落实国家发出的对学生“减负”的政策,提倡“类教”,重智育,更重德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使学生及早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另外,对于老师,应端正师风,形成特色,使课堂教育成为学生吸收知识的殿堂,而不是成为枯燥乏味的私塾.

  3.提高认识,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导.各级政府逐步将推进素质教育情况纳入政绩考核的内容,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

  5

  环境。同时,完善教育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保证素质教育在城乡中小学的全面推进和深入。

  4.优化教育制度,重新审视培育体系的时代适应性。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民办教育逐渐兴起,各类中高等职业学校相继诞生,同时还应看到,虽然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其道路依旧曲折,表现在社会不予重视,甚至存在偏见,致使这些学生信心不足。而另一方面培训职业人才,鼓励中学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技能培训,满足就业市场需求;再一方面培养专业人才,即进行学术教育,对于这类群体,应鼓励其不断深造,在专业领域里取得研究性成果。学生也应积极发现个人兴趣,主动配合教育制度改革,及时走向适合个人需求的教育之路.

  5.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完善素质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并逐步将其作为评价学校质量的重要依据,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中心环节,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系统。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及招生制度,不再让高考成为影响素质教育的障碍.

  6。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要认真执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和在校学习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新课程和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强化学校管理人员培训,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6

  7。重视校外教育,全民关注长期教育的重要性。校外教育即除了传统学校正规教育之外,在学校外部参加的教育活动,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充电.学前教育是由父母或幼儿专家为主导,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的教育,这个阶段又包括了胎教、幼教、童年教育三个主体阶段。实践证明,这个阶段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挖掘个人潜力,培养个人优秀习惯的第一个关键时期,因此父母应该充分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利用科学方法培养孩子的兴趣,教导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开发孩子智力,并坚决避免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感染.另外,鼓励社会充电,开展长期教育工作是当代社会人不断保持个人知识更新迎接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脱离学校进入工作岗位后,在职人员还应不断自我学习,包括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班,自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两大方面。国家各级教育机关也应规范培训教育市场,为个人的长期教育提供安全高效的平台.

  总结:素质教育是一条十分艰巨而又漫长的工程,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但也不要过分悲观,用邓小平的话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想教育也一样,总有一天,学校、社会、家庭的完美结合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真正让素质教育结出丰硕的成果。

  7

篇五: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题目:收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题目:收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首先,国家提出向质教育转变是顺应时代,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确决定。对全面提高我国民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作为党和国家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重大决策提上各级党和政府的议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其地位决定了必须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转变来。然而在一些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层出不穷,归纳为以下几类。偷梁换柱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挑选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贯彻实施,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则抛之脑后、置之不理;又或者曲解上头文件刚领性文件,断章取义。比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再比如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这些均是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等,都属各取所需的情况做了表面文章,而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即政策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成了空架子。典型的表现为“领导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些情况实质上是按照运动的方式推广素质教育,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形式主义、行政主义、官僚主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体现。政策浮夸型。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

  范围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比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什么建宿舍,操场等一些立杆见效的实物上,还有一些更加夸张,学校领导天天跑饭馆说拉赞助去了,到后来直接是挺着个堪比女人十月怀胎般大小的肚子回来。这种被人们称为“素质教育是个筐、什麽都往里面装”的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无动于衷型。一些地区学校假借说本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难道大,面对检查的时候直接推脱说无法实施,硬件条件不允许,把检查人员打发了,又或者一餐饭一条烟搞定。继续推行着“四班子

  搞素质教育,老师搞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出现这些现象有着它们的特定的原因。第一.社会的是根本原因。教育改革处于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中,必将受到其影响。面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GDP快速连续几年以两位数高数增长,而国民的思想却还停留在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地步,没有意识到要思想与经济同步推进,导致了物质与精神瘸腿瘪状。上层决策没有这意识,下层群众更没有领导的带动,第二,当事者利益驱动。这里的当事着不单单是当权者,更很广泛地涉及到普通家长们。在教育局,学校,领导的任期是有限的,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政绩出来决定着他们的未来出路,所以做一些立竿见影的事最能体现他们的能力来,自己看得见,领导也看得见。所以对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利益驱动性就不是很强,甚至敷衍了事,稳扎稳打应试教育。而对于普通的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到一个好的中学大学,而学业的晋升又是以分数为金杆定律,别无他路,只能无奈地放弃其他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这样反而得不偿失,但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这样了。第三,素质教育自身的实施难度的原因。素质教育的含义上就要求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不仅是书本上的还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德智体美劳五方面,以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上。单单从一个数量上就要求学校需要注重更多的方面,更多的是除了分数容易创造出来以外,其他的项目不是一朝一夕能够体现出来的,自然得不到教育者的喜欢虽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很困难,但是必须做好素质教育的路子,促进教育的全面发展,繁荣经济。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

  一.磨合各方利益,共同发展素质教育。伴随市场经济诞生的各利益主体的教育要求,

  应该由国家进行理智而公正的调节。改进不合理的政绩评价体制,不能单单以升学率和高分率作为评价的标准和核心。特别是作为负责教育决策工作的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教师,千万不能失去自我,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二.树立素质教育的权威。作为我国稳扎稳打推进的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一定要以素质培养为出路,。国家也曾经明文出台文件甚至法律肯定素质教育的地位。明确素质教育的定义,避免一些人的歪曲虚假素质教育的含义,糊弄群众。同时坚定走素质教育这条教育路子不动摇,既要坚持又要与时俱进,完善素质教育的内涵,但又不是简单的扩大范围和广度。三.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其实,现在一些落后的社会思潮干扰教育工作是因为社会对教育的极度关心与教育科学知识传播不广造成的,国家应该实施教育科学普及工程。让他们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完善教育传播者的知识体系,拥有完整的系统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播。

  总之,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单一的小学的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出现的原因,出现了表明我们的体制中有弊端,还有需要去改进的地方。而改进的时候必须注意到紧扣素质教育的核心---全面发展,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素质教育的体制才能在错误中得到完善.,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篇六: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教育政策及法规教学大纲

  《教育政策与法规》授课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政策与法规英文名称:EducationPolicyandRegulation课程编码:14112D课程种类:选修课总学时:32总学分:2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专业: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管理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教材,本课程以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方面的基本见解、原理和范围为知

  识基础,成立起以小学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为主线的理论系统。试图搜寻小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的自己

  系统和其质的规定性。它立足于研究型、反思型小学教师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兼及小学教育管理

  者;在教育政策学和教育法学的基础上突显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特定内涵;以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和改革思路为时代背景,以新时期小学教育的现实问题为焦点,以

  典型事例为其切入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互相转变;依照认知规律,原理、资

  料、事例、问题反思有机结合,增强了体例的科学性和文字的可读性。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矚慫润厲钐

  瘗睞枥庑赖賃。

  该课程设置的整体目标和总任务是:经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掌握相关小学教

  育政策和法规的基根源理、基本知识、基本见解和基本法律制度,为成立正确的教育观、法律观提

  供知识和资料;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小学教育政策法规意识,促进小学教育政策法规实践;引导

  小学教育政策法规的反思,不断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合法化水平;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和运

  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推动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

  净祸。

  三、课程授课基本要求

  依照授课计划规定,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一学期完成,授课时数合计为

  32学时,其中讲解时数

  为28学时,余4学时供见习、课堂谈论及自由伸缩之用。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

  在每章内容纲要从前,对本章的授课目标要求作简要的说明,以帮助师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抓

  住重点,突出重点,打破难点,提高授课质量。

  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

  1/5

  1/5

  教育政策及法规教学大纲

  本课程采用理论讲解与谈论等课内授课方式,辅以自学训练、事例授课等授课方式。

  1、课堂授课:力求经过教师深入透彻的讲解,使学生获取关于教育政策法规基本理论问题的

  深刻理解,并结合此刻教育领域的矛盾与现实问题,使学生形成哲学思辨和责备性思想能力。教师

  在讲解的过程中,打开思路、拓展视野,依照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重视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教育

  实责问题的结合。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

  2、课堂谈论:本课程初步拟定了如期进行学术沙龙的计划,经过对一些热点和敏感点问题的谈论,旨在拓展学生在本学术领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虑能力,培养其问题意识,为学术

  研究作基础。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

  3、课外实践训练:本课程成立了“自学指导、课外训练、实践实验技术训练”三大课外自主学习系统,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本质的能力供应了平台,形成了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相结合的系统。

  经过课外实践训练,使学生关注此刻教育改革潮流和现实教育问题,使学生能以理论的视角对待现

  实问题,又能以现实的视角解析理论问题。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

  四、相关授课环节的要求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根源则,以授课大纲为指

  针,对教育政策法规相关理论做出正确的阐释和解析。

  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

  2、在授课中既要保证所述见解、所引资料的科学性,又要注意其高度的思想性,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一致,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

  3、贯彻理论联系本质的原则,从我国小学教育现状出发,亲近联系我国小学教育政策法规发展

  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培养学生解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

  4、采用多种授课形式综合运用,重申学生的积极参加。

  5、集多方式、多主体、多环节推行谈论。

  6、授课方法要依照不同样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采用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法,重申学生的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议在授课过程中突出使用事例教

  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授课法和研究式授课法。

  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買。

  7、授课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教育学网络课程和授课资源库睁开授课,发挥多媒体授课手段的影响作用。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鋇。

  8、实践(实验)技术训练的目的要求

  实践技术训练是理论联系本质的中心环节,也是一个印证原理,谈论、检验其有效性的重点。

  学会运用教育政策和法规来讲解和解决小学教育实践和自己专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形成依法

  治校与依法执教的思想见解和实践智慧。

  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缝。

  在实践技术训练过程中,要成立教育政策法规意识,保持对各种教育政策法规实践的

  “反思”和

  “责备”,达到一种理性的自觉,从而保证教育政策法规的有效推行;要追问和求证各种教育活动和

  2/5

  2/5

  教育政策及法规教学大纲

  现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以求得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创新。

  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報。

  9、实践(实验)技术训练的内容方法(1)在业余时间睁开小型的教育检查,认识当地小学教育政策在表现民主、同样、人本、有限的价值取向方面获取的成就或存在的问题。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鯛。(2)采集当地区小学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解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3)检查当地小学教育系统政策、质量政策、经费政策、教师政策的拟定、执行情况,写出检查报告。

  (4)试举一例发生在你周边的学生伤害事故,并依照相关法律予以解析。

  (5)检查一所小学,系统认识教育行政部门是如何对学校进行管理的。认识该校的依法治校的

  情况,并进行解析。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跻。(6)检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小学校长和教师以及学生家庭,认识他们依法保护小学生权益的

  典型事例,并写出检查报告。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籜。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成绩评定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占

  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经过课堂谈论、授课实践和作业来评定。期末考试成绩经过开卷考试来评定。

  買鲷鴯譖昙膚遙

  闫撷凄。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届。

  五、学时分配

  章节

  主要内容

  各授课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

  备注

  讲解习题谈论课外小计题量

  第一章

  小学教育政策概论

  √

  √

  第二章

  小学教育政策过程

  √

  √

  第三章

  小学教育政策系统

  √

  第四章

  小学教育法规概论

  √

  √

  第五章

  小学教育法制建设

  √

  第六章

  小学教育法规系统

  √

  第七章

  国家:依法治国

  √

  第八章

  学校:依法治校

  √

  第九章

  小学教师:依法执教

  √

  √

  第十章小学生:教育管理与权益保护

  √

  合计

  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分为2个大的模块(共32个学时):模块一:小学教育政策。包括小学教育政策概论、过程、系统。

  4

  1

  3

  1

  3

  1

  4

  1

  3

  1

  3

  1

  3

  1

  3

  1

  3

  1

  3

  1

  32

  10

  3/5

  3/5

  教育政策及法规教学大纲

  模块二:小学教育法规。包括小学教育法规概论、法制建设、法规系统;国家、学校、教师、小学生各自相应的权益和义务。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飙。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授课参照书(一)使用教材

  阮成武。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北京:高等教育初版社,(二)授课参照书

  20XX年版。

  1、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初版社,

  1998年版。

  2、袁振国。教育政策学。南京:江苏教育初版社,

  20XX年版。

  3、孙锦涛。教育政策学。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初版社,

  1993年版。

  4、吴志宏。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初版社,

  20XX年版。

  5、刘中兴。教育政策的价值解析。北京:教育科学初版社,

  20XX年版。

  6、张济正。教育行政学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初版社,

  1991年版。

  7、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谈论。北京:教育科学初版社,

  20XX年版。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贯彻十六大精神努力首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场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諑。

  9、国家教育发展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解析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初版社,

  20XX,20XX,20XX年版。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献。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面向年版。

  21世纪教育中兴行动计划。北京:教育科学初版社,199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XX——20XX教育中兴行动计划。北京:教育科学初版社,1999年版。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嗚。

  12、彭万林。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初版社,

  1999年版。

  13、劳凯声。教育法论。南京:江苏教育初版社,

  1993年版。

  14、劳凯声。教育法学。沈阳:辽宁大学初版社,

  20XX年版。

  15、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谈论。

  第1,2,3辑.北京:教育科学初版社,20XX,20XX,20XX

  年版。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門。

  16、孙灿成。学校管理学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初版社,

  20XX年版。

  17、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现行教育政策与法规选编(中小学教师读本)

  科学初版社,20XX年版。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蛴。

  。北京:教育

  18、李晓雁。我国教师的权益与义务及其实现保障体系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初版社,年版。

  20XX

  4/5

  4/5

  教育政策及法规教学大纲

  19、周德雷。小学管理法制基础。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初版社,

  1997年版。

  20、王长纯等。初等教育。长春:吉林教育初版社,

  20XX年版。

  21、张乐天。教育法规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初版社,

  20XX年版。

  22、褚宏启。学校法律问题解析。北京:法律初版社,

  1998年版。

  23、李晓雁。教育法学。北京:高等教育初版社,

  20XX年版。

  24、黄才华。依法治教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初版社,

  20XX年版。

  25、张乐天。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初版社,

  20XX年版。

  26、郭文舒。教育政策法规。沈阳:辽宁民族初版社,

  20XX年版。

  27、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褚宏启主编。教育法制基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初版社,年版。

  20XX

  28、杨颖秀。教育政策法规专题。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初版社,

  20XX年版。

  29、李连宁,孙葆森。教育法制概论。北京:教育科学初版社,

  1997年版。

  30、谢志东。教育法规讲读。北京:北京大学初版社,七、本大纲尚需说明的问题,如没有可省略

  1999年版。

  课外指导方式方法一、经过课外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谈论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基本问题,锻炼学生解析问题的能力、思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瀝。

  二、经过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文件资料,解析事例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责备反思能力和创新思想能力。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侬。

  三、经过小型的教育检查,理论联系本质,解析实责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讲和策略,完成研究

  报告。

  执笔教师:李俊义

  教研室主任:李俊义

  授课系(部)主任:

  5/5

  5/5

篇七: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大学生-素质教育弊端与改进措施(总5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取向与创新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的前瞻性很强的系统改革工程。它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把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意义十分深远。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紧迫课题。当前,不管在区域整体推进层面,还是在高校具体实施层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取向上存在若干误区,有待澄清。1998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首次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之中,十五年来,教育部采取了多项措施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并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结合当代学生的特色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应大力提出创新思考与意见。

  关键词:误区;取向;创新一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若干误区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常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素质教育虽然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但其内涵大家却都是熟悉的: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亦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有健康的体院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现在人们所理解的素质教育有所偏颇。这与我们过去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实并不完全相同。素质教育的内容,有一些是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所未提及的,或虽包含在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但又不甚明确。譬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素质教育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素质教育并非是要运用统一模式去培养学生成为全才,使其在各个领域无所不能,而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我国受五十年代苏联模式的影响,提倡专业对口,学生从高中时期开始产生文理分化。这一分化致使一些擅长文科的学生,对天文地理毫无兴趣,对先进科技全然不知;而理科生对中外几千年文化和历史精髓未曾涉及。老师们过分重视学科成绩,而使教学模式僵化,这样的不全面纵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首要,但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不会有华罗庚的理性头脑,爱因斯坦并非通透古今。我们需要提倡的是一种重视所长,同时补其所短的素质教育,在这其中同

  2

  样重视包括美学,乐感,心理健康等一系列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在成人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或者周遭人的灌输,拓宽视野。教育取向上,注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的过程,使受教育者在这三个方面获得协调的同步的提高,以期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其次,部分的教育者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免试教育,这也有悖素质教育提倡者的初衷。一些大学将学生课业之外的活动视作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夸大了这部分的培养,将课余活动的考评作为主导,降低要求,放任自流,这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并不等同于个性教育,不能任由受教育者自由发展,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祖国,没有良知的人会成为一个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对待大学生的教育,纵然不能只重视文化课,但是就素质教育本身,文化素质是基础,思想道德素质是关键。文化知识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大学生教育中,需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完善严格考评手段,对之进行认真地考评,才能推动素质教育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

  再次,肤浅理解素质教育,教育者不重视自身素质。高等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新的形势及社会新需求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思想品德、专业文化、世界观及人生观等多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各领域都需要大量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级人才,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加速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但这期间,不乏有部分教育者空谈素质教育,不注重自身在学生中的素质和形象,这样的教育模式明显缺乏力度。

  最后,把实施素质教育仅看作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素质教育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在新时期新社会新的教育模式下衍生出来的教育方法。实施素质教育毕竞是前无古人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观念的更新;涉及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涉及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它需要每一个教育者结合受教者的具体情形实践和适

  3

  应。它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每一位教育者的使命。这都说明:就外部来说,它不仅需要教育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就学校内部而言,这不仅仅是教务部门的事,更是所有领导,党政各部以及机构团体的共同职责,也是待教育者们实践的一大要求和任务。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确取向

  随着高等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大学生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高等学府的学子一幕幕暴露出人格缺失的弱点。从马加爵到刘海洋到马晓明,他们都是应试教育的典范,是家长和师长眼中的骄子。然而当我们看到大学生群体所出现的这些令人悲哀的事件时,却不得不反思大学生素质教育,人格教育的不完善。此时我们不应是相互指责、相互推委,而是应该积极反思,找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正确取向,这是全社会的职责,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都要有所反思,各尽其职。

  在人格教育中,我们强调的是利他取向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换位思维,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助人行为,最终形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格特征。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索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最大的快乐是从关心别人的精神世界,从善于体察他人的不幸中产生,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因此,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加强利他取向的教育导向。

  完善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完善人格教育。现行的教育方式通常是说教和理解,使得受教育者很难体验到心理的感受。譬如,我们在教授学生如何培养高尚的品行时,不停地强调和灌输书面理论,却没有从实际中让受教者体验到品德如何培养,无法搜集相关的现实事例,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发觉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为素质教育做到哪些呢第一希望国家和政府保障并计较那一步提高教育投入实施素质教育从课程改革到教材建设,从设备更新到教师培养,从结构调整到机制落实,处处都要求在投入上提供保障。一方面需要依法增加投入,完善教育投入的具体措施;另一方面需要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如教育经费的分配与使用应当有科学的依据,有明确的规范,以避免和减少浪费。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都要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校办

  4

  产业收入、社会捐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来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

  第二、要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素质教育良好运行机制如果没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就只能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因此,我们要做的工作要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主要干部认真抓实素质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还要改革人事制度,继续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能力的良好风气。另外加快升学考试制度改革,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提倡“行行出状元”和“终身教育”的思想。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体系,要积极改革和完善对学校教师的评价工作,要改革大学生的考试和评价方法。建立奖励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表彰和奖励制度,注重奖励的导向机制作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五是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四、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时代的呼唤并不能立即改变现行教育制度的滞后局面,它需要通过法制的手段保证,教育功能的实现,保证质量和效益。如果只靠区域性实验,靠总结和推广经验,靠召开现场会,虽有直观效果,但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虚假现象。要从“根本上”考虑有些顽症要根治,就要从立法上考虑。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年年喊减轻,岁岁在加重。看来光靠说服教育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本上”要靠法制、靠制度保障。

  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式的选择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从中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落实既要有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还要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5

  在课堂教学方式方面,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启发讲授模式;自学讨论模式;目标定向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开放研究性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等,不论哪一种教学模式的建构和选取,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学过程中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各种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不能把某一种教学模式作为万能的模式去传授所有知识。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是指在对比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优点和局限性的情况下,针对教学实际,汲取几种教学模式的特点、重点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能力的全面培养创造条件。

  六: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行。素质教育力求使每个学生在本身原有素质基础上,获得和谐和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教育,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具体来讲,一方面要转变过去那种过份强调教育的社会、经济、政治功能而忽视其育人功能的观念。另一方面要转变惟升学者是人才、惟升学者能成才的观念,确立多渠道成才、多规格育人的人才观;要转变以分数论人才、以升学率论效益的质量观,确立德、智、体全面发展,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质量观;要转变只对少数学生负责,只对学生升学负责的施教观,确立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的施教观。

  七、注重教师自身的素质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改革的原动力。素质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熟悉所教学科的主要内容,对学科内容知识的产生、发展、功能等有系统的认识。对学

  6

  科知识有深入了解,努力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理解他人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教学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具体工作中,可通过集体培训,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校本课程开发等途径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我们应该多向课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多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教师要向自己学习,从自己的教学中学习,即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发展的有效的途径,通过教学反思可以积累教学经验,使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化,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形象地位。教师要向学生学习,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学相长”。在教师的工作中,学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特征,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性、不确定性,使得教师经常需要面对不少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也能促进教师的发展。

  7

篇八: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挂羊头卖狗肉式的素质教育当前也有一些学校也在提素质教育他们在实际中也有了自己的行动比如开设一些活动课搞一些活动但他们却把这些课程活动看成可有可无任意挤占即使开展也并非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而是为了应付

  素质教育现象谈

  当前,素质教育的春风已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全国各中小学都争先恐后地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也成了教育界的一大时尚,似乎有不提及“素质教育”就会让人瞧不起,就会矮人一等的气势,于是各中、小学教育机构处处以“素质教育”为荣,开口“素质教育”,闭口“素质教育”。然而他们所推行的、所实施的却和“素质教育”真正内涵不同的教育体系,因此在许多学校,素质教育已产生了诸多不良因素,而这些不良因素又亟待解决,否则必会阻碍真正的“素质教育”的推行、发展。下面,笔者就自己所见、所闻的一些现象作一简单的归纳、分析,抛砖引玉,以期引起社会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思考。:口号式的素质教育【现象一】口号式的素质教育现象一】:当前,一些学校虽也在提“素质教育”,但在实际行动中并未真正的实施,而是把“素质教育”当作一种时髦的口号。说到底,他们推行的仍是应试教育---汤药均不换的应试教育。:挂羊头卖狗肉式的素质教育【现象二】挂羊头卖狗肉式的素质教育现象二】:当前,也有一些学校也在提素质教育,他们在实际中也有了自己的行动,比如开设一些活动课,搞一些活动,但他们却把这些课程、活动看成可有可无,任意挤占,即使开展,也并非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而是为了应付!这其实仍是应试教育---换汤不换药的应试教育。:【现象三】“1+1=2”式的素质教育现象三】在许多人头脑中,素质教育也就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多开设一些活动课,多搞一些活动,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这也多多少少地反映在行动中,他们的这种思想、行为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即:1(应试教育)+1(活动)=2(素

  质教育)。:加重负担的素质教育【现象四】加重负担的素质教育现象四】:目前,有一部分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未对一些“主科”时间予以缩减,而是在“主科”之外附加上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这样学生的任务很明显地就加重了,同时,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逐渐减少了。由以上的现象,我们不禁引发思索。:什么才是【思索一】什么才是“素质教育”?它和“应试教育”有何不同?思索一】什么才是“素质教育”它和“应试教育”有何不同?:什么是“素质教育”?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既明确又模糊的东西。明确是指他们知道“素质教育”的大概意思,模糊是指他们对“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并未明了。那么,什么才是“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和才能为根本目的,以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为手段,吸引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己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也是目前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它面对的不是个别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它面对的不是学生的某一方面,而是所有方面,文化素质是当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因此,不能因为学生文化素质高,就认为其它方面都好;更不能因为学生文化素质低,就认为其它方面都低。在这一点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既然如此【思索二】既然如此,那么,上述几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思索二】既然如此,那么,上述几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其根本的一条就在于考试制度。人们都把考试(尤其是中考、高考)比作教育的“指挥棒”,因此这就决定了人们必会围绕它而进行教育、教学。如今的考试制度,众所周知,着重测试的还只是语、数、英等文化科目,这就势必会导致人们重抓文化课,而忽略其它方面的素质培养。其次,还在于考核制度。当前对教育部门、教师考核的重点还只是文化课成绩的考核上,可以说“一俊遮百丑”这就决定了各教育部门不得不,“挂羊头,

  卖狗肉”!再次,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今仍有许多人认为,学生好、学校好,这在于谁考得多,谁考得好,而并不在于谁的素质全面,谁的素质较高。这就对学生、学校的办学、教师的教育及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得他们一方面要应付上面、社会的“期望”,一方面迫于形势,又不得不实行“素质教育”,在这对矛盾中,只好走折中的办法---名不符实的“素质教育”。:应如何改变【思索三】应如何改变?思索三】应如何改变?:据以上分析,很明显,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改革考试制度。怎么改?那当然要朝培养学生全面素质这个方向努力,即在考试中不要太注重最后一次考试的成绩,而是综合评定这几年的各项成绩,分别予以定级。其次,当然也得改革考核制度。这也因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中心,以学生素质的高低来决定教育、教学的优劣。再次,要大力宣传,改变人们头脑中的不良思想,使其由单纯的“一好则百好”变为“百好才是百好”。当然,推行“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这又关系我们祖国明天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一定要谨慎待之,但不能因为这,就不推行“素质教育”,我们应“摸着石子过河”做一点,,积累一点经验,以期迎来一个崭新的真正的“素质教育”时代!

  〖1999年1月20日〗

篇九: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关于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临沂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4篇素质教育篇一: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目的、任务、意义和实施措施素质教育概念: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任务:三大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任务。意义:(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实施措施:(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二: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之我见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的教育,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与单纯的只看分数的应试教育相对应,与高考录取的精英教育相对应。不单看学生考试分数,还要看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养。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

  目前,社会对教育评价的依据是高考考生人数的上线率,上线率高则说明教育质量高,反之则会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压力。教育主管部门也多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质量高低,学校也以分数论教师,教师在有意或无意的重点关注学生分数,对学生也是以分数论聪明,不管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突出,也不管“好学生”的其它方面是否有问题。

  家长对学生在学校表现不闻不问,只看成绩单,如果成绩高有奖励,反过来,如果考不好,轻则批评教育,有甚者棍棒加身。

  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发展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特别是从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表以来,素质教育已经提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2022年6月29日,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首次将素质教育写进法律,成为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素质教育在全面推进过程中,各地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成绩巨大。但是正如教育部领导所指出的:素质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从区域来看,既有一些地区。例如南通、深圳、潍坊、铜陵、大连等地,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也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沉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明显,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即使智育也不是全面科学的智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兴趣和创造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为代价。这些问题愈演愈烈,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决心解决的时候了。1

  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解决这些难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过程。其中如何充分发挥素质教育政策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可以说,政策和策略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可见素质教育政策的极端重要性。

  素质教育政策既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总政策、总法规,也包括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应的区域性政策和法规,甚至包括一些有关的行政决定。素质教育政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地运用素质教育政策解决实践中的难题,应该对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有所了解,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予以研究,以便制定出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素质教育政策,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地发展。

  一、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历史与现状

  1.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回顾

  素质教育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但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却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深刻的现实背景。素质教育的定义或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仍在争议中。其实,素质教育是一个发展着的、实践着的过程,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素质教育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狭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精神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其中脑的特性尤为重要。它们通过遗传获得,故又称遗传素质,亦称禀赋。”而广义的素质概念则是:“公民或者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教育下形成的。”2从广泛的、一般的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利用一切条件,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能,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因此,从上述广义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并不是当代突然产生的“新创造”,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素质教育思想火花屡屡闪现。早在2000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少和素质教育相关的教育思想。例如教育民主和平等的思想:“富而后教”、“有教无类”;依据学生特点实行个性教育:“因材施教”、“听其言而观其行”;反对压制灌输,提倡启发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重全面素质培养,为学生开设“六艺”课程等等。随后,孟子、荀况、韩愈、朱熹、王守任、顾炎武、龚自珍等历代文化名人或教育家都提出过很多与素质教育相当的思想和观念。只是由于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被压制,被歪曲。到了近代,素质教育思想又在我国形成了一个高潮。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提出“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3

  又提出“量智施教”和对残疾儿童实施特殊教育等观点。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他认为文科和理科根本上是相通的。他说:“文科的哲学,必植基于自然科学;而理科学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牵涉哲学。从前心理学附属于哲学,而现在用实验法应列入理科;教育学与美学也渐用实验法,有同一趋势。地理学的人文方面应属于文科,而地质地文方面应属理科。历史学自有史以来,属文科,而地质学的冰期与宇宙生成论,则属理科。4实际上这就是当今的“通才教育”思想。蔡元培十分推崇个性化教育,采取各种宽容的措施,让学生自然地发展个性。他尤其重视美育对人的发展作用。他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创造了相对宽松、民主的环境,为北大的学生和老师自主、个性、创新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教育改革是一次真正的素质教育实践。另一位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很多教育思想,并且亲自实践,对素质教育有极大的启发。例如,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另外,他还提出大众普及教育、创造教育、全面发展等思想。陶行知强调:“我们普及的教育,不是少爷教育,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而是“平民教育”、“劳苦大众的教育”。5他认为要真正实现创造教育,应该使学生能做到“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能思想;解放手,能干;解放眼睛,能看;解放嘴,能说;解放空间,能进入大自然、大社会;解放时间,不用功课表填,使学生有自由支配时间的可能。陶行知还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观点。此外,近现代还有梁启超、鲁迅、梅贻琦、胡适等人提出很有价值的素质教育思想。

  由此可见,虽然素质教育的概念是近20年才出现的,但其思想是源远流长的。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素质教育思想资源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然而回顾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源流,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概念,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有很多借鉴和启发。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的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讳言,由于教条主义和“极左”思想泛滥,过分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不能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历史上素质教育的思想资源,使我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几经波折,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焕发了生机,形势越来越好。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球化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的变革,我国教育领域种种弊端尤其是应试教育的问题,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和尖锐批评。

  在这种背景下,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虽然在素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但毕竟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成为不可逆转的前进方向。

  2.素质教育政策的历史与现状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概念,一个完整提法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主要是为了适应我国推进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行的教育改革,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特别是“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概念。它的形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至1994年,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急需具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向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并决定在全国“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为普及小学和中学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逐步减弱“应试教育”的影响打下了基础。1988年,原国家教委制定了《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小学必须认真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育人,使儿童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并严禁为了“应试教育”而举行的一切活动。在80年代进行的教育改革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工作中,国家的各种政策都明确要求消除“应试教育”的效应,可以说,这其中已经包含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但最早在正式场合提出“素质教育”的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1987年4月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通告会上讲话中,他指出:“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地方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单纯的升学教育,这就导致了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偏向。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的公民的素质教育”。而最早在公开报刊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内

  涵作出阐释的,是1998年《上海教育(中学版)》第十一期上的文章《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文章提出:初中学生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劳动技术、科学文化、心理健康等四方面素质。从而,素质教育做为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开始以多种方式进行着,教育理论界和一些中小学教育者写出了大量的讨论争辩和理论分析的文章。主要对素质、素质教育的概念辨析,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对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对素质教育的实行过程和评价标准等进行议论。当时,素质教育的实践和议论虽然十分激烈,但主要还是在民间进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仍未在正式文件中对素质教育进行引述和评论。做为省一级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江苏省率先在正式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行素质教育。1990年12月在《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关于当前小学教育改革的意见(试行)》中指出:“当前,我省小学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把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公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实施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国民素质教育的观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学校和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开展素质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并扩展到家庭和社会,唤起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公众教育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和良好的改革环境,推进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当时,做为分管基础教育的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深入起了较大的作用。

  199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虽然文件中没有直接用“素质教育”一词,但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转轨改革,要摒弃“应试教育”。并肯定了素质教育主要内涵的“两全”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这表明,素质教育由中小学和基层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作为国家层面的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

  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是国家领导

  人首次在正式会议明确提到素质教育概念。紧接着,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意见》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的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明确的指导思想。

  (2)1994年——1999年,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和素质教育逐步成为国家教育政策

  1995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当时的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在编写的《﹙教育法﹚条文说明》中,首次对“素质教育”、“素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素质教育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四个方面;“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方面的一系列基本的品质、素养的总和”。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掀起了素质教育实践的热潮,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产生不少好经验,各地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支持鼓励素质教育的政策。1996年2月的《人民教育》以5万多字的长篇报导介绍了湖南省汨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经验。这是首次在国家级教育刊物上介绍素质教育的典型,表明国家教育领导层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心。与此同时,国家教委在湖南省汨罗市召开了全国素质教育现场会,总结、介绍、推广各地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经验。随后,国家教委在全国批准建立10个素质教育试验区,各省市也先后建立了不少省级素质教育试验区。从而,我国的素质教育,由过去分散的、半自发性和地方政府指导下的实践,向由全国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指导下的区域性教育改革方向迈进。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22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这是首次用法规政策文件的方式肯定了素质教育的政策方向。

  1997年9月,国家教委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交流会,认真总结了各地区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同时对全国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作了部署。会后不久,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从此,素质教育由区

  域性实验阶段进入了全国性推进实施的阶段。《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解释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并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薄弱学校建设、课程、督导评估、考试评价、德育、校长教师队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这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第一个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系统化意见。199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于1999年1月正式批准实施。《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使素质教育从典型示范为主转向整体推进与制度创新为主,并且要通过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改革、督导制度的完善,以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个《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成为国家的教育政策,成为制定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还第一次确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标。第一次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即“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此外,还要加快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实行小学毕业生面试就近升初中的改革,等等。《决定》郑重宣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过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认真贯彻落实”。

  (3)1999年——2022年,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级为主的体制。”这是为了更好地整体推进素质教育而进行的重大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决定》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也进一步明确,使之更丰富:“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情趣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001年6月教育部决定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指出:“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2003年,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以及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到明年(2022年),全国所有的中小学校全部进入新课程。这是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最有力最积极的举措之一。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颁布。《决定》表明国家素质教育政策更加关注农村,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其中突出了两个转变,一是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向农村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转变;;二是由“两基”目标向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两全”目标转变。

  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22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计划》再次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继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提出具体要求,如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等等。

  2022年5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这是在新形势条件下素质教育的又一有力措施。《意见》提出“今后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进一步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22年11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宣布:争取到2022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免费教科书和住宿生活补助,力争到2022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22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对于在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从1999年至2022年,素质教育政策不断改进和完善,素质教育的实施也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前进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在此期间,素质教育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2022年6月原教育部部长何东昌给中央领导人写信,反映当前基础教育的严重问题。何东昌在信中认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或者应试教育的倾向,使基础教育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重智而轻德体美,不重视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在中小学大多受到扭曲甚至是严重的扭曲。解决这一涉及面很大的问题,只靠教育部门的努力很难奏效,建议党中央加以关注。要使各级党政领导都能对问题的严重性有充分的比较统一的认识,并采取一致的措施,这是对党执行能力的考验。6围绕何东昌提出的问题,教育部与中宣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社科院、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一起,进行了素质教育情况的大调研,同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上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问题开展了大讨论。这次大讨论大调研,高层领导之重视,参加部门和人数之多,社会影响之大,在20多年素质教育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

  (4)2022年,素质教育写进《义务教育法》,表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法定性和长远性

  二、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反思和建议

  1、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反思

  (1)素质教育政策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首先,素质教育政策强化了素质教育理念,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变革。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是我国社会经济大变革的时代,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当时我国盛行的应试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在多年的素质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政策发挥了巨大而积极的作用,使素质教育的观念大普及并逐渐深入人心,使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最核心的观念之一。素质教育理念,本质上是开放的、民主的、创新的,它的主要内涵,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四有”新人等等都是与世界教育改革思潮相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变革。素质教育政策强化了素质教育理念,引来了人们学习、借鉴学习最新的世界教育思想的热潮。终身教育思想,学习型学校(社会)、全民教育、合作教育、环境教育、教师专业化、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教育思想和理念被大量引进、学习和运用,并且结合中国实际,创造了许多素质教育成功范例,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等等。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思想的普及,带来了教育思想的大变革、大发展,而党和政府的一系列素质教育政策起了关键的、巨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促进和深化了教育体制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必然要引起教育体制的变革。教育体制改革既是素质教育实践的结果,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需的保障条件之一。例如素质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要“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还有《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了基础教育办学多元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为此,2002年12月,教育部下达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强调了改革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推动了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另外,素质教育政策也鼓励中小学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总之,素质教育政策大大促进和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确保了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发展。

  (2)素质教育政策的不足之处与简要分析

  第一,素质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系统性有些不足。素质教育的产生具有相当的自发因素,相应的素质教育政策也是随着实践中不断产生的要求,在学术圈内引起议论,逐渐被政府重视,并

  在社会上初步形成共识,然后党和政府制定政策予以支持引导。这样的过程,好处是有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但由于素质教育政策产生时期,正是我国社会改革开放的巨变时期,形势错综复杂,变化迅速,各种阶层的利益博弈激烈尖锐。教育政策的制定难度加大。纵观20年来素质教育,大方向是对的,效果是好的。但其制定过程缺乏深入研究,缺乏专家指导,缺乏权威的理论支撑。素质教育政策(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的)缺少一定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主要原因是时代、社会变化巨大和迅速,而相应的教育政策研究滞后,其次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机制有些缺陷。

  第二,素质教育政策内容有些模糊、泛化与单薄。虽然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是具体的,但是它与素质教育的概念密切相关。多年来,对素质教育的概念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素质教育作为学术问题,是可以也是应该探讨与争论的。然而作为素质教育政策是要推进与执行的。素质教育的概念,无论作为规定性定义或是描述性定义来理解都是历史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可是作为一定的时期,它又是相对确定的。素质教育应该依托相对确定的素质教育定义或界定,制定出明确可执行的内容。由于种种原因,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有些模糊,使基层学校执行上有不少困难,也许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素质教育概念定义没有作政策性取舍和确定。

  素质教育政策起初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病而言的,随之扩大到德智体美等教育的一切方面。素质教育政策的对象起初是中小学生,后来慢慢扩大到幼儿园、大学生、研究生等等,几乎一切教育对象。应该说,这种扩大或者泛化是有必要的,然而作为素质教育政策的配套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教育对象量广面大,各个年龄阶段各有特点,各种类型的学校也各有不同情况。素质教育政策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受到挑战。有人戏称泛化的素质教育是个筐,有了问题往里装。如果素质教育政策太泛化,往往执行和检查监督就很困难。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政策的内容又有些单薄。素质教育的推进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如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用人机制、阶层利益等等。这些决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教育政策的内容不能仅限于教育本身,应该各方面政策都配套,形成合力。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的执行的力度和效率有待提高。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政策的执行到位。实事求是地说,素质教育的推进现在遇到很大困难,正如教育部领导所说,现在“素质教育是个老

  问题、大问题、难问题。”其中难点之一就是执行力不够。虽然,从国家层面上看,素质教育政策本身有些不足,有些不配套,但一个地区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领导在推进教育政策上还是有作为的,例如南通市、深圳市、潍坊市、铜陵市、大连市等等地区的素质教育还是成效明显的。因此,领导的重视和力行是重要因素之一。还有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进策略也应考虑。不少地区把素质教育和过去的教育政策完全对立起来,采取先破后立的方式,结果难度加大,推进困难。教育政策的执行,看起来是推行一个文本规定,本质则是深层社会文化的转变。然而社会文化有相当传承性,转变也是渐进的。因此,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进策略最好是先立后破,破中有立、立中有破,扬弃渐进,增量快改,减少阻力和成本,使素质教育政策的执行更有力有效。最后要加大监督和奖惩力度。任何一个素质教育政策,如果没有切实可行、有力到位的监督和奖惩,都是难以奏效的。这一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2、对素质教育政策的建议(1)进一步更新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和良好氛围素质教育经过20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巨大成绩,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一系列文件都强调了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2022年6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公布了。新法把素质教育写进法律,纳入了国家重要的法律体系。对此,不仅教育界同志,而且是全社会成员,包括各级领导、各类社会组织和人员都应该进一步更新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并且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2)政府牵头,科学决策,尽快出台地方的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法规和配套政策各地应该依据中央和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认真调研本地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认真清理过去与素质教育相关的政策,组织有关教育专家充分研究论证,尽可能规范教育政策制定的方法和程序,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法规和配套政策。例如,制定符合素质教育的高考、中考政策。特别是高考改革既要稳妥又要积极,否则这个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不打破,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和发展。全国不少省市都在制定高考改革方案,江苏

  最近推出了配合2022年新高考方案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为推进素质教育提供用力保障。

  改革对学校工作的评价政策,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真正改变“抓经济看GDP,抓教育看升学率”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工作评价机制。有教育专家指出,在今天,素质教育要成功实施,必须把重心下降到以学校为单位的综合、整体改革。10学校自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得到政策支持才行。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评价体系就是重要内容。此外还应配套建立相应的学校人事权、财务权等政策。

  完善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检查督导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教育督导法,增强督导的权威性。教育督导室不宜设在教育行政部门,而应直属政府管理,应逐步建立学区或学校督导员制度,使对素质教育的督导检查落实到位。

  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专家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专家包括教育政策理论专家和校长等管理专家。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要健康快速发展,就须有高素质的教育政策理论专家参与,培养这类人才是当务之急。一个好校长往往就是一个好学校,这种说法虽然有待进一步提升,但在中国现实条件下,校长等管理专家的作用是巨大的,他们往往能影响一个学校的素质教育政策的落实和发展。一切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落实,主要在课堂在教师。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素质教育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一是教师培训和激励政策制定要务实,不要搞花架子;二是加快师范院校和相关大学的改革,使教师培养真正走向素质教育的道路。

  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一方面能和中小学素质教育接轨,另一方面,实施素质教育后,高质量的高校多了,也能缓冲中小学的升学压力。

  改革用人制度,包括劳动人事政策和分配就业政策。在全社会逐步真正形成“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的以人的能力、素质、绩效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观。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政策才能得到全社会真正的支持。

  (3)倡导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终身教育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理念之一。终身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政府应加快出台终身教育政策,大力加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这就是直接和间接地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终身教育搞好了,学习型社会建成了,一定会大大支撑和推进素质教育政策的落实和发展。从某种角度说,素质教育及其政策的成功实现,最终必须依靠全社会的终身教育的推行,依靠良好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篇十: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要让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个面向的思想关于教育要优先发展的思想关于教育要不断深化改革的思想关于教育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关于通过并举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真正深入人心尤其要深入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之中去

  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

  山东宁阳一中

  魏伯河

  即将进入21世纪、将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迫地要求它的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1991年5月23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发出了“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伟大号召。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对“素质教育”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阐述:“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作为党和国家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而采取的重大决策提上各级党和政府的议程。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的三令五申,决定了向素质教育转轨成为必然趋势。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既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种紧迫的时代要求。要实现这一转变,涉及到教育内部和外部许多方面,需要各种主观和客观的条件。这些需要的条件并非目前都已具备,因而成为目前实施素质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无法回避,只能正视它,认真地研究它,争取较好地并且尽快地解决它。那么,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素质教育的社会大环境还未完全形成。党和国家提出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战略决策,并三令五申要求尽快大面积实施。但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领导者们对此认识并不一致。他们有的是因为对教育缺乏应有的关心和认识,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不甚了了;有的则是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太深,习惯于用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有的则是出于急功近

  利的思想动机和狭隘的“政绩”观念,硬性向学校分配升学指标,搞大奖大罚,加剧“片追”倾向。不少教育工作者担心否定“应试教育”就否定了自己从前的工作成绩,因而对转轨怀有抵触心理。从学生家长方面说,也较普遍地面临着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与中国国情不可能使所有孩子都接受高等教育的矛盾,不少学生家长仍然把上大学(指公办大学)作为孩子的唯一出路,而对孩子其它方面的发展则缺乏应有的重视。有些新闻媒体报道一些学校和教师时,也往往不恰当地突出其升学率方面的成绩。2、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有不少对实施素质教育还存在着在思想认识上、业务水平上、工作方法上不适应的问题。所谓思想认识上的不适应,表现为:一是认为搞素质教育是长远的事,今后的事,不能立竿见影的事,是软指标;抓升学率才是当务之急。二是认为搞素质教育现成经验少,不知道怎样搞,担心搞来搞去搞不出名堂,出力不讨好。三是认为搞素质教育需要的各种条件目前还不具备,只有等将来条件具备以后才能搞。所谓业务水平上的不适应,表现为:还有许多教师达不到规定学历,实际水平差距则要更大一些;许多中青年同志本身就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习、以后又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工作,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各种素质本身就不具备,知识面过于狭窄,尤其动手能力普遍太差;搞“应试教育”觉得是轻车熟路,搞素质教育却觉得举步维艰。所谓工作方法上的不适应,表现为:多年来逐渐形成的工作思路、工作常规、工作习惯已形成某种定势,而实施素质教育却要从头摸索和积累经验;等等。3、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某些基础设施,在不少地方还相当匮乏。1990年前后的校改工程,解决了过去大量农村学校“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几个泥孩子”的落后面貌,城镇学校的办学条件也相应得到改善。这确实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决不等于说不需要继续对教育进行基础投资了。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都急切地呼唤着教育设施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不少义务教育阶段的乡村学校,不要说现代化的实验设备、电教器材,就连最起码的音体美器材都没有,给开足开全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有人说:“人民教育人民办”这篇文章已经做完,现在应该是“办好教育为人民”了。这样把相辅而成的两句话割裂开来理解,显然是不恰当的。“人民教育”理应由人民通过政府来投资办好,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人民群众自发地捐资助学也是应该的。这不是一个阶段性任务,而是一个应伴随教育发展全过程的长期任务。办好教育为人民,则是人民教育天然具有的属性,也应该是伴随教育发展全过程的长期任务。只不过在办学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办好”的程度也不相同罢了。以上面临的各种问题,都严重地制约着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其中哪一方面解决不好,素质教育也不可能很好地实施。向素质教育转轨所以进展缓慢,其原因主要也在这里。针对面临的这些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对策:一、进一步掀起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和全教会精神的高潮,形成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强大社会舆论,促进社会各方面对素质教育认识的提高。学习邓小平教育思想和全教会精神,对教育工作者是当务之急。但决不应理解为只是教育界的事。教育本身是全社会的事业,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的大事。要让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关于教育要优先发展的思想、关于教育要不断深化改革的思想、关于教育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关于通过“五育”并举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真正深入人心,尤其要深入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之中去。使他们逐步形成共识:未来世界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只抓经济建设而忽视教育发展的领导者,是目光短浅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只片面强调升学率而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领导者,是急功近利的缺乏责任感的领导者。使他们在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中发挥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对教育工作者

  来讲,应当清楚:“应试教育”是对过去教育弊端的概括,否定“应试教育”并不等于否定教育工作本身和近20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及取得的成绩,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要自觉地调整心态,由被动应付转变为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根本上把教育评价从以考分和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转变为以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为标准。教育评价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以什么为标准评价学校和教师,直接影响着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发展的走向、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升学率成了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主要标准,在某些地方甚至成了唯一标准。这显然是错误的。升学率的问题,对于国家和省一级来说,实际是一个招生规模问题。对不同的市县、学校,当然有一个升学率相对高低的问题。现在要向素质教育转轨,该怎样对待升学率呢?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从根本上说,如果公平竞争,升学率的高低取决于办学水平。因“片追”有方、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为代价换取的高升学率,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学校未必是真正办得好的学校,但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升学率一定不会低。向素质教育转轨搞得好的学校开始升学率并不一定马上提高很多,有时可能还会出现一段徘徊期。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升学率自然会水涨船高。而这样的升学率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决不应把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包括提高升学率对立起来。更不能允许以抓教学质量为借口抵制素质教育的实施。要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力度,对等待观望、不肯转轨、行动不力、明拖暗抗的现象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他们尽快转向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同时,要发现培养并大力宣传那些实施素质教育搞得好的学校、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推广他们的经验,并给以有效的激励措施和政策上的扶持,使他们响起来、香起来,发挥好转轨领头羊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各级政府包括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也必须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这也是能否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原则性问题。三、要加快校长培训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使之能尽快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近几年,这方面的工作有很大的成绩,但和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还须加大力度,提高标准。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要突出教育思想的培训。这方面的教育有了成效,往往比单纯的业务水平提高更为有益。校长对学校的管理,主要是教育思想的管理。一位校长的教育思想落后于时代,其办学思想不端正,这个学校就决不可能真正办好。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也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当然,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不仅是目前水平较低的教师,就是现在水平较高的教师,也都面临着一个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水平的任务。至于有些地方师资队伍人数不足、尤其音、体、美、劳学科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更是亟需解决的当务之急。就多数情况而言,在一个县市或社区范围内,不足是相对的,即是说,剩余和不足同时存在。要加大调剂力度,调剩余以补不足。现在还存在这样的突出矛盾:一方面,学校音、体、美、劳教师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非师范类艺体院校毕业生很难分配。建议把这批人才分配到师资不足的学校里去,经过培训后上岗任教。如果仍然不足,则可以把富余的其它学科中有艺体特长的教师进行培训后改行任教,以保证所有学校都能按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全课程。在此基础上,所有教师还要通过继续教育,逐步达到一专多能,在上好必修课的同时,每人争取能开1—2门选修课、活动课,给学生学会选择、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四、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现代化水平。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从长远的和根本的利益来讲,教育投资都是最有效益、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教育发展当然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却不能等待经济发展水平上去之后再发展教育,那样永远也摆脱不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将是一种战略性的失误。教育的发展必须抓住机遇,适度超前发展。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成功的经验,也是国内许多地区的成功经验。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

  把教育问题解决好。①”我们都应从这样的战略高度认识教育投资的意义、对待教育投资的问题。要知道,在学校里,每一项基础设施,都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种现代化设备,都向学生打开一扇现代科技的窗口。教育投资的主渠道,当然应该是政府财政投入。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不平衡性,有的地方政府靠原有财力不能完全承担起来,必须扩大筹资渠道。我认为,可以把若干新增税种列为教育经费来源的一部分。同时,要大力倡导人民群众踊跃捐资助学。山东省1990年前后的全省性校改工程,其主要资金来源就是人民群众的捐助。还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办学模式的多元化,使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校长承办、行业办学、私人办学、合资办学、外资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齐头并进,推动教育共同投资体制的建立,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教育投资、共享教育投资利益的新型的良性发展的教育发展格局。近年不少民办学校起点高,发展快,而且从一开始就把培养学生全面素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给中国教育领域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公办学校特别是一些重点、名牌的中小学,如果还是以“老大”自居,故步自封,不思改革,其原有的优势是难以长期保持的。上述各个方面问题的解决,绝非轻而易举,不同的地区也不可能齐步走。但我们必须有空前的紧迫感,努力创造条件,加快解决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十一: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P>  谈素质教育面临困境与发展突破

  一、高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1.发展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体发展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双重功能,促进个体发展是实现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潜能和才能等能力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以及人的个性发展。高校素质教育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健全的人格素养、适应社会变化的心理素质以及胜任工作的创新素质。可见,高校发展素质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2.发展素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发展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德育为先”和“以人为本”相结合,通过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四个自信”,涵养爱国主义、公民意识和高尚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多元化教育方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素质教育着眼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以及公民素质等综合素养,引

  1/7

  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发展素质教育是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

  略任务。人的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依赖公民个体的现代化水平,反之,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当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人的现代化决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与成败,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的现代化水平对国家现代化影响深远。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推动其价值观念、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进而促进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的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

  二、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困境1.素质教育地位边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年—20XX年年)》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从国家政策层面,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地位得以确立,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发展状态仍

  2/7

  不充分、不平衡,发展质量与社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素质教育的战略地位和科学评价体系并未有效确立。作为“一把手工程”,素质教育在部分高校工作清单中仍处于边缘地位,发展素质教育往往有“名”无“实”,领导重视不够、教师投入不足,政策支持不实,机制建设不全,缺少从战略全局角度思考谋划素质教育,导致素质教育工作表面化,工作成效虚无化。同时,由于高校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足,中国特色素质教育国际话语体系地位弱化。

  2.素质教育目标模糊化。高校素质教育质量取决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合理构建,教育目标又决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素质教育的价值主张及具体要求存在一定泛化与模糊化倾向,一是缺少对素质教育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素质教育目标发展取向片面化,部分高校将素质教育等同于弥补专业教育的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或把素质教育导向艺术教育,甚有高校将其仅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这种将素质教育目标进行简单归类的做法无益于素质教育在高校发展中的功能发挥。二是忽视学校的办学特色,素质教育目标和高校教育目标缺乏有机融合。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目标千篇一律,千校一面,缺少与自身办学特色的有机融合,机械地将素质拓展教育的目标整合在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艺体育等方面,缺乏教育目标的针对性、创新性与特色性。

  3/7

  3.素质教育内容分割化。大学生素质教育内容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素质,各素质密切相连、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目前,部分高校素质教育整体效应发挥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各项素质教育内容存在顾此失彼或重彼轻此现象。当前高校素质教育并未跳出培养“专才”的窠臼,“通才”教育实践弱化,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素质、重身体轻心理等现象屡见不鲜。二是素质教育

  未有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素质教育缺乏与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素质教育的思想、标准与要求在德智体美劳等课程内容的具体设置中体现不足。三是素质教育偏课程轻实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但是目前的素质教育以课程学习教育为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较低,理论实践训练不足。

  4.素质教育路径孤立化。由于受高校传统办学体系的影响,多数高校素质教育发展路径呈现一种“孤立化、片面化”态势。一是素质教育偏“生”轻“师”。多数高校素质教育以学生群体为主,忽视了教师综合素养提升,而且教师引进往往以科研水平为考核主要指标,师德师风建设措施相对虚化,不利于发挥教师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素质教育评价方式单一。在评价学生素质教育方面,部分高校采取课程考试方式,甚至以分数论高

  4/7

  低,难以全面客观判定学生素质真实情况。三是素质教育组织力量分散。部分高校素质教育主要由辅导员、思政课程、人文课程及体育课程等专任教师承担,并未形成完整的素质教育组织体系,育人合力发挥不足。

  三、创新高校素质教育发展路径1.融入办学特色,明确素质教育培养目标。首先,结合地域特征、高校办学特色和专业属性分类构建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确定素质教育特色化定位,制定素质教育标准,致力于实现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目标。其次,立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精心设计素质教育内容,萃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的教育内容,确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仁爱诚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和以正心尚德为核心的高尚品格作为素质教育重点,提升素质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再次,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丰富完善素质教育形式,注重探讨式、启发式、体验式等多元教学方式的交叉运用,因材施教,增强素质教育的吸引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篇十二: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P>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

  作者:张爱阳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1期

  [摘要]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政策制定的成败。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失真的现象屡有发生,文章从制度环境分析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探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制度环境因素。[关键词]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制度环境分析[作者简介]张爱阳(1973-),女,河北唐山人,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上海200438)[中图分类号]G640-01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042-0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形成了我国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系。然而,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素质教育的实验活动基本上没有摆脱原有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发性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缺乏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的指导,基层执行层面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困惑和盲目性,从而导致了素质教育政策一定程度的执行失真,增加了教育改革的成本和代价。本文从制度环境分析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探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制度环境因素。一、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表现形式(一)政策架空执行政策架空执行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仅仅宣传政策内容,并没有制定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而造成公共政策无法落到实处。素质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只是进行宣传,做表面文章,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一方面,有关素质教育的宣传轰轰烈烈,有关部门领导发言必谈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却以素质教育的名义实施新的应试教育,出现了所谓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二)政策替换执行政策替换执行是指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偷梁换柱”,使政策执行从表面上看与原政策相一致,而事实上却背离了原政策的精神内容。即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用地方的教育政策取代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使执行的内容完全背离了原政策的要求。例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这些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都是为了满足地方利益的需要。(三)政策截留执行政策截留执行是指公共政策在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中,执行主体将政策中途截留,使政策的精神和内容不能传达到目标群体和利益相关人的一种政策执行失真行为。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执行部门无视政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象,执行部门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或与自己利益价值相矛盾的就放弃执行,只强调政策赋予的权利,而放弃义务,无视政策责任,使政策成为自己谋取权力或利益的工具。(四)政策附加执行政策附加执行,即执行者在原政策目标的基础上,自行增添若干个新目标,附加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例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这种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借着素质教育的由头,超越收费的范围和力度,出现乱收费、多收费的现象。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必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贯彻和有效实施,极大地损害公共政策的严肃性,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首先,将直接导致政策执行成本扩大。决策机构可能会误认为政策制定得不科学,进而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对政策问题进行论证和调查研究,以期制定出更科学的政策。其次,将造成行为和价值导向偏离。政策失真很容易使人们对公共政策产生错觉,以为政策可以随意更改、任意取舍,从而转变对公共政策应有的态度。二、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离不开特定的制度环境,每一项政策都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一定的制度环境可以为政策执行提供机会,同样也会为政策执行提供障碍。(一)政治环境公共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行为,其执行子系统的输入与输出都离不开政治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决策制度。政策的有效执行以高质量的决策为前提,高质量的决策是以高质量的决策制度为保障的。目前,我国教育决策体制仍然是一种“单中心主体”的决策体制,决策组织与执行组织合一,信息咨询、反馈、评估和监督等组织很不健全,信息子系统与咨询参谋子系统的制度化、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政策的合理制定与有效执行。同时,决策过程还存在非民主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非程序化倾向。一些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没有严格遵守决策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程序,最终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2.环节不明确。在纵向上,教育的决策权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转移,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既可以是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也可以是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在横向上,教育的决策权由体制内部向体制外部转移。一项政策出台以后往往是通过政府指令性行为贯彻实施的,但由于实际情况的不确定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和执行操作中的各种因素的多重影响,政策的某种规定性可能会变成抑制地方行为的强制性,统一性变为指令性,由此出现淡化政策的基本要求、扭曲政策的基本方向的政策失真现象。政策失真直接导致政策性疲软,最终产生“领导实行素质教育,教师实行应试教育”的怪圈。3.政策评估机制缺位。根据控制论的原理,良好的控制应是包括计划、执行、控制、反馈的一个封闭的链环。因此,有效的政策过程应是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调整与终结等环节的一个封闭的回路。但目前教育政策没有评估机制或机制还不健全,对政策执行结果缺乏有效的评定,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敷衍政策的行为。4.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少政策设立的政策执行监督主体较多,形成“多头”监督,结果谁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而正确执行教育政策的前提是政策本身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否则政策执行权力无法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政策执行权就可能被执行主体滥用,出现政策执行异化现象。(二)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教育政策执行最深层次的环境,是教育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性质和功能发挥,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率和运行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传统的成才机制和就业机制。造成执行机构对素质教育政策扭曲、架空现象是有其深刻社会原因的。目前,在我国劳动人才市场上,学历依然是进入理想职业最主要的指标。而获取文凭又只能通过高考这传统而又唯一的教育评价手段。这种评价手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终极性评价。这就直接促使学生及家长奋力拼搏去挤这座“独木桥”,而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实施一种冠以“素质教育”名义下的新的“应试教育”,从而导致了这种政策弱化、政策扭曲的现象。因此,传统的劳动就业制度是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关键因素。2.有限的资源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影响政策的执行。就教育政策而言,这种矛盾首先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教育政策和其他公共政策一样,执行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是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执行者是各级基层的执行部门以及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尽管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政策的主体,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利益是有差别的。教育政策执行者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利益追求是有差别的。例如,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学校领导和管理层关注的是权力的最大化和对下属的控制,而普通教师更关

篇十三: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P>  第一章绪章1.1选题原因与研究目的

  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作了最为明确、准确的表述:“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同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规定是完全一致的。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而应试教育的弊端正在于它的片面性,面对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国教育别无选择,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虽然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在各地展开,不仅得到了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不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都存在着误区。例如,现在的许多同学们都抱怨着作业太多,迫于考试竞赛的压力而不得不发展特长,而在同学的道德素质方面更是被忽略。那么到底是素质教育的本身存在的问题,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着误区,本组同学对此展开调查与研究。

  第二章:素质教育的定义,初衷和现况2.1素质教育的定义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不过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内涵的研究,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或作的解释)不尽相同。有人依据“强调点”归纳“素质教育”有9类15个定义。这9类定义,有的属于词语定义;有的属于哲学定义;有的强调以人为本为出发点;有的同时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的强调公民素质;有的强调先天与后天相结合,有的把各种素质平列;有的试图划分素质层次;还有的强调通过科学途径充分发挥天赋。综观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不一,但有着共同特点:

  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021年-2022年最新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有的定义虽然只提到人的发展,但并非是不考虑社会需要,而是针对“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偏向而突出强调人的发展。

  第三,在某种意义上,素质使人联想到潜能。这些定义都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

  第四,不仅主张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所以可以试将素质教育定义为: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2什么催生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对现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发挥指导与解释功能,对未来教育也将发挥预见和设计功能。素质教育的进步性集中体现在:能从根本上、实际上克服“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应试教育”是在尚未进入高学历社会的国家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各国对这种教育现象的提法有所不同,但如下几个特点是共有的:首先,以追求升学和升学率为主要教育目的;其次,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再次,教育评价主要采用封闭化、程序化、划一化手段,主要考核掌握基础学科、基本知识结构的水平。根据上述特点,我们可以大体上界定:所谓“应试教育”是以学生升学为主要目的,以“背书”为主、片面应付考试的教育。我国当前的“应试教育”,是应和数以千万计的广大学生的升学欲望和社会上的“升学热”,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发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实质上是对国家教育方针、制度、政策的“误用与背离”,它的滋长与蔓延,长期以来导致“考分万能”、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高收费、择校、义务教育阶段办重点学校等弊端,几十年来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所以素质教育是从根本上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3素质教育的现状通过问卷的了解,我们看到素质教育的确是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了学生的课外兴趣。但是学校和教师往往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多才多艺’上,而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品行的发展,致使学生外表变得“多才多艺”但内里却仍是体质偏弱,素质较低的现象。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已经将最基本的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排除在外,违背了素质教育发行时的初衷。第三章:调查的结果与研究

  第三章调查的结果与研究

  2

  2021年-2022年最新

  3.1身边的实际调查结果本小组共发行问卷164份,其中为4份废卷排除在统计结果之外。以下是调查结果

  是否了解素质教育

  39%了解不了解

  61%

  平时是否参加补习班或兴趣班1%

  99%

  参加不参加

  是否为自愿参加补习班或兴趣班

  47%53%

  自愿被迫

  3

  28%21%

  目前学校的压力怎么样

  2021年-2022年最新

  压力大

  压力小

  51%

  一般

  学校的缺点有哪些

  5%33%

  33%作业太多减弱学习兴趣忽略道德品质阻塞了爱好发展

  29%

  学校教育的优点在哪里26%

  35%

  31%

  8%

  提高创新意识培养道德修养发展特长提升成绩

  4

  如果素质教育使课程减少,你愿意将时间花在哪一方面2021年-2022年最新

  19%

  21%

  60%

  课外学习发展爱好放松

  3.2素质教育所产生的问题3.2(1)素质教育成为课外学习版的应试教育

  通过问卷的分析,我们小组了解到许多学校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就是组织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特长。于是各种各样的少儿社团和兴趣活动应运而生。当发现素质教育还没有占领主要阵地时,又全力以赴地抓学科教学的改革,无形中又淡化了第二课堂,而学科领域则局限于语文、数学以及在成果上具有显性效果的音、体、美上。导致了实施中的片面性。并且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技艺为前提,而非如应试教育般,较为强迫的使学生学习。而通过问卷的分析,许多同学如学习语数外一般,去学习其他技艺,这非但没有改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反而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在学生的道德品行的方面更是被淡化,这使得琴棋书画洋洋精通的同学并不缺乏,但能够真正懂得尊老爱幼,礼让谦逊等中华美德的同学却少之又少。3.2(2)素质教育就是减负

  此外,本小组经过了解在一些学校认为实行素质教育却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的内容。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认真备课了;学生则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这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大误区。产生这种误区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背景缺乏正确认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质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片面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减轻学生负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学生负担也不是越轻越好,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3.2(3)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形式

  而在另外的一些学校,表面上热火朝天,实际上仍然把升学率当作是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学生负担不堪重负。有的学校在对素质教育的评价尚未进入系统、有序阶段,就急于将“成绩报告单”改为“素质报告单”,结果是“换汤不换药”。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对素质教育

  5

  2021年-2022年最新

  缺乏清醒的认识,把素质教育当成了短期行为,因而口头上挂的是素质教育,实际上搞的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反映了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未来终身教育对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在许多学校,许多老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当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素质教育缺乏一个显性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仍然只看学生的成绩,看升学率,使本来就已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强化。

  3.3所产生的原因3.3(1)对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平衡无法掌握主要原因首先是把发展学生特长当成了素质教育的全部。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应得到良好的发展;发展特长是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努力追求的目标,它主要是从实际出发,以受教育者的个体潜能为前提进行开发,二者缺一不可。3.3(2)素质教育的不够全面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素质教育缺乏一个显性的评价尺度和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价仍然只看学生的成绩,看升学率,使本来就已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理念进一步得到强化。3.3(3)对于素质教育缺乏全面认识

  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背景缺乏正确认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实质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片面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减轻学生负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一方面,而不是全部,学生负担也不是越轻越好,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3.4中外素质教育对比

  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是一个国际性问题,许多教育专家一直在进行探索和尝试。不妨看看国外成功的素质教育模式,或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3.4(1)新西兰的阅读教育

  新西兰的阅读教育堪称世界一流,该国学生在国际作文比赛中得分最高,世界各地的教育学家经常慕名去新西兰取经。

  新西兰实行“整体语言教学法”,让儿童在阅读中提高理解能力,通过阅读上下文推测出新单词的意义,从而记住它们。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初期的作文强调文章的思路和意义,而不拘泥于单词的拼法和文章语法。

  6

  2021年-2022年最新

  充分保证课堂学习时间,是取得阅读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新西兰的儿童每天有半天时间用于阅读和写作,直到他们都能流利地读写。3.4(2)意大利的工艺教育

  意大利北部的勒佐艾米亚城内,有一座少年工艺教育学校,用玻璃装饰得通透明亮,宛如一座漂亮的花园。这里陈列着孩子们制作的工艺品——瓷砖贴成的海马、珠子串成的人物、泥塑的树木和纸做的树叶等等。

  意大利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目前,仅勒佐艾米亚城内就有33所工艺教育学校。这些学校招收少年和幼儿,帮助他们从娱乐中学会各种技能,了解外部世界。

  下面是一幕生动的教学情景:一天上午,孩子们正在上工艺课,一名4岁的儿童正在往树上粘贴树叶。这时老师走过去,问他是否注意到了树叶正反两面的差异,然后耐心地向他解释树叶两面的不同组织和纹理。之后,这位小朋友又仔细地观察了这些树叶,最终选出最相匹配的两片树叶。3.4(3)日本的科学教育

  自1989年起,日本教育部门就宣布开始第三次少年科学教育改革。这次改革的方向是鼓励学生提问,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多年来,日本的科学教育注重实践,在学习抽象理论之前,要先让学生懂得如何应用科学知识。例如,在学习麦克斯韦电磁法则时,老师要求孩子们自己动手安装电磁炉,老师决不会代替他们去做。四年级学生还会把家用电器带到学校修理,他们就这样通过实践,知道了什么是电、电路和电动机。

  第四章所的成果4.1建议

  其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导。同时,完善提高教育质量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措施,保证素质教育在城乡中小学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其二,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全面育人的工作机制。切实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坚持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其三,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课程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在课程改革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教师编制、评估督导、成果奖励等方面制订和完善配套措施,为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其四,深化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完善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并逐步将其作为评价学校质量和学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把素质教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估办学质量的

  7

  2021年-2022年最新

  中心环节,纳入教育督导内容。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教学质量监

  测评估系统,指导教学。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及招生录取制度。

  其五,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要认真执行"减

  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考试次数和在校学

  习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

  部门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其六,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培养适应新课程

  和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加大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强化学校管理人

  员培训,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4.2结论

  素质教育,这是现在上海的主要教育方针。然而素质教育已经将最基本

  的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排除在外,在这个课外班满天飞的时代,缺乏的不是

  现在的“素质教育”,而是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想他人所想,学

  会分享和友爱,因此比素质教育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这也使素质教育变得

  狭义,用应试教育般的方法去逼迫学生课外发展,但抛去了素质教育的最大

  核心:素质。

  虽然现在的素质教育还不够全面,完善,但是它的诞生已经极大的改变

  了教育的现况,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

  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附录

  后记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十分感谢帮助我们的人,也希望得到指正。

  首先要感谢我们小组的指导老师李鸿娟老师。她为我们指导了课题的制

  作与研究方向,还为我们指正了不足。

  其次还要感谢参与调查问卷的各位同学,是你们提供给了我们宝贵的数据,

  以及刘田同学的家长,为我们发放了部分问卷。

  最后,我们每位成员也要互相感谢,课题的成果是大家努力的成果

  再次感谢以上帮助我们的人,也期待下次课题活动的再次合作!

  问卷

  素质教育课题小组问卷

  1您了解素质教育吗?

  A知道

  B不知道

  2您觉得目前的学校教育压力大吗?

  A压力很大

  B一般

  C压力不大

  8

  2021年-2022年最新

  3您平时参加补习班或兴趣班吗?

  A参加

  B不参加

  (选A者答)您是自愿参加的吗?

  A是

  B不是

  4您是怎样看待各种竞赛的?

  A.很重要

  B一般

  C不重要

  5如果素质教育使课程设置减少,你愿意花时间在哪方面?

  A课外学习

  B发展个人兴趣爱好C放松自己

  6您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的优点有哪些?(可多选)

  A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B培养了良好的道德修养

  C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D能提升学生的成绩

  7您认为现在的学校教育的缺点有哪些?(可多选)

  A作业太多

  B减弱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C阻塞了学生个人爱好的发展D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谢谢您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创新教育改革的灵魂——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陈夙

  2如果教师不去有意识地诱发学生品味每篇课文各具风采的精髓和领悟作

  者的创新教育改革的灵魂——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陈夙

  9

篇十四: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P>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政策与法规英文名称:EducationPolicyandRegulation课程编码:

  14112D课程类别:选修课总学时:32总学分:2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专业:教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管理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教材,本课程以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方面的基本概念、原

  理和范畴为知识基础,建立起以小学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为主线的理论体系。试图寻找小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的自身体系和其质的规定性。它立足于研究型、反思型小学教师专业实践发展的需要,兼及小学教育管理者;在教育政策学和教育法学的基础上凸显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的特定内涵;以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发展目标和改革思路为时代背景,以新时期小学教育的现实问题为焦点,以典型案例为其切入点,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互相转化;遵循认知规律,原理、资料、案例、问题反思有机结合,增强了体例的科学性和文字的可读性。

  该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和总任务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和系统地掌握有关小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法律制度,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法律观提供知识和材料;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小学教育政策法规意识,促进小学教育政策法规实践;引导小学教育政策法规的反思,不断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合法化水平;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自觉性和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推动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计划规定,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一学期完成,教学时数合计为32学时,其中讲授时数为28学时,余4学时供见习、课堂讨论及自由伸缩之用。

  在每章内容提要之前,对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作简要的说明,以帮助师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程采取理论讲授与讨论等课内教学方式,辅以自学训练、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

  1、课堂教学:力求通过教师深入透彻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关于教育政策法规基本理论问题的深刻理解,并结合当今教育领域的矛盾与现实问题,使学生形成哲学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打开思路、拓展视野,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注重抽象的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际问题的结合。

  2、课堂讨论:本课程初步制定了定期进行学术沙龙的计划,通过对一些热点和敏感点问题的讨论,旨在拓展学生在本学术领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培养其问题意识,为学术研究作基础。

  3、课外实践训练:本课程构建了“自学指导、课外训练、实践实验技能训练”三大课外自主学习体系,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供了平台,形成了课内学习与课外运用相结合的体系。通过课外实践训练,使学生关注当今教育改革潮流和现实教育问题,使学生能以理论的视角看待现实问题,又能以现实的视角分析理论问题。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教学大纲为指针,对教育政策法

  1

  规相关理论做出正确的阐释和分析。

  2、在教学中既要保证所述观点、所引资料的科学性,又要注意其高度的思想性,做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教

  书与育人融为一体。

  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我国小学教育现状出发,密切联系我国小学教育政策法规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理论

  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取多种教学形式综合运用,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

  5、集多方式、多主体、多环节实施评价。

  6、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使用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

  7、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教育学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开展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

  影响作用。

  8、实践(实验)技能训练的目的要求实践技能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心环节,也是一个印证原理,评价、检验

  其有效性的关键。学会运用教育政策和法规来解释和解决小学教育实践和自身专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形成依法

  治校与依法执教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智慧。

  在实践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树立教育政策法规意识,保持对各种教育政策法规实践的“反思”和“批判”,达到

  一种理性的自觉,从而确保教育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要追问和求证各种教育活动和现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以求得教

  育实践的改革和创新。9、实践(实验)技能训练的内容方法

  (1)在业余时间开展小型的教育调查,了解当地小学教育政策在体现民主、平等、人本、有限

  的价值取向方面取得的成就或存在的问题。

  (2)搜集本地区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失真现象,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3)调查当地小学教育体制政策、质量政策、经费政策、教师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写出调

  查报告。

  (4)试举一例发生在你周边的学生伤害事故,并依据相关法律予以分析。

  (5)调查一所小学,系统了解教育行政部门是如何对学校进行管理的。了解该校的依法治校的

  情况,并进行分析。

  (6)调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小学校长和教师以及学生家庭,了解他们依法保护小学生权益的

  典型事例,并写出调查报告。

  小学教育政策与法规课程的成绩评定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占

  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

  时成绩通过课堂讨论、教学实践和作业来评定。期末考试成绩通过开卷考试来评定。

  2

  五、学时分配

  早节

  主要内容

  第一章

  小学教育政策概论

  讲授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习题讨论课外

  小计

  作业题量

  备注

  V

  V

  4

  1

  第二章

  小学教育政策过程

  V

  V

  第三章

  小学教育政策体系

  V

  第四章

  小学教育法规概论

  V

  V

  第五章

  小学教育法制建设

  V

  3

  1

  3

  1

  4

  1

  3

  1

  第八章

  小学教育法规体系

  V

  第七章

  国家:依法治国

  V

  3

  1

  3

  1

  第八章

  学校:依法治校

  V

  第九章

  小学教师:依法执教

  V

  V

  第十章小学生:教育管理与权益保护

  V

  3

  1

  3

  1

  3

  1

  合计

  32

  10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2个大的模块(共32个学时):

篇十五: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P>  然而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素质教育的实验活动基本上没有摆脱原有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发性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缺乏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的指导基层执行层面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困惑和盲目性从而导致了素质教育政策一定程度的执行失真增加了教育改革的成本和代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

  作者:张爱阳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01期

  [摘要]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政策制定的成败。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失真的现象屡有发生,文章从制度环境分析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探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制度环境因素。[关键词]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制度环境分析[作者简介]张爱阳(1973-),女,河北唐山人,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上海200438)[中图分类号]G640-01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042-0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形成了我国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体系。然而,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素质教育的实验活动基本上没有摆脱原有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自发性的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缺乏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和方案设计的指导,基层执行层面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困惑和盲目性,从而导致了素质教育政策一定程度的执行失真,增加了教育改革的成本和代价。本文从制度环境分析的角度对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探究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制度环境因素。一、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表现形式(一)政策架空执行政策架空执行是指政策执行机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仅仅宣传政策内容,并没有制定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从而造成公共政策无法落到实处。素质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只是进行宣传,做表面文章,未被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一方面,有关素质教育的宣传轰轰烈烈,有关部门领导发言必谈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却以素质教育的名义实施新的应试教育,出现了所谓的“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二)政策替换执行政策替换执行是指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偷梁换柱”,使政策执行从表面上看与原政策相一致,而事实上却背离了原政策的精神内容。即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用地方的教育政策取代国家的素质教育政策,使执行的内容完全背离了原政策的要求。例如,用素质教育的名义简单更换传统教育措施的行为;将素质教育理解为简单的技术教育、简单的生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教育和简单的社会适应教育。这些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素质教育单纯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提高等,都是为了满足地方利益的需要。(三)政策截留执行政策截留执行是指公共政策在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中,执行主体将政策中途截留,使政策的精神和内容不能传达到目标群体和利益相关人的一种政策执行失真行为。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执行部门无视政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象,执行部门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或与自己利益价值相矛盾的就放弃执行,只强调政策赋予的权利,而放弃义务,无视政策责任,使政策成为自己谋取权力或利益的工具。(四)政策附加执行政策附加执行,即执行者在原政策目标的基础上,自行增添若干个新目标,附加不恰当的内容,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政策原定的要求。例如,将改善教育工作的物质条件说成是实施素质教育,这种现象导致素质教育外延无限扩大,实质上淡化了素质教育的中心内容;借着素质教育的由头,超越收费的范围和力度,出现乱收费、多收费的现象。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必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贯彻和有效实施,极大地损害公共政策的严肃性,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首先,将直接导致政策执行成本扩大。决策机构可能会误认为政策制定得不科学,进而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新对政策问题进行论证和调查研究,以期制定出更科学的政策。其次,将造成行为和价值导向偏离。政策失真很容易使人们对公共政策产生错觉,以为政策可以随意更改、任意取舍,从而转变对公共政策应有的态度。二、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制度环境分析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离不开特定的制度环境,每一项政策都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一定的制度环境可以为政策执行提供机会,同样也会为政策执行提供障碍。(一)政治环境公共政策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行为,其执行子系统的输入与输出都离不开政治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决策制度。政策的有效执行以高质量的决策为前提,高质量的决策是以高质量的决策制度为保障的。目前,我国教育决策体制仍然是一种“单中心主体”的决策体制,决策组织与执行组织合一,信息咨询、反馈、评估和监督等组织很不健全,信息子系统与咨询参谋子系统的制度化、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政策的合理制定与有效执行。同时,决策过程还存在非民主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非程序化倾向。一些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没有严格遵守决策的基本规则和基本程序,最终影响政策的有效执行。2.环节不明确。在纵向上,教育的决策权由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转移,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既可以是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也可以是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在横向上,教育的决策权由体制内部向体制外部转移。一项政策出台以后往往是通过政府指令性行为贯彻实施的,但由于实际情况的不确定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和执行操作中的各种因素的多重影响,政策的某种规定性可能会变成抑制地方行为的强制性,统一性变为指令性,由此出现淡化政策的基本要求、扭曲政策的基本方向的政策失真现象。政策失真直接导致政策性疲软,最终产生“领导实行素质教育,教师实行应试教育”的怪圈。3.政策评估机制缺位。根据控制论的原理,良好的控制应是包括计划、执行、控制、反馈的一个封闭的链环。因此,有效的政策过程应是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调整与终结等环节的一个封闭的回路。但目前教育政策没有评估机制或机制还不健全,对政策执行结果缺乏有效的评定,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敷衍政策的行为。4.监督机制不健全。不少政策设立的政策执行监督主体较多,形成“多头”监督,结果谁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导致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而正确执行教育政策的前提是政策本身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否则政策执行权力无法受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政策执行权就可能被执行主体滥用,出现政策执行异化现象。(二)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教育政策执行最深层次的环境,是教育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性质和功能发挥,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率和运行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传统的成才机制和就业机制。造成执行机构对素质教育政策扭曲、架空现象是有其深刻社会原因的。目前,在我国劳动人才市场上,学历依然是进入理想职业最主要的指标。而获取文凭又只能通过高考这传统而又唯一的教育评价手段。这种评价手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终极性评价。这就直接促使学生及家长奋力拼搏去挤这座“独木桥”,而学校领导者和教师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实施一种冠以“素质教育”名义下的新的“应试教育”,从而导致了这种政策弱化、政策扭曲的现象。因此,传统的劳动就业制度是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的关键因素。2.有限的资源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影响政策的执行。就教育政策而言,这种矛盾首先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利益矛盾。教育政策和其他公共政策一样,执行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过程。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是国家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执行者是各级基层的执行部门以及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尽管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政策的主体,但在很多情况下,他们的利益是有差别的。教育政策执行者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利益追求是有差别的。例如,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学校领导和管理层关注的是权力的最大化和对下属的控制,而普通教师更关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注福利的提高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当政策的执行者和制定者以及不同层次制定者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时,执行者为了维护自己或自己所代表阶层的利益和价值偏好,就有可能背离政策的基本精神,歪曲执行政策,导致执行偏差。3.市场经济的需求。经济效益特别是短期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是判断活动价值的基本标准。市场经济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最好是毕业生一上岗就能顺利地处理日常工作。对自主承担社会责任的实体而言,这种现实性的要求并不过分。然而,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并不仅仅是个素质问题,越简单的工作对素质的要求较低,而对熟练的要求却很高,在这种简单劳动面前,受教育的高低与其工作的绩效之间在短期内没有很高的相关度。教育要适应社会特别是经济生活的要求,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教育不能简单地适应经济生活,这种适应要具有创造性,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适应经济生活,而绝不是将素质教育理解为学一些实用技术。(三)文化和社会心理环境文化和社会心理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和制约是深远的,直接表现在政策执行方式、方法、态度和效率等方面。社会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对物质经济关系、对人们生存的社会条件的经验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感情、风俗、习惯、成见、自发的倾向和信念等。它有极大的影响力,其心理态势直接影响到政治行为。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文化、身体、心理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的消化、吸收,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使学生提高相应的能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正如《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说的,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包括提高劳动者和知识分子、一般人才和专门人才在内的全体国民的素质。对应于培养专门人才而言,它突出要对全民进行教育,普及教育;对应于为政治、经济服务等其他社会功能或实用功利而言,它突出教育自身的特点。素质教育不是一种短期行为,而在实际操作中,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错误地把素质教育简化为劳动技术教育、艺术知识教育以及文化知识教育,从微观的、具体的或者细枝末节的方面去考虑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些社会观念、社会心理态势直接导致了素质教育政策执行的失真。同时,实现素质教育最终目标的关键是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实行富有创新、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目前,许多教师仍然以传统的思维范式和行为惯性进行教学,教师用原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框架“同化”新的教学大纲。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呆板,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未能得到充分提高。总之,作为公共政策的素质教育政策,只有在执行过程中,才能发挥其最佳效能。由于受制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分析素质教育政策执行失真的因素,并探讨如何消除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障碍,这将极大地推动素质教育实效的提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1]张爱阳.公共政策执行失真浅析[J].探索与争鸣,2006(1).[2]金太军.公共政策执行梗阻与消解[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篇十六: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P>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一、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背景

  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

  “素质教育”一词最早的提出者是柳斌同,他在“关于制订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的几点意见”的讲话中指出:“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正式出版刊物中首次出现的“素质教育”是1988年第11期《上海教育(中学版)》发表署名言实的题为“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的文章。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其国内和国际背景。国际方面,20世纪90年代世界全面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的竞争变成了从军事、政治领域内的竞争转变为了以人才和科学为主体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各国对人才的培养计划日益提上了日程。为了适应国际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我国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由计划经济全面转为市场经济。为了与市场经济相对应,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培养具有各方面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应运而生。

  2.素质教育政策的出台及演进。

  国家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素质教育纳入政策和法律的范围自上而下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1993年颁布的《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和随后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最高层面的教育决策;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文件中,素质教育的法律地位则得到了确认。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20年以来,我国又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来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行。1999年、2004年教育部先后提出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对不同时期素质教育实践提出了要求。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相继颁布文件,从思想建设、文化艺术等方面对提高学生素质提出了具体要求。1997年国家教育部门先后颁布在于教育部门监督制度和校长与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的系列文件。与此同时,教育部还先后颁发了从法律层面来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我国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素质教育政策已经推行了20多年,期间也做了不少的修订和改革,在实践推行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素质教育政策推行仍然局限于教育内部。人才的培养包括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仅仅针对的是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联系不够紧密,使得素质教育脱节。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必然会影响素质教育的系统性。

  第二,对素质教育理论层面研究不够。素质教育是在国际对人才的需要影响我国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不明确,对素质教育的解释也不能夠很好的进行说明,素质教育内容不明确,如何开展素质教育也存在理论支持,这种产生与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的素质教育政策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育发展的规律。

  第三,素质教育政策的“万能化”。1994年6月17日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但在发展过程中,地方和政策制定部门无论是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领域都制定了主张素质教育的教育政策,而且,全面否定“应试教育”。歪曲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素质教育政策的内涵。

  第四,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中缺少分层分类和分步实施的操作要求。由于基础教育归地方负责,因而统一推动素质教育会造成:教育基础差、发展慢的地区无法实施,而基础好、发展快的地区难以突破创新,这不仅会扩大城乡差异、东中西部差异,也影响一个地区之内不同学校的分类目标引导,产生学校同质化问题。

  三、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改进

  针对素质教育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素质教育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进行政策创新。不断地更新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氛围。不断地提出基于素质教育基本理论的相应的新的方法和执行体制,不局限于过去的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解,不断地深化基本理论,创造出新型的、多方面的素质教育。

  第二,进行政策完善。完成自上而下的政策自身的评价机制,对素质教育政策中合理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提取精华,仔细研究;对于政策中不合理的、违背教育规律的地方进行修正,提出新的理念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在政策中,明确素质教育具体目标,明确素质教育具体内容,细化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整合政策资源。

  第三,制定配套政策。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具体目标,根据各地方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适合地方发展的配套政策,促进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发展。协调好社会、学校、家庭在素质教育的关系,保证政策推行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第四,新的教育观念的辅助。素质教育政策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今天的教育发展也应该根据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状况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制定一些新的政策配合素质教育的推行。一些新型的教育前沿理论也可以增加到政策中,促进政策的发展。如学习型组织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理论都可以添加到素质教育政策中来,辅助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行。

  参考文献

  [1]潘苏进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政策的演进[J]当代教育论坛

  [2]康宁试论素质教育的政策导向[J]教育研究

  [3]何善平论素质教育政策形成的维度及其价值观[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4]张扬生朱纷论素质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与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

推荐访问:素质教育政策失真现象 失真 素质教育 现象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