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意识形态渗透案例19篇

意识形态渗透案例19篇

时间:2022-11-08 12:10:05 来源:网友投稿

意识形态渗透案例19篇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西化意识形态警示教育案例  【案例简介】东部某市公安局副局长吴某,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并发表评论公然否定“一国两制”。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意识形态渗透案例19篇,供大家参考。

意识形态渗透案例19篇

篇一: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西化意识形态警示教育案例

  【案例简介】东部某市公安局副局长吴某,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并发表评论公然否定“一国两制”。随后,其观点被大规模转发,在当地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吴某也因“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受到纪律处分。

  【案例分析】微信作为数字时代的社交平台,是非常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之一,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便利。微信只是交流的载体,底线还是在人心。其实微信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怎么用。用得好,可以促进工作,但一旦越界,就会成为违法乱纪的帮凶。纵观近年来中纪委查处的案件,党员中有的干部认为微信世界是虚拟的,不受党员干部身份的约束,变得肆无忌惮;党员中有些干部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微信中是匿名的,于是自由宣泄个人情绪,发表个人观点;党员中有些干部觉得微信收发红包没有问题,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案例启示】案例中违纪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违纪者没有时刻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没有时刻绷紧纪律之弦。互联网时代,包括微信在内的诸多产品、工具都极大扩展了党员干部的言行边界。有人能做到网上、网下言行合一,有人则网上、网下“两张面孔”。从博客到微博,从QQ到微信,很多党员干部并没有被社交平台的更迭淘汰,却因为党性

  意识和纪律意识不强而“中招”。纪律不分线上、线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党员干部在公共空间就应该严守规矩,微信也不例外。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每一名党员干部在使用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时,都要经常拿纪律的尺子量量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在纪律允许的范围内。要时刻绷紧纪律之弦,切记使用微信莫“任性”。

  

  

篇二: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为此要加紧构建现代军事传播体系不仅要把军队的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作为军队新闻宣传和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力军还要特别注重以数字化为龙头加快媒体现代化进程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新阵地弘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进行军魂教育的新平台广大官兵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开展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6

  意识形态渗透思政建设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一步巩固。然而,美国等西方强国认定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有违西方的战略利益、有悖西方的价值观念,于是将中国列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目标,妄图搞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柱石,西方敌对势力必然要把我军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目标,给我军思想政治建设带来重大挑战。为此,胡锦涛指出“,在时代条件深刻变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使命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1]这就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军队意识形态领域的新特点新动向,准确把握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扎实有效推进我军思想政治建设,从思想上政治上确保我军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确保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一、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基本途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主要是指一些西方强国以超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为后盾,利用信息控制、传媒传播、文化输出和思想渗透,极力宣传和推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迫使他国接受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制度模式和生活方式,以此维护和扩大其既得的霸权利益。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主要有以下途径:1.利用影视、出版、游戏、软件等方面的优势,在向中国输入文化产品的同时,渗透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观。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制成品的一般属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承载着文化的内涵,蕴涵一定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政治意识、文化意识。比如,好莱坞电影背后深深积淀着的是美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与文化心理,美国正是通过好莱坞电影等文化产品不断把自己的核心价值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西方的影视剧、图书、网络游戏、软件等文化产品大规模涌入,以时尚潮流的形式,吸引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盲目推崇西方文化,不少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与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接轨,极大地削弱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1

  2.通过在中国生活和消费领域推广西方的生活、娱乐和习俗,进行生活方式渗透,潜移默化地改变中国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侵蚀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一定的生活方式承载着相应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追求必将随之改变。在全球化时代,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规模进入中国经济领域相伴随,以肯德基为代表的西方饮食文化、以阿迪达斯为代表的西方服饰文化、以迈克尔•杰克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娱乐活动、以圣诞节为代表的西方传统习俗等西方生活方式,覆盖了人们生活和消费领域的物质、精神的方方面面,使得西方文化的渗透在中国社会生活随处可见。许多青年人吃着汉堡,喝着可乐,穿着牛仔裤,哼着摇滚乐,看着美国大片,过着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编织着“美国梦”,悄然间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感倾向“西化”,民族文化的根基遭到动摇。

  3.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技术优势强化对新闻舆论阵地的控制,向中国宣传和推销以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对一种信息传播方式的掌握,意味着对一种思想文化拥有强大的支配权。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在国际舆论媒体的主宰性地位,利用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BBc、cnn等广播电视节目向中国传播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由于具有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广泛性、强渗透性等优点,尤其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重视,日益成为重要的宣传渠道。美国互联网协会主席唐•希思说:“如果美国政府拿出一项全球传播美式资本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计划,互联网是最好的传播方式。”[2]目前,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推行互联网霸权,操纵网上内容,控制网上信息流动方向和传输速度,对中国实施全方位、全天候、不间断的舆论战,企图利用网络的穿透力,突破传统的国家概念和框架,大肆宣传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推销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和挑战。

  4.利用中国在“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的利益冲突、社会矛盾和体制机制的不完善,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丑化中国的国家形象,煽动街头政治,图谋“颜色革命”。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期,同时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并呈多发、高发态势。西方敌对势力积极与流亡在外的所谓“民运分子”、邪教法轮功和中国境内的敌对分子相勾结,不断利用

  2

  所谓人权、民主、自由以及民族、宗教等问题作为政治思想武器,抓住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发性事件与敏感性社会问题,大肆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常常莫名其妙地将中国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些偶然事件上升为体制和制度的必然结果,攻击现行政权的合法性,攻击和诋毁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党的方针政策。在西藏“3•14”事件和新疆“7•5”事件的报道中,西方媒体登载和散布大量伪造过的图片、文字信息等,把赤裸裸的暴乱和恐怖活动硬说成是“和平示威”,大肆丑化中国政府[3]。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妖魔化”攻击的目的,就是要试图削弱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政治认同,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二、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挑战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地位在军队政治思想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全军官兵忠党报国、爱军习武、众志成城、敢于胜利的精神品质得到强化。然而,随着“80后”、“90后”官兵逐渐成为部队建设的主体,尤其是一批批地方大学生官兵的渐次补入,广大青年官兵对我军优良传统和思想作风了解不多、知之不深、缺乏切身体验,对西方错误政治观念和腐朽思想文化的鉴别力和免疫力不强,这使得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给我军思想政治建设带来了如下挑战:1.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有所下降。西方敌对势力一方面利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大做文章,鼓吹全球化时代“意识形态终结论”,炮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过时论”“、枯竭论”、“失败论”,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又大肆推销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非理性主义、后现代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企图用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体系占领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从根本上削弱甚至摧毁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一些官兵受西方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不能容忍,感性地把这些问题归结为指导思想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开始发生偏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怀疑,导致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有所下降。2.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有所淡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我军建军的根本原则,是我军区别于西方军

  3

  队而特有的政治优势,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但是,西方敌对势力在向我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过程中,大肆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其根本目的是妄图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改变我军性质,进而推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颠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快速发展[4]。而一些青年官兵由于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那种血与火的考验和洗礼,没有更加深刻体会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没有在严酷的战争中切身感受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容易受西方错误政治观点的影响,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上产生了模糊认识,使得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有所淡化。

  3.无私奉献精神受到削弱。西方生活方式中看重物质享乐、追求感官刺激的价值取向,满足了一些人的猎奇心理,适应了部分人的心理特点,具有极大的迷惑性,作为一种时尚在中国社会生活各层面流行开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官兵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一些官兵喜爱看好莱坞大片、听西方音乐、过西方节日、阅西方书刊、关注西方新闻,在不知不觉中对西方资本主义宣扬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产生价值观认同,“讲潇洒、图享受”潜滋暗长,理想信念丧失,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和尽职尽责精神弱化,部队特有的集体主义、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逐渐被边缘化。

  4.参军光荣的荣誉感越来越模糊。军人职业是与国家的存亡、强弱,人民的安危、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走入军营、献身国防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参军光荣的荣誉感是军人履行职能使命的强大精神支柱。然而,随着西方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在中国的传播和流行,以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为内核的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广大官兵的价值取向和人生选择。在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官兵的思想信仰发生了变化,忘记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宗旨,不讲爱国主义,淡漠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把无私奉献、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人民利益当做过时的东西,不愿受部队纪律的约束,向往地方无约束的生活,参军光荣的荣誉感逐渐丧失。

  三、新形势下加强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对策措施进入新世纪,我军建设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肩负的使命任务更加繁重,而且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使部分官兵的革命意志衰退和

  4

  团结奉献精神削弱,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措施,消除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所造成的消极影响,确保广大官兵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保持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

  1.要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我军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军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广大官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是革命军人精神支柱的核心,是我军战胜一切困难、所向无敌的力量源泉。要有效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必须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军队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军,帮助官兵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官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切实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提升官兵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2.要铸牢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我军之所以是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之所以是我们党的事业胜利的保证,就是因为我军具有凝聚军心的神圣军魂。胡锦涛指出“:人民解放军铸就的军魂,就是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正是由于高度自觉听党指挥,人民解放军才始终保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了蓬勃旺盛的生机活力。”[5]要消除西方敌对势力散布的“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政治观点的影响,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教育,坚定全军官兵爱党、信党、跟党走的政治信念,坚决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里。

  3.要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了军人对自身存在意义、价值追求的理解和把握,从根本上决定和反映着军人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军队凝聚力、战斗力、生命力的不竭源泉,是有效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瓦解我军图谋的有力武器和强大精神支柱。面对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侵蚀,必须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努力把官兵“多样”的价值观引导凝聚

  5

  到“一元”的当代革命军队核心价值观上来,把理想信念、责任感、荣誉感、尚武精神和使命意识等战斗精神的基本要素内化为官兵的人格特质和恒久的价值基础,使官兵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奋斗目标定位在为国防事业无私奉献上。

  4.要加紧构建现代军事传播体系。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以及手机短信、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体工具正在成为一种渠道最为畅通、舆论号召最为强劲、思潮碰撞最为频繁的高科技传媒形式。这些新兴媒体既为广大官兵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空间和交流渠道,也为西方敌对势力向我军官兵渗透其腐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新通道,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同我党我军争夺广大官兵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为此,要加紧构建现代军事传播体系,不仅要把军队的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作为军队新闻宣传和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力军,还要特别注重以数字化为龙头,加快媒体现代化进程,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使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新阵地,弘扬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进行军魂教育的新平台,广大官兵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开展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6]。

  5.要依据新形势下官兵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创新思想政治建设的方式方法。当前,我军官兵随着学历水平、知识素养以及相应的审美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普遍提高,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民主性、选择性和趋利性,单纯的理论灌输方式越来越难以被官兵理解和认同。为此,必须适应当代官兵精神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期待,创新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方式方法,使其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使命任务要求相适应、与官兵思想实际相符合。其一,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灯箱、标语等媒体手段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军事文化生态,把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事例和源自官兵生动军事实践的鲜活素材充实到宣传中,用崇高理想的感召力、丰富内容的适应力和鲜活生动的感染力提升广大官兵的精神境界和全面素质。其二,要根据青年官兵追求真善美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青年官兵喜闻乐见的一切文化形式,如组织以爱国、爱党、爱军为主题的歌咏比赛,举办演讲会、读书心得交流会之类的自我教育活动,在满足青年官兵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增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6

  

  

篇三: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意识形态批评案例分析

  在《谈谈工人运动的心理》这篇文章中,普列汉诺夫高度赞扬了高尔基的戏剧《仇敌》。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家必须同时又是心理学家,应向读者表明阶级斗争怎样影响了剧中人物的精神状态、思想和感情,而《仇敌》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同时,普列汉诺夫还认为现代生产关系和现代技术促使无产者成为了社会性的动物并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心理,使得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量,只有同其他量加在一起才有意义。《仇敌》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理解这种心理。

  具体来说普列汉诺夫认为《仇敌》主要体现了一下几点:一、人的社会阶级地位决定其观点的差别。无产阶级乐于指望群众且为了本阶级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尽管他们认识到了并且也尽力把未来想象的坎坷崎岖,但仍然无退缩之意。这种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的自信。资产阶级则更乐于指望个人,且总喜欢用夸大的希望来鼓舞自己,这种无根据的乐观体现了他们对未来的悲观。二、社会的经济地位决定社会成员的心理。“上等阶级”的人们因为占有很多的生产资料而将金钱看成十分平淡的东西,谈论金钱是他们厌烦。但对于无产者来说,为“金钱”斗争就是为捍卫和发展自己的自尊心而斗争,他们斗争不仅是为了增加工人收入的“金钱”的数目,而是要改变甚至摧毁现存的经济制度。这在列夫欣和塔季雅娜佳的谈话中可以窥见一斑。三、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别,“上等阶级”认为“消灭金钱”的问题是道德问题,它意味着生活朴素,不尚奢侈,,消灭自己的贪欲和其他恶习,而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消灭金钱”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恶不在于金钱在人们面前勾画了一幅只有金钱才能换得来的欢乐的图画从而使人腐化,而在于它使人屈从于金钱,因为不屈从将无法满足肉体和精神的需求。因此,道德问题就成了社会问题。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无法接受托尔斯泰的“无以暴力抗恶”的观点,因为社会的罪恶取决于它的社会制度,制度不变恶不会减少,而改变社会制度,无产阶级除了身上的枷锁,什么都不会失去,改变社会制度有时需要暴力。

  在这篇文章中普列汉诺夫对《仇敌》的分析和评价都是比较精准和全面的,他在肯定《仇敌》艺术性的前提先,重点论述了其思想深度和历史内涵。但是我认为在这篇文章中普列汉诺夫过分拔高了无产阶级的思想境界,或者说他并没有透彻的分析无产阶级的心理,尽管我们不能否认无产阶级的自我牺牲精神,但也不能片面的认为当时所有的无产阶级都具备这种精神或者说无产阶级只单纯地拥有这种精神而没有其他个人私念。文章只分析了无产阶级的“超我”心理,而没有论述“自我”或“本我”的心理,或者说是没有分析被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所遮蔽的深层无意识。

  因为尽管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具有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有时大于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但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毕竟是经过了作家的个性化处理,也就是折射后才进入作品的而这种折射本身包含意识形态性质。高尔基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有可能会夸大无产阶级的积极的精神品质,而掩盖了一些消极的品质,批评家有责任指出这种偏。当然评论家本身也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有时他们也无法完全客观地看待事物。

  

篇四: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所以我们要了解区情把握大局在日常教学和教育管理实际中用生活中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巨大成就的典型来教育学生深入展开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展开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小树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意识坚决堵住民族思想传播的渠道和途径不让各类噪音杂音影响学生为把学校打造成为反

  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调研报告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以网络和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体日益成为思想、信息和社会舆论的主要集散地,尤其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使社会舆论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形态都发生深刻变化,一幅“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是麦克风”的社会图景已经表现在我们面前。在此背景下,高校师生的思想空前活跃,有着很强的话语水平。这迫切要求我们增大工作创新的力度,更加讲究策略和方法,持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首先,主动增强网络阵地建设,提升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水平。一方面,我们需要密切注重网络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借力新媒体新平台,主动融入师生注重度高、使用频繁的网络社区;另一方面,必须建设和掌握可信、可管、可控的网络阵地,这样才可能在丰富思想内涵、引领价值追求、提升审美品位、增强文化底蕴上下功夫,为高校党委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与领导权奠定基础。要主动走到意识形态工作前沿,用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话语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更好地向他们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度重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充分用好各类网络平台,建好网络阵地,通过平等对话和高质量的发言,引导青年,赢得青年。

  其次,增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青年学生的理解水平和面对不良信息时的“免疫力”。北京大学通过整合管理实践和教学科研等各方面资源,规划建设全校性的“网络教研室”,着力推动网络素养教育进入课堂教学,将其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考量。一方面“系统讲授”,通过课堂教学的传统形式,全面、系统、深入地解读网络社会的各种新现象、新问题和新规律;另一方面“深度启发”,通过课堂互动、案例讨论、小组报告、课外实践等多种途径,使学生深刻理解课堂讲授要点,以加快养成网络社会中健康发展的基本技能和素质。

  第三,进一步健全舆情综合防控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舆情搜集机制、分析研判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应对处置机制和总结评估机制等,切实提升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应对水平,提升对虚拟社会的管控水平。近年来,北京大学建立了24小时舆情报送值班制度,设立专门队伍,使学校能在第一时间掌握舆情动态,第一时间研究对策,第一时间展开工作,牢牢掌握了工作主动权,力争先行一步,尽早采取措施,确保有效控制和减少负面言论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四,准确区分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政治问题与具体利益诉求问题,采取不同的应对思路和策略。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上推波助澜,把学术问题和群众的个别利益问题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联系,最终把矛头指向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对网络舆论和社会思想共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要沉着冷静应对,引导广大师生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对学术问题,要实事求是,增强引导,注意处理好学术与政治、淡化与泛化、堵与疏的关系。对社会问题,要客观全面,具体分析,不能把由个别利益诉求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一概说成是敌对势力的煽动和破坏。对政治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触及党和国家的原则、底线的言行,要即时、有效、坚决地实行斗争。

  篇二

  在学习过程中,师生进一步理解清了意识形态领域反*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和重要性,认清了民族*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干扰、破坏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认清了从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斗争中的神圣职责,进一步增强了反*、反渗透斗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一是认清了意识形态反*、反渗透斗争的重要意义。

  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自治区关于意识形态反*斗争的一系列论述和重要文章,我校深刻理解到意识形态领域是反*斗争的重要领域,意

  识领域的反*、反渗透斗争是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争夺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的严肃的政治斗争,是直接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新疆的长治久安。*同志说过

  “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的阶级也是这样。

  ”长期以来,境内外民族*势力为了实现其把新疆从祖国怀抱*出去的罪恶目的,一直非常重视反动舆论宣传,曲解、篡改以至杜撰历史,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对各族群众和青少年造成很大毒害,严重影响了我区社会政治稳定。

  自治区党委决定从今年冬天开始,利用一定的时间,集中各方面力量,在全区对各个层面的干部群众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些年来展开意识形态领域反*斗争教育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充分感受到了意识形态领域反*、反渗透斗争的严峻性和紧迫性。

  当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破坏主要表现为利用非法印刷出版反动书刊,投寄、张贴、散发反动传单、信件和标语,造谣惑众,制造*舆论;利用电子音像制品煽动宗教狂热,鼓吹“圣战”;境外民族*势力和敌对势力相勾结,利用广播电台、互联网等手段加紧向我们实行反动舆论宣传和思想渗透活动。

  这些充分表明新疆意识领域的反*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是很激烈的,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斗争丝毫不能有所疏忽大意,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大量的工作。学校是意识形态领域舆论宣传的阵地,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我们增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维护团结稳定方面的教育,为深化意识形态领域反*、反渗透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很大成果。当前,随着*及境内外“三股势力”持续调整策略、拼命增大“文煽”力度,意识形态领域*与反*的斗争表现出更加尖锐、激烈的态势,我们将与他们长期实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今后,我们应该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严肃政治纪律,提升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牢固树立政治意识、阵地意识、责任意识,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同意识形态领域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活动作斗争,自觉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忠实地履行好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三是增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打造反*、反渗透的坚强阵地。

  在学校展开意识形态领域反*斗争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中心任务。学校教育关键在教师,只有培养思想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教职工队伍,才能适合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才能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作为一名教师应有高度的政治意识,自觉参与意识形态领域反*斗争。所以,我们要了解区情、把握大局,在日常教学和教育管理实际中,用生活中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巨大成就的典型来教育学生,深入展开“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展开“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小树立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意识,坚决堵住民族*思想传播的渠道和途径,不让各类噪音、杂音影响学生,为把学校打造成为反*、反渗透斗争的坚强阵地而不懈努力。

  

  

篇五: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意识形态领域典型案例通报

  7月10日,天津市通报3起不作为不担当典型问题,其中一起因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不力的典型问题引起舆论关注。通报称,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委巡视员、副书记张世军同志违反工作纪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不力问题。2018年10月,在高新区某论坛举办过程中,高新区工委宣传部未按照规定对论坛活动履行审批程序、未对主讲人进行严格核查、未对现场进行有效管控,导致出现错误言论,造成恶劣影响。张世军作为负责宣传工作的副书记,本应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好导向、守住阵地、管好队伍,但却重视不够、履职不力,对意识形态阵地失察失管。2019年2月,张世军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篇六: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青年学生如何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家所创造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说和观点。最近,西方国家不断打出“普世文化”、“普世价值”等大多暗含意识形态内容西化的文化和价值观,信奉西方文化的大学生更是对此崇拜和信奉,致使很多大学生对此着迷,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淡化,给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意识文化源源不断进入我国。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学生。大学生生命力旺盛,易接受新思想,敢于尝试新事物。特别对外来的西方的文化感到新鲜和好奇,一般不假思索和鉴别就全盘吸收。如近几年大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兴趣极大。对西方的餐饮更是感兴趣。由此可见,西方意识和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大学生。西方敌对势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我国进行经济渗透,武装威胁和颠覆活动的同时,在意识形态等领域多种形式的渗透就从来没有停止过。1.与时俱进,积极应对,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面对经济全球化,首先,应积极防范西方意识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活动。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根据西方国家的变化防范和积极应对。其次,我们要不畏强权,积极应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看到西方国家的本质。西方国家千变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妄图将中国变质,走东欧国家和苏共的老路。最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严防西方国家的手段变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各种斗争的重要领域,是争夺人心、争夺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思想基础的严肃政治斗争,它直接关系到祖国的统一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发展。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1)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重大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具有价值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只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尊重差异,包容万象,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2)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来积极引导大学生,让他们自觉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化,并不是要全盘排斥,要有选择、有鉴别地去吸收。在吸收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要自觉做一个爱国主义者。要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力推广国学,大力弘扬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对于中国的国粹诸如京剧、越剧、黄梅戏,要不断发扬光大。让中国的文化在世界舞台唱响主旋律。(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3.积极推进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要不断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灌输,积极推进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大学生自觉树立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观念。

  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开设好“形势与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有关课程和讲座,让学生从理论上对整个国情有个总体的了解,自觉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操,抵制西方国家的腐朽思想。4.积极推进思政工作者的教育引导作用

  大学生年纪较轻,阅历浅,对很多问题一般看不到实质,只停留在表面和假象上。因此,思政工作者教育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先我们要主动占领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其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青年学生,经常告诫他们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

  1/3

  西方意识文化无孔不入地在渗透着。他们害怕中国的强大富强,他们真正的目的是想颠覆社会主义,妄图通过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中国回到一穷二白的时代,回到资本主义的阵营去。最后,用现今中国的状况和其他国家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3

  总之,积极防范西方意识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活动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要从思想上、意识上高度重视,要不断防微杜渐,关键是要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正确引导工作。我们要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应对机制,不断加强多种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地防范西方意识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活动。风云变幻、纵横捭阖的国际形势,也要求我们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篇七: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作者:甄巽[1];修丽[2]作者机构:[1]中共农业部党校,北京102208[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出版物刊名:贵州省党校学报页码:114-121页年卷期:2017年第1期主题词:中国共产党思想舆论意识形态政治资源

  摘要:西方国家利用宪政问题讨论、标签式评价中国、蛊惑民众反对共产党领导、新自由主义制造舆论陷阱等构成了对中国舆论进攻的主线.对此,我们要通过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感召力、开展学党史知国情群众教育活动、培养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提高珂民道德素养、人人传播正能量等措施和途径,全方位提高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滲透的能力.

  

  

篇八: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西方对中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

  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西方对中国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网

  上没有找到能抄的,找了几篇网上的论文随便整理了一下,关键词放

  大了,相对容易理解,方便大家相互借鉴。不懂不要紧,这课水水过

  去了。

  【内容提要】西方国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包装后,夹杂在错综复杂难以分清的文化系统中对中国进行渗透,从而使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在内容、名称、方式和过程上带有很大的隐蔽性。这种隐蔽性渗透更难以觉察,是导致中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化的重要原因。化解的途径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综合利用多种策略和手段,全方位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起因:意识形态渗透

  特点:隐蔽性

  带来的恶果

  /应对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意识形态渗透的原因:

  在处理国家关系时,我们不妨假设:国家之间总体上是矛盾的。各国通过各项外交政策进行矛盾的调和,便发展成不同程度的友好或矛盾关系。那么处理国家之间矛盾时便需要一个合理的思维框架,塞缪尔·亨廷顿将其“文明冲突论”称作“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将世界以文明划分阵营,以文明冲突理论作为处理国际政治的蓝本。当然还有一种,便是我们今天要主要阐述的——意识形态论,世界各主要国家以不同主流意识形态划分阵营,大体上我们可以看到会出现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一方的自由主义阵营;以及以中国为主要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当然还有以伊斯兰教为信仰的穆斯林阵营,意识形态对立的各方会维护自己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并且有时甚至会攻击对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不相容是相互矛盾的根源所在。当我们思考现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的关系时,美国时而不免陷入意识形态带来的偏见中,美国政府似乎正在奉行一种令人反感的外交政策,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久以来组织策划了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其手段是十分险恶狡诈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有着这样的描述:

  第一个:所有的人类都遵循一个线性的发展规律,即从原始社会,经由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或早或晚,所有的人类社会,不管文化、语言、民族有何异同,都将最终演化到人类政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人类社会自此大同,在这人间天堂永远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我们必

  须投身于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即正义的社会主义与邪恶的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正义终将胜利。

  在大洋彼岸,还有另一个极其相似的版本:

  人类社会遵循着一个线性的发展规律,指向一个终极目标:所有的人类社会,不论其文化有何异同,其民众是基督徒、穆斯林还是儒家信徒,都将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在传统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群体,而在现代社会中,最基本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单位是原子化的个人。所有的个人都被认定是理性的,都有同一个诉求:

  选举权,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一旦有了权选举,必然会选出好政府,随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选举民主制早晚将成为所有国家和民族惟一的政治制度,再加上一个自由放任的市场让他们发财,但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我们必须投身于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民主国家代表正义,并肩负着在全世界推动民主的使命,有时甚至可以动用武力,来打击那些不实行民主的邪恶势力。

  以上分别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自由主义的元叙事,它们用最简单的语法分别描绘了人类社会过去的历史和将来的终结。这便是中美矛盾根源的所在——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即“想象、期望、价值及假设的总和”。

  意识形态近日已日益变成各大主流新闻媒体的热词,前些日子袁贵仁部长发表的一篇关于高校意识形态战线的文章更是引起了不小的波澜。面对日益激荡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战场,战火已从暗处逐渐浮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绝非小事,苏联就是首先因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而逐渐被土崩瓦解。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的维护是政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意识形态即国家为统治其人民所适用的思想统治工具。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唯一的不可撼动的。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意识形态的对立,想要颠覆中国,那么对中国实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最后让中国悄无声息地变颜色,是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目前最为推崇的方式。

  意识形态渗透的特点:隐蔽性

  (一)名称的隐蔽性。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由于意识形态屡负“虚假”、“空洞”、

  “偏见”等恶名,旗帜鲜明的直接的意识形态输出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反感,所以,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时,一般不会直接标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更多的是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包装成所谓的“普世价值”、“普世伦理”、“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在西方,某些学者坚持“西方中心论”,把本源于西方历史传统并暗含意识形态内容的西方文化包装成“普世文化”,认为非西方国家要想现代化,就须以西方“普世文明”为蓝本和目标。如亨廷顿说:“欧洲的西方文明现在是世界的普遍文明。”[1](P42)“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1](P55)“20世纪末,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西方对其他社会的文化统治和那些社会模仿西方的实践和体制的需要作辩护。”[1](P55-56)一些西方学者还在其著作中模糊淡化意识形态,如弗朗西斯·福山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是“意识形态的终结”和“历史的终

  结”[2](P1)。事实上,当前西方国家输出的“普世价值”、“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大多是暗含意识形态内容的文化和价值。毋庸置疑,经由“普世”、“大众”等名称的包装和文化修饰,暗含意识形态的西方文化就蒙上了普世的虚假幻象,在远离其发生的特定环境后就会给人以形式上抽象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这无疑增加了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渗透的潜隐性、蒙蔽性,以及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对此,侯惠勤教授认为:“把这种意图同那些有一定道理、又看似相关的命题对接,无疑是最有可能在乱中取胜的策略。”[3]西方国家还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嵌入在大众文化中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大众文化从来也没有宣布要消解甚至颠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大众文化又确确实实在静悄悄地改变或者更确切地说遮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4]西方国家之所以将暗含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西方文化和价值冠以“普世文化”、“大众文化”等名号,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士用来掩盖西方文化和价值的阶级性质,借以蒙蔽群众和输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及社会制度的一种策略和手段。他们刻意将这套东西包装为所谓的“普世文化”,无非是为了增加蒙蔽性和减少推销阻力,从而达到实现其意识形态斗争的目标。当代世界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淡化意识形态的后现代思潮并非是“意识形态终结”,只不过是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转换,相反,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还将更加复杂。

  (二)内容的隐蔽性。意识形态的斗争并没有消除,明确颠覆中国意识形态的著作

  和文化产品不可能在中国公开发行,西方就将意识形态的内容分散嵌入在哲学、经济学、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和大众文化产品中对我国进行渗透,从而使西方意识形态在内容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家所创造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说和观点。从表面上看,中国出版的大部分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与意识形态的渗透无关,其实其内部大都嵌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学习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不可能避开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如在外语学习中,要想理解语言和进行熟练的交流,就必须掌握西方文化。西方的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就嵌入在西方的语言文化内容体系中,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在学习时是不可能将西方语言内容体系中的意识形态清晰分开的。当前我国翻译介绍的西方著作和一些高校使用的西方原版教材,大都宣称“价值无涉”,似乎和意识形态渗透无关。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价值无涉的著作,因为学者分析问题必须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并带有价值判断。西方学者霍尔瓦特指出:“科学与价值判断是不能分割的。科学需要思考,但思考本身不是目的;思考意味着意向。当一个人思考时,他企图做某件事情,他愿意出现某些事情。因此,正是这种事情的性质决定了实证判断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5](P266)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存在一定的理念和价值观,才可以提出相对应的政策主张。相反,“如果离开价值观,那么,社会科学家最多只能搞一些技术性的计量研究”[6]。所谓“价值无涉”的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大多具有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并暗含意识形态内容。除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外,西方的报刊、影视等“大众文化”产品中也都嵌有意识形态的内容。大众文化产品具有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二重属性。作为大众文化,它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满足大众审美娱乐的需要;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载体,它内部又嵌有意识形态的内容。当前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和大众文化产品在中国高校和市场中有很高的占有率,其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输入和推介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和大众文化,必须以正确的方法论和价值观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但是,由于文化本身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文化因子错综复杂、难以分割,很难对其中隐蔽的意识形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批判。唯物辩证法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

  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7](P349)对于西方文化,“在进行较精确的考察时,我们也发现,某种对立的两极,例如正和负,是彼此不可分离的,正如它们是彼此对立的一样,而且不管它们如何对立,它们总是互相渗透的”[8](P361)。文化的系统结构和影响错综复杂,盘根错节,文化结构中的某些优劣因素微妙地结合在一起,直观显露的一面容易辨认,而隐匿遮蔽的一面却难以清晰区分。对于西方文化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其直观显露的一面虽容易被人感知,但有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及思维习惯,也会导致先入为主,形成定见,以致把西方文化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当成正常合理的因素。所以,关于运用辩证法解析西方文化中嵌入的意识形态内容,“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把这个思想具体地实际用于每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

  (三)(三)方式和过程的隐蔽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和过程的隐蔽性主

  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文化与学术交流中向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为了向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西方国家设置了文化与学术交流项目,资助专家、学者、学生进行学术、思想文化交流。有些中国的专家、学者和学生通过文化与学术交流,在国外很容易强化对西方文化意识的认同,回到国内有意无意地传播暗念强烈意识形态内容的西方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国家通过学术讲座、国际会议等文化途径,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嵌入在各种理论中输入到中国,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和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最终实现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当下我国理论界一些激进学者倡导“全盘西化”,试图用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来改变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就是典型的体现。二是通过大学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随着教育国际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地采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原版教材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学校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对西方学术著作翻译介绍得多,反思批判得少。在一些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中,往往不加批判地照搬西方教材,一些国内编写的教材也以介绍西方理论为主,以致西方理论的话语系统统治着我国高校的科研与教学领域。西方原版教材除部分纯自然科学外,应当说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西方国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印记。从整个渗透过程来看,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环境内,通过看、听、讲、练等过程很容易无意识地受到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主动、自觉地接受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约束。三是在“大众文化”消费过程中进行意识形态的隐蔽渗透。大众文化产品消费过程是西方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渠道。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其渗透可以造成一种意识形态的接受机制,使主体进入一种无意识接受的环境。西方国家把意识形态嵌入在西方的影视、音乐光盘、游戏软件等大众文化产品中。这些文化产品具有新、奇、特的视听审美形式,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消费过程中通过大学生感知体验,开启意识形态渗透的心理机制,通过创造性艺术形式的表现和丰富的联想,释放意识形态感染力,使大学生形成一种完全开放的意识形态接受心理机制,从而使大学生抛弃心理束缚,自觉地接受大众文化艺术内涵的意识形态理念,使大学生在乐陶陶的享受中无意识地就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长期接受西方大众文化的熏陶,大学生就会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西方文化烙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西方国家用间接迂回的方式对中国高校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带有很大的隐蔽性,给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造成很大冲击。单纯地运用传统的灌输手段是很难防御西方意识形态隐蔽性渗透的。化解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必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进行创新。

  渗透方式:

  我国国防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在《较量无声》中将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的意识形态渗透总结为五大战线:(一)实施政治渗透,企图通过各种形式对我政治走向渐进施加影响;(二)实施长期、广泛、全方位的文化渗透,企图改变中国民族,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思想观念;(三)充分运用以互联网为核心手段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广泛对我实施舆论渗透和思想渗透,为政治颠覆创造条件;(四)实施组织渗透,“精确演变”,培植代理人集团,为政治颠覆埋下大威力的“定时炸弹”;(五)实施政治干涉和社会渗透,积极培植反对力量,隐蔽扩大政治颠覆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

  1.价值渗透西方敌对势力认为西方的价值是代表人类的“普世价值”。尼克松强调“美国的自由和民主价值在全世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应当充分运用作为西方文明基本特点的精神和文化心理价值观的影响”。2.文化渗透新形势下社会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依然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个对立意识下的斗争,这种斗争尖锐复杂,但是它的形势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这使得当前意识形态的对立斗争、社会思潮的演变呈现出一种很复杂的状况。文化战略地位的提升导致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出现了一种以文化为依托的趋势。3.宗教渗透西方敌对势力还利用宗教势力进行渗透,开展“信仰外交”。宗教渗透成为西方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途径。4.利用非政府组织渗透利用本国的非政府组织和中国国内的非政府组织,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又一途径。

  严重恶果: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但长期形成的这种独特文明并没有得到世界各个民族的完全认同。这既为西方国家进行价值观渗透和宗教势力进行宗教渗透提供了机会,也为我们用统一文明凝聚国人思想提出了难题。我们这样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思想处于混乱状态,则有可能演变成社会动荡,甚至政治剧变,就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对整个世界也是一场灾难。

  应对方法:

  我们必须从提高综合国力、掌握国际文化竞争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勇于面对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形势,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维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

  化解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必

  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途径进行创新。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需要不断创新、整合和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全球化时代思想文化的交流,使我国传统社会价值体系出现无序和紊乱,意识形态建设的必要性越来越凸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理论教条、知识陈旧、信息量小很难引发大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以增强时代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先进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它具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在内容上要创新,在加快知识更新和加大信息量的过程中,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与伦理性、时代性与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反映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又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精神和要求,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引领力,才能从精神上增强大学生分辨、抵御西方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的免疫力;才能既积极吸收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同时又构筑起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坚固阵地,有效地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各种形式的渗透和扩张。(二)

  (三)(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对西方

  文化中意识形态内容的鉴别能力。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

  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10](P14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只有通过增强教师本身的教育智慧和道德责任感才有可能实现。教师的理论水平、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不仅影响学生的现在,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将来;不仅影响到一代人,甚至还会影响到几代人。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必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中发挥表率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用,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教学过程,向学生传播社会主义价值观,让学生在接受科学理论的同时,净化自己的灵魂,陶冶自己的情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效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教师还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立场和方法,批判地对待西方文化,对嵌入在西方文化体系中错综复杂的西方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和批判,以马克思主义为标准对西方文化进行选择和取舍,认真分析西方教材、大众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内容,坚持弃糟取精、批判继承,这样才能既吸取西方文化精华,又能抵制西方文化中意识形态渗透的消极影响。(四)

  (五)(三)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多科综合,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课程是教育观念、目的和宗旨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媒介。有效地抵御西方意识

  形态的隐蔽性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近年来,我国高校引进的一些外国原版教材和著作,从体系到内容的建构基本上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这样做的结果是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介绍成为其主要内容,或者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建构体系和添加内容,有意无意地避开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和改造世界的使命以及对精神世界的反思被忽视甚至否定。在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

  理论工程建设,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着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今天,必须直面上述问题。在制定教学大纲、计划和内容上要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课程内容体系。除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以外,可以说每一门人文社会学科都嵌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国内高校在用外国原版教材,以及引介西方理论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立场批判地引介。除专业思想政治教师外,高校其他教师都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努力挖掘所教学科中的这些因素,充分利用好各门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分解、贯穿到各门学科的教学全过程中去,构建一门为主、各学科有机渗透的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六)(四)创新教育方法,综合利用多种策略手段加强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法。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有效性

  教育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社会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11](P扉页)。方法的创新优化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毛泽东说:“在教学方法上,教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讲课。教员不根据学生要求学什么东西,全凭自己教,这个方法是不行的。”[12](P1646)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灌输模式,就其本质而言,灌输模式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它漠视学生的主体性,视学生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生硬地讲述,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和抵触心理。因此,要创新教育方法,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要“灌”,而且要善于“灌”,既要理直气壮地进行显性教育;又要注意融情于理,把说理性教育与动情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疏导、对比、讨论、典型感染等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深对社会主义规范、政治思想的理解,并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约束。由于“教育活动就是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把人的发展中所蕴涵的某一种(或几种)符合教育目的的可能因素从人的现实的发展结构中呈现出来,并使它在整个发展运动中起支配作用,改变自然状态下的发展过程,以期形成为目的所规定的理想品质”[13],思想政治的课堂教育还需要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熏陶、感染,以逐渐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的认识。

  (五)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多维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实

  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家庭与社会环境对大学

  生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多维结合的思想道德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对于学校来说,要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是集中在课堂中来完成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同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构建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校园文化是校园价值观及其在精神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它所营造出来的环境和氛围对学生的心理有辐射作用,在较高层次上软性规范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民族情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理

  想追求。大学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其次,家庭要积极配合。家庭与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方面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家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家长与教师一样都担负着教育大学生为人处世的责任,家长要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去认识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形成对国家的理性认识。学校也要经常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反馈给家长,以便使家长能密切配合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国家要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大众文化,同时还要加强对文化消费市场的管理,净化社会环境,引导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将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注入到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中,以遏制西方意识形态的隐蔽性渗透。三、余论毛泽东说:“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不能企图上几次课,开几次会,就把人家在几十年生活中间形成的思想意识改变过来。”

  意识形态的不相容是相互矛盾的根源所在。思想认识有一个从现象到本

  质和由浅入深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长期、耐心、细致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下去,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毛泽东还指出:“光从思想上解决问题不行,还要解决制度问题。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敲锣打鼓,积极性也提不起来;施行另外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起来了。”“思想问题是在一定情况和制度下产生的,制度搞对头了,思想问题也容易解决。”[15](P783)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措施和运行机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当前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制度和工作推进制度,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服务支撑。在机制建设方面,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反馈机制、评估机制、预警机制和调节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够合理有序和高在处理国家关系时,我们不妨假设:国家之间总体上是矛盾的。各国通过各项外交政策进行矛盾的调和,便发展成不同程度的友好或矛盾关系。那么处理国家之间矛盾时便需要一个合理的思维框架,塞缪尔·亨廷顿将其“文明冲突论”称作“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将世界以文明划分阵营,以文明冲突理论作为处理国际政治的蓝本。当然还有一种,便是我们今天要主要阐述的——意识形态论,世界各主要国家以不同主流意识形态划分阵营,大体上我们可以看到会出现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一方的自由主义阵营;以及以中国为主要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当然还有以伊斯兰教为信仰的穆斯林阵营,意识形态对立的各方会维护自己

  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并且有时甚至会攻击对方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不相

  容是相互矛盾的根源所在。

  

  

篇九: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青年学生如何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家所创造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道德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说和观点。最近,西方国家不断打出“普世文化”、“普世价值”等大多暗含意识形态内容西化的文化和价值观,信奉西方文化的大学生更是对此崇拜和信奉,致使很多大学生对此着迷,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混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淡化,给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西方意识文化源源不断进入我国。首当其冲的就是大学生。大学生生命力旺盛,易接受新思想,敢于尝试新事物。特别对外来的西方的文化感到新鲜和好奇,一般不假思索和鉴别就全盘吸收。如近几年大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兴趣极大。对西方的餐饮更是感兴趣。由此可见,西方意识和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中国大学生。西方敌对势力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我国进行经济渗透,武装威胁和颠覆活动的同时,在意识形态等领域多种形式的渗透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1.与时俱进,积极应对,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面对经济全球化,首先,应积极防范西方意识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活动。我们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根据西方国家的变化防范和积极应对。其次,我们要不畏强权,积极应对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我们要看到西方国家的本质。西方国家千变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妄图将中国变质,走东欧国家和苏共的老路。最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严防西方国家的手段变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各种斗争的重要领域,是争夺人心、争夺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思

  想基础的严肃政治斗争,它直接关系到祖国的统一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发展。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重大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具有价值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只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尊重差异,包容万象,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2)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来积极引导大学生,让他们自觉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化,并不是要全盘排斥,要有选择、有鉴别地去吸收。在吸收的基础上,为我所用。要自觉做一个爱国主义者。要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力推广国学,大力弘扬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对于中国的国粹诸如京剧、越剧、黄梅戏,要不断发扬光大。让中国的文化在世界舞台唱响主旋律。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积极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3.积极推进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要不断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灌输,积极推进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大学生自觉树立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观念。

  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开设好“形势与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有关课程和讲座,让学生从理论上对整个国情有个总体的了解,自觉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操,抵制西方国家的腐朽思想。

  西方意识文化无孔不入地在渗透着。他们害怕中国的强大富强,他们真正的目的是想颠覆社会主义,妄图通过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中国回到一穷二白的时代,回到资本主义的阵营去。最后,用现今中国的状况和其他国家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总之,积极防范西方意识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活动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要从思想上、意识上高度重视,要不断防微杜渐,关键是要做好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正确引导工作。我们要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应对机制,不断加强多种教育方式,才能有效地防范西方意识文化对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隐形渗透活动。风云变幻、纵横捭阖的国际形势,也要求我们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篇十: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如何应对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中国的渗透枫默鬼哥謶m|浏览2571次推荐于2016-10-0904:07:22最佳答案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停止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特别是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以来,西方更加注重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传播便利,抓住中国“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的历史条件,加大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力度。当前,在新的舆论环境下,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需高度警惕,有效应对。新舆论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新媒体空间可以说已成为现阶段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战场。目前敌对势力通过直接发声或培植代理人发声的方式,在网络上传播大量威胁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特别应引起关注的在以下四方面。1侵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动摇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中国总体意识形态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制度。敌对势力借助网络工具把颠覆中国的总体意识形态作为靶心,辐射各个社会领域。在内容上,主要是大肆传播和扩散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潮,挤压、替代、混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动摇社会主义根基。在方式上,主要是借助新媒体传播的特性,增强这些错误理论和思潮的欺骗性、隐蔽性。这些方式借助网络,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蛊惑性,更易于使部分民众产生对西方制度的崇拜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2否定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瓦解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千方百计地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从上破坏共产党的权威,从下瓦解公众对共产党的认同,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其一是宣扬所谓“普世价值”。其二是丑化中国共产党形象。其三是挑起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不信任。3污蔑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弱化军人对党的忠诚度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柱石,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是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所在。长期以来,敌对势力一直把从根本上削弱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对解放军意识形态渗透的核心内容。关于“军队非党化”,敌对势力在认识层面搅乱政党与国家、政党与军队的关系,刻意把军队的政治属性与国家属性对立起来,以军队的国家属性否定军队的政治属性。关于“军队非政治化”,敌对势力掩盖军队的政治属性,宣称军队是用来对外维护国家利益的,不应该介入本国政治,在政治上应当保持中立,不应该支持某一党派的政治主张。关于“军队国家化”,一些境内外敌对势力在网络上长期进行党和国家关系的所谓“讨论”,尤其是在中国的重大节日庆典,民众爱国热情高涨时,更是以网络评论的方式集中散布误导舆论。4颠覆中国传统优良价值观,制造思想混乱和价值扭曲这主要体现在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制造思想混乱。当下部分网络内容大多伪造史料,污蔑正统,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颠覆人们正确的价值认知,进而制造思想混乱,其背后大多有境内外敌对势力支持的影子。另外一个重要体现是宣扬扩散西方消极文化,制造价值扭曲。西方不健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大量涌入,这些污七八糟的内容易使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出现异化和扭曲。新舆论环境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运筹面对新舆论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以谋划运筹,特别是要在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阵地上把正面宣扬社会主义主体意识形态与对错误思想开展舆论斗争相结合,坚决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对挑战,应当超越“进攻”与“防御”的二元对立模式,而是谋求“进攻”与“防御”的相互渗透,要如同散文,做到形(手段策略)散而神(中心目标)聚。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以下四方面:首先,要有战略重点意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在“管”和“堵”的层面,当以网络为主,在“疏”和“引”的层面,应当做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兼顾。其次,要实现战略分支之间的高度契合。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在审慎研究各个战略分支与多个战略层次的基础上做出综合性的协调一致的安排,保证各个层次和纵横向之间的相对和谐。再次,要坚持目标牵引。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目标要体现层次性和长远性。最后,要保持战略的动态稳定。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在宏观上保持目标的稳定性,同时应避免僵化,要适时、适机保证具体策略、技术的灵活性。新舆论环境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三点策略

  1培养强大的意见领袖队伍在新舆论环境下,意见领袖对于公众意识的形成发挥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同样可以对美国的一些策略加以借鉴,依托一些政治信仰坚定的专家学者、网络达人等,打造和建设一支专门为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和舆论安全的“铁嘴”和“铁笔杆”队伍,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中,在国内媒体和境外媒体中宣传中国主体意识形态,反击和揭露各种危害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信息,发挥舆论引导作用。2打造“总体宣传”的传播结构在新的舆论环境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要特别注重对不同媒体形态予以变化多端的组合应用,形成“生旦净末丑齐上场”的局面。同时,这种“齐上场”又并非简单的信息结构同质化,而是要形式各异,却异曲同工,搭建类似于“鸟巢”式立体交叉、犬牙相错的牢固传播系统。3依法加强负面信息的管理整治要建立和完善各种机制,对那些在媒体上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上制造、散布、传播危害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行为要依法坚决予以打击整治,绝不姑息。首先,要建立舆情监控机制。其次,是要建立舆情预警机制。最后,要建立管控和问责机制。

  如何抵御西方对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1、必须了解当前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方式:主要分为隐性和显性的,前者主要是文化入侵,包括电影、动漫、书籍这类方式传播西方思想,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宗教,现在连很多农村都信耶稣了,显性的则包括扶持境内外的激进分子和反动势力,比如达赖,比如香港泛民,鼓动他们制造事端,挑起内部矛盾;2、为什么要说抵御呢?因为抵御永远是被动的,一方面我们只有强大了自己才能不怕别人入侵,但看看我们国人,普遍缺乏信仰,说什么无神论私下又去烧香许愿,文化电影审批也管制的很严,所以电视上永远都是些古装剧、抗日剧、言情剧,我们老是沉静在所谓的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美名中;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进攻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我们那么多人,历史那么多积蕴,也可以向外传播入侵他们呀,只有这样双管齐下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三、应对当前西方意识形态挑战的策略思考当前境外针对我国的各种意识形态挑战,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制造了不利的国际环境,也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安

  全带来威胁。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在维护国家利益、坚持和平道路、提升国家形象、夯实物质基础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

  1.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坚守国家利益当前某些国家针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活动,具有多重原因,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考虑,无疑是带有根本性的原因。有西方学者在论及这个问题时曾意味深长地指出:“‘玫瑰是一朵玫瑰,永远是一朵玫瑰’,国家就是国家,永远就是国家。”西方有西方的国家观,我们有我们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主权是国家最高利益之所在。我们提倡超越意识形态去尽力发展国际友好合作,反复承诺并认真履行了自己应尽的国际责任。但是,对某些西方势力借国际责任之名行遏制中国之实的图谋,对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实质及其扩展本性,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毫不让步地坚守国家主权这个最高利益。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就强调保障国家的整体利益、维护国家统一的理念。面对各种分化、西化和弱化中国的图谋,中国政府和各族人民以及海外华侨表现出的空前团结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立场,正是源于对国家观念的认同。面对当前境外的意识形态挑战,我们更应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认识,以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国家主权、维护政局稳定作为我们坚定的政治立场。2.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谋求多边合作共赢从世界近现代史来看,一个大国的崛起似乎往往会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可以说,当前在国际上流行的“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正是以此为历史根据的。这种推演似乎很重视经验,但是却有意回避中国在这方面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有选择性地遗忘了一些国家霸权扩张的反面经验。中国的发展,不走西方发达国家

  依靠武力掠夺其他弱小民族来进行资本积累的历史道路,也不走苏联霸权主义、对外扩张的道路。我们要积极用理论和实践向世人进一步表明: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永远不变的选择。

  首先,这种选择具有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一直崇尚“和为贵”,这一理念逐渐成为中国处理内政外交的哲学思想和行为准则。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就是中国古代和平外交的典范。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饱受战乱之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更强化了我们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其次,这种选择反映了我们党长期治国理政的经验。胡锦涛提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总结我们党长期治国理政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对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和平发展重要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再次,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鉴照了一些国家霸权行径的历史教训,顺应了当今世界合作共赢的发展潮流。霸权不得人心,扩张必受惩罚,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环顾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国际社会发展的整体相关性和相互依存性日益加强,非赢即输的旧观念日渐式微,合作共赢的新理念渐成共识。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的庄严承诺,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对当前国际上种种别有用心的不利言论的有力回击。

  3.掌握国际舆论主动权,进一步提升国家形象当前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际媒体间对舆论导向的争夺与控制。重视媒体宣传的作用,积极掌握舆论的主动权,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首先,必须继续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五四运动”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西学东渐有余、东学西渐不足的现象。有调查表明:近百年来西学中译与中学西译著作之比为100∶1,而外国人从中学西译著作中所了解的,又多半是八卦、算命、风水之类的东西。国外民众由于对中国知之不多、知之不切,因而极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媒体误导。这就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外宣传。其次,必须大力增强信息传播的管理能力。在信息时代,谁能够控制信息的传播,谁就拥有权力。当前西方更加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我们更应高度重视新型网络安全工作,加强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和相关法制建设,并根据网络时代的传播特点,改进舆论宣传、监控、引导和管理工作,确保舆论主导权。再次,要调整舆论宣传的战略。我们要树立先声夺人的宣传理念,不仅要对境外各种误解、曲解乃至丑化中国的言论予以及时回应,而且要努力增强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及时性、客观性,从而提高中国媒体的国际声望和国际竞争力,使之成为境内外普遍重视的新闻信息源。此外,还应该积极找寻诠释自身理念的恰当方式。中国的发展将伴随着中西之间长期的认知摩擦、碰撞、适应的过程,因此,善于向对方表达自身理念无疑是重要的。法国外交官魏柳南指出:很多中国人“在与西方人交流过程中,习惯直接用自己母语的话语方式表达思想,而没有考虑到用适合西方人的方式来表达”。这对我们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应该说,中国政府近年比较注意这一点。北京奥运会申办、主办期间以及2011年1月胡锦涛访美期间,中国政府推出的国家形象片,受到外国民众的普遍好评。这种恰当的公共外交形式,对提升国家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4.集中精力促进发展,进一步夯实物质基础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反映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当前一些西方势力加强针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遏制我国的发展和崛起,在于维护西方国家自身的利益。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不断取得的发展成就和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的一种反映,也可以说是我国尚不够发展、还不是真正的世界强国的一种反映。在多元化的国际社会中,我们不可能左右别人的思维,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对我国不利的舆论,因此,应对的关键就在于增强对杂音、噪音的抗扰能力,紧紧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地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将发展这篇大文章进一步做好,将强国之梦变为既成事实,同时又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国际社会中的各种不利言论自然会烟消云散。同时,只有将发展问题解决好,才能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奠定可靠的经济基础。因此,当前要紧密结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发挥边疆优势,突出民族特色,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惟有如此,才能实现边疆巩固、经济繁荣、民族团结,从而彻底消除境外分裂势力在境内的影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总之,发展是硬道理。回应境外意识形态的各种挑战,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关键还是要靠发展。

  

  

篇十一: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意识形态批评案例分析

  在《谈谈工人运动的心理》这篇文章中,普列汉诺夫高度赞扬了高尔基的戏剧《仇敌》。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家必须同时又是心理学家,应向读者表明阶级斗争怎样影响了剧中人物的精神状态、思想和感情,而《仇敌》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同时,普列汉诺夫还认为现代生产关系和现代技术促使无产者成为了社会性的动物并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心理,使得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量,只有同其他量加在一起才有意义。《仇敌》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理解这种心理。

  具体来说普列汉诺夫认为《仇敌》主要体现了一下几点:一、人的社会阶级地位决定其观点的差别。无产阶级乐于指望群众且为了本阶级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尽管他们认识到了并且也尽力把未来想象的坎坷崎岖,但仍然无退缩之意。这种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的自信。资产阶级则更乐于指望个人,且总喜欢用夸大的希望来鼓舞自己,这种无根据的乐观体现了他们对未来的悲观。二、社会的经济地位决定社会成员的心理。“上等阶级”的人们因为占有很多的生产资料而将金钱看成十分平淡的东西,谈论金钱是他们厌烦。但对于无产者来说,为“金钱”斗争就是为扞卫和发展自己的自尊心而斗争,他们斗争不仅是为了增加工人收入的“金钱”的数目,而是要改变甚至摧毁现存的经济制度。这在列夫欣和塔季雅娜佳的谈话中可以窥见一斑。三、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别,“上等阶级”认为“消灭金钱”的问题是道德问题,它意味着生活朴素,不尚奢侈,,消灭自己的贪欲和其他恶习,而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消灭金钱”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恶不在于金钱在人们面前勾画了一幅只有金钱才能换得来的欢乐的图画从而使人腐化,而在于它使人屈从于金钱,因为不屈从将无法满足肉体和精神的需求。因此,道德问题就成了社会问题。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无法接受托尔斯泰的“无以暴力抗恶”的观点,因为社会的罪恶取决于它的社会制度,制度不变恶不会减少,而改变社会制度,无产阶级除了身上的枷锁,什么都不会失去,改变社会制度有时需要暴力。

  在这篇文章中普列汉诺夫对《仇敌》的分析和评价都是比较精准和全面的,他在肯定《仇敌》艺术性的前提先,重点论述了其思想深度和历史内涵。但是我认为在这篇文章中普列汉诺夫过分拔高了无产阶级的思想境界,或者说他并没有透彻的分析无产阶级的心理,尽管我们不能否认无产阶级的自我牺牲精神,但也不能片面的认为当时所有的无产阶级都具备这种精神或者说无产阶级只单纯地拥有这种精神而没有其他个人私念。文章只分析了无产阶级的“超我”心理,而没有论述“自我”或“本我”的心理,或者说是没有分析被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所遮蔽的深层无意识。

  因为尽管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具有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有时大于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但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毕竟是经过了作家的个性化处理,也就是折射后才进入作品的而这种折射本身包含意识形态性质。高尔基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有可能会夸大无产阶级的积极的精神品质,而掩盖了一些消极的品质,批评家有责任指出这种偏。当然评论家本身也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有时他们也无法完全客观地看待事物。

  

  

篇十二: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欧美大片充斥着各国的各大影院并且受到了强烈的追捧好莱坞迪斯尼梦工厂的各大影片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给人们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西方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渗透给国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等各种价值理念在广大民众之中传播开来这种文化渗透影响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西方文化渗透对我军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及

  其对策

  作者:杜宇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05期

  摘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西方国家主要通过政治、经济和现代传媒等手段来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而这种趋势正愈演愈烈。现阶段我军意识形态主要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联合行动的压力、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在全球的扩展和的西方观念国内化规模扩大、速度加快的问题。要通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培养战斗精神等措施来维护我军的意识形态的安全。

  关键词:西方文化渗透;意识形态安全;影响;对策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将每一个国家都置于全球性空间之中,在全球化过程中,不仅是经济全球化,随之而来的信息全球化、传媒全球化,甚至在政治、文化领域的趋同趋势更加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国家更加热衷于文化渗透这一温和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侵略与迫害。文化渗透在本质上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它只是不断地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在程度上有所加深,在范围上有所拓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入全面加速阶段,从经济领域开始并日益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进程。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政治、科技和军事实力,不仅从整体上统治着全球的经济政治“新秩序”,而且在思想文化上同样从整体上统治着全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族、宗教、人权为借口,以“西化”、“分化”为目的,以“社会主义失败论”、“趋同论”、“文明冲突论”、“人权高于主权论”、“中国威胁论”等为依据,对我国横加指责和干涉,试图在意识形态上遏制我国,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和民主模式。全球化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由于文化的多元发展态势会导致人们思想混乱和信仰危机,对社会主义倡导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形成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展迅速,尤其是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一些西方国家带来巨大压力,从近年来在西方世界普遍流行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崛起”等词汇便可见一斑。在经济等硬实力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对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却缺少相应的重视,面对这种情形,西方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的步伐愈演愈烈,企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温和手段来建立其“文化帝国主义”,妄图在全世界推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实现其世界霸权。西方国家将文化渗透作为一种强有力的、且阻力最小的手段与工具来实现其西化与分化的目的,这已经对我军的意识形态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和带来严重威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一、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一是鼓吹“普世价值”来实现其“西化”与“分化”的目的。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凭借其强势的话语霸权不断向社会主义国家鼓吹、兜售“普世价值”。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烙印,主要包括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公正、博爱等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践行“普世价值”的幌子,堂而皇之地干涉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外交,主张实现“普遍”意义上的真正民主,即多党执政与全民参与;抨击中国的民主制度,渲染社会不公,宣传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的旋风席卷了我国政治界、学术界以及民众社会等各个领域,营造出一种全世界共同进步、自由发展的氛围;而这种“普世价值”带有鲜明的西方意识形态倾向,以分化为手段,西化为目的,将中国纳入到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政治、文化体系中,企图以“润物细无声”的温和方式来改变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

  二是以经济交往为载体进行隐性文化渗透。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总是结构性的相互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经济发展领域的优势主导地位,借助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一系列契机加强与中国的经济交往与合作,以经济活动为载体来进行隐性的文化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发展中,与世界其他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一方面将先进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模式输入到我国,通过技术合作、建立外资企业来实现双赢,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广阔市场;另一方面,力图将中国置于西方主导的世界市场之中,迫使中国按照“全球规范”进行经济活动,制定不公平的、不利于我国优势产业发展的贸易条例,打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任何经济活动、科学技术都会暗含一定的价值观念与文化要素,西方国家利用中国对其发达技术的依赖来进行价值观念渗透,植入西方意识形态。

  三是利用现代媒介手段进行文化渗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大众传媒的影响日渐深远。西方国家以互联网为主要工具,同时广泛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介来宣传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此来动摇我国传统文化根基、冲击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众信仰缺失甚至产生信仰危机。近年来,美国利用其在互联网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了文化渗透的主要平台与工具。通过互联网发布各种新闻、信息向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宣扬其自由、民主价值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剧、书籍、广告等)的输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公开的或者隐蔽的推销其政治制度、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美国对全球电影、电视、录像业的控制甚至超过了它对飞机制造业的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受其影响颇深,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向度等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民族认同感。欧美大片充斥着各国的各大影院,并且受到了强烈的追捧,好莱坞、迪斯尼、梦工厂的各大影片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在给人们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西方的价值理念、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渗透给国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消费主义等各种价值理念在广大民众之中传播开来,这种文化渗透影响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此外,伊斯兰教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邪教猖獗、信息网络攻击、难民与环境问题、社会动乱、非法移民等等其他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大量存在,[1]这也使得维护军队意识形态安全的任务愈加艰巨。

  二、当前军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西方意识形态联合行动的压力。早在19世纪上半叶,为了对共产主义“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2]“冷战”时期,为了对抗社会主义,英国前外交大臣贝文就主张西方“民主国家”建立一种以实力、金钱和果敢的行动来支撑的理解,“一种西方的精神联盟”。这与美国主张制造“精神压力”促进“和平演变”的办法是一致的。苏东剧变证明,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比军事战争和经济封锁更有效。可以说,“和平演变”是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既定战略,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是“和平演变”的主要手段,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把“和平演变”的矛头主要对准了中国。[3]西方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财团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学者、智库和网站,培育自己的思想理论精英,以学者和思想家的面目传递政府和大财团的声音,掌控社会思潮的话语霸权。各种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赞美资本主义的思潮花样翻新,通过图书、杂志、报纸、网络、会议、电影等等,大量输入中国,与马克思主义争夺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指导权和支配地位。在哲学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主张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后现代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则否定本质和规律的存在。在历史发展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揭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客观规律,“历史终结论”则狂言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才是规律,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这些都是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甚至别有用心地宣扬中国已经不是社会主义,已经资本主义化了。在意识形态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揭露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宪政和意识形态的欺骗性与虚伪性,“普世价值论”则竭力美化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宪政,宣称其是值得人类普遍遵循的最终价值。在社会主义道路选择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批判民主社会主义,指出它不过是改良主义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它仅仅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一种道德需要,否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民主社会主义则攻击科学社会主义是“乌托邦”,主张维护或复辟资本主义制度,实行所谓“价值社会主义”。目前美国一些议员和智库正在推进渗透理论研究,希望利用中国处于社会矛盾迸发的转型时期搞乱中国,而我们很多人政治警惕性相对不足。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思想下手。[4]

  二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马克思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资料的生产。”[5]当前,资本主义虽然遭遇了严重危机,但仍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必将在较长时间内对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压力。西方国家试图通过继续巩固和扩大已在世界经济中获得的支配地位,并逐步将这种“经济强势”转化成为“政治强势”地位,促使作为其意识形态核心的价值观在更广泛的地区得到认可,进而建立起确保这种价值体系的政治制度系统,实质上构成了“新霸权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6]《2011年中国互联网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网络安全态势报告》指出:2011年美国以9500多个IP地址控制中国境内885万台主机,有3300多个IP控制境内3400多家网站。目的就是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以实现对受众国“不战而胜”、政治重构的战略意图。随着经济全球化内部风险的持续释放、西方国家转嫁危机和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我军的意识形态安全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三是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在全球的扩展带来的挑战。他们鼓吹超越阶级的代议制民主,其实质是以两党或多党之间的斗争来掩盖阶级剥削的本质。资产阶级各党派之间的争论和博弈是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前提下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解决方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地区许多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打起了社会主义旗号,但在20世纪后半期又纷纷放弃原来的旗帜。西方意识形态代言人之一的萨缪尔·亨廷顿美其名曰“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柏林墙的倒塌,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更令西方世界欣喜若狂,认为资本主义的“民主化浪潮”也是将中国最终纳入资本主义轨道的重要途径。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精英总是通过欢呼多党制、指导思想多元化,攻击和诋毁马克思主义,鼓吹人类意识形态将终结于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四是西方观念国内化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对意识形态安全已经产生负面影响。在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西方观念国内化规模和速度都空前加大了。比如,新自由主义创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中国的影响则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新自由主义“强调以市场为导向,是一个包含一系列有关全球秩序和主张贸易自由化、价格市场化、私有化观点的理论和思想体系”,[7]深刻影响了中国经济界、政界和学界。在经济理论方面,新自由主义主张经济上“自由放任”,反对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干预,主张中国经济体制全面私有化、彻底市场化。一些领导干部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把“借鉴”当作照搬,用“新自由主义”理论指导经济体制改革,主张市场化的最终归宿就是在中国搞私有化。学界也有人主张用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来“驾驭”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强调和坚持“三个否定”,即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和否定国家干预。在价值观念上,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提倡个人利益最大化,导致了中国官僚主义、贪污腐败、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封建迷信等消极现象抬头,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导向力削弱。

  总之,维护军队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外部和内部两大方面的问题。在外部挑战中,有客观经济发展趋势带来的,但更多的是西方敌对势力的主观故意。在内部挑战中,既有本土因素产生的思潮,也有外部思潮的国内化。因此,维护军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需要引起全党和全军的高度重视。

  三、维护当前军队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途径

  一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我军永不变的军魂,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切实落实在行动上,以行动来检验。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权威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当前敌对势力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军队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无论军队建设内外环境如何变化、军队组织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态怎样调整,都必须始终坚持不渝。守不住这个根本的问题,军队就会变质,战斗力就不可能生成。

  二要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铸魂工程。当今社会价值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敌对势力加紧了对我军内部的思想文化渗透,我们要有的放矢地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始终保持政治坚定和思想道德纯洁,增强政治免疫力。当前一些人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信仰缺失和精神迷茫造成的。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培养军人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大无畏精神。

  三要注重培养战斗精神。军队想要能打仗、打胜仗,光靠硬件设施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强大的战斗精神。要加大战斗精神的培育,教育引导官兵继承和发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时刻准备为祖国和人民去战斗。目前我军的战略战术、体制机制、武器装备等条件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是战斗精神的培育关系到一支军队的士气。毛主席曾说过:“战斗精神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一准确而生动的概括体现了战斗精神的本质。

  制约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尽管很多,但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首先要在意识形态领域解决问题,决不能放弃对意识形态主战场、主阵地的占领。必须确立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战略。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都有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考量,在实践中也有大量的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机构和平台,这为明确制定维护军队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意识形态安全战略是社会主义国家安全战略之魂。制定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有利于形成维护军队意识形态安全的综合配套的一体化战略格局。在军队内部要进行意识形态安全的整体战略布局和战略安排,培育一支宏大的高水平的军官队伍和理论队伍,发展维护军队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策略文化智库,打造维护军队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策略平台,提升维护军队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战术,对军队意识形态危机进行战略管控,构建军队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策略体系等等。在军队意识形态主战场主阵地着力进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顶层设计、顶层竞争的同时,一刻也不能忽视为主流意识形态构筑强大的基础性工作,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切实把军队意识形态安全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大发展的基础之上。

  综上所述,在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斗争和思想文化竞争更加激烈和频繁的背景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军队意识形态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日益凸显。军队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灵魂。维护好军队的意识形态安全,对于促进国家稳定和发展进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注释]

  [1]陆忠伟主编:《非传统安全论》,第2页,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30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3]田改伟:《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4]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50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6]陆忠伟主编:《非传统安全论》,第332页,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7]何秉孟主编:《新自由主义评析》,第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篇十三: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关于举办教材插图意识形态渗透研讨会的通知

  各相关科室:

  为了深入贯彻教材插图意识形态工作精神,按照相关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意识,本单位决定召开专题研究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会议,现通知如下:

  会议时间地点:

  xxx年xx月xx日上午10:00xxx会议室

  参会人员:全体干部职工

  其他事项:请带上笔记本参会,未尽事宜联系xx。

  xxx单位

  xxx年xx月xx日

  

篇十四: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从“工运之星”案件看当前境外NGO对我国的政治渗透

  作者:周兵来源:《中华魂》2016年第7期

  文/周兵

  2015年年底,广东公安机关破获“番禹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以下简称“服务部”)以“劳工维权”为旗号,长期接受境外反华非政府组织资金,组织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案件,以曾飞洋为首的7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该“服务部”多年来专事插手国内劳资纠纷,印制反动书刊资料,煽动组织非法罢工,制造规模性群体性事件,企图引发社会动荡,并以“国内第一个劳工NGO”(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简称NGO,即非政府组织)名噪一时。“服务部”主任曾飞洋以“工运之星”“劳工维权专家”等形象,屡屡见诸境内外媒体报道中,曾被媒体评为“年度公益人物”,还应邀赴国外演讲、考察、交流,受到热烈追捧。①随着曾飞洋的落网,隐藏在幕后的境外NGO也浮出水面,这些境外组织遥控操纵境内代理人,指示他们在国内插手热点敏感案件,蓄意激化矛盾纠纷,煽动群众对抗政府,最终企图是要改变中国制度,发动颜色革命。最近几年类似事件在多地频频爆发,不能不引起警觉。

  当前,越来越多的境外NGO涌入中国,他们从经济、政治、社会中不断凸显产生的各种问题入手,全面切入我国各个领域,其中部分组织还大肆开展非法政治活动。这些境外NGO往往有很深的西方国家政府背景,他们渗透活动的背后都很强的政治意图,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任其在国内发展组织、培训骨干、搭建宣传渠道,一旦时机成熟,便会制造事端,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长期活动的境外非政府组织有1000个左右,加上开展短期合作项目的组织数量,总数可能已达7000个左右。每年境外非政府组织流入我国的活动资金已达数亿美元。近30年来,美国NGO在华捐赠金额,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捐赠资金流向最集中的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这三类领域。据统计,1988年至2009年期间,美国在华NGO投入资金的82%流入了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及政府机构,而流入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仅有17%。②

  一、由意识形态渗透向策划具体行动转变

  许多境外NGO打着环保、教育、人权的幌子,利用文化交流、捐资助学、项目培训等手段长期对华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搜集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情报,从我国内部培养西方代理人和政治反对派。通过插手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特别是以开发援助、扶持弱势群体为名,抓住工人失业、农民失地、城市拆迁等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制造舆论,混淆视听,煽动民众同党和政府产生对立情绪。在“工运之星”案件中,这些非政府组织已经由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全面向参与策划街头政治、颠覆政权的具体行动转变。

  1.开始直接策划、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具体行动。在一些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西方NGO扮演着“和平演变”战略的“突击先锋”。这些非政府组织表面上“中立”“客观”,具有“公益性”,实际却大肆制造谣言、欺骗民众,最终通过实施具体行动达到颠覆政权的目的,并且已经形成一整套颠覆政权的“标准”手法。境外NGO安排“服务部”主任曾飞洋多次出境接受培训,受训内容不但有组织罢工的策略和方法,播发其他国家和地区劳工运动的视频,还包括其他国家通过颜色革命取得政权的案例,曾飞洋回国后便数次组织众多骨干人员学习,并应用于实际的非法政治活动当中。

  2.以瓦解基层政权为重点,不断向民众施加政治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社会中产生的各种矛盾、问题,都为境外NGO在国内发展提供了土壤和空间。相当数量的境外NGO已经深入到广大农村,直接面对基层群众,活动涉及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层,对我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态的影响也日趋明显和深入。例如,某境外非政府组织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区的十多个县开展长期社会综合发展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小额信贷、扫盲和技能培训等。90年代中期又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该项目,增加了参与农村发展、社会性别培训、外来工权利、支持本土非政府组织及其能力发展,以及扶贫、社会、经济、环境等业务。

  这些境外NGO在当地做大以后,便将矛头指向当地政府,不遗余力地诋毁政府威望,损害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例如,某市政府为防止农村引水渠道漏水,拟对一个旧渠道进行修缮,仅需要用水泥把原来的渠道矫直砌好就行了。但当地环保NGO借口该项目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估,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发起了一个反对该项目的媒体运动,并联合其他环保组织一起组织起来,逼迫政府与其公开对话,该组织领导人事前进行精心的布置,邀请众多与自己持相同意见的记者、水资源和规划方面的专家参加。该NGO的领导洋洋自得地夸耀:“交锋,一场与政府面对面的交锋。”据说,参会的当地政府副市长和市水利部门官员到达会场的时候,看到如此多的反对者而感到非常惊讶,③其结果不言而喻。“服务部”常用的手段也是污蔑基层政权、诋毁基层干部,在务工者中间制造政治谣言,挑拨干群关系。这些活动对基层民众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严重动摇了基层群众、干部的理想信念,任其自由发展下去,将会严重削弱党的基层政权基础。

  3.在体制内人员寻找突破口,培植党内反对势力。境外NGO进入中国以后,能很快与国内政府部门、社科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境内民间组织等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极力从体制内寻找突破口,培植“志同道合”者,它们的国内代理人理所当然的成为主要力量。“服务部”自创立起便备受当地一些人民团体的关注,曾飞洋曾参加政府部门主导的相关研讨会,并且受到有关部门领导的肯定。同时还与众多大专院校、科研团体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协作关系。尤其与当地一些新闻媒体“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曾飞洋还被聘为某报特约记者。有文章指出,该部活动曾得到当地公检法系统在人力上的支持。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存奎曾撰文说,“如曾经在东欧剧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些境外非政府组织通过直接或间接渠道进入我国活动,这些活动都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威胁和危害。”⑤

  

篇十五: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

  当我上这节形势与政策的课的时候,我觉得不以为然。因为个人认为,西方再怎样渗透,也抵不过我们中国多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上完这节课,我感到再小的一件事也是一种潜而默化的渗透。很多外国的文化输入我国,例如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信息网络等媒体。无时无刻的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英雄主义的电影无时无刻改变我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那么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起源,怎么渗透我们。这是我现在想讨论的议题。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意识形态作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并把它渗透到方方面面。

  近几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继续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外,还采取了一些新的手法:一是在全球范围内借苏东剧变和冷战结束极力宣扬“淡化意识形态”,企图让我们淡化政治意识形态,淡化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淡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利用我们执政党内少数党员和政府中少数公务员的工作失误、少数分子的腐败行为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添枝加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加以丑化,企图使大众对共产党失去信任,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三是利用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一事实,通过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无用了”、“社会主义失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等,企图搞乱人们的思想。四是强化西方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企图利用西方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影响和动摇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信念,从而逐渐侵蚀社会主义的基础。五是散布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黄祸论”等论调“妖魔化”中国,攻击中国的爱国主义为“狭隘民族主义”,视中国的社会主义为“极权主义”,企图搞乱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削弱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六是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文化“植入”。西方国家通过与我国经济交往挟带意识形态“私货”,把“人权”、“人道主义”同经济活动挂钩,利用一切手段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一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近似强制的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以达到“以接触促演变”的目的。七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信息网络等媒体输出文化产品,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策略,要害是要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破坏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以达到人们对共产党信任的丧失和对社会主义信心的丧失。而这一切,恰恰针对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种变化趋势虽然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地方还严重存在,部分社会

  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是非混淆、善恶颠倒、荣辱不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有一些人极力散布“淡化意识形态”,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等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挑战。我国正在丧失自我认同的国家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变得越来越模糊,道德意识形态出现某种程度的滑坡。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会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从而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但长期形成的这种独特文明并没有得到世界各个民族的完全认同。这既为西方国家进行价值观渗透和宗教势力进行宗教渗透提供了机会,也为我们用统一文明凝聚国人思想提出了难题。我们这样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思想处于混乱状态,则有可能演变成社会动荡,甚至政治剧变,就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对整个世界也是一场灾难。

  我们必须从提高综合国力、掌握国际文化竞争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勇于面对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形势,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维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

  编撰者:关荣昌班级:英语(英法双语1303班)

  

  

篇十六: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部队官兵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作者:唐利东陈鹣来源:《学园》2010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时代特征的多样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部队官兵的意识形态面临着许多挑战,本文从教育引导、价值取向、“阵地”占领、抵制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意识形态官兵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5-0176-0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趋势的经济、文化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这对我军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部队官兵如何在新形势下应对来自于意识方面的考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实践课题。

  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网络全球化使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意识形态渗透更加便捷

  互联网的出现,一些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良信息快速涌入军营,使得影响部队官兵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显得十分便捷,对意识形态渗透的宣传也变得简便易行。

  2.意识形态封锁更加困难

  网络使西方国家占据“信息强势”,西方意识形态利用互联网发布黑色信息,面对夹杂意识形态渗透的海量信息的涌入,还没有更有效的过滤可控手段,部队官兵正在受到一些“不良信息”或“有害信息”的全面包围。

  3.意识形态入侵更加隐蔽

  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一些网络虚拟组织,如“研究会”、“培训中心”、“研究中心”等作掩护,来宣传西方腐朽文化和价值观,企图以“和平演变”方式,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动摇嬗变,以达到“西化”、“分化”的目的。部队官兵在西方意识形态无形渗透当中,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必将受到激烈冲击。

  二社会体制迅速转型带来的挑战

  改革开放使得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产生深刻变革,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被冲击、被淡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

  1.社会思潮多样化带来部队官兵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复杂化

  在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巩固的同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有所滋长,社会思潮出现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队官兵对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思想的认同,扰乱了官兵思想,导致了部分官兵对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意识形态认同思想的复杂化。

  2.市场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带来部队官兵价值取向的多样化

  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带来了经济成分的多元化,也导致了分配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从个体上影响了部队官兵价值取向的形成,部分官兵出现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个人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从而使官兵一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等精神有所弱化。

  三信息的全球化进程带来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将从不同层面、不同阶段、不同领域进行渗透、干扰和包围,部队官兵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毫不例外,将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全面挑战。

  1.对官兵的政治理想信念进行“削弱”

  全球化的发展,使我国面临的政治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而与此相对应,资本主义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他们还利用这一时机,大力鼓吹和宣扬资本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念,抛售“军队国家化”、“军队非党化”等西化、分化思想,企图削弱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和官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

  2.对官兵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消解”

  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意识形态利用信息强势霸权,通过网络“润物细无声”推广其文化和生活方式,大肆渲染其“全球化意识形态”;实行全球贸易的文化“配售”,以某种文化新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进行西方意识形态扩张;消费主义文化随着资本的扩张直接开始影响官兵一致生活方式,欲使社会文化向享乐主义文化偏航,以诱发官兵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形成,从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来“消解”官兵的主流意识形态。

  3.对官兵的传统文化认同进行“淡化”

  西方意识形态依仗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传统社会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如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象征意义的西方文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而且还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淡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官兵一旦身陷其中,就容易淡化部队艰苦奋斗等一些优良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意识形态领域部队官兵所面临挑战的应对之策

  新的历史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部队官兵必须要面对挑战,找到应对之策,从根本上确保官兵的政治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军魂意识牢固,能够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忠实履行好我军新的历史使命。

  1.在教育引导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不动摇

  指导思想是管方向、管根本,也是管灵魂,要抵制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破坏,其核心是要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的主流,是旗帜和灵魂,如果动摇了它的主导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就会因失去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在官兵的教育引导上,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核心,大讲多讲、讲清讲透。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是否定思想的多样性存在。事实上,把握了这一核心,官兵才不会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失去方向,才能在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依然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才能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

  2.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引领

  西方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通过广泛交往进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西方一些糟粕文化和精神垃圾正在大量涌入,西方敌对势力正加紧对我军进行思想政治渗透,只有坚持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通过实践砥砺、环境熏陶、典型示范等方式培育,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融入官兵的生活、工作和训练,让其真正转化为官兵的自觉行为,切实铸牢官兵的军魂意识,才能使官兵真正做到爱党卫国、爱民奉献、爱军精武、爱岗敬业。也只有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官兵的多元价值观才能得到合理调适和规范,官兵的价值选择不至于无所适从,才能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这种思想导向也是激励官兵万众一心、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3.在“阵地”管理上,坚持用创新理念和先进军营文化占领

  加强思想意识形态阵地的占领,抵制渗透,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灌输,关键是要把党的创新理念讲透、讲实、讲活,其根本是要坚定“四信”、唱响“四好”。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念武装官兵头脑,使其掌握根本立场、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另一方面,要加强先进军营文化的熏陶与渗透,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先进的不去占领,落后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为此,要继承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部队“大

  家庭”、“大学校”、“大熔炉”的作用,坚持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塑造人。抓好战士业余文艺演出队、军乐队、锣鼓腰鼓队、舞龙舞狮队、溜冰街舞队等各类特色文体骨干队伍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投入力度、改进投入方式,保证基层文化建设能正常有序进行;大力开展各具特色的“军营艺术节”、“军营运动会”、“军营红歌会”等活动,用先进的军营文化来抵制网络不良文化的侵入,从而占领官兵思想意识的制高点。

  4.在抵制渗透上,坚持行政管理与官兵自主防范相结合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已全时、全域化,影响意识形态形成的信息也以海量形式涌入军营,要做好抵制渗透,可采取一定的行政管理手段来控制,减少不良信息的有效传播,严格监管传输渠道,限定网络的使用权限,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加强人员管控和教育,采取疏堵的办法,有效控制互联网的接入和反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品流入。但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仗,最关键的是官兵要有自主防范意识,要始终按照胡主席关于提高“五种能力”的要求,加强提高意识形态斗争能力的建设,注重教育引导,狠抓教育效果,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官兵的自主防范和自觉抵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邵沁妍、夏光辉.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重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1)

  [2]石云霞.我国当前意识形态的新变化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2)

  [3]刘忠厚.浅谈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湖湘论坛,2008(6)

  

  

篇十七: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作者:吴琼

  作者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出版物刊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页码:34-36页

  年卷期:2015年第5期

  主题词:意识形态青年一代严峻挑战应对策略

  摘要:意识形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为青年一代提供精神支撑。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由于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以和平演变方式渗透,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力争打赢这场战争,必须认识这场战争的实质、特点,对此提出应对的新策略。

  

篇十八: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的存在也就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形式。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使文化超越了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西方文化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已是无法忽视的问题。保留和发扬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正如课堂讲义里所说的,年青一代是什么样的,一个国家就是什么样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在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应该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首先,我们要增强对我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我们不能一昧嫌弃我们的文化,拿别人的优势来跟自己的劣势比较。事实上文化之间的比较不存在谁好谁不好之说,存在即有其价值。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这种沉甸甸的积累并不是西方一些年轻的国家几百年能够比较的。我们应该为之感到骄傲而自豪。举个例子,06年在中国内地播出的一部叫《士兵突击》的电视剧可以说是红透了中国大江南北,这部影片非常有教育意义,其收视率也赶超了红极一时的美剧《越狱》。我们取胜的可能不是一流的制作效果,而是影片所反应的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情感,这种感情就是一种文化积淀,而且这种情感符合了中国观众的心理逻辑和需求,并且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共鸣。所以我们并不是不好,相反,我们更应该自信地承认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且用心去参透其中的博大精深。其次,我们要深入学习本国文化思想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自

  然观,舍己利他的群体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以和为贵的人际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我们需要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校正媚外的弱势心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具有民族特点的就越具有价值和生命力,越能走向世界。因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抵御西方文化霸权的最有力武器。

  最后,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仰与信念。我们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毫不动摇的支持改革开放,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大学生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无论身处何方,都要时刻不忘自己代表着中国,旗帜鲜明地批驳各种错误思潮,不能当沉默的大多数,要用自己的言行为中国形象加分。

  

  

篇十九: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作者:吴晓梅[1];卢孔亿[1]

  作者机构:[1]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出版物刊名: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页码:135-139页

  年卷期:2019年第1期

  主题词: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正确方向

  摘要:新自由主义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非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价值观及意识形态渗透,企图把整个世界纳入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下的全球化秩序范围内的一种理论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危害在于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否定代表多数人利益的社会主义民主,试图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干扰我国改革开放的正确发展方向,影响政治风气、破坏党的纪律和损害党员名誉。抵御新自由主义思潮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里一场没有硝烟的伟大思想斗争,必须主动出击,打赢新一轮反'和平演变'战。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渗透案例 意识形态 渗透 案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