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读《千年一叹》有感【10篇】【完整版】

2023年度读《千年一叹》有感【10篇】【完整版】

时间:2023-01-06 12:10:07 来源:网友投稿

读《千年一叹》有感1  本书大概讲得是余秋雨等人探索除*以外的几大古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从希腊开始,途经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后由尼泊尔回到*。  知道中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读《千年一叹》有感【10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读《千年一叹》有感【10篇】【完整版】

读《千年一叹》有感1

  本书大概讲得是余秋雨等人探索除*以外的几大古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从希腊开始,途经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最后由尼泊尔回到*。

  知道中华文明是古文明之一,却一直不知道中华文明是历经历史长河,却一直保留下来的唯一文明。这一刻,不同于余秋雨老先生的惊讶,我的感觉是震撼。究竟多么强悍的民族才能留下这一方净土呢?不得不说,我确实自豪。

  纵观*历史,内战、饥荒、天灾、人祸,可以写成满满的血泪史。又忽然意识到,把这些载入史册的也恰恰是中华文明的文字——这种几千年来从不曾遗失的东西。忘记是谁说的了,说:"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先从他们的学校里下手。"即使朝代更替,即使战乱灾祸,文字却是代代传承,从不间断。这样想,或许可以理解中华文明为什么在“盛极必衰”历史浪潮中屹立不倒了。

  行人从希腊开始走,到珠峰边下结束,途中“经过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十分舒畅,没有厌烦的感觉,其一原因是我见识短浅,其二是因为我很喜欢去了解。而他也绕开了一般旅行的观赏模式,而是选择一些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希腊随路的导游也说“都是没人去的地方”,所以这其实是一次世界范围的“文明苦旅”,而且因为地区的特殊,这份“苦”也从沉郁的无奈变成了“一声千年的长叹”。

  让我印象最深的果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不枉他多次强调来当卖点了。中东跟西亚,孕育了无数的文明,从千年前就开始争斗,“一个文明打败另一方,在地里撒上荆棘跟盐,让那里成为不毛之地”,文明又不断重建,不断革新,“一直向地下挖去,总能挖出属于不同时期的文明遗址”,就是这样一个悲哀的地方,现在仍是纷争不断的地区。这看起来像个“文明诅咒”,人们为了自己有幸得到的文明而忘我战斗,每一方都没有错,与之相对的是,每一方都错了。进入中东后,他们一行人每次跨过一个国家的边境线都显得十分惊险,小心地擦掉每一个*文字,将全球通讯系统关闭,将写好的草稿用洗衣袋小心地保存,因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当作间谍而被捕。这是邻国之间的关系。国境线在地图上是抽象的,在土地上则由人类驻守。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三八线”,朝鲜跟韩国同为一个民族,被同一种文明孕育,却被一条过于完美的直线一分为二,这是对战争活生生的讽刺。而中东的国境线则是有着“文明”这条更抽象却更让人为之执念的线。中东西亚因为这些线而变得混乱,耶路撒冷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宗教的“圣地”,无数人为之哭泣,不断被占领、被淹没,却仍让人趋之若鹜,代价就是眼泪与鲜血。这些地区因为持久的争斗,文化并没有像“得益于珠峰的中华文化”传承的如此神奇,多数变得破败,他们的生活也开始“破败不堪”。虽然多数都有着令人乍舌的资源,却因为财团以及国际势力的介入,而没让多数人民获益,他们只能在无尽的风沙里成为焦点,经常在各国温暖的客厅被提及。

  印象比较深的一块是在印度,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浓厚的信仰,恒河就是代表,无数人希望在死后皈依,而死后飘入恒河就是一种有历史渊源的途径。看起来应该寄居神灵的圣河,一定是无比清澈,让人心如止水吧。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印度的经济水*并不乐观,贫困的人特别多,而这些人经历了一生坎坷后到了老无所依的时候,最能安慰他们的选择就是飘入恒河,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景观,无数的老人像乞丐一样住在恒河边,等待着神灵的指引,整条河看起来也变得狰狞。这是一种无奈的状况,他们可能还有别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对他们而言是最好的,我们并没有给他们温暖的可以留恋人间的生活,又如何去质疑他们的“信仰”呢。

  整个中东西亚之行,充满无奈与悲伤,此为“殇”,而这种压得人喘不过来气的“殇”并没有停止争斗,争斗还在继续,我们都是不称职的见证者。野花并不能告诉我们人们为何争斗,但是和*并不是妄想,交融并不是一定不行,所以我们能看见希望,祖先们跨越千年的叹息,也一定会传达到人们的心里。

读《千年一叹》有感2

  望着这沉甸甸的题目,心中感慨万千,不知该从何谈起。《千年一叹》是一部日记体游记,作者是这一段时间非常火的文化名人——学者余秋雨。

  最早听说余秋雨,是沸沸扬扬的封笔传闻;最早读过他的文章是《山居笔记》;最早开始羡慕他是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

  读《山居笔记》时,觉得这是一个淡泊的人,性子凉凉的,不急不躁,所有事情慢慢道来,不怕失败却也不过分奢望成功,所有的文字一个接着一个,自然流出。年轻的我不见得喜欢这种风格,因此没再尝试去读他的别的作品。

  几届青歌赛都邀请余秋雨做综合素质的评委,让我对他的好奇越来越浓,好感越来越多。记得不论题目出到哪个国家的哪个地方,余秋雨都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似乎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他不曾去过,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他不曾瞻仰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话真是哲理,学者的气质与魅力就来源于此吧。更让我佩服的就是那个所谓的"西部歌王"望着别国的*竟然说一个是日本一个是*。啊,啊,啊!一个稍有爱国心的人此刻都是不能忍受的。学者余秋雨,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也大怒道:"这个答案让观众和评委感到痛苦。"好,我当时就决定要把家中余秋雨的书读完。先是《行者无疆》,写的是余秋雨游历欧洲所见所闻,有意思,大开眼界。接着读《千年一叹》,深深地思考,甚至走火入魔地每日思索:生命之于我们究竟是什么?文明的源起、成熟、衰败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更异想天开地希望那种时间机器能把我送回到历史的每个瞬间,让我去瞧瞧《荷马史诗》中宏伟的战争场面,金字塔建造的.方式,三大宗教的诞生……太多太多,我想了解想知道的事情。

  余秋雨自己说他对于这本日记体的游记没有做过刻意的修改,就是每日游览完毕回到旅馆开始写下一日的感言。"这种做法有点像现代的行为艺术,一切只在行为过程中完成,不再在行为之外进行涂饰;也有点像*的书法,大笔一挥总有诸多的遗憾,却不宜在收笔之后东修西描。"感谢作者,正是这样的写作方式带给我们最真切的感受;佩服作者,这样的写作方式又是靠*日怎样的积淀呀。至此,我真正成为余秋雨的"粉丝".

  千年一叹,这千年中包含着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毁灭。

  希腊,欧洲文明的起源地,一切神话传说中众神居住的地方。美丽的爱琴海岸曾经伫立了多少哲人的身影;迈锡尼人的"木马计"流传至今;美丽的女子海伦多么令人神往;奥林匹亚,古代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源地;克里特岛上先进的生活方式居然发生在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诞生的一千年前!神奇吗?敬畏吗?人类的祖先曾经拥有怎样的智慧与创造能力。遗憾吗?痛苦吗?这样的文明是哪个人创造的?来自何方?克里特人曾经使用过的排水系统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城市建筑学家来观摩,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浴缸即使放到今天巴黎街头的洁具店里也不过时……可后来他们都去了哪里?他们是怎样悄无声息地离去了?战乱,疾病,或是天灾?

  古希腊曾给后世带来多少精神上的财富,但无情的时间还是将它掩埋,没有历史的记载,只有神殿、石柱、体育场、废墟见证着她昔日的辉煌。如今的希腊只是立在曾经的希腊的肩上,文明早已中断,留给人们的是一片未知的世界,去探索。

  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是它的代名词。常从电视中看到的画面是这样的:在夕阳的余晖中,茫茫无际的金色沙土上矗立着一座座挺拔的金字塔,没有鼻子的狮身人面像似乎在落日中微笑。多么美,多么神往。余秋雨的笔下这美丽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破旧的开罗城,毫无保障的人身安全,号称四星的旅馆相当于一个小招待所,没有可口的食物。这就是金字塔的故乡如今真实的模样。

  希腊位于经济发达的欧洲,属于小国、弱国。埃及的经济更是落后。难道说这些曾经雄霸于世界的文明古国在如今的世界,除了拥有古人的坟墓之外一无所有了吗?余秋雨笔下的希腊人闲散,埃及人更闲散。不在乎约定的时间,不努力地工作,连房子都只盖一半,庄稼是由着性子乱种,收获只够糊口即可。

  "我们也许不必嘲笑他们这种生活态度……使我困惑的是,如果金字塔基本可以肯定是这个人种建造的,那么,他们的祖先曾经承受过天底下最繁重的忙碌,最周密精确的长期劳役,难道,今天相反的生态正是那场辛苦后的大喘气,一喘就回不过神来?"

  纵观几大文明古国,在近代都曾被外国列强奴役压迫过,包括我们*。现在这些文明古国更多代表着落后与贫穷,难道祖先的智慧与创造力没有遗传下来?

读《千年一叹》有感3

  因为家里装了*,所以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我是知道的。开始只是憧憬于行程中希腊、埃及、印度等神秘美丽的文明发祥地,随着这一路的颠簸,迎来的却是更多的思考。

  《千年一叹》是根据随行的余秋雨教授的日记汇成的文集。虽然有不少人(如韩寒)认为他的散可谓“文化甜旅”下的产物,不过是对历史的总结与再扩充罢了。对于他的前两部作品,特别是《山居笔记》,我也确有同感。但当我见到这本新出版的带着历史惊叹的《千年一叹》时,却情不自禁地买下来,即使最初仅是为了感怀纪念。

  书的扉页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张密密匝匝地标满地名、国名以及行程的地图了。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到*。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城市,吉普车碾过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国家,同时,有的国家还在剑拔弩张,可谓危险重重,这一路丈量到的已不仅仅是文化的积淀。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腊》一文中提到在爱琴海边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国大诗人拜伦的刻字,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写字母刻上去的,较之后来那些张扬地用大写围绕在他四周的跟随者,拜伦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吗?希腊的文明的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时后才能上桌时,我不禁笑了,为这种民族独特的生活节奏。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让后代保有这份神秘,但这种自负的神秘也切断了自己得以延续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相融的惬意的话,那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闲逛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接着是象牙色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几乎是依靠着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巴比伦文明恐怕难以跻身古文明行列。

  印度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我们常说*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当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触目惊心的是所谓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洁高尚富有诗意的画面竟被肮脏恶臭与愚昧代替。作为母亲河,恒河曾经哺育了多少*的子民,可如今,这些子民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当我随着余教授望见那万仞银亮的喜马拉雅时,不禁也跟着他一同叹一声:回家,真好!

  合上书页,觉得身心一同接受了一次洗礼,好似涅槃后的重生。读一遍《千年一叹》,仿佛连我的“千年”也厚重与感慨起来。

  简评

  这篇读书笔记式的随笔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处处着眼于探寻历史与现代的渊源关系,思考一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具有较强的思想内涵。对各大文明古国的描述可谓特色鲜明,色彩浓烈,知识含量丰富,使人颇开眼界。

  由于是读后感,故何处为原文所述,何处为读后所感,应在行文中有所交待。另外,文章前几段可再精简,以免横生枝节,分散中心。

读《千年一叹》有感4

  从尼罗河往东到两河流域再到恒河*原,这片地域寂寞了千年。战争来了,它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也渐渐被淡忘了。人们对它好奇而又畏惧,索性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相比之下年轻得多的欧美。强国觊觎这里的资源,却任由宝贵的遗迹经受时间的风霜雨雪。旅行者们来到这里,用相机记录下它的面貌一隅便离开了,他们永远是这样步履匆匆。终于,在千禧年到来之前,它等到了一位真正希望走进它的旅人。他从一个同样古老的国度赶来,在枪弹的威胁中潜行了数万里,用脚步丈量了几千年人类文明横跨的距离。三个月的时间,虽然他也是匆匆走过,但正如他在自序里所言,“如果这种匆促出自于一种万里恐怖中的生命重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同于《行者无疆》的轻松活泼,这片孕育了多种古文明的土地使余秋雨的笔调愈发冷静和深沉。他在漫漫黄沙中挥笔,《千年一叹》便在一路枪口中写就。

  读罢全书,最令我担忧的还是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在《寻找底线》一文中,余秋雨写到了坐落在耶路撒冷城西的大屠杀纪念馆。一大片从遗物中找到的照片在一个拐弯后突然呈现在所有人眼前,“男孩,女孩,微笑的,大笑的,装大人样的,撒娇的,调皮的都有。短发似乎在笑声中抖动,机灵全都在眼角中闪出。但他们,全被杀害了!”如果说那些无畏的战士在看到死神临近时仍保持微笑,是在捍卫他们最后一点尊严,那么那无数消逝在枪口下的孩子们呢?他们在搭上开往天堂的列车之前,面对着镜头,面对着罪恶的刽子手,绽放出最烂漫的笑容,则应当是对世界无情的嘲讽。这让我想到了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尽管影片中穿插了许多喜剧成分,而且关于父亲的死,也只用三两声枪响带过,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足见其中无言的悲壮。我相信纪念馆设计者的用意也是如此,不陈列带血的刀剑,不展出锈蚀的枪炮,而用由一群笑脸组成的拼图,使得这份震撼、这份对战争的反思抵达人们内心最深处。

  同时,余秋雨也无意间向我们透露了战火背后人们的生活情形。在烽火和硝烟消散之时,他们的生活同我们的一样*静。无论是认为其他国家嫉妒巴格达美丽的伊拉克老人,还是以家乡拥有的众多古迹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荣的埃及青年王大力,他们言语之中无不表明这里的和*,彰显着人们共有的对世界的爱。记得曾在杂志上读过一篇题为《奇怪的西方记者》的文章,说是一位叫安娜的欧洲记者到尼日利亚采访,在与当地同行乔什夫到一家餐馆吃饭时竟然抱怨餐馆“太干净了”。安娜对非洲的印象是“嘈杂、拥挤、混乱、花花绿绿”,显然,她对非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遥远的从前。而中东,自然也有其除却战火之外的另一面,每个普通人都幸福着那些属于自己的幸福。

  《千年一叹》它厚重,因为它装满了沉甸甸的文化与历史。余秋雨,这位年过半百的学者,穿过狂风扬起的大漠沙尘,用文字唤醒了险些被人们遗忘的记忆。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根,人类文明从那里起步。有了根,我们便有了阔步前行的理由。

读《千年一叹》有感5

  在语文老师的推荐下,我了解了这本书。在那以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这本书。

  这本书严格来说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车队辛苦跋涉四公里的经历。路途艰难险阻,困难不断,但他们并不惧怕,心甘情愿去面对险境中的一切危险。恐惧被震惊所掩盖,被疑惑所替代 。他们愿意为了人类去探索未知未解的古文明,甚至是不顾生命危险。

  这本书以旅游日记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伊拉克、印度等多个国家辉煌灿烂的古文明。相信余秋雨的文章带着大家共同开启了古代文明之旅。这次旅游,我们去探索了闻名于世界的文物名迹。我们对它们拥有悠久历史而赞叹,对他们不可思议创造力的惊叹,对它们悄然无声走向历史而感叹,对它们今不如昔日美好的悲叹。他们无声无息的从兴起到到辉煌到微弱再到衰败,却又为什么能够避免“全军覆没”呢?因为我们能不卑不亢的保护我们的文明。

  和*是我们所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避免的;若不因为战争,或许这些古文明依然完整美丽地屹立在世界的大地之上。

  以色列,犹太人经历险阻建立起来的精神家园。为了建立国家,为了*民族,他们不惜一次又一次地迁移,不惜背井离乡。他们的脚只要一落地,就可以创造出优于他人的生活状态。命运是不公*的,总是将灾难降临在他们的身上,杀戮、奴役永远跟随着他们,这是使他们最为痛苦的一件事。因为战争,以色列的古迹已被摧残的所剩无几......

  文明在衰弱,历史也在褪色。历史......每次回想,仿佛都带有一丝忧愁。多少个王朝,经历了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生生不息。历史,他以文字、画卷的形式在悄然流逝,像河流似的一去不复返。留给人们的只是自己的文明、自己的历程。

  历史就像灯塔,指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读《千年一叹》有感6

  《千年一叹》,(余秋雨著)本书主要讲述余秋雨先生应香港凤凰卫视之邀,在20xx年这个新纪元到来之际,以吉普车为交通工具探访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的古文化文明遗存,并从中总结思考这些文明消亡断代的原因,以及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考究.最重要的是:重新审视了人们(*乃至世界人们)对中华文明的看法和成见。

  (本书以日记的形式向读者呈现)

  最让我惊奇的是,凤凰卫视竟然有勇气开启”千禧之旅”;最让我钦佩的是,一向以文弱形象示人的余作家接受了这千里”生命’的邀约;最让我自豪的是,这千万里的文化考察印证中华文明不朽的传奇;最让我激动的是,这漫长艰辛的旅程在新纪元到来之时圆满成功。一次次从死亡区渡过,那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小的心里挑战。

  考察在一步步艰难的进行。考察团看到了各个国家地区那曾显赫一时的遗址遗存,在那神圣的光环下是一片断壁残垣,很多当地人不觉得稀奇,可是对于东方人来说,却是新奇与奥妙。伟大的帝王,独裁的法老,智慧的传道者,残酷的战争,复杂的宗教冲突,这一切事物都使得人类文明或受伤或辉煌。以往的学者,都以为战争对文明既有破坏又有发展作用。可是,真正身临其境,感受原生态的文化文明,我们不难发现,太多的征战,太多的杀戮使文明遗址被破坏,使文明渐趋衰落,这结局单调而干涩!战争发生了,胜利者的文化突然成为奴役别人的工具,被迫注入大量野蛮非文明的内容;失败者的文化就会被奴役,这是一种毁灭性的摧残。埃及的古文明,由于外族的入侵,仅仅剩下零星遗留;耶路撒冷的古文明,由于民族的争斗,变得残破而混杂;巴比伦的古文明,由于亚述的淹没,城市被彻底破坏等,这一切战争的恶果,幕幕入考察团的眼,战争一切罪恶的根源,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华文明。过去,我们保守,我们封闭,在以前人们会否定这样的做法,可是,和其他古文明的消逝相比,我们又是何其幸运啊!一种几乎封闭的状态,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毋庸置疑,但是,这种状态对文明文化的保护又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我们古代社会的发展,也不是没有战争,但是,我们内部的争斗,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斗争,异于波斯帝国的远征,且非亚历山大的远征,一个相对稳定闭塞的环境使中华文明葆有生命力。这样的结论,如此的感慨,是在文化考察团亲临古文明发源地后着实领会的。

  阅读过后,我也深刻体会到:文明土壤的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明的生命力。希伯来文明,把宗教这种意识范畴当所自己文明的土壤,使得其没有实际踏实的土壤,处在一种飘荡不定的状态中,很难建立起文明的大格局,从而很难渗透到世界较大范围,它的衰亡是必然趋势。波斯文明依靠居鲁士,大流士来支撑,没有一群人的力撑,这样单薄无力的文明怎能喘息焕新。所以,不能试图让文明成为天才的私人的霸业,而应该让其更具群众基础,只有如此,文明才会显得不那么单薄。印度河—恒河文明的衰落,宗教的迷误使人们轻视生命,变得不负责任,厌弃人世,不积极面对现世,逐渐的,使文明的创造者变得腐朽,文明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尊严,怎能继续传承?如此可见,文明土壤的选择,对一种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多么重要,文明的保护不是私人的事,更不是在迷误中被创造延续!所以,对于中华文明,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大家都会很清楚!

  没有亲身去体味其他没落古文明,就无法更真切的感受中华文明的伟大和辉煌。如今,既然,有考察团去到实地,亲身考察了各古文明的遗迹,所以,对于《千年一叹》这本书,大家有必要看看。

读《千年一叹》有感7

  在世界上下五千年以来,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类文明。其中就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华夏文明的四大古文明。它们的出现都有一大特点:都是依山傍水而发源,然后便是繁衍生息,直到繁荣昌盛。然而除了华夏文明以外,其他一些古文明却因种种原因衰落以至于消亡。那么,是什么,让繁盛的古文明消亡的呢?

  文明,它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它还包括了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同时,文明还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工具。因此,可以这样说:文明因野蛮而生。然而,文明虽因野蛮而生,但也会因野蛮而死。连年的战争和极端的信仰都会使得一种文明消亡。就拿古埃及来说吧:它很不幸,当年的首领不喜好征战,便让当年的埃及一直都在发展自身内部,却把军事力量弃之不顾;再加上埃及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埃及也遭到了别的文明的侵略与文化的被毁灭,以至于古埃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无人解读的遗憾,而使它变得神秘。再说说古印度:也许是它信仰佛教,它便不喜欢战争,结果也是一样,被其他同样野蛮文明灭亡了。然而,因为野蛮而灭亡的文明不仅仅是因为被灭亡,历史上还有一个文明因为自己的连续战争灭亡了:它,便是亚述帝国。亚述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国家,它的连年征战给周边文明带来了不小的伤害。然而,因为它自己的好战,导致了民众的不满,最终,因为人民的起义,亚述便灭亡了。虽说华夏文明也有着强悍的军队,也有着许多的战争,但并不代表它一定就是野蛮的,华夏文明的战争大多是内战和抵抗侵略的战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对外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华夏文明便得以保存至今。因此,我认为,只有自己避开野蛮,同时也要抵抗外来野蛮入侵,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然而,文明的生存就只靠自己吗?远远不够,还有靠文明生存的自然环境。其实老子早就说过:万物要顺其自然。文明也是一样的。在繁华的文明也敌不过一次自然暴力。古巴比伦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当年古巴比伦所在的土地万物丛生,可因为人们的滥砍滥伐,导致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最终整个文明都被沙漠湮灭。因此,想要人为暴力征服自然,那是不可能的。而真正被动毁灭的也有,当年的庞贝古城,是古罗马时期的一大文明古城,它,也有过它的辉煌。然而,一次火山喷发,庞贝却变得不堪一击:滚烫的火山灰埋没了这座城市。因此,难道我们需要每天对自己所处的自然产生担忧吗?不必。因为放眼当今,人类文明的电子科技十分发达,而且根据文明前辈因自然而灭亡所给我们的教训和经验,我们可以提前预知某种自然灾害的到来并且可以做出有效的防御措施,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文明。然而,一些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还是无法及时抵御,以此,我认为,只有好好顺应自然,并且要时刻注意防范自然灾害,才能使文明得到有效保存。

  自然,野蛮和文明,看似关系不大,实际上则有着因果关系。因为自然,所以有了文明;同样因为野蛮,所以也会有文明。他们三者皆环环相扣。但文明,却脆弱得多。虽然文明可以用自然来哺育自己,也可以用野蛮来锻炼自己,但当它的过度开发会使自然屈服,它的过于高雅会使野蛮眼红乃至自卑时,后两者可能就会刻意刁难这个文明。因此自然可能会让灾害来毁掉这个文明的重要城市或者说直接摧毁这个文明,野蛮可能会让其他喜欢强加别人的文明来入侵这个文明。然而,只要这个文明能顽强抵抗这些刁难,那它就是最大的赢家,因为就连自然和野蛮都对它无可奈何,那又有什么能打败它呢?反之,就是真的被击垮了,再也不能起来了,留下来的,就只有废墟,甚至什么都不留。然而,对于它俩,文明还是需要包容他们,毕竟是因为它们自己才成长起来的呀!因此,我认为,文明只要宽容自然,宽容野蛮,做一些能感化它们的事情,自然和野蛮便会很少欺负文明,要不然一直打持久战,也不是办法呀!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哪个文明能真正击败自然和野蛮呢?我想,一个文明的繁盛之道,亦是如此。

读《千年一叹》有感8

  望着这沉甸甸的题目,心中感慨万千,不知该从何谈起。《千年一叹》是一部日记体游记,作者是这一段时间非常火的文化名人——学者余秋雨。

  最早听说余秋雨,是沸沸扬扬的封笔传闻;最早读过他的文章是《山居笔记》;最早开始羡慕他是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

  读《山居笔记》时,觉得这是一个淡泊的人,性子凉凉的,不急不躁,所有事情慢慢道来,不怕失败却也不过分奢望成功,所有的文字一个接着一个,自然流出。年轻的我不见得喜欢这种风格,因此没再尝试去读他的别的作品。

  几届青歌赛都邀请余秋雨做综合素质的评委,让我对他的好奇越来越浓,好感越来越多。记得不论题目出到哪个国家的哪个地方,余秋雨都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似乎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他不曾去过,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他不曾瞻仰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话真是哲理,学者的气质与魅力就来源于此吧。更让我佩服的就是那个所谓的"西部歌王"望着别国的*竟然说一个是日本一个是*。啊,啊,啊!一个稍有爱国心的人此刻都是不能忍受的。学者余秋雨,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也大怒道:"这个答案让观众和评委感到痛苦。"好,我当时就决定要把家中余秋雨的书读完。先是《行者无疆》,写的是余秋雨游历欧洲所见所闻,有意思,大开眼界。接着读《千年一叹》,深深地思考,甚至走火入魔地每日思索:生命之于我们究竟是什么?文明的源起、成熟、衰败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更异想天开地希望那种时间机器能把我送回到历史的每个瞬间,让我去瞧瞧《荷马史诗》中宏伟的战争场面,金字塔建造的方式,三大宗教的诞生……太多太多,我想了解想知道的事情。

  余秋雨自己说他对于这本日记体的游记没有做过刻意的修改,就是每日游览完毕回到旅馆开始写下一日的感言。"这种做法有点像现代的行为艺术,一切只在行为过程中完成,不再在行为之外进行涂饰;也有点像*的书法,大笔一挥总有诸多的遗憾,却不宜在收笔之后东修西描。"感谢作者,正是这样的写作方式带给我们最真切的感受;佩服作者,这样的写作方式又是靠*日怎样的积淀呀。至此,我真正成为余秋雨的"粉丝".

  千年一叹,这千年中包含着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毁灭。

  希腊,欧洲文明的起源地,一切神话传说中众神居住的地方。美丽的爱琴海岸曾经伫立了多少哲人的身影;迈锡尼人的"木马计"流传至今;美丽的女子海伦多么令人神往;奥林匹亚,古代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源地;克里特岛上先进的生活方式居然发生在苏格拉底、孔子、释迦牟尼诞生的一千年前!神奇吗?敬畏吗?人类的祖先曾经拥有怎样的智慧与创造能力。遗憾吗?痛苦吗?这样的文明是哪个人创造的?来自何方?克里特人曾经使用过的排水系统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城市建筑学家来观摩,他们曾经使用过的浴缸即使放到今天巴黎街头的洁具店里也不过时……可后来他们都去了哪里?他们是怎样悄无声息地离去了?战乱,疾病,或是天灾?

  古希腊曾给后世带来多少精神上的财富,但无情的时间还是将它掩埋,没有历史的记载,只有神殿、石柱、体育场、废墟见证着她昔日的辉煌。如今的希腊只是立在曾经的希腊的肩上,文明早已中断,留给人们的是一片未知的世界,去探索。

  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是它的代名词。常从电视中看到的画面是这样的:在夕阳的余晖中,茫茫无际的金色沙土上矗立着一座座挺拔的金字塔,没有鼻子的狮身人面像似乎在落日中微笑。多么美,多么神往。余秋雨的笔下这美丽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破旧的开罗城,毫无保障的人身安全,号称四星的旅馆相当于一个小招待所,没有可口的食物。这就是金字塔的故乡如今真实的模样。

  希腊位于经济发达的欧洲,属于小国、弱国。埃及的经济更是落后。难道说这些曾经雄霸于世界的文明古国在如今的世界,除了拥有古人的坟墓之外一无所有了吗?余秋雨笔下的希腊人闲散,埃及人更闲散。不在乎约定的时间,不努力地工作,连房子都只盖一半,庄稼是由着性子乱种,收获只够糊口即可。

  "我们也许不必嘲笑他们这种生活态度……使我困惑的是,如果金字塔基本可以肯定是这个人种建造的,那么,他们的祖先曾经承受过天底下最繁重的忙碌,最周密精确的长期劳役,难道,今天相反的生态正是那场辛苦后的大喘气,一喘就回不过神来?"

  纵观几大文明古国,在近代都曾被外国列强奴役压迫过,包括我们*。现在这些文明古国更多代表着落后与贫穷,难道祖先的智慧与创造力没有遗传下来?

读《千年一叹》有感9

  与《千年一叹》的首次接触,是在N年前,当时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貌,主观臆断为某文人古色古香的矫情。由于学习态度明显不端正,当然就没有附庸风雅。第二次接触,是某朋友谈起《文化苦旅》,谈起*文化与世界文化,我貌似赧颜地意识到了自己的无知,急急地来了一顿“千年快餐”,嗦嗦咪嗦嗦,OK,简介和目录尽在掌握。第三次接触,是在今年,看到香港中文大学推荐书单50本,《千年一叹》赫然出现在第6位,我决定要看看,看看它到底会带给我怎样的惊喜。

  读过之后,我开始认真地称余秋雨为先生。

  书中,余秋雨先生以一个*文化人的身份,用三个月的时间,踏上一个充满惊险的古文明旅程:从希腊出发,南下埃及,再穿过中东的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再走访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十个国家,探索“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我跟着先生走过太阳神庙,走过金字塔,走过所罗门石柱,走过底格里斯河,……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他的震惊伤感表露无遗:“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

  由希腊而入,忧伤的情怀已起幕。远古的爱琴海依旧在,公园前5世纪的遗迹——石柱只剩下后来者的铭刻,迈锡尼的海伦早已随战争而消逝,空留一个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遗址,可惜曾经的千古气势已成追忆,幸而,还有一个奥林匹亚,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圣火的气息……

  埃及,埃及文明是疑问最多的文明,是最难以解读的文明,因为难以解读,所以便难以传承。所以,作者说“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庆幸,*有个秦始皇,他让*的历史活了下来。

  以色列——怨气聚集的国家。命运对犹太民族尤为不公,那么多的灾难接二连三地降落在他们头上,多舛的命运已造就了他们坚强的的生存文化,但无论多么坚强,耶路撒冷永远都是他们内心的痛,一面哭墙见证了他们多难的历史。

  伊拉克——敏感的国家,因为有了全人类文明的母亲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向往,虽然铁丝网重重。原想由此探寻巴比伦文明的痕迹,然而,在巴格达博物馆里,作者只看见了一屋的空缺,文物早已大量进入了欧洲的博物馆,连巴比伦遗迹也被糟践成一个低劣的现代模型,太新,也太粗糙。伊拉克遭受着国际惩罚,可是当我读到孩童因禁运而没有课本,不免一阵心酸。国际惩罚理由或许是正义的,但真正被惩罚的总是那群最无辜的人。

  伊朗,居鲁士陵墓成为作者了解伊朗史的开端。历史上的伊朗不断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后居然在重重的灾难中成了*文化的一个重镇,以独特而缓慢的步伐,走进了现代。

  巴基斯坦,“赤脚密如森林”,这个国家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饰的惊人的整体性贫困。这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文明沦落。

  印度,向往以久的“恒河晨浴”,通过余秋雨先生的笔,我却彻底知道了那与美丽无关,却是一场人类的悲剧。极端的贫困、极端的混乱、极端的肮脏让作者早早告别阿育王与菩提树,逃离了。

  尼伯尔,这里村落稀疏、房舍土朴、环境洁净、空气新鲜。这里的人们虽然贫困,但很干净。总之这里的一切更贴近自然,一种未被太多污染的自然。在这儿,作者得以静静地反思万里历程,为此番的文化考察画下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余秋雨先生这次非、欧、亚三洲之旅,所见到的几大文明发祥地(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河文明——恒河文明)无一例外的都已衰落。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读《千年一叹》,除了对这些远去的文明唏嘘不已、扼腕叹息觉得遗憾外,更多的是看到一种宏大,文明的宏大,还有庆幸,同样是文明古国,同样辉煌过,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时,我们*却奇迹般的存活了下来,并且比较完整的保存了我们的文明。经过多次的文化碰撞,最后归于统一。

  当然,庆幸的同时也有一些反思——在我们高速发展经济让世界重新刮目相看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在一点点的失去。是不是有时候我们也要停下来等一等已被自己远远甩在后面的灵魂。我们的祖宗们相对完整地将中华文明传承到了我们手中,而我们这一代人能否将其保存并且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呢?

  祝愿我最美最神圣的祖*亲,繁荣昌盛!

读《千年一叹》有感10

  因为家里装了*,所以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我是知道的。开始只是憧憬于行程中希腊、埃及、印度等神秘美丽的文明发祥地,随着这一路的颠簸,迎来的却是更多的思考。

  《千年一叹》是根据随行的余秋雨教授的日记汇成的文集。虽然有不少人(如韩寒)认为他的散可谓“文化甜旅”下的产物,不过是对历史的总结与再扩充罢了。对于他的前两部作品,特别是《山居笔记》,我也确有同感。但当我见到这本新出版的带着历史惊叹的《千年一叹》时,却情不自禁地买下来,即使最初仅是为了感怀纪念。

  书的扉页上,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张密密匝匝地标满地名、国名以及行程的地图了。从希腊到埃及,转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到*。这一路走过的并不是什么现代化城市,吉普车碾过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国家,同时,有的国家还在剑拔弩张,可谓危险重重,这一路丈量到的已不仅仅是文化的积淀。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腊》一文中提到在爱琴海边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国大诗人拜伦的刻字,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写字母刻上去的,较之后来那些张扬地用大写围绕在他四周的跟随者,拜伦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吗?希腊的文明的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时后才能上桌时,我不禁笑了,为这种民族独特的生活节奏。可惜的是,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让后代保有这份神秘,但这种自负的神秘也切断了自己得以延续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相融的惬意的话,那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闲逛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接着是象牙色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几乎是依靠着居鲁士和大流士两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撑起来的,如果没有他们,巴比伦文明恐怕难以跻身古文明行列。

  印度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我们常说*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当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触目惊心的是所谓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洁高尚富有诗意的画面竟被肮脏恶臭与愚昧代替。作为母亲河,恒河曾经哺育了多少*的子民,可如今,这些子民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当我随着余教授望见那万仞银亮的喜马拉雅时,不禁也跟着他一同叹一声:回家,真好!

  合上书页,觉得身心一同接受了一次洗礼,好似涅槃后的重生。读一遍《千年一叹》,仿佛连我的“千年”也厚重与感慨起来。

  简评

  这篇读书笔记式的随笔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处处着眼于探寻历史与现代的渊源关系,思考一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具有较强的思想内涵。对各大文明古国的描述可谓特色鲜明,色彩浓烈,知识含量丰富,使人颇开眼界。

  由于是读后感,故何处为原文所述,何处为读后所感,应在行文中有所交待。另外,文章前几段可再精简,以免横生枝节,分散中心。

推荐访问:有感 千年 读《千年一叹》有感【10篇】 读《千年一叹》有感1 读《千年一叹》有感10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