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14篇)

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14篇)

时间:2022-11-20 09:55:03 来源:网友投稿

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14篇)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  国家初等中等高等中国330423154美国381375244日本323321190印度418291170法国237459198巴西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14篇),供大家参考。

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14篇)

篇一: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

  国家初等中等高等中国330423154美国381375244日本323321190印度418291170法国237459198巴西308341206国家初等中等高等中国330423154美国381375244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外教育支出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较

  「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表1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

  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

  财政支出(亿元)GDP(亿元)

  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

  占GDP1993

  13.4018.692.511994

  867.764642.3034634.4

  1174.74

  12.3920.282.511995

  11.6720.692.411996

  11.6921.062.461997

  12.4020.172.501998

  13.7818.822.591999

  16.0717.342.792000

  5792.6246759.4

  1411.526823.7258478.1

  1671.707937.5567884.6

  1862.549233.5674462.6

  2032.4510798.1878345.2

  2287.1813187.6782067.5

  2562.6115886.5089468.1

  17.7616.132.862001

  19.4216.173.142002

  21.0416.20

  3057.0118902.5897314.8

  3573.3622053.15104790.6

  注: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表2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国6.74.9

  5.25.4;;日本5.85.04.73.6;法国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国;;;2.512.41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

  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篇二: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

  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屮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比较研究

  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巨

  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改变穷人的福利水平就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而增加人力资本、提高人口质量,归根结底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由此可见,教育投资和教育产出对于经济发展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关键词:世界各国中国教育支出GDP

  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一)、教育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一方面,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个人能够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获取较高货币收益及较高的精神享受。因此,教育可由私人部门提供并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有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对我国生产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族文化与文明程度,增加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但教育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为了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公平,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财政支出必须再进一步向教育事业倾斜。(二)财政学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教育程度提高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个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可以促进家庭在医疗保健、营养、学习和计划生育方面采用新技术。同时,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有着密切关系。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才能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它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

  2

  二.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及占GDP比重

  表12003-201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于2012年1月22日,由财政部公布的2012年度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根据所能查找到的国家统计局的最近数据,201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519322亿元,全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21165亿元。据此计算,2012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4.08%,“教育支出占GDP4%”的承诺首次得以实现,虽然这个比例仍只能算“贴地飞行”。(二)中国与部分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情况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9》。注:中国为2008年数据,英国和泰国为2006年数据,俄罗斯为2004年数据,其他国家为2005年数据。)

  3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而我国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三、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教育支出总量不足

  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过低,国际比较差距明显。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逐步提高中央及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上升,各级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支出迅速增长。然而,从相对水平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与预期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缺口,财政性教育支出未能同步于经济增长或者优于经济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其结果是政府更快速地集中大量社会资源履行政府职能,但并未形成对教育的有利投资和支持,反而是作为教育接受者的个人和家庭承担了更重的教育成本。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总量上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还是偏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

  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中等教育,高于高等教育。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把重点放在初等教育普及上是最为有利的教育战略。然而,从数据中来看,我国的投资普遍偏向于高等教育,存在着不顾实际、盲目攀高的情况,结果,失去了大多数的教育对象。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薄弱阶段,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仍存在忽视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够,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同时,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缺少双师型的教师,导致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教育支出对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

  5

  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农民义务教育负担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从下表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不同省份的水平天差地别。

  四、针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现状所提出的建议(一)针对总量不足所提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二)针对我国教育支出不合理所提建议1、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

  6

  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2、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缺少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重视,极易因教育深化而导致教育失业。公共对教育的无线需求,供大于求使一部分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必定找不到工作从而引发知识失业,大学生抢占了中学生能够胜任的职位。同时。知识失业也导致了教育的进一步扩张,使我国教育投资效率低下。3、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7

篇三: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

  1.战前、战时的财政

  日本财政的发展与改革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政府实行地租改革1873—1881年,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是,由于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导致财政支出急速增加,使整个财政陷于支出大于收入的状态;明治10年1877年爆发了西南战争,政府为筹措军费而大量发行不兑现纸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又造成对外贸易入超和金银外流,使近代日本经济首次面临危机;明治14年1881年明治政府采取了“超紧缩、超均衡”的财政政策,取消不兑现纸币,发行兑换券,增加对烟酒等商品的征税,停止由国家经营工厂和矿山,大幅度削减财政支出;这是日本财政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正式的财政政策;其时任大藏大臣的是松方正义,因此,后人称该政策为“松方财政”;松方财政1881—1885年制止了通货膨胀,带来了通货的稳定,使对外收支变为顺差,并导致建立了近代的财政、金融体系在1882年设立了日本银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引起了深刻的通货紧缩,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下跌,使卷入商品经济的小农遭到沉重的打击;

  其后,政府又转向积极财政;经过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和日俄战争1904年,日本日益走上扩充军备的道路,岁出规模不断扩大,1897年中央政府的一般会计岁出超过2亿日元,相当于1894、1895年的7000—8000万日元的约3倍;因此,尽管有中日甲午战争后获得高达2亿3150两白银的战争赔款约3亿6400万日元,相当于1895年一般会计岁出额的4倍多支撑一时,终于不得不依靠发行大量国债和向外国借款来获取财源;而在扩充军备的同时,政府又大力充实产业设施,如建设钢铁厂、改建铁路、扩充电信电话设施、奖励海运造船、设立特殊银行、修建治水工程、普及教育等等,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的作用不断扩大,加快了走向“大政府”的步伐;由于近代化落后,商品竞争力弱,20世纪初的日本经常受到外汇不足的困扰;然而,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契机,日本逐步扩大了出口市场,国际收支转为顺差,外汇储备有所增加;一战结束以后,日本复又陷入财源困难的境地;加之1923年发生了东京大

  地震,地震后的复兴需要导致财政支出进一步膨胀,结果,出现了大幅度的财政赤字;为了克服赤字,重建财政,政府采取了彻底的紧缩财政政策;但是,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1930年前后的日本经济日趋萧条,物价跌落,中小企业大量倒闭;1931年就任大藏大臣的高桥是清又转向积极财政,力图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摆脱萧条,恢复经济景气;虽然高桥的积极财政政策促进了景气的恢复,但是国债余额急速膨胀,至1935年达到98亿日元,进入了所谓“国债百亿日元”时代;与此同时,军部为了扩充军备的需要,不断施加压力要求扩大财政支出,致使中央、地方合计的财政支出在1936—1941年度增至倍,在1941—1945年度又增至3倍,其中军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38年度的约30%增至1942年度的约40%,又增至1944年度的约50%;总之,战时日本财政是在中央集权政府的强有力的控制下,以满足对外侵略的军事需要为最高目标的财政;

  2.战后复兴期的财政

  战后日本在战争废墟上重建日本经济的过程中,财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47年春政府开始实施“倾斜生产方式”,压低煤炭、钢铁等重要物资的价格,以促进生产的恢复;政府压低重要物资价格的办法就是规定“官定价”,这是被故意压低了的价格,甚至低于实际生产费,两者的差额则由政府以“价格调整费”的形式给予补助;鉴于煤炭、钢铁等的实际生产费比官定价要高出三四成,为此,“价格调整费”的数额十分庞大,在1947年度占年度预算的比例高达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政府还要给复兴金融公库出资,使其承担向重要产业融资的任务;这种依靠财政手段来支持生产恢复的作法,导致了财政支出与赤字的迅速扩大,同时,财政支出扩大加上物资不足,又致使通货膨胀日益加剧;1947年度的经济白皮书的副标题——“财政、企业、家庭经济都是赤字”,正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1949年的消费物价比上年上涨80%;1949年2月,约瑟夫;道奇来日,对财政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要求实施所谓“超均衡财政”,严格削减价格差补助金及其他补助金,停止复兴金融金库的新贷款,制定1美元等于360日元的单一固定汇率,通过对1949年度预算进行修订,使其总

  计达到平衡即实现“综合预算平衡”;此外,对政府行政机构实施改革,将各省相当于中国所说的“部”的部、局的数目削减30%,大幅度减少公务员人数在第一次行政整理中裁减23万人;这样,占领军以其强大的权利为后盾,实施了空前的财政改革;通过实施被称为“道奇路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严重的通货膨胀得到缓和,工矿业生产有所恢复,出口明显增加,1949年度预算的执行结果实现了盈余,为健全财政制度创造了条件;然而,道奇路线的目标虽然基本上得到实现,但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导致出现了深刻的通货紧缩局面,造成了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与生产的停滞;在1949年,日本还推行了一项决定战后财政方向的重要改革,即所谓“夏普劝告”;与道奇改革着眼于财政的“岁出方面”相对照,夏普劝告着眼于财政的“岁入方面”,即开展大规模的税制改革;其中心内容是有:把征税重点置于所得税和直接税上,实行所谓“所得税中心主义”,并确立累进课税体系;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源分配;协调法人税与对红利收入的课税;为加强地方自治而废除附加税制,削减国库补助金,加强财源调整功能等;该“劝告”从1950年度的预算起正式开始实施;

  3.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财政

  在1955年以后,日本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各项经济指标除对外贸易恢复并超过战前水准,电机、石油化学、合成纤维等各种新型产业迅速成长,形成了“投资呼唤投资”的经济建设热潮;由于经济的迅速增长,使税金的自然增收大幅度增加,从而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这种收入又成为政府增加岁出和实施减税的财源;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是扩大了公共事业的投资,以充实产业基础设施,支持民间企业的发展;直至60年代前半,尽管财政支出迅速增加,但收入也在大幅度上升,足以维持预算平衡而无需发行国债;不过,当时的财政的作用不是很大,不如说是仅仅起到了“配角”的作用;由于政府坚持“均衡预算主义”,财政政策尚未被用作为调整景气的工具;在景气调整方面,主要角色是金融政策;一方面通过采取低利率的政策来促进企业的设备投资,另一方面依靠金融政策来发挥调整景气的作

  用;在财政方面,主要是财政投资贷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银行等政府金融机构成为不断增长的产业资金的重要提供者;1964年东京举办奥运会之际出现了“奥林匹克景气”,1965年日本经济转向萧条,尽管在1965年度的“当初预算”中仍坚持了不依靠财政手段调节景气的方针,其后发现税收明显不足,不得不在1965年7月提出的紧急萧条对策中,决定援用财政特例法来发行2500亿日元的长期国债;这是日本自战后以来第一次发行国债,意味着日本政府开始放弃已坚持16年之久的预算均衡原则,也意味着自1949年推行道奇的“均衡预算主义”路线以来的一大转折;由于利用财政政策来调节景气对于日本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而当时的大藏大臣福田赳夫宣称日本进入了“财政新时代”;在60年代后半,虽然财政支出迅速扩大,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税收增加得也快,这导致对国债的依赖程度不高,国债的发行额也不很大;

  4.国债发行的迅速扩大

  战后日本的国债发行始于1965年;国债发行额的急速扩大始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至于“赤字国债”的发行为筹措建设社会性资本所需资金的“建设国债”以外的国债则始于1975年的补正预算,其后,发行赤字国债形成为惯例;日本政府在开始发行赤字国债的第二年,即1976年就提出要从赤字国债中解脱出来,并定下了在1980年度消除赤字国债的目标;然而,当时正值西方各国经济出现同时萧条的局面,日本为了充当促使西方经济走出同时萧条局面的“火车头”,力图达到7%的增长率,为此,而大幅度地扩大财政支出,不巧又遇到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致使经济萧条趋于长期化、深刻化,赤字国债的发行额反而增加,在1979年度达15万2700亿日元的国债发行额中,赤字国债占一半以上,达8万550亿日元;1979年9月,政府又提出要在1984年度摆脱赤字国债的目标,然而,这个目标又落了空;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是,经过两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经济的增长潜力下降,即使采用发行国债的方法来刺激景气,增长率也仍是上不去,为此税收也增加不了,而在支出方面,由于在号称“福利元年”的1973年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以后,社会保

  障费用急速增加,更导致入不敷出,不得不依靠增发国债,欠帐越来越多;这样,从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半,国债发行额不断扩大,国债费在一般会计岁出一般会计的岁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在1975年只有不到5%,到80年代中期上升到21—22%,为此,重建财政成为一大课题;

  5.重建财政“初战告捷”

  1979年夏,当时的大平正芳首相在国会上疾呼“重建财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还指出:“重建财政的核心当然就是从庞大的国债、特别是特例公债中解脱出来;为此,在1980年度的预算中,要采取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压缩公债发行的绝对额,将税收的自然增收优先用于填补国债的减额;”广义地讲,财政改革的宗旨应是努力实现这样一种财政状态:第一,财政的支出结构应是合理的,是符合国民需要的;第二,财政的收入结构应是不偏不倚的、公平负担的;第三,在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和公平的财政收入结构之下,开展健全的财政运营;这里所说的“重建财政”也可以说是“狭义的财政改革”,是财政改革的第一阶段,其宗旨就是为缩小财政赤字而努力;为了重建财政,在编制1980年度的预算时,开始设定“概算要求基准”,硬性规定该年度的一般行政经费对上一年的增长率保持为零;在1983年度又开始设定“负概算要求基准”,硬性规定该年度的一般行政经费低于上一年的水准即负增长;同时,在1983年度制定的新经济计划——“80年代经济社会的展望与指针”中,政府再次提出“在1990年度摆脱对特例国债的依赖并减少对整个国债的依存度”的目标;由于采取强制压低岁出的办法,使作为国家的政策性经费的一般岁出一般会计岁出减去国债费、地方交付税所剩下的部分在1983至1987年度连续5个年度保持为零增长,加上在80年代后半期经济景气大幅度扩大,在累进税率下岁入税收的增长超过了所得的增长,这样减支增收的结果,使1990年度不新增发行赤字国债的目标终于得到实现,以摆脱对特例国债赤字国债的依赖为目的财政重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不过,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比如依靠公共投资的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被大大地推迟了;

  6.财政改革任重道远

  1990年3月大藏大臣的咨询机构——财政制度审议会提出了题为“1990年度摆脱对特例国债的依赖体质之后的中期财政运营的方针”的报告,其中心意思是,“虽然赤字国债的新增发行终于能停止了,但是,国债余额还在增加,因此,有必要抑制国债余额的增加;”该报告还提出在其后5年将国债依存度降到5%以下的具体目标,从而揭开了“财政改革”的第二阶段的序幕;

  财政改革的背景

  面向21世纪的日本财政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主要有:如何解决好人口高龄化引起的财政负担加重问题;如何为走向“生活大国”而改变与生活有关的社会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如何为适应“亚洲工业化”时代、确立同亚洲各国间的新的产业分工关系而充实新的产业基础设施等等;

  6.1.1人口高龄化与财政负担

  高龄化必将导致养老金支出迅速增加,而养老金是社会保障费中占比重最大的一项支出,社会保障费约占一般岁出的三分之一又是财政岁出中占比重最大的一项支出;由此可见,高龄化对财政负担的影响之大;然而,高龄化对财政负担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养老金的增加上,还体现在医疗费的增加上;因为高龄者的人均医疗费明显高于中年和青年人,迄今的医疗费增长情况也表明,高龄者的医疗费的增长明显快于国民医疗费的增长;预测表明,人口的高龄化将主要从养老金和医疗费这两个方面促使社会保障费迅速增长;现在,日本面临的选择是,或者维持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谋求能满足社会保障费迅速增加的新的财源;或者是从根本上对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改革;据计算,如果不改革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到2025年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将高达31%,比目前90年代中期增长15个百分点;另一项预测表明,为了维持收支平衡,到2025年需将消费税率从现在的5%提高到15%

  —16%;显然,这样的经济运营是很难维持的;为此,改革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特别是养老金制度改革、医疗费合理化改革、老人护理问题成为有关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议论的焦点;

  6.1.2社会性资本的充实与财政制度

  1989年9月日美两国开始所谓“日美结构问题协议”SII,其中,日本公共投资的金额问题成为双方争论的一个焦点;美方认为,扩大公共投资可使日本国内投资更加活跃,从而有利于缩小日本的经常收支黑字;日本对此尽管进行了激烈的反驳,最终还是推出了一个为期10年1991—2000年度的“公共投资基本计划”,该计划规定在计划期间的投资额要达到430万亿日元,比1981—1990年度这10年间的公共投资实际额增长60%以上;同时,该计划还规定,在公共投资中,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关连的“有关生活环境、文化功能的项目”的比例将从过去的百分之五十几增加到60%;增加公共投资本是日本的内政,然而这个“公共投资基本计划”却是在日美结构协商中形成的,这反映了日美经济摩擦问题之深刻;

  但是,日本政府制定公共投资扩充计划,并非是完全迫于来自美国的“外压”,也有其深刻的国内原因:

  1日本确实存在着社会性资本十分贫弱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大城市与居民生活有关的社会性资本“欠帐”甚多,存在着住宅环境差,公园、街道等城市设施不足,下水道等城市生活所必需的基础设施落后,通勤电车拥挤等等问题;

  2社会性资本贫弱的原因是,虽然日本在五六十年代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社会性资本与民间资本之比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准,而且公共投资的分配偏重于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对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所轻视;

  3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70年代虽然大幅度地增加了公共投资,但不久就由于财政赤字扩

  大的压力而对公共投资进行了压缩;进入80年代以后,又由于推行“重建财政”,将削减财政赤字作为最大的课题,公共投资仍遭压抑;直到80年代末由于摆脱赤字公债的目标一时得到实现,加上又导入了消费税,给财政增添了新的财源,才使充实社会性资本的呼声再次高涨起来;

  4充实社会性资本的举措正好符合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生活大国”的需要,并成为1992年制定的“生活大国5年计划”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日本政府认为目前日本的社会资本的完备程度大致是期望水准的一半左右;比如同欧美相比,下水道的普及率日本是44%,英国是95%1982年,原西德是91%1983年,显示出日本在社会资本建设方面与欧美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即使达到上述的“公共投资基本计划”的目标,也还远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何况据厚生省的估计,至本世纪末65岁以上的老人人口将达到2150万人1990年为1490万人,需要看护的老人将超过100万人,其后还会加速度地增加;为了改善国民的生活环境,迎接高龄化社会的到来,加快建设生活基础设施是今后考虑财政需要时必须加倍注意的问题;

  财政改革的目标

  为了推行全面的财政改革,需要在财政收支、财政制度、税收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艰苦的努力;

  6.2.1在财政收支方面,

  日本财政结构改革会议于1997年6月发表的最终报告——财政结构改革法案1997年11月获国会通过中确定了5项“财政健全化目标”:

  1争取在2003年将中央、地方财政的赤字总和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控制在3%以内,降低对公债的依赖程度,停止发行赤字国债;

  2将本世纪最后的3年1997—1999年定为“集中改革期”,在此期间将无例外地对所有的财政项目探讨压缩其支出的可能性,并制定压缩各项预算的幅度的明确目标;

  3在1998年的财政预算中,实现财政支出对上年度的负增长;

  4对公共投资基本计划等所有的长期性计划进行大幅度的压缩,停止制定导致产生新预算要求的长期投资计划;

  5按照不使国民负担率超过50%的要求来制定财政预算;

  6.2.2在财政制度方面

  需要形成能适应新的国内外环境的财政体系;首先,由于亚洲各国的工业化的进展,正在对日本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日本必须大力开拓新的成长产业,以便与亚洲各国之间形成新的产业分工关系;其次,为了向信息化社会过渡,需要重新思考“社会性资本”的内涵,甚至提出了建设“新的社会性资本”的课题例如,建设信息化社会的基础设施、加强培育“人的资本”、增加对研究开发与教育的投资、增加对软件等“无形资产”的投资等等;这些都需要财政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特别是要改变现行的财政经费的分配模式;然而,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之下,却存在着一种僵硬的分配模式,很难对之加以改变;首先,预算编制程序的固定化,使得改变分配、导入新思路成为十分困难之事;其次,80年代以来导入的“概算要求基准”也起到了维持现状、阻碍改革的作用;再者,利用补正预算采纳新的政策的做法则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补正预算的宗旨不过是应付“本预算”成立后出现的事态变化而已;事实上,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来,一般公共事业费在各个省厅之间的分配几乎没有改变;因此,如何改革现行的财政制度,使之能够适应对分配进行大幅度的变更的需要,成为财政改革的一大课题;财政制度改革的另一个课题是,如何对财政投资贷款制度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可以说,对财政投资贷款制度进行改革的必要正是来自于这种制度曾经发挥过的重要作用的结果,换句话说,“财投”制度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

  革,而经济结构的变化却反过来使得“财投”制度难以照原样继续存在下去,而需要变革自身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6.2.3在税制方面,

  最大的课题是如何形成适应高龄化社会的税制;目前国家的税收主要靠以个人、法人的所得税法人的所得税就是法人税为中心的直接税;然而,由于人口的高龄化,靠干工作获取收入所得的人们的比重趋于下降,如果继续实行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就会使税收越来越难以保证;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较早进入高龄化社会的欧洲各国均实行重视间接税的税制;为此,日本的税制也必须朝着降低直接税比重、提高间接税比重的方向发展现在直接税占国税收入的四分之三,虽然低于美国,但明显高于英、德、法等欧洲国家;作为具体的改革措施,已经在1989年导入了消费税,在1992年导入了地价税,在1997年4月又提高了消费税税率从3%提高到5%;但是,今后仍然面临着诸如消费税结构的改革、直接税结构的改革、对资产课税的合理化、对资产所得的课税的合理化等一系列课题;

  财政改革出现曲折

  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近年来由于利率已经调到空前低的水平官定利率为%,运用金融政策来刺激景气的余地已很小,更突出了运用财政政策刺激景气的重要性;然而,在1997年6月制定的财政结构改革法案却束缚了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刺激景气的手脚,同时桥本内阁面对景气失调的形势仍坚持“改革优先”的立场,迟迟不肯出动财政来阻止经济形势恶化;直到1997年11月,发生了几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事件,导致“不管采取什么手段也要先把经济形势稳下来”的意见终于占了上风,桥本内阁才被迫紧急宣布一项依靠发行赤字国债来稳定金融系统的对策,这与刚刚作为法案成立的、逐年缩小财政赤字、逐年减少乃至最终停止发行赤字国债的财改法案显然是背道而驰的;1998年4月,鉴于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日本政府又不得不决定修改财政结构改革法案,包括推迟两

  年实现“财政健全化”目标,增添“弹性条款”当经济增长率低于1%时可批准发行赤字国债等;

篇四: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

  日本教育公共支出占GDP比例在OECD成员国中垫底

  作者:暂无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9年第22期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东京中心官网2019年9月10日消息,OECD发布了《教育概览2019》。《教育概览2019》是一份了解全球主要国家教育情况的权威资料。该报告提供了OECD36个成员国和阿根廷、巴西、中国等伙伴国家教育体系的结构、资金和各方面表现的数据。以下是《教育概览2019》中日本教育状况的概要。

  第一,日本拥有发达的高等教育系统。一方面,2018年,25~64岁的日本人群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超过一半,比OECD成员国的平均值高出13%。另一方面,较之其他OECD成员国,日本学生中成人学生和国际学生所占比例较低,学生类型缺乏多样性。

  第二,2016年,日本政府用于小学至大学等教育机构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7.8%,低于OECD成员国的平均水平。2010-2016年,尽管日本政府的总支出有所增加,其教育公共支出反而下降。报告中有关2016年OECD各成员国小学至大学等教育机构公共支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2016年教育公共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率为2.9%,在其他35个OECD成员国中排名垫底。占比最高的是挪威,达6.3%,随后依次为芬兰(5.4%)、冰岛和比利时(并列第三,达5.3%)。OECD成员国的平均值为4.0%,23个欧盟成员国的平均值为3.9%。

  第三,日本各行业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仍然存在,包括教育行业。就女性教师在初中及大学教师中所占比例而言,日本是OECD成员国中最低的。

  第四,与OECD其他成员国平均水平相比,日本3岁以下的儿童接受早期教育和看护(EarlyChildhoodEducationandCare,ECEC)的比例较低。尽管在2010-2017年,日本3岁以下的儿童中接受ECEC的比例从19%提高到了30%,但该数据仍低于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36%)。此外,2017年日本3~5岁的儿童中,91%的儿童接受了ECEC,高于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87%)。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陈晓婷编译)

篇五: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

  摘自世界教育信息2005教育经济研究2005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秘书处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经贸委等部门领导学会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团体会员单位部分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等

  英美日韩教育财政特点的比较及对我国教育财政改革的启示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洪柳一、英国教育财政的特点1.英国大部分教育经费由地方教育当局负担,中央对地方教育经费提供补助。英国教育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但英国中央政府一般只直接负责高等教育的财政,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及其他类型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教育当局负担,中央政府对地方教育当局给予补助。2.教育财政立法包含在普通的教育法之中。由于所属法系、立法传统和习惯的差异英国没有制定像日本的《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或美国的《1984年拨款法》等专门的教育财政法,其有关教育财政的内容都包含在其他的教育法之中。教育财政作为教育立法内容的一部分,成为国家加强对教育改革与管理的手段。英国几部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法案,如初等教育法、巴尔福法、费舍法等都有这一特征。3.不同类型的学校,经费来源不同。英国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有公立中学和独立学校系统的“公学”,即私立学校;高等教育有大学。公立中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教育当局,而私立中学的经费主要来自学费、私人捐款和其他资助。二、美国教育财政的特点1.教育经费来源呈多元化美国教育经费投入是世界上公认的多元体制,经费来源相当广泛,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除政府拨款、学费外,社会捐赠、学校服务社会收入也占很大比例。美国鼓励社会团体、开明人士为教育捐赠,并大力推广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2.发挥政府的主渠道作用

  尽管美国教育经费来源已经呈现多元化特征,但政府投资仍然发挥作用。教育经费是教育得以维持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就可以保证国家对教育的调控,使教育更好地体现政府的意志。

  3.公私立学校财政来源的区分美国学校中有公立和私立之分,资金来源略有差别。在美国公立学校中,实行以州政府投资为主体、联邦当地政府投资为补充的投资源共享体制。而美国公立教育主要形式是州立学校,州政府也就自然而然成为美国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私立学校占主导地位。私立学校主要是由个人、宗教组织私人团体兴建资助而成。三、日本教育财政的特点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以保证人力资源开发众所周知,日本国土外向狭小,天然资源贫乏,战后之所以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在战

  争的废墟上建立一个发达的经济强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日本非常重视教育,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寿夫曾经说过:“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日本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前首相福田赳夫也曾指出:“日本资源匮乏,经历诸多考验,得以在短期内建成今日之日本,其原因在于国民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的高度。”2.重视基础教育,将普及义务教育置于首位战后,日本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一翼就是重视小学和初中九年义务教育,将普及义务教育列为重要国策,借以普遍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此基础上逐步向高层次延伸,发展中等后教育和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此,人们实行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制度,对义务教育采取无偿制、免费提供教材等。义务教育一直是日本教育投资的重点。无论是在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濒于枯竭、百废待举的情况下,还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或是紧缩开支的年代,日本都大力增加教育投资,并一直坚持将教育经费的半数左右用于义务教育。而日本国民的文化教养普遍提高,为日本进入信息化社会、创办知识密集型产业以及发展尖端科学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实行官民共同分担政策,充分发挥民间活力日本在教育上采取积极鼓励私人办学和国家予以补助的政策。九年义务制学校是国立的公立占主导。私立学校的经费主要靠自筹资金和学生的学费,而政府为了维持其教育质量,提高其教育水平和条件,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根据《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对其进行经常费补助。此外,还通过四学振兴财团实行长期低息贷款等,采取许多振兴措施。这种官民共同担负教育责任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国家和国民两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了地方、企业、团体和私人等的民间活力。4.健全各种法制,保证教育投资顺利进行日本素以法制健全著称于世,在教育财政上也同样。战后伊始,它就着手各种教育立法的制定,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规模的扩大予以充实和修改,使之臻于完善,从而保证了各种财政制度的执行,为日本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物质条件。从大的方面来讲,战后首先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私立学校设置法》、《社会教育法》。在教育财政方面,有《地方财政法》、《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市镇村立学校职员供给负担法》以及有关《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产业教育振兴法》、《理科教育振兴法》、《学校图书馆法》、《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等。总之,战后日本教育财政之所以取得发展,除了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的主要原因外,还与各种立法保证了其顺利实施有关。四、韩国教育财政的特点1.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资力度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有的教育条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韩国虽然对教育投入较大,但教育投入相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比较小,教育投入的规模与实际教育需求尚有一段距离。教育专家、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一致要求政府增加教育投资,以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此,韩国政府采取了增加教育税、增加政府教育预算和地方政府预算的方法加以解决。

  1

  2.政府扶持私立教育的发展韩国私立教育在其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并在韩国教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私立学校法人对学校的投入不足,已经影响到学校的发展。私立学校,特别是私立大学为了保持学校的发展,稳定教育经费,不得不把经费的负担转移到学生身上,从而引起群众的不满。基于多方面的考虑,韩国政府增加了对私立教育的投资。3.教育投资主要集中在普通教育领域,高等教育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普通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教育阶段,也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在韩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先山区、农渔村、偏僻地区,后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山区、农渔村、偏僻地区,由于经济的不发达,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如果国家在财政投资上不给予倾斜,其普及义务教育的速度将会很慢。而在教育质量和教育设施方面的投入不足,将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韩国政府考虑到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采取了普及义务教育首先从山区、农渔村、偏僻地区开始的政策。大中城市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市民的收入也比较高,即使国家的教育投入不很大,学龄儿童也能入学。4.重点支持教育改革项目1995年5月31日,在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发表的教育改革方案中,共提出了72项教育改革的课题,韩国教育部根据其内容的相似性和连贯性,将其归纳为48大项。新增加的教育投资将主要支持这些项目。这些项目都是韩国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如增设特殊学校,扩大幼儿教育,加强实业(职业)教育,加强外国语教育、培养国际性人才、设立国家多媒体教育支援中心、强化远距离教育、设立尖端技术信息中心、设立教育课程评价院、加强大学的科学研究及实现大学的多样化和特性化等,都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保障。五、启示1.充分发挥财政拨款对教育的宏观调控作用我国的教育管理制是与财政管理体制基本对应的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体制。这种体制具有分散性,往往由于地方政府财力间的差异和管理上的局限性而导致教育资源区域配置上的非均衡性。解决教育体制分散性所带来的缺陷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对体制本身进行修正。实践证明,单纯依靠体制变动来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从政府的教育管理职责以及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后政府财力分配格局的变化来看,实施宏观调控的责任应主要由中央和省两级政府承担,特别是中央要承担更大的责任。2.对不同的教育阶段实行有区别的财政政策我国现行对教育的财政政策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而且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要依法达到“三个增长”。这种政策和规定虽然强调了财政对教育的全方位支持,却忽视了不同阶段的教育财政支持强度应具有差异。(1)基础教育(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首先,应由省级政府部门制定与确定资助标准、资助内容和资助金额。资助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免除学杂费,有条件的免除书本费,以及对于非常困难的家庭提供学生入学必需的现金支出补助。同时,确定资助资金的负担责任。在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

  2

  移支付制度之前,省级政府应规定贫困学生资助的标准、内容和金额,并以专项拨款的方式承担这一部分经费;在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之后,应把对贫困学生的资助支出作为标准支出需求因素计算。(2)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制度的核心是完善银行助学贷款制度。现行银行助学贷款制度的主要问题是银行没有积极性,单笔贷款额度小,成本高,银行害怕出现坏账。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学生集体贷款可减少贷款成本,政府则应公开宣布对学生贷款提供担保和用财政资金对发生的坏账进行偿还,以免除银行对坏账的忧虑。此外,应取消目前实行的向所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普遍发放助学金的制度,把这部分资金集中起来资助少数真正困难的学生,增大助学金的资助力度。对家庭非常贫困的学生来说,即便助学贷款制度比较完善.他们也难以承受还贷的压力,3.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教育财政法规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和财政法规对教育财政的一些重大问题没有做出规定,或是规定得不够具体。应修订现行法规中有关教育财政的条款,尽早制定《教育投入法》,完善我国的教育财政法规体系,使教育经费的筹集、负担、分配和使用都有法可依,责任明确,从而推进教育财政决策的民主化、法制化。(摘自《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第3期)

  主

  管:湖北省教育厅办: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辑:湖北省教育经济学会秘书处送: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有关领导,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经贸委等部门领导,学会常务理事单位、理事单位、团体会员单位,部分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等

  教育经济研究

  2005第3期(总第26期)

  主编报

  3

篇六: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

  可编辑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2009-3-11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总体而言,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重的因素主要有:(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学生学费政府包干的政策,因而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达到5.6%,在欧洲国家中,这一拨款水平也是较高的(详见表1)。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二、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政府支出的比重针对西方各国财政支出口径的差异,这里按“一般政府支出”统计。按OECD统计口径,一般政府支出指按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的一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和公益性代理机构)的总支出,包括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但不包括社保基金支出。在我国,部分财政资金是用于补充社保基金的,因而支出口径大于西方。从部分西方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看,2005年OECD国家平均为13%。在所收集的15个国家的数据中,排在前面的是墨西哥(23.4)、新西兰(19.4)、丹麦(15.5)和韩国(15.3),而排在后面的有意大利(9.3)、德国(9.7)和日本(9.5)。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占GDP的比重与国家的“福利化”程度有关。例如,欧洲和日本政府承担的“福利化”支出项目较多,公共支出的总量大,因而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而墨西哥则相反。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总体上呈稳定缓慢上升态势。一是在统计的15个OECD国家中,该指标平均值由11.9%上升到13%,其中有13个国家的教育拨款比例上升,或维持原水平,只有法国、美国是下降的;二是加拿大、法、德、日、英、墨西哥、西班牙等9国的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的上下浮动不超过1%,呈现出惊人的稳定性(表2)。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多级政府共同职能,西方国家通常采用中央、州(地区)和县市(地方)多级政府共同拨款的体制来体现各级教育职能,2005年各国分担比率见表3。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由表3可以发现,在财政转移支付前,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平均为46.5:27.5:27.1,这说明中央政府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在教育经费的分担上,西方国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中央财政通过一般转移支付扩大地方支出基数,再由地方财政拨款给教育机构。这部分钱不属于中央政府的教育支出,而属于地方的教育支出。表3中“转移支付前”与“转移支付后”地方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的差异主要由此引起。另一种是中央财政的教育专项拨款,虽然它通过层层分配而用于学校,但计入中央政府支出。经转移支付调整后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为31.2:28.8:41.0,因而,教育财政体制属于以县市政府为主。

  表3也表明,各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职能划分上存在较大差异,而这又与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集中程度有关。其中,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韩国以中央对州和地方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各类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供给。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是平衡地区间财力,一般转移支付后不再对中小学下达专项,而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的基础教育则采用经费以中央拨款为主、委托县市办学的模式。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三、对教育经费两大来源结构的分析通过对教育经费的两大来源,即公共财政拨款与私费负担的比例分析,我们发现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OECDl5个国家总体上呈现私费比重上升,政府拨款比重下降的态势(详见表4)。

  从OECD15国的平均数看,1995年私费占全部教育支出的15.6%,而2000年增加到16.7%,2005年又增加到19.0%。其中,除荷兰教育的私费负担占全部教育支出的比重由9.8%降到8.6%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美国私费负担比重由29.0%提高到32.7%。私费比重上升并非意味着政府的义务教育政策变动,而是政府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对就读于高校的大学生提高了收费。

篇七: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

  值计算中国当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在近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中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的29位相比经过近的发展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分印证了中国近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但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经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经过近的发展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教育体系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而其在投入结构与比例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实践中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首先就要从量上加大投入。尽管经济转轨过程中,各领域、各产业、各部门的发展需求都很强烈,需要国家支持投入的资金很多,有很多理由来加速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但是,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国家在转轨期怎么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都不过分。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最后,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有力推动了教育发展,积极扩大教育开放,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

  四、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

  (一)中国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却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表11993-2009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

  量及占GDP的比重

  年份

  财政教GDP(亿财政教育

  育支出元)

  支出占

  (亿元)

  GDP的

  比重

  1993

  867.76

  34634.42.51

  1994

  1174.7446759.42.51

  1995

  1411.5258478.12.41

  1996

  1671.7067884.62.46

  1997

  1862.5474462.62.50

  1998

  2032.4578345.22.59

  1999

  2287.1882067.52.79

  2000

  2562.6189468.12.86

  2001

  3057.0197314.83.14

  2002

  3573.36105172.33.41

  2003

  117390.23.28

  2004

  136875.92.79

  2005

  2.82

  2006

  3.00

  2007

  3.32

  2008

  3.48

  2009

  3.09

  自2000年开始,中国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增长率均在10%以上,2000年至2007年短短8年间,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了3倍多;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8年12月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7年中国实际的教育经费支出为12148.1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3.8%,形成了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个增长小高峰。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教育费附加)为7654.91亿元,比上年的5795.61亿元增长32.08%。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076.35亿元,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76%,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约28%的增长幅度。

  艾瑞认为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各级机关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还将保持较高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教育经费高突破20000亿大关。

  表2

  政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扩大,且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也逐年增多,可见

  府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一国的重要意义。我国教育

  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目前已形成政府投入、民办学校、社会捐赠、事业收费(含学杂费)及其他经费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结构。

  表31995—2010年我国教育经费来源

  (二)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支出规模情况比较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4)。

  表4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19801985199019941995区

  世界平均4.84.84.84.95.2

  美国6.74.95.25.4

  日本5.85.04.73.6

  法国5.05.85.45.96.1

  印度巴西中国

  3.03.53.93.63.43.63.84.61.652

  2.512.41

  从人均教育支出水平来看,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用具体的数字来说的话,中国实际公

  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见表5)。

  表5各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比较

  五、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对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投入情况,教育经费

  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以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

  (一)我国的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种。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义务教育的学生数超过1.9亿,非义务教育学生为2907万,但当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52.11,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49.27%,可以看出对义务教育投入力度远小于非义务教育,而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均经费更低。表6反映了这个问题。

  表61999年我国三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

  出(单位:元)

  类级别

  平均

  城镇农村

  别

  义初小财568.70705.56501.22

  务等学政

  教教

  性

  育育

  预433.29502.76399.04

  算

  内

  初财720.96781.67675.44

  中政

  性

  预525.43528.61523.05

  算

  内

  高财825.15

  非中中政

  义等

  性

  务教

  预587.83

  教育

  算

  育

  内

  中财2123.75

  等政

  技性

  术预1934.55

  学算

  校内

  中财2717.26

  等政

  师性

  范预2458.47

  学算

  校内

  高普财10719.89

  等通政

  教高性

  育等预10222.82

  学算

  校内

  (二)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来看,我国的教育经费按来源,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教育经费投入还可以细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乡镇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2005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8419亿元,其中中央为852亿元,占比例为10.1%,地方为7567亿元,占比例89.9%。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亿元,其中中央为410亿元,占比例为7.9%,地方为4751亿元,占比例92.1%。从数据看,地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教育财政基本是中央政府“大包大揽”,此后,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两个重要的改革,第一是逐步把中央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向地方政府扩散,基础教育形成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三)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7)。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表7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比例的国际比

  较

  国家

  初等教中等高等教

  育

  教育育

  美国

  0.13

  0.350.21

  英国

  0.15

  0.270.42

  法国

  0.19

  0.270.41

  日本

  0.14

  0.160.49

  韩国意大利巴西印度中国

  0.120.140.110.110.05

  0.170.230.120.150.15

  0.060.451.100.831.93

  从表8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表8财政教育支出三级教育分配结构的国

  际比较(单位:%)

  国家

  初等

  中等

  高等

  中国

  33.0

  42.3

  15.4

  美国

  38.1

  37.5

  24.4

  日本

  32.3

  32.1

  19.0

  印度

  41.8

  29.1

  17.0

  法国

  23.7

  45.9

  19.8

  巴西

  30.8

  34.1

  20.6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四)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财政状况的极不平衡,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也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

  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虽然这种比例差距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以后有所缓和,但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等各个方面的不公平性。

  六、中国较其他国家教育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综合排名居第29位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53个国家作为比较国,包括了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以2006年为主。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见表9)。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29位,属于中等水平。我们在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中包含了绝对值和百万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相对值。教育竞争力计算中如果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按照绝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16位,如果按照相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47位。综合排名在29位。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而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素质人才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二)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近10年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居民科技论文数量指标项没有相关数据,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位,与2006年的29位相比,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提升了17位。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芬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印尼、秘鲁和委内瑞拉。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位,排在倒数第8位。通过对两次排名的比较可以看出,近10年来,居于前5位和后5位的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并不大,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约旦、印尼、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位、16位、15位、13位和11位,而以色列、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位,斯洛伐克降低了17位。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充分印证了中国近10年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三)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缩小1、当前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存在差距,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我们选取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比较对象。

  从图5、图9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相比均占优势。中国在教育质量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方面略优于金砖四国的均值。

  如果去除人口的因素,采用每百万人的相对指标时,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同时也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均值。特别是中学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这些指标与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密切相关,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

  表5

  表9

  2、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差距减小,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年,通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从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来看,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在全职研发人员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但在专利数量上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但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专利的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在4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从百万居民的相对指标看,中国1999年的4项指标都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其余各项指标除了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略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外,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然而,到2006年,中国在识字率、本地专业研究培训、职工培训范围、教育体系的质量、学生学业成就等指标上均高于金砖四国均值。在大部分指标上与经合组织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四)中国教育竞争力优势劣势并存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有16个,从每项指标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专利数量、科技论文数量等指标与其他52个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大部分指标都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排名低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等方面。

  七、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教育支出总量不足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教育支出近年来大幅上升,但其所占GPD总量的3%左右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当前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1%,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也在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教育支出仅占人均GDP的0.82%,美国为6..10%约为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就算在金砖四国内,中国的教育支出也排在末位。在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中明确提出确保到2007年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所占比重达到4%,但现在看来这一计划并没有完成,而在今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则提出到2012年达到4%,这一计划通过地方和中央的共同努力应该可以达到。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失衡由表10的表格可以看出,在初、中、高三级教育支出上,我国严重失衡忽视初等教育,过分注重高等教育。根据统计我国初中高等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和1.93。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高等教育几乎都有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收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初等教育,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反应出高等教育比例偏高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初等教育投入的不足。

  表10三级教育在校学生年生均经费支出比例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资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发展模

  式,只有真正重视起职业教育才能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向技术型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

  表112008年全国各省预算内

  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对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2006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指标最高的上海市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为8409.78元,初中为10325.89元,最低的河北省小学948.57元,初中1195.42元,相差近10倍。(见表11)

  4、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所以我国教育投入基本走了一条先城市后农村的道路,导致城乡教育支出差距显著。但我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从公平原则看,城乡学生的人均政府教育投入应当相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资金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全国的各项经费投入,占40%的城市获得了其中的77%,二战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2006年,我国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普通中小学生648.42元,而农村中小学生是594.04元。这种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各地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极大的影响了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5、多元财政主体,使责任难以落实。影响我国教育投入的另一因素是财政收入分散在5级约3500个政府的手上,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近2/3的财力。这就产生两种情况:(1)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虽在市县,但在投入上却显得乏力,尤其在1500个农业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有能力投入的政府又并非办学主体。(2)受财政分税制体制约束,无人对4%负责。马斯格雷夫认为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的财力,难以控制经济主体的流动,所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应由中央政府来负责,而资源配置职能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

  差别,由地方政府负责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再来看基础教育,尽管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各级政府共同的职能,西方国家中央财政的负担比例仍然很高,其中,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过家中央财政拨款比例高达70%以上。而我国,社会效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乡镇财政困难而影响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2007年,有关数据表明,江苏省部分市县和浙江省的宁波市,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是脱节的。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可用财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则意味着全市将有一半财力用于教育,这不可能做到。可见,教育支出占GDP的4%只是观察指标,而非行动目标,更无法考核地方政府。既如此,又有谁能对此负责呢?

  八、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建议

  (一)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占财政支出乃至GDP

  的比重。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

  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然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很不够,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的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二)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一国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全部依赖单一的政府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的聚集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尤其是全国1500个农业县,从农村学校房舍、教育设备设施到教师质量等方面还十分落后,一些县仍保留了义务教育乡级管理体制,至今还有一定数量“新代课教师”,所以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农业县财力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为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四)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五)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考核机制。考核本身就是针对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承诺的。由于省级政府的职能比较全面,GDP与财政收入脱节程度较轻,因而建立这一考核、监察制度既必要又可行。(六)建立适当的官员考核制度。在中国当前的分权程度和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绩效考核目标的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增长而竞相开展的水平竞争会导致政府的支出结构发生偏向,政府支出会从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上更多的转移到基础建设等生产性投入上,造成财政教育支出的不足。因此必须把教育发展的水平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绩的指标之一。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作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柱,对地方社会进步起到了几级的作用,但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一个滞后期,往往使得以晋升为目标的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对教育的考核作为晋升的一个条件,有助于其给予关注。(七)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注:图表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主要参考文献来自: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凤凰网教育

  论文《我国财政教育资金投入问题研究述评及路径选择探讨》梁素萍

  中国财经报2005-03-08中国教育经费投入问题解析吕炜

  《财政学》第七版第四章教育支出陈共

篇八: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

  1论我国教育支出改革2浅析我国的教育支出问题3日本公共教育支出结构的特征及其借鉴3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及对策建议4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5我国教育支出现状分析6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理论与实践探析7政府教育支出的分配8义务教育支出效率评价及财政分权影响9财政分权对教育服务提供效果的影响三严三实开展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读了中央区市县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和资料

  我国教育支出结构分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这句话不难看出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各个方面发展的重要性,,教育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它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教育的投入水平也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才素质的高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今年的两会上,有关“教育支出不公”“教育应向偏远地区倾斜”的呼声愈发响,亮,这也表明了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尽管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量不断上升,但相对数量涨幅却较小,反映了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结构确实有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1、教育的正外部性首先,教育能提高劳动者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从而能提高劳动生产能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其次,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从经济性质来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而作为一种纯公共物品,它就具备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就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合提供纯公共物品,因为:一方面,从公共物品的提供的角度来看,非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的编辑成本等于零;而另一个方面,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使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

  1

  全,而其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二、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1、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额不断增加由1991年的3386.62亿上升到了2009年的10437.54,亿,约为1991年的3倍多。表一中未列(出)2.财政支出已经成为我国财政的第一大支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关注程度。3、自1990年至2009年,教育支出GDP的比重始终在3%左右,在低位徘徊。在2000年甚至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但从2004年开始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足以体现政府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一国的重要意义。三、我国财政支出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1、教育支出总量不足由表一,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教育支出近年来大幅上升,但其所占GPD总量人低于4%,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当前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1%,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也在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教育支出仅占人均GDP的0.82%,美国为6.10%,约为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就算在金砖四国内,中国的教育支出也排在末位。在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中明确提出确保到2007年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所占比重达到4%,但现在看来这一计划并没有完成,而在今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则提出到2012年达到4%,这一计划通过地方和中央的共同努力应该可以达到。2、教育支出结构失衡①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失衡由左图的表格可以看出,在初、中、

  2

  高三级教育支出上,我国严重失衡忽视初等教育,过分注重高等教育。根据统计我国初中高等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和1.93。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高等教育几乎都有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收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初等教育,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反应出高等教育比例偏高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初等教育投入的不足。②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资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只有真正重视起职业教育才能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向技术型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③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对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2006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指标最高的上海市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为8409.78元,初中为10325.89元,最低的河北省小学948.57元,初中1195.42元,相差近10倍。④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所以我国教育投入基本走了一条先城市后农村的道路,导致城乡教育支出差距显著。但我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从公平原则看,城乡学生的人均政府教育投入应当相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资金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全国的各项经费投入,占40%的城市获得了其中的77%,二战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2006年,我国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普通中小学生648.42元,而农村中小学生是594.04元。这种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各地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极大的影响了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⑤多元财政主体,使责任难以落实。影响我国教育投入的另一因素是财政收入分散在5级约3500个政府的手上,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近2/3的财力。这就产生两种情况:(1)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虽在市县,但在投入上却显得乏力,尤其在1500个农业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有能力投入的政府又并非办学主体。(2)受财政分税制体制约束,无人对

  3

  4%负责。马斯格雷夫认为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的财力,难以控制经济主体的流动,所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应由中央政府来负责,而资源配置职能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由地方政府负责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再来看基础教育,尽管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各级政府共同的职能,西方国家中央财政的负担比例仍然很高,其中,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过家中央财政拨款比例高达70%以上。而我国,社会效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乡镇财政困难而影响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2007年,有关数据表明,江苏省部分市县和浙江省的宁波市,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是脱节的。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可用财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则意味着全市将有一半财力用于教育,这不可能做到。可见,教育支出占GDP的4%只是观察指标,而非行动目标,更无法考核地方政府。既如此,又有谁能对此负责呢?四、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一些建议1、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占财政支出乃至GDP的比重。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然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很不够,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的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2、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一国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全部依赖单一的政府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的聚集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3、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尤其是全国1500个农业县,从农村学校房舍、教育设备设施到教师质量等方面还十分落后,一些县仍保留了义务教育乡级管理体制,至今还有一定数量“新代课教师”,所以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农业县财力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为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4、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

  4

  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5、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考核机制。考核本身就是针对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承诺的。由于省级政府的职能比较全面,GDP与财政收入脱节程度较轻,因而建立这一考核、监察制度既必要又可行。6、建立适当的官员考核制度,在中国当前的分权程度和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绩效考核目标的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增长而竞相开展的水平竞争会导致政府的支出结构发生偏向,政府支出会从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上更多的转移到基础建设等生产性投入上,造成财政教育支出的不足。因此必须把教育发展的水平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绩的指标之一。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作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柱,对地方社会进步起到了几级的作用,但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一个滞后期,往往使得以晋升为目标的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对教育的考核作为晋升的一个条件,有助于其给予关注。7、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部分数据来源:1、2009统计年鉴》2、财政部网3、教育部网《参考文献:1、《论我国教育支出改革》2、《浅析我国的教育支出问题》公共教育支出结构的特征及其借鉴》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与实践探析》

  3、《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及对策建议》3、《日本4、《我国

  5、《我国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6、《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理论

  7、《政府教育支出的分配》

  8、《义务教育支出效率评价及财政分权影响》

  9、《财政分权对教育服务提供效果的影响》

  5

篇九: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首先介绍一下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网站上找到的:“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2009年预算安排,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在预算执行中,预备费的安排也主要用于上述领域,使各项重点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得到较好保障。1.农林水事务支出3501.24亿元。2.教育支出1981.39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增加377.69亿元,增长23.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567.62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413.77亿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支出666.1亿元,全国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12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支持解决88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对符合当地政府接收条件的全部免除学杂费、借读费,补助资金51.7亿元。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稳步实施。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支出80亿元,改造校舍1.2亿平方米。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建设,支出11.3亿元。对约426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补助资金24亿元。全国约470万名高校和112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品学兼优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支出162.3亿元。从2009年9月1日起,中央高校博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标准由原来的240-280元/月提高到1000元/月。启动中央高校减轻债务负担试点工作,补助103亿元。实施“211工程”等,支出420亿元,促进高等教育发展。3.医疗卫生支出1277.14亿元。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96.66亿元。

  5.保障性住房支出550.56亿元。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20.73亿元。7.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支出1746.62亿元。8.科学技术支出1512.02亿元。9.环境保护支出1151.8亿元。10.公共安全支出1287.45亿元。11.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969.99亿元。12.国防支出4829.85亿元。13.交通运输支出2178.71亿元,。1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26.63亿元。15.国债付息支出1320.7亿元。汇总以上各项支出,2009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7426.48亿元,增长31.8%。如包括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方面涉及民生的支出,中央财政实际用于民生的投入还要更大一些。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7253.1亿元,增长21.8%。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2679.2亿元,对农民的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支出1274.5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2723.2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576.2亿元。地方对中央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安排,也有很大部分用于民生和“三农”支出

  图:2009年中央财政支出结构。新华社发接着说一下我国最近几年的财政收入和GDP的情况以及行政管理费(或曰公务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同国家比较:我国最近几年的财政收入和GDP的情况年份财政收入GDP(亿元)200013395992152002189041203332004263961598782006393732108712008613173006702001163861096552003217151358232005316491830852007513042573062009668477

  行政管理费(或曰公务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同国家比较德国(1998年)2.7%英国(1999年)4.2%泰国(2000年)5.2%加拿大(2000年)7.1%埃及(1997年)3.1%韩国(1997年)5.1%印度(2000年)6.3%俄罗斯(2000年)7.6%

  美国(2000年)9.9%用于教育,医疗的比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25.7

  中国:3.8%印度:19.7%美国:21.5%日本:23.3%1、中国行政成本占财政收入的比例,2006年上升为24%,世界第一,大约是日本的十倍。而这个十倍的前提是:中国的GDP不到日本的60%,而财政收入却是日本的1.2倍。60%,1.2倍,十倍,换算一下,同等条件是日本的20倍。2、中国2004年的数据估计:◆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公车消费:3986亿元◆公款出境旅游:2400亿元(300亿美元)◆公款赌资外流:2000亿元◆仅这几项开支合计就是:12086亿元。◆而当年的财政收入是:26396.47亿元。

  然后看一下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对教育支出比重的展望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这次《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当中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4%的目标,围绕这个话题,我想讲三句话。第一句话,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第二句话,我们对实现4%的目标信心很大,同时感到难度不小。第三句话,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实现4%的目标。从今年到2012年,还有三年时间,实现4%的目标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总之,我们将通过以上各项措施来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

  最后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小的总结

  去年15个省份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下降

  http://money.163.com/09/1122/04/5OMSLJJ500252G50.htmlhttp://tieba.baidu.com/f?kz=715722741http://www.fjedu.gov.cn/html/2010/02/266068_71136.html?uni=830cb6f0-6744-4b36-9187-28d4be7ff7f4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shuju/200903/t20090319_124155.htmlhttp://www.cnsaes.org/homepage/saesmag/jyfzyj/2009/3/gj090303.htm

篇十: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

  我国教育支出结构分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这句话不难看出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各个方面发展的重要性,,教育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它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教育的投入水平也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才素质的高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今年的两会上,有关“教育支出不公”“教育应向偏远地区倾斜”的呼声愈发响,亮,这也表明了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尽管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量不断上升,但相对数量涨幅却较小,反映了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结构确实有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1、教育的正外部性首先,教育能提高劳动者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从而能提高劳动生产能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其次,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从经济性质来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而作为一种纯公共物品,它就具备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就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合提供纯公共物品,因为:一方面,从公共物品的提供的角度来看,非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的编辑成本等于零;而另一个方面,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使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

  1

  全,而其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二、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1、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额不断增加由1991年的3386.62亿上升到了2009年的10437.54,亿,约为1991年的3倍多。表一中未列(出)2.财政支出已经成为我国财政的第一大支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关注程度。3、自1990年至2009年,教育支出GDP的比重始终在3%左右,在低位徘徊。在2000年甚至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但从2004年开始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足以体现政府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一国的重要意义。三、我国财政支出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1、教育支出总量不足由表一,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教育支出近年来大幅上升,但其所占GPD总量人低于4%,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当前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1%,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也在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教育支出仅占人均GDP的0.82%,美国为6.10%,约为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就算在金砖四国内,中国的教育支出也排在末位。在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中明确提出确保到2007年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所占比重达到4%,但现在看来这一计划并没有完成,而在今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则提出到2012年达到4%,这一计划通过地方和中央的共同努力应该可以达到。2、教育支出结构失衡①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失衡由左图的表格可以看出,在初、中、

  2

  高三级教育支出上,我国严重失衡忽视初等教育,过分注重高等教育。根据统计我国初中高等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和1.93。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高等教育几乎都有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收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初等教育,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反应出高等教育比例偏高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初等教育投入的不足。②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资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只有真正重视起职业教育才能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向技术型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③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对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2006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指标最高的上海市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为8409.78元,初中为10325.89元,最低的河北省小学948.57元,初中1195.42元,相差近10倍。④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所以我国教育投入基本走了一条先城市后农村的道路,导致城乡教育支出差距显著。但我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从公平原则看,城乡学生的人均政府教育投入应当相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资金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全国的各项经费投入,占40%的城市获得了其中的77%,二战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2006年,我国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普通中小学生648.42元,而农村中小学生是594.04元。这种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各地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极大的影响了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⑤多元财政主体,使责任难以落实。影响我国教育投入的另一因素是财政收入分散在5级约3500个政府的手上,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近2/3的财力。这就产生两种情况:(1)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虽在市县,但在投入上却显得乏力,尤其在1500个农业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有能力投入的政府又并非办学主体。(2)受财政分税制体制约束,无人对

  3

  4%负责。马斯格雷夫认为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的财力,难以控制经济主体的流动,所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应由中央政府来负责,而资源配置职能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由地方政府负责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再来看基础教育,尽管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各级政府共同的职能,西方国家中央财政的负担比例仍然很高,其中,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过家中央财政拨款比例高达70%以上。而我国,社会效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乡镇财政困难而影响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2007年,有关数据表明,江苏省部分市县和浙江省的宁波市,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是脱节的。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可用财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则意味着全市将有一半财力用于教育,这不可能做到。可见,教育支出占GDP的4%只是观察指标,而非行动目标,更无法考核地方政府。既如此,又有谁能对此负责呢?四、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一些建议1、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占财政支出乃至GDP的比重。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然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很不够,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的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2、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一国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全部依赖单一的政府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的聚集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3、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尤其是全国1500个农业县,从农村学校房舍、教育设备设施到教师质量等方面还十分落后,一些县仍保留了义务教育乡级管理体制,至今还有一定数量“新代课教师”,所以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农业县财力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为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4、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

  4

  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5、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考核机制。考核本身就是针对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承诺的。由于省级政府的职能比较全面,GDP与财政收入脱节程度较轻,因而建立这一考核、监察制度既必要又可行。6、建立适当的官员考核制度,在中国当前的分权程度和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绩效考核目标的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增长而竞相开展的水平竞争会导致政府的支出结构发生偏向,政府支出会从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上更多的转移到基础建设等生产性投入上,造成财政教育支出的不足。因此必须把教育发展的水平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绩的指标之一。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作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柱,对地方社会进步起到了几级的作用,但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一个滞后期,往往使得以晋升为目标的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对教育的考核作为晋升的一个条件,有助于其给予关注。7、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部分数据来源:1、2009统计年鉴》2、财政部网3、教育部网《参考文献:1、《论我国教育支出改革》2、《浅析我国的教育支出问题》公共教育支出结构的特征及其借鉴》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与实践探析》

  3、《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及对策建议》3、《日本4、《我国

  5、《我国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6、《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理论

  7、《政府教育支出的分配》

  8、《义务教育支出效率评价及财政分权影响》

  9、《财政分权对教育服务提供效果的影响》

  5

篇十一: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

P>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

  2/11

  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计算,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注: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

  3/11

  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4/11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农村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

  5/11

  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篇十二: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

P>  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财政支出亿元亿元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占gdp国家和地区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国67495254日本58504736法国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国2541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

  国外教育支出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较

  「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表1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

  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

  财政支出(亿元)GDP(亿元)

  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

  占GDP1993

  13.4018.692.511994

  867.764642.3034634.4

  1174.74

  12.3920.282.511995

  11.6720.692.411996

  11.6921.062.461997

  12.4020.172.501998

  13.7818.822.591999

  16.0717.342.792000

  5792.6246759.4

  1411.526823.7258478.1

  1671.707937.5567884.6

  1862.549233.5674462.6

  2032.4510798.1878345.2

  2287.1813187.6782067.5

  2562.6115886.5089468.1

  17.7616.132.862001

  19.4216.173.142002

  21.0416.20

  3057.0118902.5897314.8

  3573.3622053.15104790.6

  注: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表2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国6.74.9

  5.25.4;;日本5.85.04.73.6;法国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国;;;2.512.41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

  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篇十三: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

P>  日本经济转型期财政政策经验教训及启示

  陈俊【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年(卷),期】2019(000)024【总页数】5页(P74-77,105)【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支出结构【作者】陈俊【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佛山市中心支行广东佛山5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11.2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财政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相对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应对泡沫破灭对经济带来的冲击。这一时期,虽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甚至有些年度处于停滞甚至负增长的状态,但是日本财政支出总规模持续增长。1990年的日本财政总支出为69.27万亿日元,2018年增长到了97.71万亿日元,财政支出占GDP的规模也从15.64%上升到17.65%。日本政府内阁经历了从海部俊树到安倍晋三的22任首相,财政政策也经历了几番调整,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见下图)。1990年以来日本财政支出及占GDP比重情况资料来源:Wind。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为应对经济泡沫破灭,日本基本上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破解经济下行的难题。这一时期,日本财政支出规模保持着较高水平增长,财政总支出规模从69万亿日元增长到了89万亿日元。在这一阶段,日本政府推出了5次的紧急经济对策,4次综合经济对策等,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20万亿日元;以扭转经济快速下滑的局面。日本政府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有增加公共工程投资,促进电力、通讯、交通等民间设备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住房投资等。其间,由于政府债务增长过快,1996—1997年桥本龙太郎内阁短暂实施紧缩政策,把消费税的税率从3%提高到5%;但是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日本政府在1999年推出了20世纪90年代最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高达18万亿日元。第二阶段,2001—2006年,紧缩性财政政策。随着日本财政赤字问题日渐突出,财政赤字和国债余额大幅增加;如果政府发债额度持续增加,日本财政将走向崩溃;而且财政赤字问题逐渐被公众所关注。在此背景下,2001年4月上台的小泉内阁推出结构性改革政策,实现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小泉内阁改革措施有:一是改革财政结构,确立新财政目标,争取在2010年实现财政平衡;二是严格控制预算支出规模增长,大幅削减公共事业支出,确保2006年财政支出与GDP比重不能超过2002年;三是压缩国债发行量,2002年起国债发行规模控制在30万亿日元;四是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阶段,2007—2012年,重启扩张财政政策。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深化发展,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日本经济带来重大冲击。其间,福田康夫、麻生太郎、鸠山由纪夫、菅直人内阁政府接连出台了实现安心紧急综合对策、生活对策、经济危机对策、实现新成长战略三步走对策、应对通货紧缩的紧急综合经济对策等经济刺激政策,累计刺激规模高达近200万亿日元,其中2009年的麻生太郎、鸠山由纪夫内阁的经济刺激规模更是高达56.8万

  亿日元,创历史新高。这期间,政策重点主要包括:一是为民生和就业提供支持,为学龄前儿童提供补助,向接受职业培训人员支付生活费等;二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财政资金增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研究开发的减税力度;三是支持低碳产业发展,推广普及太阳能发电等,支持地方公共事业发展,提高地方经济发展活力,振兴地方经济等。第四阶段,2012年以来,安倍经济学,实施更灵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2012年,安倍晋三再次上台,安倍内阁推出了包括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灵活机动的财政政策和促进民间投资的“旧三支箭”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2015年安倍内阁再度推出了以发展经济、支持育儿和完善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新三支箭”经济政策。安倍作为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首相,其经济政策持续性更长,实施的财政政策也更加灵活。主要包括:一是推动财政重建,控制预算赤字水平,着力减少国债发行;上调消费税以充实财政收入,在2014年4月将消费税税率从5%提高到了8%。二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适当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经济增长。例如,在2016年推出日本历史上规模第三大的经济刺激计划,投入资金达28万亿日元。1990年以来日本主要财政政策变化单位:日元年份财政政策(投入资金)内阁1992宫泽喜一内阁1993细川护熙内阁3月,紧急经济对策。8月,综合经济对策(10.87万亿)。4月,综合经济对策(13.2万亿)。9月,紧急经济对策(6万亿)。19942月,综合经济对策(15.3万亿)。羽田孜内阁、村山富市内阁1995村山富市内阁4月,紧急经济对策(4.6万亿)。9月,当前经济对策(14.2万亿)。19966月,上调消费税。桥本龙太郎内阁199711月,推行(推行财政改革法)。桥本龙太郎内阁1998桥本龙太郎内阁、小渊惠三内阁4月,综合经济对策(16万亿)。11月,紧急经济对策(24万亿)。两次特别减税,即将个人所得税税率最高由65%下调到50%。法人所得税税率由46%下调到

  40%。199911月,经济新生对策(18万亿)。小渊惠三内阁200010月,新发展经济对策(11万亿)。森喜朗内阁2001小泉纯一郎内阁6月,《今后的经济财政运作以及经济社会的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大幅削减公共事业支出。10月,先行改革方案(1.3万亿),应对“911事件”,紧急应对方案(4.1万亿)。20026月,《经济财政运营与结构改革的基本方针(2002)》,削减中央对地方补贴,削减缩小地区差距的补贴,将部分征税权交由地方。小泉纯一郎内阁2003建立中期财政目标,要求在2010年实现财政平衡。小泉纯一郎内阁2006《日本经济财政运营和结构改革基本方针(2006)》。小泉纯一郎内阁、安倍晋三内阁2007《日本经济财政运营和结构改革基本方针(2007)》。福田康夫内阁2008福田康夫内阁、麻生太郎内阁8月,实现安心的紧急综合对策。10月,生活对策。12月,生活防卫紧急对策(10万亿)。续表资料来源:1992—2000年资料采用李彬(2007)数据,2000年以来的数据为网上资料。年份财政政策(投入资金)内阁2009麻生太郎内阁、鸠山由纪夫内阁2010菅直人内阁1月,经济财政的中长期方针与十年展望。4月,经济危机对策。10月,紧急雇佣对策。9月,实现新成长战略三步走对策。10月,应对日元升值、通货紧缩的紧急综合经济对策(21.1万亿)。2011先后4次推出预算追加,补充总预算高达21万亿,以应对震后灾区恢复重建;年底通过消费税税率上调法案。20128月,通过《税收—社保一体化改革法案》,分别在2014年4月和2015年10月将现行5%的消费税率提高到8%和10%。野田佳彦内阁野田佳彦内阁、安倍晋三内阁2013安倍晋三内阁2014安倍晋三内阁安倍政府推出大胆的金融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促进民间投资,以推动日本经济发展。1月,宣布财政刺激方案(10.3万亿)。5月,通过年度财政预算草案,创历史新高(92.6万亿)。4月,消费税从5%上调至8%。12月,通过总额约3.5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以帮助受消费税增长及日元贬值重击的地方经济振兴复苏。201511

  月,增加总额达3.5万亿日元经济刺激计划,包括花费1.2万亿日元来促进低收入者的个人消费。20168月,公布总规模达到28万亿经济刺激方案,规模为第三大,政府直接财政支持7.5万亿。安倍晋三内阁安倍晋三内阁2017安倍晋三内阁2018安倍晋三内阁将财政赤字政策的结束期限从2017年9月推迟至2021年3月,并计划年底前编制一个规模约2万亿日元的新经济刺激方案。将继续上调消费税推迟至2019年10月。3月,通过97.7万亿财政预算,创历史新高。推动税制改革,所得税提高基础抵扣,增加高收入群体税收。对企业的减税;增设“离境税”等。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财政政策的主要特点综合以上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财政政策经历了几番波动,有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也有为了控制财政赤字,抑制负债规模高速增长问题实施的促进财政平衡政策。总体来看,日本财政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社会保障支出呈刚性增长。由于日本政府一直推行的以及高福利为特征的养老保险制度,尽管日本政府也曾经推出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但是日本人口老化程度的加快,推动着日本社会保障支出的刚性增长。20世纪90年代,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2%,随着老龄人口快速增加,2018年日本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高达27.9%,接近日本人口的1/3。日本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社会保障费支出不断扩大。1990年日本社会保障支出金额为11.48万亿日元,2018年则上升到了32.97万亿日元,上涨了近两倍,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最高。二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趋于减少。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日本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常用手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日本公共工程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一直在15%以上,个别年度甚至高达20%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泡沫破灭背景下,日本政府也寄希望于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增长,1993年公

  共工程开支达到了创记录的新高,13.7万亿日元,但公共开支过大对经济拉动并没有持续性,反而推高了政府债务水平。并且随着日本基础设施趋于完善,经济泡沫破灭,日本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存在“为投资而投资”的低效率现象,加上财政支出压力加大,公共工程开支占比呈献明显下降趋势。2008—2014年日本公共工程开支甚至降至1%以下。三是重视对支持小微企业的扶持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日本有着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作为经济的中坚力量,长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雇佣了日本就业人口的一半,是日本经济转型发展的希望。日本1998年颁布的《新事业创出促进法》实施“以补贴形式援助中小企业在新技术、新商品、新服务、经营革新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及成果产业化”的中小企业创新研究制度”。日本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主要体现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贴息等支持,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通过加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等,以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日本2005—2012年间,实施了《人才投资促进税制》,将国家资金和企业培训有效结合,对企业培训实行税收优惠。21世纪初期,小泉内阁推出的经济改革计划,推动国有法人民营化,在医疗、护理、教育等领域引入竞争;对研发和投资费用列为减税对象。在日本财政支出中,有一个项目专门提升中小企业的方面开支,虽然在财政开支中占比不高,但是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该项开支,1965年以来占比一般只有0.5%左右,高的个别年份,如2011年占财政开支的比例达到了2.8%。四是以降低民众税负促进消费增长。居民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在房地产泡沫后,随着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日渐减弱,日本政府也屡次采取降税的方式,以促进消费的增长,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日本政府1994年针对个人所得税实施了金额为4.5万亿日元的一次性“特别减税”政策;1995年又推动税收改革,降低所得税税率和提高免征额,实施了3.5万亿日元的永久减税和2万亿日元“特别减税”政策。但是,为了解决政府公共财政负担日趋加重的问题,日

  本在1997年实施的税制改革法案,消费税由3%提高到5%,对居民的消费造成了挤压,直接导致1997年、1998年私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下滑,并且1998年下滑到为-0.3%,①wind,指标为私人消费对名义GDP增长的拉动。1997年GDP增长率由1996年的5%大幅下滑到1.6%,1998年GDP为负增长。三、日本转型期财政政策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对日本在经济转型期财政政策调整轨迹以及特点总结分析,可以为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一是要保持政府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局极为不稳定,执政内阁持续更替,使得日本政府经济政策也经常出现摇摆,这也被普遍认为是日本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欠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经济转型调整时期,特别是经济步入下行轨道的过程中,只有稳定持续的财政政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对社会各类经济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民众形成稳定的预期,以促进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二是要重点关注人口老化趋势对我国未来财政开支的挑战。虽然我国老龄化问题比日本晚约三十年出现,但是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老龄化的问题,并且老龄化演变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将远超日本。我国对老龄化问题,对社会保障和财政支出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以及财政负担的挑战要有充分的准备。因此,既要加大财政对促进生育、婴幼儿托管、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力度,促进生育率的提高,缓解人口老化问题的程度,又要尽快对养老金收缴、支取、公平分配和退休年限延迟等问题做科学政策统筹规划,以减缓养老金支付等社会保障对未来财政开支的沉重压力。三是要注重发挥财政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逐渐由投资拉动转变为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技术和体制创新逐步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未来,我国财政对经济转型升级着力点应侧重在两方面:一方面,要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专利申请的减税力度,推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以发挥制造业对社会财富创作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重点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如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普惠性减税力度,对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吸收就业方面给予补贴,给中小企业融资贴息等,以发挥中小企业对社会就业大量吸收和社会稳定作用。四是要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加上减税降费政策陆续推出,总体财政收入增长放慢,财政支出压力增大。因此,应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运行效率,把钱花在刀刃上。一方面,要优化财政在基础设施投资投入,降低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GDP增长而盲目扩大地方基础设施投资的冲动,将更多财政资金投资于有利于促进跨区域经济互联互通和不同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方面。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促进区域经济公平、污染防治和民生保障的财政投入,以促进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LessonsfromtheFiscalPolicyofJapan’sEconomicTransitionPeriodCHENJun(ThePeople’sBankofChinaFoshanCenterSub-branch,Foshan528000,China)Abstract:Sincethe1990s,theJapanesegovernmenthasadoptedaseriesofpositivefiscalpoliciestocopewiththeimpactoftheeconomicbubbleburstontheeconomy.Itsfiscalpolicyhasalsoundergoneseveralstagesofexpansion,contractionandexpansion.Affectedbythechangesinthecabinetofthegovernment,thefiscalpolicyswayedbetweenexpansionandthepursuitoffiscalbalance,butoverallitalsoshowedanincreaseintherigidityofsocialsecurityexpenditure,reducedinvestmentin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andfocusedonsupportingsmallandmicro

  enterprisestomaintainthevitalityofeconomicdevelopment.Andsoon,itprovidesusefulenlightenmentforChina’sfiscalpolicyundertheneweconomicnormal.Keywords:fiscalpolicy;economicgrowth;expenditurestructure

  【相关文献】

  [1]李彬.日本财政政策的调整轨迹:1989—2010[J].日本研究,2011,(4):18-23.[2]任景波,杜军.日本经济战略转型与对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182-256.[3]张光峰.新世纪日本财政失衡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8.[4]苗书辉.日本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影响的经济分析[D].沈阳:辽宁大学,2014.[5]张启迪.日本经济低迷期财政政策运用的思考[J].债券,2017,(2):81-85.[6]丁胜利.中日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比较与启示[J].金融会计,2017,(7):54-62.

篇十四: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

P>  《后4%时代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分析》

  摘要:政府财政支出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对于巨大的教育资金需求来说,我国教育支出总量仍然严重不足,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出现的问题急需解决,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发展,财政教育支出不仅仅是增加政府的教育资金投入数量,扩大财政教育支出规模,还包括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合理把握财政教育支出投向,提高教育财政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府要从总量上增加对教育的支出,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且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发展经济,根据世界情形,现在教育支出较多,教育质量好的国家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且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消除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支出中对教育支出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出现了整体良好发展的势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落后。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消费的需求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政府财政支出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对于巨大的教育资金需求来说,我国教育支出总量仍然严重不足,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出现的问题急需解决,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教育“追4(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2012年终于实现,那么,后4%时代,教育经费又该如何投入?因此本文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进行客观分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教育支出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从而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

  【关键词】教育;公共财政;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分析

  (一)我国教育支出现状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以及地理区域间的分配结构。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来看,我国的教育经费按来源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教育经费投入还可以细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乡镇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在我国,地方政府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

  教育一直是我们国家非常看重的问题,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教育进行了两个重要的改革,第一是逐步把中央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向地方政府扩散,基础教育形成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

  .

  和省级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政府财政拨付制度改为多元化筹资教育资本制度。现在国家教育经费来源除了财政转移支付以外,还有企业投资,社会捐赠等途径,筹资资本多元化既减轻了财政负担,也增强了社会的责任感,通过捐赠使社会更加团结,有利于改善我们国家的精神面貌,这是很好的社会现象,当然了,自改革以来,教育支出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仍然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1]。

  2015年1-12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5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同口径增长13.17%。其中教育财政支出超过2.6万亿为中国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投入重点包括支持学前教育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支持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全面落实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等。教育支出也逐步倾向边远贫困地区,教育支出越发公平。

  (二)对我国教育现状分析

  1、教育支出总量不断增加

  从我国近年情况来看,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在不断发展,综合实力也有了明显增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教育支出总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增加,自从上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改革纲要提出到2012年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做了不懈的努力,到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4%目标如期实现。

  2、教育支出成为财政支出首项

  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在一直增加。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在国际上通常用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衡量,迄今为止,教育支出在我国财政支出中,按比重算,它是第一大项。但是基础教育支出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较多,由于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东西差异巨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也就不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赶不上东部地区,对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首项也赶不上东部地区的教育水平,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

  二、我国教育支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性教育支出总量不足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经提出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到达4%的目标,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十八条也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2004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进行了几件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完成这几件大事都是要花钱的,这几年是我国教育经费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也是我国教育事业进步最快的时期之一,虽然教育支出总量在一直增加,但4%的目标直到2012年才实现,而且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大于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通常比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从表格可以看出我国2004年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仅为2.79%,2005年仅为2.81%,这远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依据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教育一览2012》,中国的教育投入仍偏低,体现在学生人均投入绝对值偏低,教育支出占GDP比例较低。

  (二)区域间教育支出不平衡,东西差距大

  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点的财务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用于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于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教育支出和发展。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甚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地区间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4]。

  从各地区的投入来看,东部地区是教育投入最多的,并且从东至西呈阶梯状递减分布,且阶级差距日益扩大。因为我国教育财政投入主要以地方投入为主,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也不同,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经费充足,入比较比较多,教育质量

  .

  相对来说比较高,中西部地区经济比较落后,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而财政收入本来就不足,这使得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加上各地政府对教育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这使得东西部地区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对教育的投入根据有关统计,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速度、人均教育投入水平、生均投入等各个地区的差距都是显而易见的。迄今为止,我国西部偏远地区的义务教育情况仍不够乐观,偏远山区生均拨款水平过低,一些地区生均预算内经费严重不足,“保运转”问题依然存在;偏远山区生均基础设施建设,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根本不能适应基本教学要求。总体上看,偏远山区教育投入不足,幼稚教育资源短缺,校际之间差别较大,学校教师严重不足,这些问题直接阻碍了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仍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缩小地区间教育支出差距首先要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应当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并且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为教育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财政三级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财政教育支出不仅仅是增加政府的教育资金投入数量,扩大财政教育支出规模,还包括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合理把握财政教育支出投向,提高教育财政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内容。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支出一直在不断增加,各级教育的人均教育经费都有了很大的增长,尤其是普通小学的生均教育教育经费增长的速度最快。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国家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但其中人员经费占了大部分,而且三级教育支出的结构也一直不合理。

  财政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和财政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分布状况,其在三级教育中的合理配置直接影响着各级教育的发展及其结构的合理发展。根据研究,在我国各级教育投资中,中等教育对人力资本的增长的弹性最大,初等教育次之,而高等教育投资增长的弹性为负这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年生均教育成本过高。我国现阶段的教三级育支出结构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相适应,我们国家应当努力调整这种状况,在教育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加大对初中等教育的投资力度,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投资也不能减少,既必须在扩大财政性投资教育投资规模的同时调整教育支出结构。

  三、优化我国教育支出结构的具体策略

  (一)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的用途结构

  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的主要工具,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府要从总量上增加对教育的支出,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且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发展经济,根据世界情形,现在教育支出较多,教

  .

  育质量好的国家大多数为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国家要做的就是发展经济,并且要用科学的发展,减少资源的浪费,高效利用资源,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总而增加财政收入,总而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进而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出,促进我国教育发展。

  教育支出要有合理的用途,首先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和资金导向功能,在教育方面,政府是当仁不让的财政教育支出主体,目前的教育财政体制亟待完善,对此,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级政府应普遍重视通过公共财政政策和财政手段的运用,引导社会性投资进入教育行业,从而建立起教育发展的多元投入渠道。如在教育资助制度中,银行信贷投入日益重要,低息为困难家庭的孩子办理助学贷款,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对教育的发展很有帮助,国家应当继续支持。再如,各国在发展职业教育时,由国家、企业共举,通过政府投入调动了企业投入的积极性,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这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前景作了很好的铺垫。

  为了保证教育水平,还应当提高教师待遇水平,保证教育质量。现如今,各国为了保证教育水平,对教师待遇都作了明确规定,并通过财政拨款予以保证,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在德国,德国的中小学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受不解雇的保护,无失业之忧。政府支付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为人均国民收入的两倍多,堪比其国家一些著名大中型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属于名副其实的“中高收入阶层”。而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明显赶不上中高层收入者,现在流行的去贫困地区支教的志愿者拿到的只有津贴。国家应当重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问题,并且要尊重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推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政府强有力的补偿措施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5]。

  国家要加强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稳定教育经费来源,教育经费保持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府财政投入应优先保证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还应加强对教育的法律保护力度,确保教育经费的合法用途,在实行预算安排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

  (二)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的地区结构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客观事实,地区间差异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也存在很大差距,为了缩小中小学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距,就需要政府做好平衡和协调工作,完善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6]。一方面,要完善分税制,完善一般性无条件转移支付制度,纵向使中央政府加强对西部和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付力度,对他们的政策可以有适当的倾斜,弥补因经济发展落后造成的财政经费短缺问题;横向建立省际之间和县际

  .

  之间的转移支付框架,各省协调好对下级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合理规划各县之间的财政教育经费支出,以达到各地政府教育能力的均等化。另一方面,重点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办学,教育条件的改善问题,现在西南部山区仍有很多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上学也要每天走很多的山路,有很多地方的校舍是社会公益组织修建的,但是公益组织的力量是微弱的,教育投入主要靠政府的力量,国家应当为他们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完善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制度,让贫困地区能够有好点的教育环境,通过对教育的扶持,帮助贫困地区改善落后面貌。

  缩小地区间教育支出差距还要地方政府努力加大教育力度,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稳定教育经费来源,教育经费支出坚持“资源分配均等”的原则,做到教育经费支出的“横向公平”,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均等的教育资源分配。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要更加重视教育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投入应当占财政支出的最大比例,政府财政投入应首先保证对教育的投入。现在社会普遍现象是质量好的学校获得的财政拨款多,差学校获得的财政拨款少,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富有家庭的子女、接近财政支持分配中心家庭的子女多会选择好学校。如果政府改变不了这一点,就要改善差学校的教育质量,让差学校学生的家长心甘情愿把孩子留在差学校,这也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各部门应当做出更加合理的规划,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留住有才华的老师,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争取做到教育支出的公平[7]。

  国家还应当继续完善促进地区间教育公平的法律,对教育投入进行法律调控,从法律层次上保证、规范教育投入,通过法律保证教育投入责任化,(下转第235页)

  (上接第233页)公开透明各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和支出问题。使我国教育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使各地区教育发展更加协调。

  (三)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的级次结构

  在我国,一方面文盲率还很高,另一方面,人均GDP还很低,在这个阶段,迫切需要的说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而且中等、初等教育的社会报酬率远远高于高等教育。在当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收益率低的高等教育,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并使社会不公平的情况加剧。因此,政府财政预算内拨款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不尽合理,应该把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入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尤其是初等教育,虽然我国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教

  .

  育,但是其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应当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长主要用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则要引进市场机制,实行全社会参与战略,鼓励企业与高等教育合作,如提供奖学金等制度。

  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的级次结构,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初、中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适当调整财政性三级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从我国目前国情来看,尽管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目前的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还是很高,在短期里,政府虽然不能实现教育投入的较大增加,但是合理消减高等教育支出,相应地增加对初等、中等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财政支出是必要而可行的。从长期来看,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多元化筹资的政策是可行的,当政策成熟时,国家就可以大幅度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减少对高等教育投入,增加对初等、中等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开展教育经费的多种筹资方式,将这些新增教育经费重点投入到初、中等教育领域。进一步推进教育税征收,适当扩宽税基,目前我国主要征收的是教育费附加,适当扩宽税基,有利于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的增加,而且有利于教育经费的逐年稳定增长。政府还可以将发行彩票的收入拿出来一部分用于教育投入,在整个国家教育投入不足而财政压力又很大的背景下,彩票收入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投入渠道。它可以更好地吸收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发展教育事业,是一种低风险,高收益的渠道,我们国家应当合理利用,本文认为,应当将新增加的教育投资用于发展初等、中等教育,尤其是初等义务教育,中央政府应扩大对初等、中等教育的投入,地方政府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8]。

  优化三级教育支出结构,还要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促进高等教育的多元化投融资,政府的财政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应当以初等、中等教育作为支出重点,其用于高等教育的支出相应减少。这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进行市场化改革,从多元化融资渠道中获得其发展资金。

  【参考文献】

  [1]于莉.中国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支出结构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赫娜.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失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3]刘文平.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2011.

  [4]关洁.浅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J].现代商业,2010(27).

  [5]]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

  [6]韩爽,韩继深.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J].经济师,2010(5).

  .

  [7]李理.关于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结构的分析探讨[J].大众商务,2010(6).[8]白彦锋,俞惠.我国财政性三级教育支出分配结构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3.[9]Publiceducationexpendituresandgrowth[J].WilliamF.Blankenau,NicoleB.Simpson2004.[10]AneeonomicrationaleforPublicedueation[J].MarkGradstein.JournalofMonetaryEeonomies452000.

  .

推荐访问:日本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 日本 支出 财政支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