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20篇)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20篇)

时间:2022-11-19 12:45:04 来源:网友投稿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20篇)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导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各部门信息分割,形成信息孤岛,效率低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20篇),供大家参考。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20篇)

篇一: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

  导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各部门信息分割,形成信息孤岛,效率低下,无法达到大数据信息共享的效果。通过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各部门、各系统数据的无缝链接,科学构建综合性、服务型大数据管理信息化平台,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信息共享;高校管理一、引言高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学校为了确保教育事业经济活动有序运行、资产安全完整、防止欺诈与舞弊行为、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实现高校管理目标等基础性信息化建设。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纲要的提出,大数据发展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也标志着21世纪真正走进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给整个社会生活和经济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革,对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发展方式和管理决策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所以高校作为中国科技人才辈出、知识变化翻新迅速、信息技术运用充分的场所更应当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积极进行并尽快完成高校信息化建设来实现高校长远的目标。随着高等教育地位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不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断扩大,给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因此,加强高校内部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相较国内而言,国外信息化发展时间更早,并且其相关理论研究已经相当成熟。美国莱蒙特大学KennethC.Green教授于1990年提出“信息化校园计划”的概念,并在当年开启了名为CampusComputingproject(CCP)的项目,进行一系列权威的研究来反映美国大学信息化建设进程。1993年,美国政府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正式把高校信息化发展纳入议程。1996年,美国在《教育技术规划》里提出“到2000年实现美国所有大学建立校园网,教室和图书馆都能连上因特网”的目标,同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推出校园“一卡通”,标志着美国高校信息化从理论走上实践。1996年,新加坡推行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因特网在高校普及。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校从政府部门引入名为CIO(ChiefofInfromationOffice,首席信息官)的管理体制,即由校领导担任CIO来对学校进行全面统筹与规划发展,参与高校的高层决策并进行实施。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虽然较晚,但仍取得了明显的进步。2003年,李淑娟、张成洪、闫华等结合自身实践对复旦大学信息化建设进展分层次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总结了复旦大学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体会。2005年,史敏在《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中提出,高校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信息化建设首先要重视信息化系统建设;其次要重视信息资源建设;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度保障,60%将信息化的规划单独成文,这说明从美国政府引入的CIO(首席信息官)模式在中国高校信息化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势头迅猛,网络设备先进,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信息化建设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平台基本建立,主要是信息化收费管理和信息化报账管理等。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收费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烦琐,如今Internet迅速普及,“网上缴费”、“银企直联”、“

  精品文档,点击可编辑

  银行卡号管理方面遇到的诸多维护难题,尤其适用于多地域生源学生的缴费。网上智能报账系统为定制开发产品,为方便报账职工,统一身份认证登录网上智能报账系统,与高校预算管理、额度管理、收入系统等互联互通,在职工网上根据预算额度限制填报的同时,智能提示相关项目类型与经济内容的报销要求、签字审批流程、相关财经法规与制度,采集职工报销支付信息与借还款信息。减少职工报账政策了解、预算审核、签字流程、报销附件的疑惑点,智能化区分提示或限制。最终与财务核算软件关联,自动产生财务记账凭证,在会计审核制单后,出纳与企业网银通过银行专线审核网银支付。报销流程在相关信息发布平台多终端(电脑、触摸屏、智能手机)同步展示进度流程,达到网上电子交易的智能化报销与进度关注效果。虽然,财务信息化建设在快速推进,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还没有搭建完善的数据共享平台,财务处、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后勤管理处等都有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每个系统又有独立的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用户界面。各部门独自为政,不仅使得大量信息重复录入,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接口和数据标准,难以实现数据共享,使得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篇二: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四篇

  【篇1】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高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将引发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高等学校要真正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发挥"新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的作用,就必须加快构筑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确保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这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就提到要"推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实现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向,必将极大地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为此我们采访了天津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潘秀山。

  记者:请您谈谈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潘秀山:高校信息化是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发展,迫切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首先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同时又必须具备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通过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借鉴和吸收,开发自身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完善和发展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依赖于知识、信息的积累和运用,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战略性决策和技术手段,可以确保学校知识、信息的流通,以使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发明创新能力得到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另外,

  信息化将信息论与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引入教育研究和教学过程,使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更加有效,并为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如多媒体教学),增强了学习过程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极大地发挥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由此可见,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没有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教育教学的改革将只能是局部的、有限的、表面的,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记者:天津科技大学信息化建设起步很早,据说已经走在天津市高校的前列,通过和天津移动公司的共同合作,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哪些实际性进展?

  潘秀山:天津科技大学于2022年5月整合了校园网管理服务中心,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信息化领导小组,并成立实体化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负责信息化校园的规划和实施,统筹和承担信息化校园的整体建设与管理工作。办公室成立后,对学校信息化校园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超前的、高水平的规划,并制定了合理的分步实施计划。经过"十五"、"十一五"持续不断地大力建设,目前初步建成了安全稳定的校园网基础环境、信息化校园基础支撑平台、关键校务管理系统、各级各类教学资源和各种通用公共基础服务平台,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天津科技大学和中国移动天津公司联合打造的智能高校平台主要包括综合办公系统、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就业指导以及WLAN无线网络覆盖等方面。智能高校将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管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外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通过提升教学设施、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天津科技大学与天津移动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业务开展顺利,目前已开通移动网中网业务,号码6000个;校讯通业务,号码8000个;对于学校提出的学生宿舍安装无线座机需求,已拟通过插卡式无线座机方式实现;天津移动为科技大学提供2条百兆专线,其中的1条百兆互联网专线为免费赠送,现已开通使用,另一条百兆数据专线正在调测中,预计新学期开学前可投入使用。

  高校信息化是把我校建设为全市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目标的必经之路。作为天津科技大学,此次与中国移动天津公司共同合作,通过借鉴其全球领先的信息化技术,建设智能高校平台,全面整合学校财务、人力资源、校园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全校范围内的信息共享和一体化管理,培养高端信息化人才,全面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最终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记者:天津科技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成果有哪些?

  潘秀山:我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优化网络建设

  夯实信息化校园基础环境

  天津科技大学校园网建设依据"适度超前,长远规划,分步实施,重在应用"的建设思路,1999年开始筹建,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经过多次改扩建,已建成了覆盖两个校区和部分家属区,以千兆以太网为主干、百

  兆到桌面的校园计算机IPv4网络。截至目前,两校区共拥有核心交换机4台,汇聚交换机30台,接入交换机550台。校园网主干光纤总长度超过48千米,连接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家属区楼宇60余栋,信息点总数达12022个,有效认证用户数15948个,上网IP地址数10727个。拥有9个互联网出口,实现了7×24小时不间断运行,设备使用率和网络带宽利用率高,校内骨干网峰值带宽超过1.6Gb/s,出口带宽常态利用保持在800M以上,能较好实现上网行为监控记录。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我校大幅度地进行了网络设备的升级和优化,实现主干链路的冗余备份,负载均衡,同时实现万兆接入能力和对IPV6的兼容,极大地提高了校园网的稳定性和先进性,为校园网过渡到IPV6网络及其应用打下良好铺垫;办公区与中国移动天津公司合作部署了高密度可用的无线网络,大大提高了网络接入的便捷性,为信息化校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

  建设信息化校园基础平台

  1.信息标准建设:基于我校信息标准管理系统及信息标准规范的建设思路,制定出天津科技大学数据标准与天津科技大学信息化建设的规范体系,为校级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提供标准化规范。

  2.数据共享平台:完成了全校范围内数据共享的基础环境、标准体系、共享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有效避免了后续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形成信息孤岛的局面,为教工、学生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

  3.统一身份认证平台: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建设,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单点登录。并开发建设了涵盖学校各类信息化用户的全生命周期的用户管理功能,包括用户注册、属性管理、身份转化、行为审计、用户注销等。

  4.信息门户平台:为我校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统一、易用、个性、丰富的信息资源服务窗口及展示平台。实现了新闻、公告的聚合和发布;具有校内检索、个性化栏目、信息服务、页面定制等功能。同时集成了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学工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系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邮件系统、上网认证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等业务系统,实现了统一身份认证并完成了对各业务系统中频繁使用的功能的集成。为校内广大用户提供了教学、科研、办公时使用业务系统的统一入口,提供了信息化一站式服务,成为了广大师生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必备工具,目前日均访问量已达到5000人次。

  经过以上四个信息化校园基础支撑平台的建设,我校实现了以信息门户平台为服务与展示窗口,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共享数据库平台的基础上,使用户在不同信息化应用系统间只需使用代表用户身份的唯一ID经一次身份认证就可以实现对各个应用系统的管理与信息查询,解决了信息孤岛的存在和产生,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有效减少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效率。

  通过基础支撑平台的建设,为统一全校资源,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提升管理内涵的信息化校园建设奠定了基础平台。

  建设各类管理信息系统

  为了实现学校管理业务的信息化,提高校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我校分别进行了大范围的适合学校需求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升级,主要包括:校园一卡通、数字迎新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RTX校信通协助办公系统、网站群管理平台、虚拟校园、资产管理系统、校友信息管理系统、校情综合分析系统等。同时把原先针对各部门、各单位的部门级信息化应用集成到校级信

  息化基础平台上来,实现了真正的资源共享和数据实时交换功能,为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从而不断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除了建设各种管理信息化系统以后,我校还进行了多种服务系统建设与管理,其中包括邮件系统、防垃圾邮件网关、网络版杀毒,视频点播/直播、VPN安全按接入网关、校内搜索引擎、二级网站托管服务、科大微盘、FTP资源中心、RTX校信通、大型综合服务网站易佳网、上网认证系统等。并不断对各服务平台进行升级与优化,不断提高用户体验和服务水平,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乃至生活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

  建设特色教育资源

  进入"十一五"后,我校开始更加注重并加快了资源建设的步伐,包括学校一级门户网站资源建设,覆盖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二级网站群的建设,目前共计建设各种二级网站76个;涵盖校级、市级、国家级的所有精品课程的资源建设,为学校重点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数字图书馆的不断扩建;以及各种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视频、音频、文本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起到了推动课程建设、提供共享资源、展示办学成果等重要作用。

  建设校园网络文化

  打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生网站

  为繁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倾力打造了"易佳网"、"易博网"、"常春藤"、"科大共青团"、"学工之窗"等一系列校园文化网站。

  易佳网是我校的学生资源门户网站,打造有"在线影城"、"网络优盘"、"易佳音乐"、"信息站"、"易佳访谈"、"数字报刊"、"FTP资源中心"、"辅导员微博"等品牌栏目,涵盖了校园信息、生活资讯、休闲娱乐等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自2022年9月成立以来,易佳网首页总访问量现已突破800万人次,平均日访问量4000余人次,在线影城总访问量1700万人次,成为我校人气最旺的学生资源门户网站。

  易博网是联合我校学工部、团委、宣传部、就业指导中心、国际交流处、资助管理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各学生相关业务部门共同推出的学生综合门户网站,整合了学生相关的网站、网络服务及资源;整合了新闻、公告、思政、信息、资源类内容,为校园网络文化提供了集中的展示平台。打造了品牌栏目--易博信息交流平台,成为校内的社交网站,类似开心、人人之类的SNS网站,每个班级、社团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主页,实现自我宣传,进一步繁荣了校园文化,构造了积极向上的网络学习环境。

  "常春藤"生活资讯网由校学生记者团主办,通过开设时事热点、校园百态、备战考研、留学考证、兼职就业等多样化栏目,敏锐及时地为同学们搜集更加符合其实际需要的信息,提供多方位的资讯。

  记者:据了解,天津科技大学各类信息管理系统中,"校园一卡通"、"数字迎新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学工管理信息系统"和"校园能耗监测管理平台"是覆盖面最广和得以典型应用的特色核心系统,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优势。

  潘秀山:我校自2022年6月起相继规划建设校园一卡通管理系统,学校分为河西校区和泰达校区两个校区,相距50公里,因此我校一卡通系统在地域上具有客观需求,即需实现"用户一张卡片,通行两个校区"的效果。经过一期的建设,我校一卡通系统已实现了校园卡就餐、洗浴、超

  市消费、注册选课、上机、图书出入、宿舍出入、图书借阅、乘坐校车乃至公共交通、宿舍用电、银行转账等相应功能,解决了校园卡区域应用的问题,在校师生人手一卡、通行两个校区。在天津市各高校中属于功能最全面的校园一卡通系统,率先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目标。通过校园一卡通的建立,并参照教育部标准建立起必要的基础数据,实现和相关应用系统的对接,为我校数字校园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打下了基础。

  随着信息化校园的不断推进,我校也持续进行了校园一卡通的升级完善的优化工作。为了使校园卡能为我校师生提供更大的服务半径,我校于2022年3月成为天津市首家校园卡与城市卡结合应用的高校,实现了校园城市两卡合一、校内校外一卡通用。卡片由原来的校园卡升级成"校城通"卡,"校城通"是我校自主命名的卡片名称,其建设内容是对校园卡现有系统施以升级改造,在保持原有校园一卡通功能的基础上,添加城市卡的所有功能。持卡人可以在校内外城市卡POS机进行刷卡消费,也可以在地铁、公交、出租、水电缴费等市政公用服务业等领域方便地进行电子支付。迄今为止,校城通卡在天津市发卡量已经接近60万张。随着城市卡应用的迅猛发展,今后"校城通"在城市中还有更多的应用空间,它所给我们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是非常客观的。对于学校来说,社会效益方面表现在统一了学校的品牌形象,增强了师生员工的自豪感,体现了人性化管理,强化了学校的品牌传播,扩大了卡片的使用半径,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大的应用空间。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提升信息化校园的应用服务水平,我们也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因此如何使我校现有的一卡通管理系统能提供更加人性化服务和发挥最大效能成为学校的又一攻关课题。经过和一卡通厂家多轮的探讨和深入研究,我校于2022年在原有一卡通系统的基础上融入了"手机一卡通"的全新功能。校内师生的手机除了具备校城通的功能

  外,在移动信息应用上还得到了更为广阔的服务领域。通过"手机一卡通"系统的建设,以网络信息手段为依托,结合我校现有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的应用与服务效果,实现信息更广域互动、资源更广阔共享、师生更广泛受益的"移动信息化校园"。当前,大多数学生用的都是智能手机,为把现有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和各种信息化服务平台移植到手机上,使手机成为数字移动校园的载体奠定了基础。例如:通过与教学平台的对接,实现学生通过手机查询课程知识点,完成老师布置的离线作业,进行网上互动答疑等等,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使手机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一部学习的辅助工具。

  我校数字迎新系统涵盖迎新前辅助服务、现场迎新、实时统计查询、迎新后续管理等功能模块;极大地提高了我校迎新工作的服务水平、效率和便利性;有效解决了两校区同时迎新的数据同步问题。

  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为我校的教职工信息管理提供了统一、标准化的数据平台。在人事聘期考核期间,提供了快捷的分数计算和统计功能,保证了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为人事信息的日常管理、考勤报送、年度考核等方面提供了便捷服务。人事系统中的信息,会自动同步到其他各相关业务系统,保证了数据的及时准确。

  我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包括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基地管理、学术活动、人才管理、学术团体、信息推送、考核管理、人员机构及统计管理等功能模块。为我校的科研信息管理和聘期、年度等考核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科研统计功能,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所有分数指标都以公式的形式配置,提供了灵活的修改接口,提高了使用的延展性。

  我校学工管理信息具有综合管理、奖惩管理、资助管理、思政管理几大模块,具有强大的查询统计功能,支持各种条件及其组合的查询和统计,

  并可以支持多形式的数据导出。系统建设以后使用系统开展了基本信息确认、困难生认定、奖学金荣誉称号评定等业务,大大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我校以校园能耗管理监测平台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对学校能源耗用的审计,对能耗历史数据的分析,查找能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三网合一的技术手段,建设了"能耗监测管理平台"。以"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人文节能"为架构,全面规划与实施了节约型校园建设。

  记者: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科研与教学已一并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内容,高校的科研活动和科研能力成为反映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各高校日益重视科研信息化的建设,为的是促进学校科研管理、服务教师科研工作和促进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请您谈谈,天津科技大学教学与科研信息化建设是如何协同服务,相辅相成的?

  ■协同信息门户首页

  校园协同信息门户有别于传统的软件系统,它参考企业电子协同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框架,将其定位为:以教学、科研活动中的"人"为中心,以教学、科研活动"过程"为主线,面向人际交互与协同的基础性业务的支撑服务平台,是面向学生、教师、校友个体,班级、社团等组织,自发形成的社区化的文化互动交流中心的虚拟社区平台。规范和引导了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建立起学校可管可控的校园网络服务平台,避免"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局面;依托先进的网络服务平台引导学生、教师参与到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中来,进一步繁荣了校园文化,构造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建立以在校生为主,自然向校友延伸的服务架构,长期增强学生粘性。另一方面,协同信息门户还具有部门协作服务,该服务是面向校内各

  党政部门、行政部门、学院、系科等机构,提供一套支撑其常规办公事务开展的协作支撑系统,是对各部门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力补充。使得各个部门能够对部门内的事务和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协调,提升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协同程度,大大提高了我校的教学、科研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

  校园协同信息门户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最直接的为我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文化服务的典型应用。主要有以下的社会效益:

  1、以校园整体的视角来规划校内协作应用,有效围绕校内各类群体构筑细密的虚拟交互网络。各个院系和部门不必再建设自己的协同办公系统,避免了重复投资,节省了维护成本。

  2、以网络编织人际关系,以实际协作场景为参照,规划协作应用,每个协作应用都是贴合实际学习或工作场景的。

  3、将全校师生集中在一个平台上,为校内各种协作团体提供了最完整的用户数据和最贴合组织体系的用户划分,能够让各种协作团体将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给指定的用户群。

  4、不仅提供内部协作,还提供了外部协作。让内部和外部的协作都做到信息互通、分享方便和资源整合。

  记者:在高校信息化应用日益深化的今天,信息和资源的整合日益密切,如何保障信息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确保信息安全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调研显示,目前我国高校网络系统存在许多安全问题,如:非授权访问、破坏数据完整性、干扰系统正常运行和利用网络传播病毒等,产生这些安全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网络系统安全体系;没有建立相应的安全组织、管理、技术机构;没有建立完备的网络系统安全措施。

  请问,天津科技大学在加强网络管理,保障信息化安全方面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潘秀山: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校园网的安全运行变得日益重要,只有提供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环境,才能保证信息化校园建设,乃至学校信息化的顺利开展。截至目前,我校建设了硬件网络防火墙、Web应用防火墙、IT运维监控系统、网络监控系统、网络版杀毒软件、WindowsUpdate服务系统、校园网身份认证网关系统、用户上网访问日志记录等安全运行保障机制,有效保证了信息化校园的安全稳定。

  记者:天津科技大学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前景是怎样的,请您简要地介绍一下?

  潘秀山:几年来,天津科技大学的信息化校园建设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下,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已由原来的网络基础建设和部分孤立应用系统的构建,逐渐向集成的全局信息系统建设方向转变,一个完整统一、技术先进、高效稳定、安全可靠、内容丰富的信息化校园体系已显规模。目前,天津科技大学的信息化校园建设重心正逐步转移至努力向全校师生员工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服务,并不断提升信息化校园的服务水平,以期更好的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从而促进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与综合竞争力,实现天津科技大学现代化建设。

  【篇2】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税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分析

  吴亚杰

  【摘要】[摘要]从1982年开始,我国的税务信息化建设就进入到了萌芽阶段,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征管的强度不断增大,税收秩序越来越规范化。并且随着1994年开始实施“金税工程”以来,从以增值税监管为主要目的到建设防伪税控开票与认证等系统,再到七子系统和35模块的建立,金税工程成为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开端。

  【期刊名称】中国管理信息化

  【年(卷),期】2022(019)021【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税务信息化;税务建设;税务发展

  1我国税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从建设成果方面讲。随着税收管理信息化等基础建设的不断开展与实施,其工作取得不错的成果。2022年之前,我国的税系统已全部联通与链接正常,包括省级地税局等。信息化建设的硬件配备上来说,已初具规模。税务信息系统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行业信息管理系统之一。

  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也刺激着税收管理信息化队伍的建设发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今,全国税务系统已拥有3万余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并且质量相当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等方面得到不断提高,不断与时俱进,逐渐成为承担税收管理信息化事业发展中的主力军。

  【篇3】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浅谈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摘?要: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笔者针对本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从加强数字资源、基础设施、档案网站和人才队伍建设几个方面提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档案信息化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未来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档案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握好数字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使档案信息成为可有效利用和共享的信息资源,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提供优质、便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1档案信息化的涵义

  档案信息化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以档案信息资源化为主导,以计算机技术为条件,以信息网络为平台,以档案信息法规、标准为保障,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共享[1]。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效率和效益,以充分挖掘档案信息,向社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服务,实现资源共享[2]。

  2沈阳医学院及辽宁省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

  目前,我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只是初步实现了利用管理软件进行档案目录的著录、编目、排序和检索,还没有实现档案信息数字化。数据库建设方面,只有单机版目录数据库,缺乏专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信息网站建设相对滞后,用户对档案的利用率比较低。

  笔者同时也对辽宁省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相关调查,各高校虽然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但绝大部分高校仍处于建设初

  期。笔者通过访问各高校档案网站发现,统计中的40所本科高校,只有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9所高校具有数字档案查询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输入用户名及密码,进行在线科技档案、教学成果、毕业论文等方面的查询。大部分高校的档案网站只为用户提供馆藏介绍、规章制度、服务指南、编研成果等方面的信息,不能够满足用户对档案的即时需求。

  【篇4】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

篇三: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途径、对策

  孙美荣

  【期刊名称】《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0)002

  【摘要】高校信息化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在硬件设施、软件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是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

  【总页数】3页(P105-107)

  【作者】孙美荣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山西,忻州,0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

  【相关文献】

  1.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广东省41所高校财务信息化的现状调查[J],张秋香2.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绩效评价为视角[J],郑丽丽;黄炳强3.高校教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马悦4.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尹月5.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刘肇萍;胡洪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分析及发展建议

  冷集镇中心学校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建议【摘要】我省今秋正在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其重大理念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从理念到实践都尽其所能地给出了具体的描述。这一理念要深入到所有一线教师心中,还要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上。时值我省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和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本人特对我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作一详尽的分析,并对我校信息化的发展建设献计纳策.一、我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校冷集镇中心学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位于汉水河畔的伍子胥故里的冷集阳镇,南距谷城县城14公里,北距老河口市区10公里。全校共有教职员工100余人,在校学生500余人。我校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办学环境.教育硕果累累,历年来,荣获“谷城县教学先进平单位、谷城县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国家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普及,我校在校学生数越来越多,由于学校资金困难,校舍紧张,没有更多的资金添置教学设施设备,这对我校目前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面临巨大的困难。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电脑的普及,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是否有前瞻性、是否有持续发展的后劲的重要标

  志。正在进行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和新课程改革,信息化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网络学习、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学习、学校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应用都需要一个高速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内容丰富方便查询的资源环境,经济实用的硬件环境.纵观我校多年来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及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1、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情况

  硬件方面,网络主干起点低,主干网络为10兆,中心交换机是16口网吧专用交换机,二三层交换机均为网管的低稳定性的普通7口交换机,部分交换机已是超期运行,需要分批更换.网络教室服务器一台(2005年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专用,服务器的使用年限是3—5年),学生机是48台(薄弱学校改造),从数量上说已完全不能满足我校目前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率,关键部分的一台服务器急需更换,增加数量,购买高稳定性的服务器.终端还要满足各个管理部门的使用.多媒体教室只有一个,也因使用频繁,设备落后基本处于淘汰的状态,和国家初中多媒体教室要求的标准差距太大。软件方面,仅有书海电子图书资源。总之,在基础建设方面,起点低,数量不足,使用年限久,后期投入不足逐步变为落后学校。2、信息化应用情况

  目前我校信息化的应用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对外宣传.我校开通了自己的校园网站,近年来,通过网站宣传,极大的提高了我校在社会的知名度,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沟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关心冷集镇中心学校、想了解冷集镇中心学校

  的人能及时了解冷集镇中心学校动态,通过留言板、论坛等栏目让冷集镇中心学校领导和老师掌握社会和家长对冷集镇中心学校的意见、建议,为冷集镇中心学校的不断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信息交流。对于处于西部边陲,大山深处的我校,INTERNET给我们插上了了解世界,多方面学习的翅膀.网上更新神速的海量资源,让我们能即时掌握世界最新动态,学习最新观念、方法,为我们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尤其是校园QQ群、微信群,电子邮件的使用,让老师之间、老师与社会的交流变得更为快捷,不但减轻了我们的工作,而且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3)办公自动化管理

  利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准确的反映学校各项工作的当前状态,能利用过去的数据统计分析,能从全局出发辅助学校各职能部门以及校长管理学校,它大大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实现网上办公,网上宣传,财物,后勤管理等功能。我校近几年先后安装了用电管理、学生成绩和学籍管理系统、电子售饭系统,这些系统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我校的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4)多媒体教学系统

  到目前为止,我校拥有一个多媒体会教室、录播教室、一个网络教室、8个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专用于召开各种重要会议和学校举行大型的公开课、示范课活动,对我校的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让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网络教室不但用于初中信息技术结业考试,而且利用网络技术把网络资源引入课堂,

  使教学形象、直观,这样不但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增强学习的效果.(5)教学信息资源库

  我校开通襄阳教育资源云平台(优教通),全体师生可以在网上学习、下载免费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服务。二、我校信息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校地处山区,人们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用学生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用升学率来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的这种观念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扭转.导致学校领导和老师“重主轻副"的现象十分突出,特别是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少,机器少,学生多,开课少(一周一节),上机少(一期基本上不上操作),上课全是空洞无味的理论,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学校也从不搞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动。

  (2)很多家长和学生由于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刻。家长认为学生使用电脑上网就如“吸毒",视电脑这个新生工具如“毒瘤”,是电脑让他的孩子变坏,成绩下降,思想涣散……,而部分学生对电脑的认识也是这样,认为玩电脑就是玩游戏、聊天、下载歌曲…….这一切不正常的思维和认识,让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在学校中的地位骤然下降,很多老师也对孩子上网痛心疾首,找不到医治的良药。我认为山区的孩子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是好事,但作为家长和我们老师都应该正确引导,他们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孩子们利用这门技术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3)只重视常规工作而缺少开发创新.从我校以上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我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教育教学到教育管理基本上都离不开网络和计算机。但我校由于受网络设备和资源的限制,许多老师对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还是一片空白,很少有人去深入探究它的新的用法。学生基本只是听到、看到了部分校园网信息传递的功能,而教学管理和信息交流等重要功能却未能运用到教学上,而管理校园网一向被认为是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和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事,其他老师不是教或学计算机专业的,不需要懂得那么多.因此,很多老师平时都只是浏览网页、下载资料、玩玩QQ、看看新闻,课件制作和使用的机会很少.(4)信息化建设与实际教学脱节,后续建设欠缺

  信息化建设应用没有和学校实际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忽视了校园网的教学服务功能和学习功能。仅局限于学校的展示、教师的一般应用和管理,没有把网络和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全面运用于教学第一线。就目前我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的实际,根本无法展开全面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和实践。我校信息技术设施设备前期投入相差甚远,实际应用不够,后期维护更新投入一片空白。(5)缺乏全员管理和使用意识,培训不到位

  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涉及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我们学校近些年来除各个办公室拥有4台计算机外,每个教室一个,有的老师也不具有.学校从未有过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的意识。三、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发展建议

  (1)科学规划,注重实效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和网络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但信息化的

  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科学规划,精打细算,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网络在实际运用中的功效。要以应用为本,建设一点利用一点,从点扩展,进而全面升华,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2)以课堂应用为先,学生方便使用为先

  我校前期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十分缓慢,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要加快信息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资源,让所有教师参与多媒体的教学,让所有学生享受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快乐。(3)利用各种渠道,加强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信息资源库是校园网发挥其教学功能的基础.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会借助学校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整理出更多的教学资源,把这些资源送到老师、学生手中,让他们利用资源,更好地为教学、学习服务。在此,也衷心希望上级主管部门能为我们贫困山区的学校创造和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1)电子图书馆

  为山区学校建设免费的电子图书馆,一方面可以降低学校拥有图书的成本,另一方面将大大方便学生和老师对资料的查询,检索,提高效率,而且教师和学生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随时远程访问电子图书馆的电子图书,即使图书馆没有开放的情况下也能够查到需要的图

  书。(2)VOD视频点播系统

  为山区学校建立VOD视频点播系统,建立学校的视频资源库,教师或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系统随意点播自己需要的视频节目,既可以满足教学中对教学影音资料的需求,也可以丰富教师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些资料对于教师平时教学水平的提高,高考指导和业余自修都带来极大的方便。(3)开通免费教学网站

  为山区学校开通一些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并且网站的资源不断更新,这样老师和学生可以从这些网站随时下载免费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方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4)以学校为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宏观控制下,多开展一些有利于教育教学的远程培训活动,首先让所有教师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起点,再则就是让他们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真正登上讲台,给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总之,信息技术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的发展对于我们山区学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相信,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有信心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信息资源,更好地为山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添砖加瓦.

篇五: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伍爱霞

  【期刊名称】《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9)006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工作传统工作模式和信息化工作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了现有条件下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和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总页数】3页(P51-53)

  【作者】伍爱霞

  【作者单位】咸宁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57

  【相关文献】

  1.高校学生网络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r——基于某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J],丁荣清2.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J],何鹏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对策研究[J],王大春4.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解决方法[J],马世磊5.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刘肇萍;胡洪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立是一项比拟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相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开展之路,文章从本钱效益分析、资金投入、校园资源的利用率及信息网络平安等角度来分析高校教育信息化建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开展迅猛的时代,改革与开展是教育信息化目

  前的当务之急,在学校的教学工作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

  用。有利必有弊,虽然教育信息化开展的情况较好,很多学

  校的领导,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教育信息化

  本钱管理和本钱效益分析,教育信息化投入缺乏,根底校园

  网络不是很完善、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相应的教育信

  息资源,因此就导致了相关的信息技术人才和教师的匮乏,

  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师资队伍培训和素质训练,就无法解决

  当时的问题,所以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开展就比拟缓慢,会

  出现一些隐患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立的开

  展进程。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本钱效益分析。众所周知,学校并非是营利机构,世界上大局部国家的公立学校都没有教育本钱核算制度。从会计制度来看,一般营利机构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而学校实行的为收付实现制。我国高等学校和中小学通过固定资产投入和采购形成的包括各种建筑物、价值较高的大型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存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折旧基金提取制度。因此高校的领导及广阔教职员工的教育信息化本钱观念比拟冷淡,无法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本钱管理及本钱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教育信息化本钱管理和本钱效益分析,导致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入并没有产出与投入相应的效益。

  2.教育信息化投入缺乏。教育信息化的建立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来源相对较少。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缺乏主要是因为教育信息化建立资金来源少。从高等教育信息化完成程度来看,很多高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严重缺乏。尽管近年来大局部高等学校都在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但资金依旧不能有效满足教育信息化建立的需要。由于资金的缺乏,在教育信息化建立方面,各高校普遍轻软件重硬件、轻应用重建立的现象,致使校园网软件、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效劳资金投入缺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乏,导致缺乏足够的教育信息资源,技术支持人员和效劳人员的数量也严重缺乏,教师无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3.校园资源利用效率低。教育信息化所反映的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环境问题,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应用问题,很多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设备要通过大量广泛的应用才能表达价值。种种原因会产生教育信息化的落后,比方说教育设备的管理不完善、没有相当技术水平的教师、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等,这都严重的阻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开展缓慢。校园网络利用率很低,除了讲授信息技术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课,很多其他学科的教师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是少之又少。一些学校的机房不对学生开放,学生无法查阅电子信息。所以,根据这种教育资源闲置的情况,政府和学校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手段,提高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4.校园网络平安管理存在隐患。有关调查说明,90%的被调查学生对如何攻破防火墙,解开他人电脑密码等感兴趣,他们对破解密码或输入计算机病毒有强烈的好奇心,非常希望得到无法轻易得到的数据,渴望发现网络系统内部或外在的漏洞和错误,这种心理诱使他们想方设法在网络系统上到处搜寻读取不应读取的文件和系统。操作系统、防火墙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等软件本身的漏洞;加密和解密、入侵监测等技术产品的不完善;病毒的层出不穷;黑客程序在网络上的肆意传播等也是校园网路平安存在的问题所在。有的学校用户平安意识淡薄、管理法规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方法简单、管理人员素质低等等。这不仅影响了校园网络系统的利用效率,而且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管理工作,因此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平安管理。

  二、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立效益的对策

  针对黑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立的现状,应从国家政策,学校开展等宏观及微观多个方面进展资源的重置与挖掘。

  1.进展教育信息化本钱效益分析。随着专家学者对教育投资理论研究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开展,各种研究方法也逐渐被我们所熟悉,其中比拟常用的分析方法为本钱收益分析法。本钱收益分析法最初应用在对工程工程的分析上,其根本理论依据是对所选择的方案的净效益值进展比对分析,从而判断方案的经济效果。

  由于学校对不同的方案进展选择时各个方案的投资本钱不同以及产生的教育信息化效果也不尽一样,所以在对教育信息化目标选择时能够到达预期效果的相对较优方案的选择方法就是教育信息化本钱效益分析法。教育信息化本钱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效益分析法可以对多种情况下的不同方案做出比拟准确的比拟。教育信息化本钱收益分析法的理论根底是依据信息化的本钱与收益都必须以货币价值的形式呈现,既所有信息化的特选方案的建立都依据其对社会收益可能产生的货币价值之上。但是,教育信息化本钱收益法主要还适用于对教育信息化决策的外部效益分析上,因为在对教育信息化进展决策时,信息化收益并不能以货币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例如,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在其毕业工作时可能增加其工资待遇,工资待遇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这时就可以进展本钱效益分析。

  2.增加教育信息化投资。教育信息化建立由于工作量大、周期长的特点,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建立的顺利完成。在资金充足的情况,我们要对资金的管理方面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分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只有资金在各个阶段都充足的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建立才会到达预期的效果。融资渠道的完善和资金来源的保证各个地方政府和高校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地方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门加大投资,国家财政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应该把对教育的投资放在重中之重,只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建立的资金才会有一定的保障。第二,各个高校应该完善学校的融资体制,特别设立信息化建立专项资金部门,保证专项资金的充足,利用学校特殊的人才资源对专项资金进展管理,加快高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校教育信息化建立的速度和提高信息化建立的质量,特别需

  要的是学习西方的建立经历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保

  证信息化建立资金的充足、合理分配。第三,拓展融资渠道,

  拓展融资渠道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支

  持,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才能征集更多

  的资金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立资金的充足,这就需要地方政

  府和各个学校加强与社会以及各个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效的

  合作机制。

  在对教育信息化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中

  央拨款、地方政府拨款、企业捐款以及个人捐款的一定要坚

  持做到专款专用的原那么。坚持教育信息化硬件建立是根

  底,教育信息化软件建立是核心,教师培训是支柱,教育信

  息化教学应用是根本,教育信息化管理效劳是保证的原那

  么,在保障教育信息技术有效开展、不断提高的根底上,以

  更加理性、讲究实效、探求创新、注重均衡为指导思想,协

  调教育信息化根底建立、培训机制、资源系统、管理制度的

  建立,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安康开展。

  3.提高校园资源利用效率。我们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完善教育信息化根底校园网络建立,提高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利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第一,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合理充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利用应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利用程序,各个年级组、各个班级制定出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案,保证每个学生都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能利用到现代信息化设备。第二,增加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开放时间,虽然每个人都能利用到现代化设备,但是由于学生众多,每个人利用的时间有限,所以需要学校在课余时间开放信息设备的机房,学生自愿去学习增加每个人的利用时间。第三,教师在对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利用过程中应该增强利用的积极性,不但教师本身要利用好设备更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同时,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利用体系,保证现代化信息设备的科学利用。第四,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教育部门制定合理的奖罚体制,奖励利用好的学校,惩罚利用差的学校,让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低的学校限期整改,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的鼓励和导向功能,提高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

  4.加强校园网络的平安管理。对于校园网络平安的管理方面,一定要坚持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校园网络平安的管理既是管理问题又是技术问题,所以,校园网络的平安运行需要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在管理过程中学校要严格分配管理责任,谁管理谁负责的原那么要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身上,同时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技术人员要相互合作共同维护校园网络的平安。

  除此之外,把校园网络建立成为可以有效的管理与控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制、具有隐藏网络内部体系以及抵御各种病毒的攻击的独立的、从无边界的网络环境中独立出来的网络体系是校园网络建立的根本要求。【本文档内容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们将会做得更好】

  页脚下载后可删除,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篇七: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校园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2010年高校信息化调研报告

  赵国栋;王婷婷;阎妍;李志刚

  【期刊名称】《远程教育杂志》【年(卷),期】2011(029)006【摘要】为研究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成效,提出了一个高校信息化的结构分析模型,将之划分为管理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和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以此为基础,研究者利用在线观察、网络问卷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数百所高校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管理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建设和应用中效果最为明显的部分,而教学信息化和科研信息化则对师生影响最大的方面.同时网络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新一代大学生校园生活最显著的标志.最后对高校信息化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建议.【总页数】8页(P31-38)【作者】赵国栋;王婷婷;阎妍;李志刚【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34【相关文献】1.海南省高校健美操发展状况分析及对策——以海口经济学院校园健美操发展状况为例[J],邱敏

  2.高校信息化应用中“信息孤岛”现象的分析及对策[J],彭松;商阳3.2016年高校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加速中国高校信息化应用融合新华三以新IT驱动校园管理与教育新变革[J],4.高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分析与构建[J],苏亚涛5.高校信息化应用科研课题管理实践分析研究[J],谢雨婷;邓飞;余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八: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一高校信息化内涵近十年来大量的学者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做了深入研究大多数的学者认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进行资源整合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建议

  作者:杨桦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12期

  摘要: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能给师生学习工作带来便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还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知识创新提供平台和空间,联系高校信息化的现状,提出扩充硬件设施,重视人才培养,做好协同工作等策略。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建设;协同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信息化建设逐渐得到重视,信息化成果举目可见,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少,如何使该项工作做得更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信息化内涵

  近十年来大量的学者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做了深入研究,大多数的学者认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进行资源整合,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1、共享资源

  为了保障高校的正常运转,大量信息需要在各职能部门之间流转。传统的信息处理手段费钱费力,并且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延迟和错误。将信息电子化以后,借以管理软件,各部门可以方便快捷的共享这些资源,管理人员的工作简化,工作效率提高。通过网络及教务信息管理等平台,师生可以及时获得教学活动的信息,也可以在网上分享教学资源。

  2、规范管理

  随着校园信息化的推进,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专门针对于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应运而生。这些系统在处理事务的时候都有固定的规范和流程,它们的应用打破了以老带新的、以经验为主导的传统管理模式,处理工作时执行统一标准,确保管理流程规范,实现了公正、公开、公平,为实现高校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三、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校园网已搭建,宽带需要升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据2016年全国共243所高等院校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开通网络,其中85%的高校提供无线网络服务。从校园网主干带宽利用率来看,校园网的整体使用率较高,出口带宽尤其需要扩容。

  2、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但是系统之间的协同度不够

  在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方面,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财务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OA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招生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后勤服务管理系统、校友管理系统的应用率也不低。能源管理系统、空间管理系统等在部分高校也得以应用。

  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各部门有自己独立的信息系统,且协同度不高,缺乏统一标准,流程不规范,部门之间的业务链断裂,存在数据重复、不一致的现象。

  3、课程教学平台建设情况较好,科研项目交流平台建设相对落后

  大多数高校都已建成课程教学平台,该平台打破空间限制,给广大师生提供了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备课授课,收发作业,与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学生亦可以在网上学习,获取课程资源,与老师进行互动。相对来说,科研信息化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较为落后,只有1/5左右的高校建立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和科研项目交流平台。

  4、信息化建设得到重视,但信息化人才队伍仍侍建设

  信息化建设已得到高校领导的重视,超过80%的高校都由副校长来具体负责本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制订。信息化部门扩编明显,基本在16人以上。但由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越来越多,信息化人才队伍仍需加强建设。

  四、高校信息化建设建议

  1、升级宽带,及早部署IPV6

  随着高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数据访问量将持续增长,为了保障网络访问的速度和稳定性,应该尽快扩容出口带宽,经费充足的高校还可以把传统的ADSL宽带改为光纤宽带。另外,随着网络用户的不断增长,IPV4地址资源会逐步走向竭尽,办学规模较大,有能力的高校应该及早部署IPV6。

  2、做好协同工作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校的每一个部门,要想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必须从全局出发进行顶层设计,理清管理层次,规范数据标准和业务流程。高校管理信息化与学校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体业务紧密相关,在系统建设初期需要信息化部门进行组织协调,与相关业务部门配合,确认业务需求及流程,做好业务准备、系统测试、系统上线应用等工作。已使用多个管理系统的学校应组织人员梳理已有系统,为各个系统之间牵线搭桥,消减“信息孤岛”现象。

  3、加快建设科研项目交流平台

  使用网络化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改变以往人工管理的方式,提高科研管理的办公效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科研人员与科研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促进高校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

  4、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不乏信息化人才,但由于高校的机制体制的限制,这些掌握相关信息化管理知识的人才多是专职教师,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在高校并不受青睐。要想建设好信息化人才队伍,必须要提供灵活的、适应市场的机制,为信息化管理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对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训,促进信息化管理人员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管理方式,建立以老带新等传帮带的机制,让新人尽快掌握信息化管理技术,适应信息化管理的工作方式。

  五、结语

  高校信息化建设对高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有极大地帮助。高校信息化建设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和长期性,我们要敢于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以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校管理改革与创新,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知识创新提供平台和空间。

  参考文献

  [1]赵东.高校信息化管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7(5)

  [2]蔡德红.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策略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6)

  [3]李艳婷.高校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河学院学报.2017(3)

  [4]边志锋.陕西省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2O16(10)

  [5]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243所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EB/OL].http://www.dlh.com.cn/page/news_detal_1578.html,2016/10/10

  (作者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南宁530007)

篇九: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在1998年的时候英国政府部门宣布本年为网络信息化年在1998年与1999年的时候各自使用1亿200万英镑以及1亿500万英镑当作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从而将英国全国学习网ngfl提供给所有的教师这为整个国家的教学带来了网络教学资源进而实现了英国信息资源的贡献从总体上而言注重通过信息技术方式来共享与管理网络教学资源是英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

  论国内外高校信息化发展的研究现状

  季红芳【摘要】摘要:高等教育建设的信息化有利于跟社会发展需要相符合人才的培养,也属于高等院校在改革当中获取发展与进步、摆脱传统教学思想束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更是高校提高地位、形象、综合办学水平的关键性要素,高等教育建设的信息化也是逐步地成为一流高校的发展途径。【期刊名称】电子测试【年(卷),期】2015(000)022【总页数】2【关键词】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在日益进步的信息技术影响下,各个行业日益普遍地应用信息化,目前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信息化。在日益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影响下,高校信息化变成我国高校教学发展的推动力,它促使高等教学的变革。在社会信息化以及国家信息化中,高校信息化属于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也属于改革和发展的技术基础。教学的信息化是“十二五”信息化建设和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其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应当有效地借助发达的技术与优质的资源,使管理与运行模式创新,对固有的资源加以整合,建构实用性、有效性、先进性的数字化教学设备。鉴于此,教育信息化属于高等院校建设信息化的重点,并且也可以推动高等院校其它方面的进步。

  1国外高校信息化建设与研究

  跟我国的教学信息化进行比较,外国的要早一些,且具备稳定的、大规模的技术队伍实现技术支撑和服务。像是瑞典、英国、美国等有注重教学信息化建设

  资金的投入,这一系列国家的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美国持续处在世界的前列。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在信息素质教学上,日本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为此,以下对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等国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了阐述。1.1英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英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关键是受到英国政府部门资金以及政策上的引导。在1998年的时候,英国政府部门宣布本年为网络信息化年,在1998年与1999年的时候,各自使用1亿200万英镑以及1亿500万英镑当作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从而将英国全国学习网(NGFL)提供给所有的教师,这为整个国家的教学带来了网络教学资源,进而实现了英国信息资源的贡献,从总体上而言,注重通过信息技术方式来共享与管理网络教学资源是英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显著特征。1.2美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1992年的时候,克林顿指明了应当建设国家的信息高速公路,进一步注重高校的信息化建设,美国的高校有着良好的取得信息资源和处理信息的方式,能够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来取得,像是大量的文献资料,便于取得;对前沿信息技术进行跟踪,进而创新高校的信息化;丰富的科研装置与软件,有效地借助信息化方式;比较容易取得科研要求的数据,实现较高的共享性。大概一半的美国高校设有信息主管(CIO),进而管理与控制高校的信息资源,创建以物、财、人作为中心环节的管理模式,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以及共享,高校由决策层的管理至教师和学生都是以信息作为主线;美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重视应用IT资源以及业务,实现了公共计算机机房、公共软件资源库、公共性能高的计算平台的建设,并且不但对制作网络课程以及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一系列形

  式的素材进行了收集,而且还可以进行实时性的信息技术服务;在美国高校,重视有效地统一高校的管理、科研、教育跟信息技术,高校的全部学科的教学资源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取得,像是视频课程、讲义、电子教学课件等等,教师和学生都能够非常方便地借助网络平台对资源进行下载以及共享,进而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服务思想。1.3日本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1998年的时候,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规划在日本的技术战略计划当中制定,在2001年的时候,“e-Japan战略”又被制定出来,其目的是为了建设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进而使信息化的能力增强。在2006年的时候,学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又被加入。日本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趋势是:开发以及应用远程教学体系、电子化的教学知识、共享教育资源、建设CAI体系,为建设文化和高校教育提供一个好的信息化氛围。总之,不管是英国、美国,还是日本,都非常注重信息化建设,注重共享学校的信息资源,进而通过信息技术方式使教育的能力增强。

  2国内高校的信息化建设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国内高校实施规模较大的信息化建设,这稍晚于西方社会。在普遍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之下,信息技术极大地影响着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已经被普遍地应用在高校教育、管理,科研等。近些年以来,在教育领域迅速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下,当今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有“一卡通”、“虚拟校园”,“数字化学校”等等。在分析国内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上,比较早的一篇论文是《信息化与高校教育改革》,这是龚学武于1998年的时候发表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上的,根据高

  校教学怎样应对和符合信息化发表了观点,之后分析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增多。在2002年的时候,在《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探讨》这一篇文章当中,金菊爱和叶时平阐明了我国教学的信息化有利于民办教育的发展,而民办高校要想增强管理能力与办学能力就应当进行信息化建设,且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根本所在进行了有效地研究。在2004年的时候,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资源规划》这篇文章当中,刘世利论述了高校信息化建设当中面临一系列信息系统的整体规划不健全、难以自成体系和实现共享,且阐明了建设的策略。在2005年的时候,在《基于一体化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研究》这篇文章当中,根据高校信息学化建设面临的应用系统集成不健全和缺少信息共享等情况,蒋革和宗晓晓指明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框架体系与思路。在2011年的时候,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这篇文章当中,周舒提出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信息化建设,其是高校的一个关键性部分,有着提高高校综合实力的功能,然而会受到人才培训制度和管理手段的影响。在2009的时候,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控制研究》这篇文章当中,郭宏阐明了高校财务管理实践活动当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形成的原因、体现方式、影响,且介绍了处理财务实践活动当中不对称信息的有效策略。在2011年的时候,在《浅谈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发布与查询平台建设》这篇文章当中,薛勇阐述了以高校财务管理信息查询平台和发布平台,进而对财务实践活动当中不对称信息的情况进行处理,进而使财务管理的公开性与透明性提升。事实上,国内的高校信息化建设业已实现了相应的成效,有关文献报道理论2012年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此分析当中,划分校园信息化建设为五个时期:建设和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信息系统、整合与连接系统、

  推广和应用系统,以及总体规划资源。该调研结果证实(见表2-1),高校信息化当中的74.5%处在第二时期或者是第三时期,而只是存在8.2%到达了第五时期。这种现状证实,国内大部分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大都走过了建设基础设施时期,而进入了软件系统时期,正在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当今,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中心事项是规划、建设、应用,推广一系列的管理信息系统。从整体上而言,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业已实现了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步入了综合应用资源的新阶段。校园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正逐步地创建,这是为了使校园教育与管理的信息化实现。

篇十: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高校信息化人才现状分析与启示

  作者:陈蓉蓉厉晓华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6期

  陈蓉蓉厉晓华(浙江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浙江杭州310027)摘要:为保障高校信息化队伍稳定及充满活力,使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并把关键点落在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上。本文分析阐述了国内知名高校信息化队伍的现状,从中得到若干启示,并从信息化队伍领军人物、人员规模、年龄结构、职称比例、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关键词: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信息化人才中图分类号:C9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000-00高校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建设,信息化已逐渐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核心工作。“十二五”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高校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前沿,其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系统分析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现状,理顺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1高校信息化人才现状分析1.1人员规模总体偏少,领军人物普遍缺乏。国外一流大学信息化队伍规模不一,然而在人均服务对象数上国内与国外相差甚远。国外一流大学配备的专业信息化人员较为充足,ITS部门专业的信息化人员在100-300人之间,人均服务师生数在100人左右;国内高校仅清华大学一所拥有信息化专业人员116人,人均服务师生数为300人左右,接近国外一流大学,其他高校人均服务数普遍在600以上,甚至超过1000,是国外一流大学的十倍至数十倍。这样的差距必然导致国内高校信息化服务水平远远达不到国外。

  清华、北大、中山、复旦等国内一流高校信息化相关领导一般为信息学、计算机系教授或博导,堪称行内的资深专家和领军人物。然而,大部分高校信息化部门缺少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领军人物稀少,信息化负责人的组织地位及综合领导能力不高,缺少组织协调

  和资源配置的权限,造成信息化部门化明显,建设无延续性和统筹性,直接影响信息化发展前景。

  1.2团队组织架构不合理,岗位聘任制度不适宜。目前,美国、澳大利亚、香港、新加坡等地的高校普遍只设立唯一的全校性IT服务部门,采用CIO机制,首席信息官全面负责信息化规划、政策发展、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推进等。国内高校从2001年开始提出建立高校CIO制度,但没有多少高校尝试成功,CIO大部分职权由信息中心主任行使着。信息化顶层设计有待探索。国外高校IT部门普遍采用岗位分类管理。把员工分成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服务人员两大类,采用不同的任职要求、薪金待遇和升迁制度。专业岗位空缺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一般纳入学校正式编制,其岗位考评比较严格,同时提供较好的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管理服务人员主要为行政人员、前台客服等,纳入学校行政职员编制。而国内高校基本都是“一刀切”,信息化部门一律走实验专业技术路线。1.3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例不高高学历、高级职称人员欠缺,正高人员严重缺乏。队伍流失严重,高学历人才在信息化部门得不到发展,随着高校住房等福利体制改革,在高校已不再有优势,待遇比社会同行业偏低,几乎可以说留不住人。浙江大学信息中心高级职称人员仅占34%,博士仅1人,无正高,而北大清华等国内其他知名高校的正高和博士比例也很低。

  1.4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信息化是新兴部门,高校信息化部门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成立,缺乏专业人才,往往由计算中心、电教中心等传统老部门合并而成,年轻人欠缺,又受传统老思想制约,趋于安逸,信息化团队缺乏活力。浙江大学信息中心虽在近五年每年招聘新人,然而目前80年后仅6人,只占18%,75年(38岁)以上22人,其中60、50年以上11人,年龄聚集在40-50间,今后五年高职队伍年龄结构将更趋于老化,学术带头人、优秀骨干和干部队伍可能面临年龄断层。2信息化队伍建设的若干启示2.1高校信息化领军人物至关重要,决定该校信息化整体水平。领军人物具有明智战略眼光,素质的高低决定信息化工作的成败。他们高瞻远瞩,不断地跟踪信息化发展的最前沿技术和动态,及时将最新技术引进学校信息化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中,使学校信息化建设方案最优化、效益最大化、资源配置最合理化。通过开展科研和实践工作研究,对教育信息化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提供依据,是教育信息化的引领者和排头兵。高

  校信息化部门主任如单纯由学校内部调动任命,其地位和组织领导能力,战略眼光有一定局限,该校信息化建设往往停滞不前,影响整体水平。因此,信息化部门须具备至少1名在国内、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信息化领军人物。

  2.2要形成以80年后年轻人为主体的人才结构组成体系。

  信息化人才多具有计算机、信电等专业背景,现今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异常迅速,这些特性要求容易接受新事物、敢于面临新挑战、不断开拓创新的年轻人参与。同时,年轻一代思维活跃、精力充沛,能较快适应经常加班无休的信息化工作。因此,信息化的主力军应该由80后的年轻人构成,规模应占40%以上。

  2.3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数量多少决定部门在学校的地位。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主流工作,主流部门往往得到学校的重视,信息化部门是服务支撑部门,在高校中一般属于直属单位,再加上人员学历职称相对较低,只是埋头苦干,具体实施建设各项工作,因此在学校的地位偏低,各方面处于劣势。因此要逐步融入主流,合理培养信息化人才,增加高职称人才数量和比例,硕博士以上学历应占70%以上,高级职称应达50%以上,得到学校的重视,为信息化蓬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3建议

  3.1领军人物引进应纳入学校整体人才规划

  高校信息化领军人物的引进,要纳入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由学校总体考虑,统筹安排。只有位列学校层面,跻身学校战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制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发展计划,才能做好高层次人才的物色、推荐、引进和培养工作。如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浙大“求是特聘”、“1311”人才工程等。领军人物的引进,有利于提高信息化部门的组织地位,方便全面铺开信息化建设。

篇十一: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P>  85的高校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其屮30的学校实现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主要校务的信息化另外还有89的学校建立了集成统一的校级管理信息帄台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极人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帄与办学效信息化保障机制建设逐步得到重视396的学校有单列信息化规划355的学校将信息化规划策略分散在总体规划策略屮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高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已经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然而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和寻找一条可行的、适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信息数据源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化保障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

  目前,高等学校已经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3%,学校无限网络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了16.7%,学生人均信息点数达到了0.59;我国自主研发的Cernet软件系统,连接了分布在200多个城市的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互联单位达到了2000多个,用户超过了2000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2.数字资源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我国建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成员图书馆超过500家,联合目录数据库数据量180万条,馆藏总量近700万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中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面向全国高校开放文献传递服务,注册用户近4000个,成员馆遍及全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收集了30所高等院校的10余万件优质教学标本和特色藏品等基础资源,涵盖了地球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和科学技术四大领域。此外,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教学数据库,包含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库和题库等。85.7%的高校建立了电子图书资源,校均电子图书资源达到29.3万册。3.信息化教学与应用取得长足进步

  高等学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

  达到53%,并且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22%。高校学科建设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8%的高校建立有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21%的高校建立了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学校统一建设了学科资源库平台均为5.7个,各种学科数字资源总量校均1.95TB。4.电子校务蓬勃发展

  高等学校电子校务水平持续提升,基本上都建立了学校主页,59%的高校建有学校电子邮件系统,36%的高校建有校园公告系统,56%的学校建有一卡通系统;85%的高校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其中30%的学校实现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主要校务的信息化,另外,还有8.9%的学校建立了集成、统一的校级管理信息平台,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5.信息化保障机制建设逐步得到重视

  39.6%的学校有单列信息化规划,35.5%的学校将信息化规划策略分散在总体规划策略中;在经费方面,46%的学校将信息化经费预算单列为学校统筹信息化预算,33%的学校信息化经费分布在部门预算中,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总额年均将近1000万元,年度运行维护费用为校均近100万元,培训及研究经费为校均25万元;64%的学校定期对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年均参见学校组织的信息化培训的仁慈达到了176人次,64%的学校对人员聘任有信息化技能要求。二、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尽管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引入的时间较短,在理论和实践上还不很成熟,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政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对要明显滞后,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热情不高,投入较少,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发展的积极作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校的竞争意识淡薄,校际间没有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教

  学管理及相关信息的传递也相对缓慢,因此压缩了资源共享空间;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始终始终无法切实的将信息化作为教学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了已有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2.缺乏统一指导和总体规划,成效不突出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成立了网络中心,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很多部门仍各自为政。一些独立的应用系统虽然能解决部门内部的某些业务需求,但对于学校整体发展并不突出,由于缺少统一应用平台,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类型各异,来源不一,导致大多数可共享的数据重复录入,同时由于各项应用的入口不统一,界面不统一,认证方式也各异,使得师生陷入用户名和密码堆中,也使得管理维护的成本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化发展策略在高校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各个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缺乏总体目标性和统一思考,各高校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项目性的工作层面,这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开展和推进。3.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软件投入

  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急功近利,对能够在短时间即见成效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投入力度比较大,而对费时又费钱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比较疲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比较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不少校信息化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一旦硬件环境建设好后,发现没有软件支持的硬件环境于是又花时间花功夫想办法补齐,而软件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等软件跟上了,硬件又需要更新换代,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目前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认识不清,盲目的追求数量上的成果,以此作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指标,而忽视了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及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切实从使用的角度出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4.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快,因此只有主要信息资源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才能真

  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高效的利用。目前,高校中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还有待提升,还需要一大批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技术人才在学校中担任维护和更新系统、管理各种软件的集成和开发的人才,而目前高校中专门的人员设置很少,仅仅是维护日常网络的工作人员,没有真正的实现信息的更新和普及。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也亟待提高,目前很多教师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使得大量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教学成果,科研成果,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深,接受新的关系和方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由于没有很好的普及资源利用技术,很多教师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掌握不了新的信息资源使用方法,导致了利用率低的问题。三.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1.提高对高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高等教育走向信息化、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教育教学信息化已成为每所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部门的决策者和学校的主要领导,必须切实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把这一工作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和发展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信息化建设。系统规划,并建立信息发展的顺序。具体来说,则是要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使之适应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决定信息系统建设的规模,以及保证资金来源;组织和稳定信息队伍与技术队伍;制定有利于建设的政策,以确保该项工作支持力度等。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计划,然后由信息中心人员参与,共同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信息资源必须实行统一管理,信息才能成为资源,才能为学校各部门所共享,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和利用充分化。信息中心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信息中心人员不仅要熟悉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学校与信息技术的“接口”,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2.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信息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信息资源建设要注重科学化

  和合理性,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链接,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关此类链接,可通过专家介绍或者搜索引擎搜索,再由校园网的维护人员负责定期更新。二是镜像,通过与因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三是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这是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或素材;市场收集,学校设立资源建设小组,根据教学需求,专门负责收集市场上优秀的课件和教学素材。3.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

  各高校应该围绕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建设和培训机制,从岗位配置和行政管理角度,通过引进人才和制定相关的用人机制,凝聚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政治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信息化建设队伍;进一步深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师生信息化素质培养和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一,加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教师培训内容包括:思想观念的培训,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和新教育观念;基本技能的培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并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其中应把建立新的教育观念放在教师培训的突出位置。第二,通过有效途径,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帮助他们迅速掌握现代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精干的信息技术维护人员队伍,确保信息系统的合理设计、科学运作,及时排解问题、处理问题。小结

  高等学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当前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有大

  量的工作要做,需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抓住和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技术成果和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早日实现国家现代化。

  参考文献[1]史敏,《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2):78[2]蒋东兴,许庆红.高校信息建设一体化思路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5):33.[3]赵国栋《.美国大学“信息化校园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4):47.[4]陈志良,高鸿《.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悖论之反思》[J]《.哲学研究》,2004(2):45.[5]伏秋平,《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信息化论坛》,2006(11):11[6]熊伟,王振旗等《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5):15

篇十二: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P>  从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思想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举措再到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称为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战略任务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已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和预测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提出的,是指全面深入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促进知识创新和共享,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建设内容涉及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重大应用、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国际交流等各个层面,渗透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的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与走向。

  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东西部及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在2020年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发展必须走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前列,成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突破口。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简要发展历程

  (一)序幕

  教育信息化建设始于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筹建。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Internet)在发达国家迅猛发展,对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逐步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国际发展新形势,我国政府决定建设自己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全国性互联网首先要从具有科研实力的大学建起。1994年7月,国家计委批复了国家教委组织清华大学等高校提交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项目建议书。自此,在国家教委领导下,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开始了CERNET的建设历程,拉开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序幕。

  CERNET示范工程于1995年12月通过验收,主干网用64KbpsDDN专线联结八大城市,联网高校108个,覆盖除港澳台和西藏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用户3万多人,是当

  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用128Kbps线路实现了国际联网;建成了CERNET全国网络中心、八大地区网络中心和两个主节点,初步形成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三层管理结构,以及由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全国网络中心、地区网络中心和主节点组成的网络管理和运行体系;开发研制了一批网络资源和应用系统,包括中国第一份电子期刊《神州学人》,中国第一个BBS站点“水木清华”等。CERNET示范工程是我国第一个覆盖全国的计算机网络,对推动我国计算机互联网络及其应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现代远程教育的开端与初步发展

  20世纪末,我国教育需求不断增长与教育资源短缺、学校容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迫切要求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消除人才短缺与人口素质不高对各项事业发展的制约。同时,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使我国的开放教育由单向非实时的函授和广播电视教育,向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双向实时现代远程教育过渡。

  为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新趋势,1996年前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开始自行探索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模式。1997年9月,清华大学初步建成远程教育卫星电视传输网,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40多个远程教育校外站,通过卫星开始远程教育试播。1997年10月,湖南大学成立多媒体信息教育学院,由院本部和16个网上教学点组成,初步形成网上大学的组织结构模式。1997年前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也在不同部委的领导和组织下,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实验。

  高校开展远程教育实验的初步探索,以及各自为战、多头管理的弊病,引起了教育部重视,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统一规划和组织成为必要。1997年底,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同志召开专家会议,第一次讨论在小范围进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问题,并开始研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技术方案。

  1998年春,九届政协一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游清泉在其提案《面向21世纪构建我国现代远距离教育的开放体系》中,建议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当即将此提案批转教育部阅研。同年5月,教育部起草了《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涉及专家组成、技术方案和试点工作等方面,报国务院审批。7月10日,李岚清同志批示:“远程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高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是一件很大的事。我们应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研究实施,请你们组织一些同志进行周密地研究,提出方案。”从而把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统一规划和组织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1998~1999年,教育部编制了《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

  的发展模式与目标:以CERNET和卫星电视教育网为基础,初步建立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批高校和地区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继续开发教育软件和进行资源信息建设,培育软件产业;通过试点,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为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更好条件。

  1998年8月,教育部召开“启动高校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会议”,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湖南大学汇报了试点工作准备情况,并研究了远程教育教学和管理有关政策。9月,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启动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普通高校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1998年10月,教育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参谋学院召开了全国多媒体教学网络应用现场会,学习和总结该院在多媒体教学网络应用方面的经验。此次会议后,教育部开始尝试大规模地将网络应用于教学,现代远程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现代远程教育的出现和初步发展,使得我国教育在体制、思想、手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开始发生变革,为解决我国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全面铺开

  “十五”期间,教育部成立了由部长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并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211工程”等重大规划和建设中,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给予了重点支持,使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体制与经费上的初步保障,走上了快速发展轨道。

  1999~2003年,教育部组织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投资4.6亿元,设立了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标准化研究与制定、关键技术攻关、远程教育试点等重大专项,取得了巨大成绩,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由此全面铺开:(1)CERNET和卫星教育网络扩展扩容、升级改造与互联互通,使“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粗具规模。(2)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开发成果丰富,其中,大学数字博物馆高起点、高质量,走在了国内前列。(3)解决了阻碍远程教育发展的多项难题,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技术支撑,探索了网络联合办学新模式。(4)构筑了完善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为各种应用系统互联互通和教育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5)陆续开展了视频会议、网上合作研究、网上招生以及远程教育试点等多项重大应用,初步发挥了“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投资效益。

  2002~2005年,国家投入9亿元实施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在我国西部12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湖南、湖北、吉林的民族地区的143所高校建成了技术先进、性能稳定的校园网,全部接入CERNET,并在西安、成都等11个省会城市建成了高速教育城域网,大大缩小了东西部教育数字鸿沟,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乃至西部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2006年建设的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通过自主研发的网格公共支撑平台CGSP,集成了全国13个省市20所重点高校的计算、存储、数据、软件等资源,建立了聚合计算能力逾16万亿次、存储能力逾180TB的网格环境,开发部署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网格应用,成为高校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为科研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和重要基础平台。

  2003年以来,为支持教育信息化长远发展,教育部组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上百所高校,承担建设了我国下一代互联网起步工程——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中规模最大的核心网CNGI—CERNET2、国际/国内交换中心和100个高校IPv6驻地网,完成了相当一大批研发、试验、应用示范及产业化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尤其是立足国产关键设备和自主研发,设计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纯IPv6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NGI—CERNET2,首次推出了“真实IPv6源地址网络寻址体系结构”、“IPv4overIPv6”等创新技术,为我国互联网领域摆脱对国外技术及产品的依赖作出了贡献。CNGI-CERNET2是我国第一个、世界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它以2.5~10G连接分布在20个城市的25个核心节点,并高速连接全球下一代互联网,已接入200多所大学和科研单位,支撑着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科研、技术试验、应用示范和试商用等众多课题,成为推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与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图1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CERNET2主干网拓扑图

  2003~2007年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配备了40.2万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27.9万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4.5万间计算机教室,覆盖中西部地区36万所农村中小学,初步构建了一个惠及全国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资源。

  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满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巨大需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组织开展了多项信息化建设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覆盖全国、互联互通,初步形成“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成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CERNET是世界最大的学术网,通达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多个城市,接入2000多个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用户超过2000万人,支撑着网上高招、远程教育、网上就业服务、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教育科研网格等多项教育信息化应用。

  CEBSat覆盖全国,拥有终端站点65万多个,其中约23%的站点同时接入因特网,是全球最大的公益性卫星远程教育专业服务网、广大西部及农村偏远地区主要的教育信息化基础传输体系,承载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军队远程教育等四大国家级卫星远程教育工程。

  图2CERNET历年用户人数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设施持续发展。绝大多数高校、逾60%的中职学校、70%的普通高中、39%的初中和12%的小学建成不同程度的校园网。多数高校校园网已覆盖校内主要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大多数高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1000M。70%以上的中职学校建有信息化教学和实习场所。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超过11台,初中超过6台,小学超过4台。[1](二)数字资源体系雏形基本形成开发了各级各类教育信息资源,初步建成基本满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新世纪网络课程(300多门)、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3000多门)、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130多门网络课程,非学历成人继续教育资源1804门次)、网络教育课程资源建设(20834门)、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政务信息资源库、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等,形成了一批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10个)。初步建成了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文献中心、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等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

  图3CERNET历年联网单位数图4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示意

  图5各类学校历年每百人计算机台数

  (三)信息化教育教学取得长足进步

  高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以改进教学方式。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学科常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已较为普遍。中小学教师每周平均使用计算机的时间由2005年的不足7小时[2],上升为9小时。

  网络教育已成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国家级远程职业学校2个、省级分校50多所、地级分校660多所、县级分校(站点)5300个,每年学员达80多万人次。教育部共批准68所高校和中央电大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共开设11个学科、299种专业、1560个专业点,年招生规模100万人左右。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设立校外学习中心4580个,中央电大设立开放教育教学点3175个。

  积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优质资源服务社会。“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面向农村招收网络教育学员15万人。中央电大八一学院通过网络培养士官9万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与20多个行业合作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西部远程培训计划”为西部100个县的30万名初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专题性培训。面向社区和学习型社会,初步建成“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个),开展了“数字化学习港”项目实践。

  (四)教育电子政务(电子校务)蓬勃发展

  基本建成教育部机关办公信息网和内外政务信息平台;陆续开展了视频会议、网上合作研究、网上招生录取、网上就业服务等重大应用,初步实现部门和学校间的政务信息联网交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基本都建立了门户网站,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人事、教师、学生、财务、设备、招生、学历、科研等数据库和文件、文献、档案等教育信息资源库,业务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

  高校高度重视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开展了教务、办公、财务、图书、后勤、保卫、科研等一批信息化综合应用,数字化校园网络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部分大学借助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学生注册、选课、学习、考试、答疑、作业以及教学过程的一体化管理。中职学校中55%建立了学校主页,25%建有校级电子邮件系统,27%建有校园卡系统,32%建有集成各种信息资源的内部信息门户。基础教育学校开始引入电子校务。

  (五)信息化人才培养得到较大发展

  所有高中、80%以上的初中(其中:城市初中95%以上,农村初中60%左右)以及20%左右的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3]。高校基本建立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相当规模,并呈逐年增长态势。已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安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集成电路设计等多个本科和研究生专业。2007年,全国各类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达700万,毕业生达200万人。设立了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180个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应用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20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成立了40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并在数字媒体与动漫、信息服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制造等新兴信息产业领域积极推动信息人才培养。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培训教师1628084人次[4]。教育部还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培训。其中,“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中小学教师1056211人次,“微软‘携手助学’信息技术师资培训项目”为中西部地区培训中小学教师111625人次[5]。

  (六)标准化建设与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明显进展

  2002年底成立的“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CELTSC)”,负责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规划、引进、研究、编制、评审及推广应用工作,发布了40多项标准,构建了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提交了10个国家标准送审稿,其中3项成为国家标准。举办多次学术研讨会和各类标准培训班,启动了标准化测评与认证工作。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实施了《全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指南》。2003年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在指导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中已卓有成效。在天地网结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网络教学等方面,解决了阻碍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多项技术难题,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全面、深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图6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

  三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和制约瓶颈

  我国教育信息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这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摆在了第一位。世纪之交,国家行政部门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支持了现代远程教育、教育科研网格、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电子政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育技术标准研制等一系列项目,缓解了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突出的“车”、“货”不足和失调的矛盾,使全国较发达地区率先进入了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西部大学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缩小了东西部学校间的“数字鸿沟”。我国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正处于从“推广普及”向“应用提高”发展的过渡阶段。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和信息化的融合协调发展,还需重点突破以下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信息化观念薄弱。正确认识信息化仍然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最大挑战。有关方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力度不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不深,推进不力,部门或地区甚至小团体是形成“信息孤岛”的温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深入顺利开展。

  ——人才资源准备和支持不足。缺乏高水平的职业化的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并且当前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符合IT发展的需要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基础教育中尤为突出。

  ——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明显缺乏。无论是基础教育中对学生开展信息化教育、采用信息技术

  手段进行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鼓励基于信息技术和平台的创新性学习,其优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都显得十分匮乏,难以支撑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

  ——信息化在建设和应用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低水平资源泛滥、培训考核脱离学科教学实际、信息化标准滞后、信息交换和共享困难、项目完成后难以可持续发展。

  ——资金投入不能持续保障。没有经费保障机制,投入总体不足。资源建设、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及重大应用工程的运行、维护和可持续发展,没有根本保证。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缺乏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维护与升级、更新的投入机制,有些地方现有设备的使用面临经费短缺问题。

  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出现新局面和新变化,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信息化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的发展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信息化在国家层面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从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思想,到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举措,再到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称为“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大战略任务,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已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问题、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重点。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已被列为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建设重点,成为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现代远程教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现代远程教育能在短期内为师资力量较弱的地区提供信息化教学环境和优质教学资源与课程,已成为消除“信息贫困”、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学习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加快开发网络课程,发展多媒体教学、混合式学习和在线学习,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推动信息化与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成为国家发展的必需资源。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别

  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对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必需资源。

  ——信息化平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我国的知识和技术主要集中在教育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集中在城市。要构建学习型社会,方便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必须借助信息化平台,促进知识的传播与辐射。必须不断完善信息化学习环境,推广低成本信息化设备,采用更新更实用的教育技术,实现更好、更便捷的学习。

  ——电子政务成为“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有力工具。教育电子政务能为社会提供高效的信息服务与沟通平台,能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信息与公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转变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政务、校务公开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工具。

  五我国教育信息化下一步发展展望

  2008年以来,国务院组织教育部、财务部、发改委等有关部委,调动专家、师生和社会各界力量,调研起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形成“公开征求意见稿”,正在面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其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被单列为一章,并在“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中专门设置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为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必将掀起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高潮。2020年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加大统筹规划与资源整合力度,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创新与科学管理和决策,为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供重要保障,为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奠定重要基础。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整合现代国民教育服务体系与社会各类教育和培训资源,形成支持我国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知识共享渠道和机制,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学习方式、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建成覆盖所有学校、遍及城乡的先进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支持全民随时、随地、个性化学习,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三)建设重点

  ——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使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全文完-

篇十三: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P>  十二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

  赵文艳;王妍莉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年(卷),期】2016(000)022

  【摘要】“十二五”期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阶段,以教育信息化为主题,研究的人群主要为高校教师,研究内容涉及教育信息化基础研究、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研究及实践成果的研究。总体来说,我国教育信息化目前的研究仍处于以基础研究为主导,应用研究持续升温,资源建设和实践成果研究有待更好地应用于教学过程的阶段。

  【总页数】4页(P11-13,14)

  【作者】赵文艳;王妍莉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731100;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73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孙晓梅;耿庆军2.山西省"十二五"期间推进两化融合及发展软件服务业的战略研究第一篇山西省"十二五"期间推进两化融合的战略思路研究[J],王守信;方天选;李丽萍;刘小平;刘增钢3.信息化建设服务于平安业务发展——“十二五”期间平安集团信息化建设总体思

  路[J],罗世礼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影响因素与"十二五"期间矛盾克服——马克思学派增长及周期模型与"十二五"期间的战略措施研究[J],崔巍5.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在东北大学举行“十二五”期间高校信息化调研报告发布[J],本刊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四: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P>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

  设现状与对策

  摘要: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管理较之过去更为科学化、信息化、高效化,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逐步应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且从整体来看,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有积极帮助,但伴随而来的也有困境,因此当前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成为了高校的重点工作。对此,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角度、学校角度均给予关注,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和体系,基于此本文中便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分析

  1.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不足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高校要想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其一定要派专业人员管理学生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并积极收集相关信息,提高工作质量。但是根据目前情况就看,大部分高校在开展信息化建设时,其过程被逐渐简化,对管理人员的自身水平和工作人员也没有太高的要求,不仅如此,大多数管理人员并不能对管理系统的数据处理工作有效开展,甚至还会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最终导致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阻碍了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1]。因此,高校一定要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管理系统的发展,进而帮助学校更好的管理学生。

  1.

  高校领导人员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比较重视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步入了大数据的时代,高校要想更好地完成课程教育的改革,那么其一定要跟紧时代发展的脚步,提高对学生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并明确给学生开展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如此,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并通过该平台的优势对学生多方面的信息进行了有效录入,在此基础上,还有一部分高校直接购买了信息管理平台,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开发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给其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对学生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增强了管理系统的完整性,通过信息化功能的使用,不仅完善了自身的教育体系,还给学生的信息实现了全面性与动态性的管理,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2]。

  1.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程度未达标

  现阶段,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完善且具有信息化功能的管理系统,但是仍然还有一部分高校没有提高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度,使自己现有的管理系统并未达到信息化的要求,甚至还出现了一些问题,部分重点环节并未得到完善,如果利用其来对学生的信息进行管理,既会出现漏洞,也会降低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影响了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式解决,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学校的日常生活进行掌控,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建立起信息化功能性强的管理系统,以此来更好地对学生各类信息进行管理,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得到保障。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将大数据技术进行充分利用

  现代社会,大数据时代的出现给各个领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工作实现了顺利、高效地开展。尤其是教学领域,大数据技术作为新时代的产物,给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相应系统的支持,并教会学校如何正确使用大数据技术来开展管理工作,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效率,给学生营造出了优质的学习环境。不仅如此,大数据技术还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多方面需求,并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方案,帮助学校快速获取学生信息,让管理人员按照学生的消费活动、时间安排以及兴趣爱好来更好的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在原来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且高效性的管理,保证信息安全[3]。此外,大数据技术还可帮助高校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起符合特征的交流平台,然后再利用平台优势指导学生的思想,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也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促进发展。

  1.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化水平需要逐步提高

  在高校学习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其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该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并将高校中的学生管理系统应用进去,这样能够保证信息化的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提高教育质量[4]。另外,高校还要抓住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中,因为该技术具有许多优势,能够为高校各个环节的工作提供便利,同时还能站在学校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各角落的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并坚持普遍化、系统化以及科学化的原则,从而保证管理系统的设计工作有效展开,提高实用性。不仅如此,大数据时代还帮助了高校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对管理系统也进行了相应的强化,让信息技术提高其的安全性,并派专业人员对系统开展严格的监督工作,此方式相当于“防火墙”,可以有效防止恶意攻击问题的出现,降低非法入侵的概率。此外,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学习先进技术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由于我国信息技术的起步比较晚,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全面解决,对一些小型系统的建设不会出现失误,但给学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产生了相应影响,所以,高校必须要代入先进经验,对自身的管理系统进行完善,确保其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1.

  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

  现如今,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会给整个系统的使用效率和运行质量产生相应影响。针对上述情况,高校一定要提高培养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的重视度,定期给其开展培训工作,让其学习一些专业性更强的信息化知识,掌握信息化理念,并强化其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实际操作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使其有效帮助学校的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提升整体质量[5]。此外,合适的培训工作还能培养出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和上进心,端正态度,让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并树立起终身学习理念,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工作效率。

  结语:现代社会,我国步入了大数据时代,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初步建立,给高校提供了便利,让高校既能快速查询和调用学生的管理信息,也能给学生开展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为其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但是,信息化功能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自身存在着单一和应用层面比较低的问题,给学生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在此基础上,此问题的出现还与大数据时代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有着一定的距离,阻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高校一定要将学生的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放在首位,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宁,李伟.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应对措施[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08):27-29.

  [2]马世磊.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解决方法[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S1):233-235.

  [3]张强,车帅,魏言钊,王尊博,张晓莹.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J].商业文化,2021(06):58-59.

  [4]王谦.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探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02):55-57.

  [5]徐悦.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1):101-102+105.

  作者简介:韩玉竹,1983-2,女,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与服务

篇十五: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P>  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共6篇)

  第1篇: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

  革,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攻坚时期,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现有基础(一)基本情况1.经济信息化快速发展

  第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深入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覆盖全省2000个乡镇、5万个行政村和40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信息网整合了12个涉农部门,建立了农经、农情、农价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设立服务栏目近万个,数据总量达3760gb,连续五年荣获“中国农业网站百强”称号。研制开发了40多个农业专家系统,推广面积达2000多万亩,增收节支10多亿元。“12316”三农热线、“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等服务平台,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咨询服务。藁城市“三电一厅”模式在全国得到推广。**和**被列为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村信息化示范单位”。8个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8名信息员被国家五部委评为全国先进。第二,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加速融合。据不完全调查,大中型制造企业70%实现了生产过程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90%建设了管理信息系统,62%采用了数字化研发设计系统,85%建立了企业门户网站,48%应用了不同程度的电子商务。**钢铁、**三友、**水泥、**天威等3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的部分骨干企业开展了信息化综成应用,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丝网、**管道管件等一批产业集聚区建设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了中小企业和产业的聚集发展。建立了省市两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全省752家企业、1176个排污口的联网自动监控,建设了覆盖40多万家污染源企业的基础数据库,有效抑制了企业的偷排和超标排放。唐钢等13家钢铁企业

  1

  能源管理中心被列为国家示范项目。2009年**暨曹妃甸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第三,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稳步发展。培育了**国大、**晨砻等30家电子商务以及**集团、**港等10家现代物流示范试点企业,网上购物人数迅速增加,形成了以网上订货和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依托商务部新农村商务网,从**年开始,每年举办三次“新农村农副产品网上购销会”,累计成交额达47亿元。中华标准件网、中国耐材之窗网、中国枣网、中国辣椒网等一批特色经济网站迅速崛起,辐射和带动了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被国家确定为首个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并已通过国家专家验收,丝网机械设备数字化率达30%,企业网站拥有率达92%,经常使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占70%,网上贸易额占比超50%。2.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全省电子政务框架初步形成。实施了“112工程”,构建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重点推进了12个跨部门应用系统。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为26个部门提供了纵向业务专网服务,支撑网上审批、财政网上支付等多个跨部门应用。人口与人力资源、法人、基础地理等五大基础数据库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全省统一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实现了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间企业基础信息交换共享,促进了财税增收。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提前两年完成了“**”提出的60%行政许可实现网上办理的目标任务。省级49个部门473项行政许可事项中,除25项因涉密外,其余448项全部实现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走在了全国前列。省直部门核心业务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信息化,上报省政府的文件已全部实现网上传输。全省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已基本形成,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载体,有力地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网民使用政府网站的比例达到25.5%,通过政府网站查询政务信息的比例达到74.1%。**市和**市政府门户网站位列全国30强。我省被国家列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省份,探索形成了“**省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信息化应用建设与管理模式”,属国内首创。3.社会信息化惠及百姓社会信息化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远程教育网覆盖了全省所有中小学校,初步形成了集教育教学、科学普及、服务“三农”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服务平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社保信息系统开通了12333电话

  2

  咨询服务热线,全省企业养老保险监测数据库入库率达97.3%,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投入运行;**市“五险合一”服务模式实现了基金统一征缴和支付,在全国得以推广;**、承德、**、**、**、**被评为“全国金保工程示范城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了新农合管理、妇幼卫生监测、社区卫生服务等功能,提高了卫生系统行政管理效率及公共服务与应急处置能力,实现了重大疫情的网络直报。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形成了专业艺术、群众文化、文物博物、民间艺术等大文化信息资源框架体系,每年可提供万册以上电子图书、200小时视频资源,信息总量达27tb,位居全国前列;建设了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服务范围覆盖全省5万个行政村。实施了城市和社区信息化试点示范,11个设区市建设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等市探索了社区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提高了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区服务水平。**城乡一体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城乡服务等值化。**光彩集团“全国联网家庭服务信息支撑平台”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全国独家国家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已覆盖56个城市。**、**先后启动建设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并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被评为“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4.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信息网络实现跨越式发展。通信方面,**年底全省光缆总长度达45.6万公里,是2005年末的2.33倍;局用和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分别为961.4万门和8080万户;电话用户数为5604.9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353.5万户,是**年末的2.44倍;电话普及率达79.7%,较**年上升29.5%。广电方面,全面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和双向网改造,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70万户,双向网覆盖用户接近300万户;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覆盖11个设区市城区,用户达50万户;完成了全省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覆盖25万户农村家庭。互联网方面,**年底全省互联网出省带宽达到1335g,网民数达到2197万人,网民普及率达到31.2%;互联网宽带用户达667万户,居全国第5位;全省行政村通宽带比率达95.1%。广电网、通信网、互联网融合加快,**电视台实现了7套节目的低码流网上直播和部分栏目的网上点播,网站日访问量超过100万次。**电台网站实现了9个频道的在线直播,阳光热线实现了网上视频直播和点播。信息网络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5.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3

  建立了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电子政务数字认证中心、信息安全通报中心和应急支援中心等信》,ca证书在国税、地税、息安全基础设施。制定了《**省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质监等部门得到广泛推广。对811个党政群机关门户网站实施定期监测,完成了55个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评。开展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试点。省市两级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协调体系,省市县三级1074个重要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安全事件网上直报,对965个单位开展了信息安全专项检查,保障了全国重大活动期间我省网络信息安全。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介绍我省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经验和做法。6.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增长

  “**”期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年底,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95.5亿元,工业增加值297.7亿元,实现利税174.51亿元,平均增速分别为35.98%、32.08%、44.24%,分别是“**”末的4.65、4.02、和6.24倍。产业链逐步完善,形成了太阳能光伏、通信与卫星导航、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应用电子五大产业链,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形成了“四基地”、“八园区”和环京津发展的格局。7.信息化环境日益优化

  信息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正确领导下,建立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协商沟通机制。开展了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基础调研,建立了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绩效和设区市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评估和发布,初步形成了信息化建设的评价机制。调整充实了省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我省信息化领域各类协会作用,形成信息化宏观研究和辅助决策机制。倡导建立了京津冀信息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了与京津地区的沟通交流和区域合作。

  《**省信息化条例》已进入立法调研阶段。信息化立法、政策和标准制订工作取得新进展。

  、《关于加强全省“**”期间电子政务建制定了《**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规划》、《关于加强我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省电子商务“**”规设的指导意见》、《**省信息安全发展战略》、《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意见》、划》《关于加强信息化工程招投标工作的意见》等

  4

  十多项政策性文件,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标准,组织开展了信息资源基础编码、电子文件存档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完善了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了**省信息共享标准管理系统,对省级信息化标准工作进行了探索。

  信息化宣传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一年一度的**国际信息产业周已成为环渤海地区独具特色、规模较大的信息产业行业盛会;充分利用新闻发布会、省内外新闻媒体、**“5.18”经贸洽谈会,对我省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成果集中进行发布和展览宣传;多次举办信息化发展形势、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报告会或高峰论坛,全省信息化意识得到普遍提高。在20所高校开设或增设了26个计算机相关专业,举办了两届**省高校网络技能大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在省委党校建立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培训基地,开设了信息化知识培训课程;与中欧信息社会项目办公室联合举办了“中欧信息社会-政府信息公开实施”培训会;组织开展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培训;成功举办了信息化与电子政务高级研修班、厅局级干部信息资源规划培训、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高级研修班等多次专题培训,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一是两化融合深度不够。信息化的高投入与应用系统建设低效益的矛盾突出,业务技术两张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标准建设滞后,信息化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二是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政、多头管理、自成体系等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机构改革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推进力度有所削弱,市县机构改革的时间梯度差,制约了全省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三是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政策支持。**省信息化条例受立法资源限制,立法进程相对缓慢。企业信息化缺乏政策支持,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电子政务建设缺乏必要的政策约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困难。四是全社会信息化投入不足,不少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没有将其放在战略层面去认识和推动,信息化建设资金持续投入力度不够。市县两级政府尚未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省级信息化专项资金额度占财政可支配收入比例逐年减少。五是人才队伍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撑能力

  5

  不足。软件企业水平偏低,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党政机关和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尚未建立,国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能力较低。二、面临形势(一)信息化成为后危机时代的共同选择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进入中长期结构调整阶段,各国都把信息化作为助推经济发展、,英国推出了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2009年,欧盟出台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数字不列颠计划》,日本发布了智能日本(ijapan2015)计划,韩国发布“it韩国未来,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了5个方面复苏经济计战略”,新加坡全面实施《智慧国2015计划》划(绿色能源中的智能电网和智能建筑、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现代医疗保健体系、21世纪教室试验室、下一代宽带网等),世界各国力求通过推动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应用,带动和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催生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兴业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拉动消费,促进就业,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二)全球信息化正在向高端化发展

  近年来,宽带和移动宽带、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泛在计算等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正在酝酿更新的、更大的突破,信息化正在向以泛在化、可视化、智能化为特征的高端化迈进。信息网络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战略性投资的重要领域,不断加快宽带化、移动化进程,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研究表明,网络平均带宽每增长10%可以拉动gdp增长1.21%,世界各国都将宽带目标定为100mbps。物联网与电信网、互联网交融发展,正在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随时随地沟通和对物理世界的实时便捷管理成为现实,极大地改变着生产方式、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人类生活。为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发展命脉,保障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从电网到运输网,战略基础设施智能化转型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显著特征。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先进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正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通过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催生一批新兴业态,加速了现代产业体系结构调整和重构。

  (三)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十二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6

  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科技创新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信息化具有极强的渗透、倍增和创新作用,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届*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全面论述和部署,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为支撑“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进步和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大任务,信息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和发展机遇,必将进入“深化应用、全面推进”的重要时期。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十二五”期间,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加快**沿海地区发展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我省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和竞争优势,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圈、一带、一区、一批”战略任务,迫切需要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节能减排、完善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支撑。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抓住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第2篇:司法行政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谢谢欣赏关于司法行政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应用已普及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成为国家事务、经济建设等重要领域管理中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提高司法行政战斗力的需要,是最大限度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的需要,是顺应当前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环境的需要。近年来,____市司法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委关于信息化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司法部、省司法厅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在推进全市司法行政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7

  初步实现了监管、服务、决策、办公的智能化。一、总体情况在深刻领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丰富内涵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合

  理规划,根据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____市司法局对全市司法行政业务工作进行了科学、系统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覆盖了市、县(区)两级9个司法局(全市辖8个县区)、143个司法所及全市各级各类法律服务机构和1300余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初步形成了便捷、高效的信息化平台。除全面启用国家、省上统一要求的“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司法行政平台上涉及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系统以及按照省、市委政法委和省司法厅要求开通的政法专网视频语音系统外,还在律师、公证、人民调解、特殊人群管理等业务工作及局机关日常办公中建立了信息化平台,主要包括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和日常办公应用系统两大类。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系统、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公证信息管理系统、司法鉴定信息管理系统。日常办公应用系统包括:OA自动化办公系统、站系统。

  目前,____市司法行政工作基本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业务数据体系已初步建立,各类信息数据自动分类、智能分析、自动统计、预警跟踪,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直观的效果反映全市司法行政业务工作整体情况,为上级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和功能作用(一)建设特点。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系统、特殊人群管理系统、公证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服务管理系统、司法鉴定管理系统这5个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有以下共同特点:1.程序架构:采用基于Java技术的三层结构程序,并采用成功运用于数十个软件项目的程序开发框架。程序分为框架层和应用层,框架层完成数据处理底层功能,应用层专注于业务逻辑的实现,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开发效率,在不改动应用层的情况下,可单独升级框架层来提高系统的性能。2.组合查询排序统计:可对各种数据进行组合查询统计排序,便与在大量数据中找到用户谢谢欣赏谢谢欣赏需要的数据,进行基本的数据分析。

  8

  3.录入数据校验:对所有数据进行合法性校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4.数据利用:可将数据导出为电子表格、CSV等格式,方便数据的再利用。

  5.权限控制:利用框架自带的权限控制功能,可对本软件所有用户进行分组权限控制,也可单独对用户进行权限细化控制。不但能控制各程序模块的使用权限,还能单独对某类数据的查询、操作、维护权限进行范围控制。

  6.技术支持:开发公司为本地公司,具有丰富的开发维护经验,加上采用自主版权的程序开发框架,可快速解决程序底层出现的技术问题,能提供长期可靠技术服务。

  7.功能切合基层工作实际: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根据使用情况和业务工作的需要进行持续改进,保证每一个功能都是业务工作需要的,并且及时增加了“4.20”芦山强烈地震后相关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功能。(二)功能作用。

  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系统、特殊人群管理系统、公证信息管理系统、法律服务管理系统、司法鉴定管理系统这5个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有各自的功能作用。1.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系统。

  “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系统”(以下简称“评估系统”)用于动态采集社会矛盾纠纷信息和调解信息,跟踪其发展变化,对矛盾纠纷进行评级,多角度对社会矛盾进行查询和统计。评估系统将可以作为人民调解的社会矛盾纠纷分为19类,依据社会危险性的大小将社会矛盾纠纷分为特大、重大、较大、一般和简单五个级别(社会危险性主要以6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来衡量),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员以及受理的矛盾纠纷全部录入信息管理系统。评估系统可实时查询全市每一个人民调解组织、每一个调解员及每一件社会矛盾纠纷动态调解的情况,市、县司法局根据系统数据每月形成社会矛盾纠纷整体态势分析及对策建议报党委政府,为决策提供参考。

  “评估系统”在全市所有乡镇运行率达到100%,初步形成了“有诉必受,按事分流,单诉人调,复诉联调,分类防控,分级化解,动态评估,综合研判”的运行模式,通过及时客观的收集社会矛盾纠纷并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在解决矛盾纠纷统计真实性、实时性方面实现了突破,填补了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基础统计评估标准和分析方法的空白。司法部派出调研组来____进行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评估系统”入选为四川省2012年第一批软科学项目;国家级

  9

  刊物《人民调解》对评估机制的运行模式、试行情况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系统详实的介绍。河南郑州市、新乡市、山东威海市、浙江杭州市、江苏南京市等及川内部分市、县(区)司法局都专程来雅学习考察机制建设。“评估机制”向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转变,拓展了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和工作深度,增强了人民调解工作持续稳步发展的后劲,客观上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整体态势。

  评估系统运用以来,共采集和处理各类矛盾纠纷39000余条,调解机构信息1270余条,谢谢欣赏

  谢谢欣赏调解人员信息9350余条。2013年由____市“大调解”领导小组推广到全市各部门使用,并实现了和省“大调解”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对接。2.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含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特殊人群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信息化管理,包含了两类特殊人群的登记、台账、统计表、统计图、预警、机构人员输入、机构人员查询等功能,对特殊人群的帮教责任人、帮教记录进行录入,并通过静态评估指标和动态评估指标对帮教情况进行评估。全市司法行政部门在全面掌握特殊人群底数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特殊人群基本信息库、特殊人群电子台账、特殊人群统计数据库等,既全面掌握辖区内特殊人群总体情况、详细信息,又能通过系统智能判断管理对象的社会危险性。对特殊人群实施社会危险性评估后,分别对刑满释放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提出分类处置意见和帮教或矫治重点方向,每季度对帮教或矫治的效果进行跟踪掌握,实行动态反馈,并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措施。通过该系统,做到分类管控、跟踪研判、实时反馈、有效监管,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特殊人群重新违法犯罪。该系统在市、县、乡三级司法行政部门全面使用,纳入系统管理的特殊人群共2030余名,其中:社区矫正人员1070余名,三年内刑满释放人员960余名。今年以来,____市司法局进一步提升系统功能,增加人员跟踪定位功能。在经多方实地考察,反复甄选后,采用“由市司法局与运营商统一建设,县(区)司法局进行租用”的方式建设。该建设方式的优点主要有三个,第一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避免了基层建设的随意性,同时也避免了上级脱离基层工作实际的盲目性;第二是建设资金一次性投入较少,降低了基层资金压力,性价比较高,避免了因资金问题无法顺

  10

  利建设的障碍;第三是保障了工作的可持续性,解决了后期监控终端的更新维修问题,避免了一次性大额投入而后续工作却跟不上的情况发生。经优化后的系统可以达到人员跟踪定位、文件网上流传、信息网上查询等需求,从而实现对重点人员随时监控,有利于控制重新犯罪;实现流程化减刑或收监,有利于提高透明度和公正度;有利于横向沟通和纵向管理,不断提高监管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社区矫正工作的动态衔接和信息共享,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含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法律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法律服务人员及法律服务机构基本信息、证照审批、投诉惩戒、案件登记、跟踪监控、咨询服务、报表统计、信息交流、数据共享等功能。通过掌握法律服务机构及人员从事法律服务事务的基本情况、业务进度、投诉案件查处情况等,及时进行业务指导,加强行业监管,促进法律服务行业良好有序发展。同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内案件类型及数量的变化,通过系统智能汇总分析,科学研判,有利于提前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预判其发展变化趋势,提供决策参考,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法律服务。目前已有16个律师事务所和18个基层法律服务所使用本系统,共采集案件信息3370余条,法律服务人员信息220余条。4.公证管理信息系统。公证信息管理系统可实现公证业务的信息化管理,解决传统办证业务中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工作流程不规范、办证效率低、不方便统计报表数据等问题。能按受理、预收费、配案、证书制作、证书审批、出证、费用结算、证书发放等处理环节进行公证办理的流程处理,可谢谢欣赏谢谢欣赏通过二代身份证读卡器自动录入当事人基本信息,减轻数据录入工作量。系统除提供公证机构需要的业务统计表外,还能为司法局提供管理指导公证机构所需的统计数据。系统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市、县(区)司法局对各公证处的办证情况进行在线监督,及时了解掌握各地办证类型及数量,实时监督办证质量。并通过各地办证情况,发现公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合理调整工作部署,有效推进公证事业发展。目前已采集公证信息3110余条。

  11

  5.司法鉴定管理系统。司法鉴定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含鉴定机构管理、鉴定人员管理、鉴定事项办

  理等功能。具体包括人员登记、鉴定机构登记、主要鉴定设备登记、鉴定受理、投诉信息的录入,能生成受理统计表、完成鉴定统计表、鉴定分类统计表等报表和鉴定业务统计图、鉴定机构人员统计图。对鉴定流程可根据鉴定机构的大小,选择标准流程或简易流程。目前全市4个鉴定机构使用该系统,已录入鉴定信息近600条,鉴定人员信息68条。三、日常办公应用系统的运行情况

  (一)OA自动化办公系统。2011年2月,____市司法局基于党政网建设了综合自动化办公应用系统(OA系统),具有收文管理、发文拟稿、发文设置、归类存档和检索等功能,并且公文的正文支持修改留痕等各种应用,可自动进行流程跟踪、查办,实现多种功能的有效集成,实现了有效管理。

  (二)站系统。2011年底,____司法行政网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该站除开辟了综合信息、领导活动、司法调研、依法治理、队伍建设、案例选编、县区动态、局长信箱等反映司法行政工作情况的17个常规版块外,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陆续开辟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服务群众八件实事”、“服务‘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转变作风、司法为民”等专题栏目。自2011年底建设开放以来,访问量已达9.6万余人次,并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被____市政府表彰为全市网站建设先进单位。

  四、基本成效一是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作成本。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平台建设将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整合,极大地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政务信息公开范围,有效地节省了行政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实行信息化建设与传统办公模式相比较,全市每年可节约工作成本230万元以上。二是实现了业务数据的快速传递、共享、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准确、直观反映各种类型社会矛盾纠纷和法律服务需求在空间区域、历史时段上的分布、演变情况,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科学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变化规律,有效实现社会管理,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三是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平台建设,能及时掌握最基

  12

  层的舆情和动态,可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为党委、政府及时、准确了解情况,科学、有效地决策处置提供保障。

  谢谢欣赏谢谢欣赏谢谢欣赏第3篇:信息化调研报告法院信息化调研报告人民法院信息化工作是建设现代化人民法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现代化法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增进资源共享,提高法院审判效率,节约诉讼资源,方便群众诉讼,而且还能够提高内部办公效率,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司法公正。同时,通过信息化科技手段,为完善诉讼程序制度、改革审判管理制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近年来,我院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局域网目前已全部建成,《法院综合信息系统》运行良好,大力推动了我院信息化建设进程。然而,信息化是一项长期工作,目前整体信息化应用正处在起步阶段,距离信息化的整体要求还有距离,尤其是基层法院,相对物质条件和认识的不足,如何完善目前各项应用、突破传统创新应用、提高整体应用水平,是现实摆在我院法院面前的课题。一、过去五年法院信息化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重建设轻管理,制约信息化工作开展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普遍认为硬件已经到位,网络平台建设好,上级法院要求的《法院综合信息系统》能够正常使用,信息化工作任务就完成了。建设初期对期望信息化成果期望度过高,网络建成后,各项应用并未达到理想状况,似乎没有提高多少工作效率,案件信息填写后,也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对信息化的作用失去信心。信息化不是万能的,在实际应用中,软件功能的不完善、实际物理流程中本身存在缺陷这些特点都制约了信息化作用的发挥,而软件和管理流程结合需要一个适应和调整的过程,需要管理者不断提出需求,软件开发者不断完善软件,信息化才能更有效的服务于审判和办公,过程是动态的,是两方面互相融合的过程。2.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成,起点较低、客户端数量不足,影响应用扩展

  13

  我院局域网骨干采用了百兆以太网技术,中心交换机普遍使用两层交换。现有设施虽能够满足现有应用,但可扩展性有限,近期将实施的科技法庭项目,网络中视频流传输时会占用大量带宽,普及科技法庭后,影响使用效果,而目前科技法庭的视频技术采用了Mpeg4压缩技术,其网络流量并不算大,而不久的将来,高清视频应用一旦成熟,信息化将形成视频、语音、数据三位一体的网络,现有布线和网络设备,将不能满足要求,势必需要进一步改造。

  信息点数量相对不足,大部分办公室只有2-3个信息点,有的还和电话共用,而大多办公室的办公人员都在2-3人以上,有的更多,达5-6人以上,信息点数量不足时,只能在各办公室使用小型交换机扩展,给后期扩充客户端和网络维护带来不便。

  我院连接中院线路带宽仅为2M,实际传输速率只有256KB/S,现我院客户端数量在130余台。平均带宽较低,在网络使用较多时段,网速低,影响使用效率。

  客户端配备数量都不足,没有真正达到人手一台计算机的目标,尤其在审判业务部门,缺少客户端的现状,限制了《法院综合信息系统》的全面应用,制约了各类信息的及时填写,许多干警养成积累一段时间集中录入的坏习惯,客观上制约了应用软件作用的发挥。

  大批计算机进入淘汰周期,由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更新速度快,2003年前购买的主流计算机其硬件配置和速度现在已经落后,大量计算机已经使用3-5年,计算机的电气性能也不断降低,计算速度受到影响,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3.网络应用管理制度不健全,系统应用数据不完整、不准确谁主导信息化应用不明确,信息化应用涉及面广,然而统一的部署、实施、管理职责分配却不明确,设备维护、购买属行政科;网站更新维护、公文传递在办公室;案件统计、案件质量效率管理在审管办,这些部门的应用都涉及全局信息化应用,从全市基层法院看,主导信息化应用主要依靠办公室或者行政科,然而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冲突,内部缺少协调机制,管理职责不明确,大多被动的执行上级文件,缺少主观能动,创新应用少之又少,客观扼制信息化深入应用。各法院在网络建设和《法院综合信息系统》投入应用后,都不同程度的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来保障系统的运行,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从最终使用看,多数管

  14

  理制度得不到落实或者很难落实,系统中的填写项目不为必填项的,仅依靠人工检查或者没有后续检查措施,导致最终数据库中存放案件的数据不完整或者不准确。

  案件信息填写和实际案件信息存在误差,虽然报结案都依靠《法院综合信息系统》,报结部门点击报结后才算结案数,但网络以外有另外一套报结流程,即人工报结流程,依然沿用了老方法,庭长报结,送达后归档。网络报结实际上是人工报结的简单重复,这其中就存在填写到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尽准确,而网络报结的最终核报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措施保证案件填写的准确性。长期如此,形成了数据库中的信息为案件简易信息,各部门查询具体案件信息时,仍需要调取卷宗。导致数据库中的案件信息的后续应用性不高。

  大量在现有技术和管理条件下的应用,可以实施的,实际却并没有实际应用。没有发挥效果。如卷宗中的谈话笔录、开庭时间等。《法院信息系统》中只有法律文书和一些基本的案件信息,其余的案件情况并没有信息化。没有监督和制约的信息化无法深入开展,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手段单一,没有真正落实到岗位责任考核中去,绝大多数干警填写信息只是为了能够报结案件。

  4.信息化整体保障体系得不到落实,灾难控制能力欠缺。信息网络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安全措施,才能保证网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1。机房设备的安全运行是法院信息化的物理核心,其平稳、安全运行需要相应的维护、应急机制保障。我院的数据库信息数据灾难恢复机制不完善。我院网络建成时间都不算太长,由于设备较新,故障率较低,后台保障体系没有得到相应重视,没有相应的备用服务器,一旦服务器损坏,修理最少要2-3天时间,如果购买时间较长,配件难找,修理时间会更长,势必会影响全院工作。从数据备份、异地存放、数据库服务器灾难备份都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仅仅依靠单备份,依靠一种手段不能有效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客户端的数据备份被忽视,相对服务器的案件信息,客户端机器的数据重要性较低,然后客户端的硬盘损坏,不可避免会丢失客户端数据,降低工作效率和加重维护人员负担。5.综合部门缺少应用模块,案件信息后续应用亟待开发。综合部门应用模块少,现有的应用如:车辆、人事、物资、工作日程等功能简单,仅仅是可以填写查询一些简单信息和查询,并没有结合各部门的特点,实

  15

  现有效管理的功能;另综合部门信息化应用缺少应有的重视和监督,大部分法院没有填写和使用。《法院综合信息系统》开发时间较早,主要针对审判流程的统一管理、公文收发等法院重要应用,而综合部门使用模块,其应用模式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使用和管理需求。《法院综合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信息化不够彻底,按照该系统要求,完整填写案1《网络安全教程》陈明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2页件信息后,缺少原始证据和其他材料,并不能够替代卷宗,无论院长调阅案件还是当事人查询案件信息,最终还需调阅卷宗,电子卷宗的实现,需要在今后软件的功能扩展上考虑到。

  二、法院信息化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1、有效的技术手段、严密的防范措施和具体的操作规程是网络安全管理的必备要件要保证高效、安全的电脑网络运行,有效的技术手段,严密的防范措施和具体的操作规程是我们在网络安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几个方面。

  数据库自动备份转储及定期测试备份的有效性每天自动备份《法院综合信息系统》数据库,自动转储到指定台式计算机中,由管理员定期测试数据备份的有效性,确保灾难发生后能有效恢复数据。

  域及域组策略的全面部署使用了组策略来控制全院计算机,在域的基础上,创建了多个组织单位,在对各组织单位编辑使用不同的组策略脚本来控制客户端的计算机配置;并修改了组策略模板,成功解决了Win2000&XP能自动识别U盘的问题,避免U盘病毒给局域网带来的威胁。

  WSUS服务器的部署我院已经实现WSUS(WindowsServerUpdateServices)服务器的部署,配合域组策略,可以实现全院所有windows客户端补丁的自动更新。三、下一个五年信息化工作发展规划以及建议1.总体目标设想我院拟在下一个五年中,实现信息化硬件建设的更新换代,主要骨干网升级到千兆以太网,增加一台数据库服务器和磁盘阵列构建双机热备;所有法庭完成科技法庭的建设,实现所有案件开庭视频资料的存档;实现所有档案的扫描存储,完成现有实物档案的信息化。

  16

  2.建立服务保障体系,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信息化工作平稳运行

  加快建设硬软件服务保障体系,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客户端计算机等设备由专业公司承担服务,克服法院技术人员少和无相应备件的情况,有助于保障网络硬软件平台能平稳、安全运行。应尽快制定故障应急预案,一旦发生故障,需由完善的解决方案和机制保证审判和办公正常运行;多数基层法院技术人员为一名,随着客户端的数量不断增加,维护工作量越来越大,应适当增加技术人员;继续加大投入,增加客户端数量,进一步完善硬件类基础设施建设。

  3.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做好目前网络应用,建立有效的管理、督促和激励机制。

  深入发掘《法院综合信息系统》,充分发挥该系统现有功能,完善各类案件信息的填写,如案件信息中的“开庭信息”、引入各类调查笔录、开庭笔录等,提高各类案件信息可用性。对于其余模块,应尽量使用,最大程度发挥各模块的作用,为今后应用需求的提出提供经验和借鉴。充分利用网站平台,加快网站信息更新速度,充分发挥网站信息发布快、维护相对容易等特点。加强信息化工作的督促检查,由专门的部门监督检查,对技术相对薄弱的给予指导和支持;把信息化建设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对开展部门信息化卓有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对信息化工作停滞不前甚至毫无起色的单位,要有相应惩罚措施。4.改善应用系统本身功能方面的缺陷,完善网络应用需求体制

  《法院综合信息系统》虽存在一些缺点,但对于基层法院来说,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发完善应用系统困难较大,在江阴法院召开了全省信息化技术应用创新会议,会议上省院领导提出了有条件的法院可以自己开发,没有条件开发的提应用需求。我市基层法院应以此为契机,各法院建立报送应用需求的机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多提有价值的应用需求。应用需求报省高院技术处后,由技术处认证有开发价值的,将列入开发计划。

  5.进一步加强服务意识,挖掘信息化应用潜力强化法院信息系统的服务功能,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一是扩展服务对象,加大系统服务范围。比如:如果以前的系统主要服务于案件管理,那新系统的建设就要为多种角色服务,包括审判人员、诉讼参与人、法院领导、法院的

  17

  办公与后勤等部门人员,同时服务于政府机关等国家公务机关,甚至是社会公众。二是扩展服务内容,提升系统服务能力。如果目前的系统主要以审判流程管理为主,大部分信息主要是时间点的排列,那么新系统的建设要丰富每个时间点的内容,将各个阶段能为各个方面的人员提供的服务内容选取出来。比如,能够很方便地查询出原告的诉讼请求,录音、录像等非结构化内容要考虑如何采集、如何存储、如何提供给服务对象等。三是扩展服务形式,提升系统服务效率。法院信息系统建设要着重强调对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尽量减少手工录入的工作量,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为数据采集者和使用者提供具体、有效、有针对性的数据服务。此外,信息系统要尽量能够做到智能化和自动化,使后台所有系统全部实现智能向外推送信息。除报表外,信息系统还要能提供其他的数据分析功能,确保审判质量和效率。

  第4篇:信息化调研报告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基础,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手段。如何推进企业信息化,使企业信息化与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信息化相衔接,最近,我们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并实地走访了祐康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XX华瑞化纤信息有限公司等企业,对这个问题做了专题调研。企业信息化已取得一定进展企业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信息化取得了较大突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企业就逐步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方面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以此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缩短生产周期,优化产品结构。如杭州汽轮动力集团先后从德国、日本等9个国家进口了52台(套)先进的大型数控、大型电子计算机等关键设备,采用CAD和CAM技术组织生产,目前,已发展到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CIMS)来控制整个生产流程。宁波海天机械有限公司通过实施CAD/CAE/CAM/CAPP信息一体化技术,使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准备和制造周期明显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从三个月缩短到两个月,新产品设计效率提高35%以上,设计质量明显提高。从全省范围看,九五期间,我省被列为全国推广应用CAD示范省和推广应用CIMS示范省,应用信息技术的经济效益同样十分明显,如以

  18

  被列入国家CIMS应用示范的23家企业为例,整个示范工程共投入资金1亿元,其中国家拨款750万元,省配套650万元,实施CIMS工程后,23家企业共新增产值26.2亿元,利税4.5亿元,生产率普遍提高30-60%,生产周期缩短20-40%,库存资金压缩3-10%。同样,全省在推广应用CAD之后,目前机械、轻纺、电力、建筑等行业中的CAD涵盖面达70%以上,有的达到100%。

  企业管理信息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全面建立和应用信息系统,能使企业的整个价值链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高,核心能力得到极大增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我省企业管理信息化经历了从会计电算化(80年代中期-1995年)到财务业务一体化阶段(1995-1997年),再从财务管理软件或制造资源计划(MRPII)转向企业资源计划(ERP)阶段(1997年至今)。目前,我省部分优势企业正在把推行企业管理信息化作为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如杉杉集团投入2500万元,华立集团、波导公司各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ERP项目建设,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华东制药、景兴集团、东方通信、祐康集团等企业也正在探索和实践ERP项目。XX景兴纸业集团实施ERP系统后,解决了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实现了企业管理规范化、信息集成化、决策科学化,使库存资金占用大大减少,实施前库存资金占用达3000万元,实施后库存资金占用降低了30%左右,光原料库存这一项就从原来1000万降到了600万,资金占用大约降低了40%;企业原有应收款

  八、九千万,其中呆帐有5000万之巨,系统在销售的重要环节设置控制点后,呆帐发生率降低了30%;企业生产计划均衡率提高了40-60%,突击性生产现象明显降低,加班时间缩减50%左右;另外,项目实施后,景兴集团生产流程更科学,压缩生产提前期30-50%,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大大加快。

  企业电子商务正在起步。首先,从总体上看,已有相当比例的企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据省统计局企业调查队2001年4月对我省流通企业电子商务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200家企业中,有36%的企业通过中介网络开展信息交流,34%的企业已建立网页,24%的企业建立了网站。通过上述渠道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有43家,占被调查企业的22%,其中有88%的企业选择了BtoB(企业对企业)的模式。电子商务年成交额达1.96亿人民币。其次,企业对发展电子商务的资金投入也有较大增加,如杭州卷烟厂投入2500万元实施电子商务;巨

  19

  化集团公司在"十五"规划中,计划为信息化建设投资2500万元,以实现电子商务销售收入占销售总额50%以上的目标等。第三,企业对电子商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余姚市中国塑料城于1997年开通了中国塑料信息网,开创了中国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结合的先河。祐康集团对自身业务和市场进行重组,建立了祐康电子商务2001年,祐康的电子商务营业收入达4000多万元,2002年元旦春节期间实现销售近1500万元,其中冷食销售比往年增加了30%,真正体现了电子商务的营销优势。目前,该集团被评为杭州市电子商务试点单位,电子商务项目也已被列为2001年度国家技术创新重点项目,2002年被评为省信息化示范企业。

  虽然我省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标准体系、法规体系及电子支付体系建设滞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资金、人才缺乏,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议企业信息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及成效并不是企业自身所能掌握的,它需要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调查表明,制约企业信息化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技术可以跨越,制度无法跨越。我们认为,政府推进企业信息化,使企业信息化与整个经济社会的信息化相衔接,一定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把社会环境与制度建设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发挥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作用。一是加强政府有关部门间的相互协调,着重解决企业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建立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工作体系,制定有关优惠政策,争取在"十五"期间把这项工作大大推进一步。二是大力引导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要通过各种方式"唤醒"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信息化紧迫感、责任感。三是从示范工程入手带动企业信息化。推进企业信息化要坚持典型引路的方法,同时要特别重视产业链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及标准化体系。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在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上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政府应尽快制定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知识产权和隐私权保护、网络管理和数据保护等方面的法规政策,修改现

  20

  有法规中与信息时代不相适应的部分,尽快同国际法接轨。同时要对照WTO有关协议,建立统

  一、权威、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要以网络建设为重点,加快宽带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建立一个与国际国内互联并覆盖全省的宽带化、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形成以公用网为主干、与专用网互联互通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计划地建设多形式的宽带接入网,加强光纤化建设,积极引导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实现"三网融合"。同时完善网络服务,提高我省信息网络的可靠性和运行速度,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及产业,鼓励和支持软件企业的发展,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创造发展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高级的企业信息化是建立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之上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两个层面因素的制约,其一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企业内部信息化基础和水平;其二是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而后者的制约更加明显。一般商务难以适应的市场环境,电子商务更难适应。为此,要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电子货币支付体系,健全物流配送系统;从技术和法律两个层面,提高网上交易安全性;改善上网条件,提升上网速度,降低收费标准,扩大消费者群体;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活动,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且相互信任的市场环境。第5篇:信息化调研报告信息化调研报告一、东阿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近几年,东阿法院信息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全院办公微机数量由原来的二三十台增加至一百二十余台。应用服务器由零五年最初的两台增至一一年的九台。法院内部网站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案件信息管理、数字科技法庭、远程网络提讯等一批科技信息化手段成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二、下一步需要着重加强的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

  21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是人民法院建设的发展方向;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化建设是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促进队伍廉洁的有效手段。

  (2)加强信息化建设必须全员参与信息化建设不是摸个部门、某些人的事,而是涵盖了我们审判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好的一件大事。为此,一要领导带头。只有院领导和庭室负责人付诸于具体行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才能带动广大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自觉参与。二要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条件。要挤出经费,给广大干警购买和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三要不断加强教育培训。通过开展培训,使干警全面掌握电脑等设备的基本操作规程。四要切实把局域网办好办活,增强可读性和适用性,提高法官参与的热情和自觉性,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3)加强信息化建设必须健全制度一是要完善监督机制,建立以案件流程管理为中心的监督机制;以审管办为主体,建立以案件质量评查为中心的监督机制;以纪检监察为主体,建立以查处违法审判为中心的监督机制;以政治处为主体,建立岗位目标考核为中心的监督机制。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监督,运转流畅,使审判工作步入办案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和办公现代化的轨道。二是要重点建立局域网管理、案件信息录入等相关配套制度,突出抓好立案和审判管理这两个环节,充分发挥立案庭、审判管理办公室和业务部门的只能作用,确保法官公正高效的审理案件。三是要认真抓好制度的检查落实。要在健全完善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4)强化信息化建设必须狠抓考核首先要对人员进行适当的调整,将书记员分到各个审判业务庭。因书记员比较熟练电脑知识,在信息化建设的初期,书记员可以起到电脑老师的作用,有利于推动信息化建设。其次要对现行岗位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审视和评判,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量化细化指标,建立较为科学合理的岗位责任制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之与岗位责任制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奖罚。

  22

  第6篇:信息化调研报告的企业选择了BtoB(企业对企业)的模式。电子商务年成交额达1.96亿人民币。其次,企业对发展电子商务的资金投入也有较大增加,如杭州卷烟厂投入2500万元实施电子商务;巨化集团公司在"十五"规划中,计划为信息化建设投资2500万元,以实现电子商务销售收入占销售总额50%以上的目标等。第三,企业对电子商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余姚市中国塑料城于1997年开通了中国塑料信息网,开创了中国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结合的先河。祐康集团对自身业务和市场进行重组,建立了祐康电子商务2001年,祐康的电子商务营业收入达4000多万元,2002年元旦春节期间实现销售近1500万元,其中冷食销售比往年增加了30%,真正体现了电子商务的营销优势。目前,该集团被评为杭州市电子商务试点单位,电子商务项目也已被列为2001年度国家技术创新重点项目,2002年被评为省信息化示范企业。虽然我省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标准体系、法规体系及电子支付体系建设滞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资金、人才缺乏,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议企业信息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及成效并不是企业自身所能掌握的,它需要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调查表明,制约企业信息化尤其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技术可以跨越,制度无法跨越。我们认为,政府推进企业信息化,使企业信息化与整个经济社会的信息化相衔接,一定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把社会环境与制度建设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发挥政府的领导和协调作用。一是加强政府有关部门间的相互协调,着重解决企业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建立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工作体系,制定有关优惠政策,争取在"十五"期间把这项工作大大推进一步。二是大力引导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要通过各种方式"唤醒"企业的信息化意识,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信息化紧迫感、责任感。三是从示范工程入手带动企业信息化。推进企业信息化要坚持典型引路的方法,同时要特别重视产业链的整体信息化建设。

  23

  完善政策法规及标准化体系。信息技术及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在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上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政府应尽快制定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知识产权和隐私权保护、网络管理和数据保护等方面的法规政策,修改现有法规中与信息时代不相适应的部分,尽快同国际法接轨。同时要对照WTO有关协议,建立统

  一、权威、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要以网络建设为重点,加快宽带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建立一个与国际国内互联并覆盖全省的宽带化、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形成以公用网为主干、与专用网互联互通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计划地建设多形式的宽带接入网,加强光纤化建设,积极引导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实现"三网融合"。同时完善网络服务,提高我省信息网络的可靠性和运行速度,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信息技术及产业,鼓励和支持软件企业的发展,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信息化。创造发展电子商务的市场环境。高级的企业信息化是建立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之上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受到两个层面因素的制约,其一是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企业内部信息化基础和水平;其二是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而后者的制约更加明显。一般商务难以适应的市场环境,电子商务更难适应。为此,要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电子货币支付体系,健全物流配送系统;从技术和法律两个层面,提高网上交易安全性;改善上网条件,提升上网速度,降低收费标准,扩大消费者群体;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活动,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且相互信任的市场环境。信息化调研报告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就业现状调研报告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与应用现状调研问卷(学生)

  24

篇十六: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P>  区域高校信息化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合作发展策略

  乐军

  【期刊名称】《中国电化教育》

  【年(卷),期】2006(000)008

  【摘要】本文以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的高校为研究案例,运用抽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法,从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与区域发展三个层次和从一般高校信息化系统框架所包含的六个维度去分析区域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应用系统科学、信息化社会、技术的社会形成与社会行动等的理论与方法,从理论上提出和分析了整体推进区域高校信息化发展应该树立的几个认识论观点和区域合作发展的方法与策略.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乐军

  【作者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大学信息网络中心,广东广州51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重庆区域高校图书馆资源整合服务调查分析[J],杨应全;赵计梅;陈强;吴晓英2.苏北区域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建设调查分析与对策[J],徐岩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外文文献资源保障探索——基于CASHL西北区域高校的调查分析[J],薛小婕;宋戈;赵发珍;孙林;张继忠4.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策略[J],巩合先5.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策略[J],罗佳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七: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P>  调查数据显示有417的高校目前已开始使用网络教学系统但同时平均有583的被调查高校已使用校园管理信息系统而同时只有652的高校专门设立了教育技术中心或电教中心等机构只有468的学校制订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正式计划446的高校建立了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库

  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国外、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足,提出了进行教育信息化评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现状;综述

  1

  国外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水平

  信息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技术革命,世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不仅为各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世界各国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教育信息化放在重要的地位,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育,并开展了相关的理论研究。世界各国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信息化新举措。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Superhighway)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订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美国成立了高等教育机构委员会。评价的执行者为具有民间性质的团体,包括民间组织、高等教育评估理事会、高等教育机构委员会等。评价方案是由各专业鉴定委员会拟订的。美国EDUCAUSE联合美国大学注册及入学许可人员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iateRegistarsandAdmissionsOfficers,AACRAO)和招生咨询国家联盟(Na-tionalAssociationforCollegeAdmissionCounseling,NACAC)提出的“TheStudentGuidetoEvalu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onCampus”论述分析了高等学校信息化的4个方面:学术经验(AcademicExperience),管理经验(AdministrativeExperience),学生生活(StudentLife),服务和费用(ServicesandFees)。现在这4个方面不仅是作为学生评价学校信息化水平和选择学校的依据,也是高等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CEOForumonEducationandTechnology)成立于1996年。是美国商界和教育领域领导人联合成立的合作型组织,致力于评估和

  监控美国学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进展状况。他们开发出了著名的STaR(SchoolTechnologyandReadiness)评估量表。从4个方面来衡量地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该表已经被美国的许多州和学校普遍使用。美国的CCP(CampusComputingProject)。“信息化校园计划(CCP)”是目前美国有关高校信息化方面最大的、最具权威性的研究项目之一,是由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KennethGreen)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从1990-2002年。该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国大学校园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并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许多建议。调查表明,美国大学不仅注重信息化规划的制订,而且也注意制订相应的财务计划,从而在资金上保证规划的实施。同时他们认为明确IT发展目标、建立信息化预算模型、防止IT人才流失、网上教学资源建设和课程管理系统是今后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E-mail,Internet资源、课程网站、展示工具在1994-2002年中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在今后的应用中教学应用、用户支持、设备更新、在线/远程教学和升级管理/ERP系统是最受关注的问题。而近期美国大学信息化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校园无线网络、CMS/LMS(CourseManagementSoftwareorLearningManagementSoftware),校园门户网站的建设这3个方面。亚洲的ACSS(theAsianCampusComputingSurvey)。ACSS是目前亚洲有关高校信息化方面最大的、最具权威性的研究项目之一。该项目于2002年在香港大学启动,并与北京大学、美国的CCP、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日本国立东京大学多媒体教育研究所(NationalInstituteofMultimediaEducation)合作,研究将调查亚洲地区的1000多所大学。在香港地区的调查显示,香港大学都很明确学校对短期和中期内信息化的需求,并为此作了相应的战略规划。当前规划最注重的方面是:网络安全、学生上网的方便性、教学资源获取的便捷性。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香港大学都做得不错。网上的资源也很丰富,甚至一些学校还提供个人定制服务,同时也注重教学软件和课程管理软件的开发,但是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开展不尽如人意。由于香港大学在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总体上能够令学生和教职工满意,所以他们现在更注重帮助IT人员掌握新技术以及对用户更多的支持、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学系统,从而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日本,虽然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很明确,高校也很重视信息化的投入,也做了一些规划,但是由于成本、缺乏技术支持人员、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缺乏积极的态度这3个方面的障碍,使得日本高校信息化的目标与实际状况有很大的差距。在英国,评价方案的制订是通过由政府与高校构成的双重评估体系完成,建立了高校自评与外部评估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执行者是有中介性质的,包括政府、社会公众、专门职业团体、行业协会、大学自身等;而评价方案的制订没有统一规定,仅提出若干评估判据,各评议组自行决定,由专家组综合打分。

  2

  国内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

  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信息化的含义与特征、信息素养、校园网建设等方面。2002年3月至8月,受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我国高校首次进行了“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调查显示中国高校的校园网建设还不是很完善,高校提供的网上资源与服务还比较有限,网络数据传输能力也不高,虽然办公室的上网率较高。但教室、学生宿舍上网率不高,当前各高校学生和老师的电脑拥有率都在不断增加。但比率也不高。但在信息化发展战略问题上,各高校都很注重明确信息化目标和发展规划。在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把学术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结合在一起,帮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Web提供在线或远程教育。同时中国高校对设备的更新和升级缺少相应的规划,对用户提供的技术支持也不足,也缺乏统一、专门的信息化组织机构。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共同实施了一次全国性的教育信息化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来的投入总额早已超过1000亿元。据统计,截至2003年底,全国已经有超过70%的高等院校建立了不同层次、规模的校园网。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被调查高校中,校园信息化发展都比较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都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高校中,教师办公室联网率已达到76.6%,学生宿舍联网率已达到49.4%,教室联网率达到48.2%,安装有固定投影设备的教室的平均比例也达到31.2%。目前已经有13.7%的高校建成了无线局域网。在师生计算机装备方面,教师每人拥有1台计算机的平均比例达到35.4%,2~5人拥有1台的平均比例达到48.5%;在学生中,平均2-8人拥有1台计算机的比例为34.4%,6-10人拥有1台的比例为35.9%。上述这些情况说明,在被调查高校中,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第二,校园管理信息化发展速度快于教学信息化。调查数据显示,有41.7%的高校目前已开始使用网络教学系统,但同时平均有58.3%的被调查高校已使用校园管理信息系统,而同时只有65.2%的高校专门设立了“教育技术中心”或“电教中心”等机构,只有46.8%的学校制订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正式计划,44.6%的高校建立了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库。此外,在网络教学方面,目前仅有16.7%的被调查高校为全日制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计算学分的在线课程;只有8%的高校制订了关于承认本校学生通过Internet在国内外高校所获得的学分政策。上述这种情况说明,高校的教学信息化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第三,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教师的应用情况要落后于学生。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PPT的比例最高(96.8%),其次为计算机课件(69.0%),电子邮件(65.5%)和使用网络资源(55.1%);比例较低的有网络教学(30.5%)和BBS讨论(19.7%)。这说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未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而调查同时显示。目前高达7.3%的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各种学习资料;32.8%的学生经常利用在BBS上发帖的方式来向其他同学请教疑难问题;19.5%的学生经常利用电子邮件向教师或同学请教和进行交流;还有4.8%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重大难题时会通过电子邮件向校外的专家进行请教。第四,校园信息化经费预算总体呈增长趋势。但硬件投资比例仍然过高。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类高校信息化经费预算中,硬件经费预算是37.5%,其次为软件经费预算(18.0%),网络服务和技术维护经费预算(13.3%),人员类经费预算(11.0%),校园网用户支持经费预算(8.9%)。这种情况说明,“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应用”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74.8%的高校认为,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64.7%的高校认为,技术支持和服务人员不足,导致教师无法有效地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针对大学生的调查也说明,学生对目前校园网服务的意见比较多。例如,76.4%的学生指出,网络连接不稳定,经常出现网络中断现象;52.1%的学生指出,校园网内网络安全措施不完善,严重地影响了网络在教学、科研中的正常使用。这种情况也说明高校对技术维护和用户支持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五,学校在校园信息化相关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2.9%的被调查高校制定了针对教师开发的电子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只有8.6%的高校由部门或专人来负责解决师生在使用电子资源时所遇到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另外,对大学生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30.1%的学生知道学校有关校园网内禁止商业音像资源的下载及传播的规定;52.1%的大学生了解校内各种版权资料的合理使用规定;另有24.0%的学生则根本不知道学校在上述方面是否有明确规定。

  3

  结论

  通过以上与国外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资源浪费、资金不足、技术人才缺乏等问题,导致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低。尤其是许多高校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新技术、新设备的现象,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有许多学校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这些都与缺乏科学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有着一定关系,因为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方法,许多高校无法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进行有效评估。不能就信息化是否对学校提高其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等方面进行准确的评价,导致许多高校

  无法正确认识自身信息化建设所处的阶段,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校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以指导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践。

篇十八: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P>  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摘要: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现在高校信息化已经普遍用于高校的教学和管理上,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根据对问题的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促进高校信息化的进程。关键词:高校信息化校园网络网络资源

  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第职教41-7项:提高高校教师信息化水平对策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校园信息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人,与之相关的信息化规划与管理、技术标准、支持服务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影响着高校信息化的顺利发展。2008年6-9月,教育部科技司组织对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2009年3月笔者对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两类学校进行调查,根据教育部和笔者的调查对高校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1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在被调查的本科院校及高等专科和职业技术学校中,都已建成性能较先进、功能较齐全的校园局域网络,并且在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诸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总体来看,这些高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1各院校在校园办公、教学和学生宿舍等建筑物联网建设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在学生宿舍、教室联网及投影设备安装上,各个院校也不断的提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校也开始无线局域网络的建设。不过,由于刚刚起步,与有线网络相比,目前已建成无线校园网的高校比例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学校的类型不同,其校园网络建设的水平也有一定差距。例如,本科院校的网络基础建设情况都要略好于高等专科和技术学院;同时,在不同类型本科院校之间。除联网建设以外,各高校在其它硬件设备建设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调查中还可以发现教师和管理人员人均拥有电脑的比例不断提高,特别是学生拥有计算机的比例提高速度迅速,艺术类学生拥有电脑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学

  生电脑都是自备),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也夯实了基础。1.2各高校的校园网站利用率在不断提升,信息和服务项目也较以往大大拓展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校园网站,作为学校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已逐渐成为代表学校在虚拟电子世界中形象的象征。通过校园网站,不仅能够及时地向社会展示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同时也有利于外界深人了解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部分高校在主页上为师生提供电子信箱服务;七成的高校实现了在线图书目录检索功能。图书馆电子资源以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为主;将近一半的学校提供了专用的教学资源编辑软件,学校有统一的教学资源制作规范;建立了全校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同时.能够提供新闻媒体信息和技术支持服务。此外,校园网站的教学管理功能也在逐步加强。同时,有相当的高校已能够通过网络向学生提供课程目录检索、学生成绩单查寻和课程注册功能。不过,也有校园网站在教学方面的功能则相对薄弱一些,这说明,今后在校园网站的教学功能方面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与校园网站的发展相对应,高校内部各院系的部门主页建设情况呈现出较好的势态。调查中发现,在各类高校内部,院系都基本建立了自己的主页,不仅为校内各院系之间的教学、科研交流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同时也对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打下了一定基础。当然,在网页管理和利用上也有很大的差距,这和院系自身的层次和投入以及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1.3充足的经费投入是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为加速校园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绝大多数被调查高校都在不断增大经费投资力度,高校信息化经费预算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2存在的问题无论在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技术支持培训经费预算上,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尽管各高校在校园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较大进展,但是在相应的配套建设方面,许多高校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2.1电子和网络资源的建设问题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硬件设施是基础,网络资源是关键,应用是目标。无

  论教学信息化、科研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其根基都离不开数据丰富、分类齐全的网络资源库的支持。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源信化可以说是整个校园信息化的基础。在网络资源库的建设方面,有效教育软件资源匮乏,有了合理的硬件环境构建,就需要大量的可供教学使用的教学资源。在调查中得知,授课教师的教学资源大部分是教师自制的,教师普遍反映教材自带的、网上下载的或从市场购买回来的资源大都不满足教学、学习要求,今后各高校还应继续加强。2.2教师和信息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的培训问题教学信息化离不开网络资源的支持,同时,更不可缺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信息化技术工具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而这就必然涉及到教师和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工作。随着我国高效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匮乏现象日益突出,已严重制约信息化的发展。根据调查,有些高校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少部分是工程类(机、电)专业和管理类专业毕业后,经过计算机技术培训而上岗的,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的是极少数。这势必阻碍高校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在应用信息媒体教学中也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媒体。同时还要考虑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使得在教学中传递的信息量最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各种媒体的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教学质量得到最有效的提高。2.3资金的投入和资源的共享问题随着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在基础建设上的投入大部分高效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高校分布区域广,地域经济差别较大,资金投入也千差万别,偏远、贫困地区和专科院校以及规模较小的学校资源建设投入的力度太小。另外调查中发现,很多院校都是多所院校经过了合并,从而形成了一所院校内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现状,重点院系投入较大,普通院系投入相对就少,这势必造成教师的教学情绪化,同时学生也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严重影响信息化的发展进程。调查中也提出了网络资源的共享问题,很多资源可以共享,减少投入,或者进行专项的投入,不能出现“个扫门前雪”的局面,合理分配,资源共享。

  3政策建议根据对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结合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提出几点政策建议:(1)在各高校中设立统一规划和管理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部门和相关制度,以协调校内各部门的信息化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教师硬件教学设施的规范性,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2)建立健全长久有效地培训机制,加强各高校教师的信息技能培训工作,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以促进教学信息化的顺利发展。(3)建立合理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确保政府的财政投入,鼓励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投

  入格局,建立可持续的教育信息化运营和发展经费来源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入国家和各级政府教育经费预算,实行全周期预算,形成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渠道;建立一定额度的、持续不断的国家投入机制,使教育信息化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一定比例;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财政的稳定投入,充分考虑区域布局。(4)建立高校信息化资源共享机制按照学校类别和教育层次建立区域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中心,加强教育信息资源的统筹规划、协调建设与管理,建立和完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遴选和利用体系,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国家级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形成。规范教育信息资源的采集和标准制定,以实现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结语在调查中发现所有的人员对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抱有很大的信心,这就需要政府和高校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以提高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思想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以改善学校目前教育技术应用的现状,推动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1]周镭.高等院校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现代化,2007(7).[2]蒋东兴.宓詠.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3]汪琼.赵国栋.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3(7).[4]葛道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04(10).

篇十九: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P>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张婷婷【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水平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正式地迈入了大数据时代,信息化技术已经正式应用于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近年来因软件IT、云计算等技术的飞快发展,全球信息数据出现喷井式的爆发增长,信息数据快速庞大的增长,对传高校传统式的教务管理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如今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已经难以适应于现状,若是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则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把教务管理信息化,建立正确,良好的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提高教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将主要探讨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对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教务管理系统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分析其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合理的改进建议来促进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2页(P108-109)【关键词】高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作者】张婷婷【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福州350117;[2]华东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7.3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和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都经历了改革和创新,我国社会重要发展战略方针之一就是人才的培养,而一个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常教务管理工作的影响,所以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虽然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安全问题隐患,这种数据信息化的发展也是对人们传统思维的重大挑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尤其是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强大浓郁的生命力。对过去的许多传统教务管理工作都不能收集到完整的数据或处理困难的工作,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为各种曾经遇到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也为各种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因此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成为了当前各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一、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从2012年以后,数据信息呈喷井式的增长,信息化一词众人频频提及,同也象征着国家正式迈入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是指无法再短时间内收集处理的海量信息集合,需要通过更有决策力及流程优化能力的新型处理模式才能更轻松准确的分析处理海量数据,适应高速增长的多样化琐碎信息数据。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与无法估计的变化,对国家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时代在蓬勃地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也在逐渐地扩大,教学模式改革不断的深入,对教务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务管理是高等院校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学校运转的核心与基础,同时教务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直接影响学校对人才培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各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变化,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已经不能够满足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在高校的教务管理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表格记录等,这些繁琐复杂的工作不仅仅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同时也降低了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更加影响了对人才的培养。传统的人工处理方式已经不再满足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只有改变教务管理的工作模式,建设科学的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才能解决信息数据繁琐、复杂、庞大这一问题。网络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它为人们提供了极其庞大的信息量与快捷的回去方式,高校作为一个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保证与时俱进,把网络应用到教学与教务管理中,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也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操作核对等工作,因此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着极其重大且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庞大,因此我国对高校教育越发的重视,各高校的办学规模也不断的扩大,推行多元化教学制度,从原来的一地办学发展到现在对地点办学,增加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总体人数,专业数量和班级数量也在成倍增加,使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变得越加的繁重复杂,只是靠有限的人员已经无法进行有效快速的管理。近几年来我国教育正处于改革深入时期,专业学科被细化,呈现出交叉性与多样性,同时学分制度的出现带来了许多新的管理问题,学生不在是以班级为单位上课,而是根据每个人所选择的科目去上课,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编排课表时间,避免可是冲突问题的发生,而且学生的成绩管理从班级单位转变为个人单位,导致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度地增加。因此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信息化管理不仅能够解放工作人员,更能够进行大量信息数据的采集、记录、查询、统计等,大幅度的提高了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高校教务管理包含了学校各个环节,因此是一个需要明确规范制度的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就有力的保障了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二、教务管理系统对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的作用我国已经正式迈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技术对高校教学方式、教学制度、教学思想、教务管理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变化。信息化逐渐的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在管理系统方面得到广泛地应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建设对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促进了国家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高校利用成熟科学的信息技术来建设规范、先进、安全的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能够促使各部门信息与教学资料共享,确保了信息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大幅度的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化管理使工作职责更加的明确,工作准则更加规范,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更加的顺畅,减少了矛盾冲突的产生。师生也可以快速便捷的查询自己需要的信息,学生成绩与学籍等信息更加的严肃规范。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是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三、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前,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不完善的教务管理系统,而这些传统的系统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海量教务信息数据,需要不断创新改革,建立新的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而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及难点。1.对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没有明确、完整的规范各高校对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忽视了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推迟了建设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许多高校都只是根据自身的状况与需求来建设教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导致了教务信息不完整、不规范,并且不能实现学校间的消息共享,无法进行有效快速的沟通交流,最导致信息数据不能被有效的利用,成为垃圾数据。2.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存在着大量的安全隐患,缺少灵活性与扩充开放性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所有的事物都穿在着利弊,网络也是如此,再给我们带来便捷和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

  全风险。高校在依靠网络建设教务管理系统时,也存在着信息泄露及篡改,数据遗失,系统瘫痪等风险。一旦遭到不法人员入侵,系统感染病毒,将受到巨大损失。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教育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这要求了教务管理系统要具备极高的灵活度和扩充新,但目前高校传统的教务管理系统不举办这样功能。3.管理系统平台不完善没有一个完善的系统平台,目前各种管理软件系统水平参差不齐,符合高校教务管理需求的系统并不多见,而网上应用的管理系统更是少见,这严重影响了学校间的信息交流分享。高校对教务管理需要信息共享,学校应该重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但现在各个高校之间的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不同,差异性较大,很难达到顺畅的信息共享交流,导致信息化建设合作减少,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4.教务信息化专业人员缺少目前大多数教务管理人员的思维还停留在数据记录的层面上,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作用,电脑上的办公软件也仅仅只是被使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机械重复地记录信息数据,并没有真正应用到互联网的智能便利。信息化专业人在是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建设的重要因素,教务信息化代替了传统的教务管理方式,因此对教务人员的专业要求明显提高,而我国严重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学校更加重视教师资源的建设,从而忽视了人力资源建设,导致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难以建设。四、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的对策研究1.加强对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艰巨而长时间的工作,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各高校要充分认识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培养现代化意识观念,根据学校自身的状况,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探寻教务管理新模式,促进校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高校在建设教务管理信息化系统时需要注意信息网的覆盖范围与数据的更新,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加强对教务信息化管理的监督,从根本上

  提高员工对教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使教务信息化管理更加的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与系统的灵活度增强员工的信息安全防护意识,认识到教务管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高校集中选用安全可高的防护软件,为每一台计算机安装有效的防火墙,并时常检测监督。制定合理规范的账户密码及权限,确保教务管理信息的安全性。对员工开展病毒防治知识培训,提倡数据档案备份管理,确保信息不丢失。确保教务信息化系统的可持续运转,各高校需要建立严谨规范的管理制度。在信息化系统建立的过程中会反复出现许多新问题,需要管理人员认真负责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事后主动分析原因、总结经验,逐渐完善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3.培养专业人才建议一套完善的教务信息化系统是基础,想要推广落实则需要管理人员的努力,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了该系统有效性。信息化时代的教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灵活地操作计算机,更要具备教务信息化管理和分析能力。所以高校应加强教务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技术培训,培养他们的现代化意识,把之前的管理经验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不断地完善优化系统,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学校在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质的同时引进多样性专业人才,专业人才是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实施的重要因素。五、结语总而言之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下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大数据给国家和教育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机遇和挑战,人才的管理与培养决定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高校良好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加强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黄立明,郭红英.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6.[2]谭明芳,黄成荣.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8.[3]张永莉.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4.

篇二十: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P>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况及困境

  姚云;刘海梅

  【摘要】Intheeraofeconomicglobaliz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educa-tion,especiallyinhighereducation.Atpresent,highereducationInformatizationinChinahasmadegreatprogressin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educationalinformationresources,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in-formatizationofmanagement.However,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zationinhigherlearninginstitutionsisnotbalanced.Moreover,somehardwareandsoftwaretechnicalproblemsandhuman-relateddifficultiesareencounteredinthedevelopment.Human-relateddifficultiesincludepeople'sidea,socialsystem,management,socialculture,etc.Onlywhenweovercomethesedifficulties,canwebetterpromotetheconstructionofhighereducationInformatizationinChina.%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它是衡量一个高校是否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信息化这几个方面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情况。除此之外,它的发展也遇到一些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包括硬件和软件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人的观念、体制、管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只有克服这些困难,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期刊名称】《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3)005

  【总页数】5页(P75-78,83)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困境

  【作者】姚云;刘海梅

  【作者单位】湖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黄石435003;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湖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1

  [Abstract]Intheeraofeconomicglobaliz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education,especiallyinhighereducation.Atpresent,highereducationInformatizationinChinahasmadegreatprogressin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educationalinformationresources,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informatizationofmanagement.However,thedevelopmentofinformatizationinhigherlearninginstitutionsisnotbalanced.Moreover,somehardwareandsoftwaretechnicalproblemsandhuman-relateddifficultiesareencounteredinthedevelopment.Human-relateddifficultiesincludepeople'sidea,socialsystem,management,socialculture,etc.Onlywhenweovercomethesedifficulties,canwebetterpromotetheconstructionofhighereducationInformatizationinChina.[Keywords]highereducation;informatization;development;difficulty全球化使高智能信息技术从西方传入中国,目前信息化在中国高校基本普及。在北

  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高校校园数字化建设较成熟,光纤宽带已基本遍布大学校园,多媒体、信息化已成为大学教师课堂教学和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又扩大了师生的视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但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校投资不到位、管理松散、缺少软件开发能力或软件应用能力,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以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为目标,其中39所“985高校”和112所“211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得到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而地方高校则由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当前世界处于信息化时代,要想达到上述教育目标,就要把对信息化的投资作为对大学投资的一个重要项目。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较快,尤其是“985高校”的信息化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高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一)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类型较多,分散在高校的各个部门之中。由于高校教育的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技能和社会能力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因此在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直接与教学和师生学习及互动相关的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就尤为重要。这包括“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1]74。1.数字图书馆教育部针对全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启动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等一系列的项目,促进了我国大学图书馆数字信息化

  的发展。信息化图书馆主要表现在馆藏纸质版文献和电子文献相结合,并具有成熟的网络自动化服务体系,师生可以通过借阅机自动借还资料,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在线远程或在馆下载各种文献,还可以网上馆际互借、续借等。具体来说,信息化图书馆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络数据库及多媒体光盘等。目前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985高校”已达到100%,“211高校”达到90%以上,其它地方高校接近90%[1]。2.教学和科研信息化系统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拥有教学信息化系统、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网络考试系统和教学资源制作系统在高校也较为普遍,其中最常用的系统是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约有78%的高校拥有科研信息化服务系统[1],这一系统主要包括:科研项目专业工具软件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学文献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网上预定系统、高性能计算中心、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多媒体教学。目前我国高校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比例平均达到70%以上,其中近1/3的高校达到了90%以上[1]。(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任务中指出,“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目前,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过硬。1.校园网及宽带网络《规划》明确指出:“到2015年,宽带网络覆盖各级各类学校……高校的接入宽带达到1Gbps以上。”目前,50%以上的高校接入宽带达到1Gbps,其中尤以“985高校”和“211高校”的接入宽带值最高,已经达到了3Gbps以上;绝大

  多数高校网络出口选择教育网、电信或联通,其中尤其以教育网居多,占80%以上;90%以上的高校校园网主干带宽达到千兆级及以上的水平,使高校校园拥有高速的网络环境;高校校园网络覆盖已经由几年前的有线网络渐渐转向了无线网络[1]。网络已经联通到学生宿舍、教室、图书馆、科研楼、行政楼等大学校园的主要楼宇。由于大学学生和教职员工人数不断增加,校园网络的稳定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网络负荷超重,网速变慢,故障频发,因此需要加大网络特别是无线网的光纤投放量。随着网络在大学校园的普及,各大高校都较为重视网络的安全防护,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过滤垃圾邮件和网站等,以防自己的校园网和学校的主页受到黑客和病毒的侵袭。2.多媒体教室与计算机信息化时代,大学多媒体教学已日益普及,掌握数字化信息应用技术已成为每个大学老师必备的技能。应该说,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多媒体教室,特别是一些人文社科类的专业院系,多媒体教学成为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与之相应,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也较高。当今的大学校园,师生和管理人员几乎每人都有自己的电脑,学生和老师的电脑主要由自己出资购买,而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电脑则由学校出资购买,以便于学习和工作。(三)管理信息化情况采用信息化进行高校管理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因此,高校应该提高利用信息化进行行政管理的幅度。一是信息门户。信息门户即学校的主页,它是学校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进行社会宣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主页。二是信息化应用系统。该系统内容丰富,其中最常用的主要有电子邮件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全国94%以上的高校有自己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三是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仅能提高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的工作效率,也能使学校的管理更加规范化。

  目前90%以上的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图书馆信息系统、科研信息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等。除上述几个方面,高校对信息化的建设和实施还应有一系列的保障措施。最常见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信息化机制建设、作好相关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范管理等。目前,90%以上的高校有信息化经费预算,其中“985高校”和“211高校”的信息化经费预算做得最好,它们有自己的单列预算。此外,目前高校的教职员工基本都具备且必须具备信息化应用技能,每年在省市人事部门都有针对此项目的培训和考试。尽管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明确,成果显著,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下面主要从信息技术的困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一)信息技术因素影响高校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技术因素包括硬件和软件因素。所谓硬件因素是指学校的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配置情况。由于学校的实力差异,造成信息化设备经费投资的差异,不同的高校信息化硬件配置相应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985高校”和“211高校”的硬件设施较为先进和齐全,而一些地方高校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则较为落后和缺乏。此外,高校在配置基础设施时,过分追求计算机和宽带的功率,易造成资源浪费。高校信息化的软件因素是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由于学校实力的差异,不同的高校在信息资源开发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科研实力较强的“985高校”信息资源的开发最为先进,信息资源最为丰富,极大地推进了信息化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而实力较差的普通地方院校尚不具备信息资源开发的能力,只能购买别人的信息数据库,大大影响了信息化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中的应用。比如,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和展览馆等内部含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而部分高校并没有把它完全开发出来,依然停留在纸质化时代,这样不利于它们的管理和校与校

  之间的资源的互通。而一些学校校园网建成后,在教学上却没有把它较好地利用起来,比如,教室虽然装有电脑,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但却无法使用电脑进行上网,无法给学生提供在线信息和视频等课程服务。(二)人为因素影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因素除了技术因素之外,还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如,观念、体制、管理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与人相关的因素,它们大大阻碍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成效。1.观念因素人是万事万物中唯一具有理性意识的,不仅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更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所以,人是一切建设的主体。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同样是人。因此,在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陈旧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会严重制约和影响信息化体系的建构。具体来说,它们包括决策者、实施者和使用者的认识和态度。一是决策者的认识和态度。这实际上是高校信息化的价值取向和定位问题。决策者的认识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应该说,各高校都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来抓,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认识定位上的偏差。有的决策者仅仅是为了适应新形势(如上级部署要求)或赶时髦而被动的推动高校信息化建设,把校园网络建设仅作为学校的一个形象宣传的需要,把手段当目的,重硬件轻软件。因此,在投入较大资金进行校园网络硬件建设的同时,对真正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科研、管理的现代化等方面投资却不多。二是实施者的认识和态度。实施者对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高校信息化的成效。在许多高校,是由信息网络中心或类似机构具体负责和组织实施信息化工作,他们主要是进行网络的设计开发、布线、基础设备的配置、系统运行的测试,以及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而这些工作还是以技术为中心,他们对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需求考虑较少,特别是对系

  统的管理和规划组织缺乏必要的认识和经验,而且没有权威性,对于网络建设的大方向难以把握,有时根本没有发言权。三是使用者的认识和态度。高校信息化建设将全面推进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本身不是目的,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来辅助教学、科研和管理才是目的。如果高校的师生员工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对待信息化,就必然会加快信息化的进程;相反,若他们认为信息化对自己没有好处,或者构成心理压力,就会采取消极的甚至抑制的态度[2]2425。因此,在高校信息化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避免教职员工的抵制心理、期望值过高心理和贪大求全的急躁心理。2.体制因素我国高校信息化体系的管理并不太完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普通高校的领导们过分追求学校的科研、教学成果以及注重省市和国家相关部门的评价,对信息化建设并不太重视,或者更多地重视理工科的信息化建设,对文科院系的信息化建设支持不够;还有一些高校并没有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对高校信息化的财政投入和行政支持力度不够,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管理职位,而是把信息化建设挂靠在校园网络中心,实行粗放式管理。“这样造成各高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教学、科研、管理、档案等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造成许多‘信息孤岛’,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不利于高校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2]273.管理因素“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设施、应用系统、资源、网上内容等物质层面上的管理,也包括信息化政策的制定、体制和制度的完善以及对师生思想引导等组织和精神层面上的管理。……当前不少高校的管理者对与高校信息化建设有关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和钻研,因而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和领导,主要表现为:没有科学统一的规划,不能制定有效的信息化

  政策和规章制度,盲目建设,管理无序等。”[2]27学校应成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中心,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层面的维护和精神层面的管理。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置信息技术研发部门,进行相应的软硬件开发和后期服务。有效科学的维护和管理是高校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保障。

  4.文化因素高校信息化带来了形形色色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既有深刻的知识和良好的价值观,也有一些颓废的价值观,带来了文化冲突,需要师生们去辨识。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可以“促进思想和学术的多元化、自由化,促进人际间的网上交流,拓展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但另一方面,信息化带来的‘虚拟世界’可能使部分师生在信息的海洋里倍感精神迷惘,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人机热、人际冷’的现象”[2]28。由上述分析可知,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211”、“985”层次的重点大学,信息化呈现出了高水平的建设状况。但在一些中小型城市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还较低。原因在于,大城市和重点大学的师资力量比较强大,科研实力较为雄厚,管理水平较为先进;而中小型城市的大学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多会遇到文中所分析到的信息技术和人为因素的各种问题。因此,要想更大程度上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克服困难,加大资金、技术、人员、管理、科研的投入、投放和配置,引进世界先进的信息技术理念和文化理念,更新或改进管理体制。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陈咏梅)OntheDevelopmentandDifficultiesofHigherEducationInformatization

  inChinaYAOYun1,2LIUHaimei1(1AcademyofMarxism,HubeiPolytechnicUniversity,HuangshiHubei435003;2SchoolofMarxism,Wuhan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2)[收稿日期]2016-07-26*[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理工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5413;湖北理工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15A03。[作者简介]姚云,讲师,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西方伦理学、伦理学基础理论。[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662(2016)05-0075-04DOI编码:10.3969/j.ISSN.2095-4662.2016.05.016

  4.文化因素高校信息化带来了形形色色的信息,这些信息中既有深刻的知识和良好的价值观,也有一些颓废的价值观,带来了文化冲突,需要师生们去辨识。有用的知识和信息可以“促进思想和学术的多元化、自由化,促进人际间的网上交流,拓展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但另一方面,信息化带来的‘虚拟世界’可能使部分师生在信息的海洋里倍感精神迷惘,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人机热、人际冷’的现象”[2]28。由上述分析可知,当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211”、“985”层次的重点大学,信息化呈现出了高水平的建设状况。

  但在一些中小型城市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还较低。原因在于,大城市和重点大学的师资力量比较强大,科研实力较为雄厚,管理水平较为先进;而中小型城市的大学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多会遇到文中所分析到的信息技术和人为因素的各种问题。因此,要想更大程度上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克服困难,加大资金、技术、人员、管理、科研的投入、投放和配置,引进世界先进的信息技术理念和文化理念,更新或改进管理体制。

  【相关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2]张佑祥.高校信息化体系建构研究[D]:[硕士论文].湘潭:湘潭大学,2005.

推荐访问:高校信息化现状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 信息化 现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