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劳动教育课题研究18篇

劳动教育课题研究18篇

时间:2022-11-17 09:50:04 来源:网友投稿

劳动教育课题研究18篇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从细微处开讲从内心发觉感情再加上那具有感染力的声音很快便使同学进入了一个自省的状态在感恩老师的环节中王教授声情并茂的为同学们讲述着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劳动教育课题研究18篇,供大家参考。

劳动教育课题研究18篇

篇一: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从细微处开讲从内心发觉感情再加上那具有感染力的声音很快便使同学进入了一个自省的状态在感恩老师的环节中王教授声情并茂的为同学们讲述着关于老师的感人的故事再从这些老师的身上联系到现实生活中从平时的小事说起娓娓道来给同学们的们的心灵一个强烈的震撼那一个个的拥抱便是对老师的一个忏悔一声感随着感恩父母环节的进行活动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此刻学生们的心里一定在一次次的对自己责问对自己曾经的幼稚和荒唐而感到惭愧对面前的父母亲道歉俯身的一个鞠躬屈膝的一次下22跪在此时他们的灵魂得到了一次升华

  一、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

  新的历史时期,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劳动条件与内容等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地位、作用与实施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科学为根底的技术创新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学习与工作等方面迅猛的开展和变化,处于这种新环境下,开发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个性化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逐渐改变学生学习和进步方式、教师教学和成长方式、学校教育和开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我市新课程实验的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了全面实施。我校适时开发并实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我校教育根底和教育资源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课题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立足于学校实际开展研究活动,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与探索。

  人类今天能够实现技术创新,必须具有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而能作到这样就必须从小手脑协调开展、具有手脑协调工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多年来我们的根底教育课程强调动脑训练的很

  多,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手脑结合、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课程却不多、也不被重视。然而,以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人类手脑协调的开展必须从小〔从幼儿园开始〕就有方案、有目的的去逐步培养和训练,如果错过了儿童少年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以后培养训练就将“事倍功半〞,而且会影响人脑功能的开发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形成。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从小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有利于开发人脑功能,最终可有效提高全民族技术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所以,在学校实际教学中应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和重视。实践证明,学校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均得到了开展,学校也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

  课题研究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开展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贯彻落实江泽民主席1994年全教会上关于强调“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并指出“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等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贯彻执行2021年7月第四次全教会提出的“素质教育重在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培养孩子们从小就独立思考,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创造;素质教育,是让孩子们不仅仅埋头书本,而应成为全面开展的人〞有关要求;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实践效劳的指导思想;本课题研究紧密联系了学校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各项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从而为我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开展,最终是为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创新

  型人才,打下终身开展的必要的根底。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选择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

  特点及其认知结构,适时适量提高技术含量;还应及时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增加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对解决技术问题内在要求、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技术设计与实验的学习内容;选择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其主动探究、使其能形成根本技术素养和现代劳动价值观念的学习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教授方式的课程。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创新、自由翱翔的课程,是学生开拓潜能、开展个性的课程。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被看作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点。我校此次重点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开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就其课程的功能和课程的特性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必须表达以下根本特征:

  1、动手与动脑结合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根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根

  底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和操作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根底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根底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

  2、以工程为载体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工程形式展开。一般的,一个工程浓缩着假设干个教育要素,是一个系列性的技术过程,成为技术学习的载体。3、可感的操作对象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象和操作对象一般与可感的事物、问题相联系。除了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互动外,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过程更多地伴有与工具、与材料、与物体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一作用,加深自己的学习体验,加深自己对材料、对工具、对技术过程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在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的认识。4、多学科的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它综合运用数学、语文、艺术、思想品德等学科的根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社会、伦理、心理、环境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5、贴近现实生活

  劳动与技术课程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开展有意义、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开展趋势有关的内容,作为核心组织和设计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热爱生活,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活,并创造新的生活。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生活取向要求课程内容安排上应更富有弹性和开放性,应表达农村和城市的不同特点,表达多样性和选择性。

  6、开放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实践、家政实践、技术实践、职业指导四个方面。劳动实践涉及自我效劳劳动、家庭生活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家政实践涉及内容有家庭理财、家庭烹饪、物品洗涤、家用电器平安使用等方面;技术实践小学阶段那么有纸塑、泥塑、种植、养殖、信息技术等内容,职业指导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职业了解。一般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过程包括:活动导入:由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由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活动组织:教师集中进行发动,安排活动时间范围,提供活动相关资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立活动的具体内容、形式、进程等。活动开展:活动开展阶段,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有的活动可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当学生有需要时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总结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结合,重在感受和体验、展示和表达,以改良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开展为目的,提倡鼓励、积极和开展性的评价。

  拓展提升:提出一些进一步思考、探索和延伸训练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方向开展。也可按以下过程操作:问题与思考——实践与活动——研究与讨论——收获与总结——拓展与创新。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1、加强领导管理,建立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的管理和领导。建立责任制,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网,按规定配置并培训教师、安排课时、建立基地、落实研究经费等。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建立了教研员、教导主任和实验教师“三结合〞的研究队伍。教研员吕霞主任和学校校长刘伟是课题研究的主导力量,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实验的规划与设计,提供研究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总结实验经验,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学校教导主任朱广俊是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主要任务是将理论转化为实施方案,具体指导和组织实施调控研究过程,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实验教师王美华、王艳、赵云龙是根底力量,其任务是实施研究方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与研究,关键在于建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根据师资队伍状况,精心挑选学历层次高、责任心强、组织能

  力强、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特长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1〕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和专著。我们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中的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长带着大家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材料,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每月坚持写教育随笔至少一篇,在反思中进步提高。〔2〕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3〕积极参加上级课题组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2、开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研究。3.不断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研讨,不断借鉴兄弟学校好的理论知识和做法,为加速劳动与技术教师的成长、尽快担当起研究课题的任务搭建良好的平台.4.建立构筑学生劳动态度、操作技能、行为习惯、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价体系.5.不断探索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鼓励教师撰写研究论文.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分工:刘伟吕霞负责活动组织与联系,经费筹措,活动创意和总结,理论研究等。王美华朱广俊王艳赵云龙负责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

  课题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07年5月〕成立课题组,搜集和学习有关资料,提出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主要参加者的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刘伟,小学高级教师,枣庄市优秀教师,学校校长,课题主持人。有着严谨的研究和治学态度,并能自觉把研究成果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使学校各方面工作都走在我市前列,在省、国家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曾在滕州、枣庄两市作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专题报告。王美华,滕州市首届“十佳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劳动与技术教师,山东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在省级教育报刊发表论文1篇,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被评为省级一等奖和国家级一等奖。吕霞,小学教研室主任,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枣庄市课改标兵,滕州市优秀教师,曾在省、市级以上发表多篇论文,多次担任市级优质课评比的评委。朱广俊,小学高级教师,学校教导主任,枣庄市社会学科先进工作者,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市、省级奖励。王艳,小学高级教师,滕州市骨干教师,滕州市优秀教师,滕州市首届“十佳班主任〞教师,多篇论文获市、省级奖励。赵云龙,小学一级教师,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多篇论文、教案设计获市、省级奖励。

  课题研究目标:1、探索、构建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为总课题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资料。2、通过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活动,促进学生和教师开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3、通过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校特色。论证课题,向有关专家、教师介绍本课题的内容、目的及方案,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本课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研究方案,明确各自研究任务。建立子课题。2、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21年6月〕〔1〕根据研究方案和学校教研组方案进行实践研究。首先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社会文化资源。由于社会区域的不同,各个地方和都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社会活动和文化资源。结合本地农村的现实状况,我们确立了以下几个活动主题:1、蔬菜种植2、我是木工小能手。3、我喜爱的昆虫4、家乡小河的变化。5、收集春联大行动。6、调查民风民俗。如,“我是木工小能手〞活动,我们是这样考虑的:冯庄村的家具制造工艺远近闻名,大多数村民都是木工能手。利用这一资源,我们和家长一起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家具制作流程,并参与其中比拟简单的制作工艺。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还亲自动手做了各种各样的木质玩具,有的学生还

  为老师做了木质粉笔盒。其次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和利用的有利资源。我们组织学生广泛的收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意收集一些素材。我们也特别重视这些家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让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主要有:

  1、自我效劳劳动:如整理书包、铺床、洗涤衣服等。2、“争做父母好帮手〞活动,如做饭,整理房间等。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了劳动成功的喜悦,懂得了生活处处皆学问。学生的劳动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同时也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第三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我校面积较大,学校开发了一片面积大约5亩空地作为蔬菜种植园及花卉、苗木繁育基地,基地内花卉、苗木四季常青,既能绿化、美化校园,又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为此,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制度,明确了校长、班级负责制,形成了校班管理网络,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开展了劳技教育和劳动实践。学校自编、自选了劳动实践内容,建立了实践档案,要求教师有实践活动教学方案、教案;班级有实践活动和成绩考评记录;学生有劳动技术实践学习作业本、学期小结。并规定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场所的实践活动不少于16课时,确保了教学效果。2021年12月,学校被评为“枣庄市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示范学校〞。

  〔2〕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我们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中的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长带着大家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材料,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每月坚持写教育随笔至少一篇,在反思中进步提高。不断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研讨,不断借鉴兄弟学校好的理论知识和做法,为加速劳动与技术教师的成长、尽快担当起研究课题的任务搭建良好的平台,不断探索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鼓励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同时积极参加上级课题组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及时作好记录,收集材料。

  〔3〕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组织学习理论,交流研究过程。每学期举行一次课题研究汇报活动。

  〔4〕2021年6月阶段成果展示。3、总结阶段:〔2021年7月——2021年11月〕对研究过程进行回忆与反思,总结、提炼、整合课题相关材料,完成子课题汇报。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通过专题性研究和探索,课题组总结出学校在劳技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和许多成果:〔一〕、对劳技教育及其课程地位与作用的新认识劳技教育及其课程在整个中小学阶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确实是根底教育课程体系

  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局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尽管新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开展将促使“劳动〞、“劳动教育〞及“技术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新的开展与变化,其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也一定会与时俱进,但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公民、建设者及各级各类人才却都需要有最根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术素质。

  这些素质不可能在学生身上自发地产生,所以我们的学校必须对学生从小就实施德、智、体、美、劳动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综合性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这些任何职业、任何工作、任何合格的公民都应具备的根本素质。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事实和教育科学规律。因此,虽然在当前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形态、实施方式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对在新课程改革中仍然要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信念,却绝不能疑心和动摇。

  1、积极研究,大胆探索,形成“探究式实践〞新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亮点,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举足轻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探索“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与创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五个步骤:问题与思考——实践与活动——探究与讨论——收获与总结。形成了一套崭新的活动模式——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收集信息——讨论交流—

  —设计制作——展示评比。〔1〕、收集信息。根据学生要开展的劳动与技术课的活动内容,

  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收集的渠道可通过查阅文本资料、网络或走访专家等形式进行。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同时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家长可帮助指导学生准备一些材料。

  〔2〕、讨论交流。这是集思广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互相交流、信息互相补充,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每名学生或每个小组把收集到的信息在全班上交流,使每名学生都获得大量的信息互补,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师生在讨论中都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或建议,供大家互相参考,教师可适时点拨、启发,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个人的设计更加完美,从而开发学生的潜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设计制作。这一阶段是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身体会和感悟的过程。学生个体或小组根据大家提供的信息,参与最后设计方案,并选好材料,教师可帮助设计选材,选择平安可靠、科技含量较高的材料,做好制作准备。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阶段。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制作,受到挫折训练和成功的喜悦之感。同时使技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一环节中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演示操作应根据操作的难易程度适时进行,突出技术中的重点和难

  点的指导。〔4〕、展示评价。展示这一环节是学生对作品的自我欣赏和相

  互欣赏的过程,完美的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鼓励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评价要注意全面性,不能过于注重结果,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如何、技术运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新等内容进行的全面评价,同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定。评价重在指导学习,促进学生的开展,要主意发挥评价的鼓励和导向功能。但凡参与劳动与技术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完成或根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都应给予肯定。对那些设计与制作成果特别优秀,或有所创新、创造者,应给予特别的鼓励。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有关的专业人员。评价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谈体会、考核、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日常观察等形式。在这一环节中对于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有创意的主题经师生共同研究可以生成下一个探究活动的主题。

  2、整合学科资源,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新体系在实验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进行整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比方: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搭建了开展个性的舞台。学完?赵州桥?后,学生对桥梁建设感到好奇,我们便围绕“桥梁建筑〞开展了一次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老师、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查找资料,请教专家,忙得不亦乐乎。在学习?鸟的天堂?时,同学们对鸟的种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验组老师因势利导,既然大家对鸟都感兴趣,不如我

  们以此作为一个探究的主题,让我们走进鸟的世界,了解他们,从而使同学们更加爱鸟,护鸟。“探究鸟的种类〞活动由此而定。学习了?新型玻璃?一课后,学生自主确实立了“走进玻璃世界〞实践活动,学生们有的收集实物、有的查找资料,还有的上网查询。与科学科整合,为学生科学观的开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培在教授?弹簧的秘密?一课后,学生自发的在家中开展了实践活动,自制弹簧秤,弹力玩具等。培养了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其它学科的整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系统的知识信息,发挥着系统教育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进而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即有利于德育的落实;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在日常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引导学生将来面向三百六十行,争取行行出状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从小锻炼、提高其脑功能;有利于普及根本技术教育,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技术素养;有利于培养并开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要在课程整合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努力,以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并用,知行统一,真正促进学生一生的开展。

  3、为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档案袋,记录实践活动的足迹我校为每位学生均配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袋,对学生实行多元化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过中善于捕捉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不断鼓励学生从一个台阶迈上另一个台阶,为

  它们的点滴进步喝彩。学校定期对他们的记录袋进行展示,使他们饱尝成功的喜悦。这一阶段的实验研究,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验以来,课题组成员王美华老师撰写的综合实践教改论文在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一书中发表。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中一位老师被省教研室评为劳动技术先进个人。一位老师在省教研室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一位老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分别被评为滕州名师、滕州市骨干教师,滕州市教学能手,滕州市优秀教师,枣庄市课改标兵,枣庄市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优秀教师。学校被评为“枣庄市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示范学校〞。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点1、强调了体验性目标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它往往重视直接经验和感受,强调个人化的理解、体味、琢磨、反思、感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追求活动结束时所形成的成果,而是注重课程生成、实施和总结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体验。这些体验有些是指向学生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活及其要素,有些指向学生所反思、所探究的对象,有些指向学生所憧憬、所规划的未来。通过活动过程,每个学生心中都形成具有个体特性的认知、情感、意志及相应的行为。2、强调了实践性目标实践是人类主体从一定的目的出发,对客体的一种探究与改变

  的活动。实践性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注重的目标,它架起了认知性目标与行为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的桥梁,同时更为注重富有实践意义的行为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合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逾越学科屏障,将所学的各学科的知识在内化和类化的根底上整合起来,使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不再是孤零零的、彼此缺乏联系的。要实现学生整合知识能力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注重系统科学方法与整体论视野的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此知识与彼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联系的敏感性,形成辩证的认识事物、探究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人类实践的过程是认识对象和改造对象相统一的过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发现问题、确认问题,这是人类实践的首要环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往往都会涉及具体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有的综合实践活动甚至是以问题作为线索展开的。因此,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根本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根本目标。〔3〕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成为新时期每个公民的根本素养,尤其是在当代信息传播通道越来越多,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越来越广的形势下,信息素养

  更是成为相对于传统的读、写、算等根本能力的根本素养。而且,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根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中,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一般都贯穿其全过程。

  〔4〕意念转化为问题解决方案能力我们有很多学生根底知识很扎实,有时能说会道,很有思想,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却缺乏相应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学生接触实际少,缺乏相应的经历和感性知识,另一方面与学生将其想法、意念转化为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很有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及实施中,应当注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可以采用“设计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方案既包括程序性的方案〔如“游戏桥的设计〞〕,也包括物化产品的结构性设计方案〔如“城市交通模型的设计〞,“多功能文具的设计〞〕。〔5〕动手操作和制作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认知性、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主题可以向着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方向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如“自行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题中增加“自行车的拆卸、装配和建议修理〞的活动,“大桥的探究〞主题中增加“桥的模型制作〞等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知行合一。3、强调了生成性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不是按照预设的目标和方案亦步亦趋予以实施的过程。随着活动的开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大家认识的深化,原有的目标和方案发生相应的调整,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一个重要特点。生成性目标本身并不是课程指导者预设的,而是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设计之初和活动实施过程中创生的。指导老师应把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活动方向和活动过程。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指导者应在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特性的根底上,根据既定的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某一主题的具体目标,并将这些具体目标让学生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以便更好地发挥目标导向和鼓励作用。

  学校在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进行专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树立了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念,学会了保护环境和创造创造的根本方法与技能,锻炼了不怕艰难困苦、不怕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同时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讲究质量效益、、遵纪守法、互助合作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些实验研究成果也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足以说明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良好的社会效益,即课题研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提高其综合素质以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效劳,都作出了重要的奉献。针对目前我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课题研究对其今后改革开展的建议是:

  〔1〕应进一步加强对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

  索;〔2〕应建立根底教育课程实施的法制体系和跟踪评价体系,学

  校教师上课不得随意更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3〕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中,应注意并坚持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开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4〕在劳技教育类课程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

篇二: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小学课题申报\小学劳技课题申报

  《关于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研究的意义》阶段研究报告

  《关于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研究的意义》阶段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父母对孩子太过溺爱,没清醒的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生怕孩子吃苦受累,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事无巨细,均由父母包办,孩子从小养尊处优,从而导致孩子劳动意识淡薄、动手操作能力低下,只图享受、不尽义务;另一方面每位家长都要面对子女一考定终生的升学困境,下棋只一局,家长输不起,因此很多家长不得不把眼睛盯在孩子的学习上,从而导致家庭劳动教育被忽略,结果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这种现状突显了目前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二、课题研究的依据: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核心。不论什么时代,不论科技发达到何种地步,劳动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活动。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需要,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202X年颁发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版)对我国小学生劳动教育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如第9条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第14条“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第16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多观察,勤动手。”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小学生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方面要使他们从小树立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他们优良的劳动品质和刻苦耐劳的精神。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实践探索为手段,以文明创建为中心,融劳动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具体目标如下:年级教育目标劳动内容一二年级通过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让学生获得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审判情趣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自立、自理的乐趣。学会整理课桌椅、检点学习用品、收拾书籍、自己穿鞋等内务。三四年级1、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怕挫折、积极向上的情感。2、利用社区资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劳动观念。1、自觉做好个人、班级卫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2、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活动,自觉爱绿、护绿,积极参加社区义务劳动,保护社区环境。五六年级1、以劳动教育基地为依托,让学生了解农村的生活情况,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劳动的乐趣。2、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培养

  合作意识、细致观察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锻炼意志品质,强身健体。1、假期到社区报到,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活动。2、参与楼栋卫生管理,协助社区搞好环境卫生。3、组织参加学校劳动教育基地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一)问卷调查:发放《小学生家庭、学校、社区劳动意识问卷》,主要有以下内容:1、小学生参与家庭、学校、社区劳动的情况调查。2、家长对孩子参与家庭、学校、社区劳动的看法。3、孩子对参加家庭、学校、社区劳动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劳动教育被已被全面忽视,主要原因是家长。家长劳动教育认识误区:对孩子教育期望上的偏颇;对孩子教育行为上的偏颇。孩子劳动方面存在问题:劳动观念弱、劳动意识缺乏;动手能力弱、生活自理能力差。(二)劳动实践:1、校内劳动教育研究:意义宣传:充分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和宣传栏,大力宣传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使劳动光荣的理念深入人心,全体师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投身到各种各样的劳动竞赛中去。专题讲座:德育处专门邀请了请有经验的老师,为全体班主任和各班学生代表作劳动技巧专门培训,使与会师生掌握了程序,学会了

  方法,提高了能力,端正了认识。会后在全校进行了推广和应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劳动比赛:一是开展“劳动章”特色争章活动。要求各班以班级为单位,每天自评,每周互评,每月班主任小结,期末总结表彰,达到及时反思、不断强化的目的,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二是开展校园“劳动小能手”评比活动。本学期,学校根据卫生检查中存在的玻璃擦不干净问题,分低中高三个学段开展擦玻璃比赛。在各班开展“劳动小能手”评比的基础上,采取各班自荐两名、学校随机抽取三名的方式产生五名选手参加比赛,比赛分三个环节,劳动之前看准备,劳动之中看方法,劳动之后看成果,最后评出校级“劳动小能手”。通过争章和评比,使学生掌握了劳动方法,培养了劳动能力,受到了一次有益的劳动教育。

  学科教学:结合综合实践学科教学内容,有机地开展劳动教育。如李娜老师在《元宵节》一课上,充分展示了我国的传统民俗,激发了学生欲望,产生了包饺子的愿望,于是老师带孩子一起在课堂上包饺子、下水饺、品饺子。王璞老师在《端午节》一课上,先是用视频介绍端午节的由来,然后带领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包种子、煮种子、尝种子。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亲身的劳动体验中品尝了劳动的幸福,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孩子们的情感与经验都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成果展示:结合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如我市每年都要举办一次科技活动展评,并开展科技创新小发明评选活动。于是学校抓住契机,

  在全校开展科技小发明创作大赛活动,启迪了心智,创新了思维,促进了动手制作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进行科技制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技巧和对劳动的爱好。

  2、校外劳动教育研究:(1)与所属社区联手,共创文明社区活动:一是抓教育节点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如“全国环境保护日”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环保小卫士”认领绿地活动和“幸福铜陵”绿地清扫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融劳动教育于活动之中。二是学校与铜庄社区联合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站,开展社区活动大讲堂活动,教育学生以实际行动去“保护母亲河,珍惜水资源”。三是每年暑假安排中高年级学生到社区报到,布置暑假德育作业,围绕我市“两城双创”,号召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活动。其中我校与鹞山开展的“我是娃娃楼长”活动被评为全国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创新案例三等奖。(2)与农村学校结队,共建劳动教育基地:我校居于主城区,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多家庭,孩子的劳动观念淡薄,劳动能力低下,基于这种现状,我校与县南洪小学结队,以南洪村为基地,加强对我校学生的劳动教育。我校先是聘请了南洪村有经验的农民到校给广大师生做专题培训,接着于今年五月份安排五、六年级部分班级学生到南洪村参加农村劳动教育实践。通过这次劳动实践,使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了自然、走向了社会,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能够多渠道获取各种知识和生活体验,形成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劳动观念。

篇三: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及理论价值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使学校、教师有了自主发挥的权利。如何利用现有的劳动技术资源,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成为当前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课题。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深入推行课程改革的一个契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顺应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符合社会、科学发展和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能够提升教师及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从学生和学校角度出发,贴近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助于因材施教,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等。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作为推进教学改革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策略,是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一种期待。

  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在现有环境中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实用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观念、习惯,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育人”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劳动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意志品质等素质。

  (2)有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化需求,提供更多的发展课程,使学生个性更充分、更主动地发展。

  (3)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的学校形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立足点是承认各类学校的具体差异,满足学校和社区的特殊需要。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具有社区或学校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有助于设有劳动教育基地的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4)有利于教师素养和个性的改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能加深自己对本体性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条件性知识,累积实践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课程资源开发要求教师从事行动研究,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使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

篇四: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劳动教育课题研究申报书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推进五育并举,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决定开展青少年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专项研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研究方向2021本次研究主要围绕青少年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基地规划、建设与运营,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培训、劳动教育评价研究等方面开展,选题方向如下,具体研究内容及有关要求详见附件1。1.青少年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基地规划建设研究2.青少年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基地运营与管理研究3.青少年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实践研究4.青少年军事与体育教育实践研究5.青少年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研究6.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评价研究二、有关要求1.课题研究应注重应用性与创新性,注重形成标准体系、制度体系、实施意见、工作指南、课程体系及教材资源等具有操作性、可落地的成果,直接服务于劳动教育及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

  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劳动教育相关机构等均可作为课题申请的依托单位,鼓励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学校/劳动教育机构的联合体方式进行协同研究。

  3.申报单位应具备相关的研究基础,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人力按时完成项目的研究和交付,并对课题组成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负责。

  4.课题承担单位应保证课题研究质量,并按照要求定期提交阶段性研究成果。

  5.课题采取委托课题和自筹经费课题两种方式进行。课题立项分批进行,成熟一批立项一批。原则上,课题的研究时限为一年。

  6.请各申报单位于2021年7月31日前将加盖公章后的纸质版课题申报书一式两份邮寄至我中心,并将电子版(word)课题申报书发送至邮箱,邮件主题请注明“青少年综合实践与劳动教育专项课题申报”。电子版课题申报书文件命名格式为“申请单位+课题名称”。

  7.中心收到纸质申报材料后,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通过审查的申报材料,中心将组织专家采用集中审核或通讯审核等方式进行审核,并对通过审核的课题予以立项公示。

  8.中心将与立项课题单位签订课题委托协议,并负责开展课题的中期检查、结项验收等工作。

篇五: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在前期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各个小学在日常工作中都渗透着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但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没有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对老师也没有相关培训学生虽对劳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也持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但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度不高对劳动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甚至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劳动教育新课程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育紧密相联,是教育不可取代的基本内容。(二)课题界定:1.小学是指坐落在范围内的公办小学。2.劳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在十八世纪的近代普通教育初期,自然学科、人文学科被逐步纳入课程,形成近代的智育,后发展到体育、美育。但在总体上说,这种教

  育基本上属于“文化知识”教育。本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生产与各种社会职能的技术性质发生变化,技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以“文化知识”教育为主体的普通教育模式,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当今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可算是技术社会。现代技术不仅广泛渗透在生产、各种工作职能与管理之中,而且已经不可阻挡地进入家庭生活圈子。虽有知识而缺乏足够技术、技能的人,不仅越来越难以胜任工作和参与社会交往,甚至面临生活与生存的困难。因此,把以劳动技术为主体的技术教育引进课程,这是学校教改的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也有这种情况)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加以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许多国家在小学开设劳动课、手工课,或创建综合中学,本世纪上半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合格人才和劳动者。

  我国中小学教育在旧经济体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始终没有突破应试模式,存在着脱离经济、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弊端。培养的学生无论是心理素质、知识结构还是实践能力,都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把劳动、技术教育引进教育领域,可以促使年轻一代手脑并用,学用结合,既懂科学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技术技能,从根本上改善一代人的劳

  动素质,以推动物质生产的发展,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可见,劳动、技术教育正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转轨的不可缺少的运行机制。

  在前期调查过程中,我发现各个小学在日常工作中都渗透着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但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没有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对老师也没有相关培训,学生虽对劳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也持有正确的劳动观念,但对劳动技能的掌握度不高,对劳动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甚至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在开展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

  (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在普通教育中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当代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现代生产劳动日益向智力型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劳动能够手脑并用,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积极实验,探索具体特点、规律,这是改革普通教育,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方针的必然要求。

  二、

  (一)课题研究目标:

  探索一套既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又和我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使学生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初步学会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养成使用劳动工具、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初步学会运用综合实践实践所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能够在综合实践教育实践中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二)课题研究内容:

  编写出一套既突出区域性、地方性特色,又突出综合实践教育特点的劳动课程体系;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劳动教材编排模式;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劳动课程运行机制,建立综合实践教育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三)研究的重点和创新之处:

  1.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

  2.形成突出综合实践教育特点的劳动课程体系。

  三、

  (一)研究思路:

  课题研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本课

  题研究紧密联系了学校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各项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从而为我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最终是为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创新型人才,打下终身发展的必要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查阅有关文献材料,根据地区劳动教育资源的考察和学校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查,开发和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资源。用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办法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有关数据,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措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活动实效。

  (三)实施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20年8月-2020年12月)

  (1)建立课题研究组,申报课题立项;

  (2)查找资料,调查问卷设计及分析,设计方案,撰写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等。

  (3)健全学习交流制度,学习有关文献资料。

  2、研究实施阶段:(2021年1月-2021年12月)

  对实验内容进行具体研究论证并分阶段及时总结实验的阶段性成果。继续进行理论学习,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劳动技术的学习。搜集和制作开发教学软件,依托合作伙伴,寻求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选择实验课题,运用网络上实验课;在实验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召开中期汇报,开展有计划的研究交流活动,形成符合区域的劳动教育资源。并组织对其它教师培训,为推广做好准备。

  3、成果总结、结题鉴定阶段(2022年1月-2022年9月)

  (1)根据调整后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进行课题的研究。

  (2)对前面两阶段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文字资料,撰写结题报告,进行论文汇编等。

  (3)做好结题的相关工作,归类整理和汇编研究成果。

  (4)聘请专家进行鉴定。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拥有从事课题研究的优秀科研团队

  周莹,小学二级教师,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次参加市区语文课堂教学比赛,2016年参与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于2018年8月结题。撰写《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创设》论文在《十堰教育》发表。

  田秀芝,小学一级教师,十堰市小学语文四星级教师,十堰市学科带头人,张湾区“十二五”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车城西路中心小学教务主任,多次参加十堰市优质课、语文素养大赛等均获得一等奖。主持的省级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校园的路径和方法研究》于2017年10月顺利结题。

  高峰,小学高级教师,十堰市小学语文三星级教师,张湾区青年教师十佳教学能手,车城西路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兼任文科教研组长。张湾区国培项目县小学语文“送教下乡”培训团队组长,多次参加市区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比赛并多次获奖,擅长组块教学,学法指导课,主张“趣味原味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教学风格。多次参与过语文课题研究,并均已顺利结题,主持并参与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语感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于2015年一月结题。撰写《批文入情,让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流淌》论文在十堰教育发表。

  刘东芳,小学高级教师,十堰市四星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车城西路中心小学名师工作室主任兼任教务副主任。连续六年被聘任为张湾区家教讲师团讲师,在区内各街办、社区、学校,主讲了大大小小十余场家庭教育公益巡讲。同时身为张湾区国培项目县小学数学“送教下乡”培训团队成员,多次参与“送教下乡”活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所执教的数学课先后多次获得部级、省市级嘉奖。负责主持的市级课题<>于2015年结题,先后参与了市级课题《课堂有效性的研究》、省级课题《师生心理健康对学校的发展》的

  研究均已结题。教学中的反思感悟也笔耕不缀,先后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十堰教育》上,有若干篇论文获各级嘉奖。

  张达春,小学副高级教师,车城西路中心小学校长,担任校长期间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学校多次获得市镇各种荣誉称号,个人多次获得优秀教育干部荣誉。他有着严谨的研究和治学态度,并能自觉把研究成果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使学校各方面工作都走在我市前列,在省、国家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本课题组主要成员中,骨干教师4人,其他成员都是教学一线教师,都有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能保证研究时间,学校将安排专门的时间用于课题组成员的学习、交流、研讨。

  近两年,教师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为教育科研提供了师资队伍基本素质上的保证。

  2、研究硬件条件保障

  学校网络硬件提供有力保障,近几年,学校加了校园信息化建设,学校每位教师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千兆网络进校,百兆网络到教室和老师桌面电脑。学校办公室全部无线wifi覆盖,全部班级教室建立了班班通。

  五、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马鸣和.小学劳动教育的在认识[J].基础教育研究,1999(3).

  2.陆小平.小学劳动教育与素质培养初探[J].教育探索,2000(4).3.田素芹.小学劳动课的现状及成因[J].教学与管理,2000(5).4.孙志昌.当代国外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5).

  5.严庆军.对现行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6(7).

  课题编号:8568

篇六: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三是劳动技术教育的特色建设的研究例如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心小学徐明的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与劳技实践研究苏州常熟市石梅小学顾泳的以生活本位为中心深化劳动技术教育研究苏州市实验小学东校区潘一涵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集中教学与学校分散教学的研究以及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三小学吴全福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茶艺教学的实践研究等等

  小学课题申报\小学劳技课题申报《新时期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研究》开题

  报告

  《新时期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研究》

  开题报告

  我们江苏省《新时期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已由总课题组批准立项,今天正式开题。

  从20世纪80年代起,江苏的劳动技术教育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这归功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基教处、教研室的领导、专家们的有力帮助;归功于兄弟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诸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全省各地级市、县(市、区)教研室教研员以及各级学校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这是我们申报本项课题,并且有信心顺利完成课题研究的力量源泉!

  下面,请允许我代表江苏子课题组向大会作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设计思路和要点

  (一)课题研究有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我们江苏子课题被总课题组归为“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推进策略研究”这一部分,说明我们的研究主要在实际操作、实践应用这个层面上。

  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且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必须对与我们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一番理性的思考。现在,就课题中的“新时期”“劳动技术教育”和“发展”这几个关键词,简要地汇报一下我们的认识。

  1关于“新时期”

  我们课题中的“新时期”,应该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所开辟的,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首先,新时期的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新时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无所谓新时期。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自始至终都应该置于改革开放

  这个前提之下,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心态,始终拥有改革开放的精神,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

  其次,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同志说过:“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我们的路线是发展的路线”。发展是硬道理,我们的课题研究自然应该国家的发展而进行。

  第三,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意味着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应该与时俱进,努力使我们的课题研究能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关于“新时期”,还有一个对“新课程”的认识问题。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始终要以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引课题研究的方向。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观蕴含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等等,无一不是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

  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因此,新课程观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成为贯穿我们整个课题研究的思想红线。

  而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只有教材意识,只知道教材、教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地说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也就是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来实现的,教育是通过人的发展来影响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全面关注学生发展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目标指向学生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课程目标所确定的都是新世纪我国国民的最基本素质。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新课程强调面向每位学生既是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产品的人,是富有创造性的生活,而不只是物质生产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的发展。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就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可见,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正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对社会最有用的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

  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课程的目标不只是使学生更富有知识,而且应使他们更聪明、更高尚。

  2关于“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这是主题词,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体所在。对此,我们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劳动技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对它有个完整、全面、深刻的理解。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技术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需要,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通过课题研究,充分发挥劳动技术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独特功能和重要作用。

  在提高劳动技术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牢固树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劳动技术教育”观,也就是要准确地、辩证地理解“劳动教育”“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

  首先,我们要树立起对学生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的观念。要看到,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后,也不论科学技术将发达到何种地步,劳动都是并将永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活动。而且,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奋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同时还必须要有刻苦的劳动精神和极其认真负责的、优良的劳动品质,特别是优良的劳动道德品质。

  其次,我们要打破那种认为技术教育只不过是教人一技之长的狭隘的技术教育观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的技术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技术教育,它具有普及性、广泛性的内容,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将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第三,我们还要树立起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的观念。劳动离不开技术,技术也离不开劳动。技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够得到实施,产生具体的成果。火车、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和电脑,都需要通过劳动才能制造出来,也都需要通过劳动才能很好地运行。所以,劳动技术教育,一定要注意将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这两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避免和防止只重其一、不重其二的倾向。

  总之,我们一定要通过课题研究,对学生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并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到劳动知识、动手能力、技术水平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3关于“发展”

  所谓“发展”,一般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我们课题提出的新发展,则是要以党的十七大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使江苏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能够站在新的起点,实现新的发展,开创新的局面。

  我们要以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推进理论学习、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我们还要统筹兼顾,齐心协力,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城市乡村、各个地区、各级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课题的主导思想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必不可少的重要一块。劳动技术教育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的育人功能。

  本次课题的目的,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前进、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继续深化研究,使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三)课题的意义价值

  小学生无论是生活能力、认知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都是处在人生起点阶段,可塑性很强。增强小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提高其实践能力,使其获得生活技能,学会自强、自律、自学、自护、自理等等,既是广大家长的殷切期盼,也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新时期,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江苏新编了“综合实践活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开发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会进一步促进我们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本课题是对深化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是对建立新的科学的劳动技术与综合实践的联系的研究。课题研究将寻找新时期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获得新的评价,不仅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且具有理论意义;既能针对国家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能面向国家长远的发展需要,具有实际的研究价值。

  (四)课题的研究思路

  以理论学习为先导,以实践探索为中心,以同项组合的实验学校为载体,以研究课、观摩课、公开课、示范课和研讨会、教学研究活动等为主要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集教材建设的研究、校内外劳技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和劳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为一体,兼顾农村城市和各类学校的特点,协同努力,齐头并进。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是国家社会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一般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重点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在新时期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其研究目

  标是:为进一步发挥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为开拓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新局面,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作出新的探索和贡献。

  二课题研究的框架

  我们江苏省子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新时期新课程背景下的劳动技术教育现状;新时期劳动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问题的再研究;区域劳动技术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基地集中教学与学校分散教学的规律研究;劳动技术教育师资培养与专业能力发展研究;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推进策略的研究。

  课题将由以下部分组成:一是侧重于理性认识方面的研究,像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薛大威同志等关于“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技术教育关系的研究”;二是侧重于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如苏州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谈琴芳老师等关于“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推进策略研究”“劳动技术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提升劳动与技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有效促进学生劳动与技术素养发展的研究”等等;三是劳动技术教育的特色建设的研究,例如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心小学徐明的“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与劳技实践研究”,苏州常熟市石梅小学顾泳的《以“生活本位”为中心,深化劳动技术教育研究》,苏州市实验小学东校区潘一涵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集中教学与学校分散教学的研究”,以及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第三小学吴全福的“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茶艺教学的实践研究”等等。

  我们要以“劳动技术教育”为经,以三种课题研究内容为纬,加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深入研究;要把课题研究与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教研以及特色学校的创建结合起来,实现多元整合、全面推进的最终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一)研究方法

  我们的课题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文献法,即运用课程理论指导研究,依据劳动技术教育的有关理论指导本课题。

  2.调查法,即运用该方法研究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以及影响发展的因素。

  3.经验总结法,即运用该方法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策略。

  4.个案法,即运用个案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探求劳动技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建设。

  5.行动研究法,即运用该方法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策略、途径和方法。

  与此同时,课题研究还将充分利用各地级市、各县区教研室的力量,利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学研究》杂志的影响,从而使课题研究得到最大范围的支持。

  (二)课题组织课题组顾问:朱家珑、董宏亮课题组组长:汪晓铅课题办公室主任:沈绍绪课题组主要成员:李生元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傅小芳苏州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傅梅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沈绍绪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材编辑部杨大龙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材编辑部陈寿欣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材编辑部郜庆希江苏小学劳动技术教材编辑部

  徐大宁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高原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邹水男江苏省苏州市教研室

  薛大威江苏省扬州市教研室

  林未延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

  王雁江苏省徐州市教研室

  赵春声江苏省镇江市教研室

  (三)时间进度

  第一阶段:202X年3月至202X年8月,建组学习,申请立项,开题论证。①成立研究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提高研究能力。②填写课题申请报告,申请立项。③拟定研究方案,收集、分析研究文献。④申请开题,诚请总课题组及有关专家给予指导。

  第二阶段:202X年9月至202X年3月,全面展开研究,进行中期评估。①探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本质内涵,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②探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及其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策略。③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④有关的实验学校进行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特色建设的研究。⑤申请中期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2X年4月至202X年9月,总结整理,汇集成果,全面结题。①分块、分项进行整理。②全面总结,按课题组分工的项目积极组织整理资料,形成初步研究成果。③202X年9~10月,邀请专家指导,全面结题。

  (四)成果形式1课题研究报告2论文集3特色学校资料集

篇七: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无论在学科地位上,还是在学时的分配上、知识的含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课程理念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因此,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发展,必须在教学内容取舍和选择上,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建立一种新的运行机制,使综合实践教育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的历史时期,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劳动条件与内容等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地位、作用与实施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学习与工作等方面迅猛的发展和变化,处于这种新环境下,开发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个性化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逐渐改变学生学习和进步方式、教师教学和成长方式、学校教育和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我市新课程实验的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了全面实施。我校适时开发并实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我校教育基础和教育资源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课题立足于学校实际开展研究活动,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与探索。人类今天能够实现技术创新,必须具有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而能作到这样就必须从小手脑协调发展、具有手脑协调工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动脑训练的很多,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手脑结合、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课程却不多、也不被重视。然而,以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人类手脑协调的发展必须从小(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计划、有目的的去逐步培养和训练,如果错过了儿童少年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以后培养训练就将“事倍功半”,而且会影响人脑功能的开发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形成。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从小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有利于开发人脑功能,最终可有效提高全民族技术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所以,在学校实际教学中应给予

  其应有的地位和重视。实践证明,学校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均得到了发展,学校也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

  课题研究坚持以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研究紧密联系了学校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各项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从而为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最终是为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创新型人才,打下终身发展的必要的基础。

篇八: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

  子课题实验学校

  课题研究报告

  子课题名称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项目负责人:

  刘伟

  实验学校名称:

  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冯庄小学

  制表日期:

  2010年12月

  --

  --

  一、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

  新的历史时期,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劳动条件与内容等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地位、作用与实施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学习与工作等方面迅猛的发展和变化,处于这种新环境下,开发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个性化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逐渐改变学生学习和进步方式、教师教学和成长方式、学校教育和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我市新课程实验的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了全面实施。我校适时开发并实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我校教育基础和教育资源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课题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立足于学校实际开展研究活动,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与探索。人类今天能够实现技术创新,必须具有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而能作到这样就必须从小手脑协调发展、具有手脑协调工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动脑训练的很多,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手脑结合、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课程却不多、也不被重视。然而,以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人类手脑协调的发展必须从小(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计划、有目的的去逐步培养和训练,如果错过了儿童少年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以后培养训练就将“事倍功半”,而且会影响人脑功能的开发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形成。教育教学的实

  --

  --

  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从小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有利于开发人脑功能,最终可有效提高全民族技术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所以,在学校实际教学中应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和重视。实践证明,学校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均得到了发展,学校也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

  课题研究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贯彻落实江泽民主席1994年全教会上关于强调“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并指出“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等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贯彻执行2010年7月第四次全教会提出的“素质教育重在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培养孩子们从小就独立思考,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创造;素质教育,是让孩子们不仅仅埋头书本,而应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关要求;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本课题研究紧密联系了学校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各项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从而为我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最终是为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创新型人才,打下终身发展的必要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选择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及其认知结构,适时适量提高技术含量;还应及时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增加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对解决技术问题内在要求、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技术设计与实验的学习内容;选择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其主动探究、使其能形成基本技术素养和现代劳动价值观念的学习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教授方式的课程。

  --

  --

  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创新、自由翱翔的课程,是学生开拓潜能、发展个性的课程。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被看作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点。我校此次重点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就其课程的功能和课程的特性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必须体现以下基本特征:

  1、动手与动脑结合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和操作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2、以项目为载体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项目形式展开。一般的,一个项目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是一个系列性的技术过程,成为技术学习的载体。3、可感的操作对象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象和操作对象一般与可感的事物、问题相联系。除了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互动外,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过程更多地伴有与工具、与材料、

  --

  --

  与物体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一作用,加深自己的学习体验,加深自己对材料、对工具、对技术过程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在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的认识。

  4、多学科的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它综合运用数学、语文、艺术、思想品德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社会、伦理、心理、环境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5、贴近现实生活劳动与技术课程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意义、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作为核心组织和设计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热爱生活,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活,并创造新的生活。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生活取向要求课程内容安排上应更富有弹性和开放性,应体现农村和城市的不同特点,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6、开放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实践、家政实践、技术实践、职业指导四个方面。劳动实践涉及自我服务劳动、家庭生活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家政实践涉及内容有家庭理财、家庭烹饪、物品洗涤、家用电器安全使用等方面;技术实践小学阶段则有纸塑、泥塑、种植、养殖、信息技术等内容,职业指导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职业了解。一般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过程包括:活动导入:由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由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

  --

  活动组织:教师集中进行动员,安排活动时间范围,提供活动相关资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立活动的具体内容、形式、进程等。

  活动开展:活动开展阶段,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有的活动可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当学生有需要时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总结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结合,重在感受和体验、展示和表达,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倡鼓励、积极和发展性的评价。

  拓展提升:提出一些进一步思考、探索和延伸训练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也可按以下过程操作:问题与思考——实践与活动——研究与讨论——收获与总结——拓展与创新。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1、加强领导管理,建立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的管理和领导。建立责任制,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网,按规定配置并培训教师、安排课时、建立基地、落实研究经费等。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建立了教研员、教导主任和实验教师“三结合”的研究队伍。教研员吕霞主任和学校校长刘伟是课题研究的主导力量,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实验的规划与设计,提供研究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总结实验经验,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学校教导主任朱广俊是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主要任务是将理论转化为实施方案,具体指导和组织实施调控研究过程,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实验教师王美华、王艳、赵云龙是基础力量,其任务是实施研究方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与研究,关键在于建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根据师资队伍状况,精心挑选学历层次高、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特长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1)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和专著。

  我们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中的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长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材料,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每月坚持写教育随笔至少一篇,在反思中进步提高。(2)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3)积极参加上级课题组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

  2、开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研究。

  3.不断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研讨,不断借鉴兄弟学校好的理论知识和做法,为加速劳动与技术教师的成长、尽快担当起研究课题的任务搭建良好的平台.

  4.建立构筑学生劳动态度、操作技能、行为习惯、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5.不断探索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鼓励教师撰写研究论文.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分工:刘伟吕霞负责活动组织与联系,经费筹措,活动创意和总结,理论研究等。王美华朱广俊王艳赵云龙负责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

  课题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07年5月)成立课题组,搜集和学习有关资料,提出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主要参加者的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刘伟,小学高级教师,枣庄市优秀教师,学校校长,课题主持人。有着严谨的研究和治学态度,并能自觉把研究成果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使学校各方面工作都走在我市前列,在省、国家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曾在滕州、枣庄两市作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专题报告。王美华,滕州市首届“十佳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劳动与技

  --

  --

  术教师,山东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在省级教育报刊发表论文1篇,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被评为省级一等奖和国家级一等奖。

  吕霞,小学教研室主任,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枣庄市课改标兵,滕州市优秀教师,曾在省、市级以上发表多篇论文,多次担任市级优质课评比的评委。

  朱广俊,小学高级教师,学校教导主任,枣庄市社会学科先进工作者,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市、省级奖励。

  王艳,小学高级教师,滕州市骨干教师,滕州市优秀教师,滕州市首届“十佳班主任”教师,多篇论文获市、省级奖励。

  赵云龙,小学一级教师,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多篇论文、教案设计获市、省级奖励。

  课题研究目标:1、探索、构建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为总课题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资料。2、通过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活动,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3、通过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校特色。论证课题,向有关专家、教师介绍本课题的内容、目的及方案,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本课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研究方案,明确各自研究任务。建立子课题。2、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10年6月)(1)根据研究方案和学校教研组计划进行实践研究。

  首先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社会文化资源。由于社会区域的不同,

  各个地方和都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

  和开发这些社会活动和文化资源。结合本地农村的现实状况,我们确立了以下几

  个活动主题:1、蔬菜种植2、我是木工小能手。3、我喜爱的昆虫4、家乡小河

  的变化。5、收集春联大行动。6、调查民风民俗。如,“我是木工小能手”活动,

  我们是这样考虑的:冯庄村的家具制造工艺远近闻名,大多数村民都是木工能手。

  利用这一资源,我们和家长一起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家具制作流程,并参与其中比

  较简单的制作工艺。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还亲自动手做了各种各样

  --

  --

  的木质玩具,有的学生还为老师做了木质粉笔盒。其次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是我们综合实践活

  动开发和利用的有利资源。我们组织学生广泛的收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意收集一些素材。我们也特别重视这些家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让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主要有:1、自我服务劳动:如整理书包、铺床、洗涤衣服等。2、“争做父母好帮手”活动,如做饭,整理房间等。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了劳动成功的喜悦,懂得了生活处处皆学问。学生的劳动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同时也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第三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我校面积较大,学校开发了一片面积大约5亩空地作为蔬菜种植园及花卉、苗木繁育基地,基地内花卉、苗木四季常青,既能绿化、美化校园,又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为此,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制度,明确了校长、班级负责制,形成了校班管理网络,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开展了劳技教育和劳动实践。学校自编、自选了劳动实践内容,建立了实践档案,要求教师有实践活动教学计划、教案;班级有实践活动和成绩考评记录;学生有劳动技术实践学习作业本、学期小结。并规定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场所的实践活动不少于16课时,确保了教学效果。2008年12月,学校被评为“枣庄市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示范学校”。

  (2)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我们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中的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长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材料,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每月坚持写教育随笔至少一篇,在反思中进步提高。不断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研讨,不断借鉴兄弟学校好的理论知识和做法,为加速劳动与技术教师的成长、尽快担当起研究课题的任务搭建良好的平台,不断探索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鼓励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同时积极参加上级课题组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及时作好记录,收集材料。

  --

  --

  (3)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组织学习理论,交流研究过程。每学期举行一次课题研究汇报活动。

  (4)2010年6月阶段成果展示。3、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1月)

  对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总结、提炼、整合课题相关材料,完成子课题汇报。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专题性研究和探索,课题组总结出学校在劳技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和许多成果:

  (一)、对劳技教育及其课程地位与作用的新认识劳技教育及其课程在整个中小学阶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的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尽管新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促使“劳动”、“劳动教育”及“技术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新的发展与变化,其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也一定会与时俱进,但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公民、建设者及各级各类人才却都需要有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术素质。这些素质不可能在学生身上自发地产生,所以我们的学校必须对学生从小就实施德、智、体、美、劳动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综合性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这些任何职业、任何工作、任何合格的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事实和教育科学规律。因此,虽然在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形态、实施方式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对在新课程改革中仍然要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信念,却绝不能怀疑和动摇。1、积极研究,大胆探索,形成“探究式实践”新模式

  --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亮点,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举足轻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探索“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与创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五个步骤:问题与思考——实践与活动——探究与讨论——收获与总结。形成了一套崭新的活动模式——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收集信息——讨论交流——设计制作——展示评比。

  ⑴、收集信息。根据学生要开展的劳动与技术课的活动内容,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收集的渠道可通过查阅文本资料、网络或走访专家等形式进行。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同时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家长可帮助指导学生准备一些材料。

  (2)、讨论交流。这是集思广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互相交流、信息互相补充,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每名学生或每个小组把收集到的信息在全班上交流,使每名学生都获得大量的信息互补,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师生在讨论中都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或建议,供大家互相参考,教师可适时点拨、启发,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个人的设计更加完美,从而开发学生的潜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设计制作。这一阶段是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身体会和感悟的过程。学生个体或小组根据大家提供的信息,参与最后设计方案,并选好材料,教师可帮助设计选材,选择安全可靠、科技含量较高的材料,做好制作准备。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阶段。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制作,受到挫折训练和成功的喜悦之感。同时使技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一环节中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演示操作应根据操作的难易程度适时进行,突出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4)、展示评价。展示这一环节是学生对作品的自我欣赏和相互欣赏的过程,完美的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评价要注意

  --

  --

  全面性,不能过于注重结果,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如何、技术运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新等内容进行的全面评价,同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定。评价重在指导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主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凡是参与劳动与技术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都应给予肯定。对那些设计与制作成果特别优秀,或有所创新、发明者,应给予特别的鼓励。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有关的专业人员。评价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谈体会、考核、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日常观察等形式。在这一环节中对于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有创意的主题经师生共同研究可以生成下一个探究活动的主题。

  2、整合学科资源,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新体系在实验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进行整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搭建了发展个性的舞台。学完《赵州桥》后,学生对桥梁建设感到好奇,我们便围绕“桥梁建筑”开展了一次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老师、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查找资料,请教专家,忙得不亦乐乎。在学习《鸟的天堂》时,同学们对鸟的种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验组老师因势利导,既然大家对鸟都感兴趣,不如我们以此作为一个探究的主题,让我们走进鸟的世界,了解他们,从而使同学们更加爱鸟,护鸟。“探究鸟的种类”活动由此而定。学习了《新型玻璃》一课后,学生自主的确立了“走进玻璃世界”实践活动,学生们有的收集实物、有的查找资料,还有的上网查询。与科学科整合,为学生科学观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培在教授《弹簧的秘密》一课后,学生自发的在家中开展了实践活动,自制弹簧秤,弹力玩具等。培养了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其它学科的整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

  更系统的知识信息,发挥着系统教育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

  劳动价值观,进而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即有利于德育的落实;

  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在

  --

  --

  日常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引导学生将来面向三百六十行,争取行行出状元;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从小锻炼、提高其脑功能;有利于普及基本技术教育,

  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技术素养;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要

  在课程整合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努力,以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

  并用,知行统一,真正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

  3、为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档案袋,记录实践活动的足迹我校为每位学生均配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袋,对学生实行多元化评价。在

  综合实践活动过中善于捕捉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不断激励学生从一个台阶迈上另一个台阶,为它们的点滴进步喝彩。学校定期对他们的记录袋进行展示,使他们饱尝成功的喜悦。

  这一阶段的实验研究,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验以来,课题组成员王美华老师撰写的综合实践教改论文在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一书中发表。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中一位老师被省教研室评为劳动技术先进个人。一位老师在省教研室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一位老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分别被评为滕州名师、滕州市骨干教师,滕州市教学能手,滕州市优秀教师,枣庄市课改标兵,枣庄市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优秀教师。学校被评为“枣庄市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示范学校”。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点1、强调了体验性目标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它往往重视直接经验和感受,强调个人化的理解、体味、琢磨、反思、感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追求活动结束时所形成的成果,而是注重课程生成、实施和总结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体验。这些体验有些是指向学生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活及其要素,有些指向学生所反思、所探究的对象,有些指向学生所憧憬、所规划的未来。通过活动过程,每个学生心中都形成具有个体特性的认知、情感、意志及相应的行为。2、强调了实践性目标实践是人类主体从一定的目的出发,对客体的一种探究与改变的活动。实践

  --

  --

  性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注重的目标,它架起了认知性目标与行为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的桥梁,同时更为注重富有实践意义的行为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合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逾越学科屏障,将所学的各学科的知识在内化和类化的基础上整合起来,使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不再是孤零零的、彼此缺乏联系的。要实现学生整合知识能力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注重系统科学方法与整体论视野的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此知识与彼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联系的敏感性,形成辩证的认识事物、探究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人类实践的过程是认识对象和改造对象相统一的过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发现问题、确认问题,这是人类实践的首要环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往往都会涉及具体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有的综合实践活动甚至是以问题作为线索展开的。因此,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3)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成为新时期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尤其是在当代信息传播通道越来越多,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越来越广的形势下,信息素养更是成为相对于传统的读、写、算等基本能力的基本素养。而且,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中,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一般都贯穿其全过程。(4)意念转化为问题解决方案能力我们有很多学生基础知识很扎实,有时能说会道,很有思想,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却缺乏相应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学生接触实际少,缺乏相应的经历和感性知识,另一方面与学生将其想法、意念转化为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很有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及实施中,应当注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可以采用“设计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方案既包括程序性的方案(如“游戏桥的设计”),也包括物化产品的结构性设计方案(如“城市交通模型的设计”,“多功能文具的设计”)。(5)动手操作和制作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认知性、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主题可以向着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方向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如“自行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题中增加“自行车的拆卸、装配和建议

  --

  --

  修理”的活动,“大桥的探究”主题中增加“桥的模型制作”等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3、强调了生成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不是按照预设的目标和计划亦步亦趋予以实施的过程。随着活动的开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大家认识的深化,原有的目标和计划发生相应的调整,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一个重要特点。生成性目标本身并不是课程指导者预设的,而是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设计之初和活动实施过程中创生的。指导老师应把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活动方向和活动过程。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指导者应在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既定的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某一主题的具体目标,并将这些具体目标让学生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以便更好地发挥目标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在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进行专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树立了

  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念,学会了保护环境和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与

  技能,锻炼了不怕艰难困苦、不怕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同时培养学生逐渐形成

  讲究质量效益、、遵纪守法、互助合作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些实验研

  究成果也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足以说明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良好的

  社会效益,即课题研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提高其综合素质以

  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针对目前我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课题研究对其今后改革发

  展的建议是:

  ⑴应进一步加强对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⑵应建立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法制体系和跟踪评价体系,学校教师上课不得

  随意更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注意并坚持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发展的连续性和

  稳定性;

  --

  -(4)在劳技教育类课程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执笔人:本课题负责人刘伟)

  --

篇九: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

  子课题实验学校

  课题研究报告

  子课题名称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项目负责人:

  刘伟

  实验学校名称:

  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冯庄小学

  制表日期:

  2010年12月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一、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

  新的历史时期,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劳动条件与内容等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地位、作用与实施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学习与工作等方面迅猛的发展和变化,处于这种新环境下,开发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个性化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逐渐改变学生学习和进步方式、教师教学和成长方式、学校教育和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我市新课程实验的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了全面实施。我校适时开发并实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我校教育基础和教育资源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课题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立足于学校实际开展研究活动,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与探索。人类今天能够实现技术创新,必须具有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而能作到这样就必须从小手脑协调发展、具有手脑协调工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动脑训练的很多,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手脑结合、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课程却不多、也不被重视。然而,以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人类手脑协调的发展必须从小(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计划、有目的的去逐步培养和训练,如果错过了儿童少年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以后培养训练就将“事倍功半”,而且会影响人脑功能的开发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形成。教育教学的实

  2

  ofrualdinkgwtesc,pbyhm

  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从小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有利于开发人脑功能,最终可有效提高全民族技术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所以,在学校实际教学中应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和重视。实践证明,学校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均得到了发展,学校也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

  课题研究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贯彻落实江泽民主席1994年全教会上关于强调“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并指出“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等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贯彻执行2010年7月第四次全教会提出的“素质教育重在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培养孩子们从小就独立思考,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创造;素质教育,是让孩子们不仅仅埋头书本,而应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关要求;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本课题研究紧密联系了学校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各项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从而为我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最终是为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创新型人才,打下终身发展的必要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选择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及其认知结构,适时适量提高技术含量;还应及时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增加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对解决技术问题内在要求、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技术设计与实验的学习内容;选择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其主动探究、使其能形成基本技术素养和现代劳动价值观念的学习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教授方式的课程。

  3

  ofrualdinkgwtesc,pbyhm

  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创新、自由翱翔的课程,是学生开拓潜能、发展个性的课程。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被看作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点。我校此次重点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就其课程的功能和课程的特性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必须体现以下基本特征:

  1、动手与动脑结合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和操作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2、以项目为载体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项目形式展开。一般的,一个项目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是一个系列性的技术过程,成为技术学习的载体。3、可感的操作对象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象和操作对象一般与可感的事物、问题相联系。除了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互动外,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过程更多地伴有与工具、与材料、

  4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与物体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一作用,加深自己的学习体验,加深自己对材料、对工具、对技术过程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在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的认识。

  4、多学科的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它综合运用数学、语文、艺术、思想品德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社会、伦理、心理、环境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5、贴近现实生活劳动与技术课程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意义、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作为核心组织和设计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热爱生活,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活,并创造新的生活。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生活取向要求课程内容安排上应更富有弹性和开放性,应体现农村和城市的不同特点,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6、开放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实践、家政实践、技术实践、职业指导四个方面。劳动实践涉及自我服务劳动、家庭生活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家政实践涉及内容有家庭理财、家庭烹饪、物品洗涤、家用电器安全使用等方面;技术实践小学阶段则有纸塑、泥塑、种植、养殖、信息技术等内容,职业指导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职业了解。一般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过程包括:活动导入:由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由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5

  ofrualdinkgwtesc,pbyhm

  活动组织:教师集中进行动员,安排活动时间范围,提供活动相关资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立活动的具体内容、形式、进程等。

  活动开展:活动开展阶段,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有的活动可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当学生有需要时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总结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结合,重在感受和体验、展示和表达,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倡鼓励、积极和发展性的评价。

  拓展提升:提出一些进一步思考、探索和延伸训练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也可按以下过程操作:问题与思考——实践与活动——研究与讨论——收获与总结——拓展与创新。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1、加强领导管理,建立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的管理和领导。建立责任制,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网,按规定配置并培训教师、安排课时、建立基地、落实研究经费等。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建立了教研员、教导主任和实验教师“三结合”的研究队伍。教研员吕霞主任和学校校长刘伟是课题研究的主导力量,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实验的规划与设计,提供研究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总结实验经验,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学校教导主任朱广俊是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主要任务是将理论转化为实施方案,具体指导和组织实施调控研究过程,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实验教师王美华、王艳、赵云龙是基础力量,其任务是实施研究方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6

  ofrualdinkgwtesc,pbyhm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与研究,关键在于建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根据师资队伍状况,精心挑选学历层次高、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特长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1)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和专著。

  我们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中的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长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材料,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每月坚持写教育随笔至少一篇,在反思中进步提高。(2)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3)积极参加上级课题组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

  2、开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研究。

  3.不断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研讨,不断借鉴兄弟学校好的理论知识和做法,为加速劳动与技术教师的成长、尽快担当起研究课题的任务搭建良好的平台.

  4.建立构筑学生劳动态度、操作技能、行为习惯、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5.不断探索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鼓励教师撰写研究论文.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分工:刘伟吕霞负责活动组织与联系,经费筹措,活动创意和总结,理论研究等。王美华朱广俊王艳赵云龙负责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

  课题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07年5月)成立课题组,搜集和学习有关资料,提出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主要参加者的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刘伟,小学高级教师,枣庄市优秀教师,学校校长,课题主持人。有着严谨的研究和治学态度,并能自觉把研究成果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使学校各方面工作都走在我市前列,在省、国家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曾在滕州、枣庄两市作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专题报告。王美华,滕州市首届“十佳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劳动与技

  7

  ofrualdinkgwtesc,pbyhm

  术教师,山东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在省级教育报刊发表论文1篇,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被评为省级一等奖和国家级一等奖。

  吕霞,小学教研室主任,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枣庄市课改标兵,滕州市优秀教师,曾在省、市级以上发表多篇论文,多次担任市级优质课评比的评委。

  朱广俊,小学高级教师,学校教导主任,枣庄市社会学科先进工作者,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市、省级奖励。

  王艳,小学高级教师,滕州市骨干教师,滕州市优秀教师,滕州市首届“十佳班主任”教师,多篇论文获市、省级奖励。

  赵云龙,小学一级教师,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多篇论文、教案设计获市、省级奖励。

  课题研究目标:1、探索、构建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为总课题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资料。2、通过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活动,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3、通过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校特色。论证课题,向有关专家、教师介绍本课题的内容、目的及方案,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本课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研究方案,明确各自研究任务。建立子课题。2、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10年6月)(1)根据研究方案和学校教研组计划进行实践研究。

  首先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社会文化资源。由于社会区域的不同,

  各个地方和都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

  和开发这些社会活动和文化资源。结合本地农村的现实状况,我们确立了以下几

  个活动主题:1、蔬菜种植2、我是木工小能手。3、我喜爱的昆虫4、家乡小河

  的变化。5、收集春联大行动。6、调查民风民俗。如,“我是木工小能手”活动,

  我们是这样考虑的:冯庄村的家具制造工艺远近闻名,大多数村民都是木工能手。

  利用这一资源,我们和家长一起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家具制作流程,并参与其中比

  较简单的制作工艺。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还亲自动手做了各种各样

  8

  ofrualdinkgwtesc,pbyhm

  的木质玩具,有的学生还为老师做了木质粉笔盒。其次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是我们综合实践活

  动开发和利用的有利资源。我们组织学生广泛的收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意收集一些素材。我们也特别重视这些家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让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主要有:1、自我服务劳动:如整理书包、铺床、洗涤衣服等。2、“争做父母好帮手”活动,如做饭,整理房间等。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了劳动成功的喜悦,懂得了生活处处皆学问。学生的劳动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同时也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第三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我校面积较大,学校开发了一片面积大约5亩空地作为蔬菜种植园及花卉、苗木繁育基地,基地内花卉、苗木四季常青,既能绿化、美化校园,又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为此,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制度,明确了校长、班级负责制,形成了校班管理网络,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开展了劳技教育和劳动实践。学校自编、自选了劳动实践内容,建立了实践档案,要求教师有实践活动教学计划、教案;班级有实践活动和成绩考评记录;学生有劳动技术实践学习作业本、学期小结。并规定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场所的实践活动不少于16课时,确保了教学效果。2008年12月,学校被评为“枣庄市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示范学校”。

  (2)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我们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中的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长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材料,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每月坚持写教育随笔至少一篇,在反思中进步提高。不断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研讨,不断借鉴兄弟学校好的理论知识和做法,为加速劳动与技术教师的成长、尽快担当起研究课题的任务搭建良好的平台,不断探索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鼓励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同时积极参加上级课题组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及时作好记录,收集材料。

  9

  ofrualdinkgwtesc,pbyhm

  (3)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组织学习理论,交流研究过程。每学期举行一次课题研究汇报活动。

  (4)2010年6月阶段成果展示。3、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1月)

  对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总结、提炼、整合课题相关材料,完成子课题汇报。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专题性研究和探索,课题组总结出学校在劳技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和许多成果:

  (一)、对劳技教育及其课程地位与作用的新认识劳技教育及其课程在整个中小学阶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的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尽管新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促使“劳动”、“劳动教育”及“技术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新的发展与变化,其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也一定会与时俱进,但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公民、建设者及各级各类人才却都需要有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术素质。这些素质不可能在学生身上自发地产生,所以我们的学校必须对学生从小就实施德、智、体、美、劳动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综合性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这些任何职业、任何工作、任何合格的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事实和教育科学规律。因此,虽然在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形态、实施方式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对在新课程改革中仍然要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信念,却绝不能怀疑和动摇。1、积极研究,大胆探索,形成“探究式实践”新模式

  10

  ofrualdinkgwtesc,pbyhm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亮点,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举足轻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探索“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与创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五个步骤:问题与思考——实践与活动——探究与讨论——收获与总结。形成了一套崭新的活动模式——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收集信息——讨论交流——设计制作——展示评比。

  ⑴、收集信息。根据学生要开展的劳动与技术课的活动内容,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收集的渠道可通过查阅文本资料、网络或走访专家等形式进行。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同时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家长可帮助指导学生准备一些材料。

  (2)、讨论交流。这是集思广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互相交流、信息互相补充,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每名学生或每个小组把收集到的信息在全班上交流,使每名学生都获得大量的信息互补,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师生在讨论中都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或建议,供大家互相参考,教师可适时点拨、启发,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个人的设计更加完美,从而开发学生的潜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设计制作。这一阶段是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身体会和感悟的过程。学生个体或小组根据大家提供的信息,参与最后设计方案,并选好材料,教师可帮助设计选材,选择安全可靠、科技含量较高的材料,做好制作准备。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阶段。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制作,受到挫折训练和成功的喜悦之感。同时使技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一环节中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演示操作应根据操作的难易程度适时进行,突出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4)、展示评价。展示这一环节是学生对作品的自我欣赏和相互欣赏的过程,完美的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评价要注意

  11

  ofrualdinkgwtesc,pbyhm

  全面性,不能过于注重结果,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如何、技术运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新等内容进行的全面评价,同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定。评价重在指导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主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凡是参与劳动与技术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都应给予肯定。对那些设计与制作成果特别优秀,或有所创新、发明者,应给予特别的鼓励。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有关的专业人员。评价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谈体会、考核、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日常观察等形式。在这一环节中对于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有创意的主题经师生共同研究可以生成下一个探究活动的主题。

  2、整合学科资源,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新体系在实验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进行整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搭建了发展个性的舞台。学完《赵州桥》后,学生对桥梁建设感到好奇,我们便围绕“桥梁建筑”开展了一次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老师、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查找资料,请教专家,忙得不亦乐乎。在学习《鸟的天堂》时,同学们对鸟的种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验组老师因势利导,既然大家对鸟都感兴趣,不如我们以此作为一个探究的主题,让我们走进鸟的世界,了解他们,从而使同学们更加爱鸟,护鸟。“探究鸟的种类”活动由此而定。学习了《新型玻璃》一课后,学生自主的确立了“走进玻璃世界”实践活动,学生们有的收集实物、有的查找资料,还有的上网查询。与科学科整合,为学生科学观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培在教授《弹簧的秘密》一课后,学生自发的在家中开展了实践活动,自制弹簧秤,弹力玩具等。培养了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其它学科的整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

  更系统的知识信息,发挥着系统教育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

  劳动价值观,进而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即有利于德育的落实;

  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在

  12

  ofrualdinkgwtesc,pbyhm

  日常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引导学生将来面向三百六十行,争取行行出状元;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从小锻炼、提高其脑功能;有利于普及基本技术教育,

  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技术素养;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要

  在课程整合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努力,以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

  并用,知行统一,真正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

  3、为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档案袋,记录实践活动的足迹我校为每位学生均配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袋,对学生实行多元化评价。在

  综合实践活动过中善于捕捉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不断激励学生从一个台阶迈上另一个台阶,为它们的点滴进步喝彩。学校定期对他们的记录袋进行展示,使他们饱尝成功的喜悦。

  这一阶段的实验研究,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验以来,课题组成员王美华老师撰写的综合实践教改论文在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一书中发表。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中一位老师被省教研室评为劳动技术先进个人。一位老师在省教研室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一位老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分别被评为滕州名师、滕州市骨干教师,滕州市教学能手,滕州市优秀教师,枣庄市课改标兵,枣庄市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优秀教师。学校被评为“枣庄市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示范学校”。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点1、强调了体验性目标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它往往重视直接经验和感受,强调个人化的理解、体味、琢磨、反思、感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追求活动结束时所形成的成果,而是注重课程生成、实施和总结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体验。这些体验有些是指向学生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活及其要素,有些指向学生所反思、所探究的对象,有些指向学生所憧憬、所规划的未来。通过活动过程,每个学生心中都形成具有个体特性的认知、情感、意志及相应的行为。2、强调了实践性目标实践是人类主体从一定的目的出发,对客体的一种探究与改变的活动。实践

  13

  ofrualdinkgwtesc,pbyhm

  性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注重的目标,它架起了认知性目标与行为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的桥梁,同时更为注重富有实践意义的行为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合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逾越学科屏障,将所学的各学科的知识在内化和类化的基础上整合起来,使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不再是孤零零的、彼此缺乏联系的。要实现学生整合知识能力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注重系统科学方法与整体论视野的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此知识与彼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联系的敏感性,形成辩证的认识事物、探究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人类实践的过程是认识对象和改造对象相统一的过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发现问题、确认问题,这是人类实践的首要环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往往都会涉及具体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有的综合实践活动甚至是以问题作为线索展开的。因此,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3)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成为新时期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尤其是在当代信息传播通道越来越多,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越来越广的形势下,信息素养更是成为相对于传统的读、写、算等基本能力的基本素养。而且,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中,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一般都贯穿其全过程。(4)意念转化为问题解决方案能力我们有很多学生基础知识很扎实,有时能说会道,很有思想,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却缺乏相应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学生接触实际少,缺乏相应的经历和感性知识,另一方面与学生将其想法、意念转化为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很有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及实施中,应当注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可以采用“设计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方案既包括程序性的方案(如“游戏桥的设计”),也包括物化产品的结构性设计方案(如“城市交通模型的设计”,“多功能文具的设计”)。(5)动手操作和制作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认知性、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主题可以向着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方向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如“自行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题中增加“自行车的拆卸、装配和建议

  14

  ofrualdinkgwtesc,pbyhm

  修理”的活动,“大桥的探究”主题中增加“桥的模型制作”等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3、强调了生成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不是按照预设的目标和计划亦步亦趋予以实施的过程。随着活动的开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大家认识的深化,原有的目标和计划发生相应的调整,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一个重要特点。生成性目标本身并不是课程指导者预设的,而是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设计之初和活动实施过程中创生的。指导老师应把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活动方向和活动过程。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指导者应在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既定的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某一主题的具体目标,并将这些具体目标让学生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以便更好地发挥目标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在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进行专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树立了

  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念,学会了保护环境和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与

  技能,锻炼了不怕艰难困苦、不怕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同时培养学生逐渐形成

  讲究质量效益、、遵纪守法、互助合作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些实验研

  究成果也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足以说明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良好的

  社会效益,即课题研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提高其综合素质以

  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针对目前我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课题研究对其今后改革发

  展的建议是:

  ⑴应进一步加强对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⑵应建立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法制体系和跟踪评价体系,学校教师上课不得

  随意更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注意并坚持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发展的连续性和

  稳定性;

  15

  ofrualdinkgwtesc,pbyhm

  (4)在劳技教育类课程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执笔人:本课题负责人刘伟)

  16

  ofrualdinkgwtesc,pbyhm

篇十: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陈刚来源:《学周刊》2022年第05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已经被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当前高中教育受到传统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制约,导致对劳动教育重视的程度不够,开展路径也不够科学,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此作为出发点,对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展开了详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5-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5.037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劳动教育”这一要求,要求大中小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新时代背景下人才需求的特点,重视并加强劳动教育,最终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劳动教育是育人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劳动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认为劳动教育就是简单动手劳动。在这种劳动教育理念下,致使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暴露出诸多弊端。

  第一,劳动教育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身心,促使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由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良好习惯。但是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研究不够全面、深刻,致使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逐渐形式化;还有部分学校片面地将劳动教育等同于打扫卫生、整理内务等,并以此作为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致使学校的劳动教育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

  第二,劳动教育内容不够深入。部分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开展的劳动教育内容非常浅,存在极强的形式化,常常将重点集中在劳动本身上,并未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身心发展、价值观等;多数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仅仅单一地指导学生进行体力劳动,

  并未对其展开正确的引导、教育等,没有引领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的认识,学生难以产生思想感悟[1]。

  第三,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就现阶段高中教育来说,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缺乏相关的课程体系作为依据。学校并未结合劳动教育的需求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育体系、师资队伍等,致使劳动教育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制约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

  第四,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家庭、学校针对劳动教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劳动观念。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劳动教育课就是自习课、玩耍课;还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制约,将重点集中在文化课程学习上,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可有可无;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嚴重的偏见,认为劳动又脏又累,对其嗤之以鼻[2]。

  二、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中劳动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转变育人观念,协同渗透劳动教育思想

  从本质上来说,劳动教育是德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不仅是提升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的关键途径,也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念的最佳方式。面对新时代的育人要求,高中院校必须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内涵,将其作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渗透到人才培养的计划中。在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时,不能单纯依靠班主任一个人,还应整合和建设班级劳动教育资源,借助各种劳动教育平台,不断推进和渗透学生的劳动教育。一方面,班主任应严格按照《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相关要求,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使学生在文化课程学习中逐渐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还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整合校外各种教育资源,努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劳动机会,使学生在丰富的校外资源中感受、体验劳动,最终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具体来说,高中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请一些家长到学校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使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去,引领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单位实地参观、体验劳动等,促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对劳动形成深刻的认识。

  (二)开设劳动课程,丰富课程形式

  为了改变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现状,必须努力构建完善的劳动课程体系,不断促进劳动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必须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及高中生的特点,积极开设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贯穿高中整个教育阶段。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劳动教育课程上,还应立足劳动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渗透到其他文化课程体系中,促使学生在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效果,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劳动习惯的养

  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养成的,教师可指导高中生以劳动日记的形式,将每天的劳动情况记录下来,帮助其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在强化学生劳动教育时必须转变传统的手段,立足高中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易于接受的方式,全面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辅以适当的劳动实践,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身的劳动技能、提升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最终达到强化劳动教育的目的。

  (三)开展劳动实践,强化劳动教育效果

  丰富的劳动教育形式是强化劳动教育效果的关键,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劳动教育不能局限在理论范围内,还应积极开展劳动实践,促使学生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首先,从学校的角度上来说,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包括定期举办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活动,积极开展常规性学校劳动、以节日为契机的公益性劳动活动等,促使学生在学校举办的劳动活动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其次,从家庭的角度上来说,高中教师在强化学生的劳动教育时,应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建议家长为学生安排一些日常的家务劳动,包括洗衣服、做饭、扫地、整理房间等,使学生在家务劳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最后,从社会的角度上来说,可指导学生走出院校,积极开展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学校可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班级承包活动,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劳动,在劳动实践中感知劳动的乐趣;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服务、孤儿院、养老院等,指导学生帮助孩子和老人整理内务、服务他人,在劳动服务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其认识层次;还可以积极开展职业劳动体验等活动,带领学生在职业体验的过程中,让其对劳动形成深刻、全面的认识。

  (四)依托校园环境,强化劳动教育

  校园是高中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校园环境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勞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优化学生劳动教育时,应关注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促使学生在校园环境氛围的影响下激发劳动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可以组织和开展劳动周,每周由不同班级的学生负责打扫工作,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也促使学生在打扫的过程中认识到维护校园环境的不容易,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可以灵活借助校园的食堂、操场、会议室等,精心组织相关的劳动活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最终促使学生在校园环境的影响下激发劳动兴趣;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劳动活动,包括评选先进班集体、文明宿舍、最美学生志愿者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劳动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五)改革评价模式,突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教学评价具有极强的导向价值,恰当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劳动教育发展的关键。为了提升劳动教育效果,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

  中,不仅要开设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还要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改进劳动教育评价模式。一方面,不能局限于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还应不断增加劳动教育的评价比例。高中阶段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教育评价中不断加大劳动教育的比例,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形成崇高的劳动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一方面,应立足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开展“劳动之星”“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借助劳动评选活动激励更多学生逐渐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特点,必须转变应试人才培养模式,肯定并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立足当前高中阶段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转变育人观念、重视劳动教育、开设劳动课程、开展劳动实践、依托校园环境、优化人才评价模式等,不断加强高中劳动教育效果,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其劳动技能,让其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马洪波.高职院校“四体合一”劳动教育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9):189.

  [2]吴在君.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新形态[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Z1):100.

  [责任编辑李媛]

  作者简介:陈刚(1977.7—),男,汉族,甘肃武威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普通高中化学教育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新时代普通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X192)研究成果。

篇十一: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P>  4预期成果形式主要阶段性成果限报8研究阶段起止时间阶段成果名称成果形式负责人准备阶段202092020121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开题报告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研究方案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问卷调查统计表及分析报告开题报告开题方案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实施阶段2021120224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阶段计划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校本教材第一稿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学期总结阶段计划案例心得论文阶段小结总结阶段20225202261整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相关过程性资料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过程性资料最终研究成果限报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名称成果形式202110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论文论文2022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校本教材校本教材20226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结题报告四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李君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劳动课程研究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问题的提出: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育紧密相联,是不可取代的基本内容。

  课题界定:

  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劳动观念薄弱,劳动认识片面,劳动态度不正,劳动习惯差,劳动技能低下。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智力潜能深度的开发,对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对身心健康的养成,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方面独特作用,迄今还没有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充分重视。特别是落实到教育教学上,从课程定位到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还远不能有效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从原来的学科课程,而被纳入新的活动课程之中。无论在学科地位上,还是在学时的分配上、知识的含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因此,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的发展,必须在教学内容取舍和选择上,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建立一种新的运行机制,使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在“十三、五”规划中,国内一些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面对新世纪、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综合实践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的价值认识需要作出新回答。“科教兴国”,人才的基础在哪里?国家创新体系的人才资源的基础在哪里?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综合实践教育更不可缺位。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对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促进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在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上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研究的目标:

  ㈠工作目标

  探索一套既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又和我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㈡学生素质目标

  1.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

  2.初步学会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养成使用劳动工具、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3.初步学会运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所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能够在综合实践教育实践中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㈢教师培养目标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工作的内涵,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有良好的自身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理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教师具有观察、发现、应对、灵活深入地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在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要以课题

  研究为契机,积极创造条件,对综合实践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和专业教法方面的定期培训和学习,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

  研究内容:

  1、编写出一套既突出区域性、地方性特色,又突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

  2、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编排模式;

  3、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1.进一步解决好认识问题。

  把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看作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途径。全校教师要树立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和素质教育观念,以现代教学手段促劳动教育课程,以扎实的教学促进劳动教育课程教改,以教改促进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开创我校劳动教育的新局面。

  2.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的基地建设。

  我校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充实校内外劳动实践教育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校内应充实劳动专用教室的设施建设,装备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一定科技含量的教学设施,建立学校课堂小基地;加强校外基地建设,为劳动实践教育提供规范的实践基地。

  3.深化劳动实践课教学改革。

  教师要致力于劳动实践教学研究,总结教学规律,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研究提高学生劳动实践学习效率的途径、方法,加强对学生现代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4.健全对劳动实践教育的督导评估机制。

  把劳动实践教育作为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劳动实践教育督导评估细则,并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优化劳动实践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实践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督导评估,大力表彰和奖励劳动实践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坚决纠正不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扎扎实实地促进劳动实践教育事业的不断健康发展。

  研究思路: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述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当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为背景,以社会、家庭、学校为反馈点,以学

  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为着眼点,通过比赛、访问、座谈会、个别面谈、问卷、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校本劳动教育课程教育资源,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关心经济发展、会学习新技术,具有开创性的“劳动人”。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查阅有关文献材料,根据地区教育资源的考察和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查,开发和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资源。用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办法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有关数据,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措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活动实效。坚持以下原则

  ⒈全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必须从综合实践教育的基础性、通用性出发,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适应每一个孩子,使每位学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动手、动脑、参与学习的机会,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2.全面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必须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学习必要的综合劳动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又要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又健全的人格。

  3.基础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是一门使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工具课。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既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又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工农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素质。

  4.活动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课开发和利用,要坚持以学生自身实践为主的原则。要保证学生主体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去实现理解、认识、探索、创造、交流和情感体验,在动作的内化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技能、情感、个性的发展。

  5.开放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要注意和其他学科教学的紧密联系和互相渗透,要因地、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开发教学资源;要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6.主体性原则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验、动手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践问

  题,激发他们探索真知的愿望和热情,使他们在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创造性。

  7、目的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其外显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彻底消除无目的无意义的“花架子”活动,力求避免为活动而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每次活动都是教育中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8、因材施教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的特征和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差异、特长差异、能力差异出发,因人制宜地加强个别指导。

  9.区域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各地的情况是不同的,强调它的地方性特点或者区域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校得天独厚的劳动实践教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我校的劳动实践教育资源。

  实施步骤:

  ㈠准备阶段:2020.9-2020.12

  1、查阅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接触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劳动实践教育思想,积极吸取各地研究成果。

  2、组织部分教师系统学习有关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理论,做好课题内成员的分工工作。

  3、调查研究当前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现状,分析思考课题操作的可行性,制定研究方案,开题论证。

  ㈡实施阶段:2021.1-2010.5系统开发和利用劳动实践教育资源,逐步构建小学综合劳动教育的评估机制,完成有关的系列体制。并根据研究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小结和研究论文。㈢总结阶段:2021.6-2021.9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材料的整理工作,撰写课题成果,请有关专家鉴定。预期成果的形式:1、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2、学生综合实践素质提高的各项依据及有关数据;3、其他有关材料。

  本次课题的参加者,均为学校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长期深入教学一线,基础扎实,业务能力突出,前期均多次参加过省市县的课题研究工作。

  ××,小学高级教师,校长,长期任职于农村,城区学校,从事教学、教研、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丰富。

  ××,小学高级教师,副校长,从事教学、教研、学校管理工作30余年,教学、管理经验丰富。

  ××,一级教师,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学工作,多次参与省市课题研究。

  ××,一级教师,学校党支部委员,分管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多篇论文发表于省市教育杂志。

  ××,××老师,镇级骨干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学,学生管理经验丰富。

  前期学校以上人员已经在着手编写突出学校地方性特色,又突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特点的校本课程。

  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主要参考文献:

  陈辉榕浅谈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新课程导学201806

  课题编号:8258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开发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2018年9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高

  度重视劳动教育,强调必须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培育人才的学校教育工作者更要理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当前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即,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由上可见,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劳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端正劳动态度,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品德。而传统的“劳动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研究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式,满足学生发展自身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劳动人才。

  我校确立了以“忠孝雅诚”之“孝”为特色的德育教育品牌,在落实孝道教育的同时,我校在周末开展了名为“劳动美·习惯好”系列课程,主要通过学生独立或帮助父母完成相关劳动内容,意在希望学生于

  居家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卫生、整理习惯,并在参与居家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不易,树立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倡导勤俭、奉献的精神。

  在2020年春季的教学,我校启动了校内劳动实践基地项目,目前劳动基地已建成,播种的第一批黄豆、玉米、地黄瓜、无架豆等农作物及蔬菜已成活,部分已结果,为后期学生的劳动实践操作提供了条件。同时,我校的校本教材《劳动教育指南》的初稿已完成。因此,我校对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具有较为充足的理论及实践条件。

  这也就是提出本课题的重要原因。

  2、课题界定

  本课题最为关键的词语是“劳动教育”和“课程开发”。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课程开发,一是劳动课以生活为起点,从学生生活已有经验和需求出发;二是以实践为导向,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劳动,三是劳动课堂不仅限于教室,走出学校,四是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个性化。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关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课题研究还不少。2010年,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冯庄小学进行了题为《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他们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及时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其形成基本的技术素养和现代劳动价值观念。上海嘉定县许建章、周志超撰写的《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报告》在《江西教育科研》杂志上发表。在2019年上海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做出了关于劳动系列校本课程的研究,积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整体架构学校各类课程,开发小学生劳动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学校积极探索小学生劳动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网络上也可查出部分较发达地区学校都已开始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相关的劳动课程。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出现了人的素质片面发展、能力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目前人们最为关切的教育问题。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劳动教育问题重视不够,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劳动意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轻视劳动能力锻炼。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扭转当前劳动教育异化和缺失现象刻不容缓。

  劳动教育是“五育”中与现实世界直接联系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小学阶段的孩子乐于体验和探究,热爱劳动,喜欢劳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助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完人”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题意在探索适合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段特征的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加强对儿童进行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技能、劳动情感的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打好人生底色,具有更为强烈的现实需要和现实意义。从目前教学时间分配的现状来看,小学学段的学习时间灵活、文化知识的学习压力较小,这为加强劳动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和心理上的保证。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1、课题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目标即为《意见》中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

  小学中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

  小学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2、课题研究内容

  通过对我校已有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再深化,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研究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式,满足学生发展自身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劳动人才。课题主要从家庭教育(家园)目标为夯实基础夯,学校教育(校园)目标为培育品德,田间劳作(田园)目标为提升能力,社会拓展(社园)目标为发展素养,四园协同联动,开发出创新型的劳动教育课程。

  1.家庭教育,以良好习惯夯实基础。

  (1)家校合作有任务常指导,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争取每学期掌握1—2项生活技能;

  (2)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以劳动为抓手,帮助学生学会弯腰、学会用双手解决问题,体验与困难打交道,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3)鼓励孩子利用课余参加社会劳动,与学校和社区等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加强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

  2.学校教育,以自主管理培育品德。

  (1)结合我校学段特点和实际情况,保证劳动教育课程落到实处;

  (2)建立完成管理校园卫生管理及评价体系,确保学校劳动工作的落实、管理、评价都由学生完成,激发学生自觉劳动的积极性;

  (3)组织实施好劳动课程,有序安排学生的集体劳动。

  3.田园教育,以亲身体验提升能力

  (1)我校校内的劳动教育基地已初见雏形。我校的绿化地处,一年要除草数次,以往都是由学校请校外人员进行清除。如今,我们把这项工作作为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一项任务,全部由学生承担,划分给班级包干,负责定期拔草、除虫等工作;

  (2)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及农作物种植基地,成立专门的劳动课,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田间进行劳作;

  (3)学校提供石磨、石臼等劳动工具,让学生感受农作物转化成石臼的过程,增加学生对劳作的兴趣;

  (4)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二十四节气歌,并在实践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4.社会教育,以联动参与发展素养

  (1)与企业公司、工厂社区等联动教育,联系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

  (2)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社会福利组织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注重引导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

  (3)学校自身多鼓励和支持创作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全社会广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营造劳动最美丽的良好氛围。

  学校也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

  3、研究重点

  本课题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小学各学段,重点为贯穿校园、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

  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开拓劳动教育新思路和方法,从而开发出科学、完整的课程系统。

  4、创新之处创新之处在于教学内容不应拘泥于教材,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劳动技术成果的呈现方式也应是开放的,是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得来的。把实施劳动教育与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田园、社会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动教育体系,能够为对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己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新思路。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1、研究思路1.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2.撰写教学案例及阶段总结。对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作出反思、总结、评价、改进。3.反复实践——反思——改进——实践——反思——改进——总结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

  课题研究初期,主要组织实验教师对相关理论与经验进行学习研究,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2.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从中了解学生对于教师在各年级各领域劳动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3.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实施实验,对每一项、每一个阶段实验情况进行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4.案例研究法总结教学实践中成功的情境教学案例。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3、实施步骤1.研究准备阶段(2020年9月-12月)(1)撰写开题报告,组织开题(2)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和实验方法及过程。(3)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及理论文献,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文献。

  2.实施阶段(2021年1月-2022年4月)

  (1)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收集课题研究记录,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

  (2)按时上传课题研究资料,交流分享研究心得。

  (3)边实验,边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上报研究情况,寻求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

  (4)按时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学习,及时获得专家引领,记录笔记,取得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3.总结阶段(2022年5月-6月)

  (1)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反复修改完善,直至定稿。

  (2)完成课题研究资料收集,装订课题研究档案袋。

  (3)汲取他人优秀研究成果,完善自我,以备今后的教学研究。

  4、预期成果形式

  序研究阶段号(起止时间)

  主要阶段性成果(限报8项)阶段成果名称

  准备阶段

  (1)《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

  1(2020.9—究》开题报告

  2020.12)

  成果形式负责人

  李开题君黄报告

  传芬

  (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

  开题

  究》研究方案

  方案

  (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

  问卷

  究》问卷调查统计表及分析报告

  调查

  分析报告

  王娜

  吴和春

  杜婷婷

  龚举伟

  实施阶段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阶阶段计划

  孙

  段计划

  案例冬洁

  2

  (2021.1—

  (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校本教材第一稿

  心得

  刘观华

  2022.4)

  (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学期总结

  论文

  毛

  阶段小结秀莲

  孙琳琳

  高曼

  夏敏

  罗小平

  总结阶段

  (1)整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

  过程

  发研究》相关过程性资料

  性资料

  李

  3

  (2022.5—2022.6)

  (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君报告

  最终研究成果(限报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序号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人负责

  1

  2021.10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论文

  黄传芬

  2

  2022.2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

  王娜

  3

  2022.6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李君

  四、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李君:课题负责人,工会副主席及数学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经验丰富,能力强能,撰写的论文、制作的微课获得省市级荣誉。主持校本课程劳动教育指南的编制,有能力组织和实施该课题研究,指导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王娜:课题组成员,学校校长,工作经验丰富,善于思考,执行力强,曾指导参与我校的市级课题、区级课题研究,指导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吴和春:课题组成员,学校副校长,做事认真负责,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黄传芬:课题组成员,学校副校长,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负责的市级课题2018年已结题,2020年又负责申报了市级课题,做事认真负责,勤于思考,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有一定课题研究能力。

  杜婷婷:课题组成员,教务主任,做事认真负责,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任务,文学底蕴深厚。

  龚举伟:课题组成员,教科室主任,参与了学校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全校师生的总体情况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为整个研究工作提供相关方面的数据资料和大力支持。

  孙冬杰:课题组成员,政教主任,做事认真负责,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毛秀莲:课题组成员,政教主任,参加的市级课题2019年已结题,负责的微课题今年已结题,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和团队协作精神。

  刘观华:课题组成员,后勤主任,参加的市级课题2019年已结题,做事认真负责,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夏敏:课题组成员,党办主任,善于研究,做事认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科研能力。

  孙琳琳、罗小平、高曼:课题组成员,任课教师,勤于思考研究,做事认真,具有科研能力。

  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推行孝道教育,促进流动人口的子女健康成长》发表在《当代家庭教育报》

  《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微课制作荣获省级二等奖。

  《微谈信息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发表在刊物《教育周刊.教育论坛》

  《数学广角---推理》课堂实录荣获市级优课

  《基于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途径探索》论文发表在刊物《教育科学》

  《轴对称图形》课件制作荣获湖北省教育技术中心二等奖

  《日行千里不是梦---交通工具的演变》微课荣获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一等奖

  《构建灵魂概念课堂追求概念教学效益》论文在基础教育论坛杂志社获奖

  3、核心观点

  通过对我校已有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再深化,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研究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式,满足学生发展自身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劳动人才。课题主要从家庭教育(家园)目标为夯实基础夯,学校教育(校园)目标为培育品德,田间劳作(田园)目标为提升能力,社会拓展(社园)目标为发展素养,四园协同联动,开发出适合小学生发展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从而推广应用。

  五、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1.《劳动课程标准》2.《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学习参考资料》4.《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课题编号:8521

篇十二: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P>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安庄镇中心小学张春华

  一、课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育紧密相联,是教育不可取代的基本内容。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重文轻劳的思想在作祟,升学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导致我们的学生劳动观念薄弱,劳动认识片面,劳动态度不正,劳动习惯差劣,劳动技能低下。综合实践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智力潜能深度的开发,对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对身心健康的养成,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方面独特作用,迄今还没有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充分重视。特别是落实到教育教学上,从课程定位到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还远不能有效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几个教育科研“五年”规划中,国内一些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面对新世纪、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综合实践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的价值认识需要作出新回答。“科教兴国”,人才的基础在哪里?国家创新体系的人才资源的基础在哪里?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综合实践教育更不可缺位。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对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促进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在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上提供理论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和实践上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小学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教育从原来的学科课程,而被纳入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无论在学科地位上,还是在学时的分配上、知识的含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课程理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因此,综合实践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教学内容取舍和选择上,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建立一种新的运行机制,使综合实践教育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的目标

  ㈠工作目标

  探索一套既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又和我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㈡学生素质目标

  1.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

  2.初步学会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养成使用劳动工具、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3.初步学会运用综合实践实践所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能够在综合实践教育实践中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2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㈢教师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课题的研究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综合实践教育工作的内涵,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有良好的自身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理解综合实践教育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教师具有观察、发现、应对、灵活深入地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在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积极创造条件,对综合实践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和专业教法方面的定期培训和学习,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

  三、研究的内容

  1、编写出一套既突出区域性、地方性特色,又突出综合实践教育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

  2、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编排模式;

  3、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综合实践教育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㈠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查阅有关文献材料,根据地区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考察和学校综合实践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查,开发和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用观察、测量和统

  3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计分析的办法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有关数据,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措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活动实效。

  ㈡研究思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述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当前综合实践教学的现状为背景,以社会、家庭、学校为反馈点,以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培养为着眼点,通过比赛、访问、座谈会、个别面谈、问卷、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校本综合实践教育资源,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关心经济发展、会学习新技术,具有开创性的“现代人”。五、研究的原则1.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综合实践课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必须从综合实践教育的基础性、通用性出发,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适应每一个孩子,使每位学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动手、动脑、参与学习的机会,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2.全而性原则:

  4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学习必要的综合实践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又要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又健全的人格。

  3.基础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是一门使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工具课。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既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又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工农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素质。

  4.活动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耍坚持以学生自身实践为主的原则。要保证学生主体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去实现理解、认识、探索、创造、交流和情感体验,在动作的内化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技能、情感、个性的发展。

篇十三: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P>  WORD资料可编辑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安庄镇中心小学张春华

  一、课题的提出综合实践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育紧密相联,是教育不可取代的基本内容。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重文轻劳的思想在作祟,升学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导致我们的学生劳动观念薄弱,劳动认识片面,劳动态度不正,劳动习惯差劣,劳动技能低下。综合实践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智力潜能深度的开发,对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对身心健康的养成,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方面独特作用,迄今还没有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充分重视。特别是落实到教育教学上,从课程定位到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还远不能有效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几个教育科研“五年”规划中,国内一些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面对新世纪、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综合实践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的价值认识需要作出新回答。“科教兴国”,人才的基础在哪里?国家创新体系的人才资源的基础在哪里?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综合实践教育更不可缺位。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对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促进基础教育为学生

  专业整理分享

  WORD资料可编辑

  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在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上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小学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教育从原来的学科课程,而被纳入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无论在学科地位上,还是在学时的分配上、知识的含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课程理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因此,综合实践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教学内容取舍和选择上,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建立一种新的运行机制,使综合实践教育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的目标㈠工作目标探索一套既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又和我校当地经济、

  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㈡学生素质目标1.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2.初步学会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养成使用劳动工具、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3.初步学会运用综合实践实践所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能够在综合实践教育实践中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㈢教师培养目标综合实践课题的研究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综合实践教育工作的内

  专业整理分享

  WORD资料可编辑

  涵,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有良好的自身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理解综合实践教育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教师具有观察、发现、应对、灵活深入地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在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积极创造条件,对综合实践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和专业教法方面的定期培训和学习,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三、研究的内容

  1、编写出一套既突出区域性、地方性特色,又突出综合实践教育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

  2、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编排模式;3、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综合实践教育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㈠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查阅有关文献材料,根据地区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考察和学校综合实践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查,开发和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用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办法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有关数据,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措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活动实效。㈡研究思路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述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当前综合实践教学的现状为背景,以社会、家庭、学校为反馈点,以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

  专业整理分享

  WORD资料可编辑

  培养为着眼点,通过比赛、访问、座谈会、个别面谈、问卷、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校本综合实践教育资源,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关心经济发展、会学习新技术,具有开创性的“现代人”。五、研究的原则

  ⒈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综合实践课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必须从综合实践教育的基础性、通用性出发,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适应每一个孩子,使每位学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动手、动脑、参与学习的机会,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2.全面性原则: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学习必要的综合实践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又要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又健全的人格。3.基础性原则:综合实践教育是一门使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工具课。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既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又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工农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素质。4.活动性原则: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以学生自身实践为主的原则。要保证学生主体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去实现理解、认识、探索、创造、交流和情感体验,在动作的内化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技能、情感、个性的发展。

  专业整理分享

  5.开放性原则

  WORD资料可编辑

  综合实践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

  注意和其他学科教学的紧密联系和互相渗透,要因地、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

  开发教学资源;要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的有机结合。

  6.主体性原则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验、

  动手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践问题,激发他

  们探索真知的愿望和热情,使他们在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创造

  性。

  7、目的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其外显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要彻底消除无目的无意义的“花架子”活动,力求避免为活动而活动;要充分

  考虑到每次活动都是教育中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8、因材施教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

  的特征和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个性差

  异、兴趣差异、特长差异、能力差异出发,因人制宜地加强个别指导。

  9.区域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的内容,各地的情况是不同的,强调它的地方性特点或

  者区域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校得天独厚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我校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

  六、教育资源开发的设想:

  专业整理分享

  WORD资料可编辑

  1.建立实践基地,强化校本特色: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单纯地搞"纸上谈兵"、"黑板上种田"是无法完成学习内容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掌握基本的操作要领形成自己的能力。然而目前许多学校没有综合实践课专业教室,即使是好学校设立了综合实践课教室,但设备也不够学生使用,只能满教师的演示使用,更缺乏校外的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基地是综合实践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开展课外生产实践活动以及德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我们将着手创建“小农场、小苗圃、小果园、小饲养场、小鱼池、小工厂”等学生综合实践实践基地,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通过实践、观察、实验和尝试等活动,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2.课外科技活动,促进潜能开发:要深化综合实践教育,确保综合实践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把综合实践教育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把创造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综合实践教育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把综合实践教育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教育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把学生源于生活和课本知识提出的奇思妙想在综合实践教育中去检验、去实践。通过植物种植活动、生物饲养活动、工艺制作活动、电子制作活动、航模制作活动、发明创造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科技教育的校园氛围,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广阔的学习背景。3.科学选择内容,改进课堂教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确立综合实践课的主体地位,在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育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开展

  专业整理分享

  WORD资料可编辑

  一些实用技术内容的教学。如组织学习一些当地农特产的栽培、嫁接、加工等知识;开展一些乡土资料、环保等的调查活动;介绍一些简单的动植物栽养实用技术。还可开设一些现代科技知识讲座,凭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手头资料,给学生介绍当今世界的前沿科技信息,如“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

  4.校外公益劳动:面向社会,每个学期组织几次校外公益劳动,如社区服务、打扫街道等公益劳动,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用自己的双手美化周围的环境,服务身边的居民,将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5.相关学科渗透:小学科学学科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包含多种综合实践教育因素。生物学与农业生产、人类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它可以直接促进学生了解农牧业的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天文地理可以使学生获得家乡的自然气候、物产资源分布、交通网络以及利用和控制自然力的方法等知识;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是许多重要生产过程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综合实践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些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际,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生产原理,理解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劳动兴趣。6.其他教育活动:开展教室内务整理、洗衣服等生活自理比赛;举行篝火晚会、挑战自我等文体活动;长期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定期举行农技知识讲座和实践活动指导,请当地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技术人员、致富能人来介绍本地的产业结构、经济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带领学生带生产第一线,激发学生综合实践学习的兴趣,树立服务于社会的理想。

  专业整理分享

  七、研究措施:

  WORD资料可编辑

  1.进一步解决好认识问题。

  要像江泽民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把综合实践教育看作是贯彻教育方针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的必要途径。全校教师要树立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和素质教育观念,以

  现代教学手段促进综合实践教育,以扎实的教学促进综合实践教改,以教改促

  进综合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开创我校综合

  实践教育的新局面。

  2.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教育的基地建设。

  我校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充实校内外

  综合实践教育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教育实践的机会和条件。

  校内应充实综合实践专用教室的设施建设,装备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一定科技

  含量的教学设施,建立学校课堂小基地;加强校外基地建设,为综合实践教育

  提供规范的实践基地。

  3.深化综合实践课教学改革。

  教师要致力于综合实践教学研究,总结教学规律,借助现代教学手段,

  研究提高学生综合实践学习效率的途径、方法,加强对学生现代劳动观念、劳

  动技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4.健全对综合实践教育的督导评估机制。

  把综合实践教育作为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综合实践教育督

  导评估细则,并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优化综合实践教育、全面提高综合实践

  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督导评估,大力表彰和奖励综合实践教育的

  先进单位和个人,坚决纠正不重视综合实践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扎扎实实地促

  专业整理分享

  进综合实践教育事业的不断健康发展。

  WORD资料可编辑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㈠准备阶段:2009.1-2009.5

  1、查阅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接触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综合实践教育

  思想,积极吸取各地研究成果。

  2、组织部分教师系统学习有关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理论,做好课题内成

  员的分工工作。

  3、调查研究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现状,分析思考课题操作的可行

  性,制定研究方案,开题论证。

  ㈡实施阶段:2009.6-2010.8

  系统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教育资源,逐步构建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评

  估机制,完成有关的系列体制。并根据研究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小

  结和研究论文。

  ㈢总结阶段:2010.8-2010.10

  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材料的整理工作,撰写课题成果,请有关专家鉴

  定。

  九、成果的形式

  1、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

  2、学生综合实践素质提高的各项依据及有关数据;

  3、其他有关材料。

  十、课题组织结构

  专业整理分享

  课题研究小组:组长:张春华

  WORD资料可编辑

  成员:周文娟赵德兵张堂然

  专业整理分享

篇十四: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P>  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法规制度学习市委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学习中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换届风气监督的通知和中央省委市委有关严肃换届纪律的精神和要求特别是九个严禁止九个一律纪律要求重点掌握四个廉洁四个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部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

  子课题实验学校

  课题研究报告

  子课题名称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项目负责人:

  刘伟

  实验学校名称:

  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冯庄小学

  制表日期:

  2010年12月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一、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

  新的历史时期,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劳动条件与内容等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地位、作用与实施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学习与工作等方面迅猛的发展和变化,处于这种新环境下,开发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个性化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逐渐改变学生学习和进步方式、教师教学和成长方式、学校教育和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我市新课程实验的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了全面实施。我校适时开发并实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我校教育基础和教育资源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课题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立足于学校实际开展研究活动,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与探索。人类今天能够实现技术创新,必须具有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而能作到这样就必须从小手脑协调发展、具有手脑协调工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动脑训练的很多,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手脑结合、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课程却不多、也不被重视。然而,以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人类手脑协调的发展必须从小(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计划、有目的的去逐步培养和训练,如果错过了儿童少年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以后培养训练就将“事倍功半”,而且会影响人脑功能的开发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形成。教育教学的实

  2

  ofrualdinkgwtesc,pbyhm

  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从小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有利于开发人脑功能,最终可有效提高全民族技术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所以,在学校实际教学中应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和重视。实践证明,学校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均得到了发展,学校也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

  课题研究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贯彻落实江泽民主席1994年全教会上关于强调“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并指出“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等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贯彻执行2010年7月第四次全教会提出的“素质教育重在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培养孩子们从小就独立思考,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创造;素质教育,是让孩子们不仅仅埋头书本,而应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关要求;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本课题研究紧密联系了学校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各项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从而为我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最终是为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创新型人才,打下终身发展的必要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选择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及其认知结构,适时适量提高技术含量;还应及时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增加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对解决技术问题内在要求、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技术设计与实验的学习内容;选择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其主动探究、使其能形成基本技术素养和现代劳动价值观念的学习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教授方式的课程。

  3

  ofrualdinkgwtesc,pbyhm

  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创新、自由翱翔的课程,是学生开拓潜能、发展个性的课程。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被看作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点。我校此次重点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就其课程的功能和课程的特性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必须体现以下基本特征:

  1、动手与动脑结合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和操作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2、以项目为载体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项目形式展开。一般的,一个项目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是一个系列性的技术过程,成为技术学习的载体。3、可感的操作对象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象和操作对象一般与可感的事物、问题相联系。除了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互动外,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过程更多地伴有与工具、与材料、

  4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与物体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一作用,加深自己的学习体验,加深自己对材料、对工具、对技术过程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在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的认识。

  4、多学科的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它综合运用数学、语文、艺术、思想品德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社会、伦理、心理、环境等方面的教育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5、贴近现实生活劳动与技术课程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意义、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作为核心组织和设计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热爱生活,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活,并创造新的生活。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生活取向要求课程内容安排上应更富有弹性和开放性,应体现农村和城市的不同特点,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6、开放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包括劳动实践、家政实践、技术实践、职业指导四个方面。劳动实践涉及自我服务劳动、家庭生活劳动、简单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家政实践涉及内容有家庭理财、家庭烹饪、物品洗涤、家用电器安全使用等方面;技术实践小学阶段则有纸塑、泥塑、种植、养殖、信息技术等内容,职业指导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职业了解。一般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过程包括:活动导入:由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由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5

  ofrualdinkgwtesc,pbyhm

  活动组织:教师集中进行动员,安排活动时间范围,提供活动相关资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立活动的具体内容、形式、进程等。

  活动开展:活动开展阶段,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有的活动可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当学生有需要时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总结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结合,重在感受和体验、展示和表达,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倡鼓励、积极和发展性的评价。

  拓展提升:提出一些进一步思考、探索和延伸训练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也可按以下过程操作:问题与思考——实践与活动——研究与讨论——收获与总结——拓展与创新。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措施:1、加强领导管理,建立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的管理和领导。建立责任制,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网,按规定配置并培训教师、安排课时、建立基地、落实研究经费等。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建立了教研员、教导主任和实验教师“三结合”的研究队伍。教研员吕霞主任和学校校长刘伟是课题研究的主导力量,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实验的规划与设计,提供研究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总结实验经验,确保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学校教导主任朱广俊是课题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主要任务是将理论转化为实施方案,具体指导和组织实施调控研究过程,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实验教师王美华、王艳、赵云龙是基础力量,其任务是实施研究方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6

  ofrualdinkgwtesc,pbyhm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与研究,关键在于建好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根据师资队伍状况,精心挑选学历层次高、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有一定特长的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任教师。根据课题的进展情况,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1)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文章和专著。

  我们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中的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长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材料,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每月坚持写教育随笔至少一篇,在反思中进步提高。(2)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3)积极参加上级课题组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

  2、开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资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研究。

  3.不断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研讨,不断借鉴兄弟学校好的理论知识和做法,为加速劳动与技术教师的成长、尽快担当起研究课题的任务搭建良好的平台.

  4.建立构筑学生劳动态度、操作技能、行为习惯、劳动成果等方面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5.不断探索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鼓励教师撰写研究论文.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分工:刘伟吕霞负责活动组织与联系,经费筹措,活动创意和总结,理论研究等。王美华朱广俊王艳赵云龙负责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

  课题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07年5月)成立课题组,搜集和学习有关资料,提出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主要参加者的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刘伟,小学高级教师,枣庄市优秀教师,学校校长,课题主持人。有着严谨的研究和治学态度,并能自觉把研究成果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使学校各方面工作都走在我市前列,在省、国家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曾在滕州、枣庄两市作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专题报告。王美华,滕州市首届“十佳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劳动与技

  7

  ofrualdinkgwtesc,pbyhm

  术教师,山东省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在省级教育报刊发表论文1篇,执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被评为省级一等奖和国家级一等奖。

  吕霞,小学教研室主任,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枣庄市课改标兵,滕州市优秀教师,曾在省、市级以上发表多篇论文,多次担任市级优质课评比的评委。

  朱广俊,小学高级教师,学校教导主任,枣庄市社会学科先进工作者,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市、省级奖励。

  王艳,小学高级教师,滕州市骨干教师,滕州市优秀教师,滕州市首届“十佳班主任”教师,多篇论文获市、省级奖励。

  赵云龙,小学一级教师,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多篇论文、教案设计获市、省级奖励。

  课题研究目标:1、探索、构建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为总课题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资料。2、通过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活动,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3、通过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学校特色。论证课题,向有关专家、教师介绍本课题的内容、目的及方案,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本课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研究方案,明确各自研究任务。建立子课题。2、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10年6月)(1)根据研究方案和学校教研组计划进行实践研究。

  首先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社会文化资源。由于社会区域的不同,

  各个地方和都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

  和开发这些社会活动和文化资源。结合本地农村的现实状况,我们确立了以下几

  个活动主题:1、蔬菜种植2、我是木工小能手。3、我喜爱的昆虫4、家乡小河

  的变化。5、收集春联大行动。6、调查民风民俗。如,“我是木工小能手”活动,

  我们是这样考虑的:冯庄村的家具制造工艺远近闻名,大多数村民都是木工能手。

  利用这一资源,我们和家长一起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家具制作流程,并参与其中比

  较简单的制作工艺。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还亲自动手做了各种各样

  8

  ofrualdinkgwtesc,pbyhm

  的木质玩具,有的学生还为老师做了木质粉笔盒。其次开发和利用家庭资源。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是我们综合实践活

  动开发和利用的有利资源。我们组织学生广泛的收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意收集一些素材。我们也特别重视这些家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开展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让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主要有:1、自我服务劳动:如整理书包、铺床、洗涤衣服等。2、“争做父母好帮手”活动,如做饭,整理房间等。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了劳动成功的喜悦,懂得了生活处处皆学问。学生的劳动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同时也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第三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我校面积较大,学校开发了一片面积大约5亩空地作为蔬菜种植园及花卉、苗木繁育基地,基地内花卉、苗木四季常青,既能绿化、美化校园,又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平台。为此,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了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活动制度,明确了校长、班级负责制,形成了校班管理网络,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全方位开展了劳技教育和劳动实践。学校自编、自选了劳动实践内容,建立了实践档案,要求教师有实践活动教学计划、教案;班级有实践活动和成绩考评记录;学生有劳动技术实践学习作业本、学期小结。并规定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场所的实践活动不少于16课时,确保了教学效果。2008年12月,学校被评为“枣庄市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示范学校”。

  (2)定期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我们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中的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长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材料,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每月坚持写教育随笔至少一篇,在反思中进步提高。不断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研讨,不断借鉴兄弟学校好的理论知识和做法,为加速劳动与技术教师的成长、尽快担当起研究课题的任务搭建良好的平台,不断探索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鼓励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同时积极参加上级课题组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及时作好记录,收集材料。

  9

  ofrualdinkgwtesc,pbyhm

  (3)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组织学习理论,交流研究过程。每学期举行一次课题研究汇报活动。

  (4)2010年6月阶段成果展示。3、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11月)

  对研究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总结、提炼、整合课题相关材料,完成子课题汇报。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专题性研究和探索,课题组总结出学校在劳技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和许多成果:

  (一)、对劳技教育及其课程地位与作用的新认识劳技教育及其课程在整个中小学阶段、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它的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尽管新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促使“劳动”、“劳动教育”及“技术教育”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新的发展与变化,其教育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也一定会与时俱进,但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公民、建设者及各级各类人才却都需要有最基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术素质。这些素质不可能在学生身上自发地产生,所以我们的学校必须对学生从小就实施德、智、体、美、劳动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综合性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这些任何职业、任何工作、任何合格的公民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客观事实和教育科学规律。因此,虽然在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形态、实施方式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对在新课程改革中仍然要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信念,却绝不能怀疑和动摇。1、积极研究,大胆探索,形成“探究式实践”新模式

  10

  ofrualdinkgwtesc,pbyhm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亮点,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举足轻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探索“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学生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与创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五个步骤:问题与思考——实践与活动——探究与讨论——收获与总结。形成了一套崭新的活动模式——探究式实践教学模式,即:收集信息——讨论交流——设计制作——展示评比。

  ⑴、收集信息。根据学生要开展的劳动与技术课的活动内容,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收集的渠道可通过查阅文本资料、网络或走访专家等形式进行。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筛选。同时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家长可帮助指导学生准备一些材料。

  (2)、讨论交流。这是集思广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互相交流、信息互相补充,启发学生思维的过程。每名学生或每个小组把收集到的信息在全班上交流,使每名学生都获得大量的信息互补,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师生在讨论中都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或建议,供大家互相参考,教师可适时点拨、启发,能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使学生个人的设计更加完美,从而开发学生的潜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设计制作。这一阶段是实践体验、解决问题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身体会和感悟的过程。学生个体或小组根据大家提供的信息,参与最后设计方案,并选好材料,教师可帮助设计选材,选择安全可靠、科技含量较高的材料,做好制作准备。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阶段。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制作,受到挫折训练和成功的喜悦之感。同时使技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这一环节中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演示操作应根据操作的难易程度适时进行,突出技术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4)、展示评价。展示这一环节是学生对作品的自我欣赏和相互欣赏的过程,完美的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激励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评价要注意

  11

  ofrualdinkgwtesc,pbyhm

  全面性,不能过于注重结果,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如何、技术运用的是否合理、是否有创新等内容进行的全面评价,同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定。评价重在指导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主意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凡是参与劳动与技术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都应给予肯定。对那些设计与制作成果特别优秀,或有所创新、发明者,应给予特别的鼓励。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有关的专业人员。评价的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谈体会、考核、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日常观察等形式。在这一环节中对于学生在活动中生成的、有创意的主题经师生共同研究可以生成下一个探究活动的主题。

  2、整合学科资源,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新体系在实验中,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进行整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搭建了发展个性的舞台。学完《赵州桥》后,学生对桥梁建设感到好奇,我们便围绕“桥梁建筑”开展了一次研究性的学习活动,老师、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查找资料,请教专家,忙得不亦乐乎。在学习《鸟的天堂》时,同学们对鸟的种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验组老师因势利导,既然大家对鸟都感兴趣,不如我们以此作为一个探究的主题,让我们走进鸟的世界,了解他们,从而使同学们更加爱鸟,护鸟。“探究鸟的种类”活动由此而定。学习了《新型玻璃》一课后,学生自主的确立了“走进玻璃世界”实践活动,学生们有的收集实物、有的查找资料,还有的上网查询。与科学科整合,为学生科学观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培在教授《弹簧的秘密》一课后,学生自发的在家中开展了实践活动,自制弹簧秤,弹力玩具等。培养了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其它学科的整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更概括、

  更系统的知识信息,发挥着系统教育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

  劳动价值观,进而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即有利于德育的落实;

  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在

  12

  ofrualdinkgwtesc,pbyhm

  日常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引导学生将来面向三百六十行,争取行行出状元;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从小锻炼、提高其脑功能;有利于普及基本技术教育,

  从而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技术素养;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要

  在课程整合方面不断探索,积极努力,以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口、耳、手、脑

  并用,知行统一,真正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

  3、为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档案袋,记录实践活动的足迹我校为每位学生均配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袋,对学生实行多元化评价。在

  综合实践活动过中善于捕捉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不断激励学生从一个台阶迈上另一个台阶,为它们的点滴进步喝彩。学校定期对他们的记录袋进行展示,使他们饱尝成功的喜悦。

  这一阶段的实验研究,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验以来,课题组成员王美华老师撰写的综合实践教改论文在省教研室组织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一书中发表。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中一位老师被省教研室评为劳动技术先进个人。一位老师在省教研室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一位老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课题组成员分别被评为滕州名师、滕州市骨干教师,滕州市教学能手,滕州市优秀教师,枣庄市课改标兵,枣庄市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优秀教师。学校被评为“枣庄市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示范学校”。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点1、强调了体验性目标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它往往重视直接经验和感受,强调个人化的理解、体味、琢磨、反思、感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追求活动结束时所形成的成果,而是注重课程生成、实施和总结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体验。这些体验有些是指向学生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活及其要素,有些指向学生所反思、所探究的对象,有些指向学生所憧憬、所规划的未来。通过活动过程,每个学生心中都形成具有个体特性的认知、情感、意志及相应的行为。2、强调了实践性目标实践是人类主体从一定的目的出发,对客体的一种探究与改变的活动。实践

  13

  ofrualdinkgwtesc,pbyhm

  性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注重的目标,它架起了认知性目标与行为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的桥梁,同时更为注重富有实践意义的行为性目标、情感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合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能逾越学科屏障,将所学的各学科的知识在内化和类化的基础上整合起来,使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不再是孤零零的、彼此缺乏联系的。要实现学生整合知识能力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注重系统科学方法与整体论视野的熏陶,使学生逐步形成此知识与彼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联系的敏感性,形成辩证的认识事物、探究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人类实践的过程是认识对象和改造对象相统一的过程。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发现问题、确认问题,这是人类实践的首要环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往往都会涉及具体问题的提出与分析,有的综合实践活动甚至是以问题作为线索展开的。因此,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目标。(3)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以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素养成为新时期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尤其是在当代信息传播通道越来越多,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越来越广的形势下,信息素养更是成为相对于传统的读、写、算等基本能力的基本素养。而且,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中,信息搜集、处理和交流的能力一般都贯穿其全过程。(4)意念转化为问题解决方案能力我们有很多学生基础知识很扎实,有时能说会道,很有思想,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却缺乏相应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学生接触实际少,缺乏相应的经历和感性知识,另一方面与学生将其想法、意念转化为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很有关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及实施中,应当注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可以采用“设计学习”方式,让学生围绕“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方案既包括程序性的方案(如“游戏桥的设计”),也包括物化产品的结构性设计方案(如“城市交通模型的设计”,“多功能文具的设计”)。(5)动手操作和制作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认知性、体验性较强的活动主题可以向着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方向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如“自行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题中增加“自行车的拆卸、装配和建议

  14

  ofrualdinkgwtesc,pbyhm

  修理”的活动,“大桥的探究”主题中增加“桥的模型制作”等活动,从而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手脑并用,知行合一。

  3、强调了生成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不是按照预设的目标和计划亦步亦趋予以实施的过程。随着活动的开展、环境的变化以及大家认识的深化,原有的目标和计划发生相应的调整,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一个重要特点。生成性目标本身并不是课程指导者预设的,而是教师和学生在活动设计之初和活动实施过程中创生的。指导老师应把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活动方向和活动过程。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指导者应在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特性的基础上,根据既定的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某一主题的具体目标,并将这些具体目标让学生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以便更好地发挥目标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在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进行专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树立了

  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念,学会了保护环境和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与

  技能,锻炼了不怕艰难困苦、不怕经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同时培养学生逐渐形成

  讲究质量效益、、遵纪守法、互助合作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些实验研

  究成果也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足以说明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良好的

  社会效益,即课题研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提高其综合素质以

  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针对目前我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课题研究对其今后改革发

  展的建议是:

  ⑴应进一步加强对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⑵应建立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法制体系和跟踪评价体系,学校教师上课不得

  随意更改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注意并坚持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发展的连续性和

  稳定性;

  15

  ofrualdinkgwtesc,pbyhm

  (4)在劳技教育类课程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执笔人:本课题负责人刘伟)

  16

  ofrualdinkgwtesc,pbyhm

篇十五: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P>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报告单位:打古镇白合小学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组

  1/22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编写单位:白合小学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组

  2003年9月,我们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并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及学校实际情况,经专家及课题研究人员多方论证地情况下,确立了“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地研究课题,于2004年2月被批准市级科研课题.近几年来,课题组在上级领导专家地支持帮助下,在课题组所有参研人员地不懈努力下,在全校师生地积极参与下,真抓实干,继续深化“以劳育人”地理念,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取得了丰硕地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工作情况向各位专家领导汇报如下:

  b5E2RGbCAP

  一、课题研究地主要内容

  (一)课题提出地背景1、课程改革地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地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具体情况,结合本校地传统和优势,学生地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地课程”.《四川省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实施方案(试行)》明确规定:劳动与技术教育为学生地必修课程,应统整到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学习.p1EanqFDPw过去农村学校地课程主要是为升学服务,培养地学生不适应农村2/22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经济和社会发展地要求.随着课程改革地深入,农村基础教育地根本任务是提高新一代广大农村劳动者地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地发展,适应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勤劳致富、渴望人才地要求.为“三农“服务是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地重要切入点,也是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有地基本概念.DXDiTa9E3d2、我校劳动技术教育课题研究地优势.我校是一所地处纳溪区边陲地农村学校,可供开发地实用劳动技术教育地校本课程资源丰富:有师生共同开垦地近20亩地劳动实践基地,常年种有粮食、瓜果、蔬菜、中药材以及经济林木等,是泸州市“十五期间后勤与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学校有一墙之隔地打古镇社会福利院,福利院有专门地养殖场、有近100亩地种植基地;学校周边有丰富地竹木资源、种养殖业资源,这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地经济来

  源之一;学校95%地学生来自农村地区,这些都是实用劳动技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地宝贵资源.RTCrpUDGiT(二)课题研究地内容本课题以打古镇白合小学三至六年级为实验班级,取得初步成果后向全区农村小学推广.课题研究地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5PCzVD7HxA1、农村劳动教育实用技术地开发.作为农村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研究,分析学生应具备掌握哪些实用技术,真正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是本课题研究地重点之一.经过专家论证分析及课题组调查研究,校本课程教材开发与编写将从种植篇3/22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与养殖篇两个方面入手,这两个方面将含概我区农村实用技术地方方面面,并将农村家庭经常用到地劳动技术作为研究教育地重点.jLBHrnAILg2、农村劳动技术教育地实施方法地研究.如何让学生掌握农村劳动技术,使之真正为当地农业经济服务,是本课题亟待解决地问题.农村劳动技术地培养虽然对广大农村孩子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作为一个新兴地研讨项目,值得我们借鉴资料并不多,如何让农村孩子能掌握一技或多技之长,并能在生活中正确地运用,需要课题组进行方法性研究.xHAQX74J0X3、培养和提高实验区师生综合素质.培养小学生在劳动中地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精神,离不开给学生提供学习与实践地活动环境,让学生学以自用,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

  识到实践基地中,在教师地指导加以运用,不断深化、提高,形成能力.全面提高教师实施劳动技术培养实践活动地素质,落实新课程理念,力求各学科教学活动地融合,各种资源地整合,从而全面提高教师地业务素质.LDAYtRyKfE4、编写劳动技术校本课程教材.经过前期课题地研究工作,收集总结相关地资料,编写实用有效地校本课程教材,此教材先在本校范围内试行,经不断改进与修正之后,在全区各小学学校推广使用.Zzz6ZB2Ltk二、课题研究地方法该课题地研究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地.老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地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地实施者,有效地实施劳动技术研4/22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究课题活动需遵循以下方法:dvzfvkwMI1(一)、正确处理学生地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地有效指导地关系.(二)、恰当处理学校课题组对劳动实践活动地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地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地关系.rqyn14ZNXI(三)、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四)、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三、课题研究地主要进程(一)课题地准备及论证阶段(2003年9月—2004年1月).1、该阶段完成地相关内容:

  (1)、建立课题实验组织机构,进行动员学习,收集相关理论依据.(2)、召开课题领导组、课题指导组及校外课题指导组会议,落实责任分工,研讨研究工作进程及管理.(3)、做好申报课题工作,制订实施方案、计划及制度.2、课题准备阶段落实地方法及相应进程.(1)确立研究课题近几年来,学校在实施以劳育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地成绩.2001年,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型地课程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并被列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了进一步深化劳技教育研究,我们认真总结了综合实践课题研5/22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究地经验,对课题地确定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请区教培中心及市教学科研所领导专家反复论证,明确了在小学生中培养劳动技术地重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地课题,并于2004年2月顺利开题.EmxvxOtOco(2)、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责任落实、分工明确.为了使课题研究从多个层面同时得到突破,使之成为行之有效地实用技术,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地劳动能力与特长,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学校在全校教师中挑选事业心强,教育思想端正,热爱学生,劳动技术知识丰富,有一定地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总结能力地教师承担本

篇十六: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P>  中学生劳动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范文三篇

  【篇一】中学生劳动教育课题研究方案课题教育课题研究方案与运用屯王小学归发贤汇报提纲:一、问题的提出1、时代背景(针对什么实际问题确立了小课题?)2、现实意义(研究这个小课题有什么实际意义?)3、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的相关情况。格式举例:以前„„而没有„„今天我要在„„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二、研究的设计1、课题的界定(含研究对象、课题性质、概念界定。例如:本课题是以.小学.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开放性教学.定义:开放性教学)2、研究假设(假如我们就„„研究内容进行研究,采用„„研究方法,形成„„成果,就会提高„„研究成效,增强„„)3、研究内容(问题的细化、确定、拟定解决方案。例如:《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①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内容、组织、参与、评价等;②提高小学语文小组合作有效性的方法。)4、研究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有效评价)

  5、研究方法(包括经验总结法:从实践中归纳出成熟典型理性的做法;叙事研究法:通过叙述教育事件,表达自己对教育的见解;个案研究法:对某一个学生或者是对某一个班级的学生跟踪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三、组织实施

  1、具体过程(包括起止时间的规划,如果时间比较短最好具体到周次,如果时间较长可以具体到月份,要预设准确,明确结束的时间,明确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任务。例如:可以先调查,然后反思设计)

  2、成员分工(包括成员承担的具体任务,具体研究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中积累的典型案例)

  四、研究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1、过程性成果(包括案例、课例、反思札记、学术论文,要以典型案例为主,形成典型案例库。)

  2、最终成果(例如《研究报告》或《„„调查研究报告》)学习体会:

  一、小课题研究的意义

  1.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教育理念的形成。教育理念是教育主体对于“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经常支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理念属于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只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开展小课题研究,必然要有充分的依据,这个依据最根本的就是教育理念。开展小课题研究可以促使教师更清楚地意识并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并自觉地选择更科学教育理念。

  2.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小课题研究也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热点或难点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和指导教学实践。这种学习是基于教师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学习材料是自己选择的,学习所得理解深刻,又能灵活地运用,因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3.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消除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育。开展小课题研究实际是在进行行动研究,这种研究获得成果可以马上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二、小课题撰写思路建立“三库”:问题库、案例库、策略库三、课题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要的修订与调整。2、广泛学习先进的理论,虚心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借鉴基础上的再创造)3、原始材料、档案要及时收集整理。【篇二】中学生劳动教育课题研究方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王集中学单士华一、课题的提出鉴于以上两点,“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二是积极调节与发展自己的心理状态,即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消除一切的不良心理倾向。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教育,它把对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格辅导、职业辅导作为自己的重要教学内容,它是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拘泥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其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建立对世界的合理认识,从而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三、研究内容1、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2、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3、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4、如何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5、探讨初中各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6、如何做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工作。四、研究目标1、解决初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2、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人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且外观上不具形体,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研究它时容易产生主观猜测、武断片面等缺点,因此在研究中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2、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具体分析,还要看到心理活动的不同水平和层次,个性心理发展的顺序和阶段心理反映和行为反馈,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教育过程中研究学生心理表现遵循的原则,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讲究方法,而且课题的选择也要有教育意义,使其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状态并非静态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心理健康与否只反映每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非永远。因此研究时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二)研究方法以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法等方法。六、研究步骤整个课题研究历时一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准备阶段(2022年10月——2022年12月)

  1、选题论证。2、上报县、市教科所审批、立项。3、教师培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4、确定分步实施的具体步骤。5、确定子课题。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22年1月——2022年7月)1、调查研究。2、整理相关内容。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22年8月——2022年10月)1、数据统计,分析整理。2、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3、请上级主管部门鉴定。七、成果形式——论文或研究报告(一)阶段性成果1、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2、有关论文(二)终结性研究成果1、论文及研究报告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组员:

  【篇三】中学生劳动教育课题研究方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石柱中心小学2022年9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方案一、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

  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家庭生活比较优越,外来文化的冲击波也比较强烈。这诸多的因素,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无疑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据一九九八年全国少工委等组织联合抽样调查表明:“全国少年儿童存在四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今少年儿童以“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气大,胆小……“某省高中学生因不满老师的教育,把老师残忍地杀死宿舍中,仍若无其事地上课玩耍三天至案发”。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都向我们说明一个问题,现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前教育中的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关于健康的第四次定义:健康的涵义,是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可见,健康的内涵已日渐深广,心理健康已纳入衡量健康与否的标准之内。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专家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由此表明,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基石,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应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三、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心理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二是心理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而不是仅限于心理健康的要求。贯彻发展性原则,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确发展的要求,明确发展是心理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在教育过程中,把发展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作为重要任务。其次,心理教育要注意各个方面的心理素质发展。再次,要使心理教育走在发展前面。

  2、非价值性评价原则:心理教育的最高目的就使要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而不是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健康程度作出鉴定。但为了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教育者需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状况,有时要运用一些测量手段,切忌把心理测试结果作为一种价值评价,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一种“社会标定”传达给学生,成为学生心理发展的障碍。

  3、主体性原则: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相容性原则:使指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是相容的。贯彻相容性原则,首先要尊重学生,淡化教育与受教育的痕迹。把每个学生都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舒畅、开诚布公、无拘无束的相互交流氛围。其次,应重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真诚地关心和爱护学生。第三,创造师生间最佳的“心理场”。“心理场”是有师生之间的心理相互影响构成,它对心理教育效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5、协同性原则:是指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诸育之间德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不能把心理教育与各育

  割裂开来;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心理内部各方面如知、情、意之间德协同发展。

  6、活动性原则:是指心理教育要重视通过活动促进发展。活动是发展德育的基础,人的心理品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贯彻活动性原则,首先要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符合发展的需要。其次,要注意指导学生重复参与各种训练与练习。

  7、成功性原则:是指各种教育、训练使学生有成功的快乐体验,减少失败的体验。教育教学实践表明,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到鼓舞了。一个人如果在青少年时代能对自己的学习、工作满怀成功的信心,就会为他将来从事的社会事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其实,成功本身也许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种成功的感觉。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体验到作成自己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计划时那种满意的心情。有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甚至厌学、逃学,究其原因,不能说跟他们很少甚至从未体验过成功的乐趣毫无关系。经常的失败经历,使他们感到心灰意懒,产生自卑和失望,导致恶性循环,从而极大地限制和影响了自身潜能的发挥。贯彻成功原则,首先要求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必须是合理的,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其次,应因人而异,帮助学生确立适宜的目标,使各类学生都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后,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败。使学生懂得,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所吓倒,只要正视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加以改进,就有可能取得成功,使失败变为成功之母。

  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我现在任教的一年级6班的学生。

  (二)研究范围:学校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我把“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作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

  知识和技巧。学习辅导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上的困惑;二是帮助、引导学生自己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5)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五、研究步骤和方法:(一)研究步骤和起讫时间:

  1、2022年9月--2022年12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开始研究。

  2、2022年1月—2022年年3月:实施阶段,撰写初期研究报告。

  3、2022年年4月--2022年7月:实施阶段,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4、2022年9月--2022年11月:总结评价阶段,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展示。

  (二)研究方法:

  1、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由行政牵头,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各条线,明确分工,通力协作,确保成效。

  2、通过校园网络,定期发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讨论研究方法,交流教育心得。

  3、通过校园网络,定期发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小知识,让学生自我辅导,让学生及时咨询心理健康问题。

  4、开设心理健康课,分低、中、高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学。低年级(1~2年级)的主题是“学习心理的指导---形成完美的学习方法”,中年级(3~4年级)的主题是“人际关系的指导---形成美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高年级(5~6年级)的主题是“自我心理修养---从小具有美丽的心灵”。在每周三晨会课上进行。

  5、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任何一门学科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都包括了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也就是说,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对这门学科发生兴趣,进而产生需要,形成动机,最终培养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并有坚强的学习意志。当然,每一学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如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

  中的任务。而数学中的心理教育任务则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自然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创造思维的品质。社会学科的心理教育任务就是要唤起学生精神的需求,培养起对他人、对集体、对民族、对社会、对人类的美好情感。艺术学科则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体育学科着眼于增进人的身体健康,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奠定生理素质的基础。因此,要通过各科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形成完美的个性。

  6、挖掘“隐性”的环境课程,营造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一个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让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弥漫于整个校园,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妙。其次要优化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精心布置教学教育场所。第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外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平时要把一些学生的言行举止记录下来,便于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积累优良的班集体传统。

  石柱中心小学

  2022年9月

篇十七: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P>  劳动教育模式课题研究报告

  ————————————————————————————————作者:————————————————————————————————日期: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

  子课题实验学校

  课题研究报告

  子课题名称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项目负责人:

  刘伟

  实验学校名称:

  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冯庄小学

  制表日期:

  2010年12月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一、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

  新的历史时期,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劳动条件与内容等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地位、作用与实施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学习与工作等方面迅猛的发展和变化,处于这种新环境下,开发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个性化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逐渐改变学生学习和进步方式、教师教学和成长方式、学校教育和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我市新课程实验的全面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到了全面实施。我校适时开发并实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结合我校教育基础和教育资源情况,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课题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立足于学校实际开展研究活动,进行了较深入研究与探索。人类今天能够实现技术创新,必须具有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而能作到这样就必须从小手脑协调发展、具有手脑协调工作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动脑训练的很多,而强调综合运用知识、手脑结合、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课程却不多、也不被重视。然而,以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人类手脑协调的发展必须从小(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计划、有目的的去逐步培养和训练,如果错过了儿童少年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以后培养训练就将“事倍功半”,而且会影响人脑功能的开发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形成。教育教学的实

  4

  ofrualdinkgwtesc,pbyhm

  践证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从小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它有利于开发人脑功能,最终可有效提高全民族技术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所以,在学校实际教学中应给予其应有的地位和重视。实践证明,学校师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均得到了发展,学校也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

  课题研究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贯彻落实江泽民主席1994年全教会上关于强调“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并指出“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等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贯彻执行2010年7月第四次全教会提出的“素质教育重在把更多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培养孩子们从小就独立思考,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创造;素质教育,是让孩子们不仅仅埋头书本,而应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关要求;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的指导思想;本课题研究紧密联系了学校当前教学改革的实际,各项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从而为我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最终是为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培养新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创新型人才,打下终身发展的必要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选择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及其认知结构,适时适量提高技术含量;还应及时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增加具有时代性、科学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对解决技术问题内在要求、动手动脑相结合的技术设计与实验的学习内容;选择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引导其主动探究、使其能形成基本技术素养和现代劳动价值观念的学习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出传统知识教授方式的课程。

  5

  ofrualdinkgwtesc,pbyhm

  它在课程结构上,是学校、教师及学生“课程自由度”最大、课程“空间”最广、“课程实施”最为灵活的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创新、自由翱翔的课程,是学生开拓潜能、发展个性的课程。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是综合实践活动,从理论和实践中,都被看作是新课程的一个创新点。我校此次重点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为特征的学习领域。就其课程的功能和课程的特性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必须体现以下基本特征:

  1、动手与动脑结合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和操作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2、以项目为载体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项目形式展开。一般的,一个项目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是一个系列性的技术过程,成为技术学习的载体。3、可感的操作对象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象和操作对象一般与可感的事物、问题相联系。除了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互动外,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过程更多地伴有与工具、与材料、

  6

  ofrualdinkgwtesc,pbyhm

  与物体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一作用,加深自己的学习体验,加深自己对材料、对工具、对技术过程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在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的认识。

篇十八: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P>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劳动课程研究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问题的提出: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育紧密相联,是不可取代的基本内容。

  课题界定:

  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学生劳动观念薄弱,劳动认识片面,劳动态度不正,劳动习惯差,劳动技能低下。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智力潜能深度的开发,对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对身心健康的养成,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方面独特作用,迄今还没有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充分重视。特别是落实到教育教学上,从课程定位到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还远不能有效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小学阶段,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从原来的学科课程,而被纳入新的活动课程之中。无论在学科地位上,还是在学时的分配上、知识的含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因此,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的发展,必须在教学内容取舍和选择上,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建立一种新的运行机制,使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在“十三、五”规划中,国内一些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面对新世纪、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综合实践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的价值认识需要作出新回答。“科教兴国”,人才的基础在哪里?国家创新体系的人才资源的基础在哪里?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综合实践教育更不可缺位。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对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促进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在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上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研究的目标:

  ㈠工作目标

  探索一套既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又和我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㈡学生素质目标

  1.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

  2.初步学会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养成使用劳动工具、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3.初步学会运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所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能够在综合实践教育实践中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㈢教师培养目标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工作的内涵,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有良好的自身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理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教师具有观察、发现、应对、灵活深入地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在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要以课题

  研究为契机,积极创造条件,对综合实践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和专业教法方面的定期培训和学习,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

  研究内容:

  1、编写出一套既突出区域性、地方性特色,又突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

  2、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编排模式;

  3、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1.进一步解决好认识问题。

  把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看作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途径。全校教师要树立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和素质教育观念,以现代教学手段促劳动教育课程,以扎实的教学促进劳动教育课程教改,以教改促进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开创我校劳动教育的新局面。

  2.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的基地建设。

  我校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充实校内外劳动实践教育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校内应充实劳动专用教室的设施建设,装备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一定科技含量的教学设施,建立学校课堂小基地;加强校外基地建设,为劳动实践教育提供规范的实践基地。

  3.深化劳动实践课教学改革。

  教师要致力于劳动实践教学研究,总结教学规律,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研究提高学生劳动实践学习效率的途径、方法,加强对学生现代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

  4.健全对劳动实践教育的督导评估机制。

  把劳动实践教育作为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劳动实践教育督导评估细则,并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优化劳动实践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实践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督导评估,大力表彰和奖励劳动实践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坚决纠正不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扎扎实实地促进劳动实践教育事业的不断健康发展。

  研究思路: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述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当前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为背景,以社会、家庭、学校为反馈点,以学

  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为着眼点,通过比赛、访问、座谈会、个别面谈、问卷、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校本劳动教育课程教育资源,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关心经济发展、会学习新技术,具有开创性的“劳动人”。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查阅有关文献材料,根据地区教育资源的考察和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查,开发和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资源。用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办法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有关数据,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措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活动实效。坚持以下原则

  ⒈全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必须从综合实践教育的基础性、通用性出发,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适应每一个孩子,使每位学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动手、动脑、参与学习的机会,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2.全面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必须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学习必要的综合劳动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又要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又健全的人格。

  3.基础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是一门使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工具课。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既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又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工农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素质。

  4.活动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课开发和利用,要坚持以学生自身实践为主的原则。要保证学生主体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去实现理解、认识、探索、创造、交流和情感体验,在动作的内化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技能、情感、个性的发展。

  5.开放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要注意和其他学科教学的紧密联系和互相渗透,要因地、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开发教学资源;要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6.主体性原则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验、动手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践问

  题,激发他们探索真知的愿望和热情,使他们在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创造性。

  7、目的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其外显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彻底消除无目的无意义的“花架子”活动,力求避免为活动而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每次活动都是教育中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8、因材施教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的特征和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差异、特长差异、能力差异出发,因人制宜地加强个别指导。

  9.区域性原则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各地的情况是不同的,强调它的地方性特点或者区域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校得天独厚的劳动实践教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我校的劳动实践教育资源。

  实施步骤:

  ㈠准备阶段:2020.9-2020.12

  1、查阅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接触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劳动实践教育思想,积极吸取各地研究成果。

  2、组织部分教师系统学习有关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理论,做好课题内成员的分工工作。

  3、调查研究当前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现状,分析思考课题操作的可行性,制定研究方案,开题论证。

  ㈡实施阶段:2021.1-2010.5系统开发和利用劳动实践教育资源,逐步构建小学综合劳动教育的评估机制,完成有关的系列体制。并根据研究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小结和研究论文。㈢总结阶段:2021.6-2021.9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材料的整理工作,撰写课题成果,请有关专家鉴定。预期成果的形式:1、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2、学生综合实践素质提高的各项依据及有关数据;3、其他有关材料。

  本次课题的参加者,均为学校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长期深入教学一线,基础扎实,业务能力突出,前期均多次参加过省市县的课题研究工作。

  ××,小学高级教师,校长,长期任职于农村,城区学校,从事教学、教研、学校管理工作。经验丰富。

  ××,小学高级教师,副校长,从事教学、教研、学校管理工作30余年,教学、管理经验丰富。

  ××,一级教师,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学工作,多次参与省市课题研究。

  ××,一级教师,学校党支部委员,分管学校德育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多篇论文发表于省市教育杂志。

  ××,××老师,镇级骨干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担任班主任工作。教学,学生管理经验丰富。

  前期学校以上人员已经在着手编写突出学校地方性特色,又突出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特点的校本课程。

  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主要参考文献:

  陈辉榕浅谈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新课程导学201806

  课题编号:8258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开发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2018年9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高

  度重视劳动教育,强调必须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培育人才的学校教育工作者更要理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在《意见》中明确指出当前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即,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由上可见,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全面育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劳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端正劳动态度,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品德。而传统的“劳动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研究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式,满足学生发展自身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劳动人才。

  我校确立了以“忠孝雅诚”之“孝”为特色的德育教育品牌,在落实孝道教育的同时,我校在周末开展了名为“劳动美·习惯好”系列课程,主要通过学生独立或帮助父母完成相关劳动内容,意在希望学生于

  居家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卫生、整理习惯,并在参与居家劳动中体会劳动的不易,树立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倡导勤俭、奉献的精神。

  在2020年春季的教学,我校启动了校内劳动实践基地项目,目前劳动基地已建成,播种的第一批黄豆、玉米、地黄瓜、无架豆等农作物及蔬菜已成活,部分已结果,为后期学生的劳动实践操作提供了条件。同时,我校的校本教材《劳动教育指南》的初稿已完成。因此,我校对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具有较为充足的理论及实践条件。

  这也就是提出本课题的重要原因。

  2、课题界定

  本课题最为关键的词语是“劳动教育”和“课程开发”。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课程开发,一是劳动课以生活为起点,从学生生活已有经验和需求出发;二是以实践为导向,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劳动,三是劳动课堂不仅限于教室,走出学校,四是课程评价方式多样化,个性化。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关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的课题研究还不少。2010年,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冯庄小学进行了题为《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他们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及时吸纳现代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其形成基本的技术素养和现代劳动价值观念。上海嘉定县许建章、周志超撰写的《农村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报告》在《江西教育科研》杂志上发表。在2019年上海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做出了关于劳动系列校本课程的研究,积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整体架构学校各类课程,开发小学生劳动教育系列校本课程。学校积极探索小学生劳动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网络上也可查出部分较发达地区学校都已开始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相关的劳动课程。

  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出现了人的素质片面发展、能力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目前人们最为关切的教育问题。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劳动教育问题重视不够,中小学生普遍缺乏劳动意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轻视劳动能力锻炼。这些问题提醒我们扭转当前劳动教育异化和缺失现象刻不容缓。

  劳动教育是“五育”中与现实世界直接联系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培育劳动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小学阶段的孩子乐于体验和探究,热爱劳动,喜欢劳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加强劳动教育,助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完人”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题意在探索适合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段特征的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加强对儿童进行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技能、劳动情感的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打好人生底色,具有更为强烈的现实需要和现实意义。从目前教学时间分配的现状来看,小学学段的学习时间灵活、文化知识的学习压力较小,这为加强劳动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时间和心理上的保证。

  二、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1、课题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目标即为《意见》中劳动教育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

  小学中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

  小学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2、课题研究内容

  通过对我校已有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再深化,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研究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式,满足学生发展自身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劳动人才。课题主要从家庭教育(家园)目标为夯实基础夯,学校教育(校园)目标为培育品德,田间劳作(田园)目标为提升能力,社会拓展(社园)目标为发展素养,四园协同联动,开发出创新型的劳动教育课程。

  1.家庭教育,以良好习惯夯实基础。

  (1)家校合作有任务常指导,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争取每学期掌握1—2项生活技能;

  (2)树立崇尚劳动的家风,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习惯,以劳动为抓手,帮助学生学会弯腰、学会用双手解决问题,体验与困难打交道,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3)鼓励孩子利用课余参加社会劳动,与学校和社区等开展学生生活技能展示活动,加强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指导。

  2.学校教育,以自主管理培育品德。

  (1)结合我校学段特点和实际情况,保证劳动教育课程落到实处;

  (2)建立完成管理校园卫生管理及评价体系,确保学校劳动工作的落实、管理、评价都由学生完成,激发学生自觉劳动的积极性;

  (3)组织实施好劳动课程,有序安排学生的集体劳动。

  3.田园教育,以亲身体验提升能力

  (1)我校校内的劳动教育基地已初见雏形。我校的绿化地处,一年要除草数次,以往都是由学校请校外人员进行清除。如今,我们把这项工作作为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一项任务,全部由学生承担,划分给班级包干,负责定期拔草、除虫等工作;

  (2)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及农作物种植基地,成立专门的劳动课,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田间进行劳作;

  (3)学校提供石磨、石臼等劳动工具,让学生感受农作物转化成石臼的过程,增加学生对劳作的兴趣;

  (4)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习二十四节气歌,并在实践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4.社会教育,以联动参与发展素养

  (1)与企业公司、工厂社区等联动教育,联系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

  (2)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社会福利组织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注重引导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

  (3)学校自身多鼓励和支持创作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全社会广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营造劳动最美丽的良好氛围。

  学校也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

  3、研究重点

  本课题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小学各学段,重点为贯穿校园、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

  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开拓劳动教育新思路和方法,从而开发出科学、完整的课程系统。

  4、创新之处创新之处在于教学内容不应拘泥于教材,做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劳动技术成果的呈现方式也应是开放的,是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得来的。把实施劳动教育与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田园、社会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劳动教育体系,能够为对劳动技术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己天赋、才能和创造力的新思路。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形式1、研究思路1.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2.撰写教学案例及阶段总结。对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作出反思、总结、评价、改进。3.反复实践——反思——改进——实践——反思——改进——总结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

  课题研究初期,主要组织实验教师对相关理论与经验进行学习研究,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2.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从中了解学生对于教师在各年级各领域劳动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3.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有计划地实施实验,对每一项、每一个阶段实验情况进行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4.案例研究法总结教学实践中成功的情境教学案例。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3、实施步骤1.研究准备阶段(2020年9月-12月)(1)撰写开题报告,组织开题(2)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研究目标和实验方法及过程。(3)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及理论文献,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文献。

  2.实施阶段(2021年1月-2022年4月)

  (1)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收集课题研究记录,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

  (2)按时上传课题研究资料,交流分享研究心得。

  (3)边实验,边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上报研究情况,寻求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

  (4)按时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学习,及时获得专家引领,记录笔记,取得研究方法和理论支持。

  3.总结阶段(2022年5月-6月)

  (1)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反复修改完善,直至定稿。

  (2)完成课题研究资料收集,装订课题研究档案袋。

  (3)汲取他人优秀研究成果,完善自我,以备今后的教学研究。

  4、预期成果形式

  序研究阶段号(起止时间)

  主要阶段性成果(限报8项)阶段成果名称

  准备阶段

  (1)《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

  1(2020.9—究》开题报告

  2020.12)

  成果形式负责人

  李开题君黄报告

  传芬

  (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

  开题

  究》研究方案

  方案

  (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

  问卷

  究》问卷调查统计表及分析报告

  调查

  分析报告

  王娜

  吴和春

  杜婷婷

  龚举伟

  实施阶段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阶阶段计划

  孙

  段计划

  案例冬洁

  2

  (2021.1—

  (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校本教材第一稿

  心得

  刘观华

  2022.4)

  (3)《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学期总结

  论文

  毛

  阶段小结秀莲

  孙琳琳

  高曼

  夏敏

  罗小平

  总结阶段

  (1)整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

  过程

  发研究》相关过程性资料

  性资料

  李

  3

  (2022.5—2022.6)

  (2)《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君报告

  最终研究成果(限报3项,其中必含研究报告)

  序号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人负责

  1

  2021.10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论文

  黄传芬

  2

  2022.2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

  王娜

  3

  2022.6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李君

  四、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1、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

  李君:课题负责人,工会副主席及数学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经验丰富,能力强能,撰写的论文、制作的微课获得省市级荣誉。主持校本课程劳动教育指南的编制,有能力组织和实施该课题研究,指导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王娜:课题组成员,学校校长,工作经验丰富,善于思考,执行力强,曾指导参与我校的市级课题、区级课题研究,指导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吴和春:课题组成员,学校副校长,做事认真负责,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黄传芬:课题组成员,学校副校长,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负责的市级课题2018年已结题,2020年又负责申报了市级课题,做事认真负责,勤于思考,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有一定课题研究能力。

  杜婷婷:课题组成员,教务主任,做事认真负责,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任务,文学底蕴深厚。

  龚举伟:课题组成员,教科室主任,参与了学校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全校师生的总体情况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为整个研究工作提供相关方面的数据资料和大力支持。

  孙冬杰:课题组成员,政教主任,做事认真负责,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毛秀莲:课题组成员,政教主任,参加的市级课题2019年已结题,负责的微课题今年已结题,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和团队协作精神。

  刘观华:课题组成员,后勤主任,参加的市级课题2019年已结题,做事认真负责,具有团队协作精神。

  夏敏:课题组成员,党办主任,善于研究,做事认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科研能力。

  孙琳琳、罗小平、高曼:课题组成员,任课教师,勤于思考研究,做事认真,具有科研能力。

  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推行孝道教育,促进流动人口的子女健康成长》发表在《当代家庭教育报》

  《圆和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微课制作荣获省级二等奖。

  《微谈信息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发表在刊物《教育周刊.教育论坛》

  《数学广角---推理》课堂实录荣获市级优课

  《基于小学数学加减法教学途径探索》论文发表在刊物《教育科学》

  《轴对称图形》课件制作荣获湖北省教育技术中心二等奖

  《日行千里不是梦---交通工具的演变》微课荣获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一等奖

  《构建灵魂概念课堂追求概念教学效益》论文在基础教育论坛杂志社获奖

  3、核心观点

  通过对我校已有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再深化,积极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研究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探索劳动教育新方式,满足学生发展自身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劳动人才。课题主要从家庭教育(家园)目标为夯实基础夯,学校教育(校园)目标为培育品德,田间劳作(田园)目标为提升能力,社会拓展(社园)目标为发展素养,四园协同联动,开发出适合小学生发展的劳动教育校本教材,从而推广应用。

  五、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1.《劳动课程标准》2.《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学习参考资料》4.《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课题编号:8521

推荐访问:劳动教育课题研究 劳动教育 课题研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