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党不断探索和追寻的三大历史规律3篇

党不断探索和追寻的三大历史规律3篇

时间:2022-11-09 18:50:05 来源:网友投稿

党不断探索和追寻的三大历史规律3篇党不断探索和追寻的三大历史规律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不断探索和追寻的三大历史规律3篇,供大家参考。

党不断探索和追寻的三大历史规律3篇

篇一:党不断探索和追寻的三大历史规律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一、理论创新的内涵界定第一种观点认为:理论创新就是认识世界,就是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形成理论形态的认识成果,即新的思想、观点、原理。i第二种观点认为: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是理论创新,对过去的观点、理论有所改进,增加了什么或减少了什么,也是理论创新。新的“理论”应该是真实的理论,即真理性的理论,而不是主观随意的虚假之词。理论创新并不是为新而新,新就是一切。ii第三种观点从理论创新的客观根据、客观内容、客观标准的角度,界定理论创新的科学内涵有二:一是理论确实反映了人类历史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社会历史时代的变化;二是理论确实回答了时代变化提出的新课题;二是理论的这种反映和回答确实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iii也有论者提出:“理论创新就是要在解决实践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不断提出正确的新观点、新论断、新理论”iv理论创新是客。观辩证法发展的必然,理论创新的灵魂在于体现时代性,创新的动力在于它的实践性,创新的本质在于它的开拓性,创新的关键在于把握规律性。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程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

  1

  的形式上的反映”v。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这一历程基本上是沿着“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问题”这一理论范式展开的。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理论探索20世纪初期,中国处在一个社会冲突激烈、矛盾变动急剧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领导中国革命实践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孕育起来的。急剧变动的时代必然呼唤新的时代,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时代背景下,带领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无产阶级如何领导革命,如何夺取政权,中国走向何处去的问题。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一场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的为挽救祖国危亡而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目光由西方转向东方的转折点,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一进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1921年,选择马克思主义为行动纲领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在党初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无产阶级究竟应该如何领导革命,如何夺取政权,中国走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并不是完全清晰的,在摸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曲折与反复。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寻求新的革命道路。1927年8月起,仿效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相继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二大起义。由于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二大起义均以失败而告

  2

  终。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秋收起义为代表,首先放弃进军长沙的原定计划,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最初探索。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vi,并且提出了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一个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在经历了一大前后的艰难起步后,从二大到八大这长达34年的历史中,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渐趋全面、深刻,革命斗争的日益广泛、深入进行,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结出丰硕的果实。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十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vii

  。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有了旗帜鲜明的标志性方向。以

  党的七大为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以及革命的动力、领导权的问题,并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做足了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带领中国共产党把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20世纪50-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

  3

  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理想制度被介绍到中国的,但是究竟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一般人不清楚,就是以它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也“不甚了了”,毛泽东也不例外。建国前夕,他指出:“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viii。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起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中,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国内,经历了百年战乱,基础十分薄弱,百废待兴;国际上,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反华势力的叫嚣,如何搞建设成为了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一个新问题,是一项需要我们去开创的崭新的事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以苏联为借鉴,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二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随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各方面,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的问题》重要讲话,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4

  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不仅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且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框架基础,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邓小平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ix。此后,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总

  5

  结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78年以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命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从而基本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继续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

  6

  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随着实践的深入,新时期一些新的矛盾暴露出来了,仍然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累新经验,实现新飞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的回答,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如何使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迎接21世纪的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成为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重大课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x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总结,科学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

  7

  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巩固立党根本、坚实执政基础、扩大力量源泉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3)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的提出,回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视野,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进程,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事业驶入了21世纪。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从普遍意义上讲,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特征,无论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还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中国来说,发展都显得十分急迫而重要。中国共产党和世界上其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发展问题对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新的世纪,新的世情、国情下,中国共产党能否继续引领中国走向新的辉煌成为对党的一种考验。因而,时代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作出回答。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8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xi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演进历程,体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渡和发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渐进与飞跃交替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萌生初始思想到明晰科学概念,由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到认识升华形成理论形态,由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到领导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它经历了一个从失败到胜利,从不成熟到成熟,以及再探索的过程,是一个艰辛探索的历史过程。三、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实质理论创新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系。中国共产党从成

  9

  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因此,理论创新的实质,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就是研究实践中产生的新情况,解决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总结实践中产生的新经验,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反映这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又开拓创新,它们就是各自所在特定历史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更为复杂的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成果,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

  10

  同理论基础。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还是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等,都是党自觉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表现。

  i

  常柏.把握理论创新实质推进理论创新实践[J].长白学刊,2002,(6).黄楠森.理论创新与创新理论[EB/OL].http://www.zbshgd.com/20031/llcs.htm.iii郭长春.理论创新与理论工作者的责任[J].中国高教研究,2003,(2).iv张先贤.遵循规律,努力推进理论创新[J].探求,2003,(1).v《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43页.vi《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09-118页.vii《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534页.viii《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481页.ix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x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第13、14页.xi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13、17页.

  ii

  11

篇二:党不断探索和追寻的三大历史规律

  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追寻“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凡是伟大的民族,都有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和不懈求索。一、追梦的历史进程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经历着第二个一百年。在这第二个一百年,我们经历过近30年的建设、探索与曲折,又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探索、努力。(一)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共和国成立和国民经济恢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184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一历史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始了新的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由于“三座大山”对中国人民的长期压榨和剥削,也由于连续12年的战争破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因此,摆在人民面前的最主要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党和政府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到1952年底,党和政府终于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我国从1953年起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其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和贯彻以及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执行。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着重培养技术人才,发展交通运输业。到1956年下半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基本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曲折1、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由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任务的完成,共和国从1957年起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7年2月,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从而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新理论。为全面深入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展开门整风运动。但在整风中,中国共产党又开展了反右派斗争,造成了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错误。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制定了以“多快好省”为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受到了全党和人民的支持。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社会发展规律,造成严重后果。加上人民无力抵抗的自然灾害,从1959年冬起,共和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61年,党在八届九中全会上制定“八字方针”,开始纠正“左”倾错误。但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纠正,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使共和国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2、文化大革命-共和国发展严重曲折的十年1966年5月至1967年10月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历史阶段。1966年,在我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之

  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由于指导思想的“左”的错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破坏,以及我国政治体制的束缚,“文化大革命”是共和国陷入了一场延续年之久的内乱。在这10年中,共和国遭受了严重灾难: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动荡起伏,人民生活蒙受了各种苦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遭遇重大挫折。1976年10月,持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终于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而胜利告终。在这10年间,共和国克服重重困难,在外交及科技领域取得了新的伟大成绩。(三)新时期——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性转变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这次会议标志着共和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辟,这一切对共和国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随后,党中央不断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对外开放,促进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同一时期,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这一科学构想,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接受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思想,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表明共和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又一次深刻转变,共和国的面貌又“翻了一番”。2001年12月11日,中国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终于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其成员国。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1世纪是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局面的一个新世纪,在胡锦涛主席的带领下,我们战胜“非典”,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办29届奥运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3年,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中国梦”伟大实践的历史经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历史经验表明,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得比较好时,革命就比较顺利、建设就比较成功;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得不好时,革命就失败,建设就受挫。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对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不断的成功解决前进路上面临的艰难险阻,不断实现着中国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的进程中,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我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能人志士进行了救国救民的探索,但都先后以失败告终。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胜利。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走一条正确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我们党走的正是一条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

  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建立起适合中国特点、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充满生机活力、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四)个人与社会相结合“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最广大人民才能实现,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最广大人民的梦,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和目标稳步前进。(五)坚持改革与创新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根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向”也没有出路。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若不顾客观条件变化和人类历史的发展,固守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僵化体制,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向死胡同,葬送活生生的社会主义事业。相反,如果借改革之机,企图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全面走向资本主义,也难以找到出路。这是中国改革的首要经验。因此,要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不断清除思想障碍。同时,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做好打持久战和攻坚战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稳中求进。在稳定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稳定。总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道路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中国梦驶进时代发展的快车道。

篇三:党不断探索和追寻的三大历史规律

  万方数据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1建设最重要的是要通过锲丽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三个代表”与“三大规律”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了“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的要求。“三个代表”思想是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新发展、新成果。它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意义重大。

  江泽民同志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尊重规律、认识规律的问题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就是江泽民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总结国内外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站在时代前列提出的。“三大规律”是处于不同层面的,其中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属于特殊规律,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则属于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能够有力地促进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而“三个代表”思想则以一种创新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三大规律”进行了科学阐述,使党在现阶段对

  “三大规律”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一,“三个代表”思想深刻总结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江泽民同志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之始就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仍然肩负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重任。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我们党能够继续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就是由于我们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开放,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关于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只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党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关于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

  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无产阶级政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性的大问题。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从严治党,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对于完成党肩负的历史重任,经受住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各种风浪的考验,至关重要。

  第二,“三个代表”思想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同志在继承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论“三个代表”》第155页)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的改革开放,其目的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过程,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形成发达的生产力的过程。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将来条件具备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

  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我们倡导的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就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江泽民同志还指出:“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取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同时,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中他们的聪明才智,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三,“三个代表”思想科学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三个代表”思想强调,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

  要标志。这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动力方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客观规律指向的历史结局,从总体上来说在其整个演化过程终结之前是不可能提前出现的,任何客观规律都是在历史的具体演进中逐渐地和愈来愈深刻地发生作用的。”(《论“三个代表”》第58—59页)他分析了当代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肯定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并认为社会主义的历史还是短暂的,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现阶段我们要把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统一起来,在实现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最低纲领的基础上,最终实现最高纲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具体演进中产生的一些繁荣现象,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他提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论“三个代表”》第177页)但同时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避免以往比较肤浅、简单的认识,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他强调,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他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

  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一样都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江泽民同志强调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并以“三个代表”思想加以科学概括,充分体现了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认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表明了只有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科学的态度大胆地进行探索,才可以从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未被完全认识的必然王国逐步到达自由王国。

推荐访问:党不断探索和追寻的三大历史规律 三大 追寻 规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