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9篇

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9篇

时间:2022-11-09 17:10:04 来源:网友投稿

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9篇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智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对策与  建议(全文)  智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对策与建议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正在进行的全球范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9篇,供大家参考。

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9篇

篇一: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智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对策与

  建议(全文)

  智慧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对策与建议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正在进行的全球范围的系统性社会大变革。今年8月25日是中国低碳日,“低碳生活,绿建未来”是今年的主题。众所周知,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在于企业转变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衣食住行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给地球留下“足迹”。尽管对很多人而言,“低碳”已经不是个新概念,但是从认识到行动,还需要每个人付出更多努力。笔者在长期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以及阶段性任务,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问题,从能源系统转型、行业节能减排、重点技术规划、固碳项目布局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结合我国政策情况,我国现如今已经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二零三零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二零六零年前实现“碳中和”。因此,我们在未来发展中,稳步推进实现“碳中和”,并从法律法规、激励机制、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固碳能力、全民加入等方面,提出了落实“碳达峰”以及“碳中和”路径的政策建议。

  今天,我们也围绕智慧城市的“碳达峰”“碳中和”,谈谈我们的想法!

  ——科学助力“碳达峰”超前发展,为实现“碳中和”赢得时间以及信心

  一是适度加快进度、略留余地,避免在二零三零年出现被动“达峰”局面。按照适度超前、略留余地、提升信心的要求部署达峰行动方案。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达峰。若全国年均经济增速低于5.5%,碳排放量有望在2025年达到峰值,峰值规模约为108亿吨。在经济增速较高情形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进入平台期,峰值超过111亿吨,给“碳中和”工作带来更大压力。二零三零年全国单位GDP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67%以上,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8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占比不超过45%。二是提前规划重点领域排放限额以及“碳达峰”时间表,引导以及强化市场预期。瞄准二零三零年前“碳达峰”目标,尽早确定行业碳排放限额以及达峰时间表,并向全社会公布,以引导排放主体及时采取行动。考虑到后疫情时代可能的经济复苏进程及我国新发展格局的建设要求,未来十年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过1100亿吨。另外,水泥、钢铁、电力行业碳排放率先达峰。水泥行业仍处于震荡期,谨防其碳排放出现反弹。

  三是持续推动能源供给革命,进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以及储运设施部署。加快向清洁能源转型,到二零三零年风电、太

  阳能发电量占比提升至20%。进一步完善清洁电力消纳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西部以及北部的风、光资源优势,推动多能互补,加快储能技术以及设施部署,形成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清洁电力智能调度新格局。加速淘汰落后燃煤机组,结合保障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需求以及电力安全稳定供应要求,适度发展灵活调节的超超临界以及煤气化联合循环等先进燃煤发电技术,以及核电技术。

  四是加快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广,继续大力挖掘节能增效潜力。推进钢铁、水泥、化工、建筑、交通等能源密集型部门的低碳技术应用。钢铁行业短期加速低碳烧结、高炉喷煤、轧钢加热炉蓄热式燃烧等技术推广,争取“十五五”前实现100%普及;

  进一步提高烧结余热回收利用、干式高炉炉顶余压余热发电等能量再利用技术,争取二零三零年实现大规模渗透。

  ——全面推动低碳转型以及固碳布局双轮驱动,稳步推进实现“碳中和”

  一是继续强力推进能源系统低碳转型,有序部署固碳技术。统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以及多种固碳技术有序布局,形成合力,低成本实现“碳中和”。我国在二零三一至二零六零年的30年内需要实现净碳排放从108-111亿吨至0吨,其中能源系统低碳转型仍然是重点,这不仅影响“碳中和”的实现,也影响实现“碳中和”的代价,对于难以消除或降低的碳排放可由碳捕集、利用以及封存技术、森林碳汇等固碳技术来吸收。

  二是谋划重点领域“碳达峰”后的中和行动,低成本实施碳捕

  集、利用以及封存技术。为了从“碳达峰”迈向“碳中和”,电力(含热力)行业应承担近一半的二氧化“碳中和”量,并争取在二零五零至二零六零年间实现零排放。

  三是持续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加快能源供需“零碳化”进程。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并配套部署大规模储能以及远距离输电技术,实现电力供给更大限度的时间以及空间转移,争取二零六零年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突破60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提升至75%以上,并在二零六零年基本完成存量火电替换。——大力夯实“碳达峰”“碳中和”发展基础,推动智慧城市优质发展一是确立低碳发展在国家法律法规以及重大决策部署中的地位。强化综合协调决策,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碳中和”目标实现。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以法律形式确认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在已有法律法规修订过程中体现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地位,强化低碳甚至零碳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进一步增强宏观顶层设计,将落实“碳达峰”以及“碳中和”作为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统筹融合低碳发展以及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能源系统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优化、国家安全维护等相关工作。二是健全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快建立健全全国碳交易市

  场,引入配额拍卖机制,建立全国碳银行,允许碳排放额度的跨期存储以及借贷。制定系统的企业绿色信贷政策体系,鼓励大中小型公司加入绿色低碳创新,鼓励开展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引导金融资源向新能源、氢能、储能、低碳建筑、低碳交通、需求响应、智能电网等前沿技术产业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流动。在低碳产品认证、能源合同管理、碳排放第三方核证等领域,严格限制政府加入市场活动的范围,采取社会监督、违规严惩的方式培育以及维护第三方信用。制定低碳排放标准,促进高排放行业过剩产能的退出以及转型发展。

  三是加速推进面向“碳中和”的能源革命。未来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点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供应体系,满足实现“碳中和”的能源需求。科学评估各地区能源资源潜力,结合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在煤炭以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制定各地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多能互补能源长期战略。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能源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理顺考虑碳排放的不同能源资源比价关系、煤电价格关系,促进可再生以及新能源开发利用。

篇二: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制定初衷本为团结世界各国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奉献但随着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后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盲目攀比趋势如果各国间的绿色合作进一步演化为绿色竞争将对民众利益与整体碳中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也离国际经济碳中和的初心越来越远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评论文章汇编(5篇)

  目录

  1.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22.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53.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74.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115.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14

  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eremyRifkin表示,“一个国家的活力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牺牲部分收入和财富以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安全,从而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健康水平和福利。”这句话用以批判现今国际社会上碳中和进程呈现出的激进态势,显得恰如其分。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是以不尊重人民社会生活幸福度、损害健康和生命权益的,那必将引发一定的社会震荡与矛盾。

  欧盟的承诺是,要在2030年完成自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55%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欧盟各成员国不断在绿色发展上提速,但过于激进同样是欧盟面临的一大问题。

  虽然欧盟的碳减排目标提出较早,碳交易市场相对完善,但欧盟目前缺乏碳减排的统一政策或法规。决策者们往往杀鸡取卵,不考虑民众实际生活,对人民健康与利益不做考量,为了迎合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与指数,往往激进地去对煤炭发电厂一关了之,这不仅使发电厂与投资商的利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众的抗议情绪,使得碳中和进程反而阻力重重,使决策者离预期越来越远。

  碳中和进程激进会引发两大后果。一是国际化争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与德国的争端:2018年,荷兰政府为遵守《巴黎协定》提出将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国零煤炭

  的能源供给。为尽快完成此目标,荷兰政府自2018年起强制关停了大量煤电项目及设计煤炭发电的工厂,这样的做法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强烈不满。2020年初,荷兰政府要求鹿特丹周边的Maasvlakte3煤电厂必须在2030年前关闭。Maasvlakte3由德国能源公司Uniper投资运营,2016年正式启动,服役年限40年,然而荷兰政府强制要求它在2030年关闭也就意味着这座煤电厂的实际运行年限仅有15年,这无疑对Uniper的投资回报造成了影响。因此,Uniper根据《能源宪章》的条令起诉荷兰政府,并要求10亿欧元的赔偿。但事与愿违,荷兰政府驳回了Uniper的请求,并表态关闭前的十年过渡期已经是很好的补偿。近期德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商莱茵集团同样以违反《能源宪章》为由起诉了荷兰政府,因为荷兰政府同样强制要求荷兰境内于2015年完工的莱茵集团发电厂在2030年前关闭。

  第二个更值得警醒的后果来自于民生。碳中和的激进会极大干扰和影响民众的实际生活。《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制定初衷本为团结世界各国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但随着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后,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盲目攀比趋势,如果各国间的绿色合作进一步演化为绿色竞争,将对民众利益与整体碳中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也离国际经济碳中和的初心越来越远。一个国家或地区碳中和进程的顺利与成果,不能只看减排数据,更要从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度中寻求答案。政府应在碳减排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正确

  的发展理念将对减排规划起到积极作用。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相关产业正在快速转型升级,而

  政策与法规也应跟上产业转型的脚步,特别是要在保护居民基本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发展绿色产业。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情况不尽相同,尽管碳中和是国际经济大势,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扎实稳健,以维护和尊重经济稳定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切不可盲目与他国做国际“数据”竞争。

  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

  众”

  近年来,ESG投资逐步脱离“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视野。

  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几大长期风险均与气候和环境有关,为此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相关行动,我国也已承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而ESG投资起源于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投资,主要涵盖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三个层面。其中“环境”包含低碳、气候变化等目标,涉及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等评价因素,与我国的绿色金融理念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正在加码布局ESG投资支持绿色转型。

  投资者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投资机会。近年来,中国机构投资者愈发重视ESG投资策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中接近九成对ESG投资策略有所关注,其中十分关注并且进行实践的占比接近20%。

  但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ESG产品还比较“小众”。近年来,ESG产品布局明显提速,但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公募基金方面,国内泛ESG基金布局主要围绕主题投资展开,真正ESG产品较少;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发力布局ESG主题

  理财产品,以固收产品为主,覆盖节能环保、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权益类产品有待创新。而券商资管旗下的ESG主题产品只有寥寥几只,同样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资方式及产品数量均有待扩充。

  与产品发展进度相“匹配”的是,我国ESG投资同样处起步阶段,投资者入场节奏落后于海外发达市场。这一方面与当前A股市场的ESG评级体系发展仍不完善、ESG可投资性有待验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ESG投资理念尚未普及有关。笔者认为,目前ESG投资有几个大的方面亟待完善。比如建立标准化的投资体系、包括投资工具、评价体系、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等;ESG评级方面,应结合自身国情对差异化指标进行针对性更新,探索本土化ESG评级等等。

  同时也应看到,还处在“小众阶段”的ESG投资整体向上空间也较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ESG披露体系的完善、经济转型的深入、海外资金等中长线资金加速进场,中国的ESG投资将大有可为,也将逐步走向“大众”。

  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其中,“先立后破”意义深远,既着眼长远,也要立足当下,需遵循能源转型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合理安排、有序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先立”系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和推进终端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对碳减排贡献度超过70%,其核心在于加速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核心特征体现为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和开放互动,应推进新能源集中式和分散式发展,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开发;推进新能源发电跨省跨区优化配置,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在发输配售用各环节系统性推进电力系统灵活性建设;推进数字化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推进发输配售用一体化建设;推进综合能

  源服务、虚拟电厂、灵活性响应、电动汽车及充电桩、分布式能源等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一步还原电力商品属性。

  二是“先立”市场,完善我国碳市场建设。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在立法建设和实务操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逐步形成了全国和区域、一级和二级、现货和衍生品的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接下来将在碳配额分配机制、温室气体范围、市场覆盖行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全球成熟碳市场看,碳交易是碳金融的基础,碳金融是碳交易的方向,两者都是推进绿色技术应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为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我国碳市场需要进一步推进碳市场金融属性建设,推进金融机构成为碳市场主体,推进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产品示范,充分发挥碳金融在配额价格发现、降低碳市场风险、提高配额配置效率、推进绿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电网平台作用,完善碳配额成本传导机制,形成全社会共担共建共享绿色发展的局面。

  三是“先立”技术,推进绿色技术示范应用。绿色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相比化石能源竞争力仍不足。据测算,绿色溢价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存在,电力行业在2030年左右实现绿色溢价转负,非电能源供应行业则需要更长时间。需要充分发挥碳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机制,推动

  绿色低碳技术、减污降碳技术等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降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在供热、制氢等领域创新应用,进一步提高风光灵活性与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高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在存量改造和增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氢能、储能、特高压、碳捕集及利用等创新技术示范及推广;进一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示范,推进绿氢、绿氨应用示范;进一步推进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应用节奏。

  四是“后破”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打破煤电及化石能源主体地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超过80%,煤炭占比超过55%,化石能源仍在稳定可靠能源供给、保持实体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各区域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全国能源消费逐步进入“总量增加,增速下降”的减速增长阶段,但仍处于碳排放上行阶段。“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电力供给端和需求侧负荷双向波动逐步加大,能源电力供应整体宽松,但局部地区季节性、阶段性偏紧趋势将越发凸显,电价波动也逐步成为常态。在储能、氢能等创新灵活性技术逐步具备竞争力的过程中,仍需煤电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保障区域季节性阶段性电力供需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煤电仍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一味地、一刀切地去煤化、去煤电化将对能源电力安全可靠稳

  定供应带来较大影响。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这是中央对当前重点工作的最新部署。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行动,但是在“减碳”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一些地方“减碳”雷声大、雨点小,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二是一些地方用力过猛,去煤电“一刀切”,超出了当前的发展阶段,采取的行动不切实际;三是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强烈。

  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一些地方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在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时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减碳”目标的实现,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亮、造的声势多么轰轰烈烈,而是要踏踏实实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甚至在没有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情况下,片面强

  调零碳方案或行动,或者不顾自身资源禀赋,就一哄而上实行能源替代,看似力度很大,实际上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仅会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如果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但会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会导致碳排放增加速率快,碳排放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峰,无疑会让后期碳中和承担更大的压力和代价。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处理好发展

  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要重点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也就是先立后破,先把“减碳”的基础工作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推进“减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责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

  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近期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有了新的指示: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相关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其中对运动式“减碳”及时制止的顺应民心之策,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意义不需赘述,而要有效促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衔接与实现,政府和市场毫无疑问都会扮演各自的角色。各级政府在面对来自高层或上级政府带有考核性质的要求时,有些地方会采取比较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目标的实现,有时甚至会过于简单粗暴,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所谓运动式“减碳”,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比如某些地区在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打造零碳社区、大搞零碳行动计划,宣传所谓的投资潜力。更有甚者,粗暴关闭碳排放较多的传统企业,影响产业经济供应链。此外,因运动式“减碳”对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行政性干预也时有出现,违背了以人民为出发点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值得警惕。

  换言之,实现碳中和需要制定详细的“减碳计划”和具体措施,既不盲目,也不激进,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有70%左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转型是绕不开的,要用绿色能源替代如此巨量的煤炭。就能源多元化的结构性思路考量,水电资源开发空间已不大,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等还有较大拓展空间,特别是光伏发电,技术进步空间较大,应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而从碳排放大户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头,总体上是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排放占比在80%左右,且集中在能源、制造、交通和建筑领域。未来,能源领域核心就是推进绿能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电力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电气化和电动化。制造业要实现燃料或原料脱碳,交通要在绿电绿氢基础上推进电动化和氢动化,建筑要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目前中国的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约40%的差距,减排空间不小。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对所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梳理,对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矛盾的现行政策和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保持政府政策和制度与碳减排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价格、税收、排放权交易,让绿色低碳价值能够通过市场进行表达和实现,并完善碳减排相关的基础设施、构建更好的绿色金融生态、加强绿色发展国家合作,等等。

  对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不应对居民用能采取限制性行

  政手段,特别是切忌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可行的举措是,通过激励性的阶梯性电价政策等手段,更好激励居民节约用能,让节约用能更好的居民,能够通过用能权的交易获得补偿和奖励,一举两得。

  总体而言,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平衡好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有序推进,尽可能避免为完成目标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应该相信,有了好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市场主体就会在这个环境下主动作为,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篇三: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什么及政策解读

  一、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近两年,“碳达峰”与“碳中和”总是被频繁提及,且往往

  一同出现。因此很多人在理所当然的认为“碳达峰”和“碳中和”

  两者是同一个意思,常常将两者概念混淆。

  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概念

  概念

  具体内容

  在某一时刻,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随碳达峰

  后逐步回落。

  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

  碳中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

  “零排放”。

  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该产品时所产生的平均二碳排放量

  氧化碳的排放量。

  二、全世界碳达峰和碳中和现状

  截止至2019年全世界已经有49个国家的碳排放实现达峰,

  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约36%。

  这其中有一些国家是因为经济衰退和经济转型碳达峰,这部

  分国家主要集中在前苏联的同盟共和国和东欧计划经济国家。也

  —1—

  有一些是欧洲国家,因为严格的气候政策和经济发展现实实现了碳达峰。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预计日本、马耳他、新西兰、韩国的碳排放在2020年以前达峰,我国则预计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目前虽已有许多国家实现碳达峰,但全世界还没有任何国家实现碳中和。2020年2月,芬兰宣布,芬兰计划在2035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碳中和的国家。除此以外奥地利、冰岛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瑞典等国和地区均提出了实现碳中和的愿景目标,我国则计划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三、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规划早在2005年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就提出要节能减排。而近几年为了实现减少碳排放,我国已采取了包括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并于2020年底之前实现了我国碳排放强度较2015年下降18.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9%,均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而我国首次明确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是在2020年9月份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并且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0%~65%,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远目标。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意义碳达峰与碳中和两者的目的与意义都是限制碳排放量。科学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以及出

  —2—

  现极端恶劣天气。其中温室效应是最为直接且严重的问题。202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了400ppm,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19世纪的基线升高了约1.25℃,比1981年至2010年的参考期升高了0.6℃,逼近2016年的最热记录。因此控制碳排放量有长远且重要的发展意义。

  我国碳排放量从建国初7858万吨到改革开放14.6亿吨,呈缓慢增长。进入2000年以后,快速增长,到2019年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二碳排放量以达到101.7亿吨。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经济快速恢复,碳排放量增长0.08%,达102.51亿吨。

  对比全世界来看,截至2019年,我国已经是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比重达27.92%。其次分别是美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占比分别为14.5%、7.18%和4.61%,可见我国急需控制碳排量。

  从2019年世界主要国家单位GDP产生的碳排放量的数据来看,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单位GDP碳排放量普遍在0.1~0.3千克/美元左右。被誉为“金砖五国”的五大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除巴西以外普遍在1千克/美元左右。我国2019年的单位GDP碳排放量为0.712千克/美元,相比于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等国较好,但仍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单位GDP碳排放量。

  自从2005年我国“十一五规划”中首次对节能减排提出要求后,我国宏观经济开始开始发生变化。其中最明显的是产业结构,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占比次序分别是第二产业占比

  —3—

  47.02%、第三产业占比41.34%和第一产业占比11.64%。随着2005年以后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不断加大管控力度,我国第二产业在总体工业总产值中的贡献占比在2006年达到47.56%的顶峰后呈现下降趋势至2020年仅为37.82%。从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来看,自2005年起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2.524千克/美元迅速下降至2010年的1.39千克/美元,说明“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效果明显,随后我国持续采取节能减排的政策,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呈现进一步下降的趋势,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仅为0.653千克/美元,仅为2005年的四分之一左右。

  根据历年的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近几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1世纪初的18.21%上升至2020年的23.04%,提升了4.8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2003年的5.4平方米/人增长到2020年的每人14.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长近300%。

  —4—

篇四: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文

  谈到“环保创新”,我最先想到的就是习爷爷在2020年9月提出的“碳中和,碳达峰”了。据统计,中国是目前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占世界的30.7%,这个数字时刻提醒着我们应该减少碳用量,实现“碳中和,碳达峰”。不过,实现“碳中和,碳达峰”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一场硬仗。最近,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许多关于低碳生活的文章,回到家后,我想更深入地了解“低碳”,于是,我打开电脑搜索有关“低碳”的知识。所谓的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采取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经济、健康、幸福的生活方式。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你在夏天的一个夜晚舒服地吹着空调时,是否想过要节约用电?当你在洗完手后,看见还在“涓涓细流”的水龙头,你是否想过要节约用水……同学们,以前夏天的时候,我们一放学回家就把空调打开,当我们洗完手时总是习惯性的不关水龙头……可是,自从我真正了解了低碳生活以后,我就决心开始改掉了这些坏习惯。现在,当我感到酷暑难耐的时候就用电风扇代替空调;当我洗完手时,就会随手关掉水龙头,水龙头被我关的紧紧的,生怕有一滴水从里面漏出来……为了让小河清澈见底,为了让空气更加清鲜,全国14亿人都在为“双碳”而努力:节水,节电,节气,节油……关于低碳还不只这些。比如: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筷子,纸盒,塑料袋等;出门可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步行,省油又锻炼身体……绿色环境是健康自然的一种象

  征,绿色能带给我们生机,带给我们活力。郁郁葱葱的树木,鲜艳夺目的花卉,漫步在优美的环境下,会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乐趣。“明月松涧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到清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感受到壮丽;“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我们聆听大自然的情趣;“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让我们享受悠闲的时光……我们生活的家园只有一个,我们应该保护人类的母亲——地球。如果我们滥用资源、随意砍伐树木、浪费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大量缺失,泥石流、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会接踵而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应该节约使用各类资源,不浪费一滴水,不多用一度电,不挥霍一张纸……同学们,现在的环境越来越糟糕,周围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难道你们甘心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吗?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倡导低碳生活,呵护绿色家园吧!

篇五: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更需要统筹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组织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研究制定更详细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将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好蓝图化为美丽现实不懈努力

  学习“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我国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从传统工业文明走向现代生态文明,是应对传统工业化模式不可持续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前提。

  从全球视角看,2020年可谓是“碳中和元年”,各国在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同时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开启了迈向碳中和目标的国际进程,对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秩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大国绝不能踯躅不前,必须积极投入其中,并努力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碳达峰是具体的近期目标,碳中和是中长期的愿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尽早实现碳达峰,努力“削峰”,可以为后续碳中和目标留下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而碳达峰时间越晚,峰值越高,则后续实现碳中和目标挑战和压力越大。如果说碳达峰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再加一把劲儿,那么实现碳中和目标,仅在现有技术和政策体系下努力还远不够,需要社会经济体系的全面深刻转型。

  一方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其根本前提是生态文明建设。碳中和意味着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脱钩。从根本上改变高碳发展模式,从过于强调工业财富的高碳生产和消费,转变到物质财富适度和满足人的全面需

  求的低碳新供给。这背后,又取决于价值观念或“美好生活”概念的深刻转变。

  “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更需要统筹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组织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研究制定更详细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将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好蓝图化为美丽现实不懈努力。

篇六: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碳排放的基本特征,并基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发现我国碳中和进程中主要现状有四方面。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面临的现状,通过查阅分析提出了有利于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进程的五条对策。

  关键词: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

  一、我国碳中和现状

  碳中和指的是国家或者企业通过使用节能减排、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等形式,以抵消自身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必然会给能源基础设施和环境带来更大压力。为了克服这些挑战,中国制定了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2060实现碳中和的目标。[1](p52)到2030年我国国内生产单位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65%;非化石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消费的25%,比2005年森林蓄积量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时。为了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的目标,我国需要应对庞大且仍在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基数带来的挑战。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以节能提效为抓手,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能源转型升级,是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举措。[2](p165)

  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缓解碳排放的政策。200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推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和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的目标。紧随其后的是在NAMA基金会和中国住建部的支持下,“中国城市生活垃圾领域国家适当减缓行动项目”,以及2015年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计划(INDCs),后者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碳强度降低60-65%(与2005年水平相比),并在2030年左右达到排放峰值。

  基于这些举措分析评估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和减排计划的进展,为未来的减碳工作提供基础。

  二、当前我国碳排放主要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碳排放随之相应增加。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小于9亿吨,人均排放量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二氧化碳排放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快速攀升。数据表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10%,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5%,9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3%,200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9%,201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3%。与此同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所增加,2000-2013年快速增长,之后趋于稳定。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归因于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构成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煤炭作为一种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能源,[3]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75%。

  从产业结构来看,发电和制造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分别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4%和38%。相比之下,交通行业、住宅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占我国总排放量的8%、5%和6%。随着技术、能源和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这种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业分布不均,也影响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省际分布不均。如位于产业集群内的省份,如山东和河北,制造业,尤其是在非金属和金属的生产和冶炼中,二氧化碳排放比例更高。化石资源丰富的内陆省份也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然而区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具有很强的耦合性。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分别占2016年全国GDP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和4%。但同年他们的碳强度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和73%。相比之下,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高。如宁夏2017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6吨。这些不发达地区的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首先,东部沿海省份通过消耗其提供的电力和工业原料,将二氧化碳排放外包给中西部地区。如内蒙古大约一半的GDP来自出口产品,而超过30%的发电量出口到其他省份。[4]因此,由于出口产品所包含的碳排放,中西部地区已经成为净碳出口省份。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到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增长了30多倍,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年均增长10%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自2011年以来,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同时放缓,特别是在2013年至2016年期间,排放量暂时下降。现下我国经济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经济结构优化、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在2002年至2005年的年度排放增长中占了近一半的比重。2001年,24%的国家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归因于出口,并在2008年达到峰值。由于我国在2009年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以及相应的国际消费,所以贸易引起的排放仍占全国总量的相当大的比例。在我国的贸易排放在2008年左右达到顶峰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也在迅速增加,特别是在劳动力和能源密集型行业。我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扮演着制成品需求“管道”的角色,特别是在不断增长的南南贸易(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常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主要出口机械等制成品。此外,贸易冲突可能导致西方国家在全球高技术产业链上的封锁,这也可能会增加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难度。

  虽然在21世纪初贸易主导了排放,但此后工业、房地产等投资成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固定资产的资本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经济)增长迅速,工业材料(钢铁和水泥)和化石能源(来自煤炭和火电)的消耗也相应增加。[5](p2)2005-2007年和2007-2010年,从全球来看,投资对排放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1%和71%。这种增长和变化可以部分归因于政府的刺激计划和干预措施。以我国为例,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推出了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以鼓励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2009年粗钢产量、水泥产量和能源消耗分别增长了14%、15%和5%,而2008年分别增长了3%、5%和3%。因此,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8.5%,大大高于2008年的3.3%。

  三、我国碳中和现状面临的问题

  我国碳中和面临的挑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从我国工业国情来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之间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不仅任务紧迫,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从人均用电量来看,

  我国人均用电量仍处于较低水平。2019年,我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约为经合组织国家的一半,人均用电量约为经合组织国家的60%。二、从我国能源国情来看,我国能源特征为多煤、贫油和少气,发电结构以火电为主,而火力发电中尤以燃烧煤炭的比重突出。根据中国电力发展协会的数据,2019年,火电占中国发电量的72%,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0%以上。三、清洁能源发展相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依然不足以弥补常规能源。随着煤电等化石能源的逐步退出,水电在确保电网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主要的水电资源已经开发了一半以上,只有雅鲁藏布江流域还有更多的资源有待开发。2010年以来,我国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大幅增长,超过2亿千瓦,占全球的30%以上。然而,我国能源系统中风能和光伏的补贴份额逐渐降低,至2019年分别为2.9%和5.4%。由此导致补贴资金缺口和“弃风弃光”率高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四、我国低碳脱碳技术发展迅猛,但商业化不足。荷兰大型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表示,在与脱碳技术相关的论文数量方面,我国处于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而在和新能源相关的学科数中,我国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氨燃料、二氧化碳回收和封存、纯电动汽车、节能半导体等16个学科中排名第一。但是,脱碳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

  四、基于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现状的五点对策

  为了改善国内的碳排放现状,实现减排目标,我国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或个人等组织形式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CO2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6](p16-17)达到相对“零排放”。要达成碳中和一般有三种做法:一是透过碳补偿机制,使产生的碳排放量与在其它地方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如植树造林、购买再生能源凭证。二是使用低碳或零碳排的技术(参见低碳经济)。例如使用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以避免因燃烧化石燃料而排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最终目标是仅使用低碳能源,而非化石燃料,使碳的释放与吸收回地球的量达到平衡而不增加。三是透过碳交易付钱给其他国家或地区以换取其二氧化碳排放权,这可以在减排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节省碳减排的成本。

  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现状,提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五点对策:一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重点提高产业部门低碳减排意识和产业清洁技术,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为碳中和提供技术保障;从能源供给结构上,要向更绿色、更低碳方向转型,从能源使用方式上,向更节约、更高效方向转型;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是向纵深推进能源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践行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承诺的主导力量。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7]三是不断优化碳排放核算体系,完善碳会计方法,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和金融工具促进我国碳中和相关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系统,为碳中和提供金融支撑,并不断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四是创新管理方法,在治理客体上从资源治理向“资源-环境”复合型治理转变,在治理方法上从“行业切割”式转变为“跨界整合”式。[8]五是加强国际碳交流与合作,加强能源外交的顶层设计,协调大国间碳中和相关的竞合博弈。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是“隐含碳”的净出口国,承担了大量的转移排放,而同时作为负责人的大国,我国应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机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构建全球产业生态系统,致力于成为全球能源治理和低碳减排的引领者,推动构建更具包容性、普惠性、低碳性、环境友好型的国际能源新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联合课题组,白莹,尹雪娜.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碳汇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路径研究[J].北方金融,2022,(03):50-57.

  [2]刘军会,张鸿雁,付涵,等.碳达峰碳中和下河南省节能提效路径研究与建议[A].刘军会.河南能源发展报告(2020)[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61-174.

  [3]张凡,王树众,李艳辉,杨健乔,孙圣翰.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J].化工进展,2022,41(03):1645-1653.

  [4]孟凡杰,修长百,安旭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来自内蒙古的经验证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6(05):136-145.

  [5]安国俊.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探讨[J].南方金融,2021,(02):3-12.

  [6]赵志耘,曾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科技情报服务问题解析[J].中国软科学,2022,(1):1-6.

  [7]张锐.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能源治理:范式转换、议题革新与合作阻碍[J].学术论坛,2022,(2):16-27.

  [8]赵荣钦.黄贤金.郧文聚.吴克宁.陈银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关键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5):1123-1136.

  作者简介:张潇文(1994-),男,河北沧州人,韩国延世大学政经大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1

篇七: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碳达峰、碳中和下能源政策研究

  摘要:2022年是立足“十四五”良好开局,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确保“十四五”目标如期完成的攻坚年。

  关键词:转型;绿色;能源;环保

  一、能源政策

  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调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强化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积极发展风电、光电、氢能,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抓好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推广大型活动碳中和做法和“绿宝碳汇”,广泛开展绿色创建行动。加快建设全国性生态产品与资源环境权益综合交易平台,推进碳汇、碳排放权、水权、用能权、绿色电力证书等交易。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再生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氢能、合同能源管理等产业。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覆盖重点领域的能耗统计监测体系,落实好国家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政策。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引导重点排放单位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开展碳达峰专项行动。

  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平稳有序落实“双碳”目标,防止“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推动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电降耗减排,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促进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坚决避免“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狠抓百个

  千亿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启动清洁火电、新型储能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强化能源运行调度,确保能源安全保供。

  二、能源安全、能源保障

  以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为牵引,着力稳产保供,促进优化升级,推动绿色发展。有序推进煤矿产能核增,依法合规释放先进产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煤矿智能化改造,加快5G智慧矿山建设。支持超超临界燃煤机组建设,推进光伏、风电基地化发展,加快建设垣曲、浑源抽水蓄能电站,再规划建设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开发利用地热能和生物质能。投运500千伏新能源汇集站,加快能源互联网试点建设,积极拓展晋电外送市场。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加快管网互联互通。加大焦化、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力度,推广大机焦、干熄焦等先进装备技术,引导煤电材、煤焦化氢、钢焦化氢等一体化高效循环发展。

  能源保障网方面,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中国海上风电国际母港,。推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建设,打造先进三代核能基地。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最大限度消纳清洁能源。增强天然气保供能力。切实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保证电力充足供应。抓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备能力建设,有效提升能源供给能力和抗风险水平,全力保障居民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

  坚持“稳控转”调优能源工业。狠抓优煤、扩油、增气各项工作,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强化稳产、保供、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支撑。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加快煤电机组节煤减排改造,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快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推进抽水蓄能电站、氢能示范项目实施,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打造清洁能源基地。用好能耗弹性空间推进技术工艺先进、产品市场广阔的重大项目建设,新建项目严格执行能耗等最新技术标准,确保严控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要求精准落地。优化金融、能源、交通、公用事业等行业涉企服务。

  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

  科学论证、适度超前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加大交通、能源、水利、管道特别是城镇燃气管道,以及市政、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快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领域智慧化改造。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按照适度超前布局的要求,聚焦交通、能源、水利、防灾减灾、新基建等领域,滚动做好项目储备,加快推进在建工程。加快推进住宅小区、重要用户地下配电设施防涝迁移改造。推动受损学校、医院完成维修加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保证财政支出力度,优先投向重点工程,加大交通能源等领域支持力度。抓好5G基站、特高压、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7大领域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煤电机组改造,提升煤电机组运行水平和调峰能力。聚焦能源工业,深化央地合作建设“百年油田”,推进页岩油商业性开发取得实质性突破。围绕交通、能源、水利、防灾减灾、城市更新、管网改造、生态治理、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持续做好项目谋划储备。

  稳步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推动能源、化学、建材、轻工、电力等传统产业改进工艺、提质增效,稳步发展石油石化、煤化工、硅基、有色金属等资源密集型产业。支持克拉玛依创建国家级资源富集地区转型创新试验区,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石油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石油炼化一体化发展。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抓好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推进能源建设。推动“疆电外送”第三通道、“西气东输”四线工程开工建设,提高“疆电外送”能力。建强完善750千伏主干网架,巩固提升农村电网。不断壮大兵团综合实力。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电力、通讯、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消除电网覆盖盲区。

  四、能源转型

  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氢能产业示范城市。推动新能源等新技术示范应用。推进清洁取暖通道城市应改尽改,非通道城市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努力打造新型电力和新能源装备、物联网、工程机械、高端新材料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化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壮大绿色经济新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建设国内领先的电动船舶研发制造基地,发展新能源工程机械,大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发展海上风电、海底储油、海洋信息、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国家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检测基地。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因地制宜利用地热资源。

  加快油田战略转型,形成“油、气、新能源”三足鼎立发展格局,稳步推进油气勘探开采、页岩油和天然气开发等项目建设。新能源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促进新能源生产、输送和消纳、高载能产业、装备制造协同发展。支持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自带负荷绿电项目。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有序推进地热资源利用。加快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设备全产业链项目建设,谋划氢能制备、存储等项目。加快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推进重点企业发展新能源全产业链,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

  大力推进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优化升级。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聚焦“两率先”、“两超过”目标,加快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和抽水蓄能电站、新型储能设施建设,加快沙漠、戈壁地带大规模新能源开发规划布局,加快源网荷储、风光火储一体化综合应用示范,壮大风光氢储产业集群,建设安全、灵活、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积极筹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金,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运维服务业,集中建设千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氢能装备、储能设备产业基地。协同联动深化能源改革,建立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健全新能源项目管理办法,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五、结束语

  坚持“四水四定”要求,加快能源、产业、用水等结构调整步伐,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带动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增长。

篇八: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评论文章汇编(5篇)

  目录

  1.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22.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53.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74.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115.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14

  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eremyRifkin表示,“一个国家的活力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牺牲部分收入和财富以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安全,从而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健康水平和福利。”这句话用以批判现今国际社会上碳中和进程呈现出的激进态势,显得恰如其分。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是以不尊重人民社会生活幸福度、损害健康和生命权益的,那必将引发一定的社会震荡与矛盾。

  欧盟的承诺是,要在2030年完成自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55%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欧盟各成员国不断在绿色发展上提速,但过于激进同样是欧盟面临的一大问题。

  虽然欧盟的碳减排目标提出较早,碳交易市场相对完善,但欧盟目前缺乏碳减排的统一政策或法规。决策者们往往杀鸡取卵,不考虑民众实际生活,对人民健康与利益不做考量,为了迎合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与指数,往往激进地去对煤炭发电厂一关了之,这不仅使发电厂与投资商的利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众的抗议情绪,使得碳中和进程反而阻力重重,使决策者离预期越来越远。

  碳中和进程激进会引发两大后果。一是国际化争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与德国的争端:2018年,荷兰政府为遵守《巴黎协定》提出将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国零煤炭

  的能源供给。为尽快完成此目标,荷兰政府自2018年起强制关停了大量煤电项目及设计煤炭发电的工厂,这样的做法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强烈不满。2020年初,荷兰政府要求鹿特丹周边的Maasvlakte3煤电厂必须在2030年前关闭。Maasvlakte3由德国能源公司Uniper投资运营,2016年正式启动,服役年限40年,然而荷兰政府强制要求它在2030年关闭也就意味着这座煤电厂的实际运行年限仅有15年,这无疑对Uniper的投资回报造成了影响。因此,Uniper根据《能源宪章》的条令起诉荷兰政府,并要求10亿欧元的赔偿。但事与愿违,荷兰政府驳回了Uniper的请求,并表态关闭前的十年过渡期已经是很好的补偿。近期德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商莱茵集团同样以违反《能源宪章》为由起诉了荷兰政府,因为荷兰政府同样强制要求荷兰境内于2015年完工的莱茵集团发电厂在2030年前关闭。

  第二个更值得警醒的后果来自于民生。碳中和的激进会极大干扰和影响民众的实际生活。《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制定初衷本为团结世界各国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但随着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后,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盲目攀比趋势,如果各国间的绿色合作进一步演化为绿色竞争,将对民众利益与整体碳中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也离国际经济碳中和的初心越来越远。一个国家或地区碳中和进程的顺利与成果,不能只看减排数据,更要从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度中寻求答案。政府应在碳减排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正确

  的发展理念将对减排规划起到积极作用。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相关产业正在快速转型升级,而

  政策与法规也应跟上产业转型的脚步,特别是要在保护居民基本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发展绿色产业。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情况不尽相同,尽管碳中和是国际经济大势,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扎实稳健,以维护和尊重经济稳定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切不可盲目与他国做国际“数据”竞争。

  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

  众”

  近年来,ESG投资逐步脱离“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视野。

  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几大长期风险均与气候和环境有关,为此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相关行动,我国也已承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而ESG投资起源于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投资,主要涵盖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三个层面。其中“环境”包含低碳、气候变化等目标,涉及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等评价因素,与我国的绿色金融理念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正在加码布局ESG投资支持绿色转型。

  投资者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投资机会。近年来,中国机构投资者愈发重视ESG投资策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中接近九成对ESG投资策略有所关注,其中十分关注并且进行实践的占比接近20%。

  但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ESG产品还比较“小众”。近年来,ESG产品布局明显提速,但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公募基金方面,国内泛ESG基金布局主要围绕主题投资展开,真正ESG产品较少;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发力布局ESG主题

  理财产品,以固收产品为主,覆盖节能环保、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权益类产品有待创新。而券商资管旗下的ESG主题产品只有寥寥几只,同样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资方式及产品数量均有待扩充。

  与产品发展进度相“匹配”的是,我国ESG投资同样处起步阶段,投资者入场节奏落后于海外发达市场。这一方面与当前A股市场的ESG评级体系发展仍不完善、ESG可投资性有待验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ESG投资理念尚未普及有关。笔者认为,目前ESG投资有几个大的方面亟待完善。比如建立标准化的投资体系、包括投资工具、评价体系、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等;ESG评级方面,应结合自身国情对差异化指标进行针对性更新,探索本土化ESG评级等等。

篇九: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评论文章汇编(5篇)

  目录

  1.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22.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53.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74.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115.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14

  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eremyRifkin表示,“一个国家的活力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牺牲部分收入和财富以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安全,从而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健康水平和福利。”这句话用以批判现今国际社会上碳中和进程呈现出的激进态势,显得恰如其分。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是以不尊重人民社会生活幸福度、损害健康和生命权益的,那必将引发一定的社会震荡与矛盾。

  欧盟的承诺是,要在2030年完成自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55%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欧盟各成员国不断在绿色发展上提速,但过于激进同样是欧盟面临的一大问题。

  虽然欧盟的碳减排目标提出较早,碳交易市场相对完善,但欧盟目前缺乏碳减排的统一政策或法规。决策者们往往杀鸡取卵,不考虑民众实际生活,对人民健康与利益不做考量,为了迎合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与指数,往往激进地去对煤炭发电厂一关了之,这不仅使发电厂与投资商的利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众的抗议情绪,使得碳中和进程反而阻力重重,使决策者离预期越来越远。

  碳中和进程激进会引发两大后果。一是国际化争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与德国的争端:2018年,荷兰政府为遵守《巴黎协定》提出将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国零煤炭

  的能源供给。为尽快完成此目标,荷兰政府自2018年起强制关停了大量煤电项目及设计煤炭发电的工厂,这样的做法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强烈不满。2020年初,荷兰政府要求鹿特丹周边的Maasvlakte3煤电厂必须在2030年前关闭。Maasvlakte3由德国能源公司Uniper投资运营,2016年正式启动,服役年限40年,然而荷兰政府强制要求它在2030年关闭也就意味着这座煤电厂的实际运行年限仅有15年,这无疑对Uniper的投资回报造成了影响。因此,Uniper根据《能源宪章》的条令起诉荷兰政府,并要求10亿欧元的赔偿。但事与愿违,荷兰政府驳回了Uniper的请求,并表态关闭前的十年过渡期已经是很好的补偿。近期德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商莱茵集团同样以违反《能源宪章》为由起诉了荷兰政府,因为荷兰政府同样强制要求荷兰境内于2015年完工的莱茵集团发电厂在2030年前关闭。

  第二个更值得警醒的后果来自于民生。碳中和的激进会极大干扰和影响民众的实际生活。《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制定初衷本为团结世界各国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但随着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后,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盲目攀比趋势,如果各国间的绿色合作进一步演化为绿色竞争,将对民众利益与整体碳中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也离国际经济碳中和的初心越来越远。一个国家或地区碳中和进程的顺利与成果,不能只看减排数据,更要从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度中寻求答案。政府应在碳减排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正确

  的发展理念将对减排规划起到积极作用。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相关产业正在快速转型升级,而

  政策与法规也应跟上产业转型的脚步,特别是要在保护居民基本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发展绿色产业。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情况不尽相同,尽管碳中和是国际经济大势,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扎实稳健,以维护和尊重经济稳定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切不可盲目与他国做国际“数据”竞争。

  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

  众”

  近年来,ESG投资逐步脱离“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视野。

  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几大长期风险均与气候和环境有关,为此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相关行动,我国也已承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而ESG投资起源于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投资,主要涵盖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三个层面。其中“环境”包含低碳、气候变化等目标,涉及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等评价因素,与我国的绿色金融理念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正在加码布局ESG投资支持绿色转型。

  投资者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投资机会。近年来,中国机构投资者愈发重视ESG投资策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中接近九成对ESG投资策略有所关注,其中十分关注并且进行实践的占比接近20%。

  但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ESG产品还比较“小众”。近年来,ESG产品布局明显提速,但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公募基金方面,国内泛ESG基金布局主要围绕主题投资展开,真正ESG产品较少;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发力布局ESG主题

  理财产品,以固收产品为主,覆盖节能环保、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权益类产品有待创新。而券商资管旗下的ESG主题产品只有寥寥几只,同样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资方式及产品数量均有待扩充。

  与产品发展进度相“匹配”的是,我国ESG投资同样处起步阶段,投资者入场节奏落后于海外发达市场。这一方面与当前A股市场的ESG评级体系发展仍不完善、ESG可投资性有待验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ESG投资理念尚未普及有关。笔者认为,目前ESG投资有几个大的方面亟待完善。比如建立标准化的投资体系、包括投资工具、评价体系、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等;ESG评级方面,应结合自身国情对差异化指标进行针对性更新,探索本土化ESG评级等等。

  同时也应看到,还处在“小众阶段”的ESG投资整体向上空间也较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ESG披露体系的完善、经济转型的深入、海外资金等中长线资金加速进场,中国的ESG投资将大有可为,也将逐步走向“大众”。

  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其中,“先立后破”意义深远,既着眼长远,也要立足当下,需遵循能源转型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合理安排、有序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先立”系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和推进终端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对碳减排贡献度超过70%,其核心在于加速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核心特征体现为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和开放互动,应推进新能源集中式和分散式发展,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开发;推进新能源发电跨省跨区优化配置,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在发输配售用各环节系统性推进电力系统灵活性建设;推进数字化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推进发输配售用一体化建设;推进综合能

  源服务、虚拟电厂、灵活性响应、电动汽车及充电桩、分布式能源等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一步还原电力商品属性。

  二是“先立”市场,完善我国碳市场建设。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在立法建设和实务操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逐步形成了全国和区域、一级和二级、现货和衍生品的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接下来将在碳配额分配机制、温室气体范围、市场覆盖行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全球成熟碳市场看,碳交易是碳金融的基础,碳金融是碳交易的方向,两者都是推进绿色技术应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为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我国碳市场需要进一步推进碳市场金融属性建设,推进金融机构成为碳市场主体,推进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产品示范,充分发挥碳金融在配额价格发现、降低碳市场风险、提高配额配置效率、推进绿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电网平台作用,完善碳配额成本传导机制,形成全社会共担共建共享绿色发展的局面。

  三是“先立”技术,推进绿色技术示范应用。绿色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相比化石能源竞争力仍不足。据测算,绿色溢价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存在,电力行业在2030年左右实现绿色溢价转负,非电能源供应行业则需要更长时间。需要充分发挥碳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机制,推动

  绿色低碳技术、减污降碳技术等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降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在供热、制氢等领域创新应用,进一步提高风光灵活性与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高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在存量改造和增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氢能、储能、特高压、碳捕集及利用等创新技术示范及推广;进一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示范,推进绿氢、绿氨应用示范;进一步推进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应用节奏。

  四是“后破”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打破煤电及化石能源主体地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超过80%,煤炭占比超过55%,化石能源仍在稳定可靠能源供给、保持实体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各区域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全国能源消费逐步进入“总量增加,增速下降”的减速增长阶段,但仍处于碳排放上行阶段。“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电力供给端和需求侧负荷双向波动逐步加大,能源电力供应整体宽松,但局部地区季节性、阶段性偏紧趋势将越发凸显,电价波动也逐步成为常态。在储能、氢能等创新灵活性技术逐步具备竞争力的过程中,仍需煤电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保障区域季节性阶段性电力供需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煤电仍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一味地、一刀切地去煤化、去煤电化将对能源电力安全可靠稳

  定供应带来较大影响。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这是中央对当前重点工作的最新部署。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行动,但是在“减碳”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一些地方“减碳”雷声大、雨点小,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二是一些地方用力过猛,去煤电“一刀切”,超出了当前的发展阶段,采取的行动不切实际;三是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强烈。

  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一些地方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在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时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减碳”目标的实现,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亮、造的声势多么轰轰烈烈,而是要踏踏实实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甚至在没有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情况下,片面强

  调零碳方案或行动,或者不顾自身资源禀赋,就一哄而上实行能源替代,看似力度很大,实际上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仅会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如果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但会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会导致碳排放增加速率快,碳排放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峰,无疑会让后期碳中和承担更大的压力和代价。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处理好发展

  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要重点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也就是先立后破,先把“减碳”的基础工作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推进“减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责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

  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近期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有了新的指示: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相关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其中对运动式“减碳”及时制止的顺应民心之策,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意义不需赘述,而要有效促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衔接与实现,政府和市场毫无疑问都会扮演各自的角色。各级政府在面对来自高层或上级政府带有考核性质的要求时,有些地方会采取比较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目标的实现,有时甚至会过于简单粗暴,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所谓运动式“减碳”,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比如某些地区在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打造零碳社区、大搞零碳行动计划,宣传所谓的投资潜力。更有甚者,粗暴关闭碳排放较多的传统企业,影响产业经济供应链。此外,因运动式“减碳”对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行政性干预也时有出现,违背了以人民为出发点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值得警惕。

  换言之,实现碳中和需要制定详细的“减碳计划”和具体措施,既不盲目,也不激进,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有70%左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转型是绕不开的,要用绿色能源替代如此巨量的煤炭。就能源多元化的结构性思路考量,水电资源开发空间已不大,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等还有较大拓展空间,特别是光伏发电,技术进步空间较大,应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而从碳排放大户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头,总体上是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排放占比在80%左右,且集中在能源、制造、交通和建筑领域。未来,能源领域核心就是推进绿能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电力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电气化和电动化。制造业要实现燃料或原料脱碳,交通要在绿电绿氢基础上推进电动化和氢动化,建筑要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目前中国的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约40%的差距,减排空间不小。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对所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梳理,对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矛盾的现行政策和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保持政府政策和制度与碳减排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价格、税收、排放权交易,让绿色低碳价值能够通过市场进行表达和实现,并完善碳减排相关的基础设施、构建更好的绿色金融生态、加强绿色发展国家合作,等等。

  对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不应对居民用能采取限制性行

  政手段,特别是切忌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可行的举措是,通过激励性的阶梯性电价政策等手段,更好激励居民节约用能,让节约用能更好的居民,能够通过用能权的交易获得补偿和奖励,一举两得。

  总体而言,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平衡好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有序推进,尽可能避免为完成目标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应该相信,有了好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市场主体就会在这个环境下主动作为,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推荐访问:碳中和碳达峰形势政策论文2000字 中和 形势 政策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