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意识形态事件案例16篇

意识形态事件案例16篇

时间:2022-11-09 11:15:06 来源:网友投稿

意识形态事件案例16篇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  当我上这节形势与政策的课的时候,我觉得不以为然。因为个人认为,西方再怎样渗透,也抵不过我们中国多年根深蒂固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意识形态事件案例16篇,供大家参考。

意识形态事件案例16篇

篇一: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

  当我上这节形势与政策的课的时候,我觉得不以为然。因为个人认为,西方再怎样渗透,也抵不过我们中国多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上完这节课,我感到再小的一件事也是一种潜而默化的渗透。很多外国的文化输入我国,例如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信息网络等媒体。无时无刻的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英雄主义的电影无时无刻改变我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那么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起源,怎么渗透我们。这是我现在想讨论的议题。

  冷战结束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意识形态作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并把它渗透到方方面面。

  近几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继续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外,还采取了一些新的手法:一是在全球范围内借苏东剧变和冷战结束极力宣扬“淡化意识形态”,企图让我们淡化政治意识形态,淡化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淡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利用我们执政党内少数党员和政府中少数公务员的工作失误、少数分子的腐败行为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添枝加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加以丑化,企图使大众对共产党失去信任,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三是利用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这一事实,通过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了”、“马克思主义无用了”、“社会主义失败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等,企图搞乱人们的思想。四是强化西方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企图利用西方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影响和动摇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信念,从而逐渐侵蚀社会主义的基础。五是散布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黄祸论”等论调“妖魔化”中国,攻击中国的爱国主义为“狭隘民族主义”,视中国的社会主义为“极权主义”,企图搞乱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削弱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六是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文化“植入”。西方国家通过与我国经济交往挟带意识形态“私货”,把“人权”、“人道主义”同经济活动挂钩,利用一切手段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一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近似强制的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以达到“以接触促演变”的目的。七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信息网络等媒体输出文化产品,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策略,要害是要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破坏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以达到人们对共产党信任的丧失和对社会主义信心的丧失。而这一切,恰恰针对的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国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这种变化趋势虽然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地方还严重存在,部分社会

  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是非混淆、善恶颠倒、荣辱不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有一些人极力散布“淡化意识形态”,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等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挑战。我国正在丧失自我认同的国家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变得越来越模糊,道德意识形态出现某种程度的滑坡。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会造成社会思想的混乱,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从而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但长期形成的这种独特文明并没有得到世界各个民族的完全认同。这既为西方国家进行价值观渗透和宗教势力进行宗教渗透提供了机会,也为我们用统一文明凝聚国人思想提出了难题。我们这样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思想处于混乱状态,则有可能演变成社会动荡,甚至政治剧变,就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对整个世界也是一场灾难。

  我们必须从提高综合国力、掌握国际文化竞争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勇于面对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形势,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维护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安全。

  编撰者:关荣昌班级:英语(英法双语1303班)

  

  

篇二: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摘

  要

  2018年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一宗涉野生动物犯罪上诉案件,该案二审律师和一些刑法学者围绕该案展开了一场讨论,参与者就动物保护乃至于人与动物关系等议题发表了诸多意见。这些意见预设了人权与“动物权”的对立,反对将“动物权”凌驾于人权。它们还在动物保护问题上批判所谓国家主义,强调私权尤其是财产权的重要性,并把现行法律对动物的保护(更不用说非官方的动物保护主张)视为域外影响的结果,认为它们脱离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也不符合中国国情。对这些观点的深入分析可以揭示,这些意见武断且充满偏见,反映了一种基于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法治意识形态。只有意识到进而自觉去除特定历史条件下被人为赋予的封闭、狭隘性质,法治、人权、财产权这些理念和价值才能获得更大生机,成为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基础。

  关键词法治意识形态人权财产权动物保护动物福利

  目

  录

  一、法治意识形态:一种法律意识/无意识二、“鹦鹉案”申诉意见所见之法治意识形态三、人权vs.动物权:法治意识形态之展开四、讨论一:阶段论与人权论五、讨论二:法益说、重刑论与财产权六、讨论三:动物保护与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法律七、人与动物关系:民意与法律八、结语:从法治意识形态中获得解放

  支持

  一、法治意识形态:一种法律意识/无意识

  通过法律去保护动物,不仅涉及制度建设,也关乎认识和观念,因为认识和观念不但限定了制度建设的方向和范围,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制度的实际效用。本文想通过一个野生动物保护的诉讼案件以及围绕这个案件展开的部分讨论,检视一种颇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动物法律观。同时我还想指出,这种动物法律观实际上受到一种更广泛的法律意识/无意识的支配,我把这种法律意识/无意识称为法

  治的意识形态。[1]一般意义上,这种法治意识形态不过是人类中心主义法律观的一部分,也非当代中国所特有。然而,中国当下的政治、法律和社会情态又确实深刻影响了这种法律意识形态,而使之具有某种中国特点。

  二、“鹦鹉案”申诉意见所见之法治意识形态

  本文要从2018年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非法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刑事上诉案件(以下简称“鹦鹉案”)开始。该案基本案情如下:根据法院认定的事实,上诉人王某自2014年开始饲养和繁殖珍贵、濒危鹦鹉,并将之出售牟利。2016年,王某因出售属于濒危野生动物的两只小太阳鹦鹉被刑事拘留。随后,公安机关在其宿舍查获同种鹦鹉35只,其他种类的珍贵、濒危鹦鹉10只,共计45只。2017年4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以非法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王某不服判决,提出上诉。2018年3月30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以非法收购、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上诉人王某有期徒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由于二审判决是在法定刑以下量刑,该判决依法提交最高人民法院并获得核准。[2]从本文的角度看,这个案件之所以值得关注,主要不是因为它是晚近引起广泛关注的一个野生动物保护案例,并入选“2018年度人民法院十大刑事案件”,而是因为该案二审律师以及部分刑法学者就此案所发表的有关动物保护与法律的关系的意见,颇有代表性地反映出上述法治的意识形态。而这种法律意识

  /无意识,在我看来,正是中国的动物保护事业需要克服的一个观念上的障碍。基于上面的看法,我将略去“鹦鹉案”诉讼中许多有关事实和法律的直接争点,而聚焦于若干间接争点。后者的证立与否对该案的结果没有直接和决定性影响,它们甚至不完全是针对本案所发,而涉及公共政策领域,表现为关于人、法律与动物保护的一般意见。[3]也正因为这样,这些法律人的法律意识/无意识的意识形态性质就变得更容易辨识。该案二审律师主张,涉案鹦鹉系人工养殖,而“人工驯养繁殖鹦鹉,不会刺激对野生鹦鹉的捕猎”,也“不会损害野生动物资源”。这种主张有助于减轻甚或消除该案被告的刑责。不过,二审律师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还进一步主张:“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并不适用于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开放市场,保护产权,有利于动物保护”。据此,不但“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而不只是该案所涉的特定种类鹦鹉)应从刑法保护的“野生动物”范围中划出,而且对野生动物的商业利用还成了动物保护事业的一部分,应当受到鼓励。进而,他们批评“野生动物产权归公”的政策和制度,认为这不足以保护野生动物,因而主张“转向私有产权保护,即以动物养市场,以市场保护动物”,[4]理由是“私人往往会更好地捍卫自己的财产权”,而且,“贸易和市场存在的经济利用价值提供的经济刺激,恰恰是保护野生动物甚至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他们为此举出的例证是,人类驯养了六畜:马、牛、羊、鸡、狗、猪,而野马、野牛、野羊、野鸡、野狗、野猪仍在,这就是“动物驯养本身并不会直接

  损害野生动物”的“明证”。[5]显然,这个例证不成立,上述看法也没有根据。毋宁说事实正好相反,文明史上的野生动物灭绝,主要是人类活动尤其是追逐“经济利用价值”和满足“经济刺激”的结果。[6]同样,“私人往往会更好地捍卫自己的财产权”这一点,无论逻辑上、理论上、实践上都不会自动导向动物保护,相反,财产冲动很容易成为动物保护的障碍。[7]然而,两位律师对这些显明的事实视而不见,却选择强调野生动物利用行业惯常的主张。表面上看,这是他们为维护其当事人利益所采取的一种辩护策略,而实际上,这种基于个案又超出个案的公共政策层面的主张,也是实现他们更高目标的一种手段,这个更高的目标就是“法治”。事实上,以“个案推动法治”正是二审律师打出的“名片”,而是否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也是他们选择具体案件以及衡量、评估其价值的主要考量。[8]既然个案承载了如此宏大的使命,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辩护人要在一个案情简单的个案中发掘出那么多宏大主题,其范围从“罪刑法定”原则到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从正义到私有产权,从审慎的司法权到人权,从立法到公共政策。这里,“法治”要在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中来把握,“自由主义”要在中国的社会语境里来理解。[9]这样的法治,首先要被用来抵抗暴政,保护个人自由。“鹦鹉案”中,法院据以做出判决的相关司法解释,就被说成是“恶法对良善国民的肆意欺凌”。与此同时,法治还意味着善法,意味着保障人权,服务市场,尤其是要保障私有产权。因为私有产权既是市场得以顺利运行的基本

  

篇三: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分管领域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

  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姜勇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工作中,我切实将意识形态工作内容融入所分管的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基层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进而指导开展工作。

  一、基本情况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定期分析研判分管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研究制定工作推进措施。自觉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做到与专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二是加强理论武装。高度重视队伍的政治理论学习,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引导党员干部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积极参与“灯塔-党建在线”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竞赛、“学习强国”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政治理论学习氛围,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三是夯实宣传阵地。充分利用局网站、“威海普法”和“威海市法律援助”微信公众号、微博、工作微信群等网络媒体资源,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各种法律法规、典型案例、先进人物,弘扬正能量、主旋律,切实占领筑牢网络意识

  1

  形态工作阵地。四是加强分析研判。定期分析研判法治宣传队伍、司法所建

  设、基层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领域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对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处置,加强监督管控,从源头上化解矛盾隐患,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存在的问题工作开展的同时,我也敏锐的发现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

  题:一是部分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是浮于表面,限于局部,对

  科学理论的领会还不够全面深入,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相对不足。

  二是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从事法律服务时,出现政治立场不坚定,大局意识不强,为钱办案,诱导当事人胡搅蛮缠,引发不稳定因素现象。

  三是司法所工作人员在从事调解工作中,对基层群众易发多发、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化解不力;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等重大影响的矛盾纠纷,报告不及时。

  四是开展法治宣传工作时,政治站位不高。主要表现为在对法律的宣传解读较为孤立化,未形成系统完善的体系,并未将单项法律的宣传放在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只是片面的为了宣传而宣传,说到底还是大局意识不足,政治站位不高。

  2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下一步,在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将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继续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提高政治素养、改进工作作风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指导实践的针对性。二是加强法律服务人员队伍建设。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在从事法律服务活动中,坚持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大局,依法公正维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不偏离方向,不发生因服务不当而发生不稳定因素。三是重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进一步抓好相关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将其作为宣传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先进典型、优秀经验的前沿阵地,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影响力。四是进一步加强分析研判。及时分析重大事件、重大情况中涉及到社情民意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梳理可能存在影响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风险点,密切跟踪各种倾向性、苗头性、聚集性的舆情信息发展变化,有针对性的提出指导意见,及时做出工作安排。

  3

  

  

篇四: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一网络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介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它以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开放性强以及交互性广泛性便捷性隐匿性等特性和优势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手段拓宽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时空增强了意识形态工作对象的主体意识提升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时效性也开辟了公民参与民主法治进程的新渠道

  2009年6月,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研究”课题组,就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问题采取召开专家座谈会、网上问卷调查和纸质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调研,形成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调研报告》,报告共分五个部分。本文登载的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发展变化趋势及对策建议部分。

  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规律.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活跃、最值得关注的一块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建设也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积极探索和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运行的内在规律,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价值。从根本上看,相对于传统意识形态工作而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属于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除了遵循意识形态工作的一般规律外,还具有相对特殊的运行规律,这就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属性和本质特征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这一基本规律的作用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又具体呈现出三大规律。(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开发与应用是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产生的物质条件源自于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开发、应用与普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追踪网络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可见,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一种重要驱动力。从国际上看,互联网的最早研发受控于政府机构,是为了军事目的,带有一定的政治性色彩。发展到后来,虽然其技术性和工具性价值增加,但不同国家之

  间利用互联网进行军事和政治斗争仍是主要应用。直到今天,不少国家间为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利益正在计算机网络领域展开一场异常激烈的技术之战。据外刊报道,为了在信息化战场上夺取“制网权”,美国在进行网络防御技术研发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网络进攻能力,并将其作为“网络中心战”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在强化网络战中十分重视“先机制敌”和实施主动性攻击。此外,英、法、德、印、日等国也都在积极加强计算机网络战的研究与发展建设,均提出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就在不同力量激烈的网络对抗战中,意识形态工作的手段得到大力拓展。从一国内部看,占统治地位的政党为了在网络对抗中掌握主动权,也纷纷加紧网络舆论控制和网络安全建设,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在网络对抗关键技术的研发上,以有效抵制来自其他各敌对方的网络攻击。在这种网络攻击和网络防护的相互斗争中,网络技术不断地研发出来,又成为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助推器。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更应高度重视对网络对抗关键技术的研究,尽快研制出克敌制胜的“撒手锏”,以便在未来高技术领域的信息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与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呈正相关规律适应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意识形态工作积极实现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联姻”,这就为丰富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形式提供了前提条件。我们一直强调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意识形态工作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运用这把技术之剑。运用得合理和到位,就能够发挥其正面的威力,有力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把它束之高阁或肆意滥用,不仅不能发挥其先进技术手段的作用,反而会阻碍意识形态工作的进展。

  总之,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与互联网等新兴传媒工具的应用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的规律关系。

  在2008年美国选举中,美国总统充分利用网络工具,视频、播客、博客、网页广告等多管齐下,尤其重视搜索引擎、网络视频、博客等网络新营销工具的价值,力度地争取到了网民的支持,最终取得了竞选的胜利。为此,《纽约时报》把2008年美国选举定义为“Web2.0时代的美国选举”,把美国总统称为“Web2.0总统”。事实上,美国总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就是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取得意识形态工作正面效应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客体之间的即时反馈规律上述两大规律是在意识形态工作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二者相结合并相互作用下体现出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那么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系统内部,其主体和客体作为两种重要因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也呈现出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即时反馈关系”。具体讲,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与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相比,其主客体之间的地位是对等的、交流是畅通的、互动是及时的。在这一前提下,当某种主流的思想理论或价值观念在互联网上传播并引导网民学习、认同和践行时,具有一定自主意识的网民就会根据已有的思想认识对政府的此种言论和行为在网上作出不同的反馈,或表示积极赞成,或发出疑问,或提出批评;针对网民的不同反应、意见和举动,就要求政府等主流信息的发布者作出更加及时迅捷的反馈,或作进一步的理论解释,或补充完善现有说法,或暂停这种理论的传播。在双方极其强势的互动中,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在更高层次上展开,网络技术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识和实践活动呈现出一种即时反馈的规律关系。2009年“绿

  坝——花季护航”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推行过程就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客体间强势反馈规律关系的鲜明例证。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运行中存在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要从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出发,在战略上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传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要注重培育技术主体,加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技术人才建设,使这支队伍既具有坚定的政治性,又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同时,要高度并及时重视互联网上的舆情民意,尤其要倾听正确声音,使其成为意识形态工作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与网民之间长效良性的互动局面。

  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趋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意识形态工作实践的深入,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呈现出主客体相对化、参与民主化、管理规范化、功能服务化等发展趋势。(一)主客体相对化趋势:政府与网民之间由单向主客体关系向双向主客体关系转化在特定的网络技术背景下,受众本身具备了传播信息的条件和能力,他们不再处在单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而是可以主动地发布信息和观点,并以此反向影响作为官方的宣传者和宣传方式,使得双方之间的主客体关系相对化。网络通过为社会提供虚拟的公共管理空间,使每一个网民利用网络技术条件都可以成为即时性信息的发布者,这就在无形中逐步改变着话语权力的格局,使原本强势的政府官员在网络上日趋成为相对客体、网民则日趋成为信息传播的相对主体。特别应当注意的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实际还只是下一代“超媒体”的序曲,互联网目前只是以文字图片的链接、网站之间互相链接为主,而在“超

  媒体”时代,网络上的文字和实时图像与报纸、电视、直投杂志、手机实现全面的实时互动,受众和宣传者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被模糊。

  (二)参与民主化趋势:网络日益发展成为政府听取社情民意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主渠道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做客“强国论坛”、与网友面对面交流时表示,“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这就为广大意识形态工作者利用互联网开展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利用网络等新兴传媒手段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是为了占领网络阵地,向广大网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统一网上民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在此过程中,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及其广场式的问题讨论方式,也使其成为社会沟通的桥梁和民意表达场所,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凸显出参与民主性的发展趋势。

  从理论上讲,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要求,也是评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意识形态工作评价中,民主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因为只有把人民群众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才能把这项工作变成他们共同关心和参与的过程。从实践发展上看,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民众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问题决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据CNNIC最新数据统计,81.7%的网民表示,上网以后比以前更关注社会事件。本次调查也显示,24.9%的网民经常参与“讨论热门话题”。而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现实社会中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局限性,强化了民众参与政

  治过程的直接性、真实性、平等性;网络提供的快速、便捷、廉价等优点,也大大降低了全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社会成本,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参与讨论或者参与政治过程,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有效表达成为可能。如2009年11月召开的首届广东网民论坛(首届网民论坛30秒内被点击16000次)就是经常在网络上“吹水”、“拍砖”的“草根网民”第一次有组织地聚合在一起,发出自己的声音,意在聚合网络问政的智慧,提供一部分民间的看法和建议,促进政府施政与网络参政的互动。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按照各自的职业、身份、兴趣爱好、所关注问题登录不同的BBS、网络论坛、网上社区等,在网上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聚集结合,以形成各自不同的群体意识。党和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调查、统计、实验、分析,及时了解网民对政府决策及实施情况的意见建议,把握公众的喜、怒、哀、乐,有的放矢地做好引导和转化工作。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政要竞相上网,同网民在线交流,关心网民所想、回答网民所疑、解决网民所困,反映出政府对于利用网络渠道听取社情民意、实现社会治理越来越重视,网上问政及网络民主化的趋势渐显。

  (三)管理规范化趋势:网民的言论自由权得到进一步尊重的同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更趋制度化法治化

  尊重网民的言论自由权同维护网络社会的有效秩序之间的平衡,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矛盾。随着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定会在互联网上发出更多和更响的声音,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音符。因此,为促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对其的规范化管理将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网络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使得任何网民都可以自主发布信息、自由择取信息,这是网络社会进步的一方面。但同时,腐朽、低俗的思想信息也在其中肆意传播,甚至某些负面声音已经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严重冲击。

  为了能够有效防范日益泛滥的网络失范现象,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巩固网上主流舆论阵地,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对网络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从一开始的“开发利用”到“加强管理”,再到现在的“大力发展”,决心和力度一次胜过一次。胡锦涛曾明确提出过对互联网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为网络管理指明了方向。其次,法制化管理正加紧运行。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方式。相比较于国际上其他国家,我国互联网法治建设起步较晚,但在十几年的发展中也已出台了30多部关于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如《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网络立法也在与时俱进。一方面已有法规正在修改、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新的法律法规正在制定过程中。据我们调查得知,加强网络立法已成为大多数网民的共识,有八成以上的网站管理人员对“用法律的强制手段防止网络问题的出现”持赞同的态度。第三,技术管理和安全防护手段进一步加强。防火墙、E-mail加密方案、关键词检查和内容过滤等屏蔽手段投入使用。随着国家工程和下一代互联网工程的建设实施,网络管理将稳步推进。

  (四)社会服务化趋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掌握舆论主导权的同时社会服务性功能更加突出

  传统意识形态工作主要突出其导向性服务功能,随着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提出和贯彻,以及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表达诉求的主渠道,网络意识形态

  工作也必须更新观念,坚持服务社会与服务人的发展相统一,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突出社会服务化功能,增添更多的“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指导性内容,解答广大网民关心的重大问题,满足受众多方面的实际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可以说,谁能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加满意的信息服务,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调查显示,有六成以上的被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人员要求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的“服务性”。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还未完全摆脱“假、大、空”,以及内容千篇一律、言之无物、抽象枯燥等沉疴,在相当程度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需求。解决这些问题,要求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树立服务网民、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网民,允许他们充分表达意愿和广泛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理解网民,重视他们对政府官员的批评意见与合理诉求;关心网民,尽可能充分地为他们提供生产、学习、就业、生活、休闲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如学校系统可提供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方面的服务,企业系统可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询服务等。

  总之,在未来社会中,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将会更全面地实现其政治教育性功能和社会服务性功能的统一,发展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和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建议面对机遇和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在准确把握规律、预测趋势,以及科学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现存问题,坚持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相统一,坚持依法治理与思想引导相统一,坚持尊重民主权利与优化网络秩序相

  统一,从功能定位、体制完善、机制建设、方法改进、受众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科学制定工作对策。为此,课题组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建议明确界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功能明确界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准确把握工作方向,切实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中央同志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就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作过精辟论述,为明确界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功能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指导。据此,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技术特性,课题组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应具有宣传教育、舆论导向、文化服务和民意反映四项主要功能。宣传教育功能。互联网的产生和广泛普及,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它具有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强等特点,这些特性决定了它能够承载海量的内容资源,并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快速高效地传递给网民,使他们从思想意识到行为实践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进一步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教育功能,才能增强网络宣传教育的针对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舆论导向功能。互联网的产生和广泛普及,不仅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舆论格局的深刻变化。虽然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在舆论引导格局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已异军突起,它们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需求,对舆论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引导舆论的重要阵地。只有进一步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舆论导向功能,才能及时把握网络舆论的先机,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导权。

  文化服务功能。在现代社会,由于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工作高度紧张、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普遍需要通过文化娱乐消费来获取信息、更新知识、愉悦身心,网络媒体的勃兴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网络新闻提供了新鲜、及时、快捷的资讯;网络学习提供了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和培训,提升自我、继续深造的机会和条件;网络广播和网络电视带来最时尚流行的视听节目;网络游戏丰富了闲暇时光,有效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只有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服务功能,才能够在工作中从网民的精神需求出发,真诚地以人为本,创造出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开展健康丰富的网络文化活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民意反映功能。近年来,胡锦涛、温总理都强调要重视民情,倾听来自民众的声音,在决策中体现民意。通过互联网反映民意,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重要的功能之一。当前,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更加明显,利益分化和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公民的利益诉求日益增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为网民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利益诉求平台,既能够引导广大网民自由地传递信息、发表言论、释放情绪,又能够使他们有序地参政议政,充分体现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二)改进传播方法,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感召力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党的新闻和宣传工作讲话时,提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和“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

  创新方法、创新手段”的创新要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性和感召力,就必须按照规律办事,围绕着创新的要求进行不懈探索实践。

  观念创新,首要解决的是“信息公开”,“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强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内容创新,前提是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方式方法创新,就是要从网络的技术特征出发,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善于运用符号形象等丰富的表现手段,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既根源于其所表达的观点的正确程度,也依赖于真实、生动和具体的符号形象。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说话,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发布信息、传播思想;善于利用多样鲜活的网络表现手段搞好宣传教育;善于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去引导广大网民。

  善于换位思考,尽力满足受众需求。大量采取“我们”的口气和民众姿态,使受众感觉到传播者和受众是一体的,切忌让受众感到与自己无关;切实改进文风,传播内容要言之有物、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切忌八股习气。

  善于设置“焦点话题”,有效引导网民关切。要研究具体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学历、民族的受众,有针对性地设置信息传播的议题、内容和方式。焦点设置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网民的注意力和传播效果。网络舆论引导者应善于设置焦点话题,并对其进行加工,以加大传播力度,最终形成焦点关注。当前西方媒体普遍重视焦点设置,并呈现同化趋势明显,逐渐形成了宣传合力。我国主流网络媒体更要在网络话题层出不穷的局面下主动出击,从而赢得更多的发言权,争取舆论支持和民心。

  (三)健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建设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到网络行业既统一管理又分级负责的富有效率的、具有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有关部门的领导责任,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使他们在工作中既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紧密衔接、有效配合,防止责任交叉、责任空白和工作漏洞;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单位,由其统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明确和细化上级与下级对口部门的责任,理顺和明确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的权责关系、领导或指导关系;健全完善统一指挥、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互联网宣传管理体制,健全完善信息通畅、协同配合、反应快速的联合工作机制。明确网络公司、网站及行业协会的责任,做到在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自律监管作用的同时,重点加强对网络公司及网站的自我管理。要在建立健络公司及网站党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由宣传部门、网络技术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制;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按照“谁主管、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建立日常工作制度,保证网页内容的采集、审核、发布、更新、维护等环节的畅通。健全规范的监控管理机制。网络信息庞杂多样、良莠不齐,因此,要特别重视对网络运行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工程建设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是加强行政监管。抓紧出台手机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的管理办法,抓紧研究制定“网络监督”、“网络签名”等新的网络传播活动的管理办法,加强对网

  上论坛、博客、播客、即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站等网络互动业务的监管力度,使相关主管部门认真落实有关网络管理的政策法规,切实履行好各自的监管职责。

  二是积极发挥互联网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制定并实施互联网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更加深入地组织开展有益于互联网发展的研讨、论坛等活动,倡导绿色办网,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和用户利益,促进行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是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加大社会举报监督力度。要在已经开通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的基础上,细分工作平台和人员分工,加大网上举报监督渠道,为社会加强监督提供更多的新平台和新渠道支持。如2009年10月29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社会举报平台,就是拓宽网上参政议政渠道的重要举措,受到网民高度肯定。

  (四)坚持依法治网,加快法治管理步伐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从立法的高度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以制度化手段实现对网络安全和正常网络秩序的保障。坚持依法治网,是我国依法治国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具体要求。2006年3月14日温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有关互联网的问题时指出,中国对互联网实行依法管理,同时也倡导互联网业界行业自律,实行自我管理,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就我国而言,加强网络方面的法制建设也是强化网络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举措。法院研究室负责人2009年10月接受新华网采访时指出,在我国,“目前判定网络侵权违法行为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有一定难度,规范和引导网络言论还应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来实现。”本次调查显示,网络管理人员对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防止网络问题出现的态度是:

  24.1%表示“完全赞成,有利于加强网络行业管理,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57.8%表示“比较赞同,但只能在特定条件下使用强制手段”。网民对是否应加强网络立法的回答是:38.0%认为“太应该”,53.2%认为“应该”。由此看出,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互联网的发展已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可。

  因此,要加快网络的法治进程。一要做到有法可依。由于网络的加速发展,现有的大量法律条文无法覆盖到网络虚拟世界的`违法犯罪事实,存在取证复杂、定罪无据等难题,要加大现行法律的修改和解释力度,积极出台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细则,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尤其是对当前人肉搜索、侵犯隐私、网络诈骗等有害于网络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立法和查处打击力度,使网民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二要明确职责、联合执法。各级政府都应该把网络纳入治理的责任范围,合理解决网络的无区域性、跨区域性与政府设置的区域性之间的矛盾,改变目前基层政府基本不管理网络的局面。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与其他执法部门要密切合作,以实现对网络内容的有效监管为共同职责。2007年十部委联合开展的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活动专项行动,就是这类合作治理的有效尝试。

  三要积极借鉴国外立法有益经验,积极酝酿通过法律手段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以德国为例,其法律就明确对诸如煽动侵略战争、违宪组织的宣传、使用违宪组织的标志、诋毁联邦总统、毁谤国家及其标志、敌视宪法并由此污蔑宪法机构、公开和泄露国家机密、侮辱外国机构及其代表人员、损害联邦国防军的宣传、公开否认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等等行为作出规定,如有违反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五)做大做强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体实力

  在国家大力扶持下,中央和北京市重点新闻网站十年来获得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进一步增强互联网发展的实力,建议按照2009年6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2009—2020年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体规划》(中央24号文件)的有关精神,坚持意识形态职能与市场职能相统一,政治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要为网站新兴业务的开展提供政策、行政审批等诸多便利;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获得资金和市场支持;继续加大对主流网络媒体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壮大实力。

  二是借鉴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转企改制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动地方政府控股的重点新闻网站实现转企改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组建地方新兴媒体传媒集团等形式,加大联合发展力度,通过市场化手段做大做强网络媒体;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积极主导国家控股的大型国有资本参与重点新闻网站建设,通过合资、合作、共同控股等办法,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上市目标,从而通过资本运作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瓶颈,迅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网络媒体。

  三是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在政府支持、品牌积累、编采实力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促使其从单一的传统媒体向传统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转变。

  四是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机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上网工程,充分发挥我们党意识形态领域的传统优势。建议在优化现有网站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高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旗帜,主动发声,积极影响网络舆论;加强与专业研究机构、专业学术团体的合作,及时主动做好改革进程中民生、民主、法治等重大理论热点问题的网络宣传,形成一批有较大

  网络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及时对网络热点事件、网络思想热潮进行评论和解读,扩大网站影响力。

  (六)整合与培植互联网多元主体力量,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合力当前,互联网整个行业呈主体多元形态,除了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之外,还有一批影响力较大的商业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网站,以及大量具有人气与知名度的社区网站。这些商业网站直接面向市场,更易受到网民的亲近。建议在大力培植新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体的同时,整合多元主体力量,切实发挥重点新闻网站的主力军作用和知名商业网站的独特功能,探索并形成组织网民、引导网民的有效办法,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造就网上正面舆论阵势。通过加强行业引导,使其在国家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健康发展,坚决不为违法信息提供生存空间,不为有悖社会伦理道德的信息提供传播渠道,不为蝇头小利失去公信力,把依法办网、文明办网的要求落到实处。探索网络多元主体力量整合联动的途径和办法。通过不同性质间网站的联合、互动等多种方式,以重大主题、重大庆典、重要节日等契机,积极开展吸引网民参与的网络活动,形成焦点合力;通过在产品、技术、宣传、推广、品牌等层面实现资源共享和深度合作,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七)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网络是技术主导型的新兴产业,技术力决定传播力、影响力。要切实贯彻实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重点加强网络新技术研发与应用,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一是持续推动原始技术创新。要在政府主导下,从战略高度对网络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立项研发,积聚国家力量,合力攻克难关,形成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突破网络硬件、软件、关键元器件和工艺装备等基础产业的发展瓶颈,在具有优势研发基础、市场前景广阔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重要领域,率先启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技术标准,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有效加强集成创新。积极跟踪、研究和掌握国际网络发展的先进理论、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紧盯国际创新前沿,努力实现国际标准制定,占领行业制高点。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主动对接市场,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发展。

  三是不断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网络技术从跟踪、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重点集成电路(特别是中央处理器芯片)、系统软件、关键应用软件、自主可控关键装备等涉及互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上实现突破。

  四是抓紧开展对信息技术产品漏洞、后门的发现研究,掌握核心安全技术,提高关键设备装备能力;完善对信息流的智能化安全监控系统,对新兴媒体设置过滤标准,动态监管,对有害网站依法进行屏蔽,从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八)培育网民媒介素养,奠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大众基础建议加强对公民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包括教育他们如何理性地在网上表达利益诉求,如何处理好知情权、表达权、隐私权和名誉权的关系,提高他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发现和培养尽可能多的网民骨干,发挥他们在媒体改革和社会文

  明建设中的“民间舆论领袖”作用,吸纳他们参与舆论监督和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一要帮助网民认识到网络传媒是社会公器、民众喉舌,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推进舆论监督的进程中关系重大。一个合格的网民应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决不传播任何不负责任的信息和言论;二要引导网民学会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介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鼓励创造出更多、更高水准的网络作品,发表更多的真知灼见;三要帮助网民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四要积极探索开展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新途径。以学校、社区为主体,开展全民媒介素养教育。高等院校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将教材编写、师资培养、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媒介素养”建设成为一门通识课程。同时,媒体自身也要主动承担起提升全民媒介素养的责任。

  (九)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壮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实力2009年11月9日,李长春同志在中国记者节的讲话中强调,中国新闻工作者要切实担负起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做好舆论监督等基本职责,不断提高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这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班子、在队伍、在人才。要加强网站领导班子建设,把思想政治坚定、组织能力突出、熟悉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要加强队伍培养,特别是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网络管理和舆论引导专业队伍;要加强对现有网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强其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网络信息把关能力,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性、研判力、处置能力。培养一批有影响的网络名主持、名编辑、名记者、名评论员;

  要力争解决进入门槛过低的问题,可参照主流新闻媒体的管理办法,对进入主流网站担任网编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考核,获得入门资格。

  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之间的交流,组织他们到业绩突出、特色鲜明的网站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经验和能力水平。通过三到五年时间,形成一批既懂得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又懂得网络技术和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篇五: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二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网络舆情事件实例的事件的共性特征分析就上述描述的笔者作为一线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亲历的三件关乎网络舆情方面的群体性事件和发声不难发现总结其中的共性特征基础对这三件事件的借鉴笔者发掘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往往具备以下分析的三个要素和五个特一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网络舆情事件的共性特征三要素1

  高校大学生微信朋友圈舆情研究初探——记辅导员工作网络

  舆情事件实例的三两事

  摘要:高校大学生微信朋友圈是学生工作意识形态领域一处值得研究和占有的空间平台和资源。以群体性事件作为切入口,由此引发的网络舆情置于一个理性、客观的视野梳理下,积极探求合理的规范和引导之举,为高校工作者在风险社会的处理中提供解决之道。关键词:微信朋友圈;舆情研究;危机事件;正确引导

  随着信息时代的爆发,人类正行走于一个高风险的社会。高校大学生受限于现阶段所处的信息环境之中,不再像以往单纯地停留在象牙塔内学习和生活。往往带有“大学生”标题的事件更容易在杂乱的信息之中吸引眼球,短时间内引起极大关注。映射到网络信息环境中,会显现出学生群体性事件也由先前间隙性“上演”转而呈集体性“井喷”的网络态势。这也使得网络舆情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和关注的空间和焦点。

  笔者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平日观察和部分研究材料显示,高校大学生每天玩手机的时间长、频率高,微信朋友圈更是发布更新频繁。可以说,高校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是学生私人空间与公共生活的信息集中地,也是学生赖以表达、减轻寂寞的有效宣泄渠道,更是学生工作意识形态领域一处值得研究和占有的空间平台。笔者以群体性事件作为切入口,由此引发的网络舆情置于一个理性、客观的视野梳理下,积极探求合理的规范和引导之举,为高校工作者在风险社会的处理中提供解决之道。

  一、舆情、网络舆情及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网络舆情三两事描述所谓舆情,《辞源》解释为“民众的意愿”,即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对各类事件、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综合。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媒介传播的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热点问题的倾向性观点。网络舆情可分为主体、客体和本质。高校大学生微信朋友圈作为研究对象来看,网络舆情的主体即为当前使用网络高度频繁的大学生群体,客体即学生身处事务中所遇到的事件。本质即学生们的意见表达、情绪外露和诉求呼吁。笔者作为学生工作一线辅导员,亲历过学生即便在同时处在同一个宿舍之中,很多通知都不会是像笔者学生时代口口相授,而是通过微信传达。网络已然变为一个学生群体的小社会的舆论环境。笔者近五年的工作经历中,遇到过几次由朋友圈发起的网络舆情事件,为方便描述,笔者分别将三件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相关的学生群体事件命名为“食堂事件”、“流浪狗事件”和“深夜打劫事件”。借助这三件事,笔者期望探讨出关于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引起的网络舆情事件的研究规律及相关内容。“食堂罢餐事件”,简单描述即为一个人所共知的事件,就是学生都认为自己学校的食堂不好吃,隔壁的学校食堂好吃又不贵。原本怨念深重,恰逢食堂老板换人,又添加了需学生自行倒饭的新举措,加上新的规定,8:30之后没有早餐,又增添了学生们的怨气。于是,由学生干部中的个别同学挑头,呼吁学生们罢餐。“流浪狗咬人事件”是校园内部有几只流浪狗、流浪猫,很多好心的学生会在饭点去喂饭,导致校园内的流浪狗激增,一时间不大的校园里出现了十余条流浪猫狗。其中,有一只小母狗在一段时间内有些狂躁,经常出现要咬人的情况。一个学生在晚自习后回宿舍路上被狗咬了,发朋友圈抱怨,引发全班同学在班群的讨论和愤怒,继而很多师生也开始抱怨之前被小母狗吓到的经历,俨然变为一件群体性事件。“深夜打劫事件”为一名女学生晚上返校路上,在即将进入校园时,遇到一个陌生男性的骚扰。该名女生立刻大声呼救,恰巧遇到同校的男生出手解围,才万幸避免了不堪想象的后果。该女生发布朋友圈引发了大量同学的关注和讨论,笔者的朋友圈近乎刷屏地转发该条状态,引起学生们尤其是女同学的恐慌。二、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网络舆情事件实例的事件的共性特征分析就上述描述的笔者作为一线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亲历的三件关乎网络舆情方面的群体性

  事件和发声,不难发现总结其中的共性特征,基础对这三件事件的借鉴,笔者发掘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往往具备以下分析的三个要素和五个特点。

  (一)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网络舆情事件的共性特征三要素1.有着共同利益诉求的主体。在朋友圈里,一呼百应的三个事件,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即利益共同点。无论是食堂罢餐、流浪狗咬人还是深夜打劫,这里面都是学生们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映射,与学生的衣食住行、人身安全息息相关,正是因为这些事情切切实实地涉及到了学生们的利益和安危,才引发了大规模、刷屏式的舆论声音。朋友圈并非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网络平台,而是具备一定私密性的、半空间的网络渠道。学生们通过朋友圈的声音传达,其实一方面是希望获得老师、同学们的关注,另一方面却又是一种内部的宣泄,而非有意向外宣传。由此可见,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大学生主体,社会事务的参与意识并非不理性和“娱乐至死”的狂欢,并非不负责任的肆意谩骂,而是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开展的有步骤、有方式的发声传达。由此,网络舆情与现实事务的态度、情绪、意见的交错呼应。2.引起广泛关注的核心事件。网络舆情的另一要素是构成网络舆情的客体,即关键性事件。关键性事件是引起学生事务中矛盾的反映和表达,是这些问题和事件的出现促使网络舆情的声音铺天盖地涌现。这些事件都反映出极具围观性和焦点意义。3.初具规模的看法、态度和意见。在这三个事件中,学生们都由核心成员向学校表达出初具规模的看法、态度和意见。以“食堂罢餐事件”为例,学生要求食堂不能提早撤餐、不能无理由提高菜价等要求,食堂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将早餐撤餐时间推迟到了9点,并开设了一个不限时的窗口供学生随时点餐。菜价也较之前有了些挑整。而流浪狗事件,学校果断采取措施,将狗送到流浪狗管理中心,当然流浪狗事件又引发学校的爱狗人士的领养舆情浪潮,很是有意思,前面说打狗保护学生安危的是一波学生,后面是保护狗、小狗可怜的也是有这么一波学生。不过爱狗风波是后话了。“深夜打劫事件”的后果更是立竿见影,学校当晚就有辅警、便衣出没。(二)学生微信朋友圈网络舆情共性的五特点1.自由性。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导致网络舆情的自由性。这一点,已然是一种共识。学生们在自己的活动空间什么都能说、都可以说,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三件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有种铺天盖地的感觉。2.现实性。尽管网络舆情存在于虚拟的朋友圈当中,却相当程度的关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矛盾事务、存在压力和学生民意。比如,这三件事就完全关乎学生的日常生活。3.突发性。一个事件触动到了学生的神经就很容易成为一个热点事件,再加上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很容易被情绪的内容所左右,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形成舆论的浪潮。有些事情非常突然,比如被流浪狗咬和被陌生人打劫,这样的事情都使得网络舆情具有一定的突发性。4.极端化。很多学生,并非是发起人,在这些事件中,有些不当言论,甚至已经忘记最初的目的和初衷,而是一味变成对学校的不满和宣泄,把幼稚的一面极端表现出来。5.一定意义的可控性。朋友圈毕竟属于私密性的半公开空间。无论是原创发起、还是转发微观,都能够找到当事人,这也够大学生的引导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引导空间,使得在大学生朋友圈发生的舆情,可以得到适当的控制和引导。三、正确引导大学生朋友圈网络舆情的策略与经验(一)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网络舆情的阶段分析及应对策略借鉴燕道成的分析,潜伏期、酝酿期、爆发期、衰减期和平息期四个阶段,笔者认为大学生朋友圈的网络舆情其实可以简化为酝酿期与爆发期、衰减期、平息期三个阶段。基于这三个阶段,高校学生工作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应对和引导。一是在酝酿期和爆发期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做到及早进入,进行干预,以为后期的衰减、平息进行铺垫。比如在“食堂罢餐事件”中,发起学生的辅导员就私信学生,让学生寻找正当的诉求途径,可以通过老师向学校进行反应。很快,发起的学生为自己的行为作出了道歉的表示。当然在爆发期,有些话语已经不受发起学生控制,也不单单是道歉就可以息事宁人。而在“流浪狗咬人事件”和“深夜打劫事件”,学生辅导员均第一时间关注到并且给予学生指导与安慰。以“流浪狗事件”为例,学生辅导员的记录:2015年12月某天晚9时左右,笔者的学生小A在朋友圈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学校怎么会有狗?走着路,一点准备都没有,从后面直接往我腿上咬去,大冬天的穿那么厚衣服都被它咬透,我越动,它越往我身上扑,疯狗吗?我哭呀哭呀还是哭呀哭呀哭……”看到这条朋友

  圈时,笔者立即联系该生,得知此刻该生已经去了回民医院注射了人用狂犬病疫苗,伤口也已经处理过。该生并不大碍,只是对这场突发意外心有余悸。

  二是爆发期,以核心事件为解决途径,直击问题的关键,及时公布工作动态。当网络舆情进入爆发期,这也正是考验高校管理者的阶段,是一团乱麻,还是有条不紊地见招拆招,确实很考验高校管理者的危机应对水平。其实,学生并不复杂,会有强烈的爱恨分明的情感;学生也并不单纯,不是能靠鸡汤和简单言语来对付。解铃还须系铃人,高校管理者尤其是学生工作者应积极给予核心事件以解决,并及时公布所做,而不是息事宁人,是直面问题的所在。

  比如“流浪狗事件”,当越来越多的学生知晓校园里的流浪狗发疯咬人时,学校并非没有一味地隐瞒,而是及时联系了防疫站和爱狗协会,并于不久对狗进行抓捕,通过学工口的辅导员将处理结果予以公布,安抚广大学生。

  三是衰弱期和平息期,密切关注动态,谨防节外生枝,确保事件平稳结束。随着“食堂事件”在学校后勤等部门的协调处理下有了改观,学生们的声讨声音减弱,事件进入了衰弱期和平息期。同理,“深夜打劫事件”也是如此,学校加强了安保力度,附近的派出所民警也对学校周边加强了警力辅助,看着校门外的红蓝相间的警灯就让师生们踏实。但是,随着流浪狗被有关部门送走并进行妥善处理,流浪狗事件并没有像预想的进入平息期,而是差点酿成第二轮的爆发期。

  就在学校全力抓狗的同时,个别学生于心不忍,在朋友圈大肆渲染流浪狗的可怜,发起转帖求将流浪狗领养的行为。转帖内容如下:

  求扩散求转发……它太可怜了。我们学校的小胡子(小白)因小崽被抱而咬了人,现在学校要抓他。我已经够学校沟通明天先送寄养小院等放假带回家自养。但本人是在无法承担那一窝小狗的寄养费用了,所以肯定学校关注小白的同学慷慨解囊尽一份力。钱多钱少无所谓零钱就行!另外,如果有同学想认养小狗也可以来联系我,放假时候小狗刚好过了哺乳期,适合领养!谢谢大家了,请大家快点,明天学校就要行动了!恳请扩散!

  一时间,学校里许多学生转发了此帖,在微信群强烈抨击学校不够人性,不能容忍流浪狗。什么“流浪狗已经够可怜了,学校真不近人情”“那几只我还喂养过,从来没有咬我,肯定是被人欺负了”“怎么可以欺负小动物”这类话不绝于耳。

  笔者作为学生辅导员立刻认识到此事的严峻性,部分学生的爱心与善心加上年轻人的激愤,带来的是对大是大非认识的模糊,也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造成学生人身及财产的损失。笔者希望借此机会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真与善,面对突发性网络事件,如何做出正确的思考与选择。于是,笔者在学生微信群内,各个转发帖子的学生朋友,留下了如下话语:

  诸位同学,昨天有只流浪狗突然咬伤我系一名女同学,据悉学校已经发生多次流浪狗咬伤师生的情况。希望大家在校园中行走注意安全。学校将于近日开展抓捕行动,之后有关部门将会将他们统一送到防疫站,妥善处理。同学们,流浪狗确实可怜,无家可归无人照顾。造成这种原因纷繁复杂,非你我一己之力,请在奉献你的爱心的同时注意人身与财产的安全,防止诈骗,你的善心可能会被伪善之人利用。

  这条留言起了作用,很多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意识到了学校此举的意义,很多学生自动删掉了转发的帖子。

  很多时候,网络舆情事件会有如地震般,还会节外生枝引发余震,这是需要高校管理者尤其是学生工作者保持十二分的警惕,及时将“余震”处理在萌芽状态。

  (二)正确引导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网络舆情的推进和经验在亲历这三事件中,虽然最终良好处理与解决,但是这三件事情还是暴露出,平时我们在工作中,对学生网络微信朋友圈的舆情引领存在着一定不足和工作漏洞。以此,可以看出正确引导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网络舆情的重要意义,因此,注重正确引导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网络舆情是值得思考的工作之重。笔者就“流浪狗事件”等三两小事总结如下经验,分享如下:一是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要做在突发事件的前面。借助日常工作的党课、思政课和班会等机会,将网络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引领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宣传和给予教育,加强学生网络舆情意识,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敏锐度,一旦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借助以班主任、学生干部为抓手向广大学生传递网络舆论的维稳意识和网络政治意识。

  二是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要树立全程引导的理念。正确的思想引领工作要贯彻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始终。一旦网络舆情事件突发,除了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且及时发布学校处理工作的动态,要及时将信息传导使得正确的舆论导向占据主流传播渠道,避免学生之间传讹的可能性。同时,要时刻保持关注,以免引发其他的衍生性问题。

  三是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要加强真切的人文关怀。例如流浪狗事件中,考虑到被咬学生的身体状况,允许学生适当休息,并组织班干部对该生进行探望。同时,给该生一定的物资抚慰,关注其后期药费报销情况。

  四是借助网络舆情事件作为生动教育的有效案例实现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例如学生夜间被打劫事件,因为最终结果较为幸运,但是确实也让笔者身边的学生对夜间出行的人身安全高度重视,以往开班会、系会强调此类事件时,学生并不以为然,现在活生生的案例摆在面前,警示效果极佳。学生结合实际例子,能够增强安全意识,也通过此事了解到网络舆情的传播威力,纷纷表示会发挥朋友圈积极的正向功能。

  由单个的事件推广来看,处理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网络舆情事件中,说到底还是针对学生的工作,需要一是给予适当的人性关怀,处理手段不能过于强硬;二是抓捕行动立竿见影,尽量将伤害降低至最小范围;三是第一时间公布处理结果,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物。四是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要注重分层处理环节。当天对于转发帖子的同学进行分层逐个谈话。对于出于善心保护小狗的同学给予正确教导,使学生认识到真正的爱心并非是在网上做义愤填膺的愤青,或者是在行动上做买几个馒头喂狗的志愿者,伪善会被人利用,也会影响对问题是非的判断。对于个别蓄意挑起事端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并告诫学生不要恶心在网上发布过激言论。参考文献[1]燕道成:《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研究》,新华出版社,2013年4月版。[2]鹿军.论毛泽东《实践论》中认识论思想及当代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14

  

  

篇六: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现在大学里的博导硕导通常不再被称为老师或导师而是冠之以老板个中缘由乃是这些导师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穷教授傻博士书呆子而是逐步融入到激烈变动的社会中去追逐市场经济的大潮做课题弄项目搞开发忙得不亦乐乎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两个案例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文化衫”流行现象透

  案例文本:几年前,一股“文化衫”之风从大洋彼岸刮来,于是乎在城

  市的大街小巷,身着“文化衫”的人比比皆是,“文化衫”匆匆而来。而时至今日,身着“文化衫”的人已寥寥无几,这股“文化衫”之风似乎已是匆匆地离去。这种“文化衫”来去匆匆的现象,使许多人感到困惑,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和思考。

  那么,这种“文化衫”来去匆匆现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现象?如何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它进行分析呢?

  “文化衫”何以匆匆而来呢?服装的流行是有规律可循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流行的东西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其所以流行的根据。一种服装的流行,反映的是某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或社会意识,而一定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又是对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某种反映。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所谓“文化衫”,就是涂有颜色、绘有图案或写有文字的一种带有文化气息的汗衫。它既是一种休闲衫,也像一件艺术作品。它以各种典型的艺术形象、文字通过服装将社会生活呈现于人们眼前。人们身着“文化衫”借以表现自己什么样的心理和意识呢?这就必须让我们回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引起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趋于多元化,人的个性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有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人们在服装穿着

  1

  上,开始追求一种放松、自由和个性化。美国人的“文化衫”,以其形式不拘一格,色彩、图案、文字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为一些人所认同。“文化衫”就在这一时期流行起来。“文化衫”的风靡一时,正是人们通过服装穿着来表现自主、平等、竞争、公开、公正、创新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而这些新思想、新意识恰恰是市场经济刚刚确立的现实反映。

  那么,“文化衫”为什么又匆匆离去呢?服装流行除了有其社会根据外,也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比如流行心理。一般说来,一个社会中,总有少数人,热衷于追求新奇,标新立异,他们引领时尚,率先穿起“文化衫”。而在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竞相效仿,“文化衫”便流行开来。然而此时,那些时尚前卫又觉得“文化衫”已不能满足他们领先一步的心理需求,开始去追赶更新的潮流。这样,在他们的引领下,“文化衫”流行渐渐消退,逐渐被新的流行所代替。

  “文化衫”的流行如此,“唐装”的流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2002年春节期间,“唐装”着实火了一把。无论是电视上露面的影视明星,还是穿行于大街小巷的黎民百姓,都以身着这种中国传统服装为荣。所谓“唐装”,实指旧式中国服装,或者说是中国人传统的服装。之所以以“唐”字相称,似乎意指唐朝人穿的服装。经专家考证,这并不准确。但老百姓接受了,毕竟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从心理上人们更愿意接受这个名称。唐装的流行同样有其社会根据的。2001年中国喜事多多,申奥成功,国足出线,加人世贸,呈现出一派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的气象。这一切令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而在上海召开的EPEC会议上,亚太国家的领导人身着唐装集体亮相,则对这次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难看出,今天的人们穿上古式的唐装,表达了一种对国家所取得成就的一种民族自豪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

  2

  一种美好憧憬,这正是唐装得以流行的主要根据。当然唐装也有它自身的流行规律,它既会流行起来,也会过时。思考讨论题:

  1、什么叫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结合案例具体列举一下。3、此案例说明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案例解析:1、社会存在作为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意识作为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精神过程的总和,是一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2、社会存在的内容与形式表现有: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现实和生产关系等。比如:案例中的提到的: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国足出线、加人世贸、上海召开的EPEC会议、2002年春节“唐装”的流行、“文化衫”的流行等。社会意识在内容上包括社会心理、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各种基本要素。在形式上则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等不同的层次。所谓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感性阶段,是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情感、习俗、传统、自发的倾向、意愿和兴趣等等)。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意识的理性阶段,是一种系统化的、具有确定

  3

  形式处于自觉状态的社会意识。具有理论性、自觉性、系统性、稳定性等特点。

  比如:“文化衫”流行以及2002年春节“唐装”流行背后人们的心理表现

  3、反映了一个哲学道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4

  服务员的困惑——“小姐”含义变迁的思考

  案例文本:报纸曾登载过这样一件事:一外省女子到广州某一酒家吃饭,

  恭候在门口的女服务员,客气地向她打招呼说:“小姐请进。”没想到的是,该女子怒不可遏:“谁是小姐!”紧接着一巴掌随之而来。女服务员感到万分委屈,但又不能还手,顾客是上帝!本来服务员尊称女客人为小姐是出于礼貌,结果得到的是客人毫不留情的巴掌,真是冤枉。“小姐”本来是对年轻女士的通常称谓,而这位女性客人对“小姐”这个称谓却特别反感,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竟然一怒之下给了对方一巴掌。

  为什么对于同样一个词,两个人的理解何以如此不同呢?它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呢?

  “小姐”这一称谓,其实古已有之,解放后逐渐消失。改革开放以来,又在神州大地悄然复苏,并作为对女性的尊称而流行开来。然而不幸的是,由于那些从事“三陪”活动的女性也被称为“小姐”,一些女性开始不喜欢这个称呼,类似的由此而产生的误会也就在所难免了。在这场不大不小的冲突中,服务员没有注意到小姐含义的变化,而女客人恰恰很在意,显然是“小姐”一词含义的变迁,直接导致了两位女性的冲突发生。

  那么,“小姐”一词的含义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迁呢?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语言包括称谓词的含义是在不断发生变迁的,当然其变迁决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生活

  5

  过程和条件的反映。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首先,特定称谓词的产生是与特定的社会条件相一致的。人是社会存在物,是以社会的方式而存在的。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处在一定的位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身份。人类的生产生活,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人与人交往必然离不开一定的、符合其特定身份的相互称谓。在语言当中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关于人的称谓词。英语中的ladies&gentlemen,中文中的小姐、同志、老板等称谓词,皆由此而来。关于小姐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旧时有钱人家里仆人称主人的女儿”;“对年轻女子的尊称”。至于为什么将女子尊称为小姐,有人理解为这个“小”字是年少的意思,因为女子大都喜欢别人说自己年轻,希望青春永驻。总之,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交住,就需要语言,就离不开称谓。

  其次,称谓词的内涵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符合。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本文开头故事中的那位女客人,之所以对小姐这个称呼那么反感,是因为“小姐”这一词的含义发生了某些改变,小姐这个称谓在一些地方已另有所指,指的是从事“三陪”的女性。尽管小姐一词还在使用,但意思有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有其现实根据的。正是因为一些地区“三陪”现象的大量存在,久而久之,人们习惯地把“三陪小姐”简称为“小姐”了。原来受欢迎的尊称,变得越来越刺耳,被洁身自好的女性所唾弃。而这位服务员则没有敏感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实际上,称谓词的变化远不止“小姐”这一个。比如,改革开放前,对人最普遍的称呼是“同志”。因为那时候人们热衷于搞政治斗争,比较讲究身份地位、政治立场,讲究志同道合。改革开放以后称“先生”、“老

  6

  板”的越来越多了。因为搞市场经济,承认利益差别,鼓励发财致富,被别人称为先生或老板,当然不会反感。这些都是语言这种社会意识对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鲜活反映。

  第三,语言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迁。社会存在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小姐”一词由原来一种尊称变成为人所不齿的称谓,反映了近些年来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反映社会上严重存在的社会阴暗面。对于这种变化,服务员有些迟钝,而女客人却异常敏感,由此发生冲突就难以避免了。当然在社会变化中,积极的和消极的都有,都会反映到社会意识中来,反映到语言中来。如果说“小姐”一词含义在今天所发生的变化,反映社会变动中的消极的一面,那么“老板”一词在大学校园里流行,则反映了当前社会所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变化。现在大学里的博导、硕导通常不再被称为“老师”或“导师”,而是冠之以“老板”,个中缘由乃是这些导师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穷教授”、“傻博士”、“书呆子”,而是逐步融入到激烈变动的社会中去,追逐市场经济的大潮,做课题,弄项目,搞开发,忙得不亦乐乎!既是学者,又是老板,这就是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的新形象,这是知识经济社会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一些年轻女士不再愿意接受“小姐”的称谓,而一些大学教授不知不觉被称做“老板”,这些称谓的变化以及对称谓含义的不同理解,都是社会变动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动,不断会有新的语词产生,原有的语词将会发生变化,语言总是在不断发展的。看来,语言学家应该不断地修改他们所编纂的词典,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而我们普通老百姓,也应该关注这些变化,以防止一些误会的发生。思考讨论题:

  7

  1、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2、此案例说明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3、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如何理解?案例解析:1、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反映。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此案例同样反映了这么一个道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启示我们:生活中要时刻注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互动性反映。3、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相对应的哲学范畴。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则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以及过程。第二、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表现为:①、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具体的,抽象的意识形态不存在。②、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永恒不变的意识形态不存在。③、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④、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

  8

  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精神上必然占统治地位。

  第三、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特殊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①、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一定同步,或超前或滞后;

  ②、意识形态的发展有历史继承性;③、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体现为: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项功能。意识形态的现实意义:由于意识形态有相对独立性,这种意识形态里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战胜腐朽的意识形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教学建议:建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章节中,讲到社会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时结合以上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理论有一个直观、具体的把握,让学生意识到抽象理论的背后体现着具体的社会现实,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又是离不开具体的理论做指导的,从而,使学生明白学习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案例出处:崔秋锁,《直面生活》,人民出版社,2003年3也第1版

  9

  法国飞行员抓住了飞行的子弹——静止的相对性第一次大战期间,一个法国飞行员碰到了一件极不寻常事件。这个飞行员在

  2000米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什么小玩意儿在游动着。飞员以为这是一只什么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发现他抓到的是……一颗子弹!

  然而在法国飞行员的这个奇遇里,却没有什么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是因为,一颗子弹并不是始终用800~900米每秒的初速度飞行的。由于空气的阻力,这个速度逐渐减低下来,而在它的路程终点(跌落前)的速度却只有40米每秒。这个度是普通飞机也可以达到的。因此,很可能碰到这种情形:飞机跟子弹的方向和速度相同。么,这颗子弹对于飞行员来说,它就相当于静止不动的,或者只是略略有些移动。那么,把抓住自然没有丝毫困难了——特别是当飞行员戴着手套的时候,因为穿过空气的子弹跟空气擦会产生近100摄氏度的高温。-

  解析:静止不是绝对不动,而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所谓相对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不是绝对不运动。它表现为两种基本情形:第一,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如果以地球为观察点,则地球上的山脉、房屋都是静止不动的。第二,指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处在量变阶段。如生命有机体在死亡之前,就是相对静止状态的保存。

  法国飞行员之所以抓住了飞行的子弹,原因在于运动的飞行员和运动的子弹之间实际上是相对静止的状态。

  智慧结晶运动应当在它的对立面即静止中找到自己的尺度。——马克思

  10

  

  

篇七: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研究报告

  2009年6月,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研究”课题组,就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相关问题采取召开专家座谈会、网上问卷调查和纸质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调研,形成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调研报告》,报告共分五个部分。本文登载的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发展变化趋势及对策建议部分。

  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规律.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活跃、最值得关注的一块意识形态工作领域,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建设也已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积极探索和准确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运行的内在规律,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价值。从根本上看,相对于传统意识形态工作而言,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属于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除了遵循意识形态工作的一般规律外,还具有相对特殊的运行规律,这就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属性和本质特征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这一基本规律的作用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又具体呈现出三大规律。(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开发与应用是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产生的物质条件源自于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开发、应用与普及,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追踪网络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可见,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一种重要驱动力。从国际上看,互联网的最早研发受控于政府机构,是为了军事目的,带有一定的政治性色彩。发展到后来,虽然其技术性和工具性价值增加,但不同国家之

  间利用互联网进行军事和政治斗争仍是主要应用。直到今天,不少国家间为了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利益正在计算机网络领域展开一场异常激烈的技术之战。据外刊报道,为了在信息化战场上夺取“制网权”,美国在进行网络防御技术研发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网络进攻能力,并将其作为“网络中心战”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在强化网络战中十分重视“先机制敌”和实施主动性攻击。此外,英、法、德、印、日等国也都在积极加强计算机网络战的研究与发展建设,均提出了各自的发展规划。就在不同力量激烈的网络对抗战中,意识形态工作的手段得到大力拓展。从一国内部看,占统治地位的政党为了在网络对抗中掌握主动权,也纷纷加紧网络舆论控制和网络安全建设,投入大量的物力人力在网络对抗关键技术的研发上,以有效抵制来自其他各敌对方的网络攻击。在这种网络攻击和网络防护的相互斗争中,网络技术不断地研发出来,又成为意识形态工作发展的助推器。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更应高度重视对网络对抗关键技术的研究,尽快研制出克敌制胜的“撒手锏”,以便在未来高技术领域的信息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与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呈正相关规律适应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意识形态工作积极实现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联姻”,这就为丰富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形式提供了前提条件。我们一直强调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意识形态工作来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运用这把技术之剑。运用得合理和到位,就能够发挥其正面的威力,有力推动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把它束之高阁或肆意滥用,不仅不能发挥其先进技术手段的作用,反而会阻碍意识形态工作的进展。

  总之,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与互联网等新兴传媒工具的应用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相关的规律关系。

  在2008年美国选举中,美国总统充分利用网络工具,视频、播客、博客、网页广告等多管齐下,尤其重视搜索引擎、网络视频、博客等网络新营销工具的价值,力度地争取到了网民的支持,最终取得了竞选的胜利。为此,《纽约时报》把2008年美国选举定义为“Web2.0时代的美国选举”,把美国总统称为“Web2.0总统”。事实上,美国总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成功当选美国总统,就是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取得意识形态工作正面效应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客体之间的即时反馈规律上述两大规律是在意识形态工作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二者相结合并相互作用下体现出的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那么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系统内部,其主体和客体作为两种重要因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也呈现出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即时反馈关系”。具体讲,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与传统意识形态工作相比,其主客体之间的地位是对等的、交流是畅通的、互动是及时的。在这一前提下,当某种主流的思想理论或价值观念在互联网上传播并引导网民学习、认同和践行时,具有一定自主意识的网民就会根据已有的思想认识对政府的此种言论和行为在网上作出不同的反馈,或表示积极赞成,或发出疑问,或提出批评;针对网民的不同反应、意见和举动,就要求政府等主流信息的发布者作出更加及时迅捷的反馈,或作进一步的理论解释,或补充完善现有说法,或暂停这种理论的传播。在双方极其强势的互动中,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在更高层次上展开,网络技术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意识和实践活动呈现出一种即时反馈的规律关系。2009年“绿

  坝——花季护航”绿色上网过滤软件的推行过程就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客体间强势反馈规律关系的鲜明例证。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运行中存在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要从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出发,在战略上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传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要注重培育技术主体,加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技术人才建设,使这支队伍既具有坚定的政治性,又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同时,要高度并及时重视互联网上的舆情民意,尤其要倾听正确声音,使其成为意识形态工作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与网民之间长效良性的互动局面。

  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趋势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意识形态工作实践的深入,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呈现出主客体相对化、参与民主化、管理规范化、功能服务化等发展趋势。(一)主客体相对化趋势:政府与网民之间由单向主客体关系向双向主客体关系转化在特定的网络技术背景下,受众本身具备了传播信息的条件和能力,他们不再处在单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而是可以主动地发布信息和观点,并以此反向影响作为官方的宣传者和宣传方式,使得双方之间的主客体关系相对化。网络通过为社会提供虚拟的公共管理空间,使每一个网民利用网络技术条件都可以成为即时性信息的发布者,这就在无形中逐步改变着话语权力的格局,使原本强势的政府官员在网络上日趋成为相对客体、网民则日趋成为信息传播的相对主体。特别应当注意的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实际还只是下一代“超媒体”的序曲,互联网目前只是以文字图片的链接、网站之间互相链接为主,而在“超

  媒体”时代,网络上的文字和实时图像与报纸、电视、直投杂志、手机实现全面的实时互动,受众和宣传者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被模糊。

  (二)参与民主化趋势:网络日益发展成为政府听取社情民意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主渠道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做客“强国论坛”、与网友面对面交流时表示,“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做事情、做决策,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这就为广大意识形态工作者利用互联网开展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利用网络等新兴传媒手段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是为了占领网络阵地,向广大网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统一网上民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在此过程中,由于网络的交互性及其广场式的问题讨论方式,也使其成为社会沟通的桥梁和民意表达场所,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凸显出参与民主性的发展趋势。

  从理论上讲,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要求,也是评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意识形态工作评价中,民主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坚持群众路线,因为只有把人民群众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才能把这项工作变成他们共同关心和参与的过程。从实践发展上看,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民众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问题决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据CNNIC最新数据统计,81.7%的网民表示,上网以后比以前更关注社会事件。本次调查也显示,24.9%的网民经常参与“讨论热门话题”。而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现实社会中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局限性,强化了民众参与政

  治过程的直接性、真实性、平等性;网络提供的快速、便捷、廉价等优点,也大大降低了全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社会成本,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参与讨论或者参与政治过程,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有效表达成为可能。如2009年11月召开的首届广东网民论坛(首届网民论坛30秒内被点击16000次)就是经常在网络上“吹水”、“拍砖”的“草根网民”第一次有组织地聚合在一起,发出自己的声音,意在聚合网络问政的智慧,提供一部分民间的看法和建议,促进政府施政与网络参政的互动。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按照各自的职业、身份、兴趣爱好、所关注问题登录不同的BBS、网络论坛、网上社区等,在网上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聚集结合,以形成各自不同的群体意识。党和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调查、统计、实验、分析,及时了解网民对政府决策及实施情况的意见建议,把握公众的喜、怒、哀、乐,有的放矢地做好引导和转化工作。近年来,全国各地政府政要竞相上网,同网民在线交流,关心网民所想、回答网民所疑、解决网民所困,反映出政府对于利用网络渠道听取社情民意、实现社会治理越来越重视,网上问政及网络民主化的趋势渐显。

  (三)管理规范化趋势:网民的言论自由权得到进一步尊重的同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更趋制度化法治化

  尊重网民的言论自由权同维护网络社会的有效秩序之间的平衡,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矛盾。随着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定会在互联网上发出更多和更响的声音,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音符。因此,为促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对其的规范化管理将是一个重要的趋势。

  网络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使得任何网民都可以自主发布信息、自由择取信息,这是网络社会进步的一方面。但同时,腐朽、低俗的思想信息也在其中肆意传播,甚至某些负面声音已经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严重冲击。

  为了能够有效防范日益泛滥的网络失范现象,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巩固网上主流舆论阵地,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对网络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从一开始的“开发利用”到“加强管理”,再到现在的“大力发展”,决心和力度一次胜过一次。胡锦涛曾明确提出过对互联网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为网络管理指明了方向。其次,法制化管理正加紧运行。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规范网络行为的重要方式。相比较于国际上其他国家,我国互联网法治建设起步较晚,但在十几年的发展中也已出台了30多部关于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如《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随着网络环境的变化,网络立法也在与时俱进。一方面已有法规正在修改、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新的法律法规正在制定过程中。据我们调查得知,加强网络立法已成为大多数网民的共识,有八成以上的网站管理人员对“用法律的强制手段防止网络问题的出现”持赞同的态度。第三,技术管理和安全防护手段进一步加强。防火墙、E-mail加密方案、关键词检查和内容过滤等屏蔽手段投入使用。随着国家工程和下一代互联网工程的建设实施,网络管理将稳步推进。

  (四)社会服务化趋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掌握舆论主导权的同时社会服务性功能更加突出

  传统意识形态工作主要突出其导向性服务功能,随着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提出和贯彻,以及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表达诉求的主渠道,网络意识形态

  工作也必须更新观念,坚持服务社会与服务人的发展相统一,利用网络的技术优势,突出社会服务化功能,增添更多的“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指导性内容,解答广大网民关心的重大问题,满足受众多方面的实际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可以说,谁能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加满意的信息服务,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调查显示,有六成以上的被访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人员要求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的“服务性”。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还未完全摆脱“假、大、空”,以及内容千篇一律、言之无物、抽象枯燥等沉疴,在相当程度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需求。解决这些问题,要求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树立服务网民、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网民,允许他们充分表达意愿和广泛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理解网民,重视他们对政府官员的批评意见与合理诉求;关心网民,尽可能充分地为他们提供生产、学习、就业、生活、休闲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如学校系统可提供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方面的服务,企业系统可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询服务等。

  总之,在未来社会中,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将会更全面地实现其政治教育性功能和社会服务性功能的统一,发展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和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建议面对机遇和挑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在准确把握规律、预测趋势,以及科学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现存问题,坚持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相统一,坚持依法治理与思想引导相统一,坚持尊重民主权利与优化网络秩序相

  统一,从功能定位、体制完善、机制建设、方法改进、受众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科学制定工作对策。为此,课题组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建议明确界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功能明确界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功能,是准确把握工作方向,切实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中央同志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就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作过精辟论述,为明确界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功能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指导。据此,结合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技术特性,课题组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应具有宣传教育、舆论导向、文化服务和民意反映四项主要功能。宣传教育功能。互联网的产生和广泛普及,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它具有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强等特点,这些特性决定了它能够承载海量的内容资源,并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快速高效地传递给网民,使他们从思想意识到行为实践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进一步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宣传教育功能,才能增强网络宣传教育的针对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舆论导向功能。互联网的产生和广泛普及,不仅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时也带来了舆论格局的深刻变化。虽然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在舆论引导格局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已异军突起,它们第一时间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知情权需求,对舆论的形成和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引导舆论的重要阵地。只有进一步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舆论导向功能,才能及时把握网络舆论的先机,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导权。

  文化服务功能。在现代社会,由于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工作高度紧张、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普遍需要通过文化娱乐消费来获取信息、更新知识、愉悦身心,网络媒体的勃兴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网络新闻提供了新鲜、及时、快捷的资讯;网络学习提供了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和培训,提升自我、继续深造的机会和条件;网络广播和网络电视带来最时尚流行的视听节目;网络游戏丰富了闲暇时光,有效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只有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文化服务功能,才能够在工作中从网民的精神需求出发,真诚地以人为本,创造出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开展健康丰富的网络文化活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民意反映功能。近年来,胡锦涛、温总理都强调要重视民情,倾听来自民众的声音,在决策中体现民意。通过互联网反映民意,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重要的功能之一。当前,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更加明显,利益分化和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公民的利益诉求日益增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为网民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利益诉求平台,既能够引导广大网民自由地传递信息、发表言论、释放情绪,又能够使他们有序地参政议政,充分体现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

  (二)改进传播方法,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感召力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党的新闻和宣传工作讲话时,提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和“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

  创新方法、创新手段”的创新要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性和感召力,就必须按照规律办事,围绕着创新的要求进行不懈探索实践。

  观念创新,首要解决的是“信息公开”,“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强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内容创新,前提是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方式方法创新,就是要从网络的技术特征出发,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善于运用符号形象等丰富的表现手段,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既根源于其所表达的观点的正确程度,也依赖于真实、生动和具体的符号形象。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说话,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发布信息、传播思想;善于利用多样鲜活的网络表现手段搞好宣传教育;善于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去引导广大网民。

  善于换位思考,尽力满足受众需求。大量采取“我们”的口气和民众姿态,使受众感觉到传播者和受众是一体的,切忌让受众感到与自己无关;切实改进文风,传播内容要言之有物、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切忌八股习气。

  善于设置“焦点话题”,有效引导网民关切。要研究具体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学历、民族的受众,有针对性地设置信息传播的议题、内容和方式。焦点设置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网民的注意力和传播效果。网络舆论引导者应善于设置焦点话题,并对其进行加工,以加大传播力度,最终形成焦点关注。当前西方媒体普遍重视焦点设置,并呈现同化趋势明显,逐渐形成了宣传合力。我国主流网络媒体更要在网络话题层出不穷的局面下主动出击,从而赢得更多的发言权,争取舆论支持和民心。

  (三)健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建设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从中央到地方、从党政机关到网络行业既统一管理又分级负责的富有效率的、具有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有关部门的领导责任,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使他们在工作中既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紧密衔接、有效配合,防止责任交叉、责任空白和工作漏洞;明确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负总责单位,由其统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明确和细化上级与下级对口部门的责任,理顺和明确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的权责关系、领导或指导关系;健全完善统一指挥、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互联网宣传管理体制,健全完善信息通畅、协同配合、反应快速的联合工作机制。明确网络公司、网站及行业协会的责任,做到在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自律监管作用的同时,重点加强对网络公司及网站的自我管理。要在建立健络公司及网站党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由宣传部门、网络技术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体制;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按照“谁主管、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建立日常工作制度,保证网页内容的采集、审核、发布、更新、维护等环节的畅通。健全规范的监控管理机制。网络信息庞杂多样、良莠不齐,因此,要特别重视对网络运行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工程建设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是加强行政监管。抓紧出台手机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的管理办法,抓紧研究制定“网络监督”、“网络签名”等新的网络传播活动的管理办法,加强对网

  上论坛、博客、播客、即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站等网络互动业务的监管力度,使相关主管部门认真落实有关网络管理的政策法规,切实履行好各自的监管职责。

  二是积极发挥互联网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制定并实施互联网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更加深入地组织开展有益于互联网发展的研讨、论坛等活动,倡导绿色办网,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和用户利益,促进行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是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加大社会举报监督力度。要在已经开通互联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站的基础上,细分工作平台和人员分工,加大网上举报监督渠道,为社会加强监督提供更多的新平台和新渠道支持。如2009年10月29日,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开通社会举报平台,就是拓宽网上参政议政渠道的重要举措,受到网民高度肯定。

  (四)坚持依法治网,加快法治管理步伐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必须从立法的高度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以制度化手段实现对网络安全和正常网络秩序的保障。坚持依法治网,是我国依法治国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具体要求。2006年3月14日温总理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记者有关互联网的问题时指出,中国对互联网实行依法管理,同时也倡导互联网业界行业自律,实行自我管理,这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就我国而言,加强网络方面的法制建设也是强化网络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举措。法院研究室负责人2009年10月接受新华网采访时指出,在我国,“目前判定网络侵权违法行为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有一定难度,规范和引导网络言论还应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来实现。”本次调查显示,网络管理人员对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防止网络问题出现的态度是:

  24.1%表示“完全赞成,有利于加强网络行业管理,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打击网络犯罪”,57.8%表示“比较赞同,但只能在特定条件下使用强制手段”。网民对是否应加强网络立法的回答是:38.0%认为“太应该”,53.2%认为“应该”。由此看出,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互联网的发展已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可。

  因此,要加快网络的法治进程。一要做到有法可依。由于网络的加速发展,现有的大量法律条文无法覆盖到网络虚拟世界的`违法犯罪事实,存在取证复杂、定罪无据等难题,要加大现行法律的修改和解释力度,积极出台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细则,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尤其是对当前人肉搜索、侵犯隐私、网络诈骗等有害于网络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立法和查处打击力度,使网民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二要明确职责、联合执法。各级政府都应该把网络纳入治理的责任范围,合理解决网络的无区域性、跨区域性与政府设置的区域性之间的矛盾,改变目前基层政府基本不管理网络的局面。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与其他执法部门要密切合作,以实现对网络内容的有效监管为共同职责。2007年十部委联合开展的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活动专项行动,就是这类合作治理的有效尝试。

  三要积极借鉴国外立法有益经验,积极酝酿通过法律手段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以德国为例,其法律就明确对诸如煽动侵略战争、违宪组织的宣传、使用违宪组织的标志、诋毁联邦总统、毁谤国家及其标志、敌视宪法并由此污蔑宪法机构、公开和泄露国家机密、侮辱外国机构及其代表人员、损害联邦国防军的宣传、公开否认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等等行为作出规定,如有违反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五)做大做强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体实力

  在国家大力扶持下,中央和北京市重点新闻网站十年来获得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力。进一步增强互联网发展的实力,建议按照2009年6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2009—2020年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体规划》(中央24号文件)的有关精神,坚持意识形态职能与市场职能相统一,政治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要为网站新兴业务的开展提供政策、行政审批等诸多便利;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获得资金和市场支持;继续加大对主流网络媒体的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壮大实力。

  二是借鉴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转企改制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动地方政府控股的重点新闻网站实现转企改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组建地方新兴媒体传媒集团等形式,加大联合发展力度,通过市场化手段做大做强网络媒体;有关主管部门要加强引导,积极主导国家控股的大型国有资本参与重点新闻网站建设,通过合资、合作、共同控股等办法,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上市目标,从而通过资本运作解决发展中的资金瓶颈,迅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网络媒体。

  三是发挥传统主流媒体在政府支持、品牌积累、编采实力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促使其从单一的传统媒体向传统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转变。

  四是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机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上网工程,充分发挥我们党意识形态领域的传统优势。建议在优化现有网站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高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旗帜,主动发声,积极影响网络舆论;加强与专业研究机构、专业学术团体的合作,及时主动做好改革进程中民生、民主、法治等重大理论热点问题的网络宣传,形成一批有较大

  网络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及时对网络热点事件、网络思想热潮进行评论和解读,扩大网站影响力。

  (六)整合与培植互联网多元主体力量,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合力当前,互联网整个行业呈主体多元形态,除了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之外,还有一批影响力较大的商业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网站,以及大量具有人气与知名度的社区网站。这些商业网站直接面向市场,更易受到网民的亲近。建议在大力培植新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体的同时,整合多元主体力量,切实发挥重点新闻网站的主力军作用和知名商业网站的独特功能,探索并形成组织网民、引导网民的有效办法,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造就网上正面舆论阵势。通过加强行业引导,使其在国家法律规定的框架下健康发展,坚决不为违法信息提供生存空间,不为有悖社会伦理道德的信息提供传播渠道,不为蝇头小利失去公信力,把依法办网、文明办网的要求落到实处。探索网络多元主体力量整合联动的途径和办法。通过不同性质间网站的联合、互动等多种方式,以重大主题、重大庆典、重要节日等契机,积极开展吸引网民参与的网络活动,形成焦点合力;通过在产品、技术、宣传、推广、品牌等层面实现资源共享和深度合作,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七)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网络是技术主导型的新兴产业,技术力决定传播力、影响力。要切实贯彻实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重点加强网络新技术研发与应用,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一是持续推动原始技术创新。要在政府主导下,从战略高度对网络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立项研发,积聚国家力量,合力攻克难关,形成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突破网络硬件、软件、关键元器件和工艺装备等基础产业的发展瓶颈,在具有优势研发基础、市场前景广阔的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重要领域,率先启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技术标准,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有效加强集成创新。积极跟踪、研究和掌握国际网络发展的先进理论、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紧盯国际创新前沿,努力实现国际标准制定,占领行业制高点。实现产学研用的有效结合,主动对接市场,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发展。

  三是不断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网络技术从跟踪、引进到自主创新的跨越,重点集成电路(特别是中央处理器芯片)、系统软件、关键应用软件、自主可控关键装备等涉及互联网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上实现突破。

  四是抓紧开展对信息技术产品漏洞、后门的发现研究,掌握核心安全技术,提高关键设备装备能力;完善对信息流的智能化安全监控系统,对新兴媒体设置过滤标准,动态监管,对有害网站依法进行屏蔽,从技术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八)培育网民媒介素养,奠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大众基础建议加强对公民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包括教育他们如何理性地在网上表达利益诉求,如何处理好知情权、表达权、隐私权和名誉权的关系,提高他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发现和培养尽可能多的网民骨干,发挥他们在媒体改革和社会文

  明建设中的“民间舆论领袖”作用,吸纳他们参与舆论监督和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一要帮助网民认识到网络传媒是社会公器、民众喉舌,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推进舆论监督的进程中关系重大。一个合格的网民应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决不传播任何不负责任的信息和言论;二要引导网民学会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介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鼓励创造出更多、更高水准的网络作品,发表更多的真知灼见;三要帮助网民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四要积极探索开展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新途径。以学校、社区为主体,开展全民媒介素养教育。高等院校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将教材编写、师资培养、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媒介素养”建设成为一门通识课程。同时,媒体自身也要主动承担起提升全民媒介素养的责任。

  (九)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壮大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实力2009年11月9日,李长春同志在中国记者节的讲话中强调,中国新闻工作者要切实担负起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做好舆论监督等基本职责,不断提高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这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班子、在队伍、在人才。要加强网站领导班子建设,把思想政治坚定、组织能力突出、熟悉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正确方向;要加强队伍培养,特别是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网络管理和舆论引导专业队伍;要加强对现有网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强其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网络信息把关能力,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性、研判力、处置能力。培养一批有影响的网络名主持、名编辑、名记者、名评论员;

  要力争解决进入门槛过低的问题,可参照主流新闻媒体的管理办法,对进入主流网站担任网编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考核,获得入门资格。

  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之间的交流,组织他们到业绩突出、特色鲜明的网站学习交流,不断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的实际经验和能力水平。通过三到五年时间,形成一批既懂得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又懂得网络技术和传播规律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篇八: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意识形态批评案例分析

  在《谈谈工人运动的心理》这篇文章中,普列汉诺夫高度赞扬了高尔基的戏剧《仇敌》。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家必须同时又是心理学家,应向读者表明阶级斗争怎样影响了剧中人物的精神状态、思想和感情,而《仇敌》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同时,普列汉诺夫还认为现代生产关系和现代技术促使无产者成为了社会性的动物并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心理,使得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量,只有同其他量加在一起才有意义。《仇敌》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理解这种心理。

  具体来说普列汉诺夫认为《仇敌》主要体现了一下几点:一、人的社会阶级地位决定其观点的差别。无产阶级乐于指望群众且为了本阶级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尽管他们认识到了并且也尽力把未来想象的坎坷崎岖,但仍然无退缩之意。这种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的自信。资产阶级则更乐于指望个人,且总喜欢用夸大的希望来鼓舞自己,这种无根据的乐观体现了他们对未来的悲观。二、社会的经济地位决定社会成员的心理。“上等阶级”的人们因为占有很多的生产资料而将金钱看成十分平淡的东西,谈论金钱是他们厌烦。但对于无产者来说,为“金钱”斗争就是为捍卫和发展自己的自尊心而斗争,他们斗争不仅是为了增加工人收入的“金钱”的数目,而是要改变甚至摧毁现存的经济制度。这在列夫欣和塔季雅娜佳的谈话中可以窥见一斑。三、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别,“上等阶级”认为“消灭金钱”的问题是道德问题,它意味着生活朴素,不尚奢侈,,消灭自己的贪欲和其他恶习,而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消灭金钱”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恶不在于金钱在人们面前勾画了一幅只有金钱才能换得来的欢乐的图画从而使人腐化,而在于它使人屈从于金钱,因为不屈从将无法满足肉体和精神的需求。因此,道德问题就成了社会问题。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无法接受托尔斯泰的“无以暴力抗恶”的观点,因为社会的罪恶取决于它的社会制度,制度不变恶不会减少,而改变社会制度,无产阶级除了身上的枷锁,什么都不会失去,改变社会制度有时需要暴力。

  在这篇文章中普列汉诺夫对《仇敌》的分析和评价都是比较精准和全面的,他在肯定《仇敌》艺术性的前提先,重点论述了其思想深度和历史内涵。但是我认为在这篇文章中普列汉诺夫过分拔高了无产阶级的思想境界,或者说他并没有透彻的分析无产阶级的心理,尽管我们不能否认无产阶级的自我牺牲精神,但也不能片面的认为当时所有的无产阶级都具备这种精神或者说无产阶级只单纯地拥有这种精神而没有其他个人私念。文章只分析了无产阶级的“超我”心理,而没有论述“自我”或“本我”的心理,或者说是没有分析被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所遮蔽的深层无意识。

  因为尽管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具有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有时大于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但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毕竟是经过了作家的个性化处理,也就是折射后才进入作品的而这种折射本身包含意识形态性质。高尔基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有可能会夸大无产阶级的积极的精神品质,而掩盖了一些消极的品质,批评家有责任指出这种偏。当然评论家本身也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有时他们也无法完全客观地看待事物。

  

  

篇九: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意识形态领域典型案例通报

  7月10日,天津市通报3起不作为不担当典型问题,其中一起因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不力的典型问题引起舆论关注。通报称,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委巡视员、副书记张世军同志违反工作纪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不力问题。2018年10月,在高新区某论坛举办过程中,高新区工委宣传部未按照规定对论坛活动履行审批程序、未对主讲人进行严格核查、未对现场进行有效管控,导致出现错误言论,造成恶劣影响。张世军作为负责宣传工作的副书记,本应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好导向、守住阵地、管好队伍,但却重视不够、履职不力,对意识形态阵地失察失管。2019年2月,张世军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篇十: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随意嫁接三民主义使国民党精神分裂孙中山晚年办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包办了国民党的联俄容共战略使得经历陈炯民之变而濒临土崩瓦解的国民党迅速恢复了生机并在随后的北伐战争中取得空前的成功也使得四分五裂的中国终于在一种新的党治体系下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短期的正面效应可谓相当可观

  四个案例:孙中山为寻求日本支持不计任何代价

  自1894年创办兴中会,孙中山就对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有了明晰的认知。但即便如此,孙氏仍然多次选择在日本侵略中国之际与之合作策划发动起义。

  甲午战争期间,孙中山希望日本援助25000支步枪和1000支短枪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侵略中国。孙中山即决定利用清廷无暇他顾的机会,策划起义。1895年3月初,中日两国硝烟正浓之际,孙中山多次前往日本驻香港领事馆拜见领事中川恒次郎。据中川致日本外务省的信函称,孙中山来访的目的,是计划在广州起义,希望日本能为其提供25000支步枪和1000支短枪。中川还说,当时广州已有日军计划进攻广东和孙中山在日人参与下打倒官吏的流言,华人对日本已颇露敌意,此可证孙中山求助日本的行为并不得民心。

  这种不得人心,孙中山自己事后也是承认的。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如此说道:“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咀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也。”

  广州起义的失败,与孙氏未能获得日本政府的支持有很大关系。中川恒次郎在其致外务省的信函中,并不赞同支持孙中山,理由有二:其一,孙中山等人力量、声望、准备都不足,“举事成功是难以置信的”;其二,战事虽仍在进行,但清廷败局已定,日本政府对从清廷手中攫取巨额赔款和领土割让已颇具信心,没必要再支持孙中山搞革命。不过,中川恒次郎也建议外务省,若清廷顽强抵抗,则也不妨支持孙中山:“若清国在北方聚集军队,坚决抵抗我方,则在南方让彼等举事。这不失为造成后顾之忧,以消其势之一策。”

  八国联军侵华,孙中山答应为日本制造侵占厦门的借口

  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北方爆发,随后,八国联军侵华,其中日军兵力占了一半。孙中山认为发动革命的时机再度来临了。9月25日,孙氏赴台会见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和民政长官后藤新平,要求日方为其提供起义所需的武器弹药。其时,台湾总督儿玉源太郎有意侵占厦门,将其势力范围扩展到福建,此前为制造出兵厦门的借口,已制造了本原寺纵火事件。但因列强抗议,其占领厦门的计划未能成功。孙氏的到来,再次为儿玉提供了机会。据孙氏自己1918年回忆:“时台湾总督儿玉颇赞中国之革命,以北方已陷于无政府之状态,乃饬民政长官后藤与予接洽,许以起事之后,可以相助。”

  儿玉当然不会真的只是对孙氏的革命感兴趣。其答应援助孙氏是有条件的,据随孙氏一同赴台的平山周回忆,儿玉提出的条件是:“若孙以己之势力搅乱厦门,为(日本)制造(割让)的借口,使(日本)占领厦门,以后当可援助武器。”要怎样才能给日本提供所需的“借口”?后藤新平也考虑好了,他“建议”孙中山:惠州起义后挥军北上,在香港和厦门之间的海、陆丰由日方援助武器,然后进攻厦门,夺取日本在厦门设立的台湾银行分行——该银行被抢,日军就有了开进厦门的借口了。

  孙中山有没有采纳后藤新平的“建议”?据随孙氏一同赴台的平山周的回忆,显然是答应了:“孙之求于后藤新平在于武器援助。然而后藤新平以为,日本政府已改变占领厦门的意图,故难以立刻应允孙的要求。……孙中山为了再造支那全国,不得不许诺割让厦门一角,两者合作于此成立。”孙氏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在和儿玉会谈之后,孙氏向潜伏在惠州的郑士良起义军发出命令,要求其改变原来向广州进军的计划,而改向厦门进军。

  孙中山对“二十一条”保持沉默,以换取日本支持自己反袁世凯

  1914年,日本趁一战之机,向德国宣战,占领胶州湾及胶济铁路,将山东半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出于反袁世凯的需要,孙中山选择了对日本的这一侵略行为保持沉默。此一时期,孙氏在日本军、政、经各界积极奔走,希望日本政府支持其“第三次革命”。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野心勃勃的“二十一条”,国内外舆论纷纷,无不痛斥日本包藏祸心,欲藉此灭亡中国。但孙中山寄望于日本支持自己反袁世凯,故在整个中日交涉“二十一条”期间,对“二十一条”不作任何评价,“默不一言”。革命同志柏文蔚曾面见孙氏,要求他就“二十一条”表态,孙氏的回答是:各同志可自行通电反对,他自己“另有对策”。在孙氏看来,推翻袁世凯,是比抵御日本侵略更重要的事情,在美同志马素等曾致函孙氏请示:可否暂停国内革命运动,实行一致御侮?孙氏的回复是:“袁世凯蓄意媚日卖国,非除去之,决不能保卫国权。”迫于各界要求自己表态的压力,同时也为了混淆视听,孙氏更多次通过《中华革命党通告》,散布谣言称“二十一条”是袁世凯主动提出,其目的旨在换取日本支持自己称帝。孙氏在日本政界交友甚广,自然不可能不知道“二十一条”是日本政府所提出,之所以还要如此说,无非是为了给自己坚持优先反袁的立场找一个解释罢了。

  孙氏的算盘,不管袁世凯是否接受“二十一条”,只要革命党能维持与日本的友好关系,就肯定能从此事当中获益。如革命党人王统一分析,此次交涉有两种可能:如果交涉不成功,中日两国可能兵戎相见,袁政权必然崩溃;如果袁氏接受“二十一条”,则必然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浪潮。无论哪一种情况,对革命党人而言都是夺取政权的好机会。显然,王统一的分析,其实也正是孙中山的认知——在孙氏看来,此时此刻,不对“二十一条”表态,努力维持

  与日本政府的关系,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若受舆论所迫必须表态,也须尽量将矛头转向袁世凯,而不能损害与日本政府的关系。

  日本政府当然也有自己的算盘。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曾向日本外相加藤高明建议:如袁世凯不肯轻易应允要求条款时,“即煽动革命党、宗社党以颠覆袁政府之气势,加以威胁”;若能说服袁世凯允诺“二十一条”,“即保障袁大总统的地位及其身家之安全”,“严格取缔革命党及中国留学生等。”事实上,日本政府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在整个交涉期间,日本政府不止一次将革命党的起事计划透露给袁世凯,以此迫使袁氏不断做出让步。换言之,孙氏对“二十一条”的沉默,成了日本政府攫取中国利益的有力工具。

  日本侵占山东,孙中山获日军支持在其控制区发动“山东起义”

  1916年初,袁世凯称帝,其一贯的支持者如梁启超等也纷纷弃之而去,袁氏陷入众叛亲离的局面。日本政府随之调整了自己的对华政策,认为“现在,采取让袁彻底退出政治之手段,同时采用扶植我政治势力之手段为有利”,开始反对袁世凯,转向在东北扶植宗社党、策划满蒙独立运动;在南方支持反袁运动,资助岑春煊。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也是日本政府选定的扶植对象之一。

  获得日本政府的支援之后,孙氏很快选择在山东举兵起义。之所以选择山东,主要是考虑到其属于日本的势力范围,起义之后,袁世凯的部队不敢进入日军控制区讨伐起义军。据参加此次起义的辜仁发回忆道:

  “1916年春,山东的武装力量,组织工作已有成效。居正、吴大洲、薄子明、夏绍虞、邓天已等于5月4日在胶济铁路沿线各县发动起义,占领了潍县、高密、周村,打起反袁旗帜。……这时山东半岛已在日本势力范围之内,周村以东并无北洋军。加以日军的暗中支持,所以革命军很容易地占领了各据点。……。革命军起义后,由于在日军势力范围内,北洋军第五师不敢开到胶东来,因而革命军很顺利地占领了昌乐、益都、博山、邹平、寿光、桓台等十余县。”

  这样一种在日军卵翼下的“起义”,形同闹剧——事实上,日军并非“暗中支持”,约两百余名日军直接参加了战斗。6月份,袁世凯突然去世,段祺瑞执政,日本政府调整其对华政策,孙中山再次被抛弃,这场闹剧般的“起义”,也随之夭折。

  02

  一点反思:革命若不择手段,难免流毒无穷

  如上述四例所展示的那样,孙中山革命一生,极少重视革命手段的正义性。即便到了晚年“联俄容共”之际,孙氏仍敢于牺牲国家利益,以承认苏俄在外蒙驻军的合理性和愿意在中东铁路问题上朝着有利于苏俄的方向妥协为代价,换取苏俄对一党革命之支持。

  张君劢的批评:天下往往有主义甚正当,徒以手段之误而流毒无穷

  孙中山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同时也是“为革命而不择手段的一生”。本文所举的四个例子,不过是孙氏为革命而不择手段的诸多决策中的极小一部分罢了。终孙氏一生,始终认为只要革命的目的正确,手段是否正义并不重要。

  这种不择手段搞革命的风气,自孙中山以来,在中国近代蔚然成风。1920年夏,推崇德国式社会民主主义的张君劢,曾遭到大批推崇苏俄模式的知识分子的攻击,被指责为“反对革命”、“反对社会主义”。其中一条至关重要的指责理由,就是张君劢倡导革命的手段必须正义。张君劢说:自己对俄、德革命的褒贬,并不针对其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而仅仅针对其所采用的手段。苏俄列宁式革命,在手段上违背了法律的民主、平等之义,所以自己不能赞成。他的批评者们却不以为然且乐观地反驳道:“事实的经过,有种种不满人意的地方,只能认为手段错误,却不能据为评价的根据,因为这种错误的手段,是非常容易消灭的,只要觉得不对,便可更正”,毫不理会张氏的慨叹:“天下往往有主义甚正当,徒以手段之误而流毒无穷;亦有主义虽不完满,徒以手段不误,反得和平中正之结果者。”

  孙氏不择手段以致流毒无穷的典型实例:随意嫁接三民主义,使国民党精神分裂

  孙中山晚年办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包办了国民党的“联俄容共”战略,使得经历陈炯民之变而濒临土崩瓦解的国民党,迅速恢复了生机,并在随后的北伐战争中取得空前的成功,也使得四分五裂的中国,终于在一种新的“党治体系”下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短期的正面效应,可谓相当可观。但长期的负面效应,也就是张君劢所谓的“天下往往有主义甚正当,徒以手段之误而流毒无穷”,则一直延续到1949年。

  这种“以手段之误而流毒无穷”,可以简单概括为“国民党的精神分裂”——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基础,本来是祖自欧美的“三民主义”;出于“联俄容共”的现实需要,孙中山毫无原则,强行将“三民主义”和祖自苏俄的“共产主义”进行嫁接,更默许共产党对“三民主义”作了许多倾向于“共产主义”的解释。这种随意的嫁接和解释,直接导致了国民党人对“三民主义”的认

  知混乱,进而导致“国民党的精神分裂”,最后,终于搞到国民党员人人谈三民主义,人人都不信三民主义的地步,于是只好败退台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孙中山既是国民党意识形态的建构者,同时也是国民党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始作俑者。…[详细]

  结语

  韦慕廷教授在其著作《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中如此总结孙中山:“孙博士认为,替手段的正确性作出辩护的,在于目的本身”。只问目的,不择手段——既是中国近现代革命者的一种通病,更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一种顽疾。

  

  

篇十一: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意识形态批评案例分析

  在《谈谈工人运动的心理》这篇文章中,普列汉诺夫高度赞扬了高尔基的戏剧《仇敌》。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家必须同时又是心理学家,应向读者表明阶级斗争怎样影响了剧中人物的精神状态、思想和感情,而《仇敌》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同时,普列汉诺夫还认为现代生产关系和现代技术促使无产者成为了社会性的动物并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心理,使得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量,只有同其他量加在一起才有意义。《仇敌》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理解这种心理。

  具体来说普列汉诺夫认为《仇敌》主要体现了一下几点:一、人的社会阶级地位决定其观点的差别。无产阶级乐于指望群众且为了本阶级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尽管他们认识到了并且也尽力把未来想象的坎坷崎岖,但仍然无退缩之意。这种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的自信。资产阶级则更乐于指望个人,且总喜欢用夸大的希望来鼓舞自己,这种无根据的乐观体现了他们对未来的悲观。二、社会的经济地位决定社会成员的心理。“上等阶级”的人们因为占有很多的生产资料而将金钱看成十分平淡的东西,谈论金钱是他们厌烦。但对于无产者来说,为“金钱”斗争就是为扞卫和发展自己的自尊心而斗争,他们斗争不仅是为了增加工人收入的“金钱”的数目,而是要改变甚至摧毁现存的经济制度。这在列夫欣和塔季雅娜佳的谈话中可以窥见一斑。三、由于社会地位的差别,“上等阶级”认为“消灭金钱”的问题是道德问题,它意味着生活朴素,不尚奢侈,,消灭自己的贪欲和其他恶习,而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消灭金钱”的问题是社会问题,恶不在于金钱在人们面前勾画了一幅只有金钱才能换得来的欢乐的图画从而使人腐化,而在于它使人屈从于金钱,因为不屈从将无法满足肉体和精神的需求。因此,道德问题就成了社会问题。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无法接受托尔斯泰的“无以暴力抗恶”的观点,因为社会的罪恶取决于它的社会制度,制度不变恶不会减少,而改变社会制度,无产阶级除了身上的枷锁,什么都不会失去,改变社会制度有时需要暴力。

  在这篇文章中普列汉诺夫对《仇敌》的分析和评价都是比较精准和全面的,他在肯定《仇敌》艺术性的前提先,重点论述了其思想深度和历史内涵。但是我认为在这篇文章中普列汉诺夫过分拔高了无产阶级的思想境界,或者说他并没有透彻的分析无产阶级的心理,尽管我们不能否认无产阶级的自我牺牲精神,但也不能片面的认为当时所有的无产阶级都具备这种精神或者说无产阶级只单纯地拥有这种精神而没有其他个人私念。文章只分析了无产阶级的“超我”心理,而没有论述“自我”或“本我”的心理,或者说是没有分析被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所遮蔽的深层无意识。

  因为尽管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具有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有时大于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但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毕竟是经过了作家的个性化处理,也就是折射后才进入作品的而这种折射本身包含意识形态性质。高尔基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有可能会夸大无产阶级的积极的精神品质,而掩盖了一些消极的品质,批评家有责任指出这种偏。当然评论家本身也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有时他们也无法完全客观地看待事物。

  

  

篇十二: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这些文字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藏人僧侣在孤苦无援的情况下坚强自救的情景强调了他们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无偿无怨无悔默默无闻赶来救助的精神却无视中国政府及救援部队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并且运用了西媒的经典招数之一描述凄凉的尸堆或哭闹场面对于青海地区和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救灾善后的事实只字不提

  关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意识形态倾向

  论文网:

  摘要:关于涉华报道的研究早已突破了文本形式传统视角,文本内容即主旨的分析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为语料,从名物化视角对其分布特征及作用进行分析,结合报道事件的中国背景探讨语篇中意识形态倾向性。研究发现:通过频繁使用名物化现象,起到了人际关系隐形化,时间标准神秘化,焦点信息改变化和语用效果预设化的交际效果,进而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负面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名物化新闻报道纽约时报UAM语料统计工具

  引言

  对美国媒体涉华报道这一议题的关注,已成为近几年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此议题讨论的角度颇丰,有国际传播与管理分析,文体特点分析,体制与运行模式分析以及意识形态分析等。对于涉华报道意识形态倾向性方面的研究,最早进行集中研究的是潘志高,他以1993年~1998年涉华报道为研究内容,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梳理了《纽约时报》对中国形象塑造的政治、历史、文化缘故,总结了报道片面化甚至歪曲化的原因。随后,孙有中通过1993年~2002年间《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的涉华报道比较做了更为细致的分析,通过六个典型的案例采取新闻话语分析方法,揭示了两报构建的中国形象异同。除以上两本专著外,以此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也日渐丰富。辛斌从转述动词的视角通过《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语料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对异同做出语用上的意识形态分析的解释。范勇从偏见词汇角度揭露出《纽约时报》涉华报道话语方式上的意识形态有色眼镜。王巾和刘娟则分别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工具对《纽约时报》涉华报道进行解读,发掘出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倾向性对中国形象的影响。陈思霈从文化因素探讨了中国在《纽约时报》新闻影响下“本我形象”塑造面临的困难。朱慧华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出发,《纽约时报》及《中国日报》中情态手段的类别、频率、分布及主客观取向等进行量化分析,旨在从情态视角研究两者人际功能的异同以及意识形态倾向性。综合考察,以上研究大多以突发性热点事件为中心进行对比讨论,导致语料欠缺全面性,并且很少结合中国背景与对涉华报道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文以《纽约时报》涉华报道及其译文为语料,从名物化视角对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报道事件背景探讨语篇意识形态的倾向性问题,进而阐释其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形象塑造的负面影响。

  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研究样本。经过统计得知:《纽约时报》英文官方网站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所刊载的所有涉华报道,合计281篇,涵盖政治、文化、科技、经济、教育等领域,分别所占比例为48%、5%、16%、26%、2%与3%。根据各板块比例以及是否具有中文版的条件,本研究共随机选取新闻报道30篇,包含政治12篇、文化3篇、科技4篇、经济7篇、教育2篇及其他2篇;另外,本研究还考察了与此30篇新闻报道相对应的中文翻译。①

  研究方法。本文首先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UAMCorpusTool语料统计工具对名物化分布规律及特征进行分析。其次采取了描述性分析法,结合中国背景在报道中对意识形态倾向性的案例进行阐述。

  《纽约时报》名物化分布情况及特征

  名物化。国外主流语言学派分别对名物化进行了考察。相比之下,系统功能语法对名物化的研究更为系统深入。Halliday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名物化作了解释,认为名物化“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

  通过运用UAMCorpusTool语料统计工具,笔者对《纽约时报》所选新闻语料中名物化频率与金融、科技、法律以及小说等语篇进行比较,统计结果显示:法律类语篇中达到83.5%,科技与金融名物化频率分别是72.6%与51.3%。新闻紧随其后达41.6%,比重较前者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因其营销策略的规模化及阅读人群的广泛化使得语言略偏大众化;但相对于文学语篇而言,名物化频率依然高出10%有余,这主要是因为名物化结构的使用直接关系到语言变体功能的体现。

  此外本文还将《纽约时报》中的名物化比例与相应中文译文进行了对比。对于相同内容的30篇新闻报道,排除中英文字数上的细微差异,《纽约时报》原文比其译文多采用了高达17.4%的名物化比例。这一数据鲜明地反映了《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中名物化现象的突出。

  语义层面名物化分布特征。Halliday通过对科技英语的分析归纳了13种语法隐喻现象。根据名物化从动态到静态的过程特点并且以实体或具体名词结尾的特征,本文结合《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语料从语义层面分为5种名物化类型。从统计的结果来看,从过程到实体的转换出现频率最高,性质到实体的转换其次,最后是零位成分、环境成分和连接词到实体的转换。从过程到实体转换作为名物化最主要的方式,实现了过程动作的隐性化。对于新闻语篇而言,目的就是为读者传达重大事件的发生,然而名物化的过度使用使得事件发生的动态效果急剧下降,与新闻传播的本意有所背离。

  语法层面名物化分布特征。名物化转换中涉及词性发生变化最大的是由动词向名词的转换,这一结论与语义层面名物化转换类型的结论相一致。通过将其转换为名词状态,同样达到了掩盖动作的实施行为的效果。

  意识形态对新闻文本中名物化使用的影响分析

  Fowler认为,名物化的作用之一就在于将语篇神秘化,从而掩饰说话人或作者的观点及相关权利关系。Vandijk也曾就名物化的使用语境进行了分类概括,其中就包括说话人或作者有意掩饰施动者或降低施动者的负面动因。Fairclough指出“名物化是将过程和活动转化为状态和物体,将具体事物变为抽象”,大量使用名词化成分替代动词性结构有效削弱了动作感,从而使动作模糊,时间隐形,参与者掩盖等。

  本文选取个别典型案例,结合中国背景对其名物化现象的效果及对中国形象塑造产生负面的影响做如下分析:

  人际关系隐性化。根据Halliday的观点,“概念功能”一词用来表达新的信息或是给听话者传递一定的未知内容。在目前所有语言的运用中,概念功能是一种意义潜势,因为一个人无论如何对语言进行运用,都必须参照他对自己经验的分类。换言之,言语的概念功能表达即是反映客观与主观世界所发生的事,所涉及的人与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因素。通过名物化的使用,有些镶嵌在原句中的信息就会丢失。通常表现为原句中充当主语的动作参与者的遗失,从而具有省略或隐形人际关系的潜能,进一步达到掩盖或模糊施事动因的目的。

  以《纽约时报》名编AndrewJacobs关于青海地震的新闻“AfterQuakeinChina,ColdandAltitudeHinderRelief”为例,在提到中国政府对震区的救援时,Andrew多次使用thehelp、therescue等名词作为句子主语,几乎从未出现以China为主语、help等动作为谓语动词的句型,从而削弱了中国政府在青海地震中付出的巨大努力的印象,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府产生误解。然而在描述青海藏民与僧侣时,则断然使用了行为动词作为主句谓语。

  (1)TibetanmonksferriedbodiestoadustyrisenearJiegubeforesettingcremationpyresablaze.

  译:在设置柴堆点燃尸体前,西藏僧侣把尸体运到结石(地名)附近一个积满灰尘的高地。

  这些文字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藏人僧侣在孤苦无援的情况下坚强自救的情景,强调了他们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无偿无怨无悔默默无闻赶来救助的精神,却无视中国政府及救援部队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并且运用了西媒的经典招数之一――描述凄凉的尸堆或哭闹场面,对于青海地区和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救灾善后的事实只字不提。此篇报道显然有失对事实真相的公正,并且夹杂了美国对待西藏问题的片面主观感情。

  时间标准神秘化。Halliday同时指出:人际功能是充分运用语言来表达社会和个人的关系,用语言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来影响别人的行为,表达自己

  对事物的判断或评价等。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来实现,其中语气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句式是实现人际功能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语气和剩余部分。语气部分包括主语(由名词词组充当)和限定成分(属于动词词组的一部分)。剩余部分则包括三种功能成分:谓语、补语和附加语。有时时态与动词紧密联系,可一旦动词部分被名物化后,时间标志也就遗失了,某些意识形态的东西也就被隐藏起来了。如在新闻报道“oncleanenergy,Chinaskirtsrules”中:

  (2)China’sexpansionhasbeentraumaticforAmericanandEuropeansolarpowermanufacturers,andwesternwindturbinemakersarenowbracingtocompetewithlow-costChineseexports.

  译:中国的扩张已经对美国和欧洲的太阳能板生产者造成伤害,西方风机制造商现在努力和中国低廉的出口品竞争。

  中国在太阳能板生产上的发展源于中国进行清洁能源起步对该行业前期的略微扶持。这些年各大企业完全依靠自己的实力在该行业立足与谋生,扩张是几年前的发展情况。作者运用“expansion”目的是为了告诫欧洲国家关于中国的威胁,让人误以为中国在太阳板生产行业会不断地进行扩张以挤垮其他国家在该行业的发展。

  语用效果预设化。在名物化转换从一致式到非一致式过程中,势必导致部分信息的丢失。如上述两点所言,可能是为了使施动者身份隐藏,或是为了时间标志的隐形。程晓堂认为:这些信息并没有丢失,而是成为预设。作者故意为之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同时认为读者也知道这个意思,形成了典型的语用预设。

  焦点信息改变化。名物化将过程和特征等转换为状态、事物或实体,原来小句的不同成分被重组为一个词或短语。根据endfocus等焦点习惯进而引起读者的注意转移。在新闻报道“oncleanenergy,Chinaskirtsrules”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3)“ButmuchofChina’scleanenergysuccessliesinaggressivegovernmentpolicies.”

  译:但中国清洁能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的强力措施。

  由于句末重心的原因,“aggressivegovernmentpolicies”成了这句话的焦点信息,而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取得成功的客观事实以名物化表现形式成了主位。随之自然而然成为某些已知信息,读者的注意力也随之转移到作者想要强调的中国政府的强力措施。通过此种方式,作者无疑把自己的观点、意识形态强加于读者。

  结语

  从以上研究中,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纽约时报》在涉华报道中大量运用了名物化转换;其次,这些以过程到实体,以动词到名词为主要特征的转换在交际效果中表面上保持了报道的客观性,实际上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研究证明了新闻报道无法摆脱其话语方式上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即便像《纽约时报》这样的主流媒体依然如此。对此进行的研究,归根到底是探索一条道路,寻找出对华不利的影响因素,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良好形象的塑造以及和谐的中美关系创造良好氛围。

  注释:

  ①中文翻译来源于四月青年社区外文编译板块以及纽约时报中文版新浪博客,http://bbs.m4.cn/forum-4-1.html,http://blog.sina.com.cn/autumn0leaf

  参考文献

  :

  1.潘志高:《〈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政治、历史及文化成因》,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孙有中:《解码中国形象:〈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中国报道比较1993-200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3.辛斌:《汉英新闻语篇中转述动词的比较分析――以〈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9)。

  4.范勇:《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偏见词汇与“中国形象”的塑造――基于对〈纽约时报〉的实证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9(8)。

  5.王巾:《新闻话语中的意识形态――对〈纽约时报〉和〈今日美国报〉中处决萨达姆?侯赛因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6.刘娟:《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看〈纽约时报〉上的中国形象》,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7.陈思霈:《中印两国媒体对于国家“本我”和“他者”形象的建构――以纽约时报对中印两国报道为例》,《改革与开放》,2010(12)。

  8.朱慧华:《〈中国日报〉与〈纽约时报〉中新闻评论语篇的情态比较研究》,《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9.Christopher?Jespersen.AmericanimageofChina.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6.

  10.范文芳、汪明杰:《论三大流派对英语名词化现象的研究》,《外语研究》,2003(3)。

  11.Halliday,M.A.K.TheGrammaticalConstructionofScientificKnowledge:TheFramingoftheEnglishClause,inR.Rossini,G.Sandri&R.Scazzieri(eds.),Incommensurabilityandtranslation.Chelterham:Elgar.London:Arnold,1994:85-116

  12.陈黎峰:《金融语篇中的名物化现象及其翻译》,《上海翻译》,2007(2)。

  13.王晋军:《名物化在语篇类型中的体现》,《外语学刊》,2003(2)。

  14.王建:《法律英语中名物化结构及其汉译探析》,《山东外语教学》,2005(6)。

  15.肖建安、王志军:《名物化结构的功能及变体特征》,《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

  16.Fower,R.LanguageintheNewsDiscourseandIdeologyinthePress.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1.

  17.TeunA.vandijk,“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andNominalization:ProblemorPseudo-problem?”,Discourse&Society,2008(19):821-828

  18.Fairclough,N.TheLanguageof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ReplytoMichaelBillig.Discourse&Society,2008(19)

  19.Halliday,M.A.K.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London:Arnold,1994:340-367

  20.程晓堂:《名词化与语用预设》,《外语研究》,2003(3)。

  

  

篇十三: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案例简介】东部某市公安局副局长吴某,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文章,并发表评论公然否定“一国两制”。随后,其观点被大规模转发,在当地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吴某也因“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受到纪律处分。

  【案例分析】微信作为数字时代的社交平台,是非常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之一,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便利。微信只是交流的载体,底线还是在人心。其实微信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怎么用。用得好,可以促进工作,但一旦越界,就会成为违法乱纪的帮凶。纵观近年来中纪委查处的案件,党员中有的干部认为微信世界是虚拟的,不受党员干部身份的约束,变得肆无忌惮;党员中有些干部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在微信中是匿名的,于是自由宣泄个人情绪,发表个人观点;党员中有些干部觉得微信收发红包没有问题,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案例启示】案例中违纪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违纪者没有时刻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没有时刻绷紧纪律之弦。互联网时代,包括微信在内的诸多产品、工具都极大扩展了党员干部的言行边界。有人能做到网上、网下言行合一,有人则网上、网下“两张面孔”。从博客到微博,从QQ到微信,很多党员干部并没有被社交平台的更迭淘汰,却因为党性意识和纪律意识不强而“中招”。纪律不分线上、线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党员干部在公共空间就应该严守规矩,微信也不例外。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每一名党员干部在使用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时,都要经常拿纪律的尺子量量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在纪律允许的范围内。要时刻绷紧纪律之弦,切记使用微信莫“任性”。

  

篇十四: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报告

  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报告

  上半年以来,我乡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现将上半年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总体情况(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落实班子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由党委书记牵头,其他成员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明确工作责任,狠抓责任落实,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为推进乡党委全面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二)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思想认识以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为平台,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学习内容,切实抓好干部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工作。今年以来,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意识形态5次,讲授意识形态党课1次。并建立党员干部个人学习档案,将党员干部的

  个人学习计划、学习笔记、心得体会等集中收集整理,记录党员干部学习历程。

  二、存在的问题

  我乡对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研判,并对风险点进行逐一排查,主要存在的风险和隐患有:

  (一)意识形态谈心谈话开展相对较少。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党员、群众思想动态和本领域舆情动向。

  (二)本单位管理的微信工作群的建设与管理管控不严,可能出现发布、传播不实、甚至转发错误言论的现象

  (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警示教育较少。

  (四)班子及成员对分管领域意识形态工作抓落实还不够,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

  (五)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监管力度不够。

  三、原因分析

  (一)不想抓。对习总书记强调的意识形态工作是重中之重的理解不深,对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缺乏全面深刻的把握,导致对宣传思想工作重视不够。

  (二)不屑抓。部分人任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务虚工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任务,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三)不会抓。面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常态,部分干部创新能力弱,新方法、新载体、新手段不多,导致想抓也不会抓。

  四、形势预判及对策

  2019年,是我国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的第二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节点,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将备受国内国际关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多元文化、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将更加激烈,更加尖锐。我乡将全力以赴做好意识形态的工作,具体如下。

  一是要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核心。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心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作用,加强正面引导,让全体干部在发展的道路上始终充满激情,弘扬正气,同心同向,通过培育核心价值观占领思想阵地,形成积极向上的院风。

  二是要切实抓好政治理论学习,注重在正面引导中筑牢思想防线。从强化干部政治意识、加强理论学习,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引导大家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行为,强化责任意识。

  三是注重在纪律约束中规范举止。要加大规章制度的落实和警示教育力度,教育干部自觉守纪律讲规矩,自觉净化“工作圈”“生活圈”“娱乐圈”,树立党员良好形象,做一名严守纪律的基层工作者;结合廉政教育,定期组织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用反面典型和案例警示,做到警钟长鸣。

  四是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认真开展谈心谈话,教育干部不在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发布、转发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严禁职工在网络上发布消极的言论和低级庸俗的图片视频等;需在网站上发布的政务信息,要经主管领导审核通过才能在网上发布;坚持不信谣,不传谣,不妄议,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五是狠抓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要在认真总结、分类分析当前中心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加强研究,认真谋划,周密部署,细化量化工作任务,补短板,提能力,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

  今后,我乡将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研判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梳理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路,增强忧患意识、政治意识,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意识和主体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报告

  是广大党员武装头脑的工具,可以说意识形态有多深入,党员党性就有多强,意识形态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天马行空、飘忽不定,它是以广大党员为抓手,以宣传思想工作为载体,是有骨有肉,有血有气的。意识形态的骨就是广大党员,肉就是宣传思想工作。现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措施汇报如下: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群众路线”重要思想。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群众路线”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医务人员。重点抓好领导班子和各科室理论学习。进一步健全党总支理论学习制度,完善和落实个人自学、学习记录、总结考核、课题调研等制度。加强党支部培训教育工作,积极抓好科室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结合保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三严三实”主题活动,大力抓好职工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工作。充分利用各网站、宣传栏、党务公开栏等宣传阵地,运用院周会、交班会等形式,宣传“群众路线”、“三严三实”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重点结合医院实际,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在广大医务人员中开展宣传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医德医风行为准则》和《廉洁从医十不准》等条令。

  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落实“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需要。充分认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落实党的“以人为本”重要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重点提到“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

  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等内容,触及到了“看病贵、看病难”的实质。无论是“看病贵”还是“看病难”,都和医护人员的素质、医德医风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医护人员乱开处方,推销高价药,加剧了“看病贵”;有些医护人员医术不高,冷若冰霜,甚至态度恶劣,作风粗暴,致使“看病难”难上加难。不管医改怎么改,其终端都是医患关系,再多的惠民举措,都需要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面对面地去实施。所以一定要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改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注重医德教育,更新医德观念,提高医疗队伍整体素质。虽然,医患关系要从根本上得到好转,还有赖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国家制度的完善、民主法制的健全、社会文还明的进步,但是从医疗卫生行业本身来讲,欲使医患关系和谐,必须重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三、强化党性党风党纪意识,努力提高政治修养。医院党组织要强化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党性党风党纪意识,要把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党组织工作目标之一,把医德医风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经常用党员标准和医德规范来衡量和检查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所作所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廉洁行医,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各种不正之风,反对以医谋私,养成对患者极端负责的优良作风,切实为广大干部职工做出表率。

  

篇十五: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侵略

  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霸权:

  1,意识形态霸权解释:

  意识形态霸权就是文化霸权、文化入侵,将本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通过强制货非强制的手段输入他国,削弱他国民族文化的力量和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日本的动漫、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复活节、西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西方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入侵的表现,都属于文化霸权主义。再例如当年日本占领台湾,在台湾消灭汉语,教受日本文化,目的就在于磨灭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这也是意识形态霸权的早期表现。简言之就是在意

  识形态领域搞霸权主义。

  2,好莱坞介绍

  好莱坞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是一个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最早是由摄影师寻找外景地时发现的,大约在20世纪初,这里便吸引了许多拍摄者,而后是一些为了逃避专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独立制片商们纷纷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影中心

  好莱坞中著名的电影公司有:米高梅公司(MetroGoldwynMayer,简称MGM)、派拉蒙公司(Paramount)、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CenturyFox)、华纳兄弟公司(WarnerBrothers)、雷电华公司(RadioKeithOrpheum,简称RKO)、环球公司(Universal)、联美公司(UnitedArtists)、哥伦比亚公司(ColumbiaPictures)。

  好莱坞不仅是全球时尚的发源地,也是全球音乐电影产业的中心地带,拥有着世界顶级的娱乐产业和奢侈品牌,引领并代表着全球时尚的最高水平,比如梦工厂、迪士尼、20世纪福克斯、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索尼公司、环球影片公司、WB(华纳兄弟)派拉蒙等等这些电影巨头,还有像RCAJⅣEInterscopeRecords这样的顶级唱片公司都汇集在好莱坞的范畴之内,这里的时尚与科技互相牵制发展,自然是不造作的,拥有着深厚的时尚底蕴和雄壮的科技做支持,一直被全球各地争相模仿。

  好莱坞云集了大批世界各地顶级的导演、编剧、明星、特技人员。好莱坞电影场面的大气、火爆,特技的逼真、绚丽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好莱坞作为电影人的天堂也吸引了中国大批明星和导演,中国明星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周润发、巩俐、周杰伦、李冰冰、刘亦菲、章子怡,日本明星宇野实彩子等,著名导演李安、吴宇森都到好莱坞发展过。

  今天的好莱坞是一个多样的、充满生机的和活跃的市区。它在美利坚合众国文化中已经具有了重大的象征意义。可以说,好莱坞的发展史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电影的发展史。

  下面,就大略分析一下好莱坞电影到底是在哪些方面不声不响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的。

  国旗:配上图片(选择几个)《与狼共舞》:当主角来到边界驻地时,发现驻地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只有破烂的

  国旗还插在地上,随风飘扬。《毕业生》:当达斯汀·霍夫曼跑去他女友那间大学时,俯视镜头前的景物顺序是:

  美国国旗、喷泉、喷泉下的达斯汀·霍夫曼和他身后的教学楼正门。《夺宝奇兵4》:当印第安那·琼斯与凯特·布兰彻驱车进入美国仓库重地时,哨兵

  站上便插着美国国旗。《西雅图夜未眠》:这个不是美国国旗,而是美国地图,不单只在片头片尾出现,

  还在汤姆·汉克斯家里挂着,用来随时教小孩地理。《十二怒汉》:当审判终于结束后,走出法庭,美国国旗高高飘扬。《独立日》:实在不得不提《独立日》,据我看来,它是宣扬美国精神最典型的一部。

  就粗略统计,国旗的镜头足足有6个之多!1、一开场,月球上插着美国国旗,前面是一块碑,写着联合国的话:Wecame

  inpeaceforallthemankind.2、华盛顿硫磺岛战役纪念碑雕塑上飘扬的美国国旗3、脱衣舞台背景都挂着美国国旗4、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当然要挂国旗啦5、不明白四处逃难的汽车干嘛也要插着国旗,大家都是在美国境内嘛6、总统在战机下演讲前,国旗的特写足足有两秒种

  看看这些例子,你就会发现美国国旗真是无孔不入!虽然大多都是一闪而过的镜头,如果你不留意就根本不会察觉,可见美国的爱国主义真是宣扬得不留痕迹,不着一字,尽现风流!其实,除了那些古代戏、星战戏之外,一切发生在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后的故事一律有星条旗的身影。我觉得这并不是美国政府刻意要求的,反而是导演们自发的内心感受,这些看似自然又合理出现的国旗,无不体现出他们那种以美国为荣的自豪心情。

  美国中心论:《独立日》:对外星人的反击战由美国人主导,其他国家只有听命的份儿。《世界大战》:火星人率先攻击美国,美国也自觉担当了地球守护者这一角色。《地球停转之日》:外星人也是只来到美国,因为他觉得美国引导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人在潜意识里就认定了自己是世界警察,不自觉地担当起世界的领导者,代表地球与外星人交涉

  美国精神:《谍中谍》:英雄主义《完美风暴》:人与自然的英勇搏斗《独立日》:美国式英雄主义,美国式爱国精神《洛奇》:普通人渴望成功

  好莱坞电影中往往不遗余力地宣扬某些人类的美德,比如忠诚、勇敢、负责和自我牺牲,而这些美德又往往以“美国精神”的面目出现。弘扬这些美德正好适应了全球大多数人的胃口,变得所有人都喜欢看,而且在看的同时不自觉地把这些美德与美国人扯上关系。因此,美国人在别国眼中便成了理想人物了。

  先进的社会制度:《十二怒汉》:片中主角纠正了其余人歧视贫民窟的观念,以证据有疑点为由将小

  男孩无罪释放,从另一方面体现出美国司法制度的先进性。《刺杀肯尼迪》:虽说片中人物没有成功翻案,但检察官的不畏强权、只求真理的

  执着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司法人员的高尚。《自豪与荣耀》:爱德华·诺顿发现了自己家人参与犯罪,但身为警察的他大义灭亲,

  最终受到美国政府奖赏。似乎给人感觉虽然警察底层腐败不堪,但高层永远是道德榜样。

  《迈克尔·克莱顿》:乔治·克鲁尼屏着良心,斗智斗勇,最终打赢了大财团。无论律师界多么腐败,终有好人在……最近,美国又恢复了拍摄新警察片与政治片的热潮,导演针对政府机器的异化性质的思考、对腐败警察和高官的不信任,拍摄了一系列具有影射意味的片子。但是,这些片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会出现一个美国人,发现了现实的真相,看出了社会的黑暗,奋不顾身地与之斗争,最终邪不胜正,美国社会改正错误、重现光明。因此,这一类的揭露黑暗片,从另一个方面又更加体现出美国的民主、人道。戈达尔在《英国之声》的声明里说:“当放映一部帝国主义的影片时,银幕是在向人民推销老板的意识形态……”的确,看这些影射片,也是在看导演的人道主义情怀。美国价值观:

  《教父》:家庭观念《独立日》:威尔·史密斯的家就是美国式的完美家庭代表:一座美丽的房子、一辆车、丈夫、妻子、孩子,还有一条狗

  《克莱默夫妇》:妻子极度渴望要一份工作《哈利·波特》:极端个人主义《黑客帝国》:爱的力量大于邪恶在好莱坞片中,普遍存在着美国价值观念,如重视财产、事业;进取心;崇尚工作;家庭观念;重友谊、信用;以爱至上;当然还有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这些都是美国式资本主义的基本信条。相反,看看我们中国人的道德观,便会发现有多么不同了,如我们不看重财富,而看重品德;我们不求事业上要取得多大成就,只求修身齐家;我们不相信爱能战胜邪恶,而认为对国家的忠诚高于一切;我们没有个人主义,只有集体主义,对于个人则采取中庸之道。然而,看多了好莱坞电影,便会渐渐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反而对自己的有点抵触了。因此,在看电影中,要思考一下美国的价值观真是可取的吗?这种价值观会达到电影中的效果吗?我们的共产党哲学真的是落后的吗?美国梦:《当幸福来敲门》:销售老爸终成金融富豪《阿甘正传》:向着成功奔跑《永不妥协》:单身母亲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相信这种例子不用我再多举啦,几乎每部片都有美国梦的存在。它把美国勾勒成一个充满机会的世界,好像人人都能进入富裕的中产阶级,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但现实真是这样吗?再也没有比美国更好的地方:《碧海蓝天》:主角的妈妈就是美国人,在他看来,美国就是遥不可及的乐土,因此,他对同样来自美国的女友特别感兴趣。《泰坦尼克号》:整船人都蜂拥去美国,寻求美好家园。《谍影重重》:马克·戴蒙一进美国大使馆就受到保护,瑞士警察就不能抓他了,好像美国对本国公民更加重视,美国公民的地位也更高一点。好莱坞电影里总是把美国城市拍得很漂亮,把科技拍得很先进,好像美国就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代表,让人产生去美国定居的欲望。

  现在,随着我们学生看好莱坞电影的数量越来越多,不免会产生崇尚美国的心态,总觉得美国是一个民主、开放、有人权的社会,充满机会,生活丰富多彩,连说话都觉得带点英语才时髦。总之,看着人家银幕上的美国,再看看自己国家,便越看越不顺眼,总觉得人家

  好自己差,反叛思想越来越强。但是美国真的是这样吗?有什么证据证明呢?这一切只不过是导演在镜头前画出来的

  罢了。他们描绘这些美丽事物,本意是想吸引多些观众而已,不是叫我们去相信它,更不是让我们把它与自己国家现状相比较!

  因此,我们要警惕好莱坞电影里的意识形态侵略。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是让动作化为唯美,但美学的暴力则是要把我们的价值观粉碎,把我们的语言系统彻底摧毁,对我们进行灌输,让我们接受导演全部的道德观念。爱森斯坦说过,电影就是有力的宣传武器,它能在观众心中树立起一个固定的形象,来宣传我们新社会制度所赖以建立的思想观念,从而强制观众朝一定方向思索。

  这可怕的言论使我惊觉,美国电影并不是仅仅娱乐那么简单,它也把我们的潜意识殖民化了,更把世界美国化了!为此,我衷心希望大家在看好莱坞电影的时候,一定要屏着批判的心态去看,千万不要全盘接受!

  好莱坞电影《花木兰》具体分析

  电影花木兰

  片名:花木兰英文片名:Mulan国家/地区:美国区域:欧美出品:WaltDisneyPictures[us]类型:喜剧冒险动画导演:托尼·班卡福特TonyBancroft巴里·库克BarryCook编剧:RobertD.SanSouci主演:艾迪·墨菲EddieMurphyB.D.·王B.D.Wong米高·菲尔MiguelFerrer哈韦·菲尔斯泰HarveyFierstein帕特·莫里塔PatMoritaGeorgeTakei温明娜Ming-NaHorstBuchholz分级:美国G片长:88分钟上映时间:1998年06月05日国语版制作:DisneyCharacterVoicesInternational,Inc迪士尼国际配音公司导演:彭河

  翻译:涂卫中监制:张云明配音演员:成龙-李翔陈佩斯-木须许晴-花木兰张潮-尧郭政建-宁邵锋-金宝李建义-单于劳力-花弧冯宪珍-花婆婆唐纪琛-媒婆党同义-老祖宗周志强-皇帝李立宏-将军歌曲名单:“荣誉”主唱:王曼丽、叶蓓、白永欣。“沉思”演唱:叶蓓。“自己”演唱:李纹。“为她而战”主唱:邵锋、张潮、张涵予、田二喜、叶蓓。“男子汉”领唱:成龙主唱:叶蓓、邵锋、张潮、张涵予中文版制作:DisneyCharacterVoicesInternational,Inc.(迪士尼国际配音公司)

  剧情:在古老的中国,有一位个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兰」,身为花家的大女儿,花木兰在父母开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带来荣耀。不过就在北方匈奴来犯,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征召上战场,伤心的花木兰害怕父亲会一去不返,便趁着午夜假扮成男装,偷走父亲的盔甲,代替父亲上战场去。花家的祖宗为保护花木兰,于是派出一只心地善良的木须龙去陪伴她,这只讲话像连珠炮又爱生气的小龙,在一路上为木兰带来许多欢笑与协助。

  从军之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也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大将。然而,就在赴北方作战时,花木兰的女儿身被军中的同僚发现,众家男子害怕木兰会被朝廷大官判以「欺君之罪」,只好将她遗弃在冰山雪地之中,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战。幸好在这么艰难的时刻里,木须龙一直陪伴在她身边,不时给她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而凭着一股坚强的意志与要为花家带来荣耀的信念,木兰最后协助朝廷大军抵挡了匈奴的来犯,救了全中国。

  美国的文化霸权就是要以美国的价值观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推广并普及到整个世界。作为美国文化产业的支柱之一的美国传媒,已经成为美国推行文化霸权的强大动力和美国实施文化扩张、文化霸权的有力工具。在全球化语境下,迪士尼动画公司对中国的“木兰替父从军”的传统民间故事进行了改写,刻画出一个典型的美式木兰,使她以坚强、英勇、机智、可爱、活泼、聪明、调皮的全新形象走入观众的心中。通过对迪斯尼电影木兰的案例分析,本文旨在发现这一故事改写背后的文化霸权现象。而文化霸权和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美国文化霸权就是美国致力于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作为美国文化产业支柱之一的好莱坞电影,已经成为其推行文化霸权的强大工具。

  若干年前由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片《花木兰》,取材自中国古代经典《木兰辞》,讲述的是中国古代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影片充满了富于神秘东方传奇色彩的异国情调,在全球范

  围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影片虽然包涵有大量的中国元素和保留了大致类似的故事情节,但是它却对木兰进行了改写,在其身上注入了美国文化内核并使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本文通过对比中国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和其在被改写的影片中的形象,分析出这是一部包装着古代中国外衣的美国励志片,宣扬的是美国核心价值观,美国借助电影向全世界推行其文化霸权,所以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以方面学会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自觉抵制美国文化霸权的侵蚀,保持和保护好我们本民族自身的文化独特性。

  “文化霸权”这个词最早是由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葛兰西提出来的,它指的是统治阶级将有利于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普遍施行于社会各阶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依赖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自愿认同、非暴力的缓和意识形态的控制等手段来实现的。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建立奇功的经典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为每个中国人所津津乐道。而取材自中国民间巾帼英雄的迪士尼的电影《花木兰》,将本属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改变为传播西方文化观念的使者,迪斯尼“异化”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它弘扬更多的还是美国精神、西方的价值理念,是美国文化霸权的一种体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杆声,唯闻女叹息。”一一几乎每个中国人上学的时候都背诵过这首流传千古的民歌。中国传统经典故事中的木兰从军主要是为了尽孝,同时也是因为家里实在是没有合适的男性去从军,而且从诗歌中“旦辞爷娘去”这句话中可以推断出她的从军离去是争得了父母的同意的。而迪士尼动画公司对中国的《木兰诗》进行了改写,使一个美式木兰,以坚强、英勇、机智、可爱、活泼、聪明、调皮的全新形象走入观众的心中。迪士尼影片中木兰是一个聪明伶俐,志气高昂的女孩,在父母开明的教育下,她有着不同于其它女孩的活泼性格和远大理想,一心一意想要父母为她这个女儿感到骄傲。但由于叛逆的性格,她无法通过相亲给自己找个理想的丈夫,从而给家庭带来荣耀。而且她的行为似乎常常弄巧成拙,这些都令她自己伤心不已。在北方匈奴来犯,国家正大举征兵的时候,木兰年迈的父亲竟也被微召上战场,得知这个消息,花木兰不禁为父亲的安危感到忧心,担心父亲会一去不返。于是木兰便趁着午夜偷走父亲的盔甲,假扮成男性,代替父亲上战场去。跟随她一起离开家的,还有木兰“幸运符”,一只不会说话的小蟋蟀。木兰的出走震动了花家的祖宗,祖宗们为保护木兰,派出一只心地善良的木须龙去陪伴她,这只讲话像连珠炮又爱生气的小龙,在一路上为木兰带来许多欢笑与帮助。从军之后,花木兰靠着自己的坚持的毅力与耐性,通过了许多困难的训练与考验,也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大将。然而,就在赴北方作战时,由于受伤,花木兰的女儿身被军中的同僚发现,众家男子害怕木兰会被朝廷大官判以“欺君之罪”,只好将她遗弃在冰山雪地之中,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战。幸好在这么艰难的时刻里,木须龙和蟋蟀一直陪伴在她身边,不时给她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凭着一股坚强的意志与要为花家带来荣耀的信念,木兰最后协助朝廷大军抵挡了匈奴的来犯,救了全中国。为花家争得荣耀的木兰同时也赢得了爱情,和她在军队中并肩作战的将军李翔来到了花家,向木兰求婚。这里的花木兰已不再是中国传统思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下贤妻良母的女性典范,而是一个勇于自我抉择生活道路、走出闺房与男人平分秋色的女性形象。西方价值理念的植入,使木兰身上背负了现代女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示出与现代人更贴近、更真实的特点。而影片中木兰的坚强、英勇、机智、可爱、活泼、聪明、调皮的多重性格,更是以全新形象走入观众心中。更有创意的是在《花木兰2》中,创作者又塑造出一个有着现代婚姻观念的花木兰,不仅自己敢于积极追求真正的爱情,还激励深宫中三位公主打破陈规,寻找她们自己的幸福,从而也就了违背了“婚姻乃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这一中国传统。在此,我们不难得出,迪斯尼在这部倾注心血、第一次传达与中国文化有关的经典故事中所强调的主题精神——个人主义和女权主义。花木兰独立、勇敢、追求个性解放,在“个人奋斗”的人生轨迹中所表现出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男女平等”意识的强烈认同。

  迪斯尼“异化”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侵蚀了中国的文化价值。美国电影以艺术为名,正在以强大的影响力推行着其文化霸权。作为观影者,我们都要保持对美国电影的清醒认识和警惕。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我们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独立性。

  花木兰形象变化:

  1.一个勇于自我抉择生活道路、走出闺房与男人平分秋色的女性形象,独立、勇敢、

  追求个性解放,在“个人奋斗”的人生轨迹中所表现出地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男女平等”意识的强烈认同。

  2.一个有着现代婚姻观念的花木兰,不仅自己敢于积极追求真正的爱情,还激励深宫中三位公主打破陈规,寻找她们自己的幸福,从而也就了违背了“婚姻乃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这一中国传统。

  如何抵制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霸权控制:1.抵制美国的文化霸权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文化市场监管部门的政策性支持,更需要相

  关文化输入方面的法律法规的保障。2.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有意识的保护历史文化的真实与完整。创新整

  合本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3.自觉形成热爱本国文化的氛围,集体团结。培养新型文化传播人才,打造文化名牌。

  

  

篇十六: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詹姆斯?卡梅隆花费十四年耗亿美金采用最先进的3d技术打造出了一部高科技科幻电影阿凡达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3项重新刷新了全球电影票房历史的纪录成为全球第一部票房突破27亿美元的影片仅在中国内地的票房收入就有14亿元人民币用2天的时间创造了内地电影市场票房最快过亿的纪录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从《阿凡达》看美国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

  摘要

  电影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体,但是电影表现的一切都归根到意识形态中,导演的意识形态也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好莱坞电影通过其意识形态的传播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电影发展,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吞噬着其他国家的本土电影产业,而且对维护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阿凡达》作为好莱坞电影中的里程碑,在它高科技的绚丽外壳下,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阿凡达》;美国;好莱坞;意识形态

  FromAvatarofHollywoodIdeology

  Abstract

  Thefilmisacoalitionoftechnologyandart.AlltheFilmsexpressionalcomedowntoideology.Adirector'sideologyalsoreflecttothiscountry'sideology.Globalizationisgrowing.Hollywoodusingthey'reownideology,they'resenseofworthandthey'reculturalandconceptiontodisseminateanothercountry'sfilmdomdevelope,notjustgettingthehugeeconomicinterestalsogobbleupanothercountry'slocalfilmdom.AtthesametimesHollywoodchallengedifferentnationallyculturetraditionandthey'reideologyvalue.AvatarasamilepostintheHollywoodhistory,undertheymagnificentspecialefficiencycover,clearershowstheHollywood'sideology.

  KeyWord:Avatar;theUnitedState;Hollywood;Ideology

  1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目录

  引言...................................................1一、电影的意识形态......................................1二、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表达...............................2

  (一)主题塑造突出主流意识形态.................................2(二)制造神话背景.............................................3

  三、《阿凡达》意识形态分析................................3

  (一)《阿凡达》剧情结构........................................4(二)《阿凡达》剧情的意识形态暗示..............................5

  1.美国中心论.................................................52.个人英雄主义...............................................5(三)《阿凡达》人物形象意识形态暗示............................6

  结语...................................................7参考文献................................................8致谢...................................................9

  2

  引言

  《阿凡达》作为导演卡梅隆继《泰坦尼克号》之后的又一史诗巨作,无疑再次代表了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制作的巅峰水平。詹姆斯•卡梅隆花费十四年、耗资5亿美金、采用最先进的3D技术,打造出了一部高科技科幻电影《阿凡达》,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中获得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3个奖项,重新刷新了全球电影票房历史的纪录,成为全球第一部票房突破27亿美元的影片,仅在中国内地的票房收入就有14亿元人民币,用2天的时间创造了内地电影市场票房最快过亿的纪录。

  《阿凡达》成熟应用了3D、数码特技、巨幕IMAX三项最新的电影技术,为影片打造了一个高科技的绚丽外壳,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进行了一次外星探险,进而使观众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影片所传达出的意识形态。

  一、电影的意识形态

  电影在诞生的时候就具备了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承载的有效性和隐蔽性,阿尔都塞在对布莱希特的戏剧进行评论的过程中,便指出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特征:“意识形态本身就具有虚幻性,它以神话的方式反映着世界,也就是说,它像神话一样以颠倒的、幻想的方式反映着现实世界,要认识真实的世界,必须打碎意识形态这面镜子。”[1]“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意识形态是人的思想、观念方面的东西,并体现在政治、哲学、宗教、文化、艺术、道德等各种活动之中。”[2]作为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意识形态是体现统治阶级基本意志的,而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是通过政治部门、军队、警察、法庭等国家机器的强制性措施灌输给自己国家的公民的。“简单的说,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集团公共意识’或者说是‘公众中心言论’,这里的集团可以是指阶级,但更多的是阶级所代表的国家或是利益集团。”[3]

  电影现在已经是文化的生产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所以电影的背后往往包含有作者以及国家或是集团意识形态特征。电影这种综合的艺术文

  1

  化表达方式在当今社会逐渐变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最佳装置,尤其是在好莱坞或者是美国电影,电影已经变成文化侵略的主要载体。电影以再现真实的特点让观众与银幕影像成为了一体。电影当中的影像、声音和色彩的直观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观众的意识。正因如此,好莱坞电影凭借成熟的制作体系,成功地把意识形态隐藏在电影形象画面的背后,通过各种形象的画面、逻辑严谨的故事、高科技的表达方式等等,隐喻或者潜移默化地传达着他们的意识。

  电影意识形态批评的理论来源于阿尔都塞的重要论文《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不是凭借人的主观观念,而是根据形象事物来进行阐述,特别是通过电影的结构来起作用,这种结构包括有思维结构、故事结构、表达结构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结构来形象表达隐蔽在电影背后的意识形态。”[4]“继阿尔都塞之后,让一路易•博德里通过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强调了电影是以一种基本的意识形态效果为基础的。基于此,博德里借鉴了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认为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产生自我认同,并认为摄影机的暗箱操纵使其技术本性掩盖了它们在制造意识形态产品上的用途,更掩盖了它们可能制造的意图。”[5]

  二、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表达

  好莱坞电影往往以一种娱乐产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全球观众面前,好莱坞大片也一直充当着各种商业娱乐的角色,但是,“娱乐绝不是远离意识形态的东西,相反,它是意识形态作用过程中最好的栖息地,这样一个过程包含了对原有内容的维系与对新内容的转化。”[6]所以,纵观美国好莱坞大片,其电影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被深深隐藏在好莱坞的银幕形象之中,在反映历史的过程中,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它将神话、主流意识形态,包裹在百年来孕育出的独特的政治氛围中,看不到,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7]

  (一)主题塑造突出主流意识形态

  在好莱坞电影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好莱坞电影一直在孜

  2

  孜不倦地描述美国历史的传奇,是美国梦塑造的一种形象表达。例如西部片,大家都在为西部电影中的英雄所打动,于是,美国历史上的西部运动进程,成为银幕史上的西部神话,具有冒险精神的个人英雄主义被不断放大、不断延伸,其实这种现象就潜移默化地成为好莱坞意识形态出口的一种成功案例。再比如《阿凡达》中,对外星球资源的掠夺,正是对美国霸权主义的隐喻式表达,也暗喻着前几年美国对中东地区发动的武力侵略。好莱坞电影在制造的过程中一直都没有脱离对美国现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

  (二)制造神话背景

  “美国好莱坞制作出的主流电影,总是可以得到广泛群体的支持,即便是脱离了现时背景,脱离了地域、国家、民族,即使是在表现一个未来时代的故事但是仍然会得到当今时代人们的理解与赞同。”[8]那正是因为好莱坞电影知道如何去制造一个神话故事的背景,让其与当前的社会语境充分结合,从而能够让观众去欣然接受。

  在《阿凡达》中导演卡梅隆对影片发生的大背景的构思可以说是天马行空。首先是对阿凡达这一外星物种的设计,使人惊异之余又觉得是情理之中、可以接受,就像放大夸张版的人类外加一条可以与潘多拉生物沟通的尾巴。其次是场景设计的独具匠心,五颜六色的奇花异草,气势磅礴的各种地貌让我们叹为观止,这些种种创意想象都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卡梅隆还花费大量心血系统地制作了《潘多拉全书》,请专业人士为片中的纳威人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外星语,为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切动植物用纳威语、拉丁语命名,对几十种植物进行细致地描述,计算潘多拉星球的大气密度,确定外星音乐的三重结构等。这些都为这个科幻片塑造出了一个真实的大背景,简简单单的一个资源开放商与拆迁钉子户之间的故事,在缜密的大背景塑造下,变成了星球大战的神话传奇。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电影故事讲述得是否精彩与一个神奇而吸引人的故事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阿凡达》意识形态分析

  《阿凡达》通过电影技术给观众带来强大视觉冲击后,再通过巧妙的剧情结

  3

  构塑造,让观众与电影内容认同,同时让意识形态的表达隐藏其中。因此我们需要跳出《阿凡达》的制作与技术,分析它的结构,从而发现《阿凡达》表现出的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

  (一)《阿凡达》剧情结构

  《阿凡达》剧情涵盖了科幻、冒险、爱情、战争等众多看点,主要围绕主人公杰克·萨利——下肢瘫痪的前海军战士展开。杰克替死去的哥哥到潘多拉星球操纵由人类基因和纳威人基因结合创造出的“阿凡达”生物。他的任务是潜入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内部,说服他们离开纳威人居住的生命之树,从而使RDA公司可以开采出昂贵的“不可得”矿。在探索潘多拉星球的过程中,杰克丛林遇险,得到纳威部落公主娜蒂瑞的解救,并成功进入纳威部落。在跟随娜蒂瑞学习纳威人的生存技能和对潘多拉星球体系的了解过程中,杰克与娜蒂瑞坠入爱河,并开始认同潘多拉星球的文明。与此同时,RDA公司负责人帕克·塞弗里奇和军方代表迈尔斯上校却逐渐失去耐心,决定用武力驱赶纳威人,摧毁他们的家园。杰克和其他有正义感的科学家感到愤怒并决定帮助纳威人反抗侵略。杰克降伏了蝠魟龙,成为受纳威人信任和崇拜的魅影骑士,并通过魅影骑士的号召力联合潘多拉星球上的各个部落来共同对抗地球人的侵略。在艰苦的战斗过程中,圣母爱娃也召唤潘多拉星球上所有的猛兽参加了斗争,最终,杰克带领纳威人取得了胜利并成为一名真正的纳威人。

  《阿凡达》整体还是采用了好莱坞惯用的程式化的叙事模式——地球人入侵外星球并想据为己有,地球人控制的阿凡达保卫了外星球。那些通过缜密构思搭建起的客观大背景,只是为了让大众更加轻而易举地理解导演想要表现出的意识形态,引起观众对传统文化中的侵略与反侵略产生共鸣。大胆虚构出的潘多拉星球、潘多拉生态环境、潘多拉生物体系、潘多拉纳威语言,甚至是潘多拉文化,营造炫丽的3D效果等等,只是大大加强了叙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但是《阿凡达》的叙事结构本身毫无玄虚,情节链条也是清晰有序:发现稀有矿石资源,清洗纳威族,保卫纳威族,原有族群团结一致赶走了地球人。这种简单的叙事结构让任何受众都能轻而易举地理解它。导演通过在其中加入新奇要素,目的只是让受众更加紧密地接受其叙事构思,从而接受导演的意识传达,也就是其文化价值

  4

  观念,同时也接受其表达出的意识形态。这种饱满的创意想象以及简单明了的叙事模式在构思阶段就为《阿凡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阿凡达》剧情的意识形态暗示

  1.美国中心论

  美国中心论集中体现在以美国霸权主义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为。地球资源的掠夺或者是说经济命脉的把控权在电影中往往是在美国人的手中。《阿凡达》也自然而然地塑造了美国是世界资源领导者的角色。编剧构思了一个发生在未来虚拟世界的故事,为了获取潘多拉星球的资源,资本家们联合军方启动了阿凡达计划,用人类和纳威人的DNA进行匹配混血,培养出身高3米的“阿凡达”,以方便在潘多拉星球生存及开采矿产。这个背景的构思发生在美国强大的科技支撑下,这就是明显的美国意识形态的隐喻——美国必须承担国际资源开发的先驱者。从飞往潘多拉星球的大型飞船,到融合地球人基因和外星人基因的阿凡达生灵;从飘浮着的神奇的‘不可得’矿石的展示,到科技人员手中随意移动的如玻璃厚度般的显示屏;从随意控制穿梭星球时空的阿凡达与地球人的链接,到复制地球人思想到阿凡达;从受地球人控制的庞大机器战士,到攻打纳威人灵魂树时所展现的战斗群体,无不体现着美国自己编织出的世界第一的完美形象。用自己强大的科技、军事实力来担当世界警察,实行帝国主义的霸权外交,这都是对美国中心论的集中表现。

  2.个人英雄主义

  如《阿凡达》中所呈现的,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通常都是孤军奋战,这反映了美国文化中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元素——追求个人之自由与平等,主张人应当自立、自强。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了美国军人杰克这一角色上,剧情的几次发展都一直都与杰克的英雄主义行为息息相关。杰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能够拥有一双健康的双腿,当他第一次与阿凡达配对成功后,他的那种重获新生的感觉激发了他的英雄主义气节。杰克作为军方的一份子,目的是为掠夺资源的资本家们提供保障。但在与纳威人以及科学家同事们的朝夕相处中,杰克内心的正义感被激发。RDA公司为了尽快开采不可得矿,不断向科研小组施压,再加上美国军方的压力,杰克面临艰难选择,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屈服,为了纳威人的家园,他毅然决然地

  5

  带领同事转移了基地,继续进行与纳威人的沟通交流。杰克个人英雄主意的最终形成是在战争一触即发的紧要关头。杰克进入危险的森林,征服蝠魟龙,成为了纳威人所信仰的魅影骑士,并以魅影骑士的身份号召了潘多拉星球的各个部落,大家联合在一起,为了上帝所赋予的平等、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力而并肩奋战,影片达到最高潮部分。

  (三)《阿凡达》人物形象意识形态暗示

  影片中主要有四个人物形象:代表人类正义与善良的英雄阿凡达,代表忠诚与爱情的纳威公主,代表邪恶与利益的阿凡达计划指挥官,代表责任与义务的阿凡达计划科学家。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男人与女人的爱情,这几乎是同类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必选要素。阿凡达的产生是美国科技创新与发展的产物,在科学家眼里是文化发展的和平使者,但在美国军方眼里只是一个经济上的间谍;纳威公主是异族文化的代表,她善良美丽,热爱自然,尊重每一个生灵的存在,这表现了现代人类对原始生态状态的向往和缅怀;阿凡达计划的指挥官,一个是想获取资源利益的资本代表,一个是凭借军事实力去争霸另一种族的邪恶力量代表,这两种人代表美国文化发展中被扭曲的功利心和霸权意识;阿凡达计划的科学家则代表的是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科学精神,这种求真的精神在利益与文化的冲突中成为了牺牲品。

  阿凡达在影片中以双重身份出现,作为潘多拉星球的“救赎者”,他英勇善战;作为美国的一名军人,他集中体现出了美国冷血铁面军人背后的善良本性。影片通过阿凡达人物感情的设定,重塑了美国军方的国家形象。同时,美国作为科技的领头羊,也是世界甚至宇宙文明的威胁者,但从《阿凡达》中我们又发现,高科技的武器与实力仍然受制于人性的力量,科学家、战机驾驶员,都最终为了拯救纳威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从整体的人物关系进展来分析,影片首先肯定了纳威人文化的自然与真诚,批判了资本家和军人的经济掳夺与文化霸权,同时通过阿凡达这一英雄形象的塑造夸张地表现出美国文化的兼容并包、向善和正义的美国神话。

  《阿凡达》中的人物形象都清晰地代表了一种观念、一种取向,看似非美国化的主题思想,但是却又与美国化的意识形态完美结合,这是美国意识形态传播

  6

  的最佳案例。

  结语

  《阿凡达》不仅仅是一个导演或者一部电影产生的奇迹,而是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创作与制作的巅峰代表。“总而言之,好莱坞电影作为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像表现,对意识形态的书写依赖于创作者对市场的把握,因此影片内容往往是强化已存在的大众观点或行为,无论是对历史真实的消解,还是对时代特征的回应,好莱坞电影总是想方设法地将本国意识形态包裹于电影所创造的影像之中,若隐若现,无处不在。”[9]那么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好莱坞在电影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中,对时代潮流的把握,对市场敏锐的观察力,无疑是中国电影在未来发展壮大过程中的重要启示。

  7

  参考文献

  [1]李讯.外国电影理论文选[C].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6:550.[2](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刷出版社,1984:120.[3](英)理查德·麦克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电影工业发展史[M].吴靑、何建平、刘辉译,香港:华夏出版社,2005:279.[4](法)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M].孟登迎译,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6:726.[5]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78.[6]周黎明.好莱坞启示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8.[7](美)托比·米勒.好莱坞与世界[M].蔡如一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3:24.[8]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7.[9]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20.

  8

  致谢

  首先很感谢指导老师鲁向黎讲师,鲁老师从开题报告起,至选题、定题、结构框架、论文写作给予了我很多建设性意见。论文写作中是她带领我徜徉在专业的知识书海中,引领我查阅相关专业的书籍与资料,让我能够很快地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完成论文写作。写作中鲁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感染着我,给我的人生旅途添上不可磨灭的一笔,是她让我明白了耐心与责任心,相信这对我以后的生活与工作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另外还要感谢我的朋友们,是他们帮助我找到我所需的专业书籍和资料,我的成果有他们的一半血汗。在论文付梓之际,我想最后感谢一下我的母校——平顶山学院,这里严谨的学风、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我大学四年过得很充实和愉快,这里培育了我的气质与素养,是我人生的导航标,我将从这里再次起航。在此,表达我最衷心的感谢与最崇高的敬意。

  9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事件案例 意识形态 案例 事件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