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女性与自然面临的困境_当代女性面临的困境4篇

女性与自然面临的困境_当代女性面临的困境4篇

时间:2022-09-13 17:40:01 来源:网友投稿

女性与自然面临的困境_当代女性面临的困境4篇女性与自然面临的困境_当代女性面临的困境 女性主体性的困境及其破解之道方英广州大学 摘要:当前,中国女性主体性发展面临不少困境:市场转型时期女性的生育成本使女性在就业市场上面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女性与自然面临的困境_当代女性面临的困境4篇,供大家参考。

女性与自然面临的困境_当代女性面临的困境4篇

篇一:女性与自然面临的困境_当代女性面临的困境

主体性的困境及其破解之道方英广州大学

 摘要:当前,中国女性主体性发展面临不少困境:市场转型时期女性的生育成本使女性在就业市场上面临歧视,现代性对传统性别秩序的冲击使女性面临确定性和自由的困境;因而,我们理应在国家和市场的相互制衡中建立合理的性别秩序,同时,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建立平等的现代性别秩序,以推动中国女性主体性的良性发展。关键词:女性的主体性;市场转型;现代性Predi cament of Women" s Subj ect and How to change i t

  Abst ract: Fi rstl y, the art i cl e anal ysi s t he predi cament of women" s subj ect: i n the peri od of market transf orm, women f ace gender di scri mi nat i on because cost of bi rth; The moderni ty bri ngs women both freedom、 confuses and uncertai nty. Secondl y, It needs t o change i n two si des to devel op Chi nese women" s subj ect: on one hand i t needs to construct proper gender or der between the bal ance of state and market; on the ot her hand i t needs to construct equal i ty modern gender order based on di f ferent .Key words:

 women" s subject ;

 market transf orm;

 modernit y

 却和市场的增强一方面使得女性从“ 国家父权制” 的严格管治下解放出来,从而使女性的主体性得以产生;另一方面也使女性从国家强有力的保护下迅速的被摔进了“ 资本主义父权制” 的困境之中。因而,女性的主体性在发展的过程-l ,又开始遭遇市场转型带来的困境,木文接下来将着重对后者加以分析。( 一) 单位制的弱化与国家的退却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圈城市发生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市场转型,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国家通过再分配对资源的控制能力相对减弱,市场对资源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开始增强。这种资源分配能力的改变导致社会的整合方式发生变化:1978年前圜家是通过单位制实行低工资高福利的制度安排来获取合法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人幅提高,国家的合法性通过经济的发展得以体现,冈此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T人景削减对国民福利保障的支出,在国民福利保障领域以理性化和效率化逻辑来取代合法性逻辑( 干宁,2009) 。伴随着这种社会整合方式的变化,国家曾经借助于政治动员和再分配体制所人力推进的“ 男女j I,等” 的观念失去了强行力的支持。在“ 效率优先” 的政策指导之下,20世纪90年i t" I,期人批的女下从幽柏.企业下岗,这使1批45岁左右的女性对从小接受的“ 男女r、l ,等” 的教育产生了困惑:对于她们来说女性参与rT作是和男女’ It等联系在+起的西件事情,在T作,l · 小仪可以获得经济收入,而且可以充实生活,但是rI r年下岗使她的这种、l ,.等的性别观念和生活预期受到冲击。她可能会继续持fJ .这种女性在T作· I,和男性、l ,.等的意识,但圭l J 钉可能得小到现实的支持。‘ 直到今天,“ 男女’ F等” 依然足促进我凼幸I:会发展的‘ 项基本幽策,{_I=! 是冈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礼会福利和保障的削减性改革,这个基本圈策缺乏资源的配合得到钉效贯彻。所以在今天出现了“ 女人学生就业难” 、“ 30岁以后的女性很难找下作” 、“ 全职太太” 、“ 单身女贵族” 这些跟女性相关的叠J :会现象。在这些现象的背后自.‘ 个共同的制度性冈素:那就是准来为女性的抚育成本买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豳家是通过单位来为此买单的,“ 单位组织作为’ 种统治制度或结构,是幽家实现整合的III介和具体环节” ( 李汉林、李路路,2000:45) ,因而在‘ 个全能性的政府模式下单位能够有效的贯彻这。点;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眨,企业作为’ 个“ 经济人” 的本性被过度强调,这时凼家再要求企业为女性的( 其实也是社会的) 生育成本买单的时候就遇到了阻力,于是出现了+系列上面提到的女性¨ 题。(二)女性承担白叮生育成本企业雇佣· 。个女j r会产生哪些抚育成本昵? ’ 足女性生育和抚养孩子将要耗费人景的时问和精力,在小孩幼年的时候女性的出筹、外派和_T作的效率都会受到‘ 定樱度的影响;一一是所在单位要负责报销女性的生育费用i 产假期间要按照,F均工作景发给女性T资和奖金( 陈义、h2002) 。当用人单位不愿意承担女性的抚育成本时,它便会对女性实行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的就业选择;当国家没有通过福利和保障制度对此进行统筹安排的时候,园家“ 男女甲等” 的国策在就业市.150..

 场上便成为一纸空文。最后形成我们目前的情形是:女性个人或者家庭为社会的抚育成本买单,女性在就业市场上遭受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在这里,支配工作领域的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 和支配家庭领域的传统性别秩序( 父权制) 之间呈现一种相互强化的作用形式,女性在工作领域的低工资、不稳定性和升迁的困难强化了女性在家庭中对男性的依赖和相对劣势,从而有利于父权制的维系;而女性在家庭中所承担的大量的家务和抚育的任务使得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可以得到大量“ 全心工作” 的男性员工,而且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大量的低廉的女性员工。这种相互加强的作用方式使得部分女性处于双重的劣势。( 三) 生育成本与女性就业歧视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国家和市场力量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对妇女权益的保障迅速削弱,女性因为抚育成本带来的影响而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性别歧视。市场经济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分两个阶段,在前期对女性就业有正面影响,到后期则开始形成就业歧视。在市场转型前期。一部分在计划经济时期受到捧斥的女性借助于体制外的经济力量提高了T作和生活质量,具备了高出平均水平的生活,与此同时一部分保留在传统体制内的女性依然享有全面的福利保障的优势,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时代因为单位制而带来的不平等起到⋯ 。个补偿作用;但是后期市场经济开始带来女性就业方面的不公平,因为有相当部分女性被甩出了上面两种类型之外:

 · 部分是从体制内分流出来的下岗女丁,另· ‘ 部分是进入市场巾低端部门的女性,比如说小公司、’ r J ‘ 、餐馆、超市等的女性。前者虽然享有一点大为削弱的保障但是失去了长期的T作机会,后者则基本上没有任何保障,这些女性面临因生育而带来的失业危机,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女_T所推行的‘ 系列女性权益在这些女性身上小复存在。在H趋激烈的就业竞争Il I。处于市场部门高端职位的女性也同样面临抚育成本而带来的职业劣势,而随着市场部门的扩张对非市场部门形成的竞争压力,对女性的歧视也开始蔓延到非市场部门。女性逐步开始遭遇普遍的就业歧视,在2l 时间初凸现的“ 女人学生就业难” 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这样女性通过长期教育所接受的.。男女平等” 的观念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女性只有通过个体选择的方式做出生活盼选择,有的选择了做。全职太太” 让一个高收入的男性来为此买单.有的选’择尽景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来和用人单位博弈,希望有一天在用人单位的地位足够重要的时候再去结婚生子(相当一部分“ 单身女贵族” 就是这样形成的)。还有的选择了阶段性就业等多种形式。( 四) 国家对市场铹衡的不足在· 一个健康发展的社会,国家和市场是一对相互锈衡的力量,。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是不甲等的主要源泉,而福利国家的再分配干预具有一种抵消这种不平等的作用;国家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一种完全祖反的情形,在这里,再分配制造不平等“ 市场雕■ 种抵滂棒甩粤《.劭日芝平,2005:444) 。如果说在市场转型的前期.市场经济对再分配制造的单位之间的不平等起到了一种抵消从而带来了一定的社会公正的话,那到了市场转型的后期市场已经在失去了这种功能。面是在持续的制.1Sl ·

 造⋯ 种过度的不平等,这时需要国家通过再分配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调节和干预。对于女性问题来说,关键是需要国家女性承担的生育和抚养成本进行统筹安排。一方面是制定统⋯ 的生育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制定更为有利于家庭的工作时间安排,从而使两性都有可能分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家庭,改变“ 资本主义父权制” 通过对女性的隐性剥削而制造的性别不平等。女性主体性的困境产生的原因除了市场转型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结构性因素,那就是现代性。在中国的实践中这两个因素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市场转型的过程也是现代性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中国的现代性转变的过程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发生的。本文为了表述的清晰,以更清楚的分析中国的特殊背景和世界现代性的进程两个因素对中国城市性别秩序的作用而将两者分开论述。二、现代性与女性主体性的困境现代性对女性的T作和生活带来重人影响,这。’ 点· l ,凼女性是和世界女性面临的情境是相通的,这种改变首先就是女性人晕离开家庭参与社会丁作,伴随着身份的变化女性面临家庭与丁作的两难、自由与确定的困惑、兹异与,F等的冲突等主体性的困境。( 一) 家庭与工作的两难在传统的性别秩序一IIt男女角色分T具柯封建奉I:会“ 基于}J j 生归冈” 的典犁特征。在这种模式小,女性通过对家庭的打理获得男性的供养,在女性丧失独立生存能力的基础上两性之间形成’ 。种互补合作的关系。但随着丁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女性被吸纳到礼会T作之· I· ,这种“ T业礼会超越其性别区分的扩张,以同等的方式消解着家庭伦理、性别命运、婚姻禁忌、亲子关系和性关系,甚全进行了家务劳动和T业劳动的再统,· ” ( 乌克里希· 贝克,( 1986) 2004:131) ,传统的性别秩序受到强烈的冲击。但是,“ 生产和家庭劳动从属于相对立的组织原则,生产关系的契约本质与婚姻和家庭的集体共同性形成对照” ( 乌克里希· 蚍克,( 1986) 2004:130) 。因而,当家庭的功能日益被社会分T的组织所接替的时候,人们感到不安:女性被质疑是否因为参与T作而影响到传统的妻职和母职的腥彳J :,女性在这种质疑巾承受着更人的不安和愧疚。于是有的女性选择了“ 全职太太” 来摆脱这种质疑,但是今天的家庭不再稳定,当这类女性在面临家庭的解体时将会孤立无援,这是一。种内心缺少安全感的选择;自.的女性选择通过事业来摆脱旧有的“ 为他人而生活” 的依附角色,成为高投入的“ 职业女性” ,但是她们小得不寻找一一种新的社会认茼,因为“ 文化史的世代发展,已经以男性形象塑造了专门职业者的角色。没有人真正知道,m‘连我们职业妇女在内,我们如何才能改变那些角色来适应我们的生活和精神” ( 帕特里夏· A· 麦克布鲁姆,1988:7) 。于是一个在职业中变得强硬起来的职业妇女有可能放弃的不仪仅是生育,而且是..152..

 个性中被当作传统的女性气质加以赞美的温柔善良甚至是顺从。于是高学历的女博士被认为是“ 第三类人” ,高职位的女性被称为是“ 女强人” 丽在婚姻和两性关系中处于一种尴尬境况。在今天的中国城市,家庭和工作如何平赞对于女性来说是⋯个需要全力面对的难题。( --) 自由与确定的困惑工业社会带来的分化正在瓦解着我们对女性和男性的理解,在“ 基于出生归因” 的封建社会中对男人和女人的区分是从生理到规范到文化牢不可破的,性别秩序作为⋯种符号秩序受到衷意结构、支配结构和合法化结构( 吉登斯,1984) 的相互支持。但是到了工业化带来的现代社会,传统性别秩序的这种稳定性受到了冲击,它作为一种微观的结构部分失去了“ 规则和资源” 的支持;它作为一种表意性符码依然影响深远,但是作为~种规范性要素失去了合法性;它在配置性资源上的垄断性随着女性参与工作受到严重的冲击,但是在权威性资源上依然享有优势。与此同时,现代j F等的性别秩序开始随着现代性所主张的“ 自由、平等” 的观念而兴起,作为r一种新的符号秩序,它尚不具备表意结构、支配结构和合法化结构的相互支持。从规则和资源这个角度来看,它虽然在规范性要素和配置性资源方面取得了很人的进展,但是作为‘ 种表意性符码处于· 种和传统的性别秩序并自.所持的状态,作为。种权威性的资源尚处于f! Ij 显的弱势。当代l l {l 性别秩序就处于这样-.种传统和现代相互交错的时代,性剐秩序小再作为给定的模式存在,女性主体性的困惑伴随着解放的自由随之而来。这样的一种生存状态是现代性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者说带给我们的代价,当我们在现代性这架高速列车上欢呼{It界的H新月异时,我们也必须承受这种快速变化带来的困惑和小安。现代性它作为颂“ 社会T稃” 目标远人,它要将我们和自然分下相适应的‘ 切{I:会结构加以改造,变成与社会分-T柏适麻的礼会结构,“ 在这个时代l |l 自发出现和秩序再生产4i 会被信任,因为前现代社会的这种自我再生的制度乙经· 去小复返,唯· ‘ 可以想象的秩序是用理性权力没计出来并通过日常的监视和管理来加以维系的秩序” ( 鲍曼,2003:44) 。在这个过程-l I各种我们曾经熟悉的“ 共同体” ( co姗mni ty)逐渐远去,身份认同成为人们热切追求的东两,因为它被想象为⋯个充满确定性和信赖的舒适的庇护所。“ 确定性总是要求牺牲自由,而自由又只有以确定性为代价才能扩火。但是没有自由的确定性与奴役无异,而没有确定性的自由也与被弛弃和被丢失无异” ( 鲍曼,2003-19) 。我们的时代正处在⋯个十宁路U,往网走似乎能轻易的褥到确定性带来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往前走似乎能将无跟的自由紧紧拥抱,但是往网走的女性可能失去的是自由,往前走的女性可能丢失的是安定和涅鼹。(三)差异和平等的冲突一‘现...

篇二:女性与自然面临的困境_当代女性面临的困境

与自然的双重解放-生态女性主义的策略 女性与自然的双重解放: 生态女性主义的策略

  [摘 要] 在人类各种关系问题上、 人类与自然关系问题上, 生态女性主义立场鲜明地表达其价值取向:

 肯定女性的独特价值及其与自然的关联, 倡导关怀伦理; 重拾女神崇拜的灵性传统, 复归“伙伴关系” ; 批判“父权制” 世界观, 建构新的思维方式。

 生态女性主义倡导一种热爱生命、 反对强权的女性文化与女性伦理, 为解决生态危机和人类自由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父权制” 世界观; 关怀伦理; “伙伴关系”

 [中图分类号]D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

 05-0072-06

  [作者简介] 王素娟(1962―), 女, 吉林双辽人, 赤峰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伦理、 政治文化地理研究。(内蒙古赤峰 024000)

 Abstract:

 Ecofeminism positively expresses its value orientation,

 which is related to human relationships,

 li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t confirms female" s unique value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nature,

 advocates care ethic and reclaims the spiritual tradition of goddess worship,

 resets “partnership” ,

 criticizes “patriarchy” worldview,

 and reconstructs new thinking method.

 Ecofeminism advocates female culture and ethic,

 that is,

 love of life,

 fighting against powers,

 and providing new horizon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crisis and to promote human freedom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feminism;

 “patriarchy” worldview;

 care ethic;

 “partnership”

 生态女性主义是 20 世纪 70 年代末西方环境运动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它把自然、 性别和权力放在一起思考,追问自然和女性受到压迫、 排斥和边缘化的关联性。

 她们发现, 对妇女的歧视与对自然的压迫密切相关――都源于“父权制” 世界观, 女性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有着社会逻辑与历史的不可分割性。

 生态女性

 主义主张摒弃一切统治逻辑, 旨在建立一个所有生命平等、 民主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1974 年, 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弗朗索瓦・ 德・埃奥博尼(Francoise dFaubonne)

 在《女性主义・ 毁灭》 一文中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 这一概念。

 随后, 生态女性主义思潮迅速发展, 成为一种多样的、 差异性的理论。

 在 40 年的发展历程中, 生态女性主义者越来越意识到父权制通过教育、 文学和宗教这些手段的强化, 使人们将其对自然的压迫和对妇女的歧视内化在心灵深处。

 因此,她们开始从注重变革社会现实转为变革人们的思想, 倡导一种热爱生命、 反对强权的女性文化与女性伦理。

 生态女性主义者积极表达她们在人类各种关系问题上、 人类与非人类关系问题上的价值取向, 努力把女性优秀的价值观推介到全人类, 为解决生态危机和人类自由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尽管生态女性主义各个流派的分析角度不同, 但她们都从各自不同的领域来思考并阐发女性与自然双重解放的策略。

  一、 肯定女性的独特价值及其与自然的关联, 倡导关怀伦理

  自然生态女性主义是从“回归本原” 的前提下来解决问题的, 其侧重点是事物原本具备的本质特性。

 美国生态女性主义学者玛丽・ 戴莉(Mary Daly, 1928-2010)

 认为, 生态女性主义是“发现、 发展我们自己的生命/关爱的关系的复杂网络” 。

 ①戴莉提出要重新对女性特质进行评估, 她非常赞赏尼采呼吁的“重新评估一切价值”, 并以此来提升对女性特质评价的地位。

 自然生态女性主义者“把女性看做在生物学上具有独特优势的生态存在”, ②认为男女在感知、 认识、 理解和评价自然方面存在着差异。

 通过自己身体的独特经验(如月经、怀孕、 养育等), 女性对生命过程的理解是实践的、 具体的和感性的,而男性对生命过程的理解往往是抽象的和意识形态化的。

 传统上与妇女联系的特征――如关怀、 养育和直觉, 是女性实际的生理、 心理体验的产物。

 女性比男性较容易接近自然, 就像苏珊・ 格里芬(Susan Griffin, 1943 年生)

 所说:

 “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是由大地构成的,大地本身也是由我们的身体构成的, 因为我们了解自己。

 我们就是自然。

 我们是了解自然的自然。我们是有着自然观的自然。自然在哭泣,自然对自然言说自己。” ③艾德丽安・ 里奇(Adrienne Cecile Rich,1929-2012)

 也肯定了女性身体的力量, 她说:

 “我相信, 女性主义

 将会转变看法, 把我们的肉身存在看作力量的源泉, 而不是注定的命运。

 我们还必须感触我们的肉身存在的完整和共鸣, 感触我们和自然秩序的亲密关系以及我们智力的肉体基础。

 ” ④

  自然生态女性主义者否认人们视女性与自然为低劣, 男人与文化为优越的观点。

 她们认为, 女性和自然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女性和自然的价值不依附于男性与文化而存在。

 相反, 她们坚持认为, 女性/自然与男人/文化在价值上是相等的, 甚至前者可能比后者更好。

 这启发人们借用女性视角看待世界, 相信养育子女的经历和体验给予了女性拒绝战争的独特动机以及维护和平、 以非暴力形式抵抗压迫的独特实践。

 因此, 法国女性主义者伊丽加莱(Luce Irigaray, 1932-)

 就提出“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变成女人” 的问题, 呼吁母性的回归。

 对于女性受压制的思维深层的逻辑根源“二元对立” 、 “主客二分” 理论, 生态女性主义者企图从女性特有的直觉、 慎思和非线性思维的综合理解力特长去突破男性逻辑的限制。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脑扫描揭示了两性之间脑神经的连接方式惊人地不同。

 研究报告说, 详细的脑神经网络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男女思维的不同, “如果给女人和男人分派一项既涉及到逻辑思维, 又涉及到直觉思维的任务, 女人将会完成的更出色”。

 ⑤澳大利亚生态女性主义者爱利・ 凯・ 萨勒(Ariel Salleh)

 的工作实践使她体会到:

 “对复杂系统如何运作的真切感受、 对生命过程的认同、 未来感、 对周围环境的敏感、 一种保护性态度和合作性风格, 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女性主义的特殊生态感知。” ⑥人类在处理大多数问题时候, 本能的直觉的方案已经够了,由于所谓的进化, 动物已经把最佳的反应模式内化为本能了。

 女性拥有更强的直觉能力、 类比能力、 联想能力, 这是女性优越的地方。<!--endprint--><!--startprint-->

  生态女性主义倡导关怀伦理。

 卡罗尔・ 吉利根(Carol Gilligan, 1936-)

 所创立的关怀伦理学(Care Ethics)

 认为, 男女在作道德决定时的态度有所不同。

 男性的伦理推理方法是以普遍道德原则为基础进行抽象逻辑分析, 当前的男性标准的道德发展模式只强调公正、 个体性和自主性。

 女性的伦理推理方法应用的是一个集中于实际关系和感情的, 对于事件发生情境进行细节分析的推理方法,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责任、 情感、 关系及

 相互关怀。

 关怀伦理的基础是女性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母性思维, 她们的心性适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按吉利根所言, “妇女以关心和责任界定自我, 男人以个人成就界定自我……妇女在交往中寻求安全,而男人在自立中寻求安全”,“过去的伦理只关注正义和权利, 贬低关爱与责任, 剥夺了女性的独立性, 否定了女性气质的优越性”。

 ①母性思维注重联系和情境, 能主动连通“自我” 与“他者”, 自觉与环境认同, 建构人与自然慈爱友善的伙伴关系。

 二、 重拾女神崇拜的灵性传统, 复归“伙伴关系”

 精神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在精神领域内自然和女性的联系。1967 年, 美国历史学家林恩・ 怀特 (Lynn White, 1907-1987)

 在《科学》 上发表了《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 一文, 他认为, 产生当今生态危机的根源是犹太――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它不仅建立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 而且还坚持认为上帝赋予人类统治大地的权利。

 怀特认为, “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并不能使我们摆脱当今的生态危机, 除非我们能找到一种新的宗教思想, 或把旧的宗教思想加以重新改造”。

 ②受怀特思想的启发以及新异教运动影响, 精神生态女性主义主张去父神化统治。

 因为这种根植于父权制宗教的信仰使得人类中心主义、 男性中心主义大行其道, 把对自然的统治和对女性的压迫视为是上帝的意志, 是合情合理的。

 女性必须抛弃“父权制” 宗教的压迫与限制, 去开辟大自然的空间, 在那里,她们能够实践任何一种以大地为基础的精神信仰。

 ③这种新的精神信仰应以女神为外在形象, 以自然为基础, 在颂扬女性神圣性的同时也赞美自然的神圣性。

 因此, 精神生态女性主义者尝试要重新恢复古老的基于对自然敬畏的女神崇拜、 巫术以及宗教。

 斯塔霍克(Starhawk, 1951―)

 说:

 “她像一个女巫一样实践着基于大地的精神信仰……” ④在《螺旋舞:

 远古大地女神的重生》(1979)

 中, 她阐述了以大地为基础的精神信仰的三个核心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内在性(immanence):

 就是指女神精神存在于动物、 植物、 矿物及人类群落的现存世界中, 万物存在内在价值并与我们相连, 每一个有意识的存在都有发自内部的力量。

 第二个特征是互相关联 (interconnection)和它所鼓励的扩展的自我观:

 不但我们的身体是自然的, 我们的精神也是自然的。“我们人类的能力, 包括忠诚与爱、 愤怒和幽默、 贪婪、

 直觉、 智力和同情, 这些能力正如蜥蜴和红杉树林一样, 都是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 ⑤我们自己的利益是“与南非黑人以及亚马逊森林的居民联系在一起的, 还有, ……他们的利益依次类推也是和雄鹰、鲸鱼、 灰熊等动物分不开的”。

 ⑥第三个特征就是典型的女性生活所引导的同情的生活方式(compassionate life-style):

 即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感知、同情、关爱受压迫的女性、所有他者和自然。

  查伦・ 斯普瑞特耐克(Charlene Spertnak)

 通过研究女神宗教传统发现, 许多社会都有(多)

 女神崇拜的传统。

 女神崇拜把天与地、 灵性与物质、 人与其他生物看做是一个整体, 女神精神从根本上是反对“父权制” 的。

 女性的生物性生育角色在孕育生命时与“大地母亲”(盖娅)

 在创造万物的过程中的原型角色是具有隐喻关联的。

 “所以妇女与自然的关系享有特权, 它比男人与自然的关系优越。

 ” ①而女神崇拜的式微, 也代表着女性气质、 观点与女性地位的被压抑。

 复兴古代女神宗教的目的是引导人们把生态意识内化为强烈持久的宗教情感, 把女人身体视为神圣的文化同样会把自然看做是神圣的。

 从某种角度而言, 精神生态女性主义是对自然生态女性主义在精神层面的提升, 浪漫地表达了奥尔多・ 利奥波德(Aldo Leopold, 1887-1948)的大地伦理思想。

 “另有其它许多追随该流派的学者也以把自然尊为母亲或女神的观点来获取理论上的灵感, 通过复兴女神宗教理念来追求人、 自然、 两性间的和谐相处, 共荣共生。

 ” ②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理安・ 艾斯勒(Riane Eisler, 1934―)

 就以她深广的人类情怀和学术视野, 情感与理性并重, 在《圣杯与剑:

 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未来》 (The Chalice and The Blade:

 Our History, Our Future,1987)

 中探溯和挖掘了前父权制文化中, 尤其是古希腊前奥林匹亚时期的女神宗教传统。

 她用大量资料令人信服地证明, 历史上男女合作的文化主要是爱好和平的, 而男性中心文化的特征则是战争, 因此,它们可以分别以圣杯和剑来象征。

 艾斯勒借助于金布塔斯(Marija Gimbutas, 1921-1994)、 詹姆斯・ 梅拉特(James Mellaart FBA, 1925-2012)等在“20 世纪 70 年代欧洲考古工作的爆炸性发现”详尽地追溯了西方史前文明的进化。

 这些文明遗址证实了人类社会并非如《圣经・ 旧约》 描述的那样, 女性生来就附属于男性――是上帝

 取自亚当身体的一根肋骨。相反, 这些使 “考古学家们惊得目瞪口呆”的文明遗址告诉我们,“上帝是一位女性”。

 当时的文化反映出对女性、母亲和女神的崇拜, 也反映出原始人的一个重要观念:

 女性的身体是生命之源, 是赋予生命的圣杯。

 “生育和维持生命的力量是女性形态,而不是男性形态。” ③到新石器时代,“一幅关于文明和宗教的起源及发展的新图像正在逐渐出现。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济乃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正是文明把数千年的历史引导到我们的时代。

 而且, 这些在物质和社会技术方面创造了最初的伟大突破的地方, 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女神崇拜”。

 ④同时, 令人惊奇的是, 遗址里没有发现战争的遗迹,“平等乃是新石器时代的普遍规范”, ⑤两性维持着平等与合作的伙伴关系, 而且那时的人与自然也相处和谐。

 从 3000 年前至今,这种男女平权和合作的伙伴关系社会模式和文化发生了根本变化。

 世界历史被改变了, 男性之间的战争, 以及他们对女人、 自然资源的争夺与统治, 取代了从前和谐的、 崇拜女神的文化。

 而以往世界史上的“文明” 于此发端, 同时《圣经》 里讲的“上帝造人” 故事也由此起源。

 <! --endprint--><! --startprint-->

  理安・ 艾斯勒(Riane Eisler)

 认为, 构成人类文化表面上多样性的基础是两种基本的社会模式, 一种是统治者的模式, 即一般所说的父权制或者母权制的社会模式, 这种社会将人类的两种性别对立起来, 强调对立双方地位的高低; 另一种是伙伴关系模式, 即以联系原则而不是以地位原则为基础的, “...

篇三:女性与自然面临的困境_当代女性面临的困境

当代女性的生存状况 《爱情保卫战》是大家喜爱的一档情感类节目,曾有一期是讲夫妻俩同等学历,同样职位,也同样进取,关系融洽。某日,妻子的成就高于丈夫,职位晋升,可妻子发现,丈夫的自尊受到前所未有的损害,她得小心翼翼照顾他的情绪,妻子开始反思,我是不是太强了?曾经也看电影《黄金时代》,鲁迅等众多作家认为萧红的才华大于萧军,于是萧军的内心便开始不平衡。这一切都是大男子主义,凭什么女性不能比男性出色?现实生活中女性面临的困境有政治参与方面薄弱、就业方面不尽人意、身体上的侵害、习俗和观念的落后。这一切现象表明当代女性主义的诉求没有得到完全实现,女性所体现到的女性主义,一直充斥着贫穷、日益严重的性暴力、越来越少的福利服务,日益受到失去生活和地位的威胁,社会仍需女性继续花费精力去奋斗。

 [1]

 女性主义是最早起源于西方主张自由、追求平等的女权运动思潮,其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传统的三大理论流派及其它流派并存的局面。女性主义在 19 世纪逐渐转变为组织性的社会运动,因为当时人们越来越相信女性在一个男性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自由女性主义① 主要倡导女性通过获取和男性一样的机会从而得到自身的解放。激进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的被压迫是由于男性对女性的统治所造成的。中国传统几千年的观念文化已经根深蒂固,落后的思想难以一下子根除,所以女性在当代仍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本文以“女性主义”理论来浅析当代女性的生存状况,并肯定女性主义在当代的重要性。

 一、政治参与方面薄弱 在政治参与方面是全世界父母地位中最薄弱的一个方面,妇女长期被排斥于政治权力机制之外,并且很多妇女自己也将这一观念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以为自己根本不适合参与政治。这种可悲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塑造了目前世界妇女在政治参与中的可悲形象。[2] 共产党国家中的党员身份却具有浓重得多的参与分量,妇女在其中的比例也应当被视为妇女参政程度的一个指标。目前中国有女党员接近千万,只占党员总数的很少部分,农村女党员的比例低于城市,主要表现为:领导层次越高,女干部越少;女性在职能部门的多,在党政领导班子中的少;在党政领导班子中,女性担任一般成员的多,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少。可见,中

  ①

 自由女性主义:关注女性的个人权利和政治、宗教自由、平等博爱口号。

 国妇女的参政程度很低,其中农村妇女的参政程度又低于城市妇女,并且,高层领导干部多为男性,女性极少甚至没有。在欧洲大陆妇女运动的源头一般被认为来自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18 世纪 90 年代,巴黎的妇女她们要求教育权和就业权,之后在 1848 年召开了美国第一届妇女权利大会,会上通过了一份《权利和意见宣言》,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美国女权运动的正式开始。中国受到西方的影响,也开始了妇女解放,但时间较后,影响不够,直到当代仍需要努力。综上所述,社会对女性领导的普遍不信任情绪,是女性参政者需过的第一关,传统女性给大众的印象是优柔寡断、理性不足、大局观念差、感情用事、婆婆妈妈等等。女性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与政绩闯过这一关。

 二、就业不尽人意 中国传统几千年的观念文化都提倡“男主外,女主内”,认为女子应该在家相夫教子,今天的舆论仍在自觉不自觉地宣传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人格模式。父权文化历史一直在向女性重复着一个声音:做“贤妻良母”,但这种观念不仅割裂了女性主性主内与主外的联系,也严重干扰了从近代开始的女性社会角色选择。我们的新闻媒体,在报道介绍女强人、女名人才能的同时,用要赞扬她们身上仍然保持着家庭妇女的传统美德。诸如经常做饭、洗衣服、看孩子之类,逼着她们去做事业与家庭兼顾的“超级妇女”,可是对男名人们却很少提及他在家庭中的作用与形象。这样一来,女性不仅要工作做的好,在家还要“孝敬公婆”,“照顾孩子”,可见,女性的压力有多大,而男性只要在事业上成功就可以了。并且女性较易进入的行业和获得的工作,许多都是技术水平低、工资水平低及体力劳动繁重的行业和工作,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岗位不招收女性或者说不许女性在工作期间谈恋爱,原因是用人单位不愿担负妇女生育期间给它们造成的损失,这种规定简直是对女性极大的不尊重,剥夺女性应有的权利,为了解决妇女的就业困境,国内正在努力改善的两个方面是生育的社会补偿和阶段性就业。虽然,中国一直致力于对女性权利的保护,但是这个进程是缓慢对,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三、身体上的侵害 当代女性在身体上受到的伤害有家庭暴力、居高不下的强奸率,以及针对卖淫女的暴力。2013 年初,盯眙县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离婚案件,女方起诉要求

 和男性离婚,理由是被告实施家庭暴力。类似于这样的家暴事件层出不穷,受虐的妇女继续留在充满暴力的家庭是因为她们的自信心被暴力摧毁了。有调查表明,被动接受和麻木不仁是受虐妻子的典型特征。妇女挨打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挨打时,她们感到吃惊,竭力躲闪;然后感到恐惧,竭力讨好丈夫;最后感到抑郁,躲到一边自责。一旦挨打成为习惯,其后果可能导致丧生。

 男女双方,男性力气大于女性,有些男性又爱酗酒,酒后将女性作为发泄的“物品”,处于这种家庭的女性是不幸的她的婚姻将面临危机。中国男女比例不均衡,女性人口多于男性,导致男光棍较多,而男性单身的聚集对社会公共安全造成威胁,男性单身会将女性作为窥视的对象,进而引发强奸罪,这是极其危险的。对女性的不尊重,还体现对卖淫女的歧视上,“妓女”这个职业自古就受到大家的歧视,妓女常常成为肉体虐待和性虐待的受害者,施暴人包括警察、嫖客、妓院管理人、陌生人。社会和法律在受害妓女的问题上陷入两难处境,又要帮助她们,又要制裁她们,女嫖客往往使得卖淫女身体上受到折磨,精神上受到侮辱。我只想说,不管怎样,卖淫女也是人,也应该受到尊重。

 四、习俗和观念上的落后 在世界上的各个文化中,沿袭了千百年的习俗和观念的作用即是强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它在不言中要求人们的遵从,无情地迫害越轨行为。例如,在日本,中国儒教对妇女地位影响很深,日本 17 世纪的学者具原益轩曾写道:“一个女人必须将其丈夫看作君主,并以最高的宗教感和最深的爱慕为他服务。一个女人最重要的义务——她始终的义务,就是顺从。”② 信仰穆斯林教、印度教或摩西教的女人在经期都认为自己的身子不洁,因此要藏匿一段时间,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信天甚至规定,来月经的妇女不许进入教堂。再如,一些阿拉伯国家规定:妇女外出必须蒙面纱,全身必须裹严;不得参加社交活动,妇女违反教规,轻则受鞭挞,重则用石头砸死,长期以来,阿拉伯妇女一直在进行争取男女平等的斗争。妇女割礼已有近 2500 年的历史,它的分布是全球性的,女性割礼③ 又称包皮环切术,手术既摧残了女性的性功能又危害了她们的健康。④ 每个人都有保护身体健康免受残害的权利,割礼危及妇女的身心健康,容易导致死亡,是对人

  ②

 转引自布鲁玛:《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年,第 15 页。

 ③

 非洲的 26 个国家、中东地区、马来亚、印尼、秘鲁、巴西和澳大利亚的土著居民中都有这一习俗。

 ④

 转引自凯查杜里安:《人类性学基础》,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 年,第 211 页。

 权的侵犯,因此应当废除这种陋习。

 以革命性观念著称于世的达尔文,在性别差异问题上,不幸也掉进了自家掘下的陷阱。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指出:“两性之间在理智能力方面主要的区别是,男子无论从事甚么,造诣所及,都要比女子高出一筹。”达尔文是位被人称为改变了人类历史思维的“大人物”,可惜他未能让后人改变性别歧视式的思维。我们感叹他在自然史思维方面惊人的胆略,也感叹他在性别问题上的见解如此平庸,人类文明史的业绩对女性大为不利的,无论是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科学家、文学家,都难得找到几位女性的名字,但实际上对人类文明至关重要的几项发明均出自女性之手。一是种植业,二是纺织业,中国古代武则天、吕后这样的后妃女子,却必须顶着“嫔妃不得干预朝政”的组训来夺取控制国家最高领导权,着实不易。在“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女性模式训导下,当然别想指望会有女性哲学家和女性思想家。传统中国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是低于男人的,这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男子休妻的“七出之条”等都是对女性的压迫。总之,父权文化侮辱了女性,同时也侮辱了人类,三千年的父系文明还从没有给男女两性提供过真正平等竞争的机会。对此,应该男人感到羞愧,而不是女人。

 父权文化⑤ 在颠覆了母系文化时代女性的优势地位后,就开始了用社会暴力手段将女性一步一步逐出社会权利系统的过程。在父权文化走向其专制顶峰阶段的时候,女性的社会文化地位沦落到了最底层,之后,由男人策动的一系列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其嘈杂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惊醒了沉睡中的女性。

 [3] 她们开始效仿被压迫的男性,来试图发动一场赢得自身权利的革命,民主革命中的男性领导者,劝她们加入其阵营,因为他们的敌人是共同的,在资本主义民主革命胜利后,这些女性发现她们并没有得到许诺应该得到的东西,她们发现自己仍然在社会权利系统之外,欧美的“女权运动”由此诞生。中国也自上而下实现了男女在国家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在女性参政、就业、教育、保健等方面甚至走在了当时世界的前列,女性对社会权利系统的接近与改造,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是,目前当代这会女性存在感这种种困境,这种困境需要女性主义继续发挥作用。

 ⑤

 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原始社会基本单位的制度。又称父系氏族制。

 [参考文献] [1]《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与务实》./[英]Lena Dominelli 著;王瑞鸿,张宇莲,李太斌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12:P3 [2]《女性权利的崛起》李银河.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6:P2. [3] 《女性与社会权利系统》欧阳洁----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1:P2

篇四:女性与自然面临的困境_当代女性面临的困境

收稿日期 :2005 - 10 - 14  作者简介 :郑湘萍(1978 - ) ,女 ,湖南长沙人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2005年第 6期No.6 ,2005JOURNAL   OF  S 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 OCIAL   S CIENCE EDITION)2005年 12月Dec. , 2005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与自然郑 湘 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摘   要 :生态女性主义各分支在对女性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 :一是强调女性与自然的关联 ,二是削弱这种关联 ,三是解构这种关联。通过分析女性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女性主义清楚地揭示了人与自然、 人与人关系中的压迫性结构 ,这有利于我们建立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新型平等关系。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女性与自然 ;关联 ;压迫性结构   中图分类号 :D442.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5455(2005)06 - 0039 - 07   在当今世界日益壮大和发展的环境保护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中 ,生态女性主义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产生于 20世纪 70 年代 ,以其独特的女性主义立场和女性性别视角对女性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生态女性主义” 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弗朗索瓦・ 德・ 埃奥博尼(Francoise d’ Faubonne) 于 1974 年在 《女性主义・ 毁灭》中提出。她认为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联系 ,号召妇女领导一场生态运动 ,重新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卡伦・ J1 沃伦(Karen J Warren) 、 查伦・ 斯普瑞特耐克(Charlene S pretnak) 、 卡洛琳・ 麦茜特(Carolyn Merchant) 、 瓦耳・ 普鲁姆伍德(Val Plumwood) 、 范达娜・席瓦(Vandana Shiva) 、 玛丽娅・ 米斯(Maria Mies) 、 阿尔・ 萨勒(Ariel S allen)和罗斯玛丽・ 鲁瑟(Rose2mary Reuther)等。一、 女性与自然 — — — 生态女性主义关注的焦点从一般意义上说 ,生态女性主义主要以女性性别视角在理论和实践中深入研究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 ,着重关注女性和自然的紧密联系 ,试图寻找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贬低女人与贬低自然这两者之间的特殊关系 ,强烈反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对女性与自然界的压迫 ,倡导建立人与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作为一种多元、 复杂和有差异的生态文化 ,生态女性主义这个伞状术语(沃伦语)把人类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人们尤其是把统治妇女的社会制度和统治非人类的自然联系起来。尽管不同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支对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有不同见解 ,93

 但都承认 :女性与自然的关联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父权思想与社会、 经济、 政治和文化体制是导致男性对女性歧视和压迫以及人类歧视和压迫自然的根源 ,性别歧视与自然歧视之间以及女性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之间有着社会逻辑的、 历史的联结和不可分割性 ,生态危机的解决与妇女的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 ,在女性与自然的联系主要存在于生物、 心理层面还是存在于社会、 文化层面的问题上 ,以及在应该强调女性与自然的联系、 还是无须强调乃至应该重新建构甚至是解构这种联系的问题上 ,生态女性主义阵营内部存在很大分歧。这种分歧的存在使得生态女性主义具有众多分支 ,主要有文化生态女性主义、 精神生态女性主义、 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 社会和社会 — 建构主义生态女性主义 ,哲学生态女性主义等。早期生态女性主义非常强调和美化女性与自然联系的历史作用 ,它主张妇女是生态系统的保护者 ,号召广大妇女投身于生态保护运动 ,这大大推动了妇女解放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许多女性主义学者包括生态女性主义者发现 ,从这种意义上过分强调女性与自然的联系 ,将不可避免地陷入逻辑矛盾之中 ,会犯本质主义与二元论的谬误。如在女性较接近自然的论说中 ,女性往往被说成具备如感情、 柔弱、 关怀、 照顾、 关系性自我等特质 ,而男性则具有如理智、 刚毅、 驾驭、 强化的自我等特质 ,似乎这些特质可以如此被二分。这往往会不自觉地落入二元论的论证 ,与其所主张的生态女性主义价值产生冲突。于是许多学者开始不接受所谓存在特别的理解、 体验和评价世界的 “女人方式” ,担心承认妇女比男人更靠近自然会强化独裁和支配的逻辑 ,致力于分析和批判女性与自然相联系的概念 ,指出妇女与自然受双重统治的根源乃是统治逻辑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强烈批判西方近现代环境伦理学中以统治逻辑和二元对立为特征的理性主义、 机械论、 男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等观点。后期生态女性主义开始超越性别特征深入到哲学理论层次来探讨女性与自然的关系 ,有的学者还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探讨女性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二、 生态女性主义各分支的女性与自然观(一)文化生态女性主义文化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女性通过身体功能与自然接近 ,认为女性与自然的这种联系应当得到张扬 ,把建构和弘扬女性原则、 女性精神、 女性文化作为解决生态危机和实现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源自激进的女权主义的文化生态女性主义认为 ,父权制社会中的妇女和自然都处于被贬抑的地位 ,男女在体验、 理解和评价自然方面存在差异性 ,女性比男性较容易接近自然 ,女性是大自然的最佳代言人。它强调与女性相关的传统特征 ,认为养育、 关怀和直觉是女性实际的胜利和心理体验的产物 ,否认女性与自然低劣而男性与文化优越 ,坚持自然与女性以及文化与男性是平等的。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喻成母子关系 ,相信女性与自然之间有着生物学上的关联 ,认为月经使女性与自然过程(月亮圆缺)保持着有规律的联系 ,使得女性天生比男性更接近大自然 ,更能体验这种关系以及与女性经验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关怀。其主要代表人物苏珊・ 格里芬 (SusanG riffin)在其著作 《妇女与自然 :女人心底的怒号》 中主张: “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是由大地构成的 ,大地本身也是由我们的身体构成的 ,因为我们了解自己。我们就是自然。我们是了解自然的自然。我们是有着自然观的自然。自然在哭泣 ,自然对自然言说自己。

 ”表达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特殊关系: “妇女与大自然共语 …… 她能聆听来自地球深处的声音 …… 微04[1] (P 226)她还用诗一般的语言来

 风在她耳边吹拂 ,树向她喃喃低语。

 ”值不能被简化为对文化的用处 ,女性的价值并非只相对于男性才具有。(二)精神生态女性主义精神生态女性主义也强调女性与自然的联系 ,坚信当前环境的恶化与西方 “父权制” 式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信仰(上帝赋予人类 “统治” 大地的权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赋予生命和创造万物的过程中 ,女性的生物性角色与地球母亲的角色是相似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女性比男性更优越 ,应抛弃犹太教和基督教的 “父权” 式压迫 ,开辟大自然的空间 ,实践以大地为基础的精神信仰 ,寻求一种新的文化。其主要代表人物斯塔霍克(S tarhawk) 认为 ,女性可以通过自身身体的独特经验(如月经、 怀孕、 生育和养育等)来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同一性 ,而男性却无法做到这点。她认为 ,基于大地的精神信仰为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基于大地的精神信仰有三个核心概念 :内在性、 互相关联及其所鼓励的扩展的自我观、 由典型的女性生活所引导的同情的生活方式。内在性主要指万物都有价值 ,每个有意识的存在所具有的力量来自于其内部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 ;互相关联及其所鼓励的扩展的自我观表明 ,我们与现存万物(人类、自然的循环与过程、 动物以及植物)具有同一性 ,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是自然的;女性和典型的女性生活给环保运动带来了富于同情的生活方式和观点 ,女性也许比男人更有准备、 更情愿、 更有能力去创造完善的社会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生活方式 ,当然这并不否定作为男人的女性主义者的作用。(三)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肯定了自然与女性的关联 ,并从生存的高度来理解它。一方面 ,自然需要得到我们的保护;另一方面 ,所有女性在保护自然上有共同利益。男人和女人都应该培养如关怀、 同情、 慈祥和养育等传统女性美德。这一分支主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对女性的统治与对自然的统治 ,认为当前西方父权制式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加深了对女性与自然的双重统治 ,并从女性视角提出了人与自然之间互惠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主张男人和女人都应以生存必需为视角 ,消除所有威胁毁灭地球的实践和制度 ,极力倡导人们过一种尽可能简单的生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印度的范达娜・ 席瓦、 德国的玛丽娅・ 米斯以及澳大利亚的阿尔・ 萨勒。

 范达娜・ 席瓦着重研究第三世界中的发展、 生态与妇女三者之间的关系。她非常关注 20 世纪 70年代发生在印度的 “契普克”(Chipko)运动(也称 “抱树运动” ,由印度北部妇女发起 ,反对当地政府和男人为快速致富而与大公司联合大肆砍伐树林的著名环保事件) ,运用其挑选的语言来重复那些参加 “抱树运动” 妇女的话语。她指出 ,传统的环境主义者和女性主义者关于女性与自然紧密联系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妇女是环境破坏的特别受害者方面。然而那些参与并领导了第三世界国家如印度的生态运动的妇女并非仅仅是受害者 ,她们并非被动地而是在创造中、 在保存生命的斗争中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世界的女性与发达的西方世界的白人女性的立场和观点有一定区别 ,因为后者往往不必考虑生存的问题。席瓦提倡一种与女性多样化身份相对应的具体而复杂的共性概念 ,反对那种超越女性的阶级和文化差异以及忽视环境运动中背离女性主义的倾向。她在与米斯合著的 《生态女性主义》 一书中强调 ,妇女在从事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或原子能的威胁的行动中 ,她们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在父权制下反对妇女、 他者和自然的暴力之间的联系。同时 ,她集中批判了父权制意义上的发展 ,不赞成西方式的恶性发展观 ,认为发展中国家在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中不能重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 技术进步以及资本积累的发展道路 ,因为发展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或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阿尔・ 萨勒也批判了父权制社会中不可[2] (P 175)她认为自然和女性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 ,自然的价14

 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提出了一种互惠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详细探讨男人、 妇女和自然关系的基础上 ,她认为必须意识到妇女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认清父权等级制的谬误。女人和自然在父权等级制中处于最底层 ,其存在只是为了提升上帝和男人 ,仅仅被视为 “资源” 而没有自身的内在价值。我们只有学习妇女与自然间的互惠关系 ,才能走向公正、 仁慈、 生态的未来。(四)社会和社会 — 建构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社会和社会 — 建构主义生态女性主义不再强调自然与女性的联系的重要性 ,并试图削弱它 ,认为女性与自然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全人类、 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同时具有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都是自然的和文化的。社会生态女性主义否认女性 “天生” 具有关怀和生育的特性 ,强调妇女的女性特征是适应文化或社会化的产物 ,女性通过其长期以来所履行的社会角色与自然接近 ,女性的各种特征和伦理、 女性与自然的特殊联系都由社会建构并由意识形态所强化。其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的卡洛琳・麦西特在其著作 《自然之死》 中 ,透过详细的历史研究 ,讨论了欧洲从中世纪以来逐步形成的男性主导的机械式宇宙观一步步地摧毁了原本被视为有机、 有生命的自然 ,认为男性通过猎杀女巫来对女性实行攻击并以此来夺取女性的知识力量的这一过程与机械式自然观取代有机的自然观的过程有着象征意义 ,两者都根源于西方社会 17 世纪以来形成的父权体制。她开门见山地指出 ,“妇女与自然的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个联盟通过文化、 语言和历史而顽固地持续下来。

 ”比喻为 “养育而又多产的地球母亲” ,它是有生命的、 自我完善的、 有机的;二是自然作为 “女性的非理的施虐者形象” ,它是无序而又混乱的、 不可控制的、 野性的 ,需要被人类征服和控制。实验科学之父培根把自然和妇女等同起来 ,提出要以 “拷问” 的方式来迫使自然向人类供出自身的 “秘密” 。最终 ,向科学袒露自身的自然变成了像没有了心灵的女性柔顺的身体。当取得胜利的欧洲科学革命以新的、 断裂化与原子化的机械宇宙观正式确立男性的主宰地位的时候 ,也就意味着 “自然之死” ,因为人类对自然和男人对女人的支配和统治的认可使女性和自然都处于危机之中。卡洛琳・ 麦西特特别强调 : “任何显示妇女有特殊本质和素质的分析都把妇女束缚在她们的生物学命运上 ,这是妨碍妇女解放的可能性的。基于妇女的文化、 经验和价值观的政治可以看作是倒退的。

 ”社会 — 建构主义的生态女性主义希望重新塑造并确定自然与文化、 男人与女人的概念 ,主张把女性与自然存在特殊联系的重要性降到最低限度 ,否则女人仍将屈从于男人 ,自然也将屈从于文化 ,现在正遭受贬低的女性以及自然所受的压迫也得不到终结。社会 — 建构...

推荐访问:女性与自然面临的困境_当代女性面临的困境 困境 面临 女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