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两弹一星(完整文档)

两弹一星(完整文档)

时间:2022-07-30 10:5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弹一星(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两弹一星(完整文档)

 

 中国共产党建党大事件

  两弹一星

  1964 年 1 0 月 1 6 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这是我国国防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同日, 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声明》 指出:

 中国

 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 防御, 为了 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 中国在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 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公元 1964 年 10 月 16 日, 下午三时整, 伴随着一声惊雷, 在古老东方的丝绸之路上, 在中国西部的罗布泊上空〔新疆罗布泊试验基地)

 , 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冉冉升起。

 这是新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蘑菇云。

 1. 爆炸原理:

 原子弹的爆炸原理是重原子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一些重元素(如 235U、 239U)

 的原子核在一个中子轰击下, 分裂成两个质量相近的新核(也称核碎片)

 , 并放出 2~3 个中子和 200MeV 能量过程, 称为重核裂变反应。

 每个重核裂变时释放出的 2~3 个中子, 若有一个中子再轰击另一重核引起分裂, 分裂后又发生这样的反应; 如此能使重核裂变反应自动连续地进行, 称为重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重核裂变链式反应, 必须在一定质量的体积中才能进行。

 能持续重核裂变链式反应持续进行的裂变物质的最小质量, 叫做临界量, 与临界面质量相对应的体积, 叫做临界体积。

 2. 基本构造:

 原子弹主要由核装料(235U 或239Pu)

 、 引爆装置、 中子源、 中子反射层和核装料弹壳等组成。

 3. 起爆过程:

 当引爆装置点火后, 引起各炸药块同时爆炸, 产生巨大压力向中心挤压, 使分装的、 每块小于临界质量的核装料, 骤然合拢成一个球体, 达到超临界状态。

 在中子源发射的中子轰击下, 引起按等比级数发展的越来越激烈的重核裂变链式反应, 在极短的时间内使一定的量的重核裂变, 释放巨大能量, 形成猛烈的核爆炸。

 1kg235U 或 239PU, 只需百万分之几秒, 经 200 代就可以全部裂变, 释放的能量相当于 20ktTNT 炸药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

  1967 年

  6 月 1 7 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在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

 这是广大工程技术人员、 干部、 工人、 战士

 排除“ 文化大革命” 的干扰, 坚持国防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1967 年 6 月 17 日, 在我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 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 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 一个新阶段。

 氢弹亦称“热核武器” 它是一种利用氢元素原子核在高温下聚变反应于瞬间放出巨大能量起杀伤破坏作用武器, 它主要由装料、 引爆装置和外组成 。

  氢弹爆炸时, 作为引爆装置的原子弹首先爆炸,产生数千万度高温, 促使氘氚等轻核急剧聚变, 放出巨大能量, 形成更猛烈的爆炸。

  在氢弹爆炸成功的同时, 中国政府重申:

 “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 发展核武器, 完全是为了 防御, 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 消灭核武器” 。

 “在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 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

  1970 年

 4 月 24 日发射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

 按时间先后顺序, 我国是继苏、 美、 法、 日之后, 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 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 遥测装置、 电子乐音发生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

 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东方红》 乐曲, 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 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卫星上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源, 电池寿命有限,卫星运行 20 天后, 电池耗尽, “东方红” 乐曲停止播放, 卫星结束了 它的工作寿命。

 但是, 卫星的轨道寿命没有结束, 根据轨道计算, 大约能在太空运行很多年。

  1970 年 4 月 24 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使中国成为继苏、 美、 法、 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1 号卫星重 173 千克, 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 441 千米、 远地点 2368 千米、 倾角 68. 44 度的椭圆轨道。

 它测量了 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 并进行

 了 轨道测控和《东方红》 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

 (Dong Fang Hong I/Red East 1)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 当时共做了 五颗样星, 结果第一颗卫星就发射成功。

 该院制定了 “三星规划” :

 即东方红一号、 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 而孙家栋则是当时“东方红一号” 卫星的技术负责人。

 1967 年, 党鸿辛等人选择了 一种以铜为基础的天线干膜, 成功解决在 100℃至零下 100℃下超短波天线信号传递困难问题。

 “东方红一号” 卫星因工程师在其上安装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 乐曲的音乐仪器, 并让地球上从电波中接收到这段音乐而命名

推荐访问:两弹一星 两弹 完整 文档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