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11篇【完整版】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11篇【完整版】

时间:2023-07-18 16:55:02 来源:网友投稿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第1篇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农业社会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11篇,供大家参考。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11篇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1篇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单位(分散性)。

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原始)→石器锄耕(原始)→铁犁牛耕(封建)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犁耕技术完善。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一直在世界上保持地位。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水平世界。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前炼钢技术世界。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瓷器从唐代起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品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丝织中心,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明清时丝织业中心在苏州、杭州、南京。西汉起,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宋代:①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日夜市相连;③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明清时,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重农抑商”从当时来看,能够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但从长远来看,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海禁和闭关锁国,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起,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使用机器生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企业仍属封建性质的企业,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同。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和洪盛碾米厂;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国初年(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1)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2)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是成功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严重失误。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重大转折(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安徽、四川试点,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全国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年,第一批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8年设海南经济特区。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是全国的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提供宝贵的经验。

年国家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其中江苏有连云港和南通。

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区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

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浦东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年,_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方针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大会还决定把__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江海运输业局面。

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年,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主要用于军事。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的中文报刊。

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进步。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迪亚士,1487年,从葡萄牙出发,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达·迦马,1497年,从葡萄牙出发,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哥伦布,1492年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1512~1522年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穿越太平洋、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会和交融,连成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世纪,荷兰建立起商业殖民帝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霸权。

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②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

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进“蒸汽时代”。1870年以后,人类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电气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垄断组织,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罗斯福新政,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特点: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和管制。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_,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涨”现象,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出“混合经济”。

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发展起“福利国家”制度。

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新经济”这一概念在美国问世。这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特殊时期推行有其必要性。但这个政策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发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年,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商品经济。

年苏联新宪法的制订,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最终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与美_备竞赛。

年,美、苏、中、法等44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当前主要的世界经济区域集团:欧洲联盟、_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展而来。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关贸总协定,正式开始运作,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①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②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③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④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制订合理的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2篇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1、维也纳体系

(1)含义: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2)维持机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3)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4)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矛盾、_、神圣同盟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1830年比利时独立再次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该体系。

(2)维护机构:国际联盟。

(3)矛盾

(4)调整:①道威斯计划的实施,是协约国在赔款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调整;②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体系所做的一次调整。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3篇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级的。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4篇

一、精耕细作(人们不断更新生产工具、灌溉工具,提高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粮食亩产量提高,是中国农业的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南稻北粟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骨耜等石器;进入文明时代(商周),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

2、农耕技术的发展: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汉明帝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三)个体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产生: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进步。直接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评价):①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②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③落后性:后期阻碍社会经济发展;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⑤稳定性: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稳定了社会经济;⑥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地位(影响):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公所有

2、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其有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私有制存在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不能解决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

(二)租佃关系(地主与佃农)

过程:由战国,随着私有土地而产生,到明清:普及全国,取代自耕农,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趋势: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

影响:由于,农民可以获取一部分粮食,所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

三、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粮食产量高)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经济区域的特点:多样性、不平衡。

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汉代时的经济中心)、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人口的三次南迁:两晋之际、中唐的安史之乱后、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①中原人口(最主要)的南迁②南方相对稳定③南方蕴涵巨大经济潜力

2、过程:(1)三国两晋南北朝初步开发

(2)中唐后开始超过北方

(3)南宋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

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商周青铜器,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

2、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4、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5、官营手工业进:官府统一经营,明代中期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工艺高超)地位。产品不进入市场,采取强制工匠劳动。

6、私营手工业:为了牟利,私人创办,明中期之后占主导地位,并孕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7、家庭手工业:由小农经济决定了其主体(女织,人们生活用品主要来源)地位

五、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产生、发展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草市兴盛。

元代:纸币广泛流通,古代商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①商业市镇兴起,②广泛使用白银,货币经济(由于朝廷要求农民把粮食换成钱,用钱交税)占据主要地位,③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糖、棉花、茶)的商品化(人们把农产品拿到市场去买,变成商品这个过程)。⑤形成大商帮。

(二)城市的繁荣:

1、周到唐代: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明清: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三)重农抑商

1、原因:根本原因:古代生产力低下,需要大量劳动力耕种。直接原因:商人不稳定的流动性

2、产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演变:

(1)汉代: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

(2)中唐以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3)明清: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广州十三行)

4、评价:

(1)战国秦汉时期,此政策有利于保护发展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

(2)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

六、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表现:

1、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重大变化)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商业:广泛使用白银,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评价: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生产力发展有量无质,技术含量低)

(二)资本主义萌芽:

1、条件:(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特征:1、机户(拥有生产资料,为了致富)2、机工(没钱,只能劳动)3、自由雇佣4、分工明确,生产力强

3、概况:(1)苏州:纺织业。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2)景德镇: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3)农业生产领域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4、资本主义萌芽受阻的原因: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封建_统治;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5篇

美国的对外扩张政策

美国对外扩张分为三个阶段:即19世纪上半期的美洲大陆扩张阶段、19世纪末和20世纪早期的海外扩张阶段和二战后的全球扩张阶段。对外扩张政策则经历了由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门户开放、金元外交、冷战到美苏争霸及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演变。早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就提出“门罗主义”,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明确表示出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意向。19世纪末美国又提出“泛美主义”,多次派兵干涉拉美国家内政。1898年挑起美西战争,夺走波多黎各,并将古巴沦为“保护国”。1903年,美国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强迫哥伦比亚共和国签订《美巴条约》,攫取巴拿马运河开凿权和运河区的永久租让权,加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霸权地位。同时美国资本也大量渗入拉美,奴役和剥削当地人民,这就是大棒和金元并用的帝国主义政策。1899年美国对华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企图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的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外交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

一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1)一战使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战后出现经济繁荣。美国妄图支配世界事务,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并操纵巴黎和会。由于在欧洲获利不多,特别是国联问题上逊色于英、法诸国,美国竭力巩固它在拉美的殖民利益,积极在亚太包括中国在内的地区扩张势力,实行海军军备竞赛。通过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盟,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推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政策,打击了日本利益。其间通过金元外交,发挥了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

(2)30年代,美国与苏联建交,通过“中立法”,实际上对法西斯侵略推行绥靖政策。

(3)40年代初,美国卷入大西洋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继修改“中立法”后又通过“租借法案”。珍珠港事件后,美对日作战,推动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并与苏英等国协同作战,安排战后问题,奠定了雅尔塔体系的基础。

(4)二战后,美国在欧洲推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发动侵朝、侵_争,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之所以能确立全球霸权主义政策,主要由于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的统治地位。军事上拥有世界上大的军事力量,垄断原子弹。它推行全球霸权政策的表现是:

采取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包括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_德国和扶植西德。

在亚洲扶植蒋介石打内战,发动侵朝、侵_争。

力图控制广大亚、非、拉国家。

美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基本依据是: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和军事力量的日益增强。主要特点:以“公正”为幌子,用资本作渗透,以武力相威胁获得更大的利益。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6篇

语文:假期作业第套。背诵《逍遥游》《阿房宫赋》

数学(文):必修(必修5数列、均值定理、线性规划的内容需要自己预习)

数学(理):必修(必修5数列、均值定理、线性规划的内容需要自己预习)

英语:假期作业:全国高考英语真题22套,从前10套中出题。

物理:必修一、必修二、选修3-1前5节。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选修四第一至第三章(70%),选修四第四章(30%)

生物:必修一(占20%,内容来自假期作业)、必修三前两章(不包括免疫调节)(占20%)、其余部分为必修二(占62%)

政治:文化生活整本

历史:必修二加必修三第一单元

地理:必修2+世界地理+中国疆域+中国地形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7篇

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若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从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为第一时期。此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为17和18世纪,其中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四大商业强国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之一。在这场斗争中,先是英国打败西班牙,17世纪下半期,英荷之间又发生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在北美,英国夺取了荷属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英国又同法国多次发生战争,夺取了法属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并夺取了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地盘。在长期殖民战争中,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抢占了广大殖民地,成为世界上的殖民帝国。这一时期,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与瑞典的北方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扩张,构成了国际关系的第二个内容。_彼得一世、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扩张表现在领土的侵占,这与英、法等国殖民地扩张有所不同。同时,此种扩张更多地带有封建色彩,而英法的扩张,则是早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性质。在这一时期,强国之间的关系随着各自利益的需要而变化,如普奥,既有战,又有结伙瓜分波兰的举动。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开始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止。18世纪以前,封建君主_国家对国际事务拥有重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欧洲各国封建势力内外勾结,组成反资产阶级革命同盟。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首先表现为法国与欧洲列强的关系。在法国大革命中,先是普奥组成干涉军,失败后,英国为同法国争夺中东的利益和进行海上争霸,组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法国与第二次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与传统的封建势力之间关系的继续,并使新生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法国与后来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争霸特点;而对西班牙和_的进攻,则是侵略行径。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战胜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具有一定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当时的欧洲列强俄、英、普、奥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欧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这个体系的特点是:封建_国家在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组成了多极均势结构,以恢复、巩固欧洲封建秩序,消灭各国革命为目的。19世纪中期,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资本主义列强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导致了一些局部性的国际战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为争夺土耳其,英、法、俄之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在德意统一过程中,也渗透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德意志统一进程包含有普奥与丹麦的关系、普奥之间的关系和普法之间的关系。意大利统一主要体现了奥意的关系、意法的关系、法奥的关系等。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8篇

要求:

1、暑假作文原题占比20%,其他以高一学过的内容为主,也可选择一小部分开学要学的新内容。

2、难易度适中,命题贴近教材、贴近高考。

3、试题结构模式,贴近高考模式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9篇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②概况: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开会

③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④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

⑤影响: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世界贸易。

二、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①内容:

①国际金融组织及宗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员国义务:认缴资金——决定投票权。

②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制度—美元以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

(2)作用:

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的霸主地位;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①成立的时间:1947年

②性质:国际多边协定

③目的: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④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

①构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②影响:顺应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三、欧洲联盟

(1)欧洲共同体到欧盟的发展进程: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

(2)欧共体经济一体化建设共同农业政策、共同的关税政策、统一大市场、欧元

(3)欧盟初具规模:欧元的诞生(20XX年1月1日正式启用)

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改变了世界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四、_贸易区

(1)_贸易区

①建立:美、加、墨签订《_贸易协定》,1994年成立。

②性质:单一的经济组织

③影响:三国间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10篇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

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提出了_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要求。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失败教训

功绩:(1)是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_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20XX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3)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失败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证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何以被袁世凯篡夺

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2)袁世凯欺骗革命派;(3)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主张妥协退让;(4)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与帝国主义彻底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 第11篇

语文:高考范围。

数学(理):选修2-2,选修2-3,选讲4-4,4-5,集合,逻辑,函数与导数。

数学(文):选修1-2,4-5不等式和极参选讲,必修一70%,三角函数,解斜三角形及向量前2节30%。

英语:高考范围。

物理:一轮复习前三章,3-5(不含动量),选修3-4。即暑假作业范围。

化学:必修一选修五为主,略带其他知识点(小于10分)。

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减数分裂。

历史:必修一、必修三占70%,必修二30%。

政治:必修四加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

地理:必修一。

推荐访问:知识点 高二 复习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11篇 高二历史复习知识点(精选11篇)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