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1(精选文档)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1(精选文档)

时间:2023-07-18 09:35:03 来源:网友投稿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第1篇一、教材介绍1、思想内涵丰富。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共入选23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1,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1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 第1篇

一、教材介绍

1、思想内涵丰富。

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共入选23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

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知识、爱护动物的教育;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入选的这些课文人文内涵丰富,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而这样的编排,又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

2、安排了四个重点训练项目

中年段阅读教材,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四个重点学习项目: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那么,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在教材中是如何安排的呢?教材主编张庆、朱家珑先生提出的编排原则是:“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

3、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而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又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说,就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而言,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就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除了肩负“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启下”的问题。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编排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1)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

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阅读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朗读、默读的技能,阅读理解、概括等能力,第三学段较之第二学段有明显提高。本册教材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

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如第6课《最佳路径》:“4.格罗培斯的迪尼斯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4.‘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第24课《黄河的主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二是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

如果说阅读理解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厚”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学生能把书“读厚”,这是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而能把书“读薄”,也是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为阅读不能把书“读厚”,就会味同嚼蜡,兴趣索然;而不能把书“读薄”,阅读就如同一团乱麻,不得要领。阅读概括往往要比阅读理解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些认识,本册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了应有的加强。

如第7课《人类的老师》:“4.说说第3、4、5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21课《云雀的心愿》:“5.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既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重点段落的训练,又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为高年级的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

如《三顾茅庐》等课后安排的解释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的训练;再如《人类的老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训练等,都为高年级“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读写结合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读写结合,是分长、短两条线来安排的。长线结合是指突破了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段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

本册教材比较频繁地安排了这项训练,诸如想象扩写古诗的意境(《春日偶成》),模仿课文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三顾茅庐》),观察生活,写出自己喜欢的鸟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依照课文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天鹅的故事》),看课文插图,写一段话,“选用课文中的词语”(《沙漠中的绿洲》)等等。

(3)按主题组织安排阅读单元

关于本册单元阅读教育的主题,上文已经作了具体的介绍,这里主要强调三点:一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与“主题单元”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其有联系,是指课文单元的安排,都是“以内容分类的”,话题结构凸现了人文精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主题”为中心,整合本单元课文,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开展“大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说其有区别,是指在单元的训练安排中,仍然凸显着“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理念,努力强化语文学习意识,力戒“泛语文”、“非语文”倾向在阅读教学中的滋生和泛滥。二是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我们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是以“知识和能力”为切入口的,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上。

如通过上文“四个重点学习”项目的落实,再加上对应“单元练习”中“处处留心”和“读读背背”的学习,使每一个“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形成了更大的板块,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即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学到了“知识和能力”,而且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运用了多种学习方法,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较好地把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整合到语言文字学习这个载体中。

二、教学方法:

1、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

(1)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

小学生理解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形象为手段的,进行抽象的定义解释和逻辑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其突出特点是以句(文)解词,以句(文)解句,即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理解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前后联系。

如对《苹果里的五角星》中“循规蹈矩”的理解,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找出表示“循规蹈矩”意思的语句。当学生找出“循规蹈矩”就是“按通常的切法”,“却未”用过“另一种切法”后,再引导学生读3、4两个自然段,具体说说“循规蹈矩”的切法是怎么切的,为什么说小男孩的切法不是“循规蹈矩”的?

这样把“循规蹈矩”与人的具体行为做法联系起来,既大大地化解了理解的难度,又使这个词语形象地积累在学生的脑海中。二是归类组合。词语归类,特别是意思相近的词语归类,是以词解词的最好办法。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法,特别是于永正老师教《小稻秧脱险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先引导学生把描写杂草“蛮不讲理”、“气势汹汹”地抢夺小稻秧养料的词语找出来,再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联系生活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母语学习离不开生活

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要以生活为基础,学生只有借助已有经验和积累进行阅读理解,才能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有深切的感受,才有助于学生对这些词句的积累和内化。

(3)字、词典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

对于小学生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阅读中使用工具书的频率和要求也要逐步提高,因为这是自学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册的课后练习设计,对此予以了应有的重视。如《三顾茅庐》第三题,“先说说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黄河的主人》第四题,“,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词语的意思”等。

2、抓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

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篇课文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过去的繁琐分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法,不但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无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课文的联系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步步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课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抓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提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词)等。因为是关键词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抓课后问题。本册课后问题大体分为写字、朗读和背诵(复述)、词语积累和运用、阅读思考和探究、迁移运用和资料搜集等类型。编者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力求为老师们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并能通过这个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动情点,真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第一次抱母亲》中“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就是课文动情点之一。

3、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4、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

阅读就是吸收。而小学生阅读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因此,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也应该是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必须充分重视。

(1)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要落在实处。“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虽然只是要求读读写写,但不能只进行抄抄写写的机械训练,更不能挤到课外不管,而应该贯穿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进行综合性的训练。主要形式有:一是在阅读中体会、吸收;二是在读写练习中巩固、积累;三是在迁移运用中内化、吸收。

(2)养成阅读摘记的好习惯。“阅读摘记”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小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阅读摘记的方法,又要培养学生阅读摘记的好习惯。

(3)朗读背诵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除了重视抓好上述的两种形式的训练外,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主要渠道。因为学生通过课文,不但积累了“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而且积累了这些优美词句所在的优美语境,储备了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文反应机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因此,朗读背诵训练仍然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 第2篇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四年级x班学生整体而言,学生双基掌握较扎实,大多数孩子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能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作业书写工整,有一定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等学生朗读能力、作文表达能力很强,在班上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他们的带领下,语文课堂非常活跃。但班上现有的潜能生仍然属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突出表现在习作水平很低,不知道从何下手,更不说谋篇布局了,也有的属于学习态度问题,作业不完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会说不会写,从而被动。本学期的的重点就是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上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仍然一单元版块的形式组成。全册共8个单元,每单元4篇课文,全册32篇课文。每单元由课文、课后习题、语文乐园三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成整体。课后题注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拓展思维、积累词语(词语库);
语文乐园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安排了活动、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课文内容的安排更是选文新颖,题材广泛,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学性强,可读性强,符合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本册的识字内容的安排继续分两条线走——会认字与会写字。全册要求常用字会认250个和5个多音字,会写240个,识字方法仍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进行。

作文训练主题自由,贴近生活。但本册教材依然没有把阅读训练与习作训练融为一体。习作训练缺乏延续性,训练的目标不明确,没有做到循序渐进,阅读教材的范文性不强,不能对习作训练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同时,教材课后安排"信息窗"一内容,对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课文是大有益处的。

三、教学目标:

1、认识250个汉字,正确书写240个汉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读写课文中的新词,懂得意思,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能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

2、钢笔字能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学写毛笔字,初步掌握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能临帖写毛笔字。

3、熟练阅读32篇课文,按要求以及自己的喜爱背诵相关课文。在阅读中会自己提出比较有质量问题,会处理所提的问题,基本上能自行解答提出的问题,通过讨论,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能对照译文读懂古文,基本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把阅读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及各种学习实践结合起来。在课文学习中能自主发现文章中的好句子,并能进行初步的赏析。积累一定数目的名言警句、谚语和古诗词。扩大课外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继续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整理自己需要的资料。

4、能集中注意听对方讲话,听出别人讲话内容上明显的错误;
能复述故事主要内容;
能说一段话叙述自己看到的事,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5、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习作的能力。让学生喜爱写作,有话可写,写话有序。

6、培养热爱父母、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遵守纪律、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品德和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教学重点:

阅读教学;
识字教学;
口语与习作教学;
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学难点:

阅读教学、习作教学与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学关键

在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中寻找契机,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教改措施:

1、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维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加强基础知识训练,举一反三,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并以识字写字、作文片段训练为重点。

3、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标准。面向全体学生,扎实地进行语言训练。

4、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展开语言积累,学会观察生活,积累习作素材,促进习作水平提高。

5、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鼓励学生敢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大胆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6、老师自身积极学习业务知识与理论,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并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经验教训,为提高课堂效率创造必要的条件。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40篇。

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重点介绍。

1、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在本册8个单元导语中,提示学习内容,点明专题,布置学习任务。在内容上,力求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单元学习;在语言叙述上,体现文学色彩,强调感染力。

(2)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和整合。

为了体现单元整合,加强在精读与略读课文中间的联系。本册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安排有“连接语”,这段文字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地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学习方法的迁移,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的整体感更强。

(3)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

单元整合不仅体现在课文内容上,还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活动上。本册教材继续加强专题内学习活动的整合,力求设计的各项活动贯通、严密。全面推进语文各项能力的训练。

2、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3、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作为中年级的最后一册,本册仍然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语言叙述方式,继续强调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为了体现文本交流,精读课文中仍然以泡泡的形式出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质疑问难能力。

4、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语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三、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表现事物的,并从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二)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通过理解和想象,把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画的能力。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具体体会每篇课文清晰的思路。

3、按照"预习"和"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了解课文内容,并能提出几个感兴趣和不懂的问题,通过与同学讨论解决。

4、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总结积累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 第4篇

一、教材介绍

1、思想内涵丰富。

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共入选23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

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知识、爱护动物的教育;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入选的这些课文人文内涵丰富,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而这样的编排,又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

2、安排了四个重点训练项目

中年段阅读教材,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四个重点学习项目: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那么,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在教材中是如何安排的呢?教材主编张庆、朱家珑先生提出的编排原则是:“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

3、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而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又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说,就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而言,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就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除了肩负“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启下”的问题。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编排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1)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阅读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朗读、默读的技能,阅读理解、概括等能力,第三学段较之第二学段有明显提高。本册教材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

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如第6课《最佳路径》:“4.格罗培斯的迪尼斯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4.‘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第24课《黄河的主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二是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

如果说阅读理解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厚”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学生能把书“读厚”,这是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而能把书“读薄”,也是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为阅读不能把书“读厚”,就会味同嚼蜡,兴趣索然;而不能把书“读薄”,阅读就如同一团乱麻,不得要领。阅读概括往往要比阅读理解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些认识,本册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了应有的加强。

如第7课《人类的老师》:“4.说说第3、4、5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21课《云雀的心愿》:“5.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既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重点段落的训练,又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为高年级的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

如《三顾茅庐》等课后安排的解释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的训练;再如《人类的老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训练等,都为高年级“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读写结合。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读写结合,是分长、短两条线来安排的。长线结合是指突破了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段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

本册教材比较频繁地安排了这项训练,诸如想象扩写古诗的意境(《春日偶成》),模仿课文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三顾茅庐》),观察生活,写出自己喜欢的鸟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依照课文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天鹅的故事》),看课文插图,写一段话,“选用课文中的词语” (《沙漠中的绿洲》)等等。

(3)按主题组织安排阅读单元。关于本册单元阅读教育的主题,上文已经作了具体的介绍,这里主要强调三点:一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与“主题单元”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其有联系,是指课文单元的安排,都是“以内容分类的”,话题结构凸现了人文精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主题”为中心,整合本单元课文,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开展“大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说其有区别,是指在单元的训练安排中,仍然凸显着“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理念,努力强化语文学习意识,力戒“泛语文”、“非语文”倾向在阅读教学中的滋生和泛滥。二是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我们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是以“知识和能力”为切入口的,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上。

如通过上文“四个重点学习”项目的落实,再加上对应“单元练习”中“处处留心”和“读读背背”的学习,使每一个“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形成了更大的板块,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即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学到了“知识和能力”,而且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运用了多种学习方法,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较好地把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整合到语言文字学习这个载体中。

二、教学方法:

1、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

(1)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

小学生理解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形象为手段的,进行抽象的定义解释和逻辑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其突出特点是以句(文)解词,以句(文)解句,即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理解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前后联系。

如对《苹果里的五角星》中“循规蹈矩”的理解,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找出表示“循规蹈矩”意思的语句。当学生找出“循规蹈矩”就是“按通常的切法”,“却未”用过“另一种切法”后,再引导学生读3、4两个自然段,具体说说“循规蹈矩”的切法是怎么切的,为什么说小男孩的切法不是“循规蹈矩”的?

这样把“循规蹈矩”与人的具体行为做法联系起来,既大大地化解了理解的难度,又使这个词语形象地积累在学生的脑海中。二是归类组合。词语归类,特别是意思相近的词语归类,是以词解词的最好办法。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法,特别是于永正老师教《小稻秧脱险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先引导学生把描写杂草“蛮不讲理”、“气势汹汹”地抢夺小稻秧养料的词语找出来,再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联系生活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母语学习离不开生活。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要以生活为基础,学生只有借助已有经验和积累进行阅读理解,才能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有深切的感受,才有助于学生对这些词句的积累和内化。

(3)字、词典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对于小学生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阅读中使用工具书的频率和要求也要逐步提高,因为这是自学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册的课后练习设计,对此予以了应有的重视。如《三顾茅庐》第三题,“先说说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黄河的主人》第四题,“,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词语的意思”等。

2、抓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

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篇课文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过去的繁琐分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法,不但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无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课文的联系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步步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课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抓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提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词)等。因为是关键词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抓课后问题。本册课后问题大体分为写字、朗读和背诵(复述)、词语积累和运用、阅读思考和探究、迁移运用和资料搜集等类型。编者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力求为老师们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并能通过这个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动情点,真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第一次抱母亲》中“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就是课文动情点之一。

3、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4、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阅读就是吸收。而小学生阅读最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因此,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也应该是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必须充分重视。

(1)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要落在实处。“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虽然只是要求读读写写,但不能只进行抄抄写写的机械训练,更不能挤到课外不管,而应该贯穿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进行综合性的训练。主要形式有:一是在阅读中体会、吸收;二是在读写练习中巩固、积累;三是在迁移运用中内化、吸收。

(2)养成阅读摘记的好习惯。“阅读摘记”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小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阅读摘记的方法,又要培养学生阅读摘记的好习惯。

(3)朗读背诵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除了重视抓好上述的两种形式的训练外,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主要渠道。因为学生通过课文,不但积累了“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而且积累了这些优美词句所在的优美语境,储备了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文反应机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因此,朗读背诵训练仍然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 第5篇

一、教材介绍

1、思想内涵丰富。

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共入选23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

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知识、爱护动物的教育;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入选的这些课文人文内涵丰富,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而这样的编排,又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

2、安排了四个重点训练项目

中年段阅读教材,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四个重点学习项目: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那么,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在教材中是如何安排的呢?教材主编张庆、朱家珑先生提出的编排原则是:“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

3、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而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又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说,就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而言,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就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除了肩负“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启下”的问题。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编排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1)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阅读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朗读、默读的技能,阅读理解、概括等能力,第三学段较之第二学段有明显提高。本册教材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

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如第6课《最佳路径》:“格罗培斯的迪尼斯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第24课《黄河的主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二是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

如果说阅读理解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厚”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学生能把书“读厚”,这是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而能把书“读薄”,也是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为阅读不能把书“读厚”,就会味同嚼蜡,兴趣索然;而不能把书“读薄”,阅读就如同一团乱麻,不得要领。阅读概括往往要比阅读理解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些认识,本册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了应有的加强。

如第7课《人类的老师》:“说说第3、4、5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21课《云雀的心愿》:“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既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重点段落的训练,又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为高年级的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

如《三顾茅庐》等课后安排的解释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的训练;再如《人类的老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训练等,都为高年级“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读写结合。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读写结合,是分长、短两条线来安排的。长线结合是指突破了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段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

本册教材比较频繁地安排了这项训练,诸如想象扩写古诗的意境(《春日偶成》),模仿课文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三顾茅庐》),观察生活,写出自己喜欢的鸟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依照课文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天鹅的故事》),看课文插图,写一段话,“选用课文中的词语” (《沙漠中的绿洲》)等等。

(3)按主题组织安排阅读单元。关于本册单元阅读教育的主题,上文已经作了具体的介绍,这里主要强调三点:一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与“主题单元”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其有联系,是指课文单元的安排,都是“以内容分类的”,话题结构凸现了人文精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主题”为中心,整合本单元课文,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开展“大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说其有区别,是指在单元的训练安排中,仍然凸显着“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理念,努力强化语文学习意识,力戒“泛语文”、“非语文”倾向在阅读教学中的滋生和泛滥。二是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我们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是以“知识和能力”为切入口的,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上。

如通过上文“四个重点学习”项目的落实,再加上对应“单元练习”中“处处留心”和“读读背背”的学习,使每一个“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形成了更大的板块,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即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学到了“知识和能力”,而且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运用了多种学习方法,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较好地把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整合到语言文字学习这个载体中。

二、教学方法:

1、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

(1)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

小学生理解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形象为手段的,进行抽象的定义解释和逻辑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其突出特点是以句(文)解词,以句(文)解句,即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理解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前后联系。

如对《苹果里的五角星》中“循规蹈矩”的理解,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找出表示“循规蹈矩”意思的语句。当学生找出“循规蹈矩”就是“按通常的切法”,“却未”用过“另一种切法”后,再引导学生读3、4两个自然段,具体说说“循规蹈矩”的切法是怎么切的,为什么说小男孩的切法不是“循规蹈矩”的?

这样把“循规蹈矩”与人的具体行为做法联系起来,既大大地化解了理解的难度,又使这个词语形象地积累在学生的脑海中。二是归类组合。词语归类,特别是意思相近的词语归类,是以词解词的最好办法。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法,特别是于永正老师教《小稻秧脱险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先引导学生把描写杂草“蛮不讲理”、“气势汹汹”地抢夺小稻秧养料的词语找出来,再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联系生活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母语学习离不开生活。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要以生活为基础,学生只有借助已有经验和积累进行阅读理解,才能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有深切的感受,才有助于学生对这些词句的积累和内化。

(3)字、词典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对于小学生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阅读中使用工具书的频率和要求也要逐步提高,因为这是自学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册的课后练习设计,对此予以了应有的重视。如《三顾茅庐》第三题,“先说说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黄河的主人》第四题,“,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词语的意思”等。

2、抓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

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篇课文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过去的繁琐分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法,不但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无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课文的联系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步步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课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抓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提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词)等。因为是关键词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抓课后问题。本册课后问题大体分为写字、朗读和背诵(复述)、词语积累和运用、阅读思考和探究、迁移运用和资料搜集等类型。编者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力求为老师们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并能通过这个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动情点,真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第一次抱母亲》中“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就是课文动情点之一。

3、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4、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阅读就是吸收。而小学生阅读最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因此,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也应该是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必须充分重视。

(1)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要落在实处。“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虽然只是要求读读写写,但不能只进行抄抄写写的机械训练,更不能挤到课外不管,而应该贯穿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进行综合性的训练。主要形式有:一是在阅读中体会、吸收;二是在读写练习中巩固、积累;三是在迁移运用中内化、吸收。

(2)养成阅读摘记的好习惯。“阅读摘记”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小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阅读摘记的方法,又要培养学生阅读摘记的好习惯。

(3)朗读背诵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除了重视抓好上述的两种形式的训练外,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主要渠道。因为学生通过课文,不但积累了“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而且积累了这些优美词句所在的优美语境,储备了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文反应机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因此,朗读背诵训练仍然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 第6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63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2人。经过三年半的学习,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素养,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能主动运用的方法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识字不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仍然是重要的任务。阅读中能基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较清楚地复述文章内容,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在写话时,乐于表达,大多数同学能借助积累到的词语丰富自己的内容。但是学生在词语和句型的积累上还存在不足,主动性不不够,需要继续加强自主积累的培养,拓宽知识面。学困生的学习习惯还欠培养,书写马虎,学习懒惰,依赖思想严重,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习作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同学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协作意识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措施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识字,扩大识字量,并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

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写美观,提高写字的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本册既要完成中年级阅读学习目标,又为高年级的阅读作准备,在教学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量将逐渐减少,略读课文的数量则逐渐增加。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

默读,要在学生不出声、。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不指读、不动嘴唇的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本册教学要着重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精读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课后习题、文中泡泡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二是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与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示阅读思路,用圈点、批注、勾画等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的过程,并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可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

2、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要求。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要根据话题内容,设计导入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练习,有话可说,有话爱说。另外鼓励学生表达,不要打断学生讲话时的思路,引导学生畅快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2、交际中,注重语言的规范和指导。

教师可以在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上、内容丰富上和思维清晰上给学生以指导,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在指导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指导还要有层次性,循序渐进地提出表达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口语交际的不足,就共同的问题及时讲解,随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还可有针对性地点拨纠正。

在互动交流中,注意让学生学会倾听,要听明白别人讲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还要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有不同意见与同学商讨。讨论时,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一个说完后,另一个再说,不要中途打断别人的说话,要尊重别人的发言。

3、面向全体,训练到位。

教学要面向每一个人,不能留有教学的死角。要想办法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人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中活跃思维,逐步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可以根据话题内容,采取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可以采取同桌互说,指名说,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扩大口语交际的“面”与“量”。教师要特别关注双向互说,了解每一个人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并随机进行指导。

4、把口语训练延伸到日常活动中去。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语文活动中,在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随时纠正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他人交流,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5、引导评价,提高语言能力。

关注自己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教学中可随时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本册可就听人说话能否把握主要内容,说话能否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等主要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参与评价过程中,逐步提高判断正误、优劣的能力,并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习惯。

(四)习作教学

1、启发引导,让学生乐写、爱写,对写充满兴趣。

课程标准中年级提出:“让学生乐于书面表达”。本册仍然从培养写作兴趣、降低写的难度入手,让学生不受文体、篇幅的限制,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专题学习,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习作中去。还可以灵活处理“口语交际”和“习作”部分,可以先习作,后交际;也可以先交际,后习作,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安排,目的是让学生乐写、爱写。在教学上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启发引导,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可以设置情境,启发想象;可以激发生活经验和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写的冲动;还可以引导观察,发现生活情趣,引起学生写的热情和愿望。

写的时候,不要有写法上条条框框,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写,不受形式的束缚,重在把心中所想、所感及时地写下来,让学生感到写就是倾吐,是件快意的事情。

2、感情真实、内容具体,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写真实、写具体是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时,要鼓励学生如实表达,比如,写敬佩的一个人,可以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观察寻找。习作时,要让学生写真话、写实话、写心里话,不写假话、空话和套话。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写具体,写具体的训练要有一个过程,要求不要太高,要在不断的练习和讲评中逐步达到写具体。此外,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提倡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引导正确的文风。

本册的“看图想象”和“编童话故事”是想象作文练习。想象作文同样要鼓励学生真实的想象,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老师要引导学生合理的想象。

3、让学生经常练笔,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本册内安排了3次小练笔,分别是“想象人物的表现”“读课文后的感受”“想象周围人的议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制情境,寻找写的契入点,让学生有兴趣写、乐于写,比如,《中彩那天》车开走后的情景想象,可以让学生从实际可能出发,想象人物各自的语言、动作和表情。

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内容。“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不要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当作日常要求,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记在日记本中。

4、习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 第7篇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编排了8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课文由3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面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还有课后思考练习题和词语花篮:略读课文后面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及思考练习题和词语花篮。在本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学习链接”。编排了一些名人介绍。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5个,女生25个。大部分女生学习自觉,习惯较好,成绩也好,部分男生基础差。通过几学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所好转,但还不够自觉,还有个别学生的语文基础更差,连最简单的汉语拼音也不会拼读。平时应加强训练。加强优差生的辅导,调动每一个孩子的语文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期教学目标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从生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時,啟迪學生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识190个字,会写2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此举的意思:能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睁开字帖。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和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程度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儿童科普,了解主要内容。

8、学习课文中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一些方法,能按要求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养成预习习惯。

9、能阅读少年儿童读物,理解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课内外阅读量达到14万字。

四、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还要掌握单元和每篇课文及听说训练、习作训练的教学目标,并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课时教学目标,可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做到明确、适当、集中、有层次、可操作。

2、利用《导学案》教学法读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课堂内也尽量减少繁琐、细碎的分析,多给学自主阅读、理解的机会。

3、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4、继续抓好作文训练,在完成作文草稿时,尽可能的采用面批,每周按时完成二篇作文,尽可能的做到保质保量。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 第8篇

一、教材介绍

1、思想内涵丰富。

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共入选23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

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知识、爱护动物的教育;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入选的这些课文人文内涵丰富,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而这样的编排,又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

2、安排了四个重点训练项目

中年段阅读教材,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四个重点学习项目: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那么,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在教材中是如何安排的呢?教材主编张庆、朱家珑先生提出的编排原则是:“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

3、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而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又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说,就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而言,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就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除了肩负“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启下”的问题。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编排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1)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阅读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朗读、默读的`技能,阅读理解、概括等能力,第三学段较之第二学段有明显提高。本册教材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

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如第6课《最佳路径》:“4.格罗培斯的迪尼斯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4.‘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第24课《黄河的主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二是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

如果说阅读理解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厚”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学生能把书“读厚”,这是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而能把书“读薄”,也是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为阅读不能把书“读厚”,就会味同嚼蜡,兴趣索然;而不能把书“读薄”,阅读就如同一团乱麻,不得要领。阅读概括往往要比阅读理解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些认识,本册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了应有的加强。

如第7课《人类的老师》:“4.说说第3、4、5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21课《云雀的心愿》:“5.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既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重点段落的训练,又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为高年级的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

如《三顾茅庐》等课后安排的解释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的训练;再如《人类的老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训练等,都为高年级“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读写结合。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读写结合,是分长、短两条线来安排的。长线结合是指突破了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段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

本册教材比较频繁地安排了这项训练,诸如想象扩写古诗的意境(《春日偶成》),模仿课文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三顾茅庐》),观察生活,写出自己喜欢的鸟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依照课文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天鹅的故事》),看课文插图,写一段话,“选用课文中的词语” (《沙漠中的绿洲》)等等。

(3)按主题组织安排阅读单元。关于本册单元阅读教育的主题,上文已经作了具体的介绍,这里主要强调三点:一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与“主题单元”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其有联系,是指课文单元的安排,都是“以内容分类的”,话题结构凸现了人文精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主题”为中心,整合本单元课文,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开展“大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说其有区别,是指在单元的训练安排中,仍然凸显着“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理念,努力强化语文学习意识,力戒“泛语文”、“非语文”倾向在阅读教学中的滋生和泛滥。二是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我们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是以“知识和能力”为切入口的,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上。

如通过上文“四个重点学习”项目的落实,再加上对应“单元练习”中“处处留心”和“读读背背”的学习,使每一个“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形成了更大的板块,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即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学到了“知识和能力”,而且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运用了多种学习方法,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较好地把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整合到语言文字学习这个载体中。

二、教学方法:

1、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

(1)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

小学生理解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形象为手段的,进行抽象的定义解释和逻辑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其突出特点是以句(文)解词,以句(文)解句,即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理解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前后联系。

如对《苹果里的五角星》中“循规蹈矩”的理解,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找出表示“循规蹈矩”意思的语句。当学生找出“循规蹈矩”就是“按通常的切法”,“却未”用过“另一种切法”后,再引导学生读3、4两个自然段,具体说说“循规蹈矩”的切法是怎么切的,为什么说小男孩的切法不是“循规蹈矩”的?

这样把“循规蹈矩”与人的具体行为做法联系起来,既大大地化解了理解的难度,又使这个词语形象地积累在学生的脑海中。二是归类组合。词语归类,特别是意思相近的词语归类,是以词解词的最好办法。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法,特别是于永正老师教《小稻秧脱险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先引导学生把描写杂草“蛮不讲理”、“气势汹汹”地抢夺小稻秧养料的词语找出来,再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联系生活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母语学习离不开生活。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要以生活为基础,学生只有借助已有经验和积累进行阅读理解,才能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有深切的感受,才有助于学生对这些词句的积累和内化。

(3)字、词典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对于小学生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阅读中使用工具书的频率和要求也要逐步提高,因为这是自学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册的课后练习设计,对此予以了应有的重视。如《三顾茅庐》第三题,“先说说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黄河的主人》第四题,“,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词语的意思”等。

2、抓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

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篇课文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过去的繁琐分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法,不但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无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课文的联系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步步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课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抓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提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词)等。因为是关键词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抓课后问题。本册课后问题大体分为写字、朗读和背诵(复述)、词语积累和运用、阅读思考和探究、迁移运用和资料搜集等类型。编者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力求为老师们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并能通过这个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动情点,真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第一次抱母亲》中“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就是课文动情点之一。

3、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4、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阅读就是吸收。而小学生阅读最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因此,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也应该是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必须充分重视。

(1)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要落在实处。“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虽然只是要求读读写写,但不能只进行抄抄写写的机械训练,更不能挤到课外不管,而应该贯穿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进行综合性的训练。主要形式有:一是在阅读中体会、吸收;二是在读写练习中巩固、积累;三是在迁移运用中内化、吸收。

(2)养成阅读摘记的好习惯。“阅读摘记”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小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阅读摘记的方法,又要培养学生阅读摘记的好习惯。

(3)朗读背诵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除了重视抓好上述的两种形式的训练外,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主要渠道。因为学生通过课文,不但积累了“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而且积累了这些优美词句所在的优美语境,储备了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文反应机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因此,朗读背诵训练仍然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 第9篇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编排了8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课文由3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面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还有课后思考练习题和词语花篮:略读课文后面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及思考练习题和词语花篮。在本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学习链接”。编排了一些名人介绍。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生25个,女生25个。大部分女生学习自觉,习惯较好,成绩也好,部分男生基础差。通过几学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所好转,但还不够自觉,还有个别学生的语文基础更差,连最简单的汉语拼音也不会拼读。平时应加强训练。加强优差生的辅导,调动每一个孩子的语文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期教学目标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从生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時,啟迪學生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识190个字,会写2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此举的意思:能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睁开字帖。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和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程度适宜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儿童科普,了解主要内容。

8、学习课文中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一些方法,能按要求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养成预习习惯。

9、能阅读少年儿童读物,理解主要内容,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课内外阅读量达到14万字。

四、教学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还要掌握单元和每篇课文及听说训练、习作训练的教学目标,并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课时教学目标,可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做到明确、适当、集中、有层次、可操作。

2、利用《导学案》教学法读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课堂内也尽量减少繁琐、细碎的分析,多给学自主阅读、理解的机会。

3、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4、继续抓好作文训练,在完成作文草稿时,尽可能的采用面批,每周按时完成二篇作文,尽可能的做到保质保量。

五、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第一周 1课 —— 3课 9课时

第二周 4课 —— 5课 9课时

第三周 6课 —— 8课 8课时

第四周 百花园二——10课 9课时

第五周 11课——百花园三 9课时

第六周 13课 —— 14课 6課時

第七周 15课——百花园四 9课时

第八周 17课 —— 19课 9课时

第九周 复 习 9课时

第十周 期中考试 4课时

第十一周 20课 —— 21课 9课时

第十二周 22课 —— 24课 8课时

第十三周 百花园六——25课 9课时

第十四周 26课 —— 28课 9课时

第十五周 百花园七——29课 8课时

第十六周 30课 —— 32课 7课时

第十七周 百花园八 9课时

第十八周 期末复习 9课时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 第10篇

一、课标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4.3班共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15人。本班存在的问题: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其中优生较多,可后进生也较多,(如姜玉凤、张堡城、张洪建等)时有不及格的现象发生,这与他们的基础差、家庭教育懈怠、学习习惯差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学期,仍将写作、阅读做为重点之重,尽心辅导,力求质量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训练促思维,促语文水平的提高,并与各科老师携手共同提高学生的成绩,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40篇。

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四、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 第11篇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1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20人。大部分学生性格开朗,学习兴趣浓厚,乐于参加各项活动。在语文学习方面,本班两极分化比较明显:优秀生平时乐于表达,善于交流,知识掌握牢固,如:李美洁、李姝曈等;个别孩子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如:宋新建、谢凯凯等;部分后进生上课好动,课后拖欠作业,学习质量不高。

二、教材分析

(一)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5篇,略读课文13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36篇。

教材设计了8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生活的启示,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遨游汉字王国,走进西北部,童年,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二)教材特点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它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2)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和整合。

(3)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

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四、教学目标

本册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认字200个,会写19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教学措施

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语文,用语文的人,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仅仅是关注的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会学习爱学习的习惯,这学期将继续关注以下良好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

(2)能够自学课文的习惯。特别是精读课文,如何让学生自己抓住重难点,学会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文句的表达方法。通过略读课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3)大胆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以及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

(4)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乐趣。爱写作也愿意写作。

(5)继续加强培养善于倾听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教学中,老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要重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作者对话、与学习伙伴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学习尤其要重视自主、合作与探究。学生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理解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慢慢学会学习。

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其它学科、社会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古诗诵读和优美词句的积累,推广看课外书,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开展辅优补差活动

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那些优生,也要注意帮助后进生,缩小优秀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差距,使全班同学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20__年,我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总体思路是: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读好书”为目标,深化改革,规范学校内部管理为动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课题实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

努力营造育人环境,使学生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一定发展,良好人格得到一定的塑造。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本学期将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阅读教学中,着重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有50名学生,男生25,女生25。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语文能力也较强。男生基本大胆粗犷,女生斯文细心。本学期初,学生学习态度出现波动,孩子们字迹有些潦草了,上课有些散漫了,学习好习惯有些放了……还有几个孩子打上课铃以后迟迟不回教室,上课时忙着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

(一)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要求,本册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和整合。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

(二)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本册教材继续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个安排在“大自然的启示”专题中,要求观察大自然现象或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从中的发现或得到的启发;也可以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一个安排在“田园生活”专题中,了解乡村景物和人们的生活。)

(三)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四)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200个,以供复习总结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选读课文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四、教学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

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五、教学措施

1、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从知识到智慧,由技能到习惯绝非一日之功,习惯依靠是快速反应直觉,是要长期实践,反复训练的。

2、本着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原则。因为班级有新生,他们学习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不可以一开始上课就很快,第一周,要注意培养他们集体意识,使他们融入到其它同学之中。

3、注重对学生进行读书指导。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要指导全班学生把书读通顺、流利、连贯。

4、要充分利用好教辅手段,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5、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这学期继续让学生每周写一篇日记,引导学生做好语言的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的方法。

6、多带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书,借书过程中加强对读书的指导,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7、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 第13篇

一、教材介绍

1、思想内涵丰富。

小学语文四下教材共入选23篇课文,文质兼美,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教材是分7个单元安排的,每个单元都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如第一单元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第二单元创新篇,是倡导创新,教给学生创造方法的教育;第三单元英才篇,是介绍中华民族古代英贤人物,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出以公心、廉洁等传统美德。

第四单元爱心篇,是倡导无私奉献、相互关爱、回报母爱和保护弱小等美好品质的教育;第五单元动物篇,是关于天人合一,学习动物知识、爱护动物的教育;第六单元环保篇,是关于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美化环境的教育;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入选的这些课文人文内涵丰富,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教材,而这样的编排,又进一步优化了课文的组合,提升了育人的效果。

2、安排了四个重点训练项目

中年段阅读教材,除了安排朗读、背诵、复述课文等常规学习目标外,还安排了四个重点学习项目: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二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学会默读,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四是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那么,这四个重点学习项目在教材中是如何安排的呢?教材主编张庆、朱家珑先生提出的编排原则是:“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

3、注重向小学高年级阅读的过渡,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

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承担着从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而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又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也就是说,就小学阶段阅读教学而言,第二学段是承上启下的阶段;就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而言,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除了肩负“承上”的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启下”的问题。四年级下册的阅读教学编排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1)注重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阶段目标”阅读教学要求中,可以看出朗读、默读的技能,阅读理解、概括等能力,第三学段较之第二学段有明显提高。本册教材为了解决好“启下”的问题,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既扎扎实实地落实了第二学段相关的目标要求,又适当向第三学段渗透、延伸,注意为高年级阅读教学作好铺垫。

主要表现在:一是注重理解能力的提高。如第6课《最佳路径》:“4.格罗培斯的迪尼斯乐园路径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第13课《第一次抱母亲》:“4.‘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第24课《黄河的主人》:“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黄河的主人’是谁?为什么说他是‘黄河的主人’?”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教给了学生瞻前顾后、抓住联系、整体把握等阅读方法,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二是注重概括能力的提高。

如果说阅读理解是引导学生把书“读厚”的话,那么阅读概括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学生能把书“读厚”,这是十分重要的阅读能力;而能把书“读薄”,也是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因为阅读不能把书“读厚”,就会味同嚼蜡,兴趣索然;而不能把书“读薄”,阅读就如同一团乱麻,不得要领。阅读概括往往要比阅读理解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因此,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绝不能因淡化了上个世纪的“分段”和“概括段意”训练。而忽视或丢弃这方面的训练。基于这些认识,本册关于阅读概括能力的训练作了应有的加强。

如第7课《人类的老师》:“4.说说第3、4、5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21课《云雀的心愿》:“5.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既引导学生进行概括重点段落的训练,又训练了学生把握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的条理,为高年级的阅读“了解事件梗概”作了很好的铺垫。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提高。

如《三顾茅庐》等课后安排的解释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的训练;再如《人类的老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课后安排的搜集课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训练等,都为高年级“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等作了很好的铺垫。

(2)注重读写结合。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而读写结合又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之一。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读写结合,是分长、短两条线来安排的。长线结合是指突破了按单元对应地安排读写训练,以使学生的阅读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内化过程,力图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习作的机械模仿、生搬硬套。短线结合是指阅读课中的小练笔,这种与阅读对应的片段训练,用时少,见效快,既是作文教学的补充训练,又是学生习作的基础训练。

本册教材比较频繁地安排了这项训练,诸如想象扩写古诗的意境(《春日偶成》),模仿课文的句式“写一处景色”(《三顾茅庐》),观察生活,写出自己喜欢的鸟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依照课文写一个“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天鹅的故事》),看课文插图,写一段话,“选用课文中的词语” (《沙漠中的绿洲》)等等。

(3)按主题组织安排阅读单元。关于本册单元阅读教育的主题,上文已经作了具体的介绍,这里主要强调三点:一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与“主题单元”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其有联系,是指课文单元的安排,都是“以内容分类的”,话题结构凸现了人文精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以“主题”为中心,整合本单元课文,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开展“大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说其有区别,是指在单元的训练安排中,仍然凸显着“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的理念,努力强化语文学习意识,力戒“泛语文”、“非语文”倾向在阅读教学中的滋生和泛滥。二是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我们的单元主题阅读学习,是以“知识和能力”为切入口的,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上。

如通过上文“四个重点学习”项目的落实,再加上对应“单元练习”中“处处留心”和“读读背背”的学习,使每一个“单元主题阅读学习”形成了更大的板块,最大程度地整合了语文学习的效果。即学生不但扎扎实实地学到了“知识和能力”,而且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运用了多种学习方法,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较好地把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整合到语言文字学习这个载体中。

二、教学方法:

1、抓好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学习

(1)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

小学生理解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形象为手段的,进行抽象的定义解释和逻辑分析都是不足取的。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其突出特点是以句(文)解词,以句(文)解句,即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理解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前后联系。

如对《苹果里的五角星》中“循规蹈矩”的理解,可以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找出表示“循规蹈矩”意思的语句。当学生找出“循规蹈矩”就是“按通常的切法”,“却未”用过“另一种切法”后,再引导学生读3、4两个自然段,具体说说“循规蹈矩”的切法是怎么切的,为什么说小男孩的切法不是“循规蹈矩”的?

这样把“循规蹈矩”与人的`具体行为做法联系起来,既大大地化解了理解的难度,又使这个词语形象地积累在学生的脑海中。二是归类组合。词语归类,特别是意思相近的词语归类,是以词解词的最好办法。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法,特别是于永正老师教《小稻秧脱险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先引导学生把描写杂草“蛮不讲理”、“气势汹汹”地抢夺小稻秧养料的词语找出来,再引导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联系生活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母语学习离不开生活。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要以生活为基础,学生只有借助已有经验和积累进行阅读理解,才能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有深切的感受,才有助于学生对这些词句的积累和内化。

(3)字、词典是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重要工具。对于小学生来说,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阅读中使用工具书的频率和要求也要逐步提高,因为这是自学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册的课后练习设计,对此予以了应有的重视。如《三顾茅庐》第三题,“先说说带点的字的意思,再解释词语”;《黄河的主人》第四题,“,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词语的意思”等。

2、抓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核心工程,是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只有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才能顺利地进行高年级的阅读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进一步提高“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抓住联系点,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篇课文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过去的繁琐分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法,不但把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无助于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而且也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影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自主读书的积极性,就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课文的联系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步步深入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抓课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阅读时从课题入手,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这样的阅读思路,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抓关键词(句)。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是指概括文章内容,提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词)等。因为是关键词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抓课后问题。本册课后问题大体分为写字、朗读和背诵(复述)、词语积累和运用、阅读思考和探究、迁移运用和资料搜集等类型。编者在设计这类问题时,力求为老师们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口,并能通过这个问题的提示,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刻地思考,在准确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地探讨课文的内涵,深刻地“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抓住动情点,真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捕捉课文中的动情点,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真切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及其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第一次抱母亲》中“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就是课文动情点之一。

3、抓好默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4、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阅读就是吸收。

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积累语言。因此,抓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学习,也应该是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的基础工程之一,必须充分重视。

(1)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要落在实处。“课后的读写词语训练”,虽然只是要求读读写写,但不能只进行抄抄写写的机械训练,更不能挤到课外不管,而应该贯穿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进行综合性的训练。主要形式有:一是在阅读中体会、吸收;二是在读写练习中巩固、积累;三是在迁移运用中内化、吸收。

(2)养成阅读摘记的好习惯。“阅读摘记”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小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阅读摘记的方法,又要培养学生阅读摘记的好习惯。

(3)朗读背诵仍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除了重视抓好上述的两种形式的训练外,朗读背诵训练仍是主要渠道。因为学生通过课文,不但积累了“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而且积累了这些优美词句所在的优美语境,储备了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文反应机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因此,朗读背诵训练仍然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 第14篇

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人才,现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特制定本学期语文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段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低年级、中年级养成的学习习惯,不管好与坏,到了高年级是不大容易改变的。所以说,四年级是很关键的一个学年。

本班共有15人,男生8人,女生7人。相当部分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比较浓,主动性较强。如:张舒仪、程铭静、张子木等;
但是也有部分孩子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够好,心浮气躁,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如:陈培高、李宁、陈泽儒等。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的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
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共40篇。

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8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例、词语盘点和语文园地四大部分。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各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然是按专题分组编写。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内容要简化头绪,加强整合”的要求,本册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②精读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和整合。

③单元学习活动的贯通和整合。

2、安排“综合性学习”,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

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本册教材继续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个安排在“大自然的启示”专题中,要求观察大自然现象或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交流从中的发现或得到的启发;
也可以做做实验或搞搞小发明。一个安排在“田园生活”专题中,了解乡村景物和人们的生活。

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通过布置,使学生明确任务,知道要做些什么,该怎么做;
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3、加强导学功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作为中年级的最后一册,本册仍然采用第一人称“我”的语言叙述方式,继续强调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为了体现文本交流,精读课文中仍然以泡泡的形式出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质疑问难能力。泡泡的内容大致有: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的;
引导想象的;
体会文章结构特点的;
引导课外阅读的等等。

4、丰富课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语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本册课后继续安排“资料袋”,在课文背景或相关知识上,增加了深度和广度。语文园地的“宽带网”安排在一、四组,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祖国五岳和五大淡水湖的资料以及了解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拓展知识面。“展示台”安排在第三、六单元,作为综合活动的组成部分,交流认识大自然和感受农村生活的活动成果。“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古诗名句、谚语、成语等,“趣味语文”中的《说“信”》《趣联巧对》,“成语故事”中的《鹏程万里》《手不释卷》,集中安排以古代传统文化为主的内容,在趣味阅读、轻松记背中,积累语言,感受中华文化的优秀和博大精深。此外,结合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重点推荐《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和中国的民间故事。这些都为丰富学习、拓展学习开辟了资源空间。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精美的选文,在语言学习过程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在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综合性学习等学习和活动中,全面达到中年级的阶段教学目标。阅读教学中,着重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继续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1、认字200个,会写200个,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内容与教学基本思路

(一)识字与写字

本册教材共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累计认识2600个字,会写20xx个字。教师要创造多种途径和多样方式,加强已认识汉字的复现巩固,防止回生。可以采取一些归类复习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些归类整理。

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识字方式上可以做进一步的调整。认字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老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识字,扩大识字量并养成独立识字的习惯。

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范写和指导,要注意提示容易写错的笔画、笔顺,特别是那些不容易写好的字。写字贵在精,而不在多。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二)阅读

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精读不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

A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是进行语文训练的主要凭借。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引导:

1、加强词句的理解和积累。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适当安排一些词句的练习,引导学生接触各种语言现象,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2、重视练习朗读和默读。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朗读要求的层次性,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在指导读书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自悟、自得,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重视范读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默读要在原来基础上,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思考,读完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

3、注重培养阅读能力。一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理解内容的主要方法有:通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内容;
边读边展开想象,把课文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理清文章的条理,再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等。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以上阅读方法。二是领悟表达方法。教材中对领悟表达的引导,涉及到诸多方面:领悟遣词造句的准确;
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
体会文章条理清楚的表达方法;
体会选材的别具一格。此外,本册还要重点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

4、重视引导合作与交流。在进行课文教学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多给学生质疑问难和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可以围绕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揣摩最基本的表达方法,以及多数同学共同感兴趣的其他问题,大家提出的疑惑,展开合作学习。

5、扩展延伸。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读书,也为了丰富和深化学习的内容与收获,教材在扩展延伸方面也作了适当引导。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引导课外阅读、搜集资料。引向课外进行观察。安排了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引导联系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进行思考。

略读课文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指导略读课文的学习,可以先让学生按照阅读提示,自己认真读课文。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的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略读课文,不必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三)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的要求方面,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要求。口语交际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特别要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面向全体,训练到位;
交际中,注重语言的规范和指导;
引导评价,提高语言能力;
把口语训练延伸到日常活动中去。

(四)习作

本册习作在“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了8次,作为完整的习作训练;
此外,结合课文学习,安排3次小练笔,作为片断练习。在习作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兴趣培养,倡导自由表达。中年级不受文体束缚,也不受篇章束缚,重在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习作在编排上尽量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都是提出内容、范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写的内容。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要爱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不要有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

2、以写实为主,兼顾想象作文。本年段习作练习主要是写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在指导时一定要让学生如实表达,事实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不要写走样。培养学生能够再现生活,这是很重要的表达能力。不要瞎编,不要说假话。评价作文要看是不是反映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兼顾想象作文。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怎么想就怎么写,想象的合理这方面的要求不宜太高。教师在讲评时,可以表扬想象合理的,以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重视习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开展观察、调查,共同探究,在合作中进行习作。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使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习作。

4、勤动笔,能修改。逐步引导学生经常动笔,把平时的练笔和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养成整理习作、保存习作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不是标准化的学习,它是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对于综合性学习的安排,教材不仅提出了活动的内容,还体现了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开展活动。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也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与组织上。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要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确定具体内容,选择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二是在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关心,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及时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展示交流。要通过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展示活动的成果,如,办小报,办展览,交流课外阅读的书籍。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觉到,语文很有用,体验成功的快乐。

(六)课外阅读

推荐阅读《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外古今寓言及科普读物,增补一些经典诗文背诵任务。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四、基本措施:

(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教科书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

1、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想象文中的描写建立生活影像,通过对照文中人物的心灵来净化自己的心灵,实现有意义的阅读。通过对文章结构形式的揣摩和推测,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和人物心灵沟通的境界。

2、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作者写文章是和读者交流,学生边读书边理解,就是在和作者交流。通过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达成一致,读明白作者的想法。

3、学生与学习伙伴对话。

人教版教科书,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两个学习伙伴:一个是小林,一个是小东。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把其中一个想象成自己,另一个就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的对话,能够进入学习情境,也能激发自己的想象,能通过学习伙伴的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从而点燃学习语文的热情。

4、学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别人有的感觉我有没有呢?别人看到的景象我能不能看到呢?教科书的"编者就是用这样的阅读提示语,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心灵的启示,让学生去问问自己。教科书通过具体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了学习环境。最终使学生达到和周围人和自然万物的对话,启迪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进而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语文学习有其内在的规律,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基本的步骤。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就是让学生从内心触摸到语文,在实际的语文学习中能习得方法,慢慢找到学习规律。

人教版教科书有着自己的教科书话语表述系统,这是不同于教师教学的话语系统,同时又指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学生容易接受的是亲切的和自己交流的语言。人教版教科书在这一点尤其突出,“我想……”“ 我要……”“我一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给学生更多关注,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指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表现在语文学科中,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人教版教科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每个单元前都有“导语”,课与课之间有“链接语”,精读课文中“泡泡语”,有的导入学习活动,有的指导学习活动,有的提出学习目标,有的提示学习方式,能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教科书努力把对学习的指导隐含在文字背后,不是指手画脚的说教,而是和风细雨的点拨。教科书通过自己的表述方式,指引学生应该逐步建构起这样的语文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的主要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读课文和相互交流为基础,欣赏语言对文章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评价,同时获得审美体验。在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基础上领悟表达。理解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学会表达是语文学习的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断的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会慢慢学会学习。

五、优生的培养及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1、学困生的转化

在语文课学习方面的学困生有:陈培高、黄倩倩、陈泽儒,他们普遍表现为阅读能力差,写作能力差。面对以上同学在学习方面的困难,我采取的措施是: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态度,寻找学习乐趣,使之在愉快地氛围中学习。

(二)注意因材施教,引导他们质疑,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不厌其烦地去解答。

(三)课下督促他们把当天学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扎实。

2、优生的培养

(1)在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前提下,给他们布置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作业,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

(2)每周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比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3)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 第15篇

一、指导思想

扎扎实实地练好语文基本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人文,渗透德育,学习中华民族的的优秀文化,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现代文明修养的教育与熏陶。

二、教学要求。

(一)思想教育。

1、在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过程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从小树立远大目标,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2、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3、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引导孩子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中领悟一些人生哲理,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语文教学。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的习惯。

(4)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
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6)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7)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
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8)继续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233个生字。

(2)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65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得端正,写匀称。

(3)续练习写毛笔,能写得端正,匀称。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并能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说回答问题,作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6)能阅读适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6、习作。

(1)能用学习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能写出文从句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班中的学生大都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能认真听讲并举手发言,不足的是完成作业时不够专心,导致做作业的速度较慢。本学期,打算在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上狠下工夫。其次,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没有,导致理解能力差,作文没具体的内容以及精彩的语句。所以,决定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强化习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和习作水平。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立足教学改革,加强自身的教改意识,准确把握新课标和教材的尺度,明确教学任务,遵循语文教学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教学任务。重视教法、学法的研究,刻苦钻研业务,不断获取教改新信息,探索教改规律,力求教学上的突破。

2、结合教材、学生实际,充分挖掘德育因素,抓住各种有利的教育契机,在知识传授,能力训练过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受到德育思想的渗透。

3、继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大力提高中等生。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对优秀学生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发展其才能;
对暂时的后进生,耐心细心,培养信心,挖掘潜力,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4、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进一步加强词句训练,更是本册阅读教学的重点。中年级的词句训练可从以下几点进行:一是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要避免以词解词,要鼓励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理解词句的能力,逐步做到能自行理解;
二要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加强语言的积累;
三要重视词句的运用,加强与说、写之间的联系。

5、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要多读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用于朗读;
要体现读通、读熟和读出感情这样的朗读层次;
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重在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而后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默读也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在独立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

6、合作促进学习。同桌、小组、全班交流是孩子们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天地,也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团结、学会协作。学会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信,找到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访问:教学计划 四年级 下学期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1 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语文(汇总15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