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三历史复习21篇

高三历史复习21篇

时间:2023-07-15 12:40:03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三的历史复习第1篇一.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背景(1)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迅速提高。(2)关贸总协定在调整上难以适应时代潮流建立:年9月“回合”启动,1994年达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复习21篇,供大家参考。

高三历史复习21篇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1篇

一.世界贸易组织

建立背景

(1)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 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迅速提高。

(2)关贸总协定在调整 上难以适应时代潮流

建立:
年9月“ 回合”启动,1994年达成《 》,决定建立世贸组织, 年1月1日正式运作,总部设在 。

宗旨与基本原则:通过 、 和 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易 目标。

性质:以 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 体制。

意义:标志着全球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推动世界贸易在 、 、 的基础上进行;也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作用:

(1)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促使各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历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 年开始成为原始缔约方; 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 年12月在 会议上正式加入。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1)机遇:

①有利于继续深化 改革和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及 升级,扩大就业机会和提升生活水平。②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更多地扩大 和更好利用 ;

③有利于实施 “ ”战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合作与国际分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利于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并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2)挑战:

①中国的一些产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特别是 高、 水平低和 落后的企业;

②各政府部门对经济管理从观念上、 上都要做出调整,各产业部门要对管理方法、 也要做相应的转变。

三.当前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原因:由于 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 的存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独立后,政局动荡,经济严重恶化。

(2)影响:孕育更大规模的动荡的危险,和平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当前存在的危害全球的问题:

(1)表现:
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 短缺、泛滥、传染病横行、 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

(2)应对: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才能走出困境;加强对人类共同性问题的对策研究;制定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措施;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问题提升:

(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哪一类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拥有怎样的优势?哪一类国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其中的机遇与挑战各是什么?你认为面对“机遇与挑战”,正确的态度应该怎样?

(2)当前世界面临和平与发展的两大问题,你认为这两大问题有什么关系?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首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拓展延伸

世贸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1)世贸组织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普遍接受的规则,为全球贸易的发展规定了方向;

(2)世界贸易组织内容扩大,将其自由贸易原则拓展到更多领域。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扩大,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争端必然增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演变成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严重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3)世界贸易组织不仅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它本身作用的扩大和地位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1)联系

①二者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是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表现;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全球化的现阶段的表现形式,经济全球化是区域集团化的必然归宿;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梯,从整体上看,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因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有所削弱,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关系反而得到加强;

③二者在发展中不想促进,又互相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2)区别

①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从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对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解,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①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②消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在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具有绝对优势,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问题,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2)态度:

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因此,反对全球化是不正确的,也是无济于事的。

②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全球化之外是没有出路的。

③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进一步扩大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长期的侵略与掠夺是历史原因

(2)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重要根源

(3)发展中国家科技落后、教育落后以及环境恶化、人口问题的制约是重要因素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和作用

(1)对中国而言,有利于促进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是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举措。但也有消极影响,对本国经济带来压力和挑战。

(2)对世界而言,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入世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世界经济和的全球化发展。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2篇

1、重视世界史的复习

(1)国别史的复习法。主要是英、法、美、德、日、俄等国的历史。例如,法国政权的更替。

(2)国际关系史的复习法。如英法关系、英美关系、德法关系、美日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都属于国际关系史,应加强复习。(3)中外史关系的复习法如中日关系、中英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法关系、中德关系。

2、深化现有知识结构

(1)注意历史事实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接着,新兴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先后超过了法国和英国,从而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的新矛盾,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夺霸权,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

(2)注意事物本身的纵向联系。

如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侵略和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这两场斗争的共同点。再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3)注意知识的广度。关于国共两次合作,可以理解为第一次是党内合作,第二次是党外合作。关于中法战争,中国是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关于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是解决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矛盾;美国内战是解决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内部矛盾。国为民国元年为1912年,所以民国六年即1917年。总之,考生不仅知其一,而且能举一反三。

(4)注意知识的深度。复习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将初步获得的知识加以深化在更高层次上有新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1840年,是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具体年代,而1840年的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这是1840年的内涵。

3、思维能力的训练

进一步提高基本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复习时应把重点放在能力上,尤其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我们以“原因和结果”为例加以说明。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3篇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

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_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4、明清君主_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_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_发展到顶峰。

(3)君主_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_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4篇

“读”--读教材。教材是的复习资料,因此同学们在一轮复习中要依托于教材。切忌死记硬背,要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历史概念,扫清知识死角,把教材吃透,把书本读厚。

“理”--理线索。在熟练掌握教材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试着理清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然而,目前高中历史教材一般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分开来讲授的模式,很多同学在学完之后仍然缺乏对历史的整体把握,零散的知识点在脑子里还是一锅粥。因此,建议高三党们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整合,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顺序对知识点进行综合梳理,以保证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练”--练习题。题海战术不可取,适当练习很必要。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复习,要及时选取典型试题进行测试。可以采取一课一小练,一阶段一大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查缺补漏,发现前两个步骤后仍然遗漏的知识点及时补齐。

“评”--评效果。自学能力很重要,自评能力同样不可小觑。每一阶段的复习完成之后,要及时总结与反思。特别是对习题与试卷的评析,要留心解题方法的总结,进而减少失误,提高答题的准确度和得分率。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评效果适当调整下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和进度。

高三历史的一轮复习的注意事项四

必须全面复习。考试内容覆盖考纲范围的每一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由于政治史内容分值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联系时政热点,提炼分析,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如《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老照片》等在平时进行观赏,既可增加历史文字信息的吸收,又可对人物、历史事件、地图、口号等有直观的感受,又能调养身心,与考试两不误。

在历史高考中,命题者有意地创造与我们平时训练不同的语境,这是考察我们的适应能力,同学们对试卷的阅读有异样、不适应的感觉是很正常的。要减少这种感觉,平时应进行大量的阅读,同时要注意提高阅读速度。

高三历史的复习计划制定的方法相关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5篇

备考导航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所以同外国交往的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建国以后,我国的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民族问题是历史复习的重点和热点课题之一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古代民族融合与古代人口迁徙;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能力目标

1、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认识各民族的历史作用;归纳、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和古代人口迁移、流动的规律、原因及影响;

2、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中国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3、统一的历史进程中要注意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理。

重点、难点、

计划课时:二 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1、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东北

(1)隋唐: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开元初,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2)宋元: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

(3)明清:明朝在东北地区设奴尔干都司;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

辖区;为了抗击沙俄的入侵,康熙帝率军大败俄军于雅克萨,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西北

(1)秦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重设西域。

(2)隋唐:唐太宗在东突原地区设都督府,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在西突厥地区,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又置北庭都护府。

(3)宋元:元朝时,设甘肃行省。

(4)明清:乾隆帝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3)、西南

(1) 秦汉:汉武帝时,在西南的少数民族--“西南夷”地区设郡。

(2)隋唐:唐玄宗册封南沼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3)宋元:元朝时,设四川、云南行省,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同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4)明清:明朝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在西藏还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开始部分“改土归流;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后,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4)、台湾

(1)三国: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军到达夷洲。

(2)隋唐: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3)宋元:元朝在澎湖列岛设立了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大大密切了台湾岛和大陆的关系。

(4)明清: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3、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1)、概念

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民族融为一体,各自的民族特征自然消失(至少是大部分消失)或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2)、途径

①、友好往来: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也是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无论在和平年代还是在战乱时期,这种交流从未间断过。

②、联合斗争: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斗争。如西晋末年的北方流民起义,联合反对西晋统治者的压迫。

③、民族迁徒:少数民族迁往中原或是汉族人来到边疆,都使得民族间的隔阂减少。例如秦始皇在打败匈奴后,大量移民到河套地区。

④、少数民族改革: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及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北方民族融合进程加快,为后来的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⑤、国家统一局面:例如秦、汉、唐、元、明、清等统一王朝统治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发展。

⑥、民族战争:在古代史上,也时而会爆发一些民族战争,它迫使战乱地区的人民逃往异乡躲避灾难,从而各民族间的接触增加,交往相应变多。

⑦、婚姻关系:和亲现象在古代民族交往中比比皆是,例如文成公主人藏,密切了唐蕃关系,成为汉藏两族友谊和团结的历史见证。

3)、民族融合的几次高潮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

第二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蜀国坚持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

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开发江南

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氏、羌族内迁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

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元朝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4)、作用

提高了民族素质;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增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3、中国古代人口的迁徒

1)、流向

① 、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其主体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的女真、蒙古人南下。

②、中原人口南迁到江淮流域。其主体是原先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汉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农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③ 、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④、华人外流。如唐朝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⑤、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与当地人融合,元朝时形成回族。

2)、意义

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温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④、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⑤、人口分布趋向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重点问题精讲

1、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

1)、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及其活动

①、孝文帝

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

②、松赞干布

7世纪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大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与唐朝文成公主通婚,加强唐善关系。

③、耶律阿保机

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

④、元昊

建立金政权,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

⑤、阿骨打

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宋金议和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实行猛安谋克制,1114年,举兵抗辽,这是解除民族压迫的正义事业符合辽统治下各族—人民的愿望。

⑥、铁木真

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在斡难河源召开的大会上,被推举为大汉,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发动对外战争,蒙古军队向西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海域,还不断向南进攻西夏和金。

⑦、努尔哈赤

他以赫图阿拉为据点经营30多年,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后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

2)、现在少数民族的祖先

①、彝族和白族:云南西北洱海一带的六诏在唐朝时被南沼统一,南沼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②、维吾尔族:原来居住在色楞格河一带的回纥,后来改名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③、满族:靺鞨族原居东北,唐朝时分为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黑水靺鞨后来被称为女真,建立金国,明朝时期女真的一支建州女真建立后金,后女真改名为满族,后金改为清。

④、藏族:青藏高原的吐善是藏族的祖先。

⑤、回族:元朝时大批波斯;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与汉、蒙、维吾尔族人形成新的回族。

3)、少数民族与中央政权的关系

藏族

(1)唐朝:贞观时期,文成公主人藏,同松赞干布结婚。文成公主入藏,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了唐蕃关系。之后,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8世纪初期,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9世纪中期,吐蕃同唐朝会盟,盟约有“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2)元朝:蒙古政权建立后,招降吐蕃。元统一后,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

(3)明朝: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在西藏还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4)清朝:顺治帝赐予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班掸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蒙古族

(1)明朝: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刺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北方相对安定。明中期,国力衰落,为防止蒙古骑兵南下,修缮长城,加强边防驻兵,但仍没有达到目的,瓦刺骑兵曾直抵北京城下。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明朝封他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

(2)清朝: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军入关前,漠南蒙古归属清朝,后来其他两部也都臣服清朝。17世纪中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称汗后,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约七十年的斗争,终于在1757年将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粉碎,统一天山北路。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1771年,漠西蒙古的一支吐尔扈特部发动起义,首领渥巴锡率部回归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

满族

(1)唐朝:唐太宗时,开始向唐朝纳贡。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行政机构。

(2)宋元:金与北宋联合夹击辽,1125年辽朝灭亡。之后,金军南下攻宋,1127年,金统治者俘获宋微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金军又多次南下掠夺,南宋展开了抗金斗争,1141年,双方达成了“绍兴和议”。1234年,金被蒙古所灭。

(3)明末: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1644年,打败农民军,迁都北京。

维吾尔族

(1)唐朝: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筋海都督府都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从唐肃宗开始,几次同回纥可汗和亲。

(2)清朝:1757年,居住在天山南路的团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清军迅速平定此叛乱。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2、古代的民族区域自治

1)、原因

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③、我国人口、资源分布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④、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2)、表现

①、唐朝:在边疆地区设都督(护)府,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护),对首领进行册封,承认统辖权。

②、元朝:在西南实行土司制度,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

③、明朝:在西藏设卫所,任用藏族人担任各级官吏,行僧官制,对教派首领进行册封。永乐年间,册封鞑靼、瓦刺首领,后期封俺答汗为顺义王。

④、清朝:册封、班禅,后来他们与驻藏大臣共同管理西藏。

3)、意义

以上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符合历史的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的优越性。

①、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

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宣,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3、民族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范围

凡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既是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消失的民族(如匈奴等),都属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所研究的对象。

2)、关系

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

匈奴与秦汉之间

突厥、回纥与唐之间

契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

蒙古与宋、明之间

金灭辽

金灭北宋

蒙古灭西夏

元灭南宋

平定民族叛乱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

的战争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叛乱等

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内迁民族中的流民反抗西晋统治的起义

白登之围后,汉与匈奴长期实行和亲政策

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入藏

北宋与辽、夏边境的榷场

边境贸易明与鞑靼边境的互市

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

会盟:民族国家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澶渊之盟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也正因如此,我国才得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当然,在阶级社会里,各个民族之间曾经有过矛盾斗争乃至战争。但它与我国民族之间彼此友好往来的事实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民族间的矛盾、斗争和战争,从根本上说都是各个民族统治者所挑起的。从这个角度讲,民族矛盾说到底还是阶级矛盾。由于民族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剖析。不能都把民族斗争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斗争。

民族间的战争,只有正义、进步与否之分,即是否促进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代表人民的利益,没有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注意把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与我国各民族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严格区别开来,前者是我国兄弟民族间内部的事情,虽有是非区别和正义非正义之分,但不能使用“侵略”与“被侵略”以及“亡国”等提法,后者是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势力、 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和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斗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3)、贡献

都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民族长期共同处于一个大国之中,共同开发了广大的疆土,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

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发达,形成主体民族。在共同的发展中,汉民族给予各兄弟民族不少进步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对汉族也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祖国的广大版图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共同创造出来的,决不只是某一个民族的功劳。

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认其他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

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应该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角度去剖析,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反之要给予否定和鞭挞,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历史上站在汉族封建统治立场上的史学家;对少数民族多有诬蔑之词,要注意摒弃和批判。

4)、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①民族间政治经济发展的矛盾与统一,构成了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中原地区是汉族分布的主要地区。这里气候温和,地势平坦,雨水充足,土地湿润,宜于农作物生长,是农耕民族理想的居住地。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东北、北方、西北、西南等周边地区。这些地方大都系高原、丘陵、大漠、森林,地域广阔,高寒、干旱,植被稀疏。生活在边疆的民族因地理环境的束缚,只能以游牧和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大多为游牧民族。

②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经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为了发展经济,谋求生存,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交流。民族间除正常的经济交流外,因民族、地域、语言、文化等隔阂,特别是私有制社会的制约,常常不能以平等贸易方式达到目的,于是便诉诸武力,以掠夺的方式来满足经济上的要求。民族间的矛盾、战争由此发生。

③民族间的战争并不代表各族人民的意愿,而是统治者为各自的需要发动的。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掠夺,构成了中原王朝的“边患”。中原王朝以正统自居,对周边民族采取歧视压迫政策,用“剿”和“抚”两种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④在中国古代社会,各民族之间有抢掠、有迁徒、有战争,也有和议。但是,战争与冲突是暂时的,民族友好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即使在发生战争与冲突的情况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也没有中断。民族友好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有客观的经济基础。中国疆域内国土大体可分为三大经济区域,即南方水田作物区,北方旱田作物区和北方游牧区。这三大经济区域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密切联系和互补性乃至相互依存关系。这种经济上的互补和相互依存就是民族友好的经济基础和根本原因。

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考点05)同步训练

1、清朝对西藏地区加强管理的措施不包括

A、设置理藩院掌管民族事务 B、设置驻藏大臣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掌握宗教首领的册封权

2、10至13世纪的民族大融合,与2世纪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相比,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

A、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B、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条件

C、内地与边境地区经济交流频繁 D、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3、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里,糖谷之利甲天下。”(《台湾府志》卷21)以上材料说明①台湾府的设置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②大陆移民是清朝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③清朝时台湾主要出产食糖和粮食④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关于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 B、从北宋大统一到元朝大统一

C、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D、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5、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C建造了祟圣寺千寻塔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6、在历史上,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与汉人杂居发生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7、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据此

回答(1)—(4)问:

(1)上图表明

A、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连成一片 B、西汉政府对天山南北地区实行有效管辖

C、中国的丝绸开始经西北各民族远销到中亚地区 D、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2)唐朝通过“册封”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其中。接受唐朝“册封”的少数民族有

①粟末靺鞨 ②南诏 ③回纥 ④吐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 D、③

(3)明朝时,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与明朝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其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主要是 A、用藏族人管理藏族事务 B、任用藏族人征收贡赋

C、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 D、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

(4)下列事实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是

A、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和班禅接受册封

C、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D、大小和卓兄弟叛乱不得人心

8、元朝统一后,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②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③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④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作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大祚荣 B、皮罗阁 C、元昊 D、骨力裴罗

10、西域的葡萄、石榴陆续移植内地是在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西汉时期 D、隋唐时期

第六讲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考点06)

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2、后世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搐是在

A、母系氏族繁荣时期 B、父系氏族时期

C、夏朝 D、商周时期

3、明朝时我国农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由国外引进后首先种植的地区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长江流域地区

C、西北边疆地区 D、南方内陆地区

(2)明朝初年,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三”,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是

A、松江地区的自然环境更适合于植棉 B、明朝政府推广植棉

C、元朝松江已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D、松江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4、与唐朝时期相比。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其原因是

A、封建生产方式向南方扩展 B、对外贸易以南方海路为主

C、南方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较快 D、新兴手工业部门出现于南方

5、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隋唐农业发展特点的有①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②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③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④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麇林鹤是交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棉、桑、茶、油料等经济作物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是在

A、唐朝 B、宋元时期 C、明朝 D、清代前期

7、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①养活了众多人口 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汉初,统治者持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其核心是

A、为发展农业创造条件 B、减免租税。提倡节险

C、解放劳动力,增加人手 D、创造宽松环境利于经济发展

9、商靶主张“重农抑商”,黄宗曦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社会性质的差异 B、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阶级立场不同 D、政治主张的不同

10、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

A、市场狭小 B、原料不足 C、劳动力缺乏 D、资金短缺

11、“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产生的最终后果是

A、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工商业的落后

C、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安定 D、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12、清初一百多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增加了40%,但也隐藏着经济衰退的迹象,其主要原因有①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②人口大量增加③限制海外贸易④耕作技术落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诸州长者,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引自《末代谷物移植法令》

材料二 “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其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来精耕细作……同时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亚洲的主要水稻种植区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另外,水稻种植业还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大幅度提高产量,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引自《高中地理》教材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实?

(2)请根据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简要概括中国水稻种植的发展历史。

(3)历史上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请简要说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明初的农业政策的共同点及实质。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义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2) 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 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也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火。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16、黄宗曦在论及经济政策时说:“(将不切于民用者)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祟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他的主张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政策有何歧异?你是怎样认识传统政策的?指出黄宗曦这一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析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6篇

高考历史考前复习很有技巧性,方法性可循。有人说历史这门学科日常学习和考试是两回事,平常觉得都听懂了然而考试却不尽如人意,有人甚至发出了“课本何用”的感慨,认为掌握了课本也并不能考高分,这其实是由于我们看课本大多数时候都是走马观花式,并未深入细致地精读。

犹记高考前几个月历史老师要求人人把几本必修课本认真阅读几遍,就我而言,读的遍数越多收获也就越大,慢慢地会发现以前考试的盲区就在必修课本的角落里呆着只是并未被我们注意罢了。

所以考前几月我强烈建议大家注意知识点的总结归纳,比较拓展,不主张拼命刷题,毕竟我们刷的题已经够多了,不缺高考前的那几道。

备考除了要注重课本内容还要有合理的时间安排,我不主张晚上熬夜,毕竟用晚上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来牺牲白天的听课效率很不值得。

考前几个月可以制定一张详细地时间表,早睡早起,合理利用早读时间熟悉课本知识点,利用课间时间整理几道错题,中午养成午休的好习惯,休息15~30分钟以保证下午的充沛精力,由于高考前考生自主时间比较多,一定要争分夺秒地进行经验总结,错题纠正,扫清知识盲点不留死角,为历史科目的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7篇

一、树立一种意识

树立一种利用其他学科所学原理,去解读、理解历史的意识,虽然说记忆是理解的基础,但高考历史不是仅仅凭记忆背诵历史事件就能考好的。俗话说,政史不分家,正确的史观和分析方法在学历史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地理的时空观念也有助于解读历史,毕竟地理因素是影响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人类历史的形成其实脱离不了地理,也就是说在高三阶段历史复习中,要学会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至于怎么用,那就要看你平时的准备情况了,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二、注意几种方法的运用

充分利用历史图表去记忆,不是说课本中的人物插图,别去想那几个脸谱化的人物,更别把那个被“玩坏”的杜甫像当作图表,当然了那是语文的插页,而是要学会自己去作图用表,其实历史学习可利用的图表资源很多,看你怎么去整理和利用,教辅中的历史年代表是最常见的,此外一些图册包括文物、建筑、遗址,还有朝代的疆域图甚至经济活动、农耕图等等。如果你能以时间为轴,以人类活动为主题,把这一系列图表串联起来,那你就厉害了,比如串一套中国历代疆域图,或者生产活动对比图,面对这个图册,你很容易记起曾发生的系列大事乃至小事。再有就是以时间为纵标能画的不仅仅是帝系谱表,还能做一个中外事件对比表等等。

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去思考,其实这个方法上面提到了,比如中外同期历史事件对比、唐宗宋祖的功过比较、秦皇汉武的武功比较,宋明的经济比较等等,此外能类比的还很多。要做到这步,先要给历史事件、人物、阶段做好归类,同类才好比较,当然不是一类也可以搞个头脑风暴去比较,关公战个秦琼也未尝不可,但要注意其所在历史环境,切不可去有意杜撰玩起穿越来,总之就是利用类比的方法,紧扣历史事实,以点带面让历史在头脑中鲜活起来。

要学会合理假设去研读,曾有人说“历史不能假设”是的,历史不可逆转,假设也没实际意义,但抱着研究学习的态度,未必不能用一下假设的方法,只是注意别为了假设而假设,那很容易陷入一切无所谓不可道的历史虚无中。比如:有人就曾就某部电影写过影评,假设丘处机不西游,最后归结都是“老道士”惹的祸,当然是玩笑口吻戏说历史了。戏说归戏说,但由此你可以想到蒙古西征产生的历史影响,发生的时代背景,乃至成因等等,记得有年高考试卷中还出过该方面的讨论题。所以,假设即便不能让你看清历史面目,起码能引起你学历史对学生的历史观、价值观乃至分析方法考察较多,高三学生的历史复习中应充分注意这点,这里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8篇

一、地毯式扫荡

分清主次,一切为掌握课本让路,将知识点蚕食的干干净净;有舍必有得,要学会放弃那些看起来很有价值,但是超过自己能力范围且浪费时间的题和事,等有时间和基础打牢后回过头再做或借助老师和学习好的优势迅速解决。

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哪怕是阅读材料或者文字注释。要有蝗虫精神,所向披靡一处不留。

二、融会贯通

树型结构思想,分清根、杆、枝、叶及其关系,理清脉络关系。

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要多思考,多尝试。

三、知识的运用

卫星定位法(看到题就明白考那块知识的)、主要解题思想(解此题所所遵循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典型题解法(类似题直接运用解题方法)。

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捡“渣子”

课前预习找,课中记、课后回忆,睡前回顾;作业后试卷后的梳理。

即查漏补缺。通过复习的反复,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寻找差错,弥补遗漏。求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五、“翻饼烙饼

周总结,月复习。

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不翻几个个儿就要夹生。记忆也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也难以记牢。因此,复习总得两三遍才能完成。

六、基础,还是基础

【750-80%基础=600=本一线】

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要抓基础。要记住:基础,还是基础。

七、学文科,要“死”去“活”来

要做纵横家,即纵向比较,横向联系。

历史学科,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记。要-多次反复强化记忆。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却要把记往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理解,理解得活。是谓“死”去“活”来,不单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以至学理化生物,都需要“死”去“活”来。

历史学科,有很多需要背诵的东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历史史料的要点等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记。要多次反复强化记忆。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时,却要把记往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要记得牢,记得死,还要理解,理解得活。是谓“死”去“活”来,不单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以至学理化生物,都需要“死”去“活”来。

八、“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

这是电视连续剧《十七岁不哭》里的一句台词。考试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有勇气。“试试争争”是一种积骰的参与心态,是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是一种挑战的气势。无论是复习还是在考场上,都需要情绪饱满和精神张扬,而不是情绪不振和精神萎靡,需要兴奋而不是沉闷,需要勇敢而不是怯懦。“光想赢的没能赢,不想输的反倒赢了”。“想赢”是我们追求的“上限”,不想输是我们的“下限”。“想赢”是需要努因而比较紧张的被动的,“不想输”则是一种守势从而比较从容和主动。显然,后者心态较为放松。在放松的心态下,往往会发挥正常而取得好的效果。

九、具备健康心理

“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应该做到两点:在萎靡不振的时候要振作起来,在承受压力过大时又能为自己开脱,使自己不失常”。

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能够控制和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处于最往。因势应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所在。相反相成是一切书物的辩证法。心理素质脆弱是主观能动性的放弃,健康的心理素质则使我们比较“皮实”——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去克服面临的困难。

十、实力+心理

一分付出就会有一份收获;知识(树形知识结构体系)+健康的身体+良好应试技巧(回顾在此科考试易出错原因并提起注意:

1、找不到解题着手点。

2、概念不清、似懂非懂。

3、概念或原理的应用有问题。

4、知识点之间的迁移和综合有问题。

5、情景设计看不懂。

6、不熟练,时间不够。

7、粗心,或算错;解题技巧)

和心理素质(忘我精神:我的眼里只有题,颗粒归仓意识:)

“高考从根本上说是对一个人的实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察”。实力是基础,是本钱,心理素质是发挥我们的实力和本钱的条件。有“本钱”还得会用“本钱”。无本钱生意无法做,有本钱生意做赔了的事也是有的。

十一、考试发挥

复习是积蓄实力积蓄本钱,考试则要求发挥得淋漓尽至,赚得最大的效益。一位考生说“我平时考试总是稀里糊涂,但大考从来都是名列前茅,大概是心理调节得好吧?”诚如是,最可怕的是大考大糊涂,小考小糊涂,不考不糊涂。

十二、“强科更强,弱科不弱;强科尤弱项,弱科有强项”

水桶装水意识,不拉强科力拉弱科。

在考试的几个科目上,一个人有强有弱,是太正常了。复习的策略,就是扬强扶弱。有的同学是只补弱的,忽视了强的;有的同学是放弃弱的专攻强的。从整体看,都未见明智。强的里面不要有“水分”,弱的里面还要有突破。大概是十分高明的策略了。

十三、打团体赛

“差的学科要拼命补上来,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好的要突出,使之成为真正的优势。”这里的道理与上述相仿,也是对待自己的强弱项中的一种策略。高考都是“团体赛”,要的是全局的胜利而不能是顾此失彼。

十四、记住该记住的

运用推导原理来衡量那些是必须记住的或只需理解的。

“该记的只好记住,可是,能够不记的就不要去记忆”。为了减轻记忆的负担,能够偷懒的地方犯不着去玩命——本来该背的就够多啦!根据知识的特点,在记忆和理解之间,可把知识分为四种类型:只需理解无须记忆的;只需记忆无须理解的(背下来就是了);只有记忆才能理解的;只有记忆才能记住的。我们这里取得是“出力最小原则滚动式复习法。先复习第一章,然后复习第二章,然后把第一二章一起复习一遍;然后复习第三章,然后一二三章一起复习一遍……以此类推,犹如“滚动”。这种复习法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复习比较牢固,由于符合记忆规律,效果好。

十五、过度复习法

筛煤原理:便筛便砸,越筛越少,越筛越轻。

“过度复习法”记忆有一个“报酬递减规律”,即随着记忆次数的增,复习所记住的材料的效率在下降。为了这种“递减”相抗衡,有的同学就采取了“过度复习法”,即本来用10分钟记住的材料,再用3分钟的时间去强记——形成一种“过度”,以期在“递减时不受影响。

十六、“题不二错”

做完题只是完成了一半任务,另一半任务:

1、通览全卷看都考到哪些知识点。

2、答案与标准答案还有哪些差距。

3、做错题的原因。

4、哪些题型或解题思路值得今后借鉴。

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绝不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得到的多,从成功中得到的少,都是这个意思。失败了的东西要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十七、要掌握考试技能

【善假于物】

“基础题,全做对;一般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即使做错不后悔”。这是应该面对考卷时答题的策略。考试试题总是有难有易,一般可分为基础题,一般题和较难题。以上策略是十分明智可取的“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保住应该保住的,往往也不容易;因为遇到容易题容易大意。所以明确容易题不丢分也是十分重要的。难题不得零分,就是一种决不轻弃的的进取精神的写照,要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分和最后一分钟。

十八、“绕过拦路虎,再杀回马枪”

【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别有洞天】

考试时难免会遇到难题,费了一番劲仍然突不破时就要主动放弃,不要跟它没完没了的耗时间。在做别的题之后,很有可能思路打开活跃起来再反过来做它就做出来了。考试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多拿分也要讲策略。

十九、“对试题抱一种研究的态度”

【能战胜自己弱点的人,世界上他还会怕什么】

淡化分数意识,可能是缓解紧张心理的妙方。因此,对试题抱一种研究态度反而会使我们在考场上更好的发挥出最佳水平。有一颗平常心比有一颗非常心有时更有利。

二十、“多出妙手不如减少失误”

【以静制动、稳操胜券】

这是韩国著名棋手李昌镐的一句经验之谈。他谈的是下棋,但对我们考试也不无借鉴意义,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比较好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要取得出色的成绩,创造高分,减少失误是为至要。

二十一、最关键是培养兴趣

【目前的高考制度还是相对比较公平、合理的,虽然它也很多弊端。但我们要“适应我们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能改变的”。要知道高考是一般人家孩子实现今后自己的梦想或实现自己想拥有的生活目标而学习要跨过的“坎”】

美国教育学者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还有一句名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但是不得已的事情也得做,却何如有兴趣而乐此不疲?比如政治,因为它的理论性比较强,很枯燥,所以就多培养些对政治的兴趣。平时多关注些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在遇到问题时,也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公务员,想象公务员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这样政治就生动起来了,其实政治就在我们身边。

二十二、提高听课效率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要有自己的思想即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目标有计划,不能人云亦云,否则只能东施效颦】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读书,还有一件大家几乎每天都要做,花的时间一样、内容也都一样的事情,那就是听课。它看起来十分平常,但当我们中的很多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探求各种 “学习技巧”的时候,却往往忘记了:我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听课的,提高听课的效率,比任何学习方法都重要。

二十三、不把作业带回家做

【今天问题今天解决清,不拖泥带水,否则尾大了解决更难】

上课时间非常认真,课堂效率很高。学习上的事情要求自己在学校的时间全部解决,作业什么的争取不带回家做,这样回到家的时间就是属于自己的了,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二十四、喜欢做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训练卷面整洁度,要知道平时学习是学给自己看的,考试(答案)是给别人看和去评价的】

把笔记整理得工整、全面、知识体系的把握、知识脉络的梳理和回顾非常重要,有了笔记就可以经常做有重点的复习,温故而知新。

二十五、“别把高考想像得可怕”

【树立每天就是6月7、8日、每题都是高考题的意识】

高三要有好感觉,不痛苦,很充实。不要紧张,只要从现在开始都不得及,努力做出,一定是有回报的。

二十六、善于总结,不断探索

【竹子做节,节节升高】

平时做题时,关于分析和思考问题,并积极支总结,探索新方法;并还是为了做题而做题,而是要主动积极地追寻在题目和解答之间的必然联系,把题目做活。

二十七、发挥和幸运才是关键

要注意考试策略,实力只是一部份。认真对待平时考试。在平时考试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二十八、班里的学习氛围很重要

【要有大教育观念。帮助班集体的建设,等同于帮助了自己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直接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不要怕竞争对手强大,就怕没对手,只有这样才有进取的目标和动力,要知道后面临真高考你真正对手不是来自小班级集体,而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竞争对手。】

班级就像家庭,好朋友臭味相投,压力之下都很快乐地学习。同伴相处得很融洽,平时也经常开开玩笑,有说有笑,复习时想到提问,气氛很好。

二十九、合理安排时间

【马太效应】

早做准备,后期就不会觉得紧张。阶段性的时间分配,要注重各科要平衡用力,仅略有侧重,不要抓了这科,丢了那科,杜绝弱科的产生。

三十、保持好心情

【心境简单了,环境就简单了,环境简单了,杂事就少了】

不管生活有多复杂,重要的是,要有一份平和的心态,要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与老师相互欣赏,不要把同学看成对手,与同学良性竞争。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9篇

夯实基础知识、理解知识点

首先要准确记住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概念等基础知识。多看书、常复习、采用一些容易记忆史实的方法,如:比较记忆方法、理解记忆方法、联想记忆方法(如时间联想法、人物联想法、事件联想法)等记忆历史史实。

其次是要掌握好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内在联系,以重要知识点为基点。如文艺复兴这个知识点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随着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冲破宗教会神学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于是一场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兴起,它促进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而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创世精神,又极大地鼓舞着当时的人们去探索通往亚洲的新航路,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与此同时宗教改革也受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资产阶级借助反对天主教会神学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解除了精神枷锁,推动了整个欧洲社会的进步。文艺复兴是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同时它又与地理大发现及宗教改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鸣锣开道。当我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宗教改革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后就很容易解决这段历史问题。

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史实

将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完整性对学生复习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如中国近代的每一个变化无不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把历史事件置于世界的大背景中学习,形成历史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每年高考出什么样的题,学生在考前很难预料,但学生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就是将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地掌握。如“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分界线,是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从国际角度分析是一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从国内角度分析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北洋军阀统治对内镇压革命对外卖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巴黎外交失败引起了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而“五四”运动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阶级)条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民主科学的指导;外部条件――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的出路,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一个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设问,但回答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史实都是一个,所以对每一个历史知识都要做到全方位地掌握。

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来分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知识点的考查具有完整性、跨度大和逐层深入的特点(表现在选择题上);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综合”的特点,尤其是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从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的答案来看,精练、概括性强、可操作性强,而且许多答案出自于书上的内容甚至章节目录及标题(表现在材料式的问答题上)。

在高考中通常考题所要考查的不外乎有这样几种情况:

1、考查基础知识的准确再认再现;

2、考查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查在比较知识异同基础上的归纳、概括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属性的能力;

5、考查在庞杂的史料中提出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6、归纳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7、考查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的再造能力和潜在能力;

8、考查各科综合能力的掌握情况。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10篇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温故知新”与“温新知故”相结合。“温故知新”反映了学习过程不能一次性完成,认识过程必然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规律,它告诫我们探求学问应该逐步消化,切忌囫囵吞枣,有的知识由表及里,深思熟虑;有的知识需要由此及彼,融会贯通;有的知识应引进先知,触类旁通;有的知识应该联系实际,具体领悟。然而,“温故知新”也有先天不足,它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深入下去,所以,在实践中,“温故知新”走向“温新知故”,从后者中找方法和规律,与“温故知新”相辅相成,成为我们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原则。“温新知故”就是不拘于旧知,在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同时,以新带旧,组成知识的网络系统,显现知识间固有的逻辑关系,从而成为转化能力,提高素质。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养成浓厚的学习的兴趣:张载说过:“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克成。”杨振宁亦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的老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11篇

“读”--读教材。教材是的复习资料,因此同学们在一轮复习中要依托于教材。切忌死记硬背,要充分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历史概念,扫清知识死角,把教材吃透,把书本读厚。

“理”--理线索。在熟练掌握教材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试着理清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然而,目前高中历史教材一般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分开来讲授的模式,很多同学在学完之后仍然缺乏对历史的整体把握,零散的知识点在脑子里还是一锅粥。因此,建议高三党们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整合,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的顺序对知识点进行综合梳理,以保证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练”--练习题。题海战术不可取,适当练习很必要。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复习,要及时选取典型试题进行测试。可以采取一课一小练,一阶段一大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查缺补漏,发现前两个步骤后仍然遗漏的知识点及时补齐。

“评”--评效果。自学能力很重要,自评能力同样不可小觑。每一阶段的复习完成之后,要及时总结与反思。特别是对习题与试卷的评析,要留心解题方法的总结,进而减少失误,提高答题的准确度和得分率。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评效果适当调整下一阶段的复习内容和进度。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12篇

近几年来,历史考试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题型固定、题量略减。

2、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内容兼顾,政治史内容比例,次为经济史,再为文化史。

记忆要求降低,能力考察突出。

图片题增加,由图入史、因文入图,图文联系紧密。

现实热点穿插在题中。

针对历史考试的趋势,我们在第一轮复习的时候要注意:

必须全面复习。考试内容覆盖考纲范围的每一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由于政治史内容分值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联系时政热点,提炼分析,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如《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老照片》等在平时进行观赏,既可增加历史文字信息的吸收,又可对人物、历史事件、地图、口号等有直观的感受,又能调养身心,与考试两不误。

在历史高考中,命题者有意地创造与我们平时训练不同的语境,这是考察我们的适应能力,同学们对试卷的阅读有异样、不适应的感觉是很正常的。要减少这种感觉,平时应进行大量的阅读,同时要注意提高阅读速度。

此外,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中,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和材料分析论证题成为基本的考试题型。这些题型的考察功能、特点和要求各有不同,认识各种题型的功能、特点,掌握它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提高成绩是十分必要的。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13篇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_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通过“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只是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大跃进”的特点是各行各业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即“多”与“快”,危害是浮夸;人民公社是农、工、兵、学、商合一的组织,特点是“大”与“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危害是平均。

“_”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持“_”中的“左”倾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十六大将其简明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具有中国的特色,这个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新内容。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14篇

备考导航

我国封建社会历时2300多年,其中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并且在处于分裂状态的

700余年中。还出现过许多局部统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

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统一问题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都有体现,今后仍然是命题的重点,特别注意与台湾问

题联系起来考查的命题潜在空间较大。

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

能力目标

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既要进行一般性的掌握,又要结合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加以掌握。

认识到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因素,包括一些局部统一的王朝,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系统归纳历代封建王朝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战争、促进民族融合的民族交流与往来等。

重点、难点、

计划课时: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专题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秦晋隋元]的局面。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春秋战国:560余年,秦至东汉末:400多年;东汉至隋:273年,隋唐:300年;五代至元:370年,元至清:560年];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整个封建社会,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期间有9个统一王朝:秦15年,西汉210年,东汉195年,西晋51年,隋37年,唐289年,元97年,明276年,清268年。200年以上的有汉唐明清四朝。而且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如战国时期诸侯大国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各政权的局部统一;还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五代、金等政权都曾统一过北部黄河流域。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进入封建社会,我国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的局面:

①全国大统一: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两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西晋的短期统一;

隋唐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时期;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空前辽阔的时期;

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时期。

②局部统一:在我国的大分裂时期,往往很多时期是局部统一。

战国时期,诸侯大国“战国七雄”的局部统一;

东汉后期,曹操对北方的局部统一;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自境内的局部统一;

十六国东晋对峙时期,东晋在南方的局部统一以及前秦在北方黄河流域的短暂局部统一;

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对黄河流域的局部统一和宋、齐、梁、陈在南方的局部统一;

五代、辽、来、夏、金时期,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部统一,南宋在江南地区的局部统一;

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在我国北方的局部统一等等。

③大分裂时期:主要包括三次大分裂: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21年)的割据混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的大分裂;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907—1279年)的民族政权并立。

④大统一时期的分裂局面:大统一时期也曾经有少数分裂局面的出现。

西汉前期的王国问题引起的地方分裂割据;

东汉后期自黄巾起义后的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84——220年);

西晋后期(从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至316年灭掉西晋)的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和内部纷争;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763—907年)的藩镇割据,特别是黄巢起义后(875—907年)唐朝名存实亡时期的藩镇割据混战;

清朝前期的“三藩之乱”(康熙时期)。

2、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只是大体上规定了诸侯对周王应尽的几点义务。对诸侯国的管辖措施几乎无从谈起,于是后来出现了春秋战国长期的分裂混战,周天子的地位一再下降,最后连当诸侯的资格也没有了。

②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秦始皇规定了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对周朝而言,这显然是个进步。

③西汉初年虽实行分封,“天下非刘氏莫属也”,但随着王国问题的日益严重,“文帝采贾

谊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偃之策下推恩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汉书•诸侯王表序》),至此以后,王国由大分小,实力大减。到武帝时,“作佐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同上书)。所以西汉中期以后,大小诸侯国的官吏由中央任免,地方管理实际是诸侯国与郡县制并行的办法。

④隋唐对期,由于结束了长期的分裂, 实现了统一,疆域辽阔,对地方的管辖已初步形成了按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形式的做法。通过科举制任用各地地方官,有时还进行政绩考核。从唐玄宗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置军镇长官称作节度使,该职务集当地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于一身,甚至不听中央节制,并因此导致了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局面。

⑤北宋开始后,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管理政事;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从而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到中央,对加强中央集权起了一定作用。

⑥元朝统一全国后,疆域空前辽阔,于是建立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吏管理,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⑦明朝的地方机构,实际是一种地方三权分立制度。明太祖首先把元朝实行的行省机构废除,在各地同时设立布政司、按察司和都司,分掌地方的行政、司法、军政。三司互不统辖,分别直接隶属中央的相关部门,这种做法不仅职权明确、上下贯通,而且更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⑧清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的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吸取了前代很多有益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机构管理体制。在区分不同类型采取不同形式的做法上,在满洲和蒙古族生活区域,设置五将军辖区;在藏族地区的西藏和青海,专设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其他内陆和沿海地区,则实行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在机构设置上,根据不同情况在各省区分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管理地方;又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同时对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管理,还制定了较为规范的政策,对西南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清朝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从政策到措施都比以往朝代更加完善。

⑨明清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武力镇压地方割据叛乱势力,如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镇压“三藩之乱”;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如、班禅册封制度的创立,明朝僧官制度等;反击外国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3、中国疆域变迁

商朝: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秦朝: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

唐朝: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

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新疆、中亚地区。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的范围之内。

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的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重点问题精讲

1、国家统一的原因与影响

1)、国家统一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②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使民族矛盾逐渐缓和,中华民族内部凝聚力的日益加强是封建国家统一的基本原因。

③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不断的完善发展。

④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使少数民族的统一向心力不断增强。

⑤统治者注意采取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⑥长期战乱后,人民渴望统一。

⑦卓越历史人物致力于统一的伟大作用。

2)、国家统一的影响:

①保持了社会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

④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⑤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⑥有利于边疆的巩固和开发。

⑦有利于建设大型社会工程,如水利设施、长城等。⑧有利于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掠夺。

⑨有利于抵御外国的侵略等。

2、国家分裂的原因与影响

1)、国家分裂的因素有:

①由于政治黑暗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及阶级矛盾激化,导致中央集权统治力量的衰弱而无力控制地方。

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而最终压过中央集权力量。

③或由民族矛盾尖锐所导致。但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造成分裂的根本原因。

2)、国家分裂的影响:

长期的分裂割据必然影响到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因而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

3、综合评价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①从直观上看,中国封建社会是在国家分裂与统一的交替发展中最终走上统一的。但应当看到每一次分与合的交替并不是历史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为每一次交替过程,都使国家统一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更加充分,因此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纵观历史上的统一,实施统一的统治者往往采取综合准备和切实可行的方法。

这对我们今天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发展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坚实基础;争取政治优势,为统一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增强军事实力,为统一提供可靠的保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不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③中国古代统一之所以能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主要原因:

第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第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占统治地位,对维护国家统一起有利作用;

第三,一批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奠基、巩固、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四,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融合,历史文化认同不断强化,从而形成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五,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内向性;二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亚洲的大河流域需要有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④要辩证地认识封建国家分裂的作用和影响:

一方面要看到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迟滞,人民生活贫困等;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的客观发展,如多民族的融合,人民渴望统一,经济文化的交流等因素。

⑸对国家分裂和统一的认识: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它使中华民族历史前后相接,绵延至今。历史发展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离”、“合”、“治”、“乱”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正是在“离”、“合”、“治“、“乱”中,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发展和巩固。从历史的长远发展看,国家的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各民族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

4、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

(1)原因:

中国古代王朝频繁更替的根源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具有分散性;统治集团的腐败和争权夺利的斗争是导致王朝更替的内在原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导致王朝更替的重要原因;少数民族的倔起,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

(2)认识:

从王朝更替的结果与影响看,统一王朝和分裂割据政权的更替出现,但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王朝更替虽然暂时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新建立的王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历代疆域类型: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政权形式、行政制度、管理办法的具体情况非常复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差别也很大,疆域的定义很难确定,也很难一概而论。疆域主要类型则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正式行政区:一般置农业区,或半农业牧区。有正式的、分级的行政机构。

②特殊行政区:历代在边远地区新设置的行政单位,多数是新控制或占领的地区,在非汉族(或本民族)聚居地区所设置的行政区,统治者给予一定的优待,实行比较松散的管理。这种特殊行政区往往是一种过渡形式,当条件成熟后,就会改为正式行政区。

③军事驻防、屯垦区:在边疆地区设置的以军事机构控制、监护、管理当地行政事务的区域。

④民族或地方自治地区:在非汉民族聚居区或新控制的地方政权范围内设的行政区。它们对内部事务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⑤实际统治区:一个政权或政治实体实际上控制的,并得到相邻政权实际承认或没有受到干预的区域。

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考点04)同步训练

1、大一统王朝屡屡被农民起义推翻一再印证了“舟水之喻”。秦末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共同点是

A、以民间宗教为组织形式 B、带有反对民族压迫的特色

C、为反对苛政而举兵 D、以“平等”的口号相号召

2、下列各项,属于清乾隆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是

A、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 B、平定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C、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 D、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秦朝之所以被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主要依据是 A、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

B、开创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经济制度

C、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D、统一了文字

4、从西晋灭亡到隋朝建立,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是

A、氏族和鲜卑族 B、氏族和匈奴族 C、鲜卑族和匈奴族 D、契丹族和女真族

5、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封建“大一统”,这一历史概念的核心是

A、管辖疆域空前广大和统一 B、皇帝即天子,天下臣民皆听命于皇帝

C、尊儒尚法是其统治的根本思想 D、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在我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定都于今天的

A、西安地区 B、洛阳地区 C、北京地区 D、南京地区

7、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属

A、辽阳行省 B、吉林行省 C、黑龙江行省 D、岭北行省

8、下列各项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旨在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割据的是①秦始皇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②北宋设置通判和转运使③明朝初年废中书省、罢丞相,权分六部④清朝雍正、乾隆年间设立军机处、裁撤议政王大臣会议

A、①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④

9、“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沼,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 A、宋B、元C、明 D、清

1、C2、B3、C4、A5、B6、C7、A8、B9、B10、C11、B12、D13、C14、B15、C16、A17、A

10、我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西部地区的管理和开发,率先考虑的问题大多是

A、推行和亲政策 B、推行垦荒屯田 C、设置管辖机构 D、发展民族经济

11、明清(1840年以前)时期,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受到威胁,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①封建贵族割据势力的叛乱②外国侵略势力的入侵③外国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④国家实力的日趋衰落 ⑤民族矛盾的激化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③④ D、②③④

12、清朝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原因有①沙俄的控制和压迫②清朝政府民族政策正确③清朝国力强盛的影响④虽烈的民族意识驱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设立正式行政机构,对台湾实行管辖始于 A、东吴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14、西汉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能是①政治管理②军事管理③保护商旅④文化交流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唐朝设立了一些机构管理新疆地区,下列哪一组机构是唐朝设立的①北庭都护府②乌里雅苏台将军③安西都护府④伊犁将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管理而采取的措施有①僧官制度②册封制度③改土归流④设置台湾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7、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将军、办事大臣、盟旗等制度,其积极作用是①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②继承和推广了满洲的八旗制度③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④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板图的基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观察下面三幅地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 三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

(2)这三个时期的政治特点分别是什么?

(3)根据这三幅图(三个时期)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趋势:

19、将下列中国古代王朝疆域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三的是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他南下侵占回部(维吾尔族居住地区)诸城郭,占领南疆,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注:君、长皆为统治的意思)1690年,在沙俄支持下,他悍然进军内蒙古,康熙帝亲自带兵在乌兰布通打败噶尔丹。1696年,康熙帝再败噶尔丹于昭莫多。噶尔丹众叛亲离,次年服毒自杀、

材料二 l862年,俾斯麦在议会上发表演说:“德意志所瞩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普鲁士的威力……当代重大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的。”

材料三 1860年12月,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举行特别代表大会,169名代表一致投票通过一项法令,取消这个州与其他各州的“联盟关系”;密西西比州立法机关以84票对15票、佛罗里达州以62票对7票、亚拉巴马州以461票对39票、得克萨斯州议会以160票对8票决定脱离美国联邦;田纳西州是公民投票,10/万票叶票,也是决定脱离联邦。……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林肯表示:“任何一个州都不能单凭自己的决议合法地退出联邦,任何为此而通过的决议和法令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举出康熙帝所做的与打败噶尔丹作用类似的三件大事。

(2)材料二中的“重大问题”、“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各指什么?俾斯麦是如何实现上述主张的?

(3)从背景和影响两方面,指出材料二、三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的相似之处。

(4)材料一中“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和材料三中各州投票行为的共同实质是什么?二者的最终结局说明什么?

(5)材料中康熙帝、俾斯麦、林肯的言行有何共同之处?对此你如何评价?

21、清朝前期存在着哪三种不同的民族矛盾?结合史实说明清政府为解决这三类矛盾分别采取的措施及作用

参考答案

1、C2、B3、C4、A5、B6、C7、A8、B9、B10、C11、B12、D13、C14、B15、C16、A17、A

18、(1) 图一:春秋 图二:战国 图三:秦朝

(2) 春秋: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

战国:兼并战争;一系列变法运动的开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秦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3) 由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

19、C

20、(1)平定三藩之乱;派施琅进兵台湾,设台湾府;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侵略者。

(2) “重大问题”指德意志统一。“要用铁和血来解决”指用暴力手段实现统一。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

(3) 背景:都进行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美国南方奴隶主的分裂活动与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都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都完成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4) 实质:制造叛乱,分裂国家。

说明:任何破坏国家统一的分裂行径都难以得逞。

(5) 共同之处:坚决维护或完成国家的统一。

评价: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力提高;符合当时本国人民利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21、存在的三类矛盾: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的矛盾;清朝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民族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侵略者的矛盾。

解决第一类矛盾:镇压人民的反清斗争,加强君主专制,大兴文字狱;基本沿用汉族的官制、科举制度等;奖励垦荒,实行更名田,恢复发展农业生产。(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通过这些措施,维护了满训贵族的统治地位,笼络控制了汉族地主阶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与农民阶级的矛盾,使清朝前期统治相对稳固。

解决第二类矛盾:粉碎准噶尔贵族割据势力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确立和班禅的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派施琅进兵台湾,设台湾府;在中央设理藩院,在边疆地区设置将军和办事大臣辖区等行政机构。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民族间形成不可分离的关系。

解决第三类矛盾:反击沙俄侵略者,签订《尼布楚条约》,捍卫了祖国领土完整。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我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15篇

① 复习要细

第一轮复习要尽可能全面细致,争取少留空白,避免复习盲点。细致复习要以教材为依托,熟悉文字描述,包括正文、注释和补充材料,能简要且完整地概括教材上的知识点;还要关注教材上的图片,包括地图、照片、图表、绘画等,这些图片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外配套的地图册和填充图册有很多拓展知识,对提高复习效果也很有帮助。

② 复习要透

考生要透彻理解每个知识点,弄清三个关键问题:原因(背景、条件等)、内容(过程、表现等)、影响(作用、评价等)。对某个知识点如果不能把前因后果讲清楚,就不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考试时就不能做出准确地判断或联系上所学知识。此外,考生要善于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例如某个时期的时代特征、某个问题的阶段特征或某些问题的异同对比等。

③ 复习要活

复习中要避免对某些知识形成僵化认识,平时做题要思考题目考查的角度。复习方法也要灵活多样,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容易造成效率低下,可采取一些较为灵活的检测方式,比如与同学互问互答,与老师交流复习心得等。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16篇

多角度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一、欧洲视角

(一)总体影响:促进欧洲社会转型与近代化进程,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经济:

1、增加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欧洲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引起商业革命。欧洲市场商品增多,贸易范围扩大,欧洲商业贸易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商贸中心从地中海转到大西洋沿岸。

3、引起价格革命,金银贬值,商品价格上涨。

4、物价上涨,导致劳动人民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贫困。

5、冲击并打乱传统经济关系,封建领主和商业资产阶级既竞争又合作;资产阶级为开办工场与农民争夺土地,抬高欧洲地租,地主更愿意将土地租给资产阶级而不是农民(领主对农民实行固定地租,考虑金银贬值,地主租给农民实际收入在减少)。

6、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扩展,英国的圈地运动也随之发展演变,并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圈地运动的时间无限期延长。

7、服务于海上贸易的特权贸易公司、股权公司和证券交易所出现,欧洲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近代企业和金融业兴起并不断发展。

(三)政治:

1、封建领主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此消彼长,部分领主和地主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经营,资产阶级壮大,为后来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准备革命力量。

2、资本主义与封建生产两种新旧生产关系的冲突,使得封建制度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崛起后日益追求政治权利,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3、促进世俗权利的发展和宗教权威的衰落。

4、加速国家认同,促进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如葡萄牙等)。

5、欧洲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大西洋沿岸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实力增强,逐步取代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等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中心。

(四)对外政策:作为资本原始积累重要手段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步建立。

(五)思想文化与科技:

1、促进欧洲__的传播,同时其他地区文化传入欧洲,欧洲文化更加多元。

2、冲击欧洲天主教的神学思想,天主教的思想控制和思想权威受到较大挑战。

3、新航路开辟过程中人类的作用得以凸显,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文艺复兴的扩展和人文精神的发展,促进资产阶级思想的发展和传播。

4、推动欧洲教育的发展,尤其对大学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产生较大影响。

5、推动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服务于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

6、促进欧洲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推动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六)社会生活:

1、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欧洲市民阶层兴起。

2、欧洲物质和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样(戏剧、音乐等发展)。

3、欧洲社会生活城市化进程加快。

二、亚非拉视角

(一)总体影响:文明的冲突,对亚非拉传统社会秩序的剧烈冲击,客观上也推动社会转型。

(二)政治:

1、新航路及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空前的灾难(物资被掠夺,家园被毁,环境破坏,战争带来社会动荡,人口被屠杀和贩卖等)。

2、对原有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带来巨大挑战,国家主权受到极大挑战,打乱甚至中断亚非拉地区原有社会发展进程。

3、新航路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使亚非拉逐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主权沦丧,欧洲对亚非拉地区的政治控制和渗透加强,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4、引起非洲部落间的斗争,非洲混乱升级。(从欧洲人手里获得新武器的部落可以轻易俘获奴隶,这些部落也参与黑奴贸易)

5、亚非拉国家与欧洲国家之间矛盾与冲突不断加剧。

6、新航路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对后来亚洲人民的觉醒(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有一定影响。

7、加剧亚非拉国家内部矛盾,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三)经济:

1、使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逐步被迫卷入世界贸易体系。

2、亚非拉地区资源被大量掠夺抢占,人口锐减,极大地制约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

3、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经济秩序逐步形成,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的附庸,加

剧东方的贫穷落后。

4、先进生产方式、技术和生产关系的传入,客观上也推动这些地区的社会转型与近代化进程,推动各国的社会转型与变革。

(四)思想文化与科技:

1、新航路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对亚非拉带来极大的文明冲突,原有文明带来极大破坏,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如印第安文明)。

2、欧洲资产阶级先进思想文化的传入,也促进亚非拉地区的思想解放,文化教育发展,促进新思想的产生,推动亚非拉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和科技进步。

三、全球视角

(一)总体影响:世界发展的整体性与一体化趋势,世界市场的形成,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二)人类历史与地理:

1、改变了世界形式和历史发展进程,人类社会进入全面更新时代。

2、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人类社会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3、初步建立起环球交通网络。

4、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美洲等地的联系,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前全球性联系,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世界从分散逐步连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的世界史由此开始。

5、改变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二)政治:

1、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政治中心,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

2、世界各国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班牙、葡萄牙实力超越传统欧洲中心地位的意大利等国;荷兰、法国、英国又后来居上,世界霸主地位不断更迭;亚洲古老帝国也受到不小的冲击。

3、推动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和主权意识的形成。

4、亚非拉国家与欧洲国家之间,欧洲殖民国家之间矛盾不断加剧。早期霸权主义产生,殖民战争和争霸战争不断,导致国际关系紧张,世界政局持续动荡。

5、各国海洋主权和海洋开发意识逐渐形成。

6、加剧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东西方差距日益拉大。

(三)经济:

1、世界各地建立起广泛的直接商业联系,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迅速发展,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贸易数量、规模和贸易品种急剧增加。

2、新航路开辟为世界贸易提供了联结通道,推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体系和经济秩序逐步建立。

3、全球海上贸易格局转变,从传统的印度洋贸易为主,变为印度洋贸易与新兴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三条还上线路齐头并进的态势。

4、海路贸易的重要性和地位凸现,海上贸易据点广泛建立(如澳门),海上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5、欧洲商人与阿拉伯商人展开竞争,并很快占据优势。(实质是新旧贸易方式的竞争,是传统陆路贸易与新兴海上贸易的竞争)

6、玉米、甘薯等作物的传播,增加全球粮食产量,进而促进人口增长。

(四)思想文化与科技:

1、新航路开辟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性,直接冲击了神学理论,冲击宗教思想的束缚,打击了教会的权威,促进思想解放。

2、新航路开辟,丰富和发展了人类地理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和认识世界的视野,促进宇宙观念的更新(如天圆地方观念改变等)。

3、扩大天主教在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范围。

4、促进资产阶级思想、文艺复兴、人文精神在全球的传播和影响范围,促进各地思想观念的变化。

5、新航路的开辟,也证明了人类自身的伟大力量,把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世界来,激发人们探索科学的热忱,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五)文明交流及其弊端:

1、推动各地文明的冲突与交流,促成人类文明的交融,各地文明日益多元化。

2、打破世界原有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一定程度上体现文化趋同。

3、促进商品、人口和物种的全球性流通,族群混合与物种混血现象较为普遍。

4、日益丰富的物品,改变世界各地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如欧洲饮茶之风)

5、世界各地资源的掠夺和开发,导致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6、人口和物种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天花、麻疹等造成美洲、大洋洲、非洲、欧洲大量人口死亡。(疾病的传播,也是欧洲能在美洲迅速建立起殖民地的重要原因)

7、烟草、雪茄等传播也带来全球健康问题。

四、中国视角

(一)总体影响:传统统治秩序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客观上带来社会进步与转型契机。

(二)政治:

1、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随之东来,开始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中华民族的反抗斗争也由此开始(葡萄牙占澳门,荷兰入侵台湾),传统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受到挑战。

2、中国海防危机初步显现。

3、西方传教士干涉中国内政,引发了“禁教”事件,中国与西方的矛盾冲突加剧。

(三)经济:

1、为保护小农经济和防止外来侵略,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文化交流。

2、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在客观上对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中外经济联系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推动中国贫瘠地区的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推

动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4、新航路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农作物,促进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国因人口迅速发展所面临的粮食压力,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烟草等经济作物的传入,也有利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5、日本与美洲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进一步推动中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进一步推动白银成为明清时期的主要货币。同时,围绕白银流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体系形成。

6、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重要一环。(茶、丝、瓷器出口欧洲,外国白银流入,澳门成为世界航路重要据点,中其丝银贸易等)

7、17世纪外国货币开始在中国流通。

(四)思想文化与科技:

1、西方思想文化随着传教士的到来而传入中国,第一股“西学东渐”的潮流兴起。

2、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引发剧烈的文化冲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融。

3、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对明清时期李贽、黄宗羲等进步思想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4、随着传教士到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有利于科技进步。

5、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思想文化的传入,尤其是地理知识的传入,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和眼界,对传统思想带来一定冲击,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有一定改观,传统的华夷观念有一定程度的变化。

(五)社会生活:

1、世界各地商品和物品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如西洋镜等),改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快速记忆历史时间及事件方法

事件=时间+地点+经过+后果+影响

人物=时代(国名)+职务+作为+评价

作品=时间+作者+内容+意义

会议=时间+地点+人员+内容+作用

条约=时间+地点+签订双方+内容+影响

改革=时间+改革人+内容+意义

战役=时间+作战双方+经过+后果

抽取字头或核心字,利用一下谐音,把一些抽象的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形象的鲜活的故事片段

在战争中,出现了很多位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英雄,把人名、地名编成一句话,关天培是在虎门英勇抗敌的,就简称为:关门;葛云飞在定海简称:葛定(疙腚),陈化成在吴淞简称:陈吴(陈胜、吴广)。连在一起就是“陈吴关门葛定”。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从南向北依次是: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抽出字头就可以这样记忆:广厦福宁上。

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有刘伯承、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等,取每个人名的字头,再根据谐音刘(留)贺(荷)叶朱(煮)周(粥),连在一起就是:“刘贺叶朱周”,意思是:留着荷叶煮粥。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三大派系,冯国璋和曹锟一派形成直系军阀,由英美两国扶植;段祺瑞一派形成皖系军阀,靠日本支持;东北的张作霖也靠日本支持,形成奉系军阀。抽出一些字,可以这样来记忆,冯(逢)曹直(曹植)英美,段(端)皖(碗)日,霖(临)奉(风)日。意思是:(今天做梦)逢遇曹植了,长得英俊美丽,(今天是)端碗的日子,(也是)临风的日子,(碗里有酒,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满清统治者依次为努尔哈赤、皇太级、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记为“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

“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记为“谭刘林,杨杨康”。

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共八人──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沈葆桢、丁日昌,编为“新(訢)翻(藩)译(李)坐(左)洞审(沈)日昌”。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可记为:

经过=四次突然袭击(突然袭击波兰、丹麦和挪威、苏联和珍珠港)+六次主要战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攻克柏林、不列颠空战、中途岛海战)+四次重要会议(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三次登陆(北非、西西里、诺曼底)+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国反法西斯斗争。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部历史事件。

例如:东汉的统治?

王莽改制a公元8年,改国号为新。b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

光武中兴a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

外戚和宦官专权a外戚梁冀b宦官"五侯"

党锢之祸a太学生3万多人b名士范滂

黄巾起义a公元184年,张角,太平道。黄巾军。

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17篇

一、依据课程标准,以教材为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着重关注的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我们在第一轮复习时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要点(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影响等)要记熟。平时重理解,考前重记忆,只有烂熟于心,答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较贴近现实生活,导读框中的小故事、课文中的地图、图表、文物、人物名言、艺术品、邮票等都可以用来设置试题情境,我们在复习时要多留心。

二、梳理专题,回归课本。

在第二轮复习时,我们可以根据《考试纲要》将课本知识综合为诸多专题,有利于历史知识古今联系和中外联系,有利于学生总揽全局,又能以小主题为中心进行重点突破。如我们在复习“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可从50年代的外交、七十年代外交、九十年代外交及二十一世纪处的外交等几个小主题入手,这里面又可联系到与美国、日本的外交关系,纵横联系,构成知识网络体系。当然,在专题复习时也应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

三、关注社会热点,抓住时代脉搏。

“知古通今”、“以史为鉴”。各省市都以大量热点问题来考察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能力,且很多题目都是以新闻题材为切入点,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考察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人认为今年会一如既往。建议大家关注去年高考结束以来的时政新闻,

四、关注整数周年的历史事件。

南昌起义(1927年)、七七事变(1937年)、南京大屠杀(193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1987年)、香港回归(1997年)、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欧洲共同体(1967年)等。

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和技巧的训练。

平时做到审请清题目的限制成分(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中心语、答题方法(说明、论述、简答、列举等)、分数等重要内容,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现象。

根据题目要求答题,有的放矢;根据分数答题,有序答题;格式规范化,要点序号化,内容重点化。

精选习题,强化训练,建立错题档案库。在与同学、老师探讨解题思路时,做到举一反三。

总之,在复习时我们要抓住基础、抓住重点、抓住线索、抓住网络,融会贯通地学习历史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在高考中才能高效地发挥!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18篇

一、树立一种意识

树立一种利用其他学科所学原理,去解读、理解历史的意识,虽然说记忆是理解的基础,但高考历史不是仅仅凭记忆背诵历史事件就能考好的。俗话说,政史不分家,正确的史观和分析方法在学历史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地理的时空观念也有助于解读历史,毕竟地理因素是影响人类活动的重要因素,人类历史的形成其实脱离不了地理,也就是说在高三阶段历史复习中,要学会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至于怎么用,那就要看你平时的准备情况了,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二、注意几种方法的运用

充分利用历史图表去记忆,不是说课本中的人物插图,别去想那几个脸谱化的人物,更别把那个被“玩坏”的杜甫像当作图表,当然了那是语文的插页,而是要学会自己去作图用表,其实历史学习可利用的图表资源很多,看你怎么去整理和利用,教辅中的历史年代表是最常见的,此外一些图册包括文物、建筑、遗址,还有朝代的疆域图甚至经济活动、农耕图等等。如果你能以时间为轴,以人类活动为主题,把这一系列图表串联起来,那你就厉害了,比如串一套中国历代疆域图,或者生产活动对比图,面对这个图册,你很容易记起曾发生的系列大事乃至小事。再有就是以时间为纵标能画的不仅仅是帝系谱表,还能做一个中外事件对比表等等。

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去思考,其实这个方法上面提到了,比如中外同期历史事件对比、唐宗宋祖的功过比较、秦皇汉武的武功比较,宋明的经济比较等等,此外能类比的还很多。要做到这步,先要给历史事件、人物、阶段做好归类,同类才好比较,当然不是一类也可以搞个头脑风暴去比较,关公战个秦琼也未尝不可,但要注意其所在历史环境,切不可去有意杜撰玩起穿越来,总之就是利用类比的方法,紧扣历史事实,以点带面让历史在头脑中鲜活起来。

要学会合理假设去研读,曾有人说“历史不能假设”是的,历史不可逆转,假设也没实际意义,但抱着研究学习的态度,未必不能用一下假设的方法,只是注意别为了假设而假设,那很容易陷入一切无所谓不可道的历史虚无中。比如:有人就曾就某部电影写过影评,假设丘处机不西游,最后归结都是“老道士”惹的祸,当然是玩笑口吻戏说历史了。戏说归戏说,但由此你可以想到蒙古西征产生的历史影响,发生的时代背景,乃至成因等等,记得有年高考试卷中还出过该方面的讨论题。所以,假设即便不能让你看清历史面目,起码能引起你学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19篇

一、首先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二、其次在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问思辨过程中,提高历史学科能力。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20篇

高考历史怎么复习:注意对教材的全面掌握

不论你的成绩怎么样,在应对高考历史怎么复习这个问题的时候,都需要重视教材的知识点,要知道教材里都是一些基础知识点,不管你在高考试卷上遇到的题目有多大的难度,其都是源自于基础知识的。可以这样说,如果不愿意回归到教材,就无法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要领。因而在高考前的复习中,你需要注意把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复习,其中的所有知识点都要重新过一遍,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高考历史怎么复习:把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

对于解决高考历史怎么复习的问题,还需要注意从思路上进行整合。我们所学的所有的历史知识点,其实都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因而你需要注意把整个高中三年所学的历史知识,从一个点到一个面,逐步的进行联系和结合,要确保你所学到的历史知识点都融合成一个整体。这样在遇到某个方面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由此推进到彼,把握局部的同时也要把握全局。

高考历史怎么复习:加强对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可能不少同学在复习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对于某方面的知识点总是无法很好的掌握,或者是在考试中,往往觉得自己很清楚的地方反而会出错,其实这些就是你的缺漏之处。因而你需要注意高考历史怎么复习,关键就得注意查漏补缺。你需要解除反复的复习,在强化历史知识点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记忆,把出错的地方搞懂搞透彻,避免下次再遇到这方面问题的时候还会出错。


高三的历史复习 第21篇

1、知识点凌乱

一些同学在高一高二时,历史知识就学的不扎实,到了高三又没有有效弥补的措施,导致漏洞仍是漏洞,或者仅仅由大漏洞变成了小漏洞。

2、形不成网络

不少同学在知识网络化这一环节感到无从下手,即便老师归纳出知识网络构图,却仍然不能有效记忆。导致二轮复习、三轮复习极其被动。

3、机械性重复

有些同学在整个高三阶段带有疲于应付的心理,平日做题不主动思考,做完题目照抄答案,测验中的错题更不会积极解决,下次遇到时仍然出现同样的错误。严重影响了成绩提升的幅度。

推荐访问:复习 历史 高三 高三历史复习21篇 高三的历史复习(合集21篇) 高三历史复习方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