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成语典故9篇

成语典故9篇

时间:2023-07-07 19:50:03 来源:网友投稿

成语典故第1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生前曾多次整理自己的诗作。他在《白氏集后记》中说,自己的诗文有七十五卷,大小诗共三千八百四十首。在唐代诗人中,他诗作的数量可算是名列前茅了。白居易字乐天,青年时代家境贫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典故9篇,供大家参考。

成语典故9篇

成语典故 第1篇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生前曾多次整理自己的诗作。他在《白氏集后记》中说,自己的诗文有七十五卷,大小诗共三千八百四十首。在唐代诗人中,他诗作的数量可算是名列前茅了。

白居易字乐天,青年时代家境贫寒,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八岁那年中进士,又经过一次考试,当了一名小官。后来官当得大了,可是因得罪了权贵,被贬到江州当司马,最后,他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认为诗必须便于世人理解和记忆。所以,他总是使自己的作品风格和语言深入浅出,平易通俗,让人们乐于接受。据说,他的新诗要让老妇人也能理解。老妇人说理解了,他才定稿抄录出去;老妇人说不理解,他就进行修改,直到老妇人说理解了方才罢休。

一次,他家的老保姆向他讲述了一个她亲眼看到的一件事:
一天她上街,听见有人在凄凄惨惨地哭泣,便急忙走上前去。只 见一个衣着朴素的妇女抱着两个孩子;身旁一辆马车上,有位将军 模佯的人紧锁着浓眉。那将军对家丁低声说了几句话后,家丁便从 妇女怀里强行夺走了孩子。那两个孩子哭喊着妈妈,妇女肝肠寸断 地叫喊着孩子的名字。随着一声鞭响,马车带着哭喊妈妈的两个孩 子远去,那妇女边追边喊,最后哭倒在车轮扬起的尘埃里。老保姆和几个路上的人,赶紧上前搀扶起妇女。经过询问才知道,马车里是她当大将军的丈夫,新近因破敌有功,得到朝廷赏赐的二百万钱,于是在洛阳新娶了一个妙龄歌女,而抛弃了自己的结发 妻子;刚才是夺走了她的两个孩子。

白居易根据这一活生生的事实,写成著名的"诗篇《母别子》。写完后,白居易对老保姆说:“这类诗,如果街市上的人听不明白它的意思,那么写了也没有意思。我且读给你听听。”说罢,他将诗缓缓地念了一遍。老保姆一边听一边点头,竟然全听懂了,白居易这才定稿。

成语典故 第2篇

1、人日鸟

南唐王建封,粗鄙无文,而喜附庸风雅。其族子自他人处得《动植疏》一篇,文中讲述经营花草鸟之事。王建封见而喜之,请人抄录一份。文中有涉及养鸽一段文字,因抄手誊写错误,将“鸽”字分拆成三,讹作“人”、“日”、“鸟”。王建封不辨正误,以为”人日鸟”即鸽之称。古来风俗,正月初七为人日。后凡人日宴客时,王建封必在席上具烧鸽一味,盖以人日食“人日鸟”,恰合节令时宜。时人引为笑谈。后因以“人日鸟”比喻无知无识而强作解人。

2、曲高和寡

战国末,宋玉为楚襄王文学侍臣,为人毁谤。楚襄王问道:“先生难道有行为不检点之处吗?何以旁人颇多议论呢?”宋玉答道:“有人在国都唱歌,开始唱俗曲《下里》、《巴人》,都城中应和者数千人;
再唱高深一点的《阳阿》、《薤露》,都城中应和者数百人;
到唱更高深的《阳春》、《白雪》时,都城中应和者不过数十人;
乃至唱最高深最美妙的歌曲时,都城中应和者仅数人而已。所以曲越高和者越少。”后世因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行、作品高超,知音难得或难以企及。如三国魏阮瑀《筝赋》:“曲高和寡,妙伎难工。”而“阳春白雪”也成了高雅作品的代称。

3、斗酒学士

初唐诗人王绩,隋大业间举孝廉,唐朝建国后,王绩应高祖征招,待诏于门下省。旧例,待诏每日官府供酒三升。王绩性嗜酒,语其弟王静曰:“待诏虽俸薄,便三升好酒可恋。”侍中陈叔达得悉后,破例将王绩的酒增为每日一斗。王绩遂得”斗酒学士”之称。(典见《东皋子集·序》《新唐书》本传、《唐才子传》)

4、嘲风咏月

“嘲风咏月”指专写风花雪月、内容贫乏之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白氏《将归渭村先寄舍弟》诗亦有句云:“咏月嘲风先要减,登山临水亦宜稀。”主张诗文重视现实,为时而作,对“嘲风咏月”之作持贬斥之意。南唐后主李煜为宋降臣后,供职翰苑。宋太宗一日去翰苑,见南唐的旧臣在上而后主李煜在下位,侍臣说:“不能修霸业,但嘲风咏月,今日宜矣。”此时指不修德业,专务文词消遣而误大事,含意虽同,而贬斥益甚。

5、名下无虚士

隋文帝开皇四年冬,杨坚派著名诗人薛道衡出使陈朝。古代交通不便,薛道衡到达陈朝首都建业(今南京市)时,已是次年的正月。正月七日为人日,陈朝大臣设盛宴相待。席间,薛道衡应主人之邀,以“人日”为题作诗,开口吟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闻此二句,大臣中有人窃窃私议,嫌其诗意浅拙无文。薛道衡续道:“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两句表达诗人当时身份、感情和时令,委曲尽致,巧而不纤,实为佳作,满座为之折,纷纷惊叹:“名下固无虚士!”意即“名不虚传”,后常以此语喻才学能副其名声者。

6、六马仰秣

古代传说:孟子游说齐宣王,齐宣王不悦,孟子就教于淳于髡,淳于髡认为孟子的言辞没有吸引力,不能打动宣王。因谓:古时瓠巴操瑟,水底游鱼纷纷游至水面倾听;
伯牙弹琴,正在吃草的.马匹也停止进食,仰头欣赏。动物尚且为美妙的乐声所吸引,何况君王?后因以“六马仰秣”(也有作”匹马”者,秣,马食的草料,此处作动词,食草料;
仰秣,意指不食草料而仰头倾听)喻音乐的美妙动人。

7、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遥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亦指乐曲绝妙。如董解元《西厢记》有“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句。明冯梦龙编《警世通言》中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小说一篇。

8、悬梁剌股

战国时辩士苏秦,游说秦王失败后,形容枯槁,面目黎黑,回到洛阳遭家人的冷遇:妻不下衽(织机),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为此,他发愤苦读,研究兵书《太公阴符》,夜以继日。每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最后终以合纵之说,佩六国相印。汉代孙敬,极好读书。曾编织柳条以写经书,闭户日夜诵习。被人称之为闭户先生。夜间倦极思睡,以绳索系发,悬于屋梁之上,遇瞌睡低头,即可被拉醒。后因以悬梁刺股喻刻苦自学。如梁任昉《答陆倕感知己赋》“时坐睡而悬梁,裁据梧而锥幄”,即用此事。

9、藜杖吹火

西汉末著名学者刘向,当时称硕儒。校宫延藏书于天禄阁,专精覃思,废寝忘食。一日夜间,忽见一黄衣老人,以藜茎杖直扣阁门而入。见刘向暗中独坐,专心诵书,乃以口吹杖端。一时,杖端火烂然,光耀人眼。老人因用杖头火照刘向,对向演述不见于文字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以前之事,并口授以《洪范》五行之文。刘向当即撕下衣带一一记之。老拂晓方离去,问其姓名,则曰:我是太乙之精,闻金卯之姓(刘也),有博学者,下而观之焉。后因以藜杖吹火喻专心学问乃得神助。明何景明诗“但求藜杖火,不羡夜明珠”,即用此典。

10、乐此不疲

史载东汉光武帝刘秀每日视朝,日落才罢;
又常与公卿百官讲论经理,夜半方寐。皇太子见其勤劳不怠,曾谏曰: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光武帝道:我自乐此,不为疲也。又唐代张文琮酷爱书法,笔不释手,子弟劝其休息,他说:吾好此,不为倦。后人因称耽乐其事、不觉疲倦为乐此不疲。(典见《后汉书?光武帝本纪》《新唐书?张文瓘传》附张文琮))

11、乙夜观书

唐文宗李昂即位后,励精图治,企图依靠李训、郑注等过臣,内除宦官专政,外息牛李党争。每天朝罢,展读群书,读史到昏君谗臣,不禁扼腕叹息;
对明君善政,则赞叹推崇。曾对左右侍臣曰:“若不甲夜亲事,乙夜览书,何以为人君耶?”甲夜,指初更时分;
乙夜,指二更时分。后遂称夜读为乙夜观书,也称作乙览。如刘克庄诗:“学徒谁是单传者,史稿曾经乙览无?”(典见《杜阳杂编》)

12、凿壁偷光

西汉匡衡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境贫寒,夜读无烛。邻舍每晚点烛,但烛光照不到他家中。于是匡衡凿穿墙壁,使邻家烛光照入,以书映光而读。由于刻苦攻读,后来他终于成为西汉有名的经学家,以说《诗经》著名于世。汉元帝时还官至丞相,封乐安侯。后世就以凿壁偷光为家贫苦读之典,如唐骆宾王《萤火赋》:“匪偷光于邻壁,宁假辉于阳燧。”唐独孤铉并有《凿壁偷光赋》,称颂此事。(典见《西京杂记》)

13、升屋读书

南齐人江泌,家贫。他白昼斫木作屐为生,夜间以月光映书苦读不辍。夜深月影斜移,乃手持书卷就月而读,甚至因乏已极,竟从屋顶上跌坠,仍复再登。如此积年,学问大进。后齐武帝命他任南康王萧子琳的侍读。明人解缙诗:“江郎升屋得升堂。”升堂用《论语?先进》典,喻学业入门。“江郎升屋”即用江泌事。(典见《南史》及《南齐书?江泌传》)

14、左图右史

唐杨绾少聪慧。四岁时亲宾宴集,各举座中物,包括平上去入四声者呼之。诸宾未言,绾应声指铁树灯曰:灯盏柄曲,恰合四声,一座皆惊。及长,好学不倦。史称其常独处一室,左图右史,凝尘满席,澹如也。形容其案前置满书藉,沉浸其中,居所满积尘灰,亦不以为意。后因以左图右史喻积书盈室,可供研读。如清龚自珍《阮尚书年谱第一叙》云“乃设精舍,颜曰诂经,背山面湖,左图右史”,即用此意。(典见新、旧《唐书?杨绾传》)

15、坐拥百城

南北朝时后魏李谧,自幼好学,博览典籍。平生无意于仕途,日以读书游览山水为乐,屡征不就,闭门绝迹,将家中财产都花在收罗书籍上,并细加审订删削,经其手订的书达四千卷之多。他有一句名言:“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而百城?”意思说:大丈夫只要拥有书籍万卷,何必一定做南面而坐、管辖百城的长官。后因以坐拥百城喻人藏书之富与爱书的嗜好。(典见《魏书·李谧传》)

16、夜咏达旦

顾恺之为东晋时的大画家,亦工诗文,对艺术的追求往往超出常情,被称为顾痴,时人以其才绝、画绝、痴绝为三绝。安帝义熙间,他任散骑常侍,居处与谢瞻(著名诗人谢灵运的族兄)毗邻。顾恺之常在夜间月下,反复吟咏自己的诗作,谢瞻则常隔墙赞叹称好。顾恺之见谢瞻赏识,吟咏愈力,乐而忘倦。时至夜深,谢瞻力不能支,昏昏欲眠,为不使顾恺之扫兴,睡前特专请一人,代己与顾恺之应答。而顾恺之诗兴方浓之时,竟毫不觉察,咏诵达旦而止。此事当时即传为佳话,并为后世文人艳传。(典见《晋书·顾恺之传》)

17、孔壁

汉鲁恭王刘馀口吃,不善言辞,性豪奢,肆意大兴土木,建楼造殿,广辟园林。汉武帝时,刘馀下令毁孔子旧宅,以扩建宫室。相传因壁中有钟磬琴瑟之声,入未敢尽毁,其时,匠人在孔宅夹壁中发现《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古文经籍多种,全以先秦古篆书写。后因以孔壁为收藏经典之所。如元柳贯《尊经堂》诗“济南耆言出,孔壁发神秘”,明顾清《谒文文山祠》诗“貂蝉不改崖山制,金石惟闻孔壁音”,均用此事。(典见《汉书·鲁恭王传》、《说文解字叙》及《汉书·艺文志》等)

18、元日花雪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2)元日,花雪降殿庭,时右卫将军谢庄因事下殿,积雪满衣冠,回殿奏陈,武帝以为祥瑞,于是公卿并作花雪诗。花雪,即霰,亦即雪前先降下的雪珠,《诗经》中“有先集维霰”之句,《韩诗》解“霰”为“英”,英即花瓣。沈约据以解作“花雪”。宋明帝《帝图颂》“甘露降和,花雪表年”,梁简文帝《谢东宫赐裘启》“地卷朔风,庭留花雪”,均用此典。(典见《宋书·符瑞志下》)

19、立雪程门

禅宗二祖慧可初次参见菩提达摩(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夜间适逢雨雪交加。但他从师心切,不为所动,恭候不懈。至天明,积雪已没及膝盖。菩提达摩见其求道诚笃,终于收他为弟子,授予《楞伽经》四卷。唐方干《赠江南僧》所云“继后传衣者,还需立雪中”,即咏此事。我国古代崇儒,佛家故事流传不广,另有儒者立雪故事,则为世所广传,即宋代学者杨时事。杨时被尊为龟山先生,通经史,能诗文。早年中进士后调官不赴,远从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为师。一日往谒程颐,程颐方暝目而坐,杨时与同学游酢侍立一旁。及至程觉醒,二人鹄立多时,门外积雪已一尺。谢应芳《杨龟山祠》诗,有“卓彼文靖(杨时死后谥“文靖”)公,早立程门雪”句,正指此。后遂以“立雪程门”喻尊师重道之诚。(典见《景德传灯录》、《宋史·杨时传》)

20、一字诗

古代文人重视诗文语句的锤炼,常常为了一句一字而反复琢磨,一再推敲。杜甫诗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所谓“呤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均极能表明诗人在语言上所下的功夫。晚唐诗僧齐己作《早梅》诗,前四句云:“万木冻欲折,孤根暧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诗成后,自觉尚不满意,就求教于郑谷,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后人因称改一字而使全篇生辉者为一字师。(典见《五代史补》

21、笔扫千军

唐天宝十四载(755)春,杜甫曾作古风《醉歌行》,安慰落第归来的从侄杜勤“暂蹶霜蹄未为失”,并赞赏其文章和书法:“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意言其文势浩翰,章法雄浑。后因以“笔扫千军”喻书法卓绝或诗文雄键刚劲。如元无名氏杂剧《苏子瞻醉写赤壁赋》中说:“韩吏部,李翰林,他两个文施翰墨,笔扫千军。”(典见《杜工部集》)

22、才高八斗

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以善于刻画自然景物著称,是山水诗派的创始者。曾言:“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子,生前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故世称陈思王。他的文学才能,为当时和后世所推重。所以谢灵运在自负的同时,又对曹植作了高度的评价。后人因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隐《可叹》:“宓妃愁坐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又唐徐夤《献内翰杨侍郎》:“欲言温暑三缄口,闲赋宫词八斗才。”(典见《南史·谢灵运传》,《释常谈》)

23、夺锦才

武则天曾游洛阳龙门,下诏令众臣赋诗,先成者赏赐锦袍。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以锦袍赐之。未几,宋之问诗亦成,武则天吟赏不止,以为宋之问诗高于东方虬,令人将锦袍从东方虬手中夺回赏与宋之问。后人因以“夺锦才”喻指才识超群之士。明高启《谢赐衣》中“惭无夺锦才”句,用典本此。(典见《隋唐嘉话》、《新唐书·宋之问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24、倚马可待

东晋时桓温率部北征,参军袁虎随行。袁虎因故失去桓温信任,被免去参军职。时军中需发布紧急文书,一时无人拟草,桓温宣袁虎前来,令他倚在马前立刻写出。袁虎手不辍笔,顷刻立就,共写了七张纸,洋洋洒洒,观者无不惊叹其才,连桓温也频频点头称赏。后因以“倚马可待”喻文思敏捷。如李白《与韩荆州书》:“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典见《世说新语·文学》)

25、七步成诗

三国时杰出诗人曹植,自幼富于才华,曾深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同母兄曹丕称帝后,挟嫌猜忌,时加迫害。曹丕曾命他于七步中作诗,不成则行大法,曹植应声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中以“煮豆燃萁”为喻,指责曹丕手足相残。曹丕听后深为惭愧。后因以“煮豆燃萁”比喻兄弟相逼,又以“七步成诗”称人的文思敏捷。(典见《世说新语·文学》)

26、八叉成诗

晚唐诗人温庭筠,词藻艳丽,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唐代科举重视诗赋律对,温庭筠每入试作赋,只须叉手(两手相拱)沉思八次,即可吟成八韵,故而人称“温八叉”。另说温庭筠应试时,从不起草,往往双手笼袖凭几,一吟即成一韵,故称为“温八吟”。后人即以“八叉”喻才思敏捷。明解缙《赠虞生》诗“文章倚马待,诗句八叉成”,即用此典。(典见《北梦琐言》、《唐摭言》、《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27、击钵催诗

南朝齐竟陵王萧子良,虽为皇室亲贵,却礼才好士,常在夜间邀集才人学士欢聚,饮酒赋诗,刻腊烛限时成篇,规定烛燃一寸,诗成四韵。时萧文琰、丘令楷、江洪等人在座。萧文琰以为烧寸烛吟四韵并非难事,就与丘、江二人改为击铜钵催诗。钵声一止,诗即吟成。后因以“击钵催诗”喻诗思敏捷。宋陈师道有“登高能赋属吾侪,不用传杯击钵催”句,即用此典。(典见《南史·王僧儒传》)

28、长安居大不易

白居易是唐代卓越的大诗人,他年青时期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为了找名人揄扬、引荐,曾经携诗卷,拜谒前辈诗人顾况。顾况见名刺,上书“白居易”,蹙眉作谐语道:“长安百物昂贵,居大不易。”旋展读诗卷,其第一首为《赋得古原草送别》,起四句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质而不俚,形象鲜明,富于哲理。顾况不禁大为赞许,笑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从此大为推荐延誉,白居易因之声名大振,不久考取了进士。(典见《幽闲鼓吹》、《唐摭言》、《唐才子传》)

29、探骊得珠

骊珠,古代传说长于骊龙颔下,而骊龙又遨游于九重深渊之下,甚难获得,故价值连城。唐代中叶,元稹、刘禹锡、韦楚客等到诗人白居易家聚会,约定各赋《金陵怀古》一首。刘禹锡先成,于是白居易说:“四人探骊,子先获珠,所余麟角何用?”于是三人均弃笔罢作。后遂以“探骊得珠”比喻吟诗-想象作文能得命题精蕴。罗隐《谢郑长官启》“镂笔才清,探骊介重”,即用此典。(典见《庄子·列御寇》、《鉴戒录》、《古今诗话》)

30、压倒元白

唐宝历间,宰相杨嗣复在第宅大宴宾客,文士毕集,诗人元稹、白居易也被邀出席。席间,宾主赋诗唱和。众宾客诗均已成,惟杨汝士苦苦构思,完篇最迟。其诗曰“隔坐应须赐御屏,尽将仙翰入高冥。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再岁生徒陈贺宴,一时良史尽传馨。当年疏傅虽云盛,讵有兹筵醉醁醽!”元、白览后大为叹服。杨汝士宴罢归家,向家人大声曰:“我今日压倒元、白。”后人因称作品超过当时名家为“压倒元白”。宋人笔记载:范仲淹与章岷同赋诗,章诗先成,范仲淹览后叹曰:“此诗真可压倒元白矣。”苏轼《和秦太虚梅花诗》中有“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句,亦用此典。(典见《唐摭言》)

成语典故 第3篇

1、兵不厌诈,战场上一定要小心谨慎。

2、古语有云“兵不厌诈”,要想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就应该放下尊严,不择手段。

3、对付敌人,有时,我们还要兵不厌诈,我们平时要尽量保持低调和自强不息。

4、古人说得好,兵不厌诈,你可要多加提防以免落入对方的陷阱!

5、仗就是要战胜敌人,兵不厌诈,敌人越骂我们狡猾,越说明我们做得对极了。

6、打仗主是要战胜敌人,兵不厌诈,敌人越骂我们狡猾,越说明我们做得对极了。

7、恋爱和战争是不择手段的;兵不厌诈;情场如战场。

8、选举有如行兵调将,所谓兵不厌诈,用兵打仗时,各方总不排除用狡诈手段迷惑敌人。

9、如果你看过孙子兵法就是知道什么是兵不厌诈。

10、兵不厌诈是一条比较麻烦的计策,因为要返过来复过去地斗智,非常需要耐心。

11、友情这东西就像打仗一样兵不厌诈所以我不怪你时时防备我。

12、兵不厌诈说空不做空说多不做多才能在险恶的股市里生存。

13、团队竞技,一个寝室的也都要记住兵不厌诈。

14、貌似你真把我当你家幺妹纸了!好像孙子兵法兵不厌诈真管用。

15、兵不厌诈,兵以诈立,欺骗的手法,在兵家是常事。

16、兵不厌诈,是战场上出奇制胜的权谋,善於用兵者无不深諳此道。

17、兵不厌诈,只要能迷惑敌人,我们就有了主动权。

成语典故 第4篇

1485年,英王理查三世与亨利伯爵在波斯沃斯展开决战。此役将决定锁定英国王位新的得主。战前,马夫为国王备马掌钉。铁匠因近日来一直忙于为国王军队的军马掌钉,铁片已用尽。请求去找。马夫不耐烦地催促道:“国王要打头阵,等不及了!”铁匠只好将一根铁条截为四份加工成马掌。当钉完第三个马掌时,铁匠又发现钉子不够了。请求去找钉子。马夫道:“上帝,我已经听见军号了,我等不及了。”铁匠说:“缺少一根钉,也会不牢固的。”“那就将就吧,不然,国王会降罪于我的。”结果,国王战马的第四个马掌就少了颗钉子。

战斗开始,国王率军冲锋陷阵。战斗中,意外的不幸发生了,他的坐骑因突然掉了一只马掌而“马失前蹄”,国王栽倒在地,惊恐的战马脱缰而去。国王的不幸使士兵士气大衰,纷纷调头逃窜,溃不成军。伯爵的军队围住了国王。绝望中,国王挥剑长叹:“上帝,我的国家就毁在了这匹马上!” 战后,民间传出一首歌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匹战马,失去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

成语典故 第5篇

明朝时,朱仙镇 内的岳飞庙 ,建筑得恢宏壮观,重楼叠阁,金碧辉煌。大殿前的石碑上镌刻着岳飞 气势豪迈的《满江红 》;殿后碑楼林立,雕刻天下名家大笔颂扬悼念岳飞的华章;大殿内塑岳飞威武金身,还用铁汁浇铸了奸贼秦桧 夫妇的跪身。

明朝巨富沈百万,为岳飞庙捐赠了一颗祖传宝珠。那宝珠大如鸡蛋,状若心脏,鲜红剔透,光华艳丽,价值连城,人们叫它“赤胆忠心”。“赤胆忠心”宝珠被供奉在岳飞庙前的旗杆顶上,为镇庙之宝。旗杆高百尺,粗若碗口,铁汁浇铸。旗杆顶端,用黄铜铸一圆盒状宝顶,专门保护“赤胆忠心”。那宝盒和旗杆被焊接在一起,无门无缝无口,“赤胆忠心”宝珠藏在里边,可谓万无一失。

朱仙镇人,把“赤胆忠心”当成命根子,朝廷,也把它当做国家的灵魂,要每个臣民都有一颗赤胆忠心。因为它价值颇高,引得不少人眼馋。为防盗贼,白日有两人看守,夜晚就派四人巡逻。巡逻人佩钢刀持铜锣,有大的情况就敲铜锣报警。

近日,镇内白拳镖局、洪拳镖局风言风语听到消息说,有人要盗“赤胆忠心”宝珠。白拳镖局镖师白飞虎和洪拳镖局镖师洪海龙,说出铿锵壮语:谁敢盗“赤胆忠心”,就叫他粉身碎骨!

岳飞庙本是游人胜地,天南海北敬仰岳飞的人,成群结队进庙烧香礼拜、游览观光。庙前广场,却又是经商宝地,一天到晚,游人客商,熙熙攘攘,很是热闹。近日,庙前旗杆旁边,又新开一家茶馆 。那茶馆门面不大,租赁杂货店一间房 。摆上两张陈旧木桌,放上几只小矮凳,再摆上几摞蓝花大碗,就砌炉烧茶了。

开茶馆的是个五十来岁的男子,身材颀长,粗手大脚,身板硬朗,两只扇风大耳,惹人注目。身上也是当地人常穿的紫黄布衣裤,外表憨厚和善。打杂端茶倒水的是个姑娘,十八,九岁的模样,身材苗条,手脚勤快,粗布青衣青裤,一张粉红的鹅蛋形脸。虽不是楚楚动人,倒也干净利落。

男的自称老大,茶馆掌柜。女的则呼为姑娘。那姑娘待人和善,轻声细语,入耳甜润,很得游客赞赏。姑娘烧茶端水之余,便忽闪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瞟着那旗杆顶端金闪闪的宝盒。

这一日,刚吃过早饭,只见一匹骠肥快马从开封而来,驰入朱仙镇。马上坐着开封周王府的官差。官差打马上街,大声喊叫:“周王爷有令,定于三月初三,在岳飞庙前摆擂台打擂。王爷出一千两赏银,定下花红布匹赏品。各路英雄好汉,届时请登台大显身手。”快马在朱仙镇各条大街,连跑三遭,喊得户户明白,家家知晓。

第二天,镇守张贴出告示,并委派师爷,组织人员,在周王府官差的指点下,于岳飞庙前,搭设擂台。那擂台用六十辆太平车 组成,摘来一百二十块四寸厚的木门板铺平;擂台的前方正中,搭设彩棚,作为周王的观瞻台;庙前旗杆,处于擂台的左前角。

成语典故 第6篇

剑落水中只会沉底,这是普通常识。船走远了,还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剑,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静止的,剑沉水底,在船的落剑处刻上记号顺着记号下水找剑,自然有可能找到。无奈剑沉水底就不动了,船却在不断移动。这个客观事实没在求剑的人的头脑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为剑从哪里落下去,就从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认识同客观事实不一致,结果自然只有失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讽刺死抱着教条的人,非常有力。这则成语包含着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辩证思想。

成语典故 第7篇

曹操入朝总领大事之后,一日在后堂设宴,聚众谋士商议:“刘备 屯兵徐州,自领州事,现在吕布 又兵败投奔徐州,若二人同心引兵来犯,必是心腹之患也。诸位有何妙计啊?”荀彧 献上一计称为“二虎竞食 ”,可令吕布与刘备厮杀。曹操依计而行,但此计被刘备识破并未得逞。荀彧又献一计:让曹操给袁术 处通气,说刘备上密表,要得袁术的南郡。这次袁术中计,要引兵进攻徐州。

刘备听说袁术要来进攻,便要出城迎战。孙乾 让刘备选好守城之人,刘备问关、张二 人谁可守城,关羽 要守城,刘备说早晚有事要和关羽商量,张飞 愿意守城。刘备知道张飞的毛病,再三叮嘱他一不要喝酒,二要听人劝,还留下陈登 辅助张飞。

张飞自刘备走后,一应杂事,都交与了陈登,军机大事,自己斟酌。确实好了几天。可在一次宴请官员的酒宴中,却犯了毛病,张飞告诉大家可以一醉方休,第二天各自戒酒。这也倒行,可是人家曹豹 是滴酒不沾,张飞非要曹豹喝一碗,曹豹害怕,只得强饮一碗,可张飞喝多了,还让曹豹再喝一碗。曹豹说实是不能喝了,张飞说你刚才不是喝了吗。可把曹豹治坏了。还要打一百鞭,陈登劝,张飞也不听。此时曹豹如果硬挺着也就算了,他又提他的女婿吕布。这一提不要紧,张飞最看不上吕布,满腔怒火撤到了曹豹身上。

曹豹回去,恨透了张飞,连夜给吕布写信,说张飞无礼,又说刘备和关羽不在城内,张飞又喝醉了,这时占领徐州,那徐州不就属于吕布了吗。吕布大喜,连夜引兵来袭徐州。曹豹等候,开了城门,众军齐入,喊声大举,张飞醉卧府中,听得吕而杀来,急忙上马,可酒未全醒,不能力战。吕布也知张飞勇猛,也不敢往死整。张飞杀出东门,刘玄德 家眷陷在府中,都顾不得了。

此战就是趁火打劫的例子,吕布在刘备手下暂时栖身,也想自己有个稳定的地盘,那么张飞给了这个机会,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成语典故 第8篇

1、不学无术的人的想像力不过只有翅膀没有脚。

2、不学无术又富于幻想的人,虽有翅膀却无双脚。

3、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的一生还有价值。

4、这个人不学无术,却总是油腔滑调的。

5、不学无术的医生,是墓地的施肥者。

6、老李头教训儿子道:“你这个不学无术的东西!”。

7、他对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抱以蔑视的态度。

8、她是个智力贫乏、不学无术、喜怒无常的女人,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以为神经衰弱。

9、似这样不学无术,胸无点墨之徒如何可以称得上文化人。

10、新任的总经理为人很和气,但就是不学无术,对公司的问题根本不了解。

11、我们不要做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12、让这种不学无术的人当研究所所长,沐猴而冠,不把学术搞垮才是怪事!

13、他这部小说就是讽刺那种不学无术,却居高位的人。

14、大家不要将票投给空有财势、不学无术的人。

15、他不学无术,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16、他本是个不学无术的人,现在竟然袍笏登场,当起县太爷来了。

17、我不学无术,实在不敢为您的大作写序言。

18、校长力排众议,坚决辞掉了那个教师,理由是这种不学无术的教师留在学校只会误人子弟。

19、不学无术又妄自尊大的人,的确是最令人讨厌不过的了。

20、他不学无术却又不肯向人请教,真令人讨厌。

成语典故 第9篇

一、金蝉脱壳

公孙阅托媒人到钟离家说情,钟离秋的姐姐钟离春为使妹妹忘记疯子孙膑,收下聘礼,未曾想钟离秋痴心不改,并与姐姐大闹一场。

钟离春是剑术高超的烈女,她为了断绝妹妹的恋情,欲杀孙膑。孙膑面对死亡,仰天长叹,叹自己空有世上无双的"《孙子兵法》,却无用武之机,辜负了祖先和老师的厚望。钟离春方知孙膑是装疯。

钟离春只身来到孙膑的家乡齐国国都,遇到了齐国将军田忌,将孙膑的遭遇告诉了田忌,请田忌设法解救孙膑。田忌不信孙膑其才,田忌的门客禽滑说他到魏国一试孙膑,然后见机行事。

禽滑来到魏国,在钟离春的安排下与孙膑见面。一番交谈,禽滑与孙膑相见恨晚。禽滑用孙膑之计,让自己的仆从装扮成蓬头垢面的孙膑醉卧猪栏,孙膑乘机躲入禽滑的马车逃离魏国。

二、李代桃僵

数天后,有人在河边发现了孙膑的衣服,误以为孙膑已死,钟离秋闻此痛不欲生。公孙阅娶钟离秋为妻,钟离春见妹妹有了归宿,悄悄离开魏国,来到齐国。,

孙膑为了不得罪魏国,暂时隐居在田忌家中。钟离春来到田忌家,照顾孙膑。

田忌爱马,常和齐威王赛马,每赛必负。孙膑告诉田忌,可采用"李代桃僵"之计,即牺牲三等马,用一等马对齐王的二等马,用二等马对齐王的三等马,必胜无疑。田忌听从孙膑的意见。下重赌和齐王赛马,果然获胜。齐威王纳闷,询问田忌,田忌将孙膑的计策告诉齐王,齐王立即召见孙膑。

三、围魏救赵

庞涓为报中山之仇,带重兵进攻赵国,赵国连战连败,国都危在旦夕。

赵国向齐国求救,田忌主张救赵,相国邹忌等人惧怕魏国,坚决反对。齐威王力排众议,派兵救赵,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

田忌采取孙膑的计策,不去赵国,直逼魏国。田忌的堂弟田国是一有战功的将军,他以为孙膑怕死,怂恿数名将军不听孙膑之令,定要前往赵国和魏军一决高低。孙膑好言相劝,田国等人不从。孙膑按军法斩杀田国手下一有功之将,田国等人在军法的威慑下,带军向魏国开进。

魏国告急,庞涓只好从赵国撤军。回军途中,庞涓和齐军相遇,孙膑用计大败庞涓。庞涓这才知道孙膑没死,率残部逃回魏都,田国等人此时对孙膑口服心服。

推荐访问:典故 成语 成语典故9篇 成语典故(精选9篇) 成语典故集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