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幸福来敲门美国电影观后感(大全9篇)(完整)

幸福来敲门美国电影观后感(大全9篇)(完整)

时间:2023-09-20 09:16: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幸福来敲门美国电影观后感(大全9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幸福来敲门美国电影观后感(大全9篇)(完整)

观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幸福来敲门美国电影观后感篇一

2013年,《冰雪奇缘》走进大陆观众的视线之中,改编自《白雪公主》的故事背景。迪士尼在新颖的题材之下,完美地诠释了公主王子的爱情故事。延伸至女王为了被冰雪封印的国家,寻回绿意的冒险之旅,获得了不菲的好评。同时也斩获了第86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

11月22日,期待已久的《冰雪奇缘2》在大陆,同步北美上映,影片依旧延续了冰的元素,加入了风、火、水、土四大元素的设定。

故事发生在第一部三年后的秋天。为了探寻父母遇难的真相与寻找艾莎魔力的由来,她与安娜、克斯托夫、驯鹿斯特与雪宝一行远走阿伦戴尔王国,去北方寻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在这部影片中,公主王子之间的爱恋变得淡化,剧情在姐妹情之间加重了笔墨,看得出来迪士尼爸爸是想要去塑造出,不依靠男人的独立女性形象。也不知是否转型心切,整个剧情令人措手不及,特别是妹妹安娜抛下未婚夫,不留只言片语,前往困境拯救姐姐的片段。

如同第一部以往的套路,观众不难预料到,姐姐救了妹妹,那么妹妹也一定会救姐姐。这部迪士尼有关冰雪女王的故事也开始逐渐套路化、公式化了起来。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六年的努力。

值得夸赞的是,这一部的特效有了很大进步。在观影体会上,迪士尼的制作精美一直是不可否认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场景,每一套人物服装,都体现了其创作的用心,在刻画一些生灵时,即便是利用水、土等常见的元素,美轮美奂的逼真感,也能让人感到生命的“情绪化”。

这部影片加入了极其多音乐剧的成分,台词讲着讲着便一言不合开唱,更营造出一种剧情不够硬靠歌曲撑,无趣冗长的观影体会。如果说第一部的音乐穿插是亮点,那么第二部确实是要素过多,缺失新意,反而使人审美疲劳。

作为喜剧,在笑点方面,的确有提升,影片蕴藏着更深刻的涵义与理解,受众面不仅仅是单一的儿童,更趋向于大众化,逐渐走向“成熟”。

有人会觉得《冰雪奇缘2》值得一看,也有人会认为《冰雪奇缘》无法超越。时隔6年之久,网评吐槽之多。但去影院见证这6年迪士尼特技方面的成熟也无妨,极致的细节、绚丽的景色,是每个人心中的童话世界。最后悄悄地告诉你,片尾有彩蛋哦。

幸福来敲门美国电影观后感篇二

又看了一遍老电影《怦然心动》,想聊聊配角罗斯基先生,小主角布莱斯的爸爸。

———“梦想和现实间的距离总有一个人要承受”。

罗斯基先生显然是这部戏的可憎角色,从第一幕开始,他就限制布莱斯的想法,把他自己对贝克一家的看法潜移默化的装进布莱斯的脑子:那是差劲的一家,他们放任自己的草坪乱七八糟,他们给整个社区丢脸,和他们当邻居真不光彩。

他管教子女呆板苛刻,用自己的喜好限制他们的爱好和朋友。为什么会这样?

影片后半段罗斯基太太请贝克一家来家里吃晚饭(虽然罗斯基先生很不情愿)。他问贝克家的两兄弟高中毕业的打算,兄弟俩说终于从高中毕业想从事音乐,并且在车库里已经开始开始录制音乐小样。他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们考不上大学才做此打算,而当他知道兄弟俩收到了好几所大学的录取后隐隐很吃惊(罗斯基先生的刻板印象发挥作用的结果)。

罗斯基太太说先生年轻是个出的萨克斯风手呢(第一次暴露过去的线索),罗斯基先生很尴尬。而后,布莱斯发现话题越是接近音乐,他爸爸就越沉默,他伪装出一副笑脸,其实心里很难过。

餐后整理厨房时,罗斯基先生不屑的说:那兄弟俩根本买不起录音设备,何况他们知道录一支小样要多少钱?(很明显他知道)那么多钱这兄弟俩只能靠偷盗来凑!(也许年轻时候的他就是动过这个主意的)然后爆发了父女之间的严重冲突。

在这里,我们终于可以勾勒出罗斯基先生的人生轨迹:年轻时充满梦想的投身音乐事业,无情的遭受到现实的打击。可能是他的爸爸,像今天他打他的女儿一样,扇了他一记耳光,咣当一声,永远关闭了他的梦想之门。若干年之后,他变成了社会中规中矩的中产阶级,他结婚生子,他苛刻的管理他的家人。猜想其中就包括那个充满梦想的他自己吧。

罗斯基先生嘲讽贝克兄弟还可以看到嫉妒,他嫉妒如果贝克兄弟走得起这条路成功了,他将无法面对被自己关押了半辈子的另一个充满梦想的自己。

在罗斯基先生身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能看到那个为了养家糊口而放弃了梦想的自己。所以看到别人无知无畏的坚持,我们冷嘲热讽;而当他们成功的撑到温饱,甚至撑到能立足社会名利双收时,我们承认自己既不坚韧也不优秀日复一日的为着别人加给我们的价值观,“泯然众人矣”。

幸福来敲门美国电影观后感篇三

是这样吧,看现在最火的美国电影,英雄都是虚构的,情绪都是黑暗的,内心都是纠结的,反派都是不可战胜的。选角政治正确,题材小心谨慎,故事蜿蜒曲巧。特效做出超爽的打斗细节,但是情绪宣泄,就是感觉没那么爽。

我们小时候,美国电影不是这样的啊!除了越战让某些影人伤痕了一把,在八九十年代,最火的片子都是那么理直气壮、黑白分明。英雄从里到外透着顶天立地的自信,我就是正义!我就是不会中弹!与我做对的人天理不容,连智商都不够!我是美国精神!星条旗飘起来!

就算不能说911改变了这一切,至少911也赶在这个转变的时间节点上。

在911发生的当时,以及那之后十年,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它给美国人投下多么大的心理阴影。只有从现在往回看,从外面往里看,我们才能发现,美国变了。

仍然坚信正义,不再坚信必胜。

这种虚弱的心理状态中,汤姆・汉克斯就显出来了。

说起汤姆・汉克斯这个人啊,要演技有演技,要思想有思想。可是他一出现在海报上,我就是不大想看。因为用膝盖想就知道,这又是一部大好人做大好事的电影。

汤姆・汉克斯可以说演了一千种美国好人,各有千秋,个顶个的好。

就是这么好人!然而我们看电影就是想看点浪漫主义,这种人永远做出道德正确的`判断,未免循规蹈矩,无聊透顶。

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角色不是顺应潮流的好,是普世意义上的好。不是有成长有挣扎的好,是天生的好,永远那么好。

坚定地呈现着自己的道德自信,有种90年代的乐观气息。

《萨利机长》就是一部这么乐观的电影。就像星条旗在你眼前爆炸一样,充满正能量。机长果敢坚强,同僚忠诚友爱,机组人员爱岗敬业,乘客父慈子孝,地勤和救援人员个个人性闪耀,连大反派也是些敢于承认自己错误的愚直人士。

不是说正能量不好,其实不但很好,还很治愈。看完这部电影,会有助人为乐的冲动。

只是看到这么一部有古风的电影,由86岁的“美国精神”东木导演,和60岁的“美国好人”汤姆・汉克斯给我们呈现。仿佛看到一代人逐渐远去的背影。

再说说东木,本来可以好好做政治吉祥物,偏要出来拍各行各业的“感动美国”,宝刀未老,精神可嘉。

导演的自信体现在本片方方面面,对灾难部分平实内敛的刻画,反而更加真实动人。还有对正能量细节的选取,仿佛真心相信,现实中真的有、绝对有这么一批人。

他坚信着他的正义,他的美国,他的必胜。一群老人,笑得热情洋溢。

幸福来敲门美国电影观后感篇四

看完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只要有一份真诚的爱,再沉默再笨蛋的孩子也会有美好光芒闪耀的时刻。我们都需要爱,即使拥有强大的躯壳,即使拥有强大的内心,也毫无例外。

剧中的丹尼斯·奥赫无疑是悲惨的,黑暗的童年里,极度缺乏父爱,就连所剩无几的母爱带给他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几经周折的转养,断断续续的教育,淡漠的交际圈,社会早已把他该有的童真和该拥有的幸福剥夺无遗。他变得沉默寡言,变得极其敏感。而我所处的现实中,也有不少诸如奥赫的小孩,可是他们又能怎样?改变不了的现实,只能默默地承受,只能静静地等候,等着一辆驶向远方温暖的列车,带着他们在阳光明媚的时候启程。我该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个幸运的孩子,要学会惜福,也要爱那些爱我的人。

可是丹尼斯·奥赫无疑是幸运的一个。他空洞的眼神里曾无数次散发出渴望温暖的信号,莉·安妮·陶西接收到了,她接收到他的信号,并且他们热心的一家尽他们所能帮助了那个可怜却又幸运的孩子。

安妮妈妈是个聪明的女人,很有爱心,这恐怕也是他们全家人都能生活得幸福快乐并且都富有爱心的重要元素吧,这仅是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一个女人能做到安妮妈妈那样,是一个女人莫大的荣幸。有一份社会责任感,有自己的事业,有温暖的家庭。她的言谈举止让我对她有着佩服的赞赏,时尚却不失真实的上流社会女人,她能把社会关系打理得井然有序。有极强沟通能力的贤良淑德的好好妻子,她是她成功丈夫身旁的成功女人。有爱有榜样的好妈妈,她是可爱活泼孩子成长道路上最好的牵引者。

剧中sj是一个亮点,这个小孩儿已不止一次让我捧腹大笑,嗯……他的性格我喜欢,嘻嘻。肖恩·陶西这个n好的男人,绝对的,是女人结婚的理想对象,哈哈。柯林斯·陶西,美女丫,身材不错,长的也不错,性格也不错,说的自己都垂涎三尺喽,嗯……很不错。

幸福来敲门美国电影观后感篇五

看《sully》的时候居然忍不住落了好几次泪。我说“居然”是因为上次看电影落泪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所以,尽管已经很久没有为电影写字,但这一次我还是忍不住想为《sully》写点什么。

《sully》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月15日全美航空由纽约拉瓜地亚机场飞往夏洛特的1549航班在起飞仅两分钟后就意外遭到鸟群撞击,sully机长在判断两部发动机都已停止工作的情况下,成功将飞机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未造成一人死亡。sully机长由此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但他依然不得不面对审查委员会的调查。很巧合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偏偏至今仍对这个事件依然印象深刻,因为我清晰的记得当时的一则报道说,由于飞机是落在纽约市内的哈德逊河上,所以它无意间成就了twitter第一次比专业媒体记者更早更快更现场的向全世界传播了这个新闻。但是,我当时的所知也仅限于此,只到今天通过《sully》这部电影的还原,这起事件中包括sully机长在内的一个个人物才在我的脑海中变得生动丰富起来,而我也第一次知道在迫降之后竟然还有那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和波折。

电影的最后,sully用人性所必须的35秒来证明了自己的正确。这是一个完满的结局,汤姆.汉克斯再一次成功塑造了小人物中的英雄。但如果在现实中,sully在短短的35秒里凭借经验做出的判断是一个次优选择呢?那么,如他自己所说,他会被摘下飞行徽章,再也不能飞行,失去养老金,还不起房贷,居无定所。还有那些他没有说但是一直在他梦里困扰他的事情,例如这个世界如何重新看待你—无论你是如何搭着自己的命想挽救其余154条性命,无论你是如何在水淹没了半个飞机后还要再次检查,确保没有遗漏乘客才最后一个撤离,无论你在摄氏两度都不肯换下湿衣服或去医院,只想第一时间证实所有乘客都已生还。这个世界有时就是这样不友善的。它粗暴、烦躁、没有耐心倾听。它经常不给你解释的机会。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决定你的不是你的“一贯”,而只是你的“一次”。评价你的不是你所做的,而只是你做到的,甚至是没做到的。人性明明是如此的复杂,但却总被要求像机器般一样精确的运行,没有误差,没有情绪,没有区分。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不过,我要说明的是,从程序本身来说,我对于审查委员会非常赞赏。在我看来,这样一种制度关注的恰恰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本身。它的存在虽然严苛到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却尽可能的杜绝了人为的侥幸,从而为将来同样问题的再次发生设立了一个可参照的最优方案。我以为,导演伊斯特伍德所要批评和质疑的不是这个制度本身,而是在这一调查过程中的工作人员对人和人性的忽视以至不尊重,在他们眼里驾驶员只应该是飞机庞大的机器结构的一部分,因此该调查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机器般精确但荒谬的悖论之中)

好在我不是一直被这样的负面情绪所困扰。当万怡酒店的员工用一个情不自禁的拥抱来“回答”sully关于是否可以连夜干洗一下唯一的一套工作制服的时候,这一次,我是被感动得落泪了。其实,这不是这部电影里sully第一次被人如此崇拜和感激,例如,他接受采访时,年轻的化妆师姑娘会突然亲吻他的面颊,说是代替自己的妈妈亲的,又例如,他最后一个从飞机的逃生筏爬上轮船时,飞机上的乘客们激动的挤过来拥抱他,还例如,出租车司机和酒吧调酒师都赞扬他是今年唯一为大家带来好消息的英雄,但是,在我的感受里,这些都比不上酒店里的这一次拥抱。这个姑娘瞪着惊讶的眼睛望着sully,她说,整个酒店都是你的,整个酒店都为你提供服务,何况仅仅只是干洗一件衣服(大意,不是原话)。然后,她似乎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去足够表达自己对这位她心里的英雄的感谢和热爱,她突然紧紧拥抱了他,把自己的头贴在他的胸前。她和其他崇拜者不同的是她的强烈而直率的真诚、过分却并不做作的热情、甚至有一点点的“天真”,但却绝对和没有条件的善良。这些都突然让我开始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会有人去在意你的努力,他们在用“心”去感受人而不会只是用“结果”去评判人。

这样的感动也因为纽约市民在救援中的行动而被加强。那些自发第一时间赶到的哈德逊河上的渡轮,从直升机上跳入冰水中的警察,立即到位的消防员和医务人员,不管是不是负有职责,所有的人都果断、有力、毫无犹豫的投入营救。当新闻媒体主持人在担心如此冰冷的水温大概几分钟就会要了乘客的命,二十分钟内所有155名机上人员都已经被救援到了安全的地方。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这不再是冷漠的纽约。我承认,如果仅仅通过我的文字,你或许很容易把影片的这一部分想象成传统的.表现套路。但不得不说,导演伊斯特伍德在处理这一部分时却拿捏的相当好,他让那些参与救援的人显得有个性、充满自信,温和而体贴的展现出人性的温暖,他让我相信,这里的人们和万怡的那个工作人员是一样的,在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如此强烈的善良。这样的城市和国家需要英雄来回应他们驱散种种阴霾的渴望,他们也一定会在他们自己中间找到他们的英雄。

影片还有许多令我动容的点,例如那对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的搭上这架飞机的父子,他们自始自终在互相寻找,直到最后通过电话互相哭泣着倾诉对于对方的爱;又如,机场空管的那个年轻人,口里坚持说着没有回复的飞机一定不会坠落,但眼泪已经不知不觉流在他的脸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小细节的处理耐人寻味。但唯一我不太能理解的似乎是sully的妻子在影片里的表现。在听证会之前,她给他打来电话。在电话里她哽咽着说,她直到此刻才意识到sully自己也是155名机上乘员之一,她差点就失去了他。她觉得他还在,而这就是最重要的。导演伊斯特伍德当然是让这一部分对应之前当sully妻子听说sully可能会失去职位和养老金,非常绝望的担心他们未来的生活和正在还贷款的房子。这样的表现方法固然以更大的困境反衬着sully作为普通人的英雄形象,但似乎也削弱了她妻子和他之间的感情表现。然而,或许这也是可以算是现实的一种吧。

说到导演,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是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是冲着主演汤姆.汉克斯去的(只要是他的电影,我应该差不多都看了),但在观影结束后才发现,这部电影还是我喜欢的导演伊斯特伍德的作品。细细回想一下,这部影片还真可以说是兼有汤姆.汉克斯和伊斯特伍德两个人的风格—前者擅长塑造普通人的英雄形象(《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菲利普船上》、《间谍之桥》等等),而后者则长于塑造人物,尤其是人物的内在精神(《硫磺岛的来信》、《老爷车》、《泽西男孩》、《美国狙击手》等等)。从这个角度说,这部影片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的找到了他们两个人的结合点。

影片结束时,我的眼睛是湿润的,但是反复出现在我脑海里的画面却是微笑,sully机长的微笑。很多时候,他是一个过于严肃的人,否则,他的教练不会告诉刚学飞行的少年的他要学会去微笑,他的副机长也不会总是不得不明确指出哪些话只是在开玩笑,但是当他真正笑出来,却又是那样的令人动容流泪,那是当他在医院里听到同事带来155名机上人员全部生还的消息的时候,他的脸上是那样情不自禁的欢喜,如同终于获得了世界上最好的奖励。我想,即使后来被证明迫降哈德逊河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即使他要遭遇全世界的冷眼,这一刻的欣喜,还一定会是他人生中最值得回忆和骄傲的时刻吧。

因为280秒从来就不会是一辈子。每一秒才是。

幸福来敲门美国电影观后感篇六

读了这个小说,第一感受是,这故事真适合拍成电影。

等到今年终于有时间,好好琢磨琢磨这件事了,才发现人已经拍成电影了......

这真是一部忠于原著的电影。

读小说时的画面被一一还原在了银幕上。出身在纽约的女导演ryrussoyoung对这个故事一定也有自己真实的体验。从头到尾没有什么多余的镜头,有几个画面唯美得让我想到了暮光之城,换成我一定拍不了她这么美。

女主zoeydeutch真的太赞了。如果这部电影有五分,四分都是她的。漂亮带着镇静,很符合小说中的气质。那几场黑化的戏感觉很惊艳,还有许多细节,很有演技。

电影一直提到西西弗斯,觉得不是很恰当,如果用周国平的《幸福的西绪弗斯》应该更符合电影的主题:

“有一天,我遇见正在下山的西绪弗斯,却发现他吹着口哨,迈着轻盈的步伐,一脸无忧无虑的神情......他举起手,对我喊道:‘喂,你瞧,我逮到了一只多漂亮的蝴蝶!’我望着他渐渐远逝的背影,不禁思忖:总有些事情是宙斯的神威鞭长莫及的,那是一些太细小的事情,在那里便有了西绪弗斯(和我们整个人类)的幸福。”

西西弗斯是悲观的,但女主是“幸福的西西弗斯”,她明白这不可逆的事实,努力的发现生活中的美,最终学会了如何去过一天。

说这是女版的《时空恋旅人》好像有些过,但要表达的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seizetheday,我们平凡却可贵的人生,错了不会再重来。

我有个大胆的想法,拍成中国版是不是也挺有趣的?

幸福来敲门美国电影观后感篇七

-->

我曾厚着脸皮说自己是个漫威粉,看着mcu从无到有,从微弱到壮大,曾经热切地希望它一直延续下去,但是美队3这部电影给我狠狠地浇了一盆冷水。

平心而论,这不是一部烂片,甚至可以说,是一部非常顶尖的精良之作。但是去探究电影本身的初衷,你会发现它的实质已经有所改变。我理解罗素兄弟和漫威高层这样决策的原因,但是完全没法接受。整部电影就是披着漫画内战外壳的私人较量,可以理解,因为照搬漫画中的政治冲突到电影里来不现实,不利于宇宙的延续,内战漫画太惨烈了毕竟复联3还是要罗素兄弟来导,他们不会给自己挖坑,而且漫画所探究的政治深度,如果用电影来表现,很难讨好普通观众,漫威太懂怎么赚普通观众的钱了,他们的决策和华纳的bvs完全是南辕北辙,一个讨好普通观众,一个讨好资深漫迷,毫无疑问,前者赚的钱更多。

我不想说这部电影好在哪,因为整体看下来,我心情非常平静又非常沉重,怀着客观的态度,透过电影,可以发现在mcu的第八个年头,出现了一个非常致命的现象,那就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漫威的导演和制片方开始扭曲和剥离角色身上的精神内核别和我说这是官方设定,大家都有眼睛,当一个角色塑造的完成度到达一个程度的时候,他的表现是不是违和,是不是ooc,客观而理智的人都能分辨的出来。

我对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都深有感情,不想为了黑谁而黑谁,角色和演员都很无辜,真正需要背锅的是制片方和导演、编剧,你们毁了我喜爱的角色。

我不想踩罗素,但是真的,就算乔斯尾灯复联2发挥的不怎么样,还强行给观众塞尴尬的绿寡感情线,但他对人物的塑造是真诚的,是本着对普通观众和资深粉丝都负责的态度,而罗素,叙事手法很好,节奏得当,角色戏份安排合理、、、电影优点很多,我非常肯定他们在导演方面的才能,但篡改角色精神内核是原罪,无法原谅。

尽管访谈的时候罗素说过很多遍自己是队长粉,然而看完这部电影,我怀疑他们已经粉到深处自然黑了。

当为了商业利益连角色都可以牺牲,对系列漫改电影来说是毁灭性的"。我真诚地希望这种情况只是昙花一现。

幸福来敲门美国电影观后感篇八

——我感激遇到你的那一天这是一部温暖得可以让人从开始一直微笑地看到最后的电影,这是一部美好得可以让人觉得时间停了1小时30分钟的电影,这是一部让人心生感激,心生感动,如它的名字一样——怦然心动。

真佩服这部电影的字幕组啊,把英文片名"flipped"译成“怦然心动”,如此传神的译法到底是怎么想到的?还有这一句,i bless the day i found you.若是让我翻译,打死我也想不出还可以把"bless"译成“感激”,于是我们便看到了一句如此美好的话:我感激遇到你的那一天。

这是一部我看了两遍的电影,看第二遍的时候从头到尾一直笑啊,到了结尾,配上那音乐,自己就很不争气的哭了。(值得一提的是看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都没有哭哦)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哭了……但是哭着却忍不住笑的感觉是最美好的。总之,很温暖。

我很羡慕美国文化里的这种女主角,就像《up》里的老婆婆:有冒险精神,浪漫精神,敢于与众不同,智慧有担当,有实现梦想的脚踏实地的能力,生机勃勃,有爱,也会爱,有健康的体魄和灵魂。亚洲文化里的女主角,大多是傻而天真,迷糊,乐观,感情丰富这一型,等男主角来怜爱。一句话概括,美国这种女主角是树,开花的树,没有男主角也会生长得很好。

没有打打杀杀,更没有什么所谓大片,都太空洞,都与我们太远……但这奴电影却离我们很近,也许在某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里,会有类似的剧情,奇迹般的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真的很温暖,人性里还存在着这样美好的诗意的情怀,让我们互相点亮了彼此的生命,让这个越发暗淡的世界时不时地显得那么温暖美好。

这个电影美就美在没有那么多如果,就那么直接地,就是一棵树,一颗梦想之树,一颗可以让自己看到更多美好更多希望的树……他们2双小手一起栽下树苗也种下了爱情。

《怦然心动》……总之……心里满满的就对了。

幸福来敲门美国电影观后感篇九

-->

正如影评人士所说:白天鹅代表着日神精神,强调适度、节制、美德和优雅;黑天鹅所代表的酒神精神则更为原始、更为蛮夷,却也更逼近本质,它追求的是忘我之境,致力于摧毁日神式的清规戒律,是生命与其本质的全面融合。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黑天鹅。那只黑天鹅代表释放激情,也是人性中诡谲狡诈的阴暗面。白天鹅,脆弱、敏感,自我保护和自我封闭意识强,但潜藏的黑天鹅却渴望着爆发,在欲望的觉醒中蠢蠢欲动。白天鹅是那么的脆弱,黑天鹅是那么的强势。可是走向黑天鹅张开翅膀那一刻的路却是如此的艰难。白天鹅和黑天鹅在一起代表着一个人矛盾的天性。

很多时候,我们游走在黑白之间,即所谓的灰色地带。黑与白的争斗不停的折磨着我们。致黑致白都是极端的,走向极致的道路是痛苦的。追求极致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或成魔,或成神,结果也是极致的。也许,游走在黑白之间或许是一个安全的选择,张敛兼具,在矛盾中的挣扎的点点滴滴成就一个人最终的个性,决定人生的胜负。

黑天鹅易让人迷失,稍不慎则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迷失自我,虽能释放欲望,但纵欲也是危险的。而白天鹅相对安全,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虽然生活无法充满激情,如一潭死水,却也不至于淹没自我,只是生命无法到达更高境界,或无聊之至的生活令人厌倦而毫无生气,压抑久了也会疯狂。穿越酒神式的迷狂挣脱日神式的压抑,生命便可达至一种随心随性的境界。

而这个境界,尼娜最终达到了——付出生命为代价,却没来得及享受。白天鹅是她成为一个完整的舞者,黑天鹅的出现却让她释放激情,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家。代价是惨重的,这种追求完美的方式过于残酷急促,以至于没有时间去接受以及享受。

生活中,作为我们自己,我们会为我们的追求或是说以父母的期望作为唯一生存目的吗,不论付出什么代价?是偏执还是坚持?追求完美,方式真的需要如此极致?女主角尼娜是达到艺术的完美,但她的人生确实一塌糊涂,生活与梦想,孰轻孰重?也许,梦想就是他的全部生活,那么太过于苍白可悲以及脆弱。

还是游走于黑白之间,呆在灰色地带最为安全。

推荐访问:观后感 敲门 美国电影 幸福来敲门美国电影观后感(大全9篇) 幸福来敲门美国电影观后感(大全9篇) 幸福来敲门电影完整版美国观后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