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心得体会 >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大全12篇)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大全12篇)

时间:2023-12-10 16:00: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大全12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大全12篇)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而作为《论语》的读者,我们也应该深入理解其内容,认真思考其中的道理。本文将从我的角度出发,分享几个关于《论语》中的心得体会。

二、孔子的仁德之道。

孔子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将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德观念推向了高峰。《论语》中反复强调的“仁”,就是孔子所推崇的道德准则。在《论语》中,“仁”体现着一种宽容,一种善良和体恤他人的品质,这一品质也是孔子所提倡的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的关键所在。

另外,孔子也极为重视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例如在《论语》中有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说明了孔子提倡的“以礼相待”的人际交往方式。这也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和谐关系的重要体现。

三、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非常注重学习,他认为知识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和基础。《论语》中不仅有各种学问的讨论,更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其中很多句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都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式和心态。

在当今社会,时刻学习是一种常态化的形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快速变化、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中,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自我提升是维持竞争力的关键。因此《论语》中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都是贯穿学习全过程的重要原则。

四、谦虚的美德。

《论语》中一些和谦虚有关的句子也颇有启示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些内容都强调了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从中获得正面的引导和启示。

人们普遍意识到,谦虚是一种美德。拥有谦虚的品质,可以使个人更加接受反馈和挑战,从而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快速发展。此外,谦虚的态度也能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并给身边的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五、自律的价值。

孔子的思想中也包含了一种自律的价值,为人处事应该有一些原则和规范。《论语》中的句子“不耻下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忠告我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切实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自律。

事实上,只有自律才能为我们的人生增加不可替代的价值。一个能够自律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和目标来行动,并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而自律不仅使个人奋斗更有价值,甚至能够传递出一种强烈的精神力量,影响身边的人与环境。

六、结语。

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论语》的思想进行了整理和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启示和帮助。无论是心境还是人生,都需要借助优秀的经典来引导前行。而《论语》恰是这样一部经典,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现实价值,给我们的人生注入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引。对此,我们都应该谨慎对待,认真学习,才能更好地将其悟思于心,应用于生活。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块瑰宝,它源远流长,富有哲学性和现实意义。《论语》中的许多思想深刻、精辟,言简意赅,却无尽启迪,是研究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要文献。其中,关于信仰与信心的部分尤其令人深思。

第二段:信仰与信心的关系。

《论语》在多个地方谈论了“信仰”和“信心”的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孔子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原则被称为“金德之道”,强调了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和信任的重要性。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应该努力构建和谐、平等和理性的社会,遵循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发扬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公正无私的优良品质。

第三段:信仰与信心的力量。

信仰和信心的力量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如果有了信仰和信心的支持,我们就能够逆境中保持坚定,战胜困难。在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我们可以获得精神上的力量和启示性的信仰,鼓起勇气、振奋精神,克服自己内心的疑云和恐惧,继续向前。

第四段:信仰与信心的培养。

如何培养自己的信仰和信心?在《论语》的指引下,我们应该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保持心灵的平静和稳定,增强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通过加强自身的修炼,我们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展现出自己的深邃思考和高尚情操,进而激发自身的信仰和信念。

第五段:结语。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展示了中国传统道德和精神的魅力,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发人深省的思考题目。我们应该在自己的成长中不断汲取营养,充分汲取《论语》中的智慧,在生活中注重信仰的力量和信心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展现出高尚的人性和个性魅力,用信仰和信心激发自己的精神动力和前进动力,成为一个更加自信、自律、自强的人,为美好新世界的建设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三

信,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纽带。在《论语》中,信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人们常说“诚信为本”,这就是最好的注解。信不止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准则。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领悟到了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它不仅会影响到人际关系,更是一种追求真实、守护道德的责任。

首先,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以身作则,将信奉为做人的基石。《子路》篇中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待朋友的真诚态度。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往往容易受到他人的信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关系。一个信任别人的人也更容易获得信任,这种相互信任的关系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顺利和融洽。因此,信的力量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加和谐。

其次,信是追求真实和守护道德的责任。《为政》篇中的一句话道出了信对于领导者的重要性:“人无信不立。”一个领导者若失去了信任,就等于失去了权力基础,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指导。同时,一个社会中若充斥着欺骗和不守信用的行为,将会破坏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只有每个人都用信守护道德,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因此,信是每个人的责任,是追求真实和守护道德的基石。

再次,信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子张》篇中有一段话:“溫恭敬信,吾得其友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了诚信的人品,才能得到他人的友谊。信是一个人品质的典范,一个人是否守信,直接关系到他的人品和品德。一个经常说大话、不守信用的人,在人们眼中就无法获得尊重和赞赏。而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则会立即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可贵的信德模范,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信的力量,也赢得了人们的钦佩和敬仰。

最后,信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信可以使人的行为更有准则和规范,从而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在《里仁》篇中,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只是口若悬河、言辞花言巧语,而不具备真诚的信仰和对人的真心关怀,那就无法建立起真正的和谐社会。只有每个人都用信守护道德,才能打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有序的社会。因此,信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方式,更构建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总而言之,《论语》中对信的重视和强调,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信不仅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更是追求真实、守护道德的责任。它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用信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社会更和谐。我们应当像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样,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用信守护我们的社会,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四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锋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五

《论语》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本书,它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深受我们喜爱。《论语》里的每一句话都很短,但是其中蕴涵的道理却很深远,细细品之,总会从中发掘出很多适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告诉我们怎样工作、学习和生活,怎样做人、交友和处世。北师大教授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将一般人很难读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从中也更能悟出道理。

《于丹论语心得》包括“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运用很多故事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哲理。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首先:能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自己的苦痛。

其次:尽可能的用自己所能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

我们一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有些人活得欢欣而温暖,而有些人却整天指责抱怨。他们的生活真的相差那么远吗?其实就像我们面前有半瓶酒,悲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怎么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源于心态不同。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说,“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祥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

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总体概括为: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积极生活、和他人和睦相处,爱岗敬业、安于本职,献于社会。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踩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正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和别人攀比,比到最后常常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这是没有什么必要的,人要学会知足常乐。

现代社会中,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关联。

读了这样的一本书,仿佛给自己的心灵浇了一次水,冲走了一些烦琐世俗的念头想法,滋养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更积极地去面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六

根据总部统一学习“《论语》心得”的要求,我分社按照已上报的学习安排计划再次对“《论语》心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仔细听、用心记;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积极发言,场面热烈。起到了再次学习“《论语》心得”成效,同时个人收益颇丰。现将个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查找、总结和剖析如下:

对工作认真、负责、热情: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继续查找个人此优点中仍存在的不足,对工作认真、负责、热情是否每一项工作都作到了,还有待完善,以后继续发扬此优点。

1、性格急、脾气暴:作为一个年青的城信人,有一点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固然是好,但是如不能克服和改正的话,对个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不能起到积极和有利的作用。通过此次学习,对此缺点进行剖析,认知到此缺点的危害,就像“《论语》心得”中所讲的“钉钉子和拔钉子”的故事,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主动的克服。

2、说话不讲方式:同样是一句话,有可能使人笑,也有可能使人烦,特别是我们所从事的行业,在服务至关重要的今天,更要注重自己的说话方式。此方面要多像老同志学习,多像比自己优秀的同志学习,力争使每一次沟通和交流都能形成和谐的氛围。

3、个人业务不全面,加强自身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够。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城信社上班,由于个人认识不到位,只对所从事的业务进行了学习,对其他相关的金融知识学习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全面学习,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重点加强对薄弱环节的学习,对管理知识的学习。

通过本次学习和对优缺点的深层次剖析,充分认知到目前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同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认知到自身仍要继续加强的地方。最后,希望自己能够以此学习为契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用自身仍存在的缺点时刻提醒自己、督促自己、鞭策自己。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七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论语是一本汇集了孔子言行的经书,它所传达的是孔子的道德哲学思想。在我的学习中,我发现论语对于我们的人生有着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我认为论语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只有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如何做到学习和思考相结合呢?我们需要主动思考,质疑自己所学的知识,寻求更多的答案,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

第三,关于孝顺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如何去做。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孝顺的重视之情。这种重视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对家庭责任及家族传承的承诺。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尊重家长,照顾家人,体现孝顺的精神。

第四,我觉得学习和生活都需要悟道。论语中有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意味着如果只是为了单纯地追求知识而不去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最后可能会失去真正的道。我们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自己所追求的真谛,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最后,我们也可以从论语中得到启发,探讨该如何生活得更好,孔子曾说过“行有不得者,而人不以为恶,其为仁也已”。这是表达了孔子认为在人生道路中,人们不可能做到完美,但重要的是心怀善良,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虚心接受批评,更加努力改进自己所做的事。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不可能永远顺利,但面对困难,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并且以正确的态度面对。

总之,论语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是一部应该认真学习的经书。它里面蕴含的道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人生,也能让我们获得更全面的人生体验。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成为我们获得智慧的途径。希望我们能够抱着认真的心态去学习,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用论语中的思想理念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让我们的人生之路越来越美好的走下去。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八

阅读,不一定使我们变得更加富有,但一定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智慧;不一定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质;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提升生命的高度;不一定能实现我们的人生梦想,但一定可以使我们更接近人生的梦想。

后勤分会读书活动现场

湖南省结防所工会组织的“我读书给你听”活动,从4月23日至6月30日,以分工会为单位,组织职工共读一本书,共同创作一本有声书,为世界读书日打call。

今天的《我读书给你听》是来自后勤分会的《于丹论语心得》

《论语》创作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是儒家经典之一,其厚重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于丹论语心得》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古典文化,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以独特的个性视角解读《论语》。

读《于丹论语心得》,能帮助我们解读当今社会面临的心灵困惑,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九

论语是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孔子所著的一部名著,它详细地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思想、学说和言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孔子的思想。在我读完《论语》后,我深有感触,下面我将就此谈谈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了解孔子思想。

通过《论语》的学习,我更加深入完整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仁爱、诚信、恭敬、温和、公正、信守,追求人类道德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人类心灵文化的本质价值。他提出的许多思想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和发扬。

第三段:学习孔子的言行。

《论语》不仅记录了孔子的思想,也详细描述了他的言行。孔子早期是一个辅佐政治、教育年轻学子的普通人,但他的言行却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伟人之一。孔子的言行展现出极高的智慧和劳动精神,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让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行事。

第四段:深入思考。

通过《论语》的学习,我发现论里孔子的思想虽然深刻,但同时又留有很大的思考空间,并非僵化或死板。这使我想到无论是学习还是人生,都应该不断思考、不断反省、不断进步,不拘泥于任何一种思想。同时,我们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平等的态度,读取和吸收来自各个文化的启示和精华。这些想法给了我更加广阔的人生视野和理念。

第五段:总结。

《论语》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一部精华,它教给我们仁爱、诚信、恭敬、温和、公正和信守等伟大美德,让我们可以有一个好的人生引导。我深刻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在于我们通过书中的思想和形象,来锤炼自己的精神,提高我们的人格素养,积累长期思考的能力,因此我深深地感激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而它更是一个让我们持续学习和发展人格的宝贵财富。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十

《论语》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的语录。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

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孔子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孔子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其实,《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是“仁”字。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毕恭毕敬地去问老师什么叫仁?老师只告诉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老师说:“知人。”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

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一

喜欢莱蒙托夫的一首诗:“一条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我,愿作这只孤独的小船,随着碧波荡漾在沉静的大海中,宠辱不惊,朝着前方行驶,感受着阳光的温暖。

高中时期,使人成熟,使人感性,使人明理。我们已不是懵懂的小孩,我们学会了孤独,学会了与自己相处,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化解。我们接触了更多的人情世故,体会了更多的人情冷暖,心智也更加成熟。回想从前每日所思所想,不禁好笑。一个从未经历过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乳臭小儿,整天沉浸在自己所设定的悲伤情境中,为各种琐事烦心,现在看来,不过是些无病呻吟、自怜自哀的笑话罢了。如今的我们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体贴那些是非冷暖,我想,这并不是虚伪,而是更加温亲地与这个世界相处。

如今的我们,再也没有了一个人的不知所措。我们慢慢沉溺于一个人的世界,学会了面对繁华喧嚣过后的清冷,学会了忍受孤独与寂寞,就像那只孤独的小船,内心似一片深海,铁马冰河,波澜不惊,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如今的我们,再也没有了对人情冷暖的过多伤感。我们慢慢习惯于客套和僵硬,却仍保持那颗温暖的心,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值得付出的朋友,用温暖的心去认知社会,感悟世界,将那些琐碎、无所谓、负面的东西过滤。

如今的我们,更加感激生命的伟大,更加珍惜生命的时光,更加向往未知的世界。随时光流逝,看着身边的生老病死,我们不禁感动于生命的神奇,感慨于生命的脆弱。于是,我们在努力着,努力让自己的生命不留遗憾。我们在向往着,向往未知的国度、不同的文化,向往世界的无边与奥妙。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自然在不停运转,生命在不停消逝,我们也在不停成长。被岁月拔节,我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淡然,学会了怀着一颗敬畏天地、敬畏生命的心,在这个迷蒙慌乱的时代里,为自己的未来奔腾!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篇十二

段一:引言(200字)。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书籍给予了我许多启发和思考。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入了解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并从中汲取了许多人生的智慧。在此,我将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分享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些心得体会,我相信我们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成为更好的人。

段二:悟道真谛(200字)。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做一个合格的人首先要悟道,即明白自己的存在意义和做事的目的。我深以为然。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往往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灵魂的修养。而孔子强调的悟道正是要提醒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问自己这么做为了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无旁骛地追求人生的真谛。

段三:修身与待人(250字)。

《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教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学习者,我们不能止步于书本知识,更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修身来提升自己。孔子认为只有修好自己,才能做到善待他人。同时,他也告诫我们要明辨是非,不为物欲诱惑所动,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他的这些教导告诉我们要有高尚的品格,善于待人接物以及坚持道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段四:身心合一的教育理念(250字)。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提倡“身心合一”的思想家。在《论语》中,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他希望学生不仅要追求知识,更要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我深感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塑造孩子的品格,让他们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道德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全面发展,既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又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段五:世界观与人生观(300字)。

通过阅读《论语》,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我深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同时,我也明白到只要自己不断进步,努力改变,就能够取得成功。与此同时,孔子提倡的谦卑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影响了我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我学到了善待他人,用真诚和友爱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总结(50字)。

通过阅读《论语》,我汲取到了丰富的智慧和哲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将继续在学习中修身,培养自己的品德素养,同时,也要把这些智慧与他人分享,用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

推荐访问:论语 心得体会 教师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大全12篇) 教师学论语心得体会(大全12篇) 教师论语感悟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