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百纳范文网>工作总结 > 2023年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完整)

2023年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完整)

时间:2022-12-30 19:50:03 来源:网友投稿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1  一、我校德育渗透的途径的情况  (一)学科中有些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内容本身就是介很好的德育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完整)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1

  一、我校德育渗透的途径的情况

  (一)学科中有些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内容本身就是介很好的德育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1、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就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教师形象具有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智能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教师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在本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以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学生产生整体的实际影响。

  3、教材内容具有教育性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所编写的学科教材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选择、组织的,注意了教材的思想、政治倾向,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的有关知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长远目标联系起来。因此,学科教材本身就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一句话,具有教育性。

  4、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5、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6、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初中有13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穿3年。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2、学科德育的实施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3、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三)学科德育渗透中的问题及原因

  课程教材改革几年来,我校各科的德育渗透虽然取得不少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学科德育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难以形成“合力”。

  各学科智育的任务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德育的“载体”也就不同,学科德育往往容易强调自身特点,各行其事,难以形成合力。以中学为例,同一年级学科一般都在十门或十门以上,但所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如果不去研究学科之间德育横向的有机联系,就很容易重复,或有的过深,有的过浅,有的可能缺漏,就不能综合实现它们的德育功能,使德育工作难成合力,不利于学校德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年级面临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同样需要研究它们德育之间纵向有的机联系。

  2、学科德育存在明显的不*衡性,留下“断裂层”。一是教师之间的不*衡。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强,才能在钻研教材中注意发掘其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相反,教师育人意识薄弱,即使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德育要求,教材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视而不见。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甚至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师之间,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是很大的。对学科德育渗透重视并积极实践和研究的,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二是年级之间不*衡。这些不*衡性的存在,就使学科德育的纵向之间,横向之间的衔接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断裂层。

  对于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还来不及作深入的探讨,初步分析,是否有以下几点:一是整个教育体系尚未彻底摆脱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突出表现在考试评价、招生、招工的机制上,教书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学科渗透德育有时就变得可有可无。二是学科德育总体协调不够,除了课程标准制订中的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者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二、学科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如一次教学中,我发现一个学生在搞小动作,暗示多次未改,我将他叫上讲台,请他在黑板上左手画长方形,右手画正方形,并且左右手同时进行,学生试多次后表示画不出来。我问: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一心不可二用。借事明理,没有批评、训斥,让学生懂得了道理。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一强调与*在政治上、思想保持一致,教学中就“报喜不报忧”,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只讲国家在学科领域的成就,不谈其差距。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重视德育。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既要讲古代灿烂文明,又要讲当前四化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既要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又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与世界先进水*的差距;既要讲改革开放的意义,又要强调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必要性;既要赞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要指出森林、古迹破坏的严重性等。让学生既为之鼓舞,又为之忧心,进而为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4、注意“四点”,增强效果。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综上所述,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

  综上所述,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及政治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教师必须先要自己有德,成为"以德育人"、"以美传美"的楷模。教师更要善用慧眼,巧耍"花招",充分开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德育渗透,成为共建德育网络的专家。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2

  语文学科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俗话说:“文以载道”,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学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情和理解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1、语文学科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激起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思。

  3、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教材与德育教育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1、在教学中,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体会作者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地信心,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

  2、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苦,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青少年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如果坚持下去,最终赢得胜利,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

  1、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2、通过欣赏文章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

  四、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

  1、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2、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既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四、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

  1、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

  2、教师有针对行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知道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五、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善多变,思维辨别能力差,我们就要从一些起码的习惯上要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写字的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用语习惯等方面,加以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

  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总之,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授文传道的目的。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

  为了贯彻落实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做了些努力,下面就如何实施切实可行的课程引领策略,使得“德育在学科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谈谈我们的思考与实践体会。

  一、挖掘内容,优化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1、认真研究教材,期初制定工作方案。

  每学期初我们分别召开各年级任课教师会议和学科教研组长会议,探讨各学科的德育教育点。语文、社会、思想品德、英语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要通过*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劳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明确了各科的德育教育点,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计划,由教务处统一检查。

  2、注重教学细节,落实每个环节。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德育渗透也同样如此。德育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课前准备到课上有规矩地回答问题,到作业本的使用等方方面面,我们要求教师要在细上下功夫,要高处着眼渗透德育教育。比如为了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细化德育工作,我们要求教师要写好每本学生作业本的批语,使作业批语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要注意规范用语,尽量多使用鼓励语言。我们还专门对教师的作业布置与批改作检查,有的老师确实批语写得很好,学生的作业本不但有等级标志,还有“你做得好极了!”、“你的答案真精彩,老师也没有想到”等批语。这样的批语确实暖人心。对于作业批改不认真,作业量过多的教师我们通过教研组长反映给教师,希望及时改正。为了更好地落实德育教育,我们还组织了七、八年级“绿色作业班”评比。我们还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比如09年12月举行了以“教研活动课题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号召全校教师说课、上课、听课,使学科的德育教育真正细化,落到实处。

  二、学习交流,真情奉献。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它将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生命,这也是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向深度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今年3月还邀请了上海市特级教师张人利校长来我校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搞好学科德育教育,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等方面作了探讨,使老师们获得较大的收获。

  三、专题研究,深化渗透。

  在各学科教学渗透思想教育取得初步进展的情况下,考虑到语文学科德育教育有一定的基础,故我们决定在语文学科方面搞专题研究,从而把学科渗透思想教育工作引向深入。我们全体语文组老师在学科德育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1、学生在交流随笔中默默成长。

  我们语文组老师每周布置学生一至两篇随笔。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造成相互学习的氛围,老师们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挑文章相互批改。学生对随笔交流非常感兴趣,主要原因是这些随笔都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写照,随笔的交流成了他们思想的一种交流,甚至成了一种独特的班级文化交流。有的同学在交流中看到了自己的坏习惯没有赢得同学的喜欢,相反是令人讨厌,决定改正;有的学生因为看到同学在家中的良好表现,开始意识到自己*时对父母的不敬是多么不应该;也有的学生因为看到同学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好一件事,开始意识到自己逃避困难是不正确的;还有许多学生写到的美文美德,不用老师多说,在学生自己的交流中,学生早已是暗中受了影响。

  2、课前演讲是我们教育学生的又一方法。

  我们语文组老师善于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活动。比如开展课前的一分钟演讲。记得江英老师班有一次课前演讲,一女学生建议讲讲同学上网吧、看电视的问题,原因是班中有一些同学进了网吧。但学生有顾虑,怕讲了真话后,她点到名的上网吧学生会被老师批评。江老师同意学生只要讲的是真话就不批评,结果那次演讲,那位女生出奇地成功。因为她了解了同学们真实的想法。不过老师也发现上网吧和看电视对学生有很大的诱惑力,如果不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在以后的语文课上,江老师就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网吧、电视对中学生利弊谈》,逐渐形成一致的看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以为改变人的行为必须首先改变人的思想,有了正确的思想才会有良好的行为。

  3、上好每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

  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生动活泼,学生参与面广,结合综合活动可以很好的融入德育教育。比如七年级上册有一个“我爱我家”的综合活动。我们语文组老师觉得这是一次孝敬父母教育的好机会。老师们让学生回家找老照片;让学生以采访的形式访问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把家里的故事整理出来。采访结束后,全班同学在课堂上交流。记得那次交流很成功,有的讲自己家庭的辛酸事,有的讲自己家庭的快乐事等。有了这样的情感积淀,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写作,在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到要爱自己的家,要爱自己的父母,要爱曾为自己付出的所有亲人,使德育教育在无形中得以实现。

  4、把德育教育融入试题。

  比如针对学生中喜欢用手机、穿名牌,无法感知幸福,相互攀比的不良现象,有次中段检测时,九年级备课组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互相羡慕对方的自由或安逸,最后互换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一只因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许多时候我们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看不到,看到别人有手机自己也想拥有;看到别人穿名牌衣服自己也想如此,总是感觉别人的幸福很耀眼。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合适,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请以“其实我很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认识。不少于600字。

  教师以评价作文为由,趁热打铁地进行了班级演讲比赛“其实我很幸福”,让学生感知幸福,珍惜拥有的幸福。

  学科德育工作在我们学校还只是属于起步阶段,所做的工作还没有形成系列,还有在学科德育的评价方面我们还没有真正启动,如何在学科德育教育方面形成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精细化的制度体系是我们要积极探索的,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我校课程引领策略的实施,促进学校校风建设,促进学校各种特殊色工作的发展,真正使我校成为精品学校。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扩展阅读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扩展1)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1

  语文教学发挥德育功能,主要靠挖掘教材及教学活动中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文化所蕴涵的优秀道德传统,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来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健康情感,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目的,该学期本人就着重依据这样的原则来进行德育教育。将大致情况总结

  在学习以“战争”为题材的课文时,引导学生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品味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课文中的有特色的语言,感人肺腑的人物,惊心动魄的情景,并谈自己的心得和评价,从中让学生受到感受,适当渗透德育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在学习以爱为主题的课文时,让学生首先感受课文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爱”,很多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像学习余秋雨的《信客》,让学生了解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实守信、宽容善良的品质,认识到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的敬重和爱戴。

  学习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对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习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心灵去接触大自然。

  学习那些内容都具有典型意义,所反映的思想有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古今传诵的名篇文章,要了解古代社会的状况和作者的思想倾向,同时认识到今天社会的幸福,应感到满足、自豪,来陶冶自己的情操,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通过教学内容来育人,而且还要通过教学过程来育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育人,要建立全过程育人的意识。

  另外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备学生不仅只备知识、能力、智力状况,还要了解学生的性格,意志,情感等道德的状况,备教材时要备怎样讲清重点、难点,也要挖掘这节教材的德育因素,研究如何运用这节教材提高思想道德水*,这才叫真正的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必须寓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全过程育人。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三点。

  一、找准德育切入点。

  语文学科不仅是集工具、知识、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一篇文章,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把握好语文学科的这优越性,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不能空泛,枯燥地说教,也不能人为地拨高,因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并不等同于政治课程中的思想

  教育。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走极端: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一味强调思想教育。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工作。

  二、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花时不宜过多,要点到为止,不能影响语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出除了要正确把握好教材,找准德育切入点;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处理好德育与语文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主产品。德育仅仅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也绝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喧宾夺主、流于形式。也就是说,教师在具体操作中,不能把德育看作归纳文章的主题的程式,轻描淡写地带过,也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样,深入细致。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关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动自己、震撼自己的语言文字,从中加深体会,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通过突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发现其光辉,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确或精神的可贵,让他们把这些精神的种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三、用心深化德育效果。

  品德素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达到教育培养的目的。因为,如今的孩子,要么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地位优越,深得父辈的宠爱,缺乏对他人的关爱、给予与奉献的精神、意志薄弱,承受不起挫折等;要么知识面广、生活经验丰富、叛逆心强、容易与教师唱反调??这些,都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到来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不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不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开展德育工作,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不成功的,就没有达到培养人的目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感悟、体验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教材中刻化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

  本学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智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在教学中,我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我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

  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扩展2)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3篇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曾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因此,我国要坚定地沿着*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培养四有的无产阶级xxx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全面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措施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

  在数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2

  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德育渗透在歌曲教学中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二、德育渗透在欣赏教学中

  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

  三、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德育内容应根据每堂课的教育目标展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渗透于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安排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德育渗透在课外活动中

  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而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育人的广阔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合唱、合奏、舞蹈等兴趣小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为配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让学生到街头义务扫地、到敬老院帮老人洗衣服等,通过教育教学和公益活动的结合,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做人,要做雷锋那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不同形式的课外活动,寓教育内涵于艺术和实践活动之中,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行为习惯。

  德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音乐教师不容推辞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应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完美世界。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计划3

  “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思想品质的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兼顾到德育,并努力使其取得显着的成效。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具体的计划如下:

  语文园地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融入大自然,乐于观察、善于欣赏周围事物,感悟大自然春天的美丽,体会*植树的认真态度和美好心愿,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语文园地二: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从而爱自己的家,爱父母,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的情感,并愿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体贴家里的每一个人。

  语文园地三:懂得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激发形式对地球大家园的热爱,

  意识到肩负的环保责任。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语文园地四:体会夏天的美好,领悟助人为乐的精神美,激发学生对夏天的向往,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语文园地五:了解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终于喝到的乌鸦,知道古时候有位沉着冷静、当机立断的司马光,认识善于思考、想出称象妙法的曹冲。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我做到乐,则是一种创造,引导形式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创造。让智慧的火花点燃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语文园地六:感受生活的甜美和幸福,知道祖国的春天是xxx前辈、xxx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热爱珍视美好的今天,同时要快快乐乐地拥抱更美好的明天,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激发他们热爱自己家乡的热情。

  语文园地七:学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懂得从小应该勤奋学习、学会生活

  的本领,不能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教育孩子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知道诚实是人的美德,愿意做一个诚实的人。

  语文园地八: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留心身边的科学,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科学的欲望。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扩展3)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1

  本学期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智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诗人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地信心,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学习知识的大潮中去,将来回报祖国。学习曹文轩的。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苦,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青少年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如果坚持下去,最终赢得胜利,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我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例如学习《沁园春·雪》,人们通过欣赏那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总而言之,只有深挖,才能加强德育渗透的力度,使青少年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当然,应当注意实事求是得深挖,没有得不能牵强体会,那只能是画蛇添足。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去。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如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既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扩展4)

——小学德育渗透工作计划3篇

小学德育渗透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努力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天生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具体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爱好,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使用字典、词典,锻炼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二)、阅读方面。结合学校的“文化阅读”活动,发动学生多些朗读,规范学生发音,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独立思考,学会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三)习作方面。引导学生留心四周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留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能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并且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四)口语交际。引导学生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引导学生学会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感动他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扼要转述。

  (五)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题目,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题目。

  三、具体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练习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老师做了大量的预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伏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串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条件下进行学习。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

小学德育渗透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努力从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入手,系统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等教育教学理论,按要求上好每一堂课,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而又能促进其长远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天生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具体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爱好,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使用字典、词典,锻炼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二)、阅读方面。结合学校的“文化阅读”活动,发动学生多些朗读,规范学生发音,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默读,独立思考,学会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留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三)习作方面。引导学生留心四周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留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能够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并且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四)口语交际。引导学生用普通话与他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引导学生学会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感动他人;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扼要转述。

  (五)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题目,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题目。

  三、具体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练习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老师做了大量的预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伏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串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条件下进行学习。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课和主题活动。

小学德育渗透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人的培养在于教育,德育则是教育的首位。*曾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一针见血,击中要害,因此,我国要坚定地沿着*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培养“四有”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和劳动者,全面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作为艺术学科的音乐更应该重视德育教育。

  二、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针对学生的德育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德育教育。因此在音乐学科的教学中,有责任也应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以期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性,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措施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音乐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我们通过每学年每学期开展一些如校园艺术节和主题文艺活动。

  在原因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能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它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做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扩展5)

——学科渗透安全教育工作总结 (菁选3篇)

学科渗透安全教育工作总结1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每位教育者的职责,在教给他们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安全教育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在此对一个学期以来的安全工作作简单总结:

  一、教育资料

  1、校内活动安全:

  (1)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告诉学生哪些地方有危险,如:厨房、竹林。

  (2)告诉学生应避免哪些危险游戏,如:不玩单、双杠,不爬树,不玩刀、箭、剑、棍、枪等危险玩具,不在学校围墙钻进钻出,不玩室内插座,上下课讲秩序不推挤,同学间玩耍讲分寸不飞快追赶,不在教室追赶,不打架等。

  (3)训练学生放学时路队秩序,课间无特殊状况不可走出校园。

  2、校外活动安全:

  (1)防溺水,不到深水处玩耍。

  (2)防火,不玩火,不参与救火,教给火灾逃生基本常识。

  (3)不攀爬。

  3、交通安全:

  (1)行路安全,靠边靠右走,过马路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透过”。不在马路上玩耍游戏。

  (2)乘车安全,不坐“三无”车辆,上下车等车停稳,不在车厢内玩耍,不把头手伸出窗外,下车后应从车后过马路。

  4、出行安全:

  (1)放学先回家后外出,外出时要告知家长去处。

  (2)出远门需有家长陪同。

  5、饮食安全:

  (1)不喝生水。

  (2)不吃过期变质食品,教给识别食品保质期常识。

  (3)讲究个人卫生。

  6、儿童常见疾病预防知识:如沙眼、腮腺炎、水痘、甲型*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二、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晨会时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做到安全教育经常化。

  2、结合有关学科知识,开展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向学生宣传必要的安全常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实行班级安全监督制度,安全监督员负责监督本班学生的日常行为,并鼓励同学间互相监督,做到安全监督处处化,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4、实行学生安全评比制度,给知安全重安全学生加星,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5、与家长联系,监督学生安全。

  6、坚持做好晨检工作。

  三、取得成效

  1、学生安全意识增强,明白了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不安全的,什么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

  2、学生掌握了必须的安全常识和自护常识。

  3、本学期全班同学**安安,未发生安全事故。

学科渗透安全教育工作总结2

  班级安全教育是学校整体安全系统工作的基础工程,要充分发挥安全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务必切实抓好班级安全工作,实现班级安全教育的“三结合”,构成班级整体育人优势。

  一、班主任是实现班级安全教育“三结合”的中枢。

  班级安全工作是透过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劳动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管理。班主任是组织和发挥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实现安全目标,做好班级安全工作,构成班级整体育人优势的核心力量。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联系班级科任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桥梁。在具体实践中,班主任务必做到一要制定班级安全工作目标,与其他教育力量构成共识。二要落实班级安全教育的资料,这是实现班级安全工作目标的保证。三要强化班级安全教育的过程管理,这是实现班级安全目标,使教育力量构成合力,增强实效的关键。

  二、只有实现“三结合”,才能构成班级安全教育合力。

  班级安全工作是由各个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进行的。要实现班级安全工作目标,班主任务必与各科教学、班队活动、家庭教育相结合,构成教育合力。

  (一)与任课教师的学科教学结合

  科任教师是班级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班级安全教育工作主要透过科任教师把握学科特点,延伸教材内涵,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从而到达科学、稳定和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更具有防患于未然的功效。要做好这一结合,一是要强化结合意识,进一步使每位教师以安全教育为已任;二是要在教学中认真探索安全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不断改善结合的形式和方法,把安全教育与学科的教学结合落到实处;三是要加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联系,统一目标,严格要求,齐抓共管,以增强安全育人的效果。

  (二)与班队活动相结合。

  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要充分发挥班群众和少先队组织作用,开展好“自主性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教育。要做好这一结合,一要在传统的活动中有机地穿插渗透安全教育,如庆祝“六一”儿童节过程中,根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交通法》等法规中的有关资料,有目的地编排一些节目,让学生在看演出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启迪。二要开展主题性教育活动与经常性训练相结合,如主题活动:“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签名活动,“逃生自救演练”、“学校是我家,*安靠大家”征文活动等;经常性训练:每期组织一项“雏鹰争章”活动,举行一次“消防知识”手抄报比赛,办一期“用电常识”黑板报等。

  (三)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家长的影响和教育的效力是构成学生理解班级教育的基础。家长的教育作用,不仅仅直接影响其学生本人,而且还影响到班级整体面貌和教育效果,因此班级安全教育务必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要做好这一结合,一是建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安全育人素养。二是发挥家校联系卡的作用,做好家访工作,主动与家长联系配合,了解学生在家的状况,汇报在校表现,*育要求,增强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定期举办讲座,有目的`地请家长参与,从而端正家长的教育思想,求得家长的合作,共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整体育人氛围。

学科渗透安全教育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校安全工作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透过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潜力;透过齐抓共管,营造了全校师生关心和学生家长支持的学校安全工作局面,从而切实保障了师生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现将本学年安全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为进一步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把安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学校行政直接抓,各年级班主任具体抓。

  二、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1、签订职责书。学校与班主任签订职责书,职责明确。

  2、不断完善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安全保卫工作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充实。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防火防灾、食品卫生管理、防火安全管理等规章制度。严禁组织学生从事不贴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危险性活动,严禁教师个人利用假期(日)私自带学生外出,在校外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就近、徒步原则。对涉及学校安全保卫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不留盲点,不出漏洞。

  3、学校建立事故处置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

  三、齐抓共管群防群治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我们用心与市*、卫生等部门通力合作,做好学校安全保卫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道德、法制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加强教育,促进自护

  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潜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我校透过主题班会、*下的讲话、黑板报、宣传栏等方式,经常性地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

  1、学校以“校园安全”为主题,组织学习安全教育工作文件,对校内易发事故类型、重点部位保护、工作薄弱环节、各类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开展深入全面的大检查,消除隐患,有针对地扎实地开展教育和防范工作。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利用班会、少先队活动、活动课、学科渗透等途径,透过讲解、演示和演练,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使学生理解比较系统的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触电、防食物中毒、防病、防体育运动伤害、防火、防盗、防震、防骗、防煤气中毒等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张贴标语等宣传工具及举行主题班会、讲座、安全征文与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

  3、开展常规检查。每学期开学以后,学校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资料之一。并定期对学校校舍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下步的打算

  我们在安全保卫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安全保卫工作得到加强,但是安全保卫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1、社会育人环境存在不利于师生安全的因素。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透过有关职能部门的集中综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有明显的好转。但是,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和不良文化对师生安全的影响还比较大,试图干扰学校及学生的社会恶势力和人员还存在,社会上的黄、赌、毒、非法出版的图书也随时随地影响着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保护较多,而缺乏生活经验。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多数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潜力低,大大增加了学校安全工作的难度。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重视安全保卫工作,及时解决安全保卫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我校安全保卫工作水*。

  综上所述,我校安全教育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安全工作任重道远,我校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如既往,常抓不懈,使我校安全教育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扩展6)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心得体会 (菁选3篇)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心得体会1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过幸福快乐,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而教师的幸福是教师在教育场景中自身需要得到满足后的一种感受,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教师的幸福就是教育幸福。幸福的教师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

  教师,循循善诱,守望的是讲台,放飞的是梦想,播种的是知识,收获的是未来。教育是教师的生命,因而教师的幸福首先来教育教学的工作;其次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为从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体验到精神上的无限幸福,学生的道德成长,桃李满天下,便成了教师最大的幸福;教师的幸福同时也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研究、善好的学校生活。

  “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使。他们为什么会掉下来呢?因为他们的翅膀断了。他们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当*世界不再嘲笑他们的青涩、荒唐和鲁莽,给他们一种鼓励、一种包容时,他们便会在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缝上翅膀重新翱翔,成为天使。”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就要做那个给天使们缝补翅膀的人。善待自己的心灵,就是善待学生。行动的改变来自心灵,换一种态度对待生活,即是获得了一次重生。 教师的幸福其实很容易得到实现,当学生的成绩有进步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当调皮的学生开始懂事、听话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当在比赛活动现场,学生一起呐喊、加油、努力、全力以赴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幸福·······对于教师,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的小事上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就是一种充实、闲适,没有空虚感,匮乏感、无聊感,没有内在的紧张、焦虑;幸福就是内在的*安,自由自在。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其实也不是很难,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认真的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自己的学生,用心体会生活,你会发现幸福就在身边!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心得体会2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智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让学生感受诗人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地信心,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学习知识的大潮中去,将来回报祖国。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而不是躲避困难。如果坚持下去,最终赢得胜利,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这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我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去。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如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既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心得体会3

  转眼之间一学期过去了,为了今后更好的工作,现将本学期学生思想工作总结如下: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科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结合教材,开展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养成的重要途径。譬如在观察事物或现象时老师应要求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在做连续测量,月相观察,养植物,养蚕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而在实验当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结合教学活动,培养意志品质。

  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受到了万般的宠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分辨能力弱,做事情缺乏耐心,没有毅力是很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课上学生观察种子,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下课前师生设计一个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我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分阶段以展示的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常态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科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科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良好的习惯来源于*时的点滴积累,课前的准备,实验器材的整理与摆放,倾听别人的回答,耐心细致的观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勤提醒常要求,通过严格训练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实验中,交给学生如何维护教室卫生和个人卫生,怎样正确倒取清水、处理污物,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成立合作小组,培养合作精神。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作为个体而独立存在的,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存在、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必然要和我们这个社会发生各种关系。学会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建立并维持一个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对一个人将来的生活和事业的成功与否有重大影响。而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必须具备一个健全的人格,必须拥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增加了团队意识

  五、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抓住这些点滴,那么德育在我们的课堂上无处不在。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有益的活动形式能培养学生们的优良品格。知识总是在不断更新的,也可能会被遗忘。但是优良的品格一旦形成,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会是具有真正健全人格的人,才可能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我们也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扩展7)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菁选3篇)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1

  小学英语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诸多教育的任务。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包容性格,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能力,克服困难,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共同生活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这些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本学期的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1、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本国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礼仪、习俗风貌。要学习包括表达思维活动(同意、帮助、邀请)、情感态度(喜欢、感激、同情、愿望)、道德态度(抱歉、宽恕、感谢、赞成、关心)、社会文化(介绍、问候、告别、就餐、看病、庆贺)等三十多个语言功能项目,内容丰富。这些语言材料的学习,为课堂的德育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切忌长篇大论。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 !”“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when do you usually…”句型时,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用新的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时,教师在要求同学注意听别人发言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认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这时知识的讲授、学生的交际练习,实际上成为德育渗透的载体。既使文道合一,文理交融,又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2、注重语言教学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标的心理内驱力,动机产生于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认识结构、情感结构,运用正确的心理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环绕着学生的种种心理需要进行教学。儿童的心理需要主要由兴趣、成功、审美、创造性四要素构成。其中,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加强小学英语教学的活动性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游戏、唱歌、比赛、表演等教学形式,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机会。例如,教学中我常常采用的双人、小组、集体比赛游戏活动,即满足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语言材料,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2) 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小学英语教学是启蒙阶段,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要靠老师的渗透和培养。小学英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感性学习,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和交际用语都应当从感性学习入手,通过示范、模仿、运用,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从而逐渐领悟语言的内在联系。从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角度来说,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的良好习惯,这是掌握英语的关键。小学阶段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适当读写。要把“听”放在首位。要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和同学讲英语,回家要听录音,培养听力。在听的基础上说,积极参与课堂练习,要养成大胆讲英语的习惯,朗读和背诵的习惯,书写规范整齐的习惯,运用语言交际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等。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开端。小学生学习、掌握少量的语言知识,固然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3、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寓德过程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其侧重点不同。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际。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在语境中,在活动,在模拟交际中学习英语,感受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和“would you like…?”的功能结构时,就可以设计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来了客人时的情景。在学习“what‘s the weather like?” 时,可以设计“天气预报发布会”。在学习“how much is it?”时,可以布置“小商店”。在学习“what’s wrong with you?”这个交际用语时,可以设计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情景。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原望的驱使下,学生会忘却羞涩,积极向上,努力合作,去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德育融汇其中。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重在渗透。德育的渗透在于自然地与知识溶于一体,要善于在学科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捕捉德育因素,做到点到为止,切忌牵强附会。今后我们要继续实践和探索,更好地发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2

  这学期我担任小学20xx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由于是小学中低段的教学工作,我注重培养孩子的英语学习爱好,从各个方面培养和锻炼孩子的听说能力,提高拼写能力,增强语感。扩大知识面。当然这些工作都是要紧紧围绕教学课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的工作之余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1、没有信心,即使有了进步,也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这类孩子占大部分。因为这些孩子已经习惯大家叫他们差生,所以学习上就缺乏自信心,总以为自己做的答案是错的。

  2、努力学习,但效果不佳,记忆力差。这类的学生只是个别的,在学习方面很努力,但是学了之后就忘,反复强调了多遍之后还是记不住。

  3、听课效率低,经常溜号、说话。由于基础本来就不好,所以对英语没什么爱好,加之在课堂上做小动作已经形成习惯,所以上课效率很低。

  针对上述学生们出现的问题,我想作为一个英语老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缺点进行补救,而不能一概而论。经过一翻深思熟虑后,我采取了一些方案来帮助孩子们。

  在教学中我实施了一帮一的活动就是说在学习上一帮一,让好学生带差生在课堂上的游戏中或对话中。在课堂以外的单词背诵和作

  业完成中实施一帮一的活动。如果差生的有进步则都双方都给予奖励和表扬!并且我还安排了每周单词放在黑板的最左边,是让学生每天来了就可以看到的单词,建议学生制作小本子把所有学习过的单词归类记忆,有时间就拿出来背诵和记忆。

  对于学习英语没有信心的孩子,心理上会和老师产生一些距离,总认为老师看不上他。对于这样的孩子,我的做法是主动接近,不断鼓励,委派任务,这样得到了孩子的信任,于是只要背下来单词,哪怕只有一个,或是会读一句课文,我也会表扬他聪明。这招真的很好,孩子的进步非常大,现在他不在是大家眼里的差生了,而是信心十足的学生了。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给这样的孩子更多的空间去发展和进步!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愉快的学习英语取得好的成绩!

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工作总结3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人才的素质高下。说起德育,有人会觉得这是班主任的工作,跟任课老师没多大关系。其实不然,《中小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进行德育渗透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我校开展的天问德育的活动,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德育教育。

  1、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小学英语教材选编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语用教育"。在英语文化意识熏陶学习和交际能力培养中,对学生实施中西文明礼仪教育是一大重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称谓、问候、告别、重大节日问候的得体运用,能对一般的赞扬、请求作出适当反应等。我从早上见面互相说声"Good morning ",新年互相祝贺"Happy new year"、互送贺卡,得到别人帮助记住说声"Thank you",尽量将英语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潜移默化地渗透中西方文明礼仪的差异,教育学生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新时期的好学生。同时结合香港闹得沸沸扬扬的大陆游客小孩便溺事件,首先请学生谈谈对此事的看法、自己会如何处理类似的尴尬情况。并请学生展示在课前制作的假期出游PPT,和同学说一说自己对旅途中遇到的好人好事与游客不雅的行为。引导学生在出游时注意自己的文明礼仪,从自己做起,做一个高素质的小公民,进而提高国民素质。

  2、渗透良好学习、生活和劳动习惯教育

  我结合不同话题教学内容,灵活地联系学生实际,对其进行良好的学习、生活、劳动锻炼习惯教育。如 谈论时间,让学生在课文故事学习中学会珍惜时间,安排好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谈论电视广告,通过kate Lee的故事,教育学生不能贪嘴,要养成科学地食用零食的习惯,。

  3、渗透社会美德教育

  社会美德内容广泛,英语学科要和其它学科一道全面渗透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等美德教育。在本学期的课本中,第四单元涉及的句型是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在本课里,学习了have a fever,have a cold,have a toothache,have a sore throat,hurt等表达身体不适的单词,也在篇章中学习了流感的症状和采取的措施。我结合此内容给学生们进行了有关H7N9防控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将医生公布的染上H7N9的患者症状进行英语翻译。在学生进行翻译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身边家人、朋友感冒后,自己是怎样照顾他们的。通过这一环节,不但加深了学生防控H7N9的知识,也增强了学生照顾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意识。本教材UNIT 4谈论事故,我让学生知道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的重要性;UNIT 5教学“危险中的动物”,让学生了解翠鸟,黑犀牛,华南虎,大熊猫的生活处境,从而得知鸟类和其它有益动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多关心他们、保护自然环境,爱护自然环境从而保护他们,以实现人类社会与动物的和谐共存。

  4、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英语教育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既不可形成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心态,也不可形成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的心态。在现今整套小学英语教材中,一方面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另一方面注重介绍中华文化,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养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并形成运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初步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加强国情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如UNIT 3谈论节日,在学生了解了西方的感恩节后,更要让他们知道咱们*的春节是十三亿华夏子孙最浓重的节日,庆祝方式更是多姿多彩,并让学生谈谈自己过春节的情况,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操;在学习UNIT 2中外名胜古迹的名称时,我建议学生搜集我国各地的图片并加以整理,用“This is``` It’s beautiful,it’s famous.”的句型展示我国美景,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UNIT 6 谈论世界上的孩子们,来自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四个孩子的学习与生活的介绍;我通过小组分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篇章的理解,然后进行小组的展示,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另一面结合此内容渗透跨文化,跨国际意识,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去关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与物。

  总之,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教师必须先要自己有德,成为"以德育人"、"以美传美"的楷模。教师更要善用慧眼,巧耍"花招",充分开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德育渗透,成为共建德育的高手。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扩展8)

——生物学科德育工作总结 (菁选3篇)

生物学科德育工作总结1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时机,开动脑筋,切实抓好德育工作,使学生健康发展。如何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将生物教学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生物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现总结如下:

  (一)、在教学中注入情感

  如果说教师是园丁,那么学生就是一棵棵幼苗,幼苗最不可缺少的是“雨露阳光”,那么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情感清泉的滋润。由此可见,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情感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1)热爱学生,“以情育情”。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高尚情感的人,才能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程学习。实际上跟学生交往也是一种乐趣,他们是那样的纯真、可爱。我们跟他们做朋友,关心他们的快乐和悲伤,这样才会把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良、同情、愉快、乐观等情感“激发”起来。我们知道情感是相互的,如果我们能够*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注入,学生也会回报予你丰富的情感。*时要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师生交流的时间或空间还是很大的,如在课余休息或某些活动时间等等。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是最实在,最自然和最有效的。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有着最多的“未知”,对新知识的获得有着热切的渴望,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例如,*时的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惯用的说教式的讲述法,经常采用“谈话法”进行生物教学,使学生能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教师是否对学生倾注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爱。如果教师带着饱满的激情和真挚的爱走进课堂,就能使课堂教学的感染性得到强化和发展,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必将得到优化。

  (2)提高认识,“以理育情”。

  情感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但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单纯的传授知识,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培养。生物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用自身的情感理性去引导、激励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潜能,自觉地接受知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另外,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时,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以激励他们形成坚强的意志,还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以利用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替代庸俗的情感。同时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抵御各种情绪诱因,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烦恼。例如在学习遗传规律时,在讲述孟德尔的研究过程,历时八年,经过坚忍不拔的努力终于研究出来,尽管当时没有被认可,但是,金子永远都是发光的。这个事例给学生一个深刻的思考,并且借助此题写一篇自己的感想。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对自己有了一定的启示。

  在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教学内容背后的任务轶事,将庄严神圣的科学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只有刻苦钻研、挫折、坚持不懈、坚定执着的个性品质才能有所成就。在讲“血液循环”时,介绍最初盖伦的“流通论”认为血液是直线型流通的,并统治了中世纪达一千年之久。由于这种生命观是宗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后来的塞尔维特对此表示了怀疑,正要发现血液循环时,加尔教便烧死了他。哈维是塞尔维特的继承人,他没有被教会的残暴吓倒,而在继续解剖、实验的基础上彻底驳倒了“流通论”,提出了血液循环的理论。

  (二)、在教学中“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情境,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创设情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集体活动情境

  例如在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在此模型的建立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踊跃发言,其中的中心意思是突出要团结合作,*时要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并且利用大量的例证进行说明,我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情感的渗透,学生更能体会其中的深刻寓意。

  (2)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创设道德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感。比如,在学习“人类的遗传病与优生”时,除了了解一些先天性疾病的外,还要知道那些患者自己也没有选择的权利,我们不能鄙视弱势群体,我们应该对他们给予关怀和帮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并要学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们知道,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例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教授在*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小将”们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危机。这无疑是一堂道德教育的自然渗透课。

  (3)创设“美感”情境

  创设美感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学习植物的有性生殖时,对绿色植物花的结构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美的生活的追求感。这样学生会感到生活是美好的,更加珍惜和爱惜生命,如何努力学习,以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的精彩。

  (4)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理智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理智情感。例如,在学习“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细胞杂交技术”以及“优生优育”的研究成果时,将学生自己搜集的成果资料,还有老师*时搜集的资料共同展现出来,引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用这些背景情境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中华民族的理智情感。再如,年轻的助教班丁在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中,同样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实验室潮湿、闷热,多数实验狗由于伤口感染死亡;由于经费枯竭,他为了实验连生活费都搭上;仅有两位本科在校生助手,其中的一位还中途辞别,更遭的是班丁的女友也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的情况下离他而去。班丁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坚持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胰岛素而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就会半途而废。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就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教育氛围则是“人文关怀”。生物教学中情感的渗透正是基于以上原则而潜力以行的,因为情感之源一旦涓涓,终有一天将成就“月涌大江流”的气势。

生物学科德育工作总结2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时机,开动脑筋,切实抓好德育工作,使学生健康发展。如何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将生物教学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生物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现总结如下:

  (一)、在教学中注入情感

  如果说教师是园丁,那么学生就是一棵棵幼苗,幼苗最不可缺少的是“雨露阳光”,那么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情感清泉的滋润。由此可见,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情感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1)热爱学生,“以情育情”。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高尚情感的人,才能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程学习。实际上跟学生交往也是一种乐趣,他们是那样的纯真、可爱。我们跟他们做朋友,关心他们的快乐和悲伤,这样才会把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良、同情、愉快、乐观等情感“激发”起来。我们知道情感是相互的,如果我们能够*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注入,学生也会回报予你丰富的情感。*时要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师生交流的时间或空间还是很大的,如在课余休息或某些活动时间等等。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是最实在,最自然和最有效的。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有着最多的“未知”,对新知识的获得有着热切的渴望,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例如,*时的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惯用的说教式的讲述法,经常采用“谈话法”进行生物教学,使学生能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教师是否对学生倾注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爱。如果教师带着饱满的激情和真挚的爱走进课堂,就能使课堂教学的感染性得到强化和发展,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必将得到优化。

  (2)提高认识,“以理育情”。

  情感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但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单纯的传授知识,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培养。生物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用自身的情感理性去引导、激励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潜能,自觉地接受知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另外,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时,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以激励他们形成坚强的意志,还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以利用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替代庸俗的情感。同时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抵御各种情绪诱因,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烦恼。例如在学习遗传规律时,在讲述孟德尔的研究过程,历时八年,经过坚忍不拔的努力终于研究出来,尽管当时没有被认可,但是,金子永远都是发光的。这个事例给学生一个深刻的思考,并且借助此题写一篇自己的感想。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对自己有了一定的启示。

  在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教学内容背后的任务轶事,将庄严神圣的科学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只有刻苦钻研、挫折、坚持不懈、坚定执着的个性品质才能有所成就。在讲“血液循环”时,介绍最初盖伦的“流通论”认为血液是直线型流通的,并统治了中世纪达一千年之久。由于这种生命观是宗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后来的塞尔维特对此表示了怀疑,正要发现血液循环时,加尔教便烧死了他。哈维是塞尔维特的继承人,他没有被教会的残暴吓倒,而在继续解剖、实验的基础上彻底驳倒了“流通论”,提出了血液循环的理论。

  (二)、在教学中“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情境,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创设情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集体活动情境

  例如在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在此模型的建立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踊跃发言,其中的中心意思是突出要团结合作,*时要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并且利用大量的例证进行说明,我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情感的渗透,学生更能体会其中的深刻寓意。

  (2)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创设道德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感。比如,在学习“人类的遗传病与优生”时,除了了解一些先天性疾病的外,还要知道那些患者自己也没有选择的权利,我们不能鄙视弱势群体,我们应该对他们给予关怀和帮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并要学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们知道,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例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教授在*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小将”们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危机。这无疑是一堂道德教育的自然渗透课。

  (3)创设“美感”情境

  创设美感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学习植物的有性生殖时,对绿色植物花的结构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美的生活的追求感。这样学生会感到生活是美好的,更加珍惜和爱惜生命,如何努力学习,以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的精彩。

  (4)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理智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理智情感。例如,在学习“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细胞杂交技术”以及“优生优育”的研究成果时,将学生自己搜集的成果资料,还有老师*时搜集的资料共同展现出来,引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用这些背景情境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中华民族的理智情感。再如,年轻的助教班丁在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中,同样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实验室潮湿、闷热,多数实验狗由于伤口感染死亡;由于经费枯竭,他为了实验连生活费都搭上;仅有两位本科在校生助手,其中的一位还中途辞别,更遭的是班丁的女友也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的情况下离他而去。班丁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坚持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胰岛素而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就会半途而废。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就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教育氛围则是“人文关怀”。生物教学中情感的渗透正是基于以上原则而潜力以行的,因为情感之源一旦涓涓,终有一天将成就“月涌大江流”的气势。

生物学科德育工作总结3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时机,开动脑筋,切实抓好德育工作,使学生健康发展。如何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将生物教学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是生物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现总结如下:

  (一)在教学中注入情感

  如果说教师是园丁,那么学生就是一棵棵幼苗,幼苗最不可缺少的是“雨露阳光”,那么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情感清泉的滋润。由此可见,情感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情感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1)热爱学生,“以情育情”。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高尚情感的人,才能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程学习。实际上跟学生交往也是一种乐趣,他们是那样的纯真、可爱。我们跟他们做朋友,关心他们的快乐和悲伤,这样才会把埋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良、同情、愉快、乐观等情感“激发”起来。我们知道情感是相互的,如果我们能够*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注入,学生也会回报予你丰富的情感。*时要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师生交流的时间或空间还是很大的,如在课余休息或某些活动时间等等。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交流是最实在,最自然和最有效的。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有着最多的“未知”,对新知识的获得有着热切的渴望,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例如,*时的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惯用的说教式的讲述法,经常采用“谈话法”进行生物教学,使学生能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教师是否对学生倾注真挚的情感和深沉的爱。如果教师带着饱满的激情和真挚的爱走进课堂,就能使课堂教学的感染性得到强化和发展,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近而产生共振,教学的效果必将得到优化。

  (2)提高认识,“以理育情”。

  情感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但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持有不同的态度,从而产生不同的情感,单纯的传授知识,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培养。生物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用自身的情感理性去引导、激励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潜能,自觉地接受知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另外,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时,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以激励他们形成坚强的意志,还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以利用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替代庸俗的情感。同时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抵御各种情绪诱因,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不必要的烦恼。例如在学习遗传规律时,在讲述孟德尔的研究过程,历时八年,经过坚忍不拔的努力终于研究出来,尽管当时没有被认可,但是,金子永远都是发光的。这个事例给学生一个深刻的思考,并且借助此题写一篇自己的感想。这样,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对自己有了一定的启示。

  在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教学内容背后的任务轶事,将庄严神圣的科学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只有刻苦钻研、挫折、坚持不懈、坚定执着的个性品质才能有所成就。在讲“血液循环”时,介绍最初盖伦的“流通论”认为血液是直线型流通的,并统治了中世纪达一千年之久。由于这种生命观是宗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后来的塞尔维特对此表示了怀疑,正要发现血液循环时,加尔教便烧死了他。哈维是塞尔维特的继承人,他没有被教会的残暴吓倒,而在继续解剖、实验的基础上彻底驳倒了“流通论”,提出了血液循环的理论。

  (二)在教学中“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情境,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创设情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集体活动情境

  例如在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在此模型的建立的过程中,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呢?学生踊跃发言,其中的中心意思是突出要团结合作,*时要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并且利用大量的例证进行说明,我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情感的渗透,学生更能体会其中的深刻寓意。

  (2)设良好的“德育”环境

  创设道德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感。比如,在学习“人类的遗传病与优生”时,除了了解一些先天性疾病的外,还要知道那些患者自己也没有选择的权利,我们不能鄙视弱势群体,我们应该对他们给予关怀和帮助。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并要学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我们知道,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可能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更有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例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教授在*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当极其难得的几棵雄性不育水稻被“小将”们夺走后,他还是继续寻找和研究,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培育成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这个人口大国的粮食危机。这无疑是一堂道德教育的自然渗透课。

  (3)创设“美感”情境

  创设美感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学习植物的有性生殖时,对绿色植物花的结构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美的生活的追求感。这样学生会感到生活是美好的,更加珍惜和爱惜生命,如何努力学习,以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的精彩。

  (4)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理智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理智情感。例如,在学习“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细胞杂交技术”以及“优生优育”的研究成果时,将学生自己搜集的成果资料,还有老师*时搜集的资料共同展现出来,引起学生强烈的自豪感,用这些背景情境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中华民族的理智情感。再如,年轻的助教班丁在发现胰岛素的过程中,同样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实验室潮湿、闷热,多数实验狗由于伤口感染死亡;由于经费枯竭,他为了实验连生活费都搭上;仅有两位本科在校生助手,其中的一位还中途辞别,更遭的是班丁的女友也在承受不了这种压力的情况下离他而去。班丁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坚持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胰岛素而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就会半途而废。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就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其教育氛围则是“人文关怀”。生物教学中情感的渗透正是基于以上原则而潜力以行的,因为情感之源一旦涓涓,终有一天将成就“月涌大江流”的气势。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扩展9)

——小学体育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菁选2篇)

小学体育德育渗透工作计划1

  在新的学年里,全体德育工作者要振奋精神,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密切配合,围绕学校德育奋斗目标,从身边抓起,从小事抓起,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德育工作中创造新成绩,实现新突破。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围绕学校“深入课程改革,提高生命质量”的工作中心,以少先队工作为龙头,加强班级管理,从基础德育入手,重视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突出活动和渗透,研究方法,探索途径,加强针对性、主动性、全面性,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

  二、总体目标

  要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实施德育教育,继续在突出重点,抓出实效,创出特色上做文章。结合教育局和我校20xx年的工作要点,加强教师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主任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重点。确立一种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抓住两条主线:养成教育、班级管理;转变三个观念:变灌输为活动渗透,变单方面为全方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取。全体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

  三、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明确德育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小学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很多,简单一句话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因此,我们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做为德育工作长期坚持的重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内容和要求,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做文明小公民”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切实加强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小学德育纲要》,全面建立“一个坚持、两个健全、三个寓于”的德育工作模式,全面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

  1、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2、(1)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队伍,增强德育工作实效

  ①加强德育工作领导。上学期末,学校成立德育领导小组,真正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主导地位。组长是林明校长,副组长是谢文霞校长、陈璐主任、王静老师,成员有唐晓俐主任等。德育领导小组每月对各班和年级进行一次红旗班和红旗年级的评比。定期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状况,研究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措施,推动德育工作扎实开展。

  ②要围绕“铸高尚师魂”工作重点,强化师德建设。首先,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的突出地位,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定期组织教师学习,通过持之以恒的师德建设,促使广大教职工不断增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其次,强化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爱岗敬业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在抓好理论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③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思品教育的重要任务,班主任要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具体要做到“七要”:①期初要制订合理、确实可行的班级工作计划;②期末要做好班级工作总结;③带班要做到“三到位一跟班”(即早读、课间操、班会要到位,凡班集体活动要跟班指导);④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中,谈心咨询,培养良好班风;⑤每学期要组织一至两次有特色、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班、队会;⑥要做好家访工作,每学期至少与家长联系一次以上,并做好记录;⑦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必须确立“全方位”的思想品德教育观,积极鼓励、推动和协调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健全德育制度,加强德育管理

  形成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和学生自我育人为一体的、科学高效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做到学校规划,实施有措施,工作有行动,使整个德育工作出现“人人主动参与、人人都是德育形象、事事都是德育资源、处处都是德育阵地”的局面。

  首先,对教师的管理。结合新形势,以“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为突破口,落实好相应的`管理制度,如班主任工作责任制、教师岗位职责等。并把评优、评先、晋级等与岗位业绩挂钩,优者上、劣者汰。学校将根据有关规定建立表彰制度,在每学年第一学期末开展“我心目中的好教师”评比表彰活动,对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表彰奖励,并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其次,对学生的管理。以流动红旗、示范生评比为突破口,本着“小处着眼,点滴入手”的原则,少先队要进一步完善《学校一日常规检查评比细则》,学校成立文明中队评比小组,建立常规评比、督查制度。各班师生要充分认识流动红旗评比对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做好充分准备,从开学抓起,并做好记录工作。做到学生学有方向,教师导有目标,学校查有依据。评比结果每月一公布,做到每月小结并举行授旗仪式。

  3、德育工作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寓于课外活动及寓于校园文化之中,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1)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本学期,学校将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倡青年教师大胆创新,把各科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根据各科自身特有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2)活动渗透。各班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努力开展各项活动。一要充分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爱祖国、爱人民、团结友爱等方面教育。二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三要以少先队主题活动为切入点,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空间。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春游远足、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科技文艺活动等多种形式。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切实予以保障。各班要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措施。从实际出发,到德育基地开展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3)校园文化渗透。继续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做到净化、绿化、美化,要认识到学校是育人场所、文明场所,不能留有任何“死角”。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环境建设,力求让每一处场所、每一面墙壁、每一次活动都发挥育人功能。搞好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板报、橱窗等教育阵地,发挥校园广播优势,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

  (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各方位、多渠道的工作格局

  1、加强家校联系,了解学生思想动向。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访等形式同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及时交流情况,了解学生思想动向,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并关心支持家庭教育,要承担组织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和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办好家长学校,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实时向学生家长通告孩子家庭作业、在校表现、测验成绩等信息,做好与学生家长沟通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2、健全社区教育网络,把德育工作面做宽。继续多方联系,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功能,加强社区教育工作,多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实践基地等地方参观,充分发挥社区在学生思想教育和校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把德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要以肯定教育的整体性为前提,不能孤立地去实施教育,不能孤立地把德育作为一项单独的工作去强化,而要处理好各育之间的关系,寻找各育之间内存的联系和规律性的东西,然后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有全面长期的考虑,将学生入校到离校这一段时间统合起来考虑、安排,充分发挥德育的特有作用,切实把德育工作抓出实效。

小学体育德育渗透工作计划2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在学校教育中起着人才定向的作用,是其重要组成部份。为此,体育教学同样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它对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学期我在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计划如下:

  一、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

  二、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到下面几点:

  1、对优生不要偏爱,有缺点便要指出;

  2、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指出其缺点,但也不应忽略对其优点的表扬;

  3、对学生的批评要适当,不侮辱人格、讽刺挖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

  4、教育中要"允许"学生反复犯错误,教育要有耐心。

  三、紧抓教材特点,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体育中,较多的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如:通过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的训练,可以锻炼刻苦耐劳、不畏艰辛的意志;各种跳跃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奋勇高攀、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各种集体配合的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

  四、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实施德育渗透初中体育德育渗透工作计划。初中体育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在实施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时,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其中,

  五、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列体育课的全过程

  体育课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化的复杂教学过程,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例如队列操练和热身操:通过让学生在严格执行口令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体会到纪律的严明,培养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严密组织纪律性。

  六、配合学校德育工作计划,长期进行有阶段性和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渗透教育。

  总之,本学期我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争取取得理想的德育效果。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扩展10)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工作计划 (菁选2篇)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工作计划1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的优越条件。我们要研究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特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施德育,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一、小学语文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

  语文教育通常指的是关于自己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祖国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传承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所以,应该把语文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

  (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刻苦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精神,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订阅书刊杂志,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

  (三)语文课外活动

  写日记是课外写作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有位特级教师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课外写作活动还有编写板报、墙报等。这些写作活动也是进行语文德育的重要阵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

  (四)教师的影响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就会对学生道德风貌的健康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

  二、实施小学语文德育的方法

  1、*等待人,润物无声

  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认识定势,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优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是和

  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默默关心、暗中了解情况,对学生宽松,与学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样的教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2、活动入手,开辟渠道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3、针对特征,有的放矢

  实施小学语文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不搞*化、儿童化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只要把握住德育的特征,将语文教学活动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小学二年级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工作计划2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

  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于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使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监视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股市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实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分析、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抚差,因为对象使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行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知道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与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推荐访问:德育 工作总结 渗透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3篇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1 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总结100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12-2024 百纳范文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2014506号-1